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第1张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音乐治疗,还在于提高音乐修养和发展音乐才能。换言之,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具有双重意义。下面是我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

 什么是特殊儿童对于特殊儿童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又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在《美国特殊教育百科全书》中分为天才、智力落后、身体和感官有缺陷(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残疾及其他健康损害、言语障碍、行为异常、学习障碍等类型。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类型。各个国家规定的具体种类数量和名称不尽相同,例如美国的法令规定残疾儿童有十一日本的法令规定有八类。可以在发现残疾后立即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达到最佳的康复水平、减少残疾的不良后果,从而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平等的成员。笔者所指的特殊儿童是指第二种。

 在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文献中,学者们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持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把音乐教育当做音乐治疗,认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在于康复补偿。“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与普通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程不完全相同,更多的属于音乐治疗范畴。因为音乐课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不是提高音乐修养与开发音乐才能为目的,而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治疗手段恢复其心理、生理的功能,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上的缺陷,争取他们能够适应正常生活、适应社会”。第二种观点坚持特殊教育领域中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各司其事,相互独立。这种观点将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明确地区分开来。

 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

 对于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的特殊儿童来说,音乐教育有几乎相同的双重意义,即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既有教育提高(提升音乐素养和陶冶情操)意义,又有康复补偿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有教育提高的意义

 盲童,又称为视觉障碍儿童。以盲童为例,根据笔者的经历,音乐课在特殊教育学校很受学生欢迎,大多数盲童都喜爱音乐,喜欢聆听音乐和歌唱。笔者在长期音乐教学实践中发现,盲童的音乐学习能力与正常儿童几乎相同,有的盲童的音乐学习能力甚至好于正常儿童,例如节奏的模仿与旋律的听唱等方面的表现,甚至优于正常儿童,他们对节奏非常敏感。可见,盲童的音乐学习和正常儿童一样。通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盲童同样可以在音乐领域有所作为,国外的贝多芬和国内的孙岩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身心发育规律方面,盲童与正常儿童是相同的,因此,其音乐教学目标与普通儿童也是相同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通过声响,塑造特殊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音乐教育的意义可通过特殊儿童音乐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实现,提高他们的音乐知识水平、表演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

 首先,通过音乐学习可以丰富盲童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盲童的视觉损伤使他们无法通过视觉审美,而通过音乐教育,盲童可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美,在音乐中憧憬美好的未来,追求美好事物(彭丹丹,2009)。盲童的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以审美为核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情操,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其次,通过音乐学习,盲童可以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只不过是音乐知识的'传授,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演示把自己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所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声乐和器乐、表演与创作、乐理或欣赏等内容。对盲童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普通儿童几乎一致,但由于盲童视觉的损伤,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独特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如视唱法向听唱法的转变、盲文乐谱的使用等。

 (二)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有康复补偿的意义

 音乐教育对培智儿童和盲童有康复补偿意义。下面笔者以培智儿童和盲童为例阐释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康复补偿意义。

 以培智儿童为例。张鸿懿和周为民(2004)以海淀区培智中心三、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实验组和控制组,三年级为实验组,四年级为控制组,两班均为12名学生。他们采用奥尔夫音乐治疗法和音乐行为治疗法,通过四个阶段实施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从提高注意能力入手,参照音乐行为治疗方法的规范,确定“靶症状”、“靶行为”、“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等,运用奥尔夫音乐治疗法的“游戏中的音乐活动”、“将语言引入音乐活动”、“音乐和身体动作相结合”、“应用奥尔夫乐器”等技术,结果取得了积极的疗效。

 张鸿懿和周为民的实证研究发现,音乐治疗训练是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以盲童为例。钱志亮(1995)认为,个体某感觉器官受到损伤后,由于个体有主观能动性,这使得个体加强发展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以替代受损伤器官,即通过健康的感觉器官替代感知本应为受损感官所感知的部分信息,从而达到获得足够的感知信息、更好地认识物体客观属性的目的。盲生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补偿视觉缺陷,也是各科教学和一切活动的重要任务。

 盲童有两大重要的感觉器官:听觉和触觉。在音乐教学中,听觉和触觉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对听觉有较高的要求,而盲童较之正常儿童的听觉要敏锐得多。比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盲童的听觉注意力在歌曲和乐曲的听赏中得到锻炼;在歌唱教学与器乐教学中,盲童的听觉记忆能力通过对歌词和旋律的学习与记忆得到提高。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针对特殊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缺陷,进行有计划、有意识的治疗和矫正。比如,在器乐教学中,盲童通过学习二胡、琵琶和阮,对发展他们的触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器乐,盲童可以发挥他们的听觉、动觉及触觉方面的功能,并使这些功能产生综合和协调效应,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吴跃跃等,2008)。

 三、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音乐治疗,还在于提高音乐修养和开发音乐才能。换言之,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有双重意义,阐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对于特殊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触摸春天》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触摸春天》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本课所在的第五组课文都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所选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的细小动作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道理,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因此,我采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课外文本拓展来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对盲人的内心世界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这对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有一定障碍。因此,我将在课前安排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写字等行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勾画、批注、交流、朗读、书写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

  五、说教学准备:

 DVD机、电视机及光盘

  六、说教学过程

  一)研读重点段落、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1、导入新课,打开课本,找一找安静捉住蝴蝶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句画下来,谈谈体会。

 2、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勾画出你认为关键的词句,好好去体会安静是怎么捉到蝴蝶的。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话,并把它背下来。

 4、提问:如果你是作者,此时站在离安静不远的地方,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你会想些什么?

 5、过渡学习第六自然段,思考:安静她为什么把蝴蝶给放了。

 1)读课文,勾画句子。

 2)理解第四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1)读句子:安静的手指悄然全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2)给竟然换词;

 (3)理解“消然合拢”想象安静的内心世界。

 (4)理解“奇迹”!

 (5)理解“神奇的灵性”

 (6)猜测安静是怎么知道的蝶就在身边?猜测安静的心情?

 3)生读书,背诵第四自然段

 4)生汇报

 5)生读第六自然段

 (1)自读、思考

 (2)汇报、交流

 (3)朗读感悟安静的内心。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以读悟情,激发情感,感受到盲女孩安静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二)联系实际,感受作者对生活的关爱

 1、出示句子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2)提问:谁到底是谁?

 (3)追问:他们是怎样在创造自己的缤纷世界呢?

 (4)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2、生汇报交流

 3、感情朗读感悟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4、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以及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三)回归课题

 引读课题、总结课文

 生深情读课题

 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四)布置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

 2、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五)说板书

 触摸春天

 安静——创造奇迹——热爱生活

《触摸春天》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首先我将来对教材进行分析,《触摸春天》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盲童小女孩安静在花园中流连捉住蝴蝶、放掉蝴蝶,感受春光的故事。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二、说学情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对教材分析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开始倾向于个性的表达。在学习上,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但是就这篇文课文而言,学生不了解盲人的世界,那在理解本文时就需要教师多去引导让学生体验盲人生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置了以下三个维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读畅、磕等7个生字,会写径、畅等9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结合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盲童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懂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难点:感悟、体验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部分,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形成阅读期待。因此我才用了歌曲导入法。与学生一起来唱儿歌《春天在哪里》,并与学生“同学们,歌曲当中说小朋友们通过什么来感受春天?没错,是眼睛,我们通过眼睛看到了春天的红花绿树,但是我们今天的课文的小主人公她却是个盲人,那她又是怎样来感受春天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今天的课文《触摸春天》。”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在此环节,首先,让学生来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其次,我会让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样方便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深入研读

 在读文本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后,将进入到课程的下一个环节,深入研读环节。

 1、首先我会让学生再读课文,并且思考作者是怎样评价安静在花园中的一系列行为的?通过学生回答得出“真是一个奇迹”。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文章当中哪些句子体现了安静创造了奇迹?并让学生小组讨论,在自己找出的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由学生提出句子主要分析“走的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极其准确的伸向、拢住蝴蝶、张望”等词语。在分析这些词语时我会与学生展开互动让学生蒙住眼睛来走路,体会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让学生闭上眼睛拿出数学书来体会极其准确;让学生联系自己捉蝴蝶的经历来体会安静拢住蝴蝶的奇迹等,这一些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深刻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以及安静对于生活的热爱。

 3、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安静能够创造奇迹,是因为她整天在花园中流连,对这里非常熟悉,可是对于盲人来说走路都很困难那安静为什么要整天来花园呢?并让同学自由发表观点,此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安静对于生活和生命的热爱。

 4、最后,我会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出作者看到安静的一系列举动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他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残疾人尚且如此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创造价值。

 此环节的设置有助于帮助同学自主探究思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小组讨论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至此,我的教学目标的已完成,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四)拓展延伸

 课标指出:我们应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就是在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大语文学习观,因此在拓展延伸环节,我会播放音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并让学生谈一谈听完之后的感受,并顺势介绍贝多芬的个人经历。这样的设置有助于帮助同学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情感,并做到把语文课程与音乐学科相互关联,做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五)小结作业

 小结作业在课堂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小结作业,可以将本节课的内容得以巩固。所以,我的小结是让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此来深化主旨,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的作业将这样安排:让学生课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整理资料,并合作办一次墙报,下节课进行墙报展评。以此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主题: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课上到课下的完美过度。

  七、说板书设计

 触摸春天

 安静——创造奇迹——热爱生活

《爱的教育》又名《一名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是通过埃·德阿米琪斯的儿子的日记改编的,(原名Cuore,翻译为心)是意大利作家埃·德阿米琪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4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其间还包括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例话。自1886年该书诞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里,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来,始终畅销不衰,目前已有一百多种文字的译本,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连环画、影响遍布全世界,成为一部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

不仅如此,本书实际上还涉及到9-13岁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可以使孩子了解到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不仅是对家庭,还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相信通过阅读此书,孩子会受到人类全部美好品德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夏沔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爱的教育》不仅能教育孩子,而且能教育那些正在教育别人的人

[编辑本段]名家点评

这是一部献给九岁到十三岁小学生的书,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撰写的,内容新颖,情节感人至深凡是读过这部书的人,都将无法抗拒它的魅力,是无可争议的"爱"的典范它所激荡的情节无不使人流下动情的泪水。

此书充满了儿童情趣的幽默语言和十九世纪意大利引人入胜的习俗风尚,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期盼,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对祖国的神圣的爱无不溢流与纸上,动人心魂,其中的"每月故事"在意大利和许多国家早已家喻户晓,成了教育和鼓励孩子们的积极进取的名篇佳作。

此书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孩子的眼光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们接受,是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者一生必读的教育经典,学习范本。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埃·德阿米琪斯(Edemondo De Amicis)1846年10月31日生于意大利利古里亚大区因佩里亚省一个收奥内利亚的海滨城市。他从小喜爱军旅生活,16岁进入莫德纳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毕业后成为军官,1866年积极参加了意大利第三次独立战争。1868年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并因此而成名。1870年罗马解放后,他放弃军事生涯,定居都灵,成为意大利主要报纸的记者,并从此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1908年3月11日在博尔迪凯拉病逝。

埃·德阿米琪斯早期曾周游世界,写下不少游记,如《西班牙》、《荷兰》、《伦敦记事》、《摩洛哥》、《君士坦丁堡》、《美国游记》、《西西里的回忆》等。1879年至1889年的10年间是亚米契斯创作的繁荣时期,他写了许多有关社会题材的作品,有《散文集》、《朋友们》、《爱的教育》、《大西洋上》等。他关注社会问题,继而投身政治,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891年加入社会党此后,他先后出版了《一个教师的小说》、《工人的教师》和《公共电车》等作品。1908年3月11 日因心脏与病殁于Bordighera

本书译文因其优美生动的传神于2000年荣获意大利驻华使馆颁发的意大利政府文化奖。

《爱的教育》被公认为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

[编辑本段]作品目录

作者序言

十月

开学那天

新班主任

意外之事

卡拉布里亚的孩子

同窗好友

宽宏大量的品德

我的女老师

在阁楼上

学习

帕多瓦的爱国少年(每月故事)

十一月

烟筒清洁工

万灵节

我的朋友卡隆

烧炭工和绅士

弟弟的女老师

我的母亲

我的同学科列帝

学校的男老师

士兵

耐利的保护人

班级第一名

伦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

穷人

十二月

小商人

虚荣心

头场雪

小泥瓦匠

雪球

女老师

受伤者的家

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每月故事)

意志

感恩

一月

代课老师

斯达尔迪的藏书室

铁匠的儿子

欢聚一堂

维托利奥·埃马努埃勒国王的葬礼

弗朗蒂被赶出校门

撒丁岛的少年鼓手(每月故事)

爱国

嫉妒

弗朗蒂的母亲

希望

二月

隆重的颁奖仪式

决心

玩具火车

盛气凌人

工伤

囚犯

爸爸的看护人(每月故事)

工场

马戏团的孩子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盲童

生病的老师

马路文明

三月

夜校

打架

孩子们的家长

七十八号犯人

夭折的孩子

三月十四日前一天

发奖

吵架

我的姐姐

菲鲁其奥的血(每月故事)

重病中的小泥瓦匠

加沃尔伯爵

四月

春天

温伯尔托国王

幼儿园

体操课

我父亲的老师

大病初愈

爱工人朋友

卡罗纳的母亲

朱塞佩·玛志尼

公民英勇行为(每月故事)

五月

患佝偻病的孩子

牺牲

火灾

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每月故事)

夏天

聋哑女

六月

加里波第

军队

意大利

三十二度

我的父亲

到乡下远足

夜校毕业生的授奖式

女教师之死

感谢

海难(每月故事)

七月

母亲的最后嘱咐

考试

口试

告别

还有12个每月例话告诉人们道理

[编辑本段]续爱的教育故事概述

《爱的教育》讲述了小学生恩利科的故事,那么小学毕业后的恩利科怎样了呢?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续爱的教育》叙述中学生恩利科因体弱休学后,跟随舅舅父到乡下去生活的故事。舅父巴辛以严格的教育使恩利科在自然环境中体味到不同于社会人情的另一种更为宽阔博大的爱令他真切地认识到自然与生命的价值,感受到人生的奥秘;认识到对人格的尊重,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从舅父赠给恩利科的原稿中,我们能体会到独特的洁净与平和,同时书中像诗一般细腻优美的文字,包含着生命之爱的激情,及对理想与未来的憧憬。《续爱的教育》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多年畅销不衰,并且被改编为**、电视剧、动画片、连环画,以不同的形式影响了全世界亿万青少年的成长。

素质教育其实就是爱的教育,是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爱是教育的根本。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我们除了教给他们知识,还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呢?《续爱的教育》给我们提供了素质教育的典范。恩利科的舅父巴辛是一位退休船长,他有诗人般细腻优美的语言、哲学家那样敏锐的洞察力、生物学家那样渊博的知识、绅士般的风度与品格。他把恩利科带到广阔的社会中去,娓娓而谈,循循善诱。他时而严厉,时而温和,时而兴奋,时而低沉,讲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使安利柯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爱的教育》讲述的是情感教育,而《续爱的教育》则是意志教育。其中看似心平气和的对话,却洋溢着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无情鞭挞。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本书是素质教育的最佳读本,是老师、父母、青少年必读的教育经典。

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而常常会被我们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利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这就是《爱的教育》吸引人之处和告诉我们的道理

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欢读《爱的教育》,有些国家把《爱的教育》作为小学生的教科书来学习。

[编辑本段]内容概要

《爱的教育》是一部伟大的爱的经典作者把师生之爱,父子之爱,同学之爱,对祖国的爱都写得感人至深,全书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戒启发性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作品带有明显的引导性,它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关注,欣赏,品位,思考,引导他们用爱心与读者对话

①“盲童”向“我”询问“红”是什么样子的问题。②“盲童”听到小猫的叫声;道理:只有用心去领悟世界,才能丰富自己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2.在正常人眼里,红色仅仅是一种抽象的颜色,而“盲童”却感受到它是有生命的,美好的;正常人常常听到的是嘈杂之音,而“盲童”能从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

  下载到一篇文章,也许一次贴不完,看对你有用不。(果然没有贴完,给你地址吧,是百度文库里找到的,还有第四节和第五节。http://wenkubaiducom/view/4e348ac689eb172ded63b725htmlfrom=rec&pos=4&weight=5&lastweight=5&count=5)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重点 :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和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 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的动机作用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例如,让儿童学会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园时说“再见”,结果许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儿童早上不愿意和父母分离,缺乏向老师问早的良好情绪和动机,下午则愿意立即随父母回家,所以赶快说“再见”。虽然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

  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孟昭兰曾以婴幼儿为被试,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包括了快乐、痛苦、兴趣、惧怕、愤怒和大怒等,对其智力操作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婴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著的差别。具体表现为:

  ①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当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儿童探索活动;当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②愉快情绪有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婴儿智力操作影响不同。积极情绪起推动、促进的作用,而消极情绪起破坏、干扰的作用。

  ③同一情绪在不同强度水平时对智力操作效果的影响也不同。过低或过强的情绪水平不如适中的情绪状态,后者才能导致最佳的操作效果。

  ④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

  ⑤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操作效果随其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总之,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水平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着不同程度的推进或破坏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智力活动的效果。

  三、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外部表现,即表情,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中,尤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新生儿几乎完全借助于他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不同的声音表情等,与成人进行着信息交流,相互了解,引起其与成人的交往,或者维持、调整交往。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在婴幼儿初步掌握语言之后,表情始终仍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和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性交往。

  四、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婴幼儿是个性形成的奠基时期,儿童情绪情感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儿童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儿童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广泛的意义,影响、涉及到儿童心理的诸多方面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一、情绪的发生

  观察和研究普遍表明,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

  初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应,如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舞动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人们普遍倾向认为,原始的、基本的情绪是进化来的,是不学就会的,天生的,儿童先天就有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二、初生情绪的分化性

  对初生婴儿的情绪是否分化,是仅仅只有一般性的、未分化的情绪,还有具有各个分化的、不同的情绪,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课题。下面,我们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研究。

  (一)华生的研究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1919)根据对医院500多名婴儿的观察提出了: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爱。华生还详细描述了这些情绪的原因和表现:

  1.怕

  华生认为新生婴儿的怕是由于大声和失持引起的。当婴儿安静地躺着时,在其头部附近敲击钢条,会立即引起他的惊跳,肌肉猛缩,继之以哭;当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或身体下面的毯子被人猛抖,婴儿会发抖、大哭、呼吸急促、双手乱抓。

  2.怒

  怒是由于限制儿童运动引起的。如,用毯子把孩子紧紧地裹住,不准活动,婴儿会发怒,他把身体挺直,或手脚乱蹬。

  3.爱

  爱由抚摸、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如,抚摸孩子的皮肤,或是柔和地轻拍他,会使婴儿安静,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或是展开手指、脚趾。

  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关于新生儿有三大基本情绪的推论也随着流行起来。但是后来的一些研究都未能证实华生对原始情绪的划分。有人将新生儿自由落下2尺的距离,85个新生儿只有2个号哭,有些新生儿根本就没有发生明显的身体反应。谢尔曼(Shermen,1927)曾用四种不同的刺激情境(针刺、过时不喂,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束缚手和脚的运动)来引起新生儿的情绪反应,然后叫医生、大学生进来观察新生儿的反应情况,要求他们指出婴儿的哭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的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结果这些观察者对婴儿表现出来的情绪以及造成这些反应的可能原因,都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新生儿的情绪状态是笼统的。

  (二)布里奇斯(KMBridges)的研究

  布里奇斯于1932年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主要由一些强烈的刺激引起,包括内脏和肌肉的不协调的反应。在以后学习和成熟的作用下,各种不同的情绪才逐渐分化出来。

  (三)林传鼎的研究

  我国的心理学家林传鼎于1947~1948年期间,亲身观察了500多个出生1~10天的新生儿的动作变化,根据其观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963)。他认为,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一种是愉快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满足(如吃饱、温暖和舒适等),愉快的反应是一种积极生动的反应,它表现为某些自然动作,尤其是四肢末端的自由动作的增加,且不僵硬;一种是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未满足(饥饿、寒冷、疼痛等),其表现是:自然动作的简单增加,如连续哭叫、脚蹬手刨等。

  近年,随着情绪研究技术,特别是早期婴儿情绪研究技术的发展,借助于新的现代化的研究仪器和客观化、量化的测量工具,特别是伊扎德利用婴儿被试所制订的两个面部肌肉运动和面部表情模式的测查、分析工具,使得人们得以对早期婴儿情绪进行广泛的、客观的研究。这些年相继有许多心理学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其中最突出、有代表性的是伊扎德所作的研究(1982)。

  (四)伊扎德的研究

  伊扎德运用录像技术和其两套面部肌肉运动和表情模式测查系统,将新生婴儿的面部表情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录像,并进行了精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人类婴儿在其出生时,就展示出了各种不同的面部表情和情绪,它们是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等五种。

  总的来说,基于目前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新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已经分化。

  三、儿童情绪的分化

  婴儿在出生一段时间后,在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情绪不断分化,这点是公认的。但是,到底婴儿在何时出现何种情绪、先后次序如何,则各家意见不同。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有关早期情绪分化的理论。

  (一)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

  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早期比较著名的理论。布里奇斯认为,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 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 到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绪;到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高兴和喜爱;到1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

  布里奇斯的理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伊扎德等提出其理论前,一直为较多的人所接受。但现在这一理论由于缺乏有效判断情绪反应的客观指标,难以根据婴儿情绪反应本身来判别婴儿情绪,因而受到不少批评。

  (二)林传鼎的情绪分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情绪分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泛化阶段(0~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情绪反应比较笼统,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绪占优势。

  05~3个月,出现了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但这些情绪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与不愉快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面部表情。4~6个月,开始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喜欢、忿急。

  2.分化阶段(1~5岁)

  这一阶段儿童情绪开始多样化,从3岁开始,陆续产生了同情、尊重、爱等20多种情感,同时一些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

  3.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绪生活的高度社会化。这个时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多种高级情绪达到一定的水平,有关世界观形成的情绪初步建立。

  林传鼎的情绪发展理论对我国情绪发展研究和理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直到今日,不少观点,如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4~6个月婴儿出现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情感体验,社会性需要逐渐在婴儿情感生活、交流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始终为人们所接受,并不断为今天的研究证实是正确的。

  (三)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是当代美国和国际著名的情绪发展研究专家。他关于婴儿情绪发展的研究及据此提出的情绪分化理论,在当代情绪研究中有很大的影响。

  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5~7个月时,出现惧怕;6~8个月时,出现害羞;半岁~1岁,出现依恋,分离伤心、陌生人恐惧; 15岁左右,出现羞愧、自豪、骄傲、操作焦虑、内疚和同情等。

  伊扎德特殊的贡献在于,编制了面部肌肉运动和表情模式测查系统(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1979)和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1980)),给表情识别提供了一个客观依据。 他把面部分为三个区域:额眉—鼻根区,眼—鼻—颊区,口唇—下巴区,共列出29种肌肉活动单位,编辑成号,表情是由面孔这三个区域的肌肉运动组合而成的。例如:No25为额眉区——双眉下压、聚拢;No33为眼鼻区——双眼变窄、微眯;No54为口唇区——口长大呈矩形,三个组合起来,从Affex中辨别为愤怒的表情。

  伊扎德的研究较之前人的研究,无论在科学性和可测性上都大大提高了一步,每一种新出现的情绪反应都有一定的具体、客观指标,易于鉴别、判断。

  第三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成为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一个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儿童自己玩得高兴时的微笑;第二类,儿童对教师微笑;第三类,儿童对小朋友笑。这三类中,第一类不是社会性情感的表现,后两类则是社会性的。该研究所得1岁半和3岁儿童三类微笑的次数比较见下表:

  表1 1岁半和3岁儿童三类微笑的比较

  年龄 自己笑 对教师笑 对小朋友笑 总数

  次数 % 次数 % 次数 % 次数 %

  1岁半 67 553 47 3884 7 579 121 100

  3岁 117 1562 334 4459 298 3979 749 100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从1岁半到3岁,儿童非社会性交往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会性微笑的比例则不断增长。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称为情绪动因。

  婴儿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例如,温暖的环境、吃饱、喝足、尿布干净等,都常常是引起愉快情绪的动因。1~3岁的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了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 但总的来说,在3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其主要动因。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在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与人交往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及人际关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幼儿情绪的产生和性质。成人对幼儿不理睬,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惩罚手段,原因即在于此。

  不仅与成人的交往需要及状况是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且,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情绪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幼儿的情绪情感与社会性交往、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密切联系,幼儿的情绪情感正日益摆脱同生理需要的联系,而逐渐社会化,其与成人(包括教师、家长)和同伴的交往密切联系,社会性交往、人际关系对儿童情绪影响很大,是左右其情绪情感产生的最主要动因。

  (三)表情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些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表情日益社会化。

  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运用社会化表情手段的能力。

  1.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儿童与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行为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近1岁的婴儿已经能够笼统地辨别成人的表情。例如对他微笑,他会笑,如果接着立即对他拉长脸,作出严厉的表情,婴儿会马上哭起来。有研究表明,小班的幼儿已经能够辨认别人高兴的表情,对愤怒表情的识别,则大约在幼儿园中班开始。

  2.运用社会化表情的能力

  富切尔对对5~20岁先天盲人和正常人面部表情后天习得性的研究发现,最年幼的盲童和正常儿童相比,无论是面部表情动作的数量,还是表达表情的适当程度,都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正常儿童的表情动作数量和表达表情的逼真性,都随着年龄增长有进步,而盲童则相反。这说明,先天的表情能力只能保持一定水平,如果缺乏后天的学习,先天的表情能力会下降。盲童由于缺乏对表情的人际知觉条件,其表情的社会化受到了障碍。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一般而言,辨别表情的能力一般高于制造表情的能力。

  二、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一)丰富

  所谓情绪的日益丰富,可以说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其二是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1.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这一点在前面的情绪的分化中已经涉及,刚出生的婴儿只有少数的几种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分化、增加。

  2.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例如,2~3岁年幼的儿童,不太在意小朋友是否和他共玩,而对幼儿,小朋友的孤立、不和他玩,以及成人的不理,特别是误会、不公正对待、批评等,会使幼儿非常伤心。

  (二)深刻化

  所谓情感的深刻化是指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如,年幼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是满足他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来源,而年长儿童则已包含对父母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学前儿童情感的深刻化,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根据与认知过程的联系,情绪情感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水平:

  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与生理性刺激联系的情绪,多属此类。例如,婴儿听到刺耳的声音或身体突然失持,都会引起痛苦和恐惧。

  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陌生人表示友好的面孔,可以引起3~4个月婴儿的微笑,但对于7~8个月的婴儿,则可能引起惊奇或恐惧。这是因为前者的情绪尚未和记忆相联系,而后者则已有记忆的作用。没有被火烧灼过的婴儿,对火不产生害怕情绪,而被火烧灼过的儿童,则会产生害怕情绪。儿童的许多情绪都是条件反射性质的,也就是和记忆相关联的情绪。

  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两三岁以后的儿童,常常由于被告知蛇会咬人,黑夜有鬼等,而产生怕蛇、怕黑等情绪,这些都是和想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5~6岁幼儿理解到病菌能使人生病,从而害怕病菌;理解苍蝇能带病菌,于是讨厌苍蝇。这些惧怕、厌恶的情绪,是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

  幽默感是一种与思维发展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3岁儿童看到鼻子很长的人,眼睛在头后面的娃娃都报之以微笑。这是儿童理解到“滑稽”状态,即不正常状态而产生的情绪表现。幼儿会开玩笑,即出现幽默感的萌芽,是和他开始能够分辨真假相联系的。

  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受到别人嘲笑而感到不愉快,对活动的成败感到自豪、焦虑,对别人的怀疑和妒忌等,都属于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的发生,更多地不决定于事物的客观性质,而决定于主观认知因素。

  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幼小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婴幼儿往往由于某种外来刺激的出现而非常兴奋,情绪冲动强烈。儿童的情绪冲动性还常常表现在他用过激的动作和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比如,幼儿看到故事中的“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

  随着幼儿脑的发育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即在成人要求下,由于服从成人的指示而控制自己的情绪。到幼儿晚期,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所参加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二)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短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但是,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仍然是不稳定、易变化的。

  婴幼儿的情绪不稳定,与其情绪情感具有情境性有关。婴幼儿的情绪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例如,新入园的幼儿,看着妈妈离去时,会伤心地哭,但妈妈的身影消失后,经老师引导,很快就愉快地玩起来。如果妈妈从窗口再次出现,又会引起幼儿的不愉快情绪。

  婴幼儿情绪的不稳定还与情绪的受感染性有关。所谓受感染性是指情绪非常容易受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新入托的一个孩子哭泣着着妈妈,会引起早已习惯了托儿所生活的其他孩子都哭起来。

  幼儿晚期情绪比较稳定,情境性和受感染性逐渐减少,这时期幼儿的情绪较少受一般人感染,但仍然容易受亲近的人,如家长和教师的感染。因此,父母和教师在幼儿面前必须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三)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儿童,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于外,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随着言语和幼儿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其外部表现。

  儿童调节情绪的外部表现的能力的发展比调节情绪本身的能力发展得早。往往有这种情况,幼儿开始产生某种情绪体验时,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直到情绪过程已在进行时,才意识到它。这时幼儿才记起对情绪及其表现应有的要求,才去控制自己。

  幼儿晚期,能较多地调节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但其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还常常受周围情境的左右。

  婴幼儿情绪外显的特点有利于成人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但是,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以至情绪本身,是社会交往的需要,主要依赖于正确的培养。同时,由于幼儿晚期情绪已经开始有内隐性,要求成人细心观察和了解其内心的情绪体验。

《爱的教育》优秀读后感范文1

 我现在总是感到妈妈对我的爱少了,我对妈妈的爱戴也少了。但自从读了《爱的教育》后,我发现妈妈原来在暗暗的疼爱我。读了《爱的教育》中的《千里寻母》,我深有感触。它写的是一位母亲为了全家的幸福,为了让她的儿子能上学,这位母亲去了离家很远的芝加哥当保姆。她儿子乔治由于想让母亲回到身边,便开始寻找母亲。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找到了母亲。但由于干活太累,被送进医院。好心的女主人一直陪在乔治母亲的身边,直至乔治来到母亲的身边。当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后,万分激动,垂危的生命又重新有了动力。

 读到这儿我非常感动。这位母亲为了家人的幸福,到别的地方当保姆;为了多拿报酬生了重病也不说一声,直到晕过去。而我母亲呢也为了工作而担忧,所以不爱别人打扰她的工作。可我却一直烦她,因此刚想出的办法被我一搅和就忘了,因此工作、稿子常常比别人晚那么一、两拍才交,也常常被老板批评。我真是太对不起妈妈了。

 “曹聪,该吃饭了”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泪便流了下来。

 通过读《爱的教育》我总算读懂了妈妈对我的那份暗暗的爱……

《爱的教育》优秀读后感范文2

 这几天,我看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里的故事很感人,篇篇催人泪下。最让我感动的是《告别》。这是作者在小学升级后和同学、老师告别时忧伤的感受。作者在校园里有过挫折,有过欢乐,也有过苦恼;作者回想起和同学老师相处的一年,非常伤感;他真诚地祝福她的同学和老师。

 还有《雪球事件》和《访问伤员》,我也很喜欢。说的是作者的朋友卡罗菲和别人打雪仗时,一个雪球砸伤了一位老人的眼睛,老人趴在地上非常痛苦地呻吟、叫喊。卡罗菲有害怕,不敢承认。但最后在卡隆的劝说下,卡罗菲还是扑到老人的怀里,用断断续续的话语给老人赔礼道歉,还把最珍贵的邮册送给了老人。读了这两篇文章后,我已经喜欢上卡罗菲那诚实勇敢、心地善良、大方的好性格。我更欣赏卡隆不仅自己光明磊落,而且帮助同学勇敢承认错误,做同学的坚强后盾。还有这位受伤的老人,虽然自己眼睛受到伤害,但在卡罗菲承认了错误后,非但没有责备他,而且还安慰他。

 读完了这本《爱的教育》,我深受感动,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人间真正的爱和人间真正的友情、真情。

《爱的教育》优秀读后感范文3

 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嘉兴市的暑期亲子阅读活动,读完了一直在读却一直没读完的《爱的教育》,并深受启发。

 《爱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好书,不仅适合孩子读,也适合家长读。读着一个个爱的故事,我和妈妈的内心都被一种深深的情感力量所包围、所震撼。

 《盲童》的故事更是让我感动。盲童学校里的孩子虽然从不见天日,但他们非常顽强,他们和正常人一样说话、唱歌、写字,还可以辨认环境。我真佩服他们,因为他们不轻言放弃!

 盲孩子们的世界是没有光彩的,他们学任何东西都要比我们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但他们是那么顽强,那么拼搏,黑暗让他们变得更坚强。我真是自愧不如啊!我是一个健全孩子,而且有亲人的呵护,老师的教育,朋友的关心,但遇到困难时总是喜欢哭鼻子,总想着放弃。去年暑假,妈妈让我参加《校园达人秀》的比赛。我那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被赶鸭子上架的。赛前训练时,我一点也不认真,所以谱子老记不住,细节也处理得不好。我心里也很着急,但又不肯多花时间去练习。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哭鼻子。后来被妈妈狠心督促着,总算勉勉强强弹奏下来,完成了比赛。成绩嘛,可想而知了,肯定是不理想的,不付出哪会有收获面对惨不忍睹的结果,我伤心了好一阵,但这次的失败也让我渐渐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现在,我读了《盲童》的故事,更加理解了有努力才会有回报的真谛。我要不断以这些可敬的盲孩子鞭策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前行!

《爱的教育》优秀读后感范文4

 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时,我才知道,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世界里,才会正真的感受到爱。书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让我感动不已。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四年级的男孩安利柯以日记的方式,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一天,一直写到第二年的七月份,记录了他身边的各种感人的事情,记录了他在生活的一点一滴的爱,他一天感到爱一点,一天反思一点,每天都在爱的世界里成长。

 书中的每一篇故事都很感人,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扫烟冲的小孩,把清扫烟冲赚来的三十个铜币,从破了的口袋里掉了,他无法回家。于是,路过的同学都用自己的铜币来帮助他,没有带钱的同学就用鲜花送给他,我觉得这段是最感人的,这让我感到了一个人要是有了一颗无私的爱心,就会是一个拥有一切高尚品质的人,在《爱的教育》这本感人的书中,处处都是拥有这种高尚品质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终于深刻的体会到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应该学会宽恕,学会理解别人,我们自己遇到困难时,总想获得别人的帮助,而我们自己遇到有困难的人时应该尽力的去帮助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有时虽然是微小的,但是它是无私的,珍贵的,非凡的。

《爱的教育》优秀读后感范文5

 《爱的教育》作者亚米契斯,是意大利著名作家,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以充满儿童情趣的幽默语言,记录了孩子们在整整一年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小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刚刚上三年级的学生,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学习勤奋努力,待人诚挚友善,安利柯的父亲是位工程师,家里的条件也算是小康,他的父母都是乐善好施的人,常常教导安利柯要帮助穷人和有困难的人。有一次母亲带着安利柯去帮助一对贫穷母子,没想到他们正是安利柯的同学克洛西和他的母亲。

 安利柯的身边有着一群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的同学。班长代洛西是个热忱的孩子,当他得知克洛西的父亲是服刑回来的人时,为了不伤同学的自尊心,他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这个秘密。当面对克洛西的父亲的时候,代洛西真挚的话使这个曾经失足的人感到了人间的真情,鼓起重新做人的勇气气。

 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爱就是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爱就是姐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爱就是老师教授同学们知识,让同学们去理解知识的过程;爱就是朋友之间互相鼓励,友好和睦。

《爱的教育》优秀读后感范文6

 寒假里,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

 《爱的教育》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优秀读后感范文7

 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厚厚的《爱的教育》读完了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同样的岁数,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

 而且,我认为,与亲人厮守,仰望美丽的夜空;度过有意义的一天;外出旅行,朋友道一声"路上小心';听小鸟唱歌;一次愉悦的谈话;读一篇美文;品尝一道佳肴,喝一杯不放糖的咖啡,回忆过去的岁月这一切的一切,都算是一件幸福的事!

《爱的教育》优秀读后感范文8

 读《爱的教育》,有泪有笑,但一直在心底涌动着的是融融的爱意,暖暖的感动!书中几乎涉及到了人世间所有高尚的爱,博大的爱。

 有父母与子女之爱,姐弟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还有对弱者之爱,对不幸者之爱,对劳动之爱,对学习之爱,对环境之爱,对大自然之爱;及至对人民的爱,对军队的爱,对祖国的爱

 所有爱的内容都不空洞,都是生动丰富的,都是融入了生活的,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这样的爱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地被学生所接受。

 新学期,这本书一定要成为我们孩子们首选的爱的教育的引领者!我甚至有些心急,如果孩子们能够一下子就读完全书,该多好啊!或者,在上学期,这本书的内容就已经深入孩子的心中,学生的精神面貌是不是会有很大变化了呢?

 这是一本学校生活的书,书中的某些闪光的人物,一定会成为许多学生心中的偶像,他们应该会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下学期,期待我的班级能够出现一个“卡罗内”似的学生,这对一个班集体,对一个班主任是非常重要的!期待着爱的教育,会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在《爱的教育》中每个月安利柯都会收到父亲或母亲的留言。在留言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段话:老师的名字,永远要用最虔敬的态度来称呼,除了自己父亲的名字以外,老师的名字是世界上最珍贵,最值得怀慕的名字。也正是这些信促使安利柯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也使我们这些读者反省自己言行举止。

 在《爱的教育》中真正吸引我走进去的还是一封安利柯的父亲写给儿子的信,父亲在信中,很严肃的告诉儿子,为什么要尊敬母亲,怎样尊敬母亲。读到这封朴素的信,我想读给我的学生听多么适合。因为他们和安利柯差不多同龄,但是他们有时候对待父母的态度比安利柯的情况要严重的多,有的甚至小小年纪与父母吵架,有的言谈之中不满意,甚至看不起自己的母亲,有的甚至母亲接自己,在深秋的寒风中冻得发抖,儿子却对母亲说出“冻死你才好呢!

 后来我把书放在教室里,给学生们当课外阅读,认为这本书是教育孩子有爱心,学会爱父母,爱别人的继续读下去我才发现,这样的认为太肤浅了,因为我从安利柯父母的做法中感受到了,孩子存在一切问题的根源,是因为有时候我们做大人的还不知道,是谁首先缺少了真正的爱心,而需要接受《爱的教育》。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就口无遮拦地对老师说孩子的一些缺点,甚至当着小朋友,或客人的面张口就说孩子的短处,当时真的感觉到孩子有时是多么弱小,多么无助,有些做法对他们来说多么不公平或者当父母在质问孩子的时候,“我说了多少遍为什么你忘带?我怎么对你说的,你为什么写不好?我不是让你好好检查为什么还出错?为什么不好好写?我嘱咐你多少遍了,为什么记不住?你为什么不动脑筋?”用孩子自己在日记中的话说“唠叨地我的头都快炸了”我们大人有没有冷静的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些问题?”根源在哪儿?二年级的孩子存在缺点,学习中做事中遇到困难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大人给了这幼小的心灵多少力量的源泉,多少耐心的帮助,孩子不如别人,是他自己不想吗?他做不到除了人之间的正常差异,有没有大人的根源呢?对孩子的爱,什么是真正的爱,怎样爱,什么时候孩子最需要你的真正的爱有许多困惑在《爱的教育》中能找到现成的答案,从中深刻的思考也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启示。

 这本书时刻在提醒我们:在人类的生活中“崇高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同样感恩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桥梁,懂得感恩的人才拥有最崇高的心灵。

 亚米契斯将“爱的教育”巧妙地融入到这本书中所讲述的100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中,让他们在感恩中成长,让他们在“爱”的旋律里,得到高尚的教育。正是因为教育孩子学会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乐于助人,尊师爱友,体贴父母,才会让孩子懂得感恩,感恩社会,感恩一切对他们付出的人。

 “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老师,朋友的爱是孩子学习乃至做人的根本,此外,书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爱子之情,同学之谊,师生之恩,爱国之感,无不动人心魄,感人至深,尤其是“每月例话”,成为教育孩子感恩和进取的佳作。

 爱的教育,在于爱,而其根本就是感恩,让孩子们在感恩中成长,舞动青春,舞动奇迹!

《爱的教育》优秀读后感范文9

 《爱的教育》,是一本风靡全球、是教育和鼓励小学生积极进取的名篇佳作。想必大家一定再熟悉不过了。本丛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

 这本书的主人公有安利柯、卡罗纳、科罗西、柯莱蒂、卡罗菲、斯达尔迪、泼来可西、德罗西等等。《爱的教育》里面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如“‘小泥瓦匠’、我的同学柯莱蒂、不幸的泼来可西”等一些故事。当我捧起这本书时,我笑在脸上,喜在心里。因为这本书里面既有每月故事,又有发生在安利柯身边真实的故事。我津津有味、仔仔细细地阅读起来,我越看越有味、越看越想看。每当我读到开心处,便“哈哈”的笑了起来;每当我看到伤心处,便不由自主的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悲痛。

 让我感动的是每月故事里的“勇敢的小鼓手”。在1848年7月24日,喀斯托扎战役的第一天,意大利兵队与奥军开战了,敌人的兵力如暴风骤雨异常凶猛。意大利兵队损失惨重,上尉决定让小鼓手去找援兵。结果,那小鼓手被子弹打伤了,但他依然去找援兵。援兵来了,而小鼓手因为中弹后拼命的奔跑,导致中弹的腿发炎,被迫截去了半条腿。后来,又经过了一场激战,意军终因寡不敌众,与27日清晨节节败退。大尉在激战中被子弹击伤,他决定去找失散的副官。突然,听到一声微弱的叫声:“大尉!”大尉忙转过身去,看见了小鼓手,小鼓手把被单掀开,大尉一看,惊愕的倒退了两步。原来少年鼓手只剩下一条腿了,当大尉了解了情况后,凝视了少年良久,说:“我算什么,我不过是个大尉。可你?你却是意大利人民敬佩的英雄啊!”

 是的,小鼓手是多么勇敢,他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让围困的将士得以存活,不惜失去一只腿,他的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啊!如果他在中弹后不拼命的奔跑,那么他的腿便不会发炎,更不会被截去了。如果我们是他,会怎么做?是独自逃跑;是丢下战士们而得以存活;还是找到援军,解救那些甘愿为祖国奉献的战士们?小鼓手是多么伟大呀!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安利柯以日记的形式写的书,这本书使小学生受益匪浅。主要内容是安利柯与他的同学们在一起发生的故事。

 “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多看书,你会得到更多的惊喜。《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们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受到教育、提高阅读水平!

《爱的教育》优秀读后感范文10

 书是我们人类永远的朋友。我爱读书,因为从书中我可以得到很多快乐、很多知识。

 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大家看!就是我手中拿的这本《爱的教育》,它是一本流传世界各国的儿童名著,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才完成的。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

 爱贯穿了整篇小说,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而且整部小说都是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来写的,相信同学们都能读懂,因为整本书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100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有《扫烟窗的孩子》、《班长》、《感恩》等等,有安利柯的好朋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

 小安利柯和他周围的人们追求的是一个至善至美至爱的世界,难怪夏丏尊先生一边流泪一边翻译这本书。他当时就许下心愿,一定要把这部小说译出来,“不光是给孩子们读,还要介绍给父母们和老师们读,让大人们都跟他一样,流一些感动的眼泪”。

 刚刚升入三年级,老师就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当我捧起这本书时,我立即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感动。总之,是《爱的教育》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同学们,赶快行动起来,也来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们也一定会爱上它!

  指尖的世界

  这是北京大大小小众多学校中的一个:校园不大,在一个不怎么起眼的角落里。一个宽敞的操场,几座普通的教学楼……然而,对许多孩子而言,这里却是他们世界里最鲜亮的一部分。

  这就是北京盲人学校。中国建立最早的特殊教育学校。

  相对于普通孩子而言,盲孩子是不幸的。他们或许一生下来便笼罩在黑暗里,所幸的是,总有善良的人们愿意给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们相信,在无法驱走黑暗的时候,美好的心灵,能导向幸福的生活。

  清晨,阳光让这里苏醒。道路两旁绿树葱茏,草坪里纤细的草尖上,露珠欢快地跳着舞蹈。

  虽然孩子们看不见阳光,看不见绿树,看不见露珠的舞蹈,看不见日日进出的朱红色校门和里面一片多彩的天地……但是,他们体会到了,身上那暖暖的感觉是太阳给的;走近那些小树,能闻到叶子的清香,靠近花园,能闻见花的甜味;他们知道,操场的尽头有一个音乐喷泉,那里会有美妙的音乐,和欢快的水珠一起舞蹈。

  老师每天都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看不见老师的样子。但日子久了,敏感的孩子们,总能从脚步声判断是谁来到了教室。小一些的孩子,他们喜欢拉着老师的手,在黑暗的世界里一小步一小步地摸索;大一点儿的孩子,能沿着无障碍楼梯灵活地上楼下楼。

  他们的世界由指尖开始。

  在读书识字之前,他们用触摸来认识每一样东西。在盲人学校里上幼儿园的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有他们的玩具,有他们的游戏室。那些玩具,和普通玩具一样色彩鲜艳,通向他们卧室的走廊,一样画着各种可爱的儿童画。

  虽然看不见,但他们的心能感知;尽管无光,这依然是一个美好可爱的世界。孩子们喜欢在音乐喷泉那里玩耍,听水柱喷起又落下的刷刷声,感受水点儿洒在身上、脸上的快乐。

  厚厚的盲文课本,由数不尽的凹凸小点组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指尖灵巧地移动,仿佛穿梭在通向世界的长廊里。

  学校里有琴房,琴声悦耳,一个孩子正陶醉在音乐里。他的指尖轻快地在黑白琴键上移动,演奏心中已十分熟悉的曲谱。对喜欢音乐的盲孩子而言,音乐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自己创造的完美世界。

  他们看不见颜色,但对颜色却有独特的理解和想像。在手工课上,他们用纸和剪刀,更是用心,创作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作品。

  上操的铃声响了,他们互相搀扶着下楼,来到操场做操。这是,他们学会走出个人的世界,在人生的路上互相扶持。

  有时,孩子们还玩儿足球。足球是特制的,里面装着铃铛,滚动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孩子们跑几步,停下来听听,再跑几步,咿咿呀呀地交换意见。比赛时,他们在球门上挂上风铃,叮叮当当的声音,指引着他们投入地奔跑。

  闹市喧嚣,而一墙之隔,这个偏僻的世界不断地温暖一个又一个失去光明的心灵。

  孩子们温柔地睡去了。他们醒来时,或许眼前仍是一片黑暗。但若是每一日,他们的快乐与信心都会多一点儿,那么,他们便会在都市的转角、在树梢送来的微风中、在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之间,看到曾经想过或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

  《指尖的世界》是语文A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的课文,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盲童的世界,赞美了那些“善良的人们”,告诉我们面对生活要乐观,充满信心。整篇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情感真挚,包含着深厚的人文情味。

  相关背景

  2004年底,《南方周末》报登出报道《带给藏族盲童的彩色世界》,首次详细介绍了西藏盲童学校和她的创办人——失明德藉女校长萨布瑞亚的传奇经历。2005年4月,经过近半年的精心策划与筹备,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栏目赴西藏盲童学校拍摄了电视散文《光明》系列之《太阳花》。2005年10月,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栏目在北京盲人学校拍摄电视散文《光明》系列之《指尖的世界》。2006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栏目倾情推出《光明》系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识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自主预习,自学生字新词,读顺课文;教师准备一些身残志坚的典型人物。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示课题,带着“我”的世界走向“他们”的世界。

  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已经到来了,你们看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从早上睁开眼睛到现在,还有哪些美好的事物进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揭题:是啊,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美好的一切,他们看不见!他们看不到美丽的鲜花,他们看不到妈妈的脸庞,他们也看不到镜子里自己的模样,他们的世界是由指尖开始的。(板书:指尖的世界)因为他们是一群盲孩子。

  二、初入文本,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

  1、由“盲孩子”联想到什么?

  2、预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盲孩子学校生活的哪些方面?

  3、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能感受到孩子们在盲人学校里生活得很快乐、幸福)

  三、深入文本,精读感悟,在品味中碰撞心灵,交流情感

  (一)理解课题,再读重点,扩展想象,丰富文本内容,感知“指尖的世界”。

  1、浏览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他们的世界由指尖开始”?理解“触摸”。

  2、文中讲了孩子们指尖世界的哪些片段?

  3、启发想象:在指尖的世界里 ,他们还可能做些什么?

  小结:是的,在学校里,他们用触摸来读书,写字,弹琴,画画,摆弄玩具,用触摸来指导自己行走,感受友谊:在家里,他们可能用触摸来做更多的事情。所以,对于常人来说,世界在我们的眼睛里,而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在他们的指尖上。

  (二)个性品读,赏词析句,体验盲童生活,引发情感共鸣,走进“心灵的世界”。

  1、引读: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生命跃动的画卷,文中的哪一个场景最打动你?读一读,试着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2、组织读书交流。

  (1)指名读段。

  (2)说说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3)生生互动,交流感悟。

  (4)引导情境体验,突破重难点。

  交流中品读词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有选择地指导理解)

  词语理解:凹凸 陶醉 完美 色彩斑斓等

  “厚厚的盲文课本,由许许多多凹凸的小点组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指尖灵巧地移动,仿佛走在通向光明世界的长廊里。” 识记“凹凸”,重点指导写法;体验“触摸”,想象神态、动作、心理。

  “学校里有琴房,琴声悦耳,一个孩子正陶醉在音乐里。他的指尖轻快地在黑白琴键上移动,演奏心中已十分熟悉的曲谱。对喜欢音乐的盲孩子而言,音乐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自己创造的完美世界。”

  读出“陶醉”,感受“完美”。

  3、小结谈话:世界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新奇的,盲孩子除了学会用指尖去触摸,还会用耳朵去倾听,用鼻子去闻,更多的是用心去感受着周围的一切。所以,作者说,“虽然看不见,但他们的心能感知;尽管无光,这依然是一个美好可爱的世界。”

  (三)联系上下文,全面了解学校生活,品味文字背后的意蕴,解读“爱的世界”。

  1、承上:是谁给了他们这个美好可爱的世界?(建学校的人,学校的老师,工作人员——“善良的人们”)

  2、从课文的哪些描述中感受到他们的付出与奉献?从课文的哪些描述中感受到他们的付出与奉献?(学校美 设施好 想得细致周到 老师好)是啊,“这个偏僻的世界不断地温暖着一个又一个失去光明的心灵”,也正因为如此,“这里,成了许多孩子世界中最鲜亮的部分”。

  3、你觉得善良的人们除了给盲孩子提供好的环境,给予他们生活上帮助,还给了他们什么更宝贵的东西(信心,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培育“美好的心灵”)读解:“所幸的是,总有善良的人们愿意给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们相信,无法驱走黑暗的时候,美好的心灵更是可贵的明灯。”

  4、师生小结:所以,作者说,“虽然看不见,但他们的心能感知;尽管无光,这依然是一个美好可爱的世界。” 因为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他人的爱心,盲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对生命的珍爱,同样让他们拥有了快乐幸福的生活。

  四、走出文本,拓展升华,在阅读中收获成长

  我们相信,只要爱生活,坚强、乐观、自信,他们不仅能走向光明世界,而且能成就精彩的人生,因为在我们身边,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人。

  1、你认识这样的人吗?学生联系身边的人和事谈。

  2、教师出示典型人物相关。

  3、收获启示,收获语言(可联系其中一张说启示或创作颁奖词)。

  板书设计

  指尖的世界

  快乐

  盲孩子 乐观 坚强 自信 幸福

  爱 精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338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