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萧红的简介

作者萧红的简介,第1张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扩展资料: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

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种超常规语言的运用在萧红后期的创作中越来越成熟。《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个个儿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风景并不受旧的形式束缚。

同时,这种直率的语言又表现出自然的特点, 她写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因为直率,不用伪饰、矫情,就更显得自然质朴,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自然成为一体。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只辗转回去过一次。

参考资料:

-萧红

作者萧红的简介

我来答

2020-03-24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扩展资料: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

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女作家萧红生于1911年6月1日,本名张秀环,后改名张乃莹。她从小生活条件优渥,家里有几百亩土地,父亲担任呼兰县教育局局长,在当地很有身份地位。

2013年上映的**《萧红》讲述了萧红凄美的爱情故事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她一生主要经历了四个男人:

第一个男人是包办婚姻的对象汪恩甲。 初中毕业,萧红不顾家庭反对,执意和一名叫陆哲舜的男同学去北平,结伴租房求学。由于陆哲舜家庭断了经济来源,萧红不得已跟随未婚夫汪恩甲返回哈尔滨。俩人在一家旅馆租房同居起来,不久萧红怀上了汪恩甲的孩子。萧红的出走、未婚先孕、以及为了婚姻问题闹上法庭等一系列行为,让家族颜面扫地,萧红被族谱除名。

汪恩甲在萧红怀孕之后,人间蒸发了。后来,因萧军和萧红无力抚养,萧红与汪恩甲的女儿被送走。

第二个男人是深爱过的萧军。 萧红当时怀孕,困在旅馆,在这孤独困顿的环境里,她遇到了送书而来的萧军,萧红爱慕其文才,后与萧军陷入了深深的爱恋。他们为了生计四处找工作,萧军找到一份包吃住的家教,但却与学生的(冯家)姐姐好上了,寄人篱下的萧红只是装作不知道。

宪兵开始抓一些知识分子,两人来到了上海投奔鲁迅。萧红和萧军的书开始出版,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是此时萧军和冯家姐姐旧情复燃,萧红知道了心情很低落,于是去了一趟日本。回国后,萧军和冯家姐姐已经分手了,但是萧军的个性仍旧没变。萧红开始反省自己和萧军的关系。

第三个男人是端木蕻良。 日军打到上海,此时,萧红怀上了萧军的孩子,但两人关系大不如前。萧军希望萧红跟他去延安,萧红想跟着端木去武汉。两人发生争吵后,萧红和端木去武汉结了婚。但很快萧红就发现端木不适合自己,端木不会照顾人。武汉沦陷,端木抛下怀孕的萧红,自己先去了重庆;萧红在去重庆的路上生产,孩子夭折。

第四个男人是骆宾基。 1942年,31岁的萧红在香港养病,骆宾基受端木蕻良所托来照顾萧红。骆宾基述说了自己对萧红的崇拜。这个生逢战乱,历尽坎坷,向往爱情,充满魅力的女作家深深打动了骆宾基,但此时的萧红已经病入膏肓,最终死于肺结核。

民国四大才女,萧红的生平际遇最为坎坷,但庆幸的是遇到了鲁迅。鲁迅对萧红有知遇之恩,萧红的很多作品都得到了鲁迅的阅读和批改。萧红死前,拜托友人将她的骨灰葬于鲁迅墓旁。

萧红的情感经历是非常混乱的,**中的一张床照足以说明这种混乱,她和萧军,端木三人躺在一张床上,她怀着萧军的孩子,爱的却已经是端木。

看完**,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1为什么萧红每次都是怀孕了喜欢上另一个男人?

女人怀孕了可以检验一个男人的担当。而且怀孕的女人是非常无助的,如果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她就会抓住这根救命稻草,萧军是如此,端木也是如此。

2为什么萧红结婚了,又马上发现端木不合适?

有些事情是结婚之后才能暴露出来。而且仓促之间的婚姻,有很多其它成分在。无论如何,萧红是真的实现了爱情自由和婚姻自由,而且自由的尺度比现在还大。

3萧红命途多舛与其个性是否有关?

个人认为,萧红命途多舛,与战乱、封建的家庭、渣男有很大关系,但与其个性也不无关联。分析如下:

首先,萧红叛逆又倔强,任性又固执。 萧红出生的家庭重男轻女,母亲早逝,父亲严厉但工作繁忙,萧红从小无人管束,性格变得倔强,行为非常叛逆,而且任性固执,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常常一意孤行。明明身边人都反对,但她仍然执意嫁给端木蕻良。她毫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抽烟、喝酒样样在行,而且对性持有非常开放的态度。

其次,萧红是一个自卑和自负的矛盾结合体。 她的自卑源自于,她的出身,虽然出身富裕的地主家庭,但是她是逃婚出来的,后被家族除名,得不到家里的任何支持;她的困顿,在书出版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除写作无一技之长的文人就是废人,她没有经济来源,四处流浪,吃了上顿没下顿;她的复杂经历,她在遇到萧军之前已经怀了汪的孩子,和端木结婚的时候怀着萧军的孩子,试问,有几个男人能承受这一点。有一失必有一得,自卑让人敏感,而敏感能促进人的观察、思考和写作能力。

萧红的自负来自于她的文才,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代表作有《呼兰河传》、《生死场》等,其文笔清丽,流淌着天然之美,生前作品得到出版,才华得到了鲁迅、柳亚子、矛盾、丁玲、艾青等文人的赏识。有才之人必有一份傲气,必然希望自己是情感关系的中心和主导者,但是萧军也是知名作家,而且两人性格存在巨大差异。情侣之间最怕的就是两人都脾气大。

萧红这种自卑和自负的性格,加之任性固执,必然会导致其情绪多变,脾气暴躁。 越是有才的人越有性格脾气,一山不容二虎。和平年代,萧红和萧军都未必能一起走到终点,何况是战争时代。

再次,萧红功利又要强。 萧红一生遇到很多次挫折。北平读书期间学费、生活费无着,她周旋于同学之间。了解未婚夫汪恩甲家庭富裕,甘心和他未婚同居。当年轻帅气的萧军来旅馆探望自己,她故意“挡在门口”不让萧军离开,存有“色诱”之嫌。

最后,萧红性格非常刚烈。 怀着汪的孩子,果断地与萧军恋爱;怀着萧军的孩子,感情不和,果断地与萧军分手,转而与端木结婚。这份决绝和果敢,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刚烈之人做事情不留后路,所以人生就像赌博,赌对了就圆满幸福,赌错了就一败涂地。可惜的是,萧红赌错了。

文学创作要有足够的阅历。萧红死时才31岁,如此年轻就取得这样的文学成就,必然是人际关系复杂,饱经风霜。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如果有一个年轻的女作家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在仰慕之余,还需三思,是否能接受她的复杂过去,忍受她现在的性格脾气和未来她与其他人的无尽纠缠。

人间文品品人间美文,赏人间美景,让我们一起携手经营着人生的春夏秋冬。

愿您带着轻盈的行李、丰盛的自己,用心感受着美好人间。

欢迎投稿人间文品文章池。

风无情777携全体编委会人员向您问好并期待您的加入。

 

萧红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相比才女的盛名,她在感情上的经历就相当坎坷了。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

萧红萧军为什么分手

萧军不懂女人需要安慰

为人仗义豪爽,并且武艺高强的萧军在一个英雄救美的背景下出现,由他来照顾身世凄凉、身体羸弱的萧红似乎是再合适不过了。

整本书所收集的书信中,一共有萧红给萧军的信四十三封,其中在日本写的三十六封,在北京写的七封。另外还收有四封萧军给萧红的信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料文章。在每一封信中,都能见到萧红对于萧军深深的爱慕和思恋。就像萧红的小说一样,她用笔朴实而婉转,读起来无异于初恋时的情书般让人动容。尤其是影印件中,萧红的字小巧而纤细,萧军的字粗大而笔力坚实,足以透出他们的性格。

读完全书,在感慨他们之间真挚爱情的同时,也会为萧红的悲惨命运而叹息。这个世界上爱她的男人那么多,但她却早早地在香港一家医院里香消玉殒了。而萧军为什么不在她身边他们为什么分手呢如果说要从现有的传记和资料中分析萧军与萧红之间的故事,这些书信再合适不过的了。

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借大侦探波罗之口说:“女人最需要的是让男人爱她。”进一步说,爱要采用一种对方接受的方式。为人仗义豪爽,并且武艺高强的萧军在一个英雄救美的背景下出现,由他来照顾身世凄凉、身体羸弱的萧红似乎是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萧军并不懂女人,他在本书的注释中写道:“我爱的是史湘云或尤三姐那样的人,不爱林黛玉、妙玉或薛宝钗……”萧军可以为了萧红而冲上去与别人拼命,但像林黛玉一样的萧红不需要这些,她需要的是安慰,是陪伴。如果萧军懂得,他就不会放任萧红一个人到日本疗养,并且通过这些书信来抒发这份相思之苦了。在整部书信集中,萧红所写的都是自己对萧军的思念之情,连同一些生活琐事,而萧军很大篇幅上是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他们只适合做乱世儿女情,性格和命运使得他们注定不能天长地久。

他们并不是十分般配

多年的颠沛流离使她走过了很多地方,见过了很多爱她的人,这些人都能使她感动,但没有一个能爱她爱得长久。

萧军和萧红在一起的日子里,他们一直都不曾拥有能够谋生的工作和稳定的住房,就像一对流浪者一样,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这种貌似诗意的生活和真挚的爱情无法掩盖他们生活的艰辛。而既然生活不稳定,那么使他们坚持下去的就是这份患难之情了。

从这些书信中可以看出,他们并不是十分般配的一对。就像早年萧红在《苦杯》一诗中所写的,她活得很苦。多年的颠沛流离使她走过了很多地方,见过了很多爱她的人,这些人都能使她感动,但没有一个能爱她爱得长久。就连萧军的观念也是如此。萧军认为,如果别人不爱他了,两个人就可以分手,似乎就没有什么挽回的希望。于是,最终的结果是萧军去了延安,并且从1948年就开始受到批判,直到“文革”结束后才平反。而萧红在经历了端木蕻良和骆宾基的两段情感之后,最终还是凄凉地死在了香港。

从此“三郎”是路人,“吟”的爱情最终就是如此(萧军笔名“三郎”,萧红笔名“悄吟”)。在这些书信中,萧红凡是以“吟”为落款的,都比那些以“莹”、“荣子”为落款的信更加真挚,也更加凄惨。如今,翻阅起他们影印的书信,就感觉像翻阅他们的手稿,二萧都已身归那世。七十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三郎能否明白悄吟的心。

萧红和鲁迅的绯闻

三个人,静静地站了一两秒,许广平很窘,萧红安静下来了,鲁迅呢,他把眼皮子往下一放

1934的冬天,萧红二十三岁了。两萧启程去上海正式拜见鲁迅,这是。在上海,萧红焕发了更大的活力,遗憾的是,和萧军的关系变冷了,很多人都认为是和鲁迅有关,我也这么认为,———几乎一定是的!未必真的发生什么;也许是什么都发生了,“只是在心里”。

有一次她去鲁迅家里,一进门,什么话也不说,就咯咯笑了。鲁迅问:“为什么笑呢”

她说:“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我想萧红最可贵的一点是,她至死都保持了她少女的天性,她的淳朴和自然,她投向万物时如初生儿一般新鲜而好奇的那一瞥……

两萧在上海待了不到两年,这也是鲁迅生命的最后两年。对于两萧来说,鲁迅差不多是半人半神式的、父亲一样的存在,所不同的是,萧红还是个女人,况且又那么年轻……起先,他们住在法租界,离鲁迅家很远,为了方便见面,他们就把房子换到鲁迅家附近了。

两萧常结伴来看鲁迅,每天都来……后来,就是萧红一个人来了。

萧红来到鲁迅的书房里,鲁迅也只是平常地问一句:“来啦”萧红说:“来啦!”

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萧红便和许先生一起做饭,包饺子,包韭菜合子……两个女人一起闲话,许广平告诉她她从前的往事,她在女师大念书,怎么做家庭教师……两个女人之间,大概是什么都知道了,但什么都不能说。

情况就是这样吧,每天萧红都要去鲁迅家,常常一待就是一天;萧军知道她去哪儿,又不能阻止的,实在是,他已经阻止不了她了。她心情好的时候,比如穿了一件新的红上衣,一家人都没注意到,她忍不住了,咚咚咚跑上二楼,问鲁迅:“我这衣裳好不好看”

鲁迅就会放下工作,打量她一眼,老实地作出评价:“不大好看。”

隔了一会儿,他又告诉她不好看的理由,比如红的不能配紫的,也不能配咖啡色的;绿的也不能配紫的;又说到她的靴子……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知道的两人独处的唯一的场景,然而也只是说说衣服,鞋子,搭配。———是啊,还能说什么呢什么都在这里了。说了一会,萧红看时间差不多了,大概又咚咚咚地跑下楼去了,第一,她不能耽搁先生的工作,第二,她得顾忌许广平的感受———如果这个家她还想每天出入的话。

站在萧红的角度,以她那自由奔放的天性,这段时间她是很压抑的。

又有一次,她要出门赴约,许广平替她打扮,找来各种颜色的绸条用来装饰她的头发,其中一根红绸条,扮得萧红似乎不是很好看,鲁迅生气了,大声地对许广平说:“不要那样装她……”这一幕真是意味深长,在那不知是春天还是冬天的房间里,三个人,静静地站了一两秒,有什么东西似乎昭然若揭了,许广平很窘,萧红安静下来了,鲁迅呢,他把眼皮子往下一放……然而也就这一两秒,这艰难、隐涩、沉重的一两秒过去就好了,过去了,又是什么都没发生了。

后来,萧红便离开了,她去了日本,这是1936年夏天的事。她为什么要离开呢据说是“养病”,又有说是“精神上的苦闷”,她走的时候,鲁迅正在生病,她走了三个月以后,鲁迅就去世了。

这三个月中间,她跟鲁迅没有任何联系;萧军也觉得蹊跷,很多年后,他跟牛汉说,“他们没有任何联系……”他似乎是欲言又止的。

这之前发生什么了吗

然而这些不说了,再不会有人知道了。

鲁迅死了两个月以后,萧红回到了上海,先去万国公墓祭拜;这是1937年1月,半年以后,中日战争爆发。

  萧红生平简介 着个更详细

  萧红生平简介

  1911年6月1日,她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内一个地主家庭,取名张乃莹。

    1920年,生母病故。继母与她感情淡漠,父亲思想保守,专制顽固,只有年迈的祖父能给这缺少爱的孩子一点安慰。

    1927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1930年,父亲令她退学,准备与未婚夫王恩甲完婚。19岁的她既不愿让父亲把自己当礼物去交换富贵,又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户的地租而遭到一顿打,便逃出家庭。父亲宣布开除她的祖籍,后来与流浪街头的她相遇时也是冷眼相对,她亦终生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

    1931年,这个无家、无业、无处栖身的姑娘,在窘迫之际遇上王恩甲,先受骗后被弃,孤身困于旅馆。

    1932年,在即将被旅馆老板贩卖以抵所欠旅食费时,她得到萧军的帮助,脱出困境。秋天,她与萧军结合,开始了共同的生活:他们租不起五角钱一天的铺盖,买不起五分钱一个的“列巴圈”;一个的鞋带断成了四截,另一个就把自己的鞋带分成两段,两个人束着;摄氏零下30度的严寒里,两个人穿着夏天的鞋子,饥肠辘辘地在雪地上奔走谋生……

    1934年,日伪在“满洲国”加紧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她和萧军因编辑进步刊物随时都有被逮捕的危险,便于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10月又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上海,两人同鲁迅接触并接受其影响。

    1936年,她因萧军的感情背离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

    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战争发生,上海成为“孤岛”后,应李公朴之约,于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其后和萧军分手。

    1940年,她和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办《时代批评》刊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发生,日军攻陷香港。她正患严重肺病,靠朋友的接济住院治疗。炮声隆隆中,端木蕻良弃她而逃。

    1942年1月13日,她被医生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病情恶化。18日,确诊为恶性气管扩张,第二次动手术换喉头呼吸管。21日,所住医院被日军占领,改为日本战地医院,病人全部被驱逐。22日,在战争与病痛的折磨中,她与世长辞,年32岁。

    病重的日子里,她已不能说话,只用笔在纸上写道:“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寥寥数语,写尽了一生的痛苦与挣扎、漂泊与无奈、奋斗与成就。

    作为女人,她几乎承受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父亲的绝情绝义、未婚夫的始乱终弃、丈夫的背信弃义、爱人的临阵逃离;全部苦难——仅仅为了活命的生存苦难、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苦难、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种种病痛对身体的折磨……她颠沛流离于哈尔滨、上海、日本、北京、重庆、香港之间,独自以柔弱之躯抵御着饥饿、寒冷、病魔、战火,不然又能怎样呢?她的家早就对她关死了门,她的国正被片片蚕食,她的爱要么被践踏,要么得不到回应,她的一生啊,多的是凄苦、误解和嘲讽,少的是欢乐、安宁与温情。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一只盘旋徘徊在20世纪初荆棘林里的鸟儿!

    作为作家,她却并未颓然倒下,反而顽强地挺立着,以其柔韧持久的艺术生命力超拔于那个时代。

    在饥寒交迫的1933年,她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弃儿》。自此至1941年不到十年的岁月里,她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其中,《生死场》是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这部中篇小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由鲁迅校阅、编订并作序,归入“奴隶丛书”之中。鲁迅对她寄与厚望,认为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在序言中说:“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生死场》轰动了文艺界,被誉为中国文学难得的收获,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萧红是从荆棘丛中杀出了一条血与泪的路,但她并未把创作当成个人情感的宣泄,取材上并未园囿于女性生活,而是着眼于群体——女性群体、民族群体、人类群体,艺术视野恢弘开阔,写作思想处于理性的自觉状态,语言明丽、和谐、沉静,没有幽怨、阴郁、罹怒,关于民族、关于历史、关于人生、关于人性……所有的感慨和无奈都沉在苍凉的底子里,使她迥异于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女作家。这一点,在她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中表现得就更为突出和熟练了。

    《呼兰河传》以闭塞的呼兰城为背景,展示了这里的风土、民俗和居民的生存状态、思想性格。这里,有明亮的天空、美丽的后花园、慈祥可爱的老祖父和自由自在的童年,“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树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也有荒凉、贫穷、冷漠、愚昧和野蛮,人们顺应自然、依附土地、信仰鬼神,不允许有任何个性、差别和改变,扼杀一切不驯与生机是全体居民共同的责任,而做这些又完全没有恶意甚至是出于善意。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仅仅因为“太大方了”,“不象个小团圆媳妇”,就被烧红的烙铁烙脚心,被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打出毛病后又被视为有鬼怪附身,被当众剥光衣服,放到热水缸里烫三遍又用冷水浇三遍——而这一家人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善良,“为人谨慎,兄友弟恭,父慈子爱”。

    这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40年,但其深刻、独到、穿透人性的思想内涵,超越了时限和地域,令一代代读者体验到它对心灵的观照价值,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中的第九名。

    观萧红其人,读萧红作品,令人想到《荆棘鸟》扉页上的那段话: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纸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作家。女。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1926年毕业于呼兰县高小。1929年在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并开始爱好文学和绘画。20岁时,因反抗封建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后到北平女师大附属中学读书。离校后开始过流浪生活。曾参加地下党员组织的“星星剧团”,同时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4年先后到青岛、上海,结识了鲁迅、茅盾、叶紫等左翼作家。1935年发表由鲁迅作序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从此蜚声文坛。1936年去日本养病,并从事写作。1937年回国,并和端木蕻良、胡风等创办文艺月刊《七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斗争。1938年应李公朴之邀赴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迁居香港。她的作品善于运用东北方言描绘东北地方生活,语言清新流畅,有如串串珍珠,光彩夺目。文笔既有现实主义愤世嫉俗的热情,又有自然主义的锋利和冷静。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短篇小说集《牛车上》,散文集《商市街》、《旷野里的呼喊》,传记文学《回忆鲁迅先生》以及《萧红选集》等。

萧红作品 ==>古籍电子书:萧红 古籍书目:萧红

检索萧红 ==>古籍全文检索:萧红全站站内检索:萧红

萧红萧军分手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说他们并不般配

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萧军和萧红的故事多少都能有些了解。他们一生中有着大量的通信,但大多因为时代的缘故而散失了。幸好萧军先生活到了“文革”以后,从1978年开始,他就开始整理注释和萧红的通信,并且每一封信都[详细]

揭秘:萧红曾把作家鲁迅比作祖父一样温暖人心

萧红是以一个小女人的样子出入鲁宅的,在这里,她可以没有过去。在这里,她可以选择记忆萧红简介,她只需记得祖父的后花园里面的花儿草儿虫儿鸟儿。如果可以,此后的种种最好能从她生命中挖去,然后一切全留在现在,留在这里。[详细]

萧红惊心动魄的一生是文字与人生一起脱轨

萧红文字与人生一起脱轨是对萧红短暂一生最好的总结,这句话形象概括了萧红惊心动魄的人生历程。萧红萧红文字与人生一起脱轨可以从萧红的三件事里看出来。一是萧红出身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家庭富裕,衣食[详细]

揭秘:才女萧红与端木蕻良如何从相爱到离婚的?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一生追求爱与自由,而她只活了31岁,在这短短的31年里,她却与多个男人有着感情纠葛,可见她的魅力之大。虽然萧红与萧军的恋情被很多人熟知,但与萧红结为夫妻并在[详细]

萧红一生中的几段恋情:萧红为何屡遭无情男人抛弃

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是智商极高,情商极低的“第一苦命女子”。萧红曾说自己是红楼梦里的香菱,的确,萧红身世坎坷,特别是她的情感经历波折复杂,她渴望爱情[详细]

民国四大才女是哪四位 民国四大才女的最终结局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作为《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闻名20世纪初京津地区。她的诗词创作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才华,被称[详细]

揭秘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坎坷的人生经历

萧红简介,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出生于1911年,卒于1942年。萧红乳名荣华,原名叫做张乃莹,笔名除了萧红外还有悄吟、田娣等。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画照萧红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哈尔滨市的一个封建地主[详细]

民国四大才女是哪四位?民国四大才女的传奇人生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风华绝代的“剩女”、最后一位女诗人——吕碧城吕碧城(1883年-1943年) ,安徽旌德人,生于1884年。父亲吕[详细]

民国才女萧红被萧军抛弃是因为没有“妻性”?

萧军在八十年代对萧红信件注释时萧红简介,专门就二萧分手写了很长文章。在结尾处他仍然忿忿不平地写道:鲁迅先生曾说过,女人只有母性、女性,而没有“妻性”。所谓“妻性”完全是后天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大意如此)萧红[详细]

端木蕻良并非绝情男 在萧红去世18年后才续娶

31岁,对一个女人来说,本应是享受家庭幸福的时光,但萧红的生命却在那一年戛然而止;9年的创作时间,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是那样的短暂,但萧红却为世人留下了百万字的作品;三段婚姻在旧时期对于一个女子而言,是那样的难以[详细]

赵圭玉

李叔正

罗复仁

孙汝敬

赵好德

杨思义

滕德懋

刘惟谦

端复初

端孝文

严德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434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