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鉴赏

急求《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鉴赏,第1张

  我们的爱米丽与爱米丽的我们

  ——从叙事学角度试谈《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内容摘要:《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A Rose For Emily》)是W-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在布鲁克斯与沃伦合作编著的《小说鉴赏》(《Understanding Fiction》)中,紧接文本的第一句评论就是:“这是一篇恐怖小说。” 可是,若将《纪念》只当作一篇悬疑小说来读,未免太低估了福克纳作为20世纪“伟大的实验小说家”的实力。本文将结合结构主义与叙事学的理论,借鉴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主要依据W-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方法,尝试分析《纪念爱米丽的一朵花》中“隐含作者”问题。

  关键词:叙事学隐含作者 叙述者 声音 主题

  在布鲁克斯与沃伦合作编著的《小说鉴赏》(《Understanding Fiction》)中,W-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被安排在“主题”一章,紧接文本的第一句评论就是:“这是一篇恐怖小说。”就其内容而言,爱米丽**的一生,尤其是深居寡出的老年,的确令读者不寒而栗。小说悬念设置与最后揭晓的过程,亦显得得十分沉着和精巧。

  可是,若将《纪念》只当作一篇悬疑小说来读,未免太低估了福克纳作为20世纪“伟大的实验小说家”的实力。当我多次阅读这篇小说后,最初的惊恐感消失了;文本结构所蕴含的丰富的解读可能,渐渐凸现出来。

  为什么这么短短几千字的小说,却仿佛包容了一个巨大的杰弗生镇,仿佛清晰地显示出了这个南方小镇的过去、现在,甚至一部分未来?如何看待身为主要人物的爱米丽,却除了买砒霜时说的四句话之外,全部靠“非她”的声音来构成她的形象?那个常常出场的“我们”是谁?“我们”是否无处不在?“我们”说的都是真话吗?

  本文将结合结构主义与叙事学的理论,借鉴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主要依据W-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方法,尝试分析《纪念爱米丽的一朵花》的隐含作者、叙述者等问题。

  一.什么是“隐含的作者”?它与“叙述者”和作者有什么区别?

  “隐含作者” (implied author) ,是布斯小说美学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概念,即作者的“第二自我”, 小说中作者潜在的“替身。有了这样的“隐含的作者”, 作家对作品的介入方式就可以趋于隐蔽和巧妙, 就能避免那种笨拙的直接介入方式。另一方面, 对于读者来说, 当他面对含义丰富的作品——处于多种价值观念纷杂的世界中时, 他需要知道他的位置, 即“需要知道作者要他站在哪里”。而“隐含的作者”就能承担起这种引导读者的作用。

  布斯提出:“我们对隐含作者的感觉,不仅包括从所有人物的每一点行动和受难中可以得出的意义,而且还包括它们的道德和情感内容。简而言之,它包括对一部完成的艺术整体的直觉理解;这个隐含的作者信奉的主要价值观念是由全部形式表达的一切,而无论他的创造者在真实生活中属于何种党派。……这个‘隐含的作者’有意无意地选择我们所阅读的内容;我们把他视为真人的一个理想的、文学的、创造出的替身;他是他自己选择的东西的总和。”

  “隐含的作者”同小说的“叙述者”是不同的。“隐含的作者”是作者通过他所创造的“叙述者”和他对事件的安排及调度, 通过他写作小说的全部行为, 而投射出的他自己的形象;“叙述者”则是作品中的讲话人, 他只是“隐含的作者”创造出的多种元素之一种。平时我们阅读作品时,往往只能发现 “叙述者”的存在(像《纪念》中的“我们”,即杰弗生镇上的居民们),而容易忽略作者与“叙述者”之间尚有很大的距离。

  而从作者到“叙述者”,就必须经过“隐含的作者”。“隐含的作者”不同于真实的作者:真实的作者可以在一部作品中表现完全不同于他在真实生活中所拥有的思想、信念和情感;他也可以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不同的思想、信念和情感。而在一部作品(以《纪念》为例)中, “隐含的作者”是一种稳定的存在, 它通过“叙述者”和它所创造出的其他元素表达的一切,都是和它的自我保持一致的。

  “隐含的作者”其实是隐蔽的写作态度,作者站在一个或多个比较确定的立场,选择以显在形式(即文本)表达的内容,揭示或暗示以潜在形式表达的主题。

  二.寻找“声音”背后的 “隐含的作者”

  按照韦勒克的观点,文学作品的第一个层面是“声音”,主要指作品的韵律、节奏等。而本文中将使用由荷兰叙事学理论家米克·巴尔在《叙述学: 叙事理论导论》中提出的“声音”概念。叙事学发展初期,理论界还没有对视觉与表现那一视觉的声音的本体之间作出明确区分。巴尔提出了“聚焦”和“声音”的概念,把早期的“视点”概念所混淆的问题区分开来,“聚焦”指谁看, “声音”则指谁说。

  先来看一下,《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都存在些什么声音。从而找出这位“隐含的作者”都在杰弗生的什么地方现身过。

  大致一看,爱米丽的故事几乎都是以“我们”(即“叙述者”)的口吻讲述的。“我们”去为爱米丽送丧,“我们”看见爱米丽的大木屋被时光抹煞了原有的庄严,“我们”听说爱米丽年轻时候的荒唐事情……凡此种种,这些叙述者从42年前老格里尔生先生去世后,一直陪伴爱米丽**进了坟墓,可谓“忠心耿耿”的旁观者和打听者。

  这个“我们”似乎努力想让自己的叙述客观可信,对镇子里居民大都以“妇女们”、“男人们”相称,然而文本中的“我们”远非传统意义上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我们能够感觉到爱米丽正在被“谈论”,而非全程“掌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叙述者“我们”是这篇小说的另一大主要人物,不过是以比较特殊的群像方式展现的罢了。这些人一边叙述着“我们”所知的那部分爱米丽40多年来的人生起伏,一边表明自己的态度,从而也勾勒出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与状态。

  因为文本成了一场“谈论”结果的公布,则必有侧重点,必有遗漏、错误之处。读者发现,对一个女性南方贵族后裔长达70多年的人生的认识,全靠“我们”零散片段的回忆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如此,读者甚至无法相信被告知的那一小部分“事实”确乃“事实”。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先从声音的来源说起。

  读者知道,“我们”关于爱米丽的叙述来自于“我们”关于爱米丽的回忆。那么,这回忆里就包括亲身经历、道听途说、臆测和误解等等。可以说“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爱米丽的故事。从多个叙述者的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也未尝不可,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就是那样实行的。可这部短篇却达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叙述声音,总是以团结的“我们”的面貌示人。那么,读者很快就能想到,“我们”的多声部回忆是如何变成独唱的?

  很明显,有一个“我们”言论的记录与整理者存在,他(她)就是读者要找的“隐含的作者”。“隐含的作者”筛选了杰弗生镇上居民的回忆,使生活中闲言碎语似的谈话,变成了文本中振振有词的“声音”。

  其次,从声音的内容来说。

  通过一个整合之后的“我们”的叙述,读者基本可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爱米丽**的大致形象:贵族后裔、南方传统、严父、黑人男仆、生死不分、奇怪的恋爱、买砒霜、气味事件、绘画课、拒绝交税和邮箱、与世隔绝的晚年、真相大白……这一系列内容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全部与爱米丽**与众不同的特性相关;反过来讲,亦是全部与“我们”对爱米丽的看法及心态相关。这就涉及到了该小说的主题。

  读者知道,《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的第一篇。福克纳在写作这篇小说时,是否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杰弗生镇的构想,读者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颓败的南方”始终是积压在作者心头的存在,传统与现代、北方与南方之间的冲突或融合始终是作者思考的重心。那么,身为故事中人的“我们”怎么会知晓自己身上背负的沉重意义?

  明智的福克纳派遣了一个“隐含的作者”来表述这一关于南方的主题。“我们”不过是在一段时间和一块空间里活过然后死去的男人女人罢了,一个特立独行的爱米丽反而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不那么虚空:“我们”是她的故事的见证人,“我们”因爱米丽获得了意义。同时,一个爱米丽也无法涵盖整个杰弗生,她不过是南方、传统、过去的某一种代表。“我们”与爱米丽在故事中看似对立,在小说主题上却是无比统一的。简而言之,“隐含的作者”的态度即小说主题。

  另外,从声音的影响力来说。

  即使是在福克纳这样有着某种强烈的主题倾向的小说家笔下,读者仍要注意,“隐含的作者”的态度并不等于作者的态度。布斯提出:“在任何阅读体验中都存在着作者、叙述者、其他人物及读者四方之间隐含的对话。”

  读者每一次阅读《纪念》时,“隐含的作者”的影响力会随着读者的经验储备与领悟能力波动变化。比如,初次阅读时,读者会在结尾倒抽一口凉气——“隐含的作者”胜利了。熟悉文本以后,读者也许不再需要 “隐含的作者”的向导,直接把握人物和叙述者;也许会与“隐含的作者”的态度形成冲突;也许发现了福克纳本人对爱米丽的真正看法……

  至此,读者认识了小说中“隐含的作者”,形成自己的阅读经验,同时超越了他(她)。

  对《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解读层出不穷,本文不过是从一个很小的叙事学角度谈了文本中存在的“隐含作者”的问题。借用波兰女诗人希姆博斯卡的一句诗:“反复无常则更为美丽。”那么,阅读的乐趣就在于争论不休。这位无名无姓的“隐含的作者”所引起的话题,将永远开放。

那玫瑰仿佛更香了继续那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爱恋之人 越来越浓烈 的情感。

玫瑰是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的重要灵感之一,涉及玫瑰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玫瑰早已超越植物学的领域,成为一个内涵繁复的文化符号。

玫瑰文学和玫瑰文化有很大的关联。“玫瑰文化”由作家符号在作品《玫瑰岛》中提出的一种生活文化概念。

所谓“玫瑰文学”,从狭义的思维上来说,可以把它简单的理解为一种美丽的爱情文化:首先,它是一种“爱情文化“,有着对幸福人生执着的追求;其次,它是”美丽的”,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鼓励人们回归生活的本质,在积极的追求中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如果从更为严肃的、广义的角度理解,则可以把它表达为一种特有的追求希望的“生活艺术”,这就可以衍射到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方面

”玫瑰正因为有刺,才在阳光下尽情地开放。” ——易卜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461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