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戊午,宋真宗在延庆殿驾崩,皇太子赵祯即位,年仅13岁,即仁宗。
按照真宗遗诏:尊刘皇后为皇太后(章献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军国事兼权取均由皇太后处置。
这样一来,章献太后刘氏,则名正言顺地得到了统治权。
当时,趁着仁宗年幼,章献太后以遵真宗的遗命为由,暂时代理处理军国事,并承诺等到皇帝长大成人后,即当还政,实际上就是“垂帘听政”。真宗去世次年,改元“天圣”,这也是有说法的,“天”有“二人”之意,天圣即二圣,即刘太后和宋仁宗,改元“天圣”可谓寓意深远。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已经20岁,按照古人说法就是及冠之年,但是章献太后并没有还政之意,还一度将将仁宗亲政的臣僚贬黜到外地任职。比如同年十一月癸亥,范仲淹就因奏请章献太后还政,而被贬到河中府任通判。
其实,早在前一年,即天圣六年(1028年)七月,左司谏刘随就因为请军国常务专门按照仁宗的旨意来办,而触怒章献太后,最后被贬到外地。
天圣九年(1031年)十月乙卯,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宋绶,引用唐朝“故事”上奏请求章献太后分权,最后也被被贬,出任应天府知州、知事。明道初年(公元1032年),林献可奋不顾身上奏请求皇太后还政于仁宗,也激怒了章献太后怒,被贬到岭南。
从上可知,即使仁宗成年,朝中越来越多的大臣上疏请求章献太后还政,但是章献太后要么不予理睬,要么将上疏之人贬到地方,其贪权慕禄本质原形毕露。
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已经成年的仁宗名不副实,心中十分不满,但惧于刘太后在朝中的势力,不得不隐忍。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甲午,章献太后刘氏崩,按照她的遗诰:尊杨太妃为皇太后,皇帝听政如祖宗旧规,军国大事等都要与太后内中裁处。
当时已经24岁的仁宗,可以自行处理军国政事,但是章献太后在遗诏中,非要让杨太妃与仁宗同议军国事等,这明摆着就是不让仁宗亲政。据《宋史》载,御史中丞蔡齐对执政说:“上春秋富,xi天下情伪,今始亲政事,岂宜使女后相踵称制乎?”大意是:皇上现在已经成年,并且通过学习已经对天下事、国事等情况有内所了解,现在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并已经开始亲自主持政事了。难道还需要皇太后在皇帝的龙座之后进容行垂帘听政吗?
可见,当时的仁宗已不可能再遵循章献太后遗诏的了。
于是,四月丙申,仁宗命人直接删去遗诰里“皇帝与太后裁处军国大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字句。
其实,仁宗早就对章献太后的一系列做法和行为感到强烈不满。亲政后的他如果想要掌控朝政,施行皇权,第一步就要消除章献太后的余威。
刚刚亲政,仁宗要面对诸多问题,一时还无法平衡政局。据《宋史》载,章献太后还活着的时候,谁也不敢将仁宗是妃子所生这件事告诉他,章献太后一去世,燕王才对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听后,悲痛欲绝,很多天就不上早朝,并下哀痛之诏进行自责。
因此,仁宗重新调整好自己的宰执大臣后,为消除章献太后影响,废黜了太后为他挑选的皇后。对此,《涑水记闻》卷五,曾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初,庄献太后称制,郭后恃太后势,颇骄横,后宫多为太后所禁遏,不得进。太后崩,上始得自纵。适美人尚氏、杨氏尤得幸。尚氏父自所由除殿直,赏赐无算,恩宠倾京师。郭后妒,屡与之忿争。尚氏尝于上前有侵后不逊语,后不胜忿,起批其颊,上自起救之,后误批上颈,上大怒。阎文应劝上以爪痕示执政大臣而谋之。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因密劝上废后。……十二月乙卯,称皇后请入道,赐号‘净妃’,居别宫……上直以一时之忿,且为吕夷简、阎文应所谮,故废之。”
从这一史料中,我们大概知道,郭皇后是因为打了仁宗宠爱的尚、杨二美人,惹怒了仁宗,最终被废。事实上,这或许就是仁宗的一个借口罢了。
郭皇后,原为平卢军节度使、赠中书令郭崇之孙女。天圣二年(1024年)七月,仁宗刚满14岁,章献太后亲自选立了郭崇的孙女为皇后,即郭皇后。
当然,这非仁宗本意,他看中的是,和郭后一起入宫的饶骑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与王蒙正的女儿王氏。
仁宗的小心思被彰显太后看穿后,虽然没有一顿臭骂,但也基本没戏了。摆在仁宗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遵从“母”命,立郭氏为后。
实际上,章献太后立郭氏为后的目的也十分明显,就是为自己长期“垂帘听政”铺路。
而这位郭皇后,也明白章献太后的心思,仰仗太后的威名,长期在皇宫中飞扬跋扈。等到太后双眼一闭两腿一蹬,郭皇后的跋扈之势才有所收敛。
太后去世后,仁宗也稍松了一口气,开始宠幸后宫宫人杨氏、尚氏。这下,郭皇后看不下去了,有怨言。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宫人尚氏、杨氏骤有宠。后性妒,屡与忿争,尚氏尝于上前出不逊语,侵后;后不胜忿,起批其颊,上救之,后误批上颈,上大怒,有废后意。”大意是,出现言语上的纷争就算了,居然还动手打了仁宗的耳光。
这下彻底惹毛了仁宗,他决定新账旧账一起算:废后。
于是,仁宗随即和内侍副都知阎文应谋划废后之事。阎文应建议他将爪痕拿给重臣们看,并告诉他们来龙去脉。立即得到吕夷简的响应。原来这吕夷简还是宰相的时候,就因郭皇后吹了一句“枕边风”而被罢相(明道二年四月被罢),一直怀恨在心,极力支持废后。
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当时,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范讽,为了“讨好”吕夷简,“乘间言后立九年无子当废”。
消息一出,朝野震动。
此时,右司谏范仲淹随即上疏,曰:“宜早息此议,不可使闻于外也。”(《续资治通鉴长编》)
按理说,范仲淹说得确实有道理。
但是,仁宗早已被“仇恨”蒙蔽了,于明道二年(1033)十月下诏废掉郭皇后。
太子写下了周家哥哥斩斩。在古代皇宫中,皇子们小的时候一般都是由宦官和宫女陪着一起玩的,所以皇子们小时候和这些宫里的太监关系还是不错的。这位太子就是北宋的宋仁宗赵祯,这位宦官就是小时候赵祯的玩伴周怀政。
在赵祯小时候,周怀政一直陪着赵祯玩耍,所以两人关系挺亲密,赵祯还唤周怀政为周家哥哥。但是皇子和宦官的身份差距摆在那边,皇子小时候和你玩得好,那也只能停留在小时候,但是周怀政还真的一位自己和赵祯的关系很铁。等到皇子长大后,接受良好且系统的教育的时候,和这些宦官之间的关系就会疏远,以后也只会当一个熟悉的下人罢了。
有一次赵祯的老师张士逊请赵祯为自己画一幅马,赵祯听后觉得不太好,就题了一幅字,上书“寅亮天地弼予”。这句话出自《尚书》,有希望你辅佐我的意思。张士逊的同僚知道后很是羡慕,这是太子对张士逊的赏识啊,希望今后能够辅佐自己,张士逊日后的官路可谓是一片光明。周怀政知道后很羡慕,想到赵祯小时候和自己关系那么好,也想去求一幅字。
但是现在的赵祯和周怀政的关系,只有上下之分,所以赵祯只是给周怀政题了,周家哥哥斩斩这几个字。没想到周怀政在宋真宗时期就被斩杀了,因为这位宦官想要谋杀宰相,让宋真宗当上太上皇,让赵祯尽快继位,虽然这么看还挺忠心,最后还是被问斩了。
宋仁宗并不是没有儿子,只是三个儿子都早亡而已。宋仁宗一共有16个孩子,其中只有福康公主、陈国公主、秦国鲁国贤穆明懿大长公主、衮国大长公主、燕国舒国大长公主五位存活了下来。三个儿子分别是被追封为杨王的赵昉、追封为雍王的赵昕、追封为荆王的赵曦。
其中赵昉是宋仁宗赵祯的长子,生母是俞德妃,公元1037年出生不久就早逝了;第二子赵昕出生于公元1039年,生母是苗贵妃,在公元1041年去世;三子赵曦生于公元1041年,其生母是朱才人,公元1043年去世。
扩展资料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第四位帝王,母为李宸妃。因为其父宠爱的章献明肃皇后刘娥没有孩子,所以就对外宣称其是刘娥的孩子。这也是日后戏曲中经常出现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的原型。
《宋史》(仁宗本纪)记载:“五月庚戌,皇子生,录系囚,降死罪一等,流以下释之。是日,皇子薨 。”,“庆历元年五月乙丑,追封皇长子为褒王,赐名昉。 ”英宗即位,追封周王。元符三年三月,追封杨王。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宋仁宗二年隆冬的一天,宫里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刚刚执掌朝政的宋仁宗,不小心被郭皇后打了一巴掌。
当时,对尚和杨很幸运,对年轻的郭皇后很冷漠。商、杨如此嚣张,而郭皇后却遭到冷遇,十分嫉妒。两人一见面,往往不欢而散。这一天,上美人当着的面,盛气凌人地辱骂郭皇后。郭皇后忍无可忍,打了尚美仁一巴掌。宋仁宗急忙站在尚美仁面前。郭皇后这一巴掌没打在尚美仁的脸上,却打在了皇帝的脖子上,留下了手印。
事实上,后宫争宠打架的情况并不少见。按说这只是皇帝的家事,皇后无心而为。然后批评教育几句,或者双方各打50板,事情就过去了。然而,这一家事被宋仁宗无限放大到国家大事的高度,还被作为政治问题告上法庭,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博弈。这个游戏中的人物包括强大的皇帝宋仁宗、宰相吕夷简、太监严,以及谦逊的谏官范仲淹和孙祖德。那么,这些不同的人在这个游戏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让我们谈谈宋仁宗皇帝。
事实上,郭灿成为女王是宋仁宗被迫违背母亲命令的结果。不喜欢郭皇后,所以一直想找机会废掉郭。他没有理由担心。这个耳光事件给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把小事搞成大事,把家事变成了国事,最后废除了郭的皇后地位。“诏发为净妃,玉王赶至妙仙师,赐名吴晴,住长乐宫”。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说白了,是宋仁宗母亲刘泰的错。仁宗即位时才十三四岁,刘太后是摄政王。然而,距离刘皇后垂帘听政,已经过去了漫长的11年。在这11年里,宋仁宗从一个没有经验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自己思想和观点的成年人。然而,他虽然有自己的主见,却不能做决定。他想干什么,太后说时机不对,他想玩什么,太后阻挠。更让他恼火的是,所有被太后钦点的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对太后言听计从,一副尊敬皇帝却敷衍了事的样子。受到冷落的宋仁宗对他的母亲有一种抵触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越来越强壮。
第二年年初,王太后刘终于回到了,并很快返回了西域。刘太后死后,长期压抑的情绪终于得到了释放。这种变化,从南京留守官石碣的话中可见一斑:“崇贤日戏前,妇孺在宫,饮酒无时节,钟鼓通宵。”宋仁宗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欲望的草原上自由驰骋,每天喝醉,每晚狂欢。与此同时,从领导国家的第一天起,就着手断绝刘太后的影响,“而太后所任命的人,应该知道这件事”。通过贬黜刘太后当年使用的朝臣,想达到他“上”的目的。
而郭皇后正好撞上了枪口。刘皇后在世的时候,郭皇后依仗自己是刘皇后,独霸后宫,嫉妒心很强,但是现在进入了时代,郭皇后还是以刘皇后时代的态度待人,这也是她跟不上时代的原因。不过,话说回来,如果郭皇后与时俱进呢?你能改变被抛弃的命运吗?不一定。对来说,废黜郭皇后是他“去”思想中的一个必然环节,吵架只是一个托辞。就算郭皇后这次没被废,下次也会因为其他原因被废。
首相吕夷简倡导和推动废除宋仁宗的目的是什么?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与宰相吕夷简商议,罢免了唐嘉轩和唐嘉轩的夏颂,理由是他们依附于刘太后。讨论结束后,宋仁宗在一次聊天中把这件事告诉了郭皇后,但郭皇后说:“简毅不是附体于太后之恶吗?但它技巧娴熟,足智多谋。”这句话提醒宋仁宗,吕夷简立即被免除kstmj。幸运的是,当时没有比吕夷简更值得宋仁宗信任的人了,所以他在一年之内就复合了。后来,知道,颜知道郭皇后碍事,所以怀恨在心。当宋仁宗和他讨论要不要废除它时,他毫不犹豫地以“古代的东西也存在”为由,做出了宋仁宗废除它的决心。因此,吕夷简主张废除后的动机是个人仇杀。
严作为宦官首领,每天都围绕着皇帝转。他绝对是厌恶皇帝的厌恶,喜欢皇帝的喜欢。郭皇后误伤了皇帝,皇帝对郭皇后恨之入骨,于是顺着皇帝的思路,建议废了皇帝。这种行为其实是官场的老把戏,也就是所谓的“踩着同志的肩膀往上爬”。皇帝满意了,自然受益匪浅,宦官也要走在前面。因此,燕在废中寻求皇帝的宠爱,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说到宋仁宗赵祯,我们不禁想到欧阳修、包拯、范仲淹、晏殊、韩琦、狄青……这一溜名人。名臣众多,名将无数,可以看出宋仁宗执政时期是臣子们大展拳脚的好时机,能够有这么多的名臣武将辅佐也说明宋仁宗十分仁明爱才的。
确实,宋仁宗作为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的42年,确实有许多突出的成就,而 他本人仁政爱民,为人俭朴,也是备受称赞的 ,在他的统治时期整个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就连历来不怎么重视的 科技 领域也有很多成绩。
不过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历史 上对他的评价还是有争议的,作为封建时期的帝王, 他也没有逃出后宫佳丽三千的藩篱 ,一方面他与两个正宫皇后感情不睦,一方面他过于宠爱别的妃嫔。更令人想不到的是, 他一生中的两个皇后都与宦官纠缠不清,而他最宠爱的大女儿福康公主,据说也和太监梁怀吉有旧情,给后世留下了诸多难解之谜。
在皇宫,规模最大的群体是后妃、宫女以及太监。除了皇帝以外,极少有其他男人。太监虽然已被阉割,但是处在宫廷之中,与世隔绝,仍有宫内女官甚至是妃嫔会与他们产生 类似夫妻的感情和关系 ,相互依靠。尤其是得权得势的太监,可以利用权柄帮助那些无望得宠或者有野心的妃嫔。
而对嫔妃来说,有的太监有权有势,是皇帝的心腹,是 需要巴结联络保持好关系的对象 。而且太监还是侍候皇帝夜生活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皇帝夜生活的支配者。因此,嫔妃在平时就要宠络太监,以便自己中选得宠。
在宫中,男人有限,不少寂寞的女子也会喜欢上朝夕相处的太监,她们认为太监总算是一个男性,所以,小太监时常得到亲近的机会,称为"上床太监"。 太监和后宫女子的这些错杂关系 ,也是让大家会产生怀疑的缘由。
第一个要说的女人是郭皇后。 郭皇后是北宋平卢军节度使郭崇的孙女。宋仁宗14岁大婚时,一同选入宫中的除了郭氏,还有张美人,宋仁宗属意张美人,但是却拗不过刘太后。
当时养母刘太后的权力很大,正垂帘听政,坚决反对张美人为后,宋仁宗 不得已,才册立了郭皇后。 婚后对她十分疏远,不久就溺爱上了尚美人与杨美人。
尚美人与杨美人十分得宠,两人一起侍奉皇上,常常肆无忌惮,有时欢愉起来连吃饭都忘了,让宫中和朝臣都十分担忧害怕,而这二位美人得蒙圣宠也倚恃并宠, 根本不把当时的后宫之主郭皇后放在眼中 。
而郭氏也不是个能够忍气吞声地主,面对二人的挑衅,从小娇生惯养的她也乐得和两位妃子争斗。于是尚杨二位美人和郭皇后的明争暗斗就愈演愈烈,甚至还闹到了皇帝面前。
在妻妾界限分明、重视三纲五常君臣父子的古代,妃嫔公然反对皇后是以下犯上的典型,可这些规矩之上还有皇帝, 仗着皇帝的宠爱,这些规矩自然形同虚设。
一日,尚美人与郭皇后在皇帝面前争吵,被惹到忍无可忍的郭皇后要走上前去打尚美人的嘴巴,结果仁宗上前回护,这巴掌就打在仁宗的头颈上,指甲还抓破了他的皮肤。
仁宗自然恼怒,虽然没有当场发作,却在 心中更加对皇后不喜 。这也为他最终选择废黜皇后埋下了伏笔。
宋仁宗原本想把被打一事大事化小,但当时在场的宦官 阎文应 却从这件事中看到了让郭皇后倒台的机会。他马上把这件事告诉了和他暗地里有联络的宰相吕夷简,二人一合计, 以郭皇后结婚九年无子为缘由上书,让皇帝废掉郭皇后 。
因为皇后行为失当,还抓伤了自己,仁宗对这个刘太后强加于他的皇后的不满更是加剧,加上丞相连借口都给他找好了,于是便顺水推舟,废掉了郭皇后。
郭皇后成为了净妃,赐号金庭教主、玉京冲妙仙师,迁居到了长乐宫。这是一座道教宫观,郭皇后相当于是在这里出家了。
废后事件立即引起轩然大波,朝中大臣纷纷让皇帝收回成命, 但是心意已决的皇帝仍然没有撤销废后的决定。
不过,尚、杨二美人也未能从废后风波中得到好处。迫于舆论,仁宗不得不把她俩也送往别宫。
宦官阎文应和宰相吕夷简为什么会合伙拉郭皇后下马呢?
其实三人早有嫌隙,因为吕夷简善于谄媚奉迎,是刘太后时期就重用的朝臣,仁宗亲政后,将刘太后重用的朝臣全部罢免却留下了吕相。一次仁宗和郭皇后谈起此事,郭皇后表露出对吕相善于谄媚的鄙夷,而这就 被太监阎文应传到了宰相吕夷简的耳朵里 。吕夷简自然对吹床头风的郭皇后不满了。
郭皇后被废后,有一次,仁宗漫步后园,看到她用过的肩舆,忽起伤感,便写了一首《庆金枝》词,命宦官送给已废的郭皇后。
仁宗让人传话:"我会再召你回来的。"她也辞意怅婉地和了一首,不久,仁宗偷偷派人去准备接她入宫。郭皇后却说:"如要再召我,必须百官立班,重新册立我才行。"
然而很巧的是,恰好是这个时候郭皇后生了小疾, 宋仁宗再派阎文应带御医去为她诊治,不久就传来郭皇后暴死的消息。
关于她的死因,有说阎文应让翰林医官故意用药使其小疾加剧,还没施救,就以回天乏术奏闻,急匆匆敛以棺椁;有说阎文应借御赐药酒之机,将其置毒鸩杀。
有朝臣要求追究废后死因,仁宗唯恐脸上无光,便没有同意,后追封她为皇后, 葬以皇后之礼 。不过,这顶重新戴上的凤冠,对已死的郭皇后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君主制下,戴上凤冠,成为国母,被视为女性最尊贵荣耀的地位。然而,君主制下,即便贵为皇后,也不过是君主的玩偶。君主可以随时用种种理由冷落、抛弃甚至砸碎这个玩偶,在他看来,后宫乃至整个天下,这种玩偶不愁没有。
珠光宝气的凤冠,历来是皇后的象征。戴上凤冠,对君主制下的女性并不意味着幸福与光荣,但被摘下凤冠,对后宫女性却无疑是一场劫难。 每一顶被摘下的凤冠,都有一个不堪回望的悲催故事 ,让人们看到了珠光宝气下的泪水与血痕。
第二个要说的女人是曹皇后。 即使在不重门第的宋代,对皇后的出身总要比妃嫔来得挑剔。宋仁宗在郭皇后被废后,不顾大臣反对,准备立京城富民陈子城的女儿为皇后。
正在翻查黄道吉日,见一个贴身宦官进来,就喜滋滋道:"你还不祝贺我吗?我选得皇后了!"
宦官问明情况,说:"子城原是大臣家奴仆,富民的身份是用钱买来的。陛下如娶奴仆之女正位中宫,难道不羞对公卿大臣吗?"仁宗这才改立了曹皇后。
曹皇后是宋初名将曹彬的孙女, 郭后被废后,聘其入宫,册立为后。但曹皇后此前与李治不仅订立了婚约,且已迎娶入门。因为新郎热衷神仙道教,不乐婚姻与仕宦,新娘刚入门,他就逾墙逃遁,曹氏即刻还家, 不久就被选立为皇后 。
新立了皇后的仁宗风流不减,之后又纳了张贵妃,张贵妃倚仗溺幸,在宋仁宗前大肆谮毁曹皇后。 一天,仁宗对二府大臣表示要废后:"我居宫中,左右前后都是皇后之党。"宰相陈执中请交付执行,另一宰相梁适却说:"市井老百姓,今天出一妻,明天又出一妻,尚且不忍心,何况天子呢?"仁宗此前废黜过郭皇后,知道梁氏忠心进谏, 便默不作声,废后之事就此作罢 。
即便没有废了曹皇后,但曹皇后也始终得不到仁宗的宠爱。更令人奇怪的是, 史书记载:公元1056年,宋仁宗在朝堂上突然发病,当众大喊:"皇后和张茂则谋大逆!"
这件事是否是真的,给史学家带来了疑惑。要知道,曹皇后贤淑聪慧, 而张茂则是宋仁宗的贴身宦官,也是聪明机智,得仁宗信任的人, 仁宗怎么会当着朝臣说出这样的话呢?两人是否有着不一般的暧昧关系?
然而,我们可以从侧面分析一下这段关系的有无,假设仁宗不是胡言乱语,而是有证据,那么本来就不爱曹氏的仁宗为什么不会借此废掉皇后?况且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仅仅只是一个被皇帝拿捏在手上的宦官张茂其也不会还一路升迁,直至79岁善终。
第三个要说的女人是福康公主。 即使是最宠爱的公主,也仍然逃不出被操纵的命运,她们可以任性,但这个任性是在被划定好的圈子里的,而一旦迈开这个圈子,一切都会被剥夺。
福康公主是宋仁宗长女,是仁宗年近三十才得到的爱女,出生第二年就被十分喜爱女儿的仁宗封为福康公主。而福康公主也十分孝顺,遇到仁宗生病常在身边服侍。
宋仁宗从小被刘太后抚养,刘太后去世后他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由于没有在生母生前尽孝道,仁宗把愧疚之情转化为对舅表弟李玮的照顾。 而他的照顾就是把九岁福康公主许配给了李玮。
1057年,在福康公主与李玮的结婚前一年,仁宗举行了前所未有的盛大册封仪式, 进封其为兖国公主 ,还花费了十万缗钱为公主建造了豪华的府邸,希望弥补公主和舅表弟。第二年,仁宗又亲自为两人操办了婚事。
公主和李玮的婚事看起来是亲上加亲,但是两人并无感情基础,李玮虽然才华横溢但是长得丑陋,公主根本看不上他,而李玮也未必喜欢这个刁蛮任性的公主。相反,公主喜欢与家中的宦官梁怀吉等人一起玩乐。
梁怀吉原是宫里的宦官 ,公主出嫁后跟随到公主府,二人从小就认识。也很满意。据说公主和梁怀吉的关系引起了李玮母亲的怀疑,甚至还在暗中窥探。 而这就引发了公主的大怒,甚至将婆母殴打了一顿 ,并连夜找仁宗哭诉。
公主与梁怀吉的流言以及公主殴打婆母、夜开宫门的丑事传开,仁宗不仅无法给公主"讨回公道",还不得不顺了朝臣、谏官的意见,严肃处理公主。
碍于压力,仁宗发配了梁怀吉, 降公主为沂国公主 ,又将驸马贬至卫州。据说梁怀吉走后公主发疯,甚至纵火焚烧了居住的宫殿, 喊着要太监梁怀吉回来。
在古代,可以看见就算是 贵为皇后,贵为公主,也依旧是浮萍一般 ,在男人手中流转,始终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就算是真的和太监有染,也让人觉得情有可原,毕竟宫花寂寞红,这些也都不过是寂寞的可怜人罢了。
对于同样的一个人的评价,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个人有不同的感受的,因此会造成评价不一。而对于历史上以仁出名的宋仁宗赵祯,虽然说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仁君,但也有很多人觉得,宋仁宗的一生其实是相当平庸的,因为他在位期间其实并没有做出能够让社会更加进步的事情,换句话说,他在位和他不在位,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会有人觉得他是一个很平庸的皇帝。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评价宋仁宗呢
1宋仁宗究竟是平庸还是仁君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享国42年。他在位期间虽也有与西夏的征战,与辽国增币求和等纷争,但总体属于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有盛世景象,史称仁宗盛治。
对于宋仁宗,历代的评价褒贬不一。褒奖他的人说:“宋之英主,无出仁宗。”并将它与汉文景两位皇帝相比;而贬低他的人说:“仁宗之弊,患在废弛。”说他的“仁”是妇人之仁,非明君之仁。而乾隆皇帝则将它与李世民、康熙皇帝并列,成为其最敬重的三位帝王之一。
那么宋仁宗到底是明君中明君,还是平庸甚至昏悖的皇帝呢有事儿说事儿,不扣帽子。先上四句顺口溜:狸猫太子何曾换,庆历新政不终全;克己纳谏尚勤俭,仁宗仁名天下传。这四句概括了宋仁宗一生的几个重点。
狸猫太子何曾换: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脍炙人口。说宋真宗晚年两位妃子同时怀孕,刘氏自己的孩子夭折,为了争夺后位,她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把李氏的儿子换了过来。于是刘氏成皇后,李氏入冷宫。后来这个孩子被立为太子,又在包拯的帮助下得知真相,与李氏母子相认。
这个故事应该是出自清代小说《三侠五义》。也亏的想象力丰富,能想出剥了皮的狸猫这么个道具。不过事实也有相同,李氏原是刘氏侍女,后被宠幸也封为嫔妃。生了儿子后刘氏要抚养,她也不敢不给。仁宗继位后才知生母是李氏,那时候李氏已亡故。仁宗听说李氏被迫害致死,于是开棺验尸,结果发现是盛装入殓,这才依旧孝敬“养母”。
庆历新政不终全:仁宗时候,国内土地兼并严重,官员、军队冗员极多,与名目繁多的冗费合成“三冗”。宋仁宗用范仲淹等为相,负责变法,史称庆历新政。只不过这个新政忙了一年多就失败了,而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也先后被排挤离朝。只是庆历新政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基础。
克己纳谏尚勤俭:宋仁宗克己纳谏的故事非常多。比如吃饭吃到沙子,却不肯说,害怕下面人因此获罪;比如看到随从没准备水壶,就忍着口渴不说,害怕他们为此获罪。纳谏的故事也多,比如朝臣建议裁减宫人,身边的太监不屑,他直接就把这些太监裁撤了;又比如有人为他进献美女,朝臣建议他远离女色,他害怕日久生情,立即就将这些美女送走;最出名的是他原本想为宠妃的娘家人升官,包拯力谏不允,唾沫星子都飞到他脸上了,他擦擦脸,无可奈何作罢。
仁宗仁名天下传:乾隆将他与康熙皇帝、唐太宗并列,史书称其为帝王中第一“仁君”。据说他死时,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即便是乞丐和儿童都到皇宫前烧纸大哭;洛阳市民整日烧纸钱,烟尘飘满洛阳上空遮天蔽日;就是山里的妇孺都戴孝痛哭。消息传到辽邦,辽主大悲:42年不见刀兵。并为仁宗在辽国建立衣冠冢。
这些也许有夸张成分,但史书从不为其他帝王做这样的描绘,由此看仁宗之“仁”必是出类拔萃的。
宋仁宗没有开疆破土决战于两军阵前的勇略,也没用厉兵秣马收复燕云的雄心。而且也可能有些柔弱,不够决断。但作为守成之主,他能够克己、勤俭、纳谏,所用之人也以中上水平居多,作为一个致力于百姓安居乐业的皇帝,仁宗称“仁”,当之无愧。
如果不求全责备,宋仁宗在历史中的印象是有文化、有修养、有道德;略优柔、略恭谦、不果敢;总体来说,他是一位好人。
2如何评价宋仁宗宋仁宗是一代明君,是宋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在位41年。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乾隆皇帝,也说:“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爷爷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多么值得称道的君主。
首先是经济发展,北宋时期实行的是“藏富于州县,培护本根”的政策。宋仁宗统治过于宽仁,造成许多地方上供朝廷的钱财、粮食等物亏欠太多,这是当时的弊病。所以后来进行改革,按照原则考核地方官员,宋仁宗时期庞大的国家财富来自于商税,而仁宗庆历时,商税增加竟猛增到两千二百多万贯。可见仁宗统治期间商业的巨大发展与繁荣程度。正是在仁宗以后,宋朝已经摆脱农业社会进入商业社会。所以美国学者们费正清、赖肖尔、克瑞格在《东亚:传统与变迁》中感慨:“事实上从宋朝开始,农业的经济价值已日益变得无足轻重。”
其次是接受官员谏言。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包拯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还有一次,谏官王素劝谏仁宗不要亲近女色,怕陛下为女色所惑,宋仁宗命令太监,给这些被送进宫的女子每人三百贯,然后马上送她们离宫。
第三个文化上,宋仁宗是一位明理的人,他大肆的主张学习读书,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此,宋朝也是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文学题材宋词,宋词的出现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苏轼、苏辙考中进士以后,宋仁宗看了他们的文章后,赞叹不已,称为子孙物色到了两个宰相之才。而北宋时期,诗坛、词坛、文坛最辉煌灿烂的时刻,基本都是在他在位时期。这一切,肯定与仁宗皇帝的仁慈、宽厚密切相关。
在位期间,百姓们不仅安居乐业,还得到了很好的待遇。他做了皇帝,真的是天下百姓的福气。但是是人总会去世,总有分离的难么一天。他去世的时候,全国的百姓,对此感到非常伤心,自发祭拜。《东坡诗话》这样形容仁宗盛治:“宋朝全盛之时,仁宗天子御极之世。这一代君王,恭己无为,宽仁明圣,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真个是: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这代表了几百年来“仁宗盛治”在民间世人眼中的地位。
3宋仁宗有多宽容赵祯对下人很仁慈。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对待下人的过失,赵祯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适与难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可见他的确很仁慈。
赵祯对读书人也比较宽容。嘉祐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赵祯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赵祯尚德缓刑,遇到疑难案件,尽量从轻发落,即使对“煸动造反”的,也能区别对待,分清是真要造反,还是发牢骚。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此人应予以严惩,赵祯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就授其为司户参军。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容苏辙的事,或许有人能做到,但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没几人能做到。
据说,诗人柳永因词作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得罪了赵祯,在科举中被划掉,于是反唇相讥,说自己是“奉旨填词”。但实际上,柳永是宋真宗一代的人,到赵祯登基时,他已经三度落榜。景祐元年(1034年),赵祯亲政,出于对老年考生的同情,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才得以入仕。也因此,柳永非常爱戴赵祯,作“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来歌颂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