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普化雷神天尊有多弟子

九天普化雷神天尊有多弟子,第1张

九天普化雷神天尊是中国道教中的一位神仙,也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祇之一。他是雷神之祖,掌管雷电之神,被尊为九天之尊。据传,他有众多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有九个,分别是:

1 张果老:张果老是九天普化雷神天尊最著名的弟子之一,也是中国道教中著名的仙人之一。他擅长炼丹和医术,被尊为“医仙”。

2 吕洞宾:吕洞宾是九天普化雷神天尊的得意门生之一,也是中国道教中的著名神仙之一。他擅长道术和炼丹,被尊为“道仙”。

3 韩湘子:韩湘子是九天普化雷神天尊的弟子之一,也是中国道教中著名的神仙之一。他擅长医术和剑术,被尊为“剑仙”。

4 蓝采和:蓝采和是九天普化雷神天尊的弟子之一,也是中国道教中著名的神仙之一。他擅长音乐和舞蹈,被尊为“音乐仙”。

5 曹洞宾:曹洞宾是九天普化雷神天尊的弟子之一,也是中国道教中著名的神仙之一。他擅长道术和炼丹,被尊为“道仙”。

6 赵州:赵州是九天普化雷神天尊的弟子之一,也是中国道教中著名的神仙之一。他擅长禅修和道术,被尊为“禅仙”。

7 钟离权:钟离权是九天普化雷神天尊的弟子之一,也是中国道教中著名的神仙之一。他擅长符咒和道术,被尊为“符仙”。

8 王重阳:王重阳是九天普化雷神天尊的弟子之一,也是中国道教中著名的神仙之一。他擅长内丹和养生,被尊为“内丹仙”。

9 孙不二:孙不二是九天普化雷神天尊的弟子之一,也是中国道教中著名的神仙之一。他擅长炼丹和道术,被尊为“丹道仙”。

以上是九天普化雷神天尊的九个著名弟子,他们在中国道教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道教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黄山是中国四大名山之一,这里风景秀丽,峯奇石怪,每年都有许多中外游客来黄山游览,人们深深被黄山的一草一木吸引住了。传说黄山的花草是何仙姑手中的花篮留在黄山后生长出来的。

何仙姑在天界待烦了,想到凡间去走走。这天她驾着祥云,肩挑花篮,飘到了黄山,在黄山脚下,何仙姑见到一位老汉,他肩打根竹竿,竹竿上面停满各种各样的鸟。老汉乐呵呵地打着呼哨,逗着鸟,快活无比。

何仙姑看在眼里,心中在想,真是山奇人异,便对老汉逗趣道:“我走南闯北的,还没见过这种养鸟的!”老汉也不示弱,反唇相讥说:“我跑东跑西,也没有见过你这样老用花篮种一草的!”

何仙姑瞧瞧老汉,老汉也望望何仙姑。何仙姑心想:“你这老头,凡胎肉眼,哪知我这是仙家花篮,没边没底,能容地上千百种花草,没有沃土雨露,花草在篮里照样长得水嫩鲜活。”

于是,她傲慢地问道:“老汉,请问你竹竿上可有百种鸟”她盘算整个黄山也不过百种鸟,心想这一问,准会使老汉郁闷。

谁知老汉不假思索地说:“大姐,你的花篮里可有千种花草”何仙姑一听,哈哈大笑道:“凡人哪知神仙妙,仙篮里面有乾坤!”老汉不慌不忙,一句不让地说: “黄山妙处,‘烦’(凡)人不知,知其妙处,定不烦人。恐怕大姐的篮里就没有黄山的花草!”

何仙姑成仙几百年,还没有被人难过,不禁大怒道:“呸!活见鬼,我走遍天下名山大川,所有奇花异草都采进篮里。你说黄山哪样花草我篮里没有”老汉仍是不慌不忙,随手从地上拨起一束。递给何仙姑说:“这种花草,你篮里就没有。”

何仙姑接到手,眼一扫,冷笑道: “笑话,这种细茅草,有土处皆长,不配到我花篮里。”

那老汉放声大笑起来,笑得何仙姑张嘴瞪眼的,又瞧瞧手中的草,不是细茅草是什么呢还能这样叫他难住吗何仙姑也是机灵的人,便换个话题说:“老汉甭逞能,你说黄山有百种鸟,让我看看。”

老汉说:“这有何难人常说:百鸟朝名山,你说出的鸟黄山没有,还能算黄山吗你随我上山来。”

老汉前面走,何仙姑后面跟,心里还嘀咕,你玩什么猴,到时候非让你 “露馅”不可。

来到莲花峯,何仙姑先发制人说:“我要看孔雀!”“有,你看—— ”老汉手指莲花峯,何仙姑望去,但见微风吹拂,白云飘荡,一只孔雀振羽开屏,展翅欲飞。

“天鹅。”“有,你看—— ”老汉手指清凉台只见到清凉台的山路上,一块巧石,长得像天鹅一样,颈子伸得很长,头颅昂得很高,翼下有许多圆石簇拥,就像天鹅孵蛋。这下何仙姑不敢再问了,就用眼四瞅,俯看到莲花沟里 “鹦鹉石”,仰看到九龙峯上有 “猫头鹰”,遥看白岭上有登枝的 “喜鹊”。

何仙姑愣了,不说话。那老汉说:“大姐,你再看看我竹竿上的鸟吧,恐怕你还是脊梁上流鼻涕— 头回见到哩!”随着话音一落,从竿上飞出几只色浅而黄,腋下如碎锦,声音如铃的鸟。

何仙姑看着,挺感兴趣,只是叫不出名字。老汉说:“它叫山乐鸟,又叫八音鸟。你再看— ”又飞出两只红嘴彩羽,体小质轻的鸟儿。它们活泼可爱,翩翩起舞,现出人情般难分难舍之态。

忽然,何仙姑说:“这是山鸳鸯!”“不,它叫相思鸟,是黄山珍禽。”

何仙姑闹了个大红脸。老汉又指着竿上羽白如雪、形似山鸡的鸟说:“它叫白鹏鸟,是大诗人李白喜欢的,李白曾用诗换它。”

何仙姑看着听着,频频点头,老汉看何仙姑似有心服之意,便说:“怎样大姐,人常说山不是堆的,牛皮不是吹的,你可—— ”

“慢,大哥,百鸟朝山,我信了。只是,这草与我篮里的草有啥不同,为啥我簸里没有,想讨教个明白。”

老汉一听,笑道:“你看我!”

何仙姑细瞧老汉,老汉鹤发童颜。脸上不见一条皱纹 下巴不见一根胡须。作胡莽荐巾不到。只见何仙姑“啊”地一声,她悟到眼前的老汉就是当年在黄山炼丹得道的轩辕黄帝。何仙姑手里拿着的草是黄山的龙须草。因黄帝得道升天,许多人要跟他飞升,便扯着他的胡须。

凡人太重,黄帝的胡须全部被扯落了,风一吹,落遍黄山,所以黄山遍地都长满了龙须草!何仙姑明白了真相后,忙向黄帝作揖说:“大哥,请原谅小妹的浅陋,冒犯仙威!”

何仙姑说完,便把花篮翻了个底朝天,这下,黄山的奇花异草就更多了。何仙姑原想在黄山采几样名贵花草,才返回来的。谁知这天黄帝心血来潮,他掐指一算,便晓得何仙姑的心意。

黄帝知道何仙姑自从得道以来,比较自负,做事有点粗枝大叶,怕她站污了他的炼丹地。于是 想了想,计上心头,才迎上来与她斗法。

这时,黄帝笑盈盈地说:“仙妹,你就把心放在肚里。百鸟朝 ‘名’山,名山也生奇花异:草,你的花篮留在黄山,我的鸟竿也留搁黄山啦!”说完他把鸟竿放在黄山。

从此黄山的鸟也多了起来,终于成为旅游胜地,令中外游客心仪神往。

不知道什么时候?村里面来了一个会治病的仙姑,这个仙姑,就像是忽然从地底上爬起来的一样,忽然就出现在大家的面前,甚至没有一个人知道她是如何出现的?

开始的时候,并有人注意这个仙姑,大家只要是不实用的东西,就算是她出现在这个地方,也不会觉得奇怪。只要是大家不需要的东西,大家都不会对她产生好奇和注意力,仙姑就这样低调地在这个村子上住了下来,大家井水不犯河水河水不犯井水,一直和谐的生活下来,

直到有一次,有一个大婶的孙子得了急性的病,看到很多大医院都找不到病因。大婶焦急万分,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治好自己孙子的病,她这个时候才想起来,村子里面来了一个治病的仙姑。这个仙姑偶尔跟人家沟通交流的时候,你会告诉大家自己是帮人治病的,希望大家有不能治愈的疑难杂症,都来找自己。这就是会搜寻小部分的利益,就能帮病人将病治好。

到时抱着试一试的方法,来到了仙姑住的地方。仙姑是正在打坐,看上去,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样子。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神仙的样子吗?但是对于这个仙姑的法力,有了一丝的肯定,她想这个仙姑一定可以治好自己孙子的病,自己的孙子就快要摆脱了病痛的折磨。

仙姑知道了大婶来的目的,她看到看到沈怀里面的孙子。这个男孩已经不能动弹,眼睛虚弱地闭着,整张脸卡白得像纸一样。两个眼圈非常的黑,就像是熊猫一样,但是完全没有什么那样的可爱,而是让人觉得非常的心疼,这个孩子的生命看上去命悬一线,随时都有可能被阎王爷给召唤去。

大婶跪在仙姑的面前不断的磕头,结果现在是她最后的希望,如果这个希望都没有的话,大山感觉自己一定活不下去,自己一定会像是自己的孙子一样,在崩溃和绝望当中死去。小男孩不知道什么时候得上这个怪病,有一天早上醒过来的时候,小男孩就突然变得像是这样,连眼睛睁开的力气都没有。看上去就像是病入膏肓,无药可医一样。

仙姑抬起了头,她一脸贪婪地看着小男孩,她轻声细语地说道,“这个小男孩是中邪了,他的灵魂现在不在自己的身上,必须要设法将这个男孩的灵魂找出来,他重新回到了还身体里面,这个小男孩就可以,健康平安的长大。”

到生不知道自己孙子的病这样的严重,能怪不得其他的大医院都没有办法只好自己的身子,看来,自己来到这个仙姑这里看**的确是一件明智之举。大婶满口答应,“只要能够治好我的身子,不管仙故里怎么治疗,我都没有意见,求求仙姑顶一定要治好我的孙子,我只有他一个孙子,没有他我也活不下去,求你了,求求你救救他。”

仙姑诡异的笑了一下,“要想治好这个男孩的病,就让他跟我单独呆上两个时辰,方便我做法,将他的灵魂找回来,只要连续来了7次,就可以大功告成了。”但是唯唯诺诺的点点头,给了仙姑不少的好处,但是仙姑都没有收下,当时大婶觉得仙姑真是天仙下凡,真不知道她这样做的深刻含义。

仙姑将男孩引到一个礼堂里面,今天只有他们两个人,这个小男孩的灵魂就是被仙姑给夺走的。结果并不是想要联合的灵魂,她也不是什么仙姑。她只是需要一个身体的鬼,她利用别人的事情,出现在人间,只要找到了合适的人,他就可以将别人的灵魂引出身体,将自己的灵魂放进去。这样下去,自己就可以用一个新的身份生活下来,自己可以变成另外一个人。一直这样下去,自己就可以变成长生不老,不用转世轮回的人。

先不要跟这个男孩单独相处,其实就是为了适应这个男孩的身体。仙姑钻进仙姑的身体里面,开始是看到活动着男孩的四肢。仙姑觉得非常的满意,自己这次找的身体跟自己的匹配度很高,活动起来也行云流水。自己每一次都会将男孩的记忆抹去,只要7天以后,男孩的灵魂就会完全的离开他的身体,却忘记发生的一切,男孩的灵魂可能变成孤魂野鬼,也可能去转世投胎。

但是这些都和仙姑没有任何的关系,仙姑只要想得到这具身体,其他的她什么都不管不顾。看着大神对自己感恩戴德,毕恭毕敬,先过户人觉得非常的搞笑,自己明明在剥夺她孙子的身体,她还对自己这样的好,这样的尊敬。看来一个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特别容易病急乱投医,这样的人其实非常的可怜。只要还有一丝希望,他们永远都不会放弃。

今天是第七天,也是最后一天,只要过了今天,仙姑的目的就达到了,他就会变成这个男孩,用这个男孩的身份活下去。小男孩看上去没有任何的好转,反而看上去已经痴痴呆呆,但是大神一点都不管不顾,她相信这个限购一定可以治好自己的身子,她焦急地说道,“请问仙姑,我的孙子过了今天真的可以变好吗?这几天,他的情况看上去一点好转都没有,今天是最后一天,孙子的灵魂真不一定能够把他找回来的是吧,我只有这么一个孙子,请你无论如何,要帮帮我,要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跟他的爸爸妈妈交代。”

仙姑邪魅的笑了一下:“这个你放心,今天以后,你的孙子一定会恢复正常,而且,会比以前更加的聪明懂事,更加的优秀。”到省厅见仙姑这样说,她总算是放心了,心里满是感激。

限购将男孩放在桌子上,桌子上画着奇怪的东西,鲜红的液体在做事上显得非常的刺眼,闻上去有一种浓厚的血腥气味。这个男孩已经没有了知觉,对他所有的记忆和她的灵魂都被赶出了这具身体,这具身体现在完完全全属于这个仙姑。

仙姑知道这个房间不会有人进来,她慢慢地将自己身上的人皮脱了下来,里面是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这具尸体全身都是鲜红色的,都像是一具被拨了皮的尸体。尸体散发出恶臭,那些腐烂的肉泛着**的液体不断的往下滴落。女鬼说到:“看来这具身体使用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整具身体都开始腐烂,这个男孩儿来得正是时候,多亏了自己在这个村子里面发现了这个男孩,让自己有重新活下去的希望。”

仙姑的灵魂慢慢的从这几幅那个身体里面钻了出来,然后慢慢的钻进了男孩的身体,男孩醒了过来,嘴角带着邪恶的微笑,看来,这个女鬼已经成功了。

男孩慢慢地走了出去,叫那个大婶甜甜地叫了一声,“奶奶!”但是非常的开心,带着男孩回家了,这次离婚也非常开心,自己终于有了新家。而那个为争看病的仙姑,却神秘地在这个村子里面消失了。

灵魂腐烂尸体血腥猫

仙姑顶位于威海市环翠区望岛村西北部,海拔375米,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与神话传说于一体的国家2A级旅游景区。仙姑顶为巍峰山脉主峰,北有佛顶、铁拐岭、五音崖、石门峰、塔山等诸多胜景,东可望貔貅山、金线顶、弥勒峰、大肚坡及显庆寺遗址;南有怪岩嶙峋的邓家寨、神驴架、牛仙山、步鸽崖、石船谷;小西天则横亘在西部天际,峭崖陡壁,虚无飘渺,佛教谓之“三摩净地”。巍峰山因峰顶古时建有仙姑庙而称“仙姑顶”。旧时,古庙前有两座石碑,一是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所立,碑文以汉、辽字体相间镌刻,为张维所书;一是清康熙三年重修仙姑庙碑记。几经沧桑,古庙已不存在,而近千年的碑石亦斑驳碎裂。至1992年,民间重修仙姑庙,并增建了碑坊、石塔、聚仙阁、望海亭、吕祖洞等景点,撰刻了碑文,并恢复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仙姑山会。届时,秧歌锣鼓、耍狮子、舞龙、京剧、吕戏相互竞技,热闹非凡。

传说之一:郭仙姑的传说

郭仙姑的传说由来已久。相传,一千多年前郭仙姑就出生在今威海市区望岛村前东泊子的一个叫郭家庄的村落。

她早年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从小就在生活的艰苦中磨砺和锻炼自己。她勤劳俭朴,乐善好施,知恩图报,尚德好义,积善修行,与邻和睦相处。村里很多人家都曾得到她的接济和帮助。郭仙姑在修行得道前,一次海难夺走了丈夫的生命,她在生活的困境中,支撑门户、孝敬公婆、坚守贞节。在瘟疫肆虐,大灾临头的时候,她不顾自己安危,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攀岩采药,为乡亲们煎药治病,最终送走瘟神。她的善行感动了上天,让她由凡人变为仙人,并修建仙姑庙(位于威海名山--仙姑顶),让她永远更好地为沧桑百姓消灾祈福。

郭仙姑庙修建之后,香火不断,有患疑难杂症的来求仙姑除患治病的;有膝下无子女的来求仙姑赐子的;有海上遇难的来求仙姑引渡领航的;有遭遇艰险来求仙姑化险为夷的……总之,凡有困难者,随时随地拜求仙姑。只要顺应天理,仙姑都会给于帮助和保佑。

郭仙姑的传说与仙姑庙的文字记载,有北宋真宗景德四年的汉辽双文碑为佐。公元1007年,辽国的一队人马,跋山涉水,舟楫渡海,带着肥美的牛羊和朝拜礼品,虔诚地来到当时的京东东路登州府文登县白鹿乡以北的仙姑庙朝拜。辽国人朝拜仙姑的主要原因是:辽国的船只在雾天海上迷失方向,在迷茫中有一道灵光在仙姑顶上闪烁,指引船只找到生路。船员回国后,将仙姑救难广为宣扬。当国王知晓此事后,派出辽国使臣来此祭祀仙姑,并请当地文登县白鹿乡贡生张维撰写了汉、辽两种碑文,付梓刻石,以碑立志。此碑现存立于仙姑庙前。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有关仙姑传说与仙姑庙的文字记载,距今已有上千年。

经过不同时代更替,兴衰延续,郭仙姑被不断神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仙道文化的偶像,同时成为影响一方人文修养,教化社会道德风气的历史题材。但是,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传说面临难以持续的窘迫。大部分青少年没有系统听说过传说,中年人的讲述支离破碎,几个高龄老人力量薄弱,《郭仙姑的传说》这一民间文学形式面临失传边缘,亟待保护传承。

传说之二:

威海老城区南五公里处,有一个村子叫望岛(威海土语叫做:芒岛)村,此村由卢家疃、孟家疃和马家疃三个村组成,村的西面有一座山,海拔375米,山势险峻、奇峰拱秀、径道回曲、丛林茂盛,山顶有一座庙,叫仙姑庙,远近闻名。住在威海人都知道,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是仙姑顶庙会,但不一定所有的威海人都能知道仙姑顶庙会的由来今天就讲讲仙姑顶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仙姑顶南面的看牛山上,住着一个郭姓老汉和他的女儿,郭老汉忠厚善良,女儿天生丽质,心地善良,人见人爱,长到十六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大病,从此不吃不喝,行善积德,经常为百姓采药治病,救苦救难,深受周围村民的爱戴。郭姑娘喜欢猫,家里养了好多猫。有一年当地老百姓染上鼠疫,传染很快,死了不少人。为救乡邻,郭仙姑亲自上山采药,煎药给百姓喝,大家的病很快就好了,那些传播瘟疫的老鼠也被郭家的猫咬死了(为了纪念这些有贡献的猫,从前庙内摆有许多石猫。)。郭姑娘日夜求佛,经过多年的修炼郭姑娘终于得道成仙,从此郭仙姑更加乐善好施,佑护乡邻。由于仙姑所住的看牛山很小,经常有放牛娃上山放牛,打乱了清静的仙境,因此,当郭老汉过世后,郭仙姑就想搬家到仙姑顶。

有一天夜里,住在马家疃一位财主梦中见到一位身着白色纱裙的仙女飘进屋里,合掌问安,并提出借他家枣红马将家搬到仙姑顶。财主应允,将马牵出,借予仙姑使用。天亮后,老财主想起晚上做梦之事,慌忙跑到马棚查看,只见那枣红马大汗淋漓,马鞍、驮框还在马背上,并且看到驮框里还有两个金元宝。这下老财主高兴坏了,四处宣传仙姑托梦的故事。四周村里的乡亲们发现看牛山的仙姑真的不见了,便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在仙姑顶上建起了一座庙,名其曰:仙姑庙。也就有了每年的三月十五的仙姑顶庙会。平日里大家经常上山烧香磕头祭拜仙姑,以祈求仙姑保佑。

现在,望岛集团充分发掘仙姑顶这一美丽的传说,开发旅游资源,在仙姑顶的山脚下修了漂亮的山门,把仙姑庙也修缮一新,道路、环境都进行了规划,不但丰富了仙姑庙这一传统的民间文化,也创造了很好的经济价值。

传说之三:

仙姑顶上供奉的是一位仙姑,传说仙姑一辈子没有出嫁,心地善良美丽温柔,一心为当地百姓做事,有求比应。有碑文记载,仙姑的传说从宋朝就开始流传了,说是姑娘本姓郭,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长到十六、七岁的时候,不知道得了什么怪病,不吃也不喝,却仍然活着,久而久之就得了道成了仙,成了“郭仙姑”。民间传说中仙姑显灵故事有两个,一个是“仙姑搬家”一个是“自刎道”。

先说说“仙姑搬家”的传说:据说仙姑一开始住在仙姑顶对面的南山上,后来放牛的孩子们把山弄脏了,仙姑决定搬家。于是就托梦给山下的田老汉,说她急于搬家,欲借他们的枣红马用一下,老汉一向为人慷慨,便欣然相许,从马厩里将心爱的枣红马牵出,并亲自帮仙姑备好鞍,装上驮篓。天亮醒来,老汉回忆起梦中之事,似信非信,他急忙奔向门外,只见他那匹心爱的枣红马,全身大汗淋漓,马鞍、驮篓还在马背上,再仔细一看,驮篓一头放着两个大元宝,老汉心里豁然——这是仙姑答谢的礼物。田老汉急忙将这件蹊跷的事儿告诉了左邻右舍,大伙奔走相告,纷纷对山祈祷,随后,乡亲们一合计,便决定在山上修一座仙姑庙,祈求仙姑保佑。

再说说“自刎道”的传说:说是明朝时农民起义领袖邓可心住扎在对面的邓家寨,他们多次被明朝的军队包围,但是每回都因为有大雾看不清目标,而没有被剿灭。有一次他又被明朝军队包围,邓可心随意对部下说:“他们怎么功也没有用,对面山上的小娘们保佑着咱们呢。保险攻不上来。”谁知道此话刚一出口,山上的雾顿时消失,明军得手攻上山头,逼得邓可心在山道上自刎,于是里口山上有了个“自刎道”的地名。老人们至尽都说邓可心太不尊重仙姑叫她“小娘们”,招仙姑生气了。

两个美丽的传说使仙姑顶非常有名气,附近的人们虔诚地供奉仙姑,为的是祈求她能消灾去病、保佑平安,因此山道上随处可见的纸钱成了仙姑顶非常有特色的一道景观。只是年轻人对这一现象不是很赞同,他们想到的是安全,说这样被石块压着的纸钱有引起森林大火的隐患

仙姑的由来

中国古代仙家,多有出处,但威海仙姑项的仙姑却只有姓氏(郭),百姓口耳相传“郭仙姑”,但亦不知从何而来,无从考究,故疑为地方信仰。据推测,郭仙姑应是民间的地方神,在当地有功绩、孝行,故被封立为神,立庙祭祀,但正史不载,年代久远,故后言焉不详。故《文登县志》道光本记载:“仙姑不知何代人,旧志不载,邑中亦无知者“。

郭仙姑传说,在当地据说有近2000年的传颂(或略有夸大)。经百姓口头创作、传播、演绎与信奉、祭祀,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道文化地方个案。但总体内容略显不够丰满,未成系统。

仙姑的出处

传说一:本地郭家村渔民,幻年丧母,八岁为童养媳。一生多行善事。后丈夫出海打渔不返,仙姑海边望夫,一等经年,于是感动天地,遂站化为神,护佑一方百姓。多有海上救难之说,如海上送灯、指引迷航等。如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辽国使者前来朝拜,并撰文立碑。传言为辽国商队,航海遇险,仙姑施法搭救,故专程还愿报恩。因数有仙姑海上救险之说,故仙姑又有海上观音或妈祖化身一说。

传说二:相传宋代,仙姑(具体为何方神圣不详)东游至威海经,见巍峰山风景秀丽,便在此修炼。由此而来,逐渐形成今天的仙姑文化。但《文登县志》记载:“旧威海志仙姑顶传为麻姑出家修炼处”,故又视仙姑为麻姑化身。

传说三:《太平清话》记载,仙姑姓黎,名琼仙,粤南人氏,自幻漂泊,后随义兄王远去崂山学道,学成后迁牟州东南的姑余山,曾被册封为真人(又称仙姑),护佑一方百姓。

仙姑庙的传说:

 仙姑庙历史悠久,直接的见证是两块庙碑。一块庙碑是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设立,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碑文由张维书写,由汉字间杂辽文篆刻而成,是目前发现的威海地区最早的古庙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另一块庙碑是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重修仙姑庙时所立,碑文中记有“仙姑遗迹,秦汉而上远”。由此可以看出仙姑庙年代之久远。

历史记载

1、 始建年不详

2、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重修

3、 民国初年重修,“方八尺”格局

4、 1964年,被毁

5、 1989年重修,年余,再次拆毁

6、 1992年3月,重修,山门“仙姑顶”三字,由中国著名书法家刘炳森题写。威海文坛名士田峰泉撰文《重修仙姑庙记》

7、 1993年至2009年,共举办仙姑庙会16届。

农历三月初七为何仙姑诞。

何仙姑的成仙之路

电视剧《八仙过海》里风趣的神话故事,让观众们津津乐道。

基本介绍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汉 出生地 :北宋永州 内容简介,何仙姑的成仙之路, 内容简介 宣统县志《卷之二十三·人物六·仙释》载:“何仙姑,邑人,何泰女也。开耀二年仙姑始生。——所居与罗浮山相望。尝告其母曰:‘将游罗浮。’父母怪之,私为择配,结缡之夕,忽不知所向,明旦惟见仙姑踞侧双履。由此,乡人称为仙。”又载:“天宝九载,五色云起于麻姑坛,有仙子飘缈而至,蔡太乙识其为仙姑也。大历中,又见于小石楼。广州刺史上其事,赐朝霞衣一袭。”增城有多座何仙姑庙,为首的是荔城凤凰山下的何仙姑庙(已毁),现留有仙姑井及双履痕迹,另有武则天所赐朝霞衣碑记。从明朝至清代,有小楼何仙姑家庙、正果何屋何仙姑祠、派潭何仙姑庙、仙村何仙姑佛庙、石滩沙垅何仙姑庙、石滩南壆何仙姑坛、镇龙何仙姑庙等。1949年前,诞日祭仙姑以凤凰山仙姑庙为主,其次是小楼何仙姑家庙与正果何屋何仙姑祠,这三个地方设有何仙姑祭祀会,备有金猪、斋菜、鲜果,还有八音吹唱或演大戏,门前有各种小买卖。 何仙姑的成仙之路 电视剧《八仙过海》里风趣的神话故事,让观众们津津乐道。 有书记载,八仙之一的何仙姑,确有其人。但其来历版本很多,一说她生在广东,幼年遇异人吃桃入道,后被家人逼婚投井成仙;一说她来自福建武平县,经常向贫苦者施药施医,一直活到149岁才辞世,是该县最长寿之人。 何仙姑的身世已难考究。但她以博爱仁慈的形象,已成为广东、福建以及何姓家族中的一个历史名人,受到后人的敬仰和怀念。 原名秀姑 被逼婚投井成仙 广州增城有座始建于唐朝的何仙姑家庙。家庙不大,收拾得乾乾净净,每年三月初七仙姑诞日、八月初八仙姑得道日,上香祭拜者熙熙攘攘。 关于何仙姑的来历,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不一。何仙姑源自广东增城的说法,在南方是流传最多的一个版本。 据明陈梿《罗浮志》及《历代神仙通鉴》等书记载,何仙姑原名何秀姑,是武则天时期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一家以卖豆腐为生。 秀姑自小聪明伶俐,13岁入山采茶时遇见一位道士,道士给她吃了一个桃子,从此她不饥不渴,洞知人事休咎,经常帮助当地百姓。 到了该婚嫁的年龄,父母给她找了个姓冯的婆家,秀姑却不肯嫁人,自投水井。此后,她竟从福建莆田的江河里漂了出来,原来那井与河是相通的。 秀姑“投井又复活”在当时传为奇案,遂有秀姑已经“登仙”的传说。后人便不再叫她“秀姑”,而改称她“何仙姑”了。 历史上到底有否何仙姑其人 河南何氏宗亲总会副秘书长何明亮提供的版本中,何仙姑从“广东人”变成了“福建武平县人”。 据《武平县志》、《福建通志》、《古今图书集成》等典籍记载,北宋永州有何氏女,善言祸福,人称何仙姑。幼时采茶山中,为吕洞宾所度成仙。她生于公元937年(后晋天福二年),卒于1086年(宋元祐元年),历后晋、后汉、后周、宋四朝,共14个皇帝,享年149岁,为武平县有史以来最长寿之人。 无论哪个史料记载,有一个相同点,何仙姑都是以博爱仁慈的形象出现的,“经常施药施医给贫苦人,博得民间广泛敬仰”。 历史上到底有否何仙姑其人呢?“在我看来,事出未必无因,但目前无据可查。”《广东古塔与岭南文化》的作者陈泽泓说。而增城市湛甘泉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陈裕荣认为,何仙姑是“仙”还是人,也存在争议。但无论如何,何仙姑作为一种亲民文化的象征,已经深深扎根民间。 屋脊长桃树 古藤难寻根 作为增城市历史文化景点的何仙姑家庙,相传有“五怪”,引得游人不断。 1940年8月,日军投下的炸弹,其中一颗落到了何仙姑家庙里。离奇的是,这颗炸弹居然没有爆炸。此为一“怪”。 自建庙以来到1972年10月,周边的房屋发生过多次火灾,但每次烧到何仙姑家庙时,火就会自动熄灭。当地老人说,这是“第二怪”。 家庙周围的井水都略带咸味,唯独“何仙姑井”里的水清澈甘甜。井水特别适合沏茶,如今,到何仙姑家庙的游人都不忘一试,之后便连连称“怪”。 “第四怪”是长在屋脊上的桃树,距今已有100多年,结出的桃子被称为“麻姑仙桃”,相传是何仙姑的师父麻姑用来献寿的仙桃。 顺着家庙走大概400米,有一根1000多年的盘龙古藤。藤根源头在哪里,至今仍是个谜,这便是“第五怪”。 “仙扇山”和“一线天”的由来 在今天河北蓟县的九龙山森林公园附近,有一座高山,当地人称为“仙扇山”,在山的北侧,有一条狭长的山缝,被称为“一线天”。 这“仙扇山”和“一线天”,均与何仙姑有关。 当地相传,何仙姑等八位神仙云游时,看到这里风景独好,便暂停休息。眼看要日落西山,贪睡的铁拐李被吕洞宾叫醒后,心里老大不乐意,便和他闹著打将起来。正打得火热的俩人,看到何仙姑采蘑菇归来,在树荫长条石上,手摇仙扇,甚是快活,窝火的铁拐李便与何仙姑进入了战局。 两人你来我往大战十几回合,不分胜败,最后因何仙姑挥扇过猛,扇子竟“啪”的一下贴在山崖上,使整座山成了扇面形状,就成了“仙扇山”。 而铁拐李舞剑下手过狠,将绵延起伏的山峰“咔嚓”一下,砍了一道缝,便是今天的“一线天”。

张仙姑。宋法师学艺原文提到,原来这女子就是张天师的女儿张仙姑,听宋法师说明来意,就带他上了山。张天师原名张道陵自称太清玄元,谓逢天人,授以正一明威之道,创立道派。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自号天师(一说系道徒对他的尊称),亦称天师道。

                从化龙柱深

        一千多年前,增城小楼村的秀姑得道成仙后,人们都亲切地叫她何仙姑。她曾立志要普济世人,特别要度化山村中与她一样命运的弱女子。

        这天,她云游至从化青龙头云台山一带,只见流溪河上云蒸霞蔚,附近山峰云岚缭绕,如仙如幻。她觉得这里龙脉逶迤,紫气升腾,霞光绚丽,婉若仙乡。神奇的地方一定会有神奇的人物。于是她就降下云头,走到云台山下。接着化作一老婆婆,拄着拐杖,逐个村庄化缘,希望能遇到一个有仙缘的人。

        正在这时,巫家童养媳刘姑娘,正赶着一群鹅朝流溪河边走去。当鹅群走到河边茂盛的草地时,就停下来吃草了。在吃草过程中,有一些小鹅在追逐嬉戏,有时走出了鹅群。这时刘姑娘拿着一条小竹竿,把它们赶回群里。鹅群有时往东,有时往西,刘姑娘也只能东奔西走,气喘吁吁的。不管鹅群怎样折腾,刘姑娘都没有发脾气。当所有鹅都吃饱后,就卧在草地上休息了。这时候,刘姑娘也坐在草地上休息。一会儿,她就打瞌睡了。

        看着她的一张圆圆的孩儿脸,长长的睫毛和嘟着的小嘴,何仙姑运用她的神通,得知她的前世今生,知道刘姑娘前世也是修行的,有仙根慧质。于是,她决心帮助刘姑娘走出尘海,再续仙缘。她眼见刘姑娘睡着,轻声说着:“你这么贪睡,怎么成仙!"于是手指头鹅,叫它带着鹅群走向流溪河。鹅群"讲歇,讲歇,讲歇"的叫声吵醒了刘姑娘。她马上拿起竹竿追赶鹅群。看着手忙脚乱追赶鹅群的刘姑娘,何仙姑想:“如果她讲一句粗言埋怨的话,我就不度她了"。要知道,修成仙道,首先要有好脾气,宠辱不惊,品质纯正。刘姑娘一直追着鹅群到流溪河边,看着鹅群朝着河水中游去。她很焦急,但一句粗口脏话也没有骂出来,可见她心地善良,秉性不错。

        在河的对岸,鲜红的夕阳正慢慢堕入水翁树丛中。刘姑娘也陷入犹豫中。回家,可能会迎来恶骂或毒打;不回家,茫茫大地,一个小孩子又能去到那里呢!

        何仙姑知道,刘姑娘的家婆很恶毒,平时也经常咒骂刘姑娘,有时甚至不给她饭吃。这次由于她的指点,鹅群游走了,她家婆肯定不会放过她的。"帮帮她吧!毕竟她年纪太少了。"何仙姑念头一闪,长袖一抛,就引来了一大群天鹅。她带着天鹅走到刘姑娘身边,说:“这些是你养的鹅。快点带它们回家吧!不然又要挨骂了。"说完,转身就消失不见了。

        刘姑娘与天鹅群回到巫家,她的家婆果然没有骂她。第二天,她的家婆打开鹅棚,准备叫刘姑娘放鹅食草时,一只只的鹅展开翅膀飞走了,她还以为是家里的鹅成仙了呢!

        为了度化刘姑娘,何仙姑从增城飞到云台山。她之前招来的领头天鹅,此刻已成了她的坐骑。她们有时飞到头甲山,在百丈飞涛下游玩;有时飞到青龙头流溪河的温泉水里,让温泉水洗涤着身上残留的俗气。玩够之后,再飞到云台山下,化作一位乞讨的老太婆。每次走到巫家大门口,她就会唱着:“忍声和怒气,又来想去遇神仙。"刘姑娘一听到这声音,就会跑出来给她一些吃的东西。为了考验刘姑娘,她常嫌这些东西不好,那些东西也不好等等。她无故折腾一番,就是想让刘姑娘生气。

        刘姑娘的好脾气在云台山下是出了名的。她的家婆站着骂她,骂累了,刘姑娘就给她一张凳子,让她坐着继续骂;骂到口渴了,就给她倒一杯茶,让她喝了再骂。刘姑娘见到何仙姑,一直都是笑口盈盈的,有种自来熟的感觉。不管怎样折腾,她也不会生气。何仙姑更加喜欢她了。

        在从化,以前是经常会遇到老虎的。何仙姑送了一顶草帽给刘姑娘,草帽上写着“忍声和怒气,又来想去遇神仙"几字。何仙姑告诉刘姑娘,如果在外面遇到老虎,千万不要惊慌。只要大声地念出这几个字,老虎就会走了。"刘姑娘一有空闲就念这几个字。很奇怪,山村里虽然发生过几次虎患,刘姑娘一次也没有遇见过。

        有一次,刘姑娘在放牛时,她家的牛牯走失了,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刘姑娘找到通往宣星的山路,见到一滩血迹肉碎,还有一条牛尾巴。很明显,牛被老虎吃了。刘姑娘很焦急。

        这时,有一位老婆婆走来,把牛尾巴插在石缝中,说:“你就对家婆说,牛钻入石缝回洞府了"。巫家的人来看了后,试着拉牛尾巴把牛拉出来,结果把牛尾巴也拉断了。由于有上次天鹅升天的事件,这次他们也就相信了牛回洞府的事实了。很显然,那位帮助刘姑娘的老婆婆是何仙姑变的。

        不知不觉,刘姑娘长到十六岁了,是时候引刘姑娘入仙班了。这天一大早,何仙姑又来到巫家大门口,进入巫家,见到巫家婆婆,就对她说,刘姑娘是仙子下凡,经历磨难,现已到达期限。她要带她回归到仙界。巫家婆婆只好同意。

          接着,两人戴着草帽,来到云台山脚下,沿着山路往上攀登。一路上,隔一会儿,何仙姑就要刘姑娘念出草帽上的谒语。越往上行,念的次数越多。快到山顶了,刘姑娘不停歇地念着。若是信心不足的人,念着单一的句子,早就烦了。刘姑娘一路念着,一点也不觉得烦,越近山顶越是神清气顺。平时上到山顶气喘吁吁的,这次一路念着“忍声和怒气,又来想去遇神仙",却越念越精神。到了山顶后,看看周围,一切都与以往不同。山下的村庄不见了,隐约有点仙山琼阁的感觉。回望来路,山花烂漫,仙气时隐时现。一阵大风吹来,把她们戴的草帽吹落到半山腰。接着飘来几朵祥云,把她们带走了。

        人们都说何仙姑带走了刘姑娘,刘姑娘也升仙了。

        从化美丽的山水还有许多两位仙姑留下的遗迹。人们在云台山半山腰,在她们遗落草帽的地方建起了刘仙姑庙,以祭祀本地唯一升仙的刘姑娘。据说,在风云岭半山腰,有一个山洞,何仙姑和刘仙姑曾结伴在洞内悟道参禅。前几年,有一位朋友曾爬到洞中。回来后说,这个洞虽不很大,但很隐秘幽静,是参禅打坐的好地方。何仙姑后来要参加吕洞宾,铁拐李等仙子的东渡活动,就把她的坐骑放养在流溪河边,刘仙姑有时会来照顾一下。随着何仙姑一去不复返,在流溪河岸边生活的天鹅也老死仙化了,最后形成了鹅冈头巨石,长长的鹅脖子还伸到流溪河里饮水呢!在修建流溪河河堤时,曾有施工队想破坏巨石,遭到当地村民反对,最后只好稍作修改,变成一个小公园的样子。

        何仙姑是增城人,刘仙姑是从化人。刘仙姑是何仙姑度化的。在历史上,增城从化还属同一个县郡呢!增城从化一家亲!

在中国的文学之中,有着许多的神话传说,而在这些神话传说之中,仙女和仙姑的传说特别吸引人的眼球,她们会为了爱情而放弃天庭的荣华富贵下凡到人间,像七仙女和董永的《天仙配》,《八仙过海》中的何仙姑,那么仙女和仙姑算神仙吗?那肯定是要算神仙的。她们又有什么区别呢?他们的区别其实也并不太大。

一、仙女和仙姑是传说中的神仙

什么是神仙?在神话传说之中,神仙都是能够腾云驾雾,长生不老,永远能够保持自己的样貌,有着强大的法力,有着超出常人的能力,能够变化或者是创作出许多人间没有的东西。

像何仙姑的荷花能够变化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在八仙聚会的时候和仙姑的荷花往往会变成酒杯或者是或者是装各种水果的盘子,还能够变成兵器和法宝在八仙过海的时候和龙王的各种手下杀得天昏地暗,

而七仙女也能够腾云驾雾,身上穿的衣服没有任何的缝隙,这自然也是只有神仙才能做到的事情,所以才会有成语天衣无缝的传说。

二、仙女和仙姑有年龄、身份上的区别

虽然仙女和仙姑都可以长生不老,永葆自己的青春,可是有一些女神仙在成仙的时候,已经是年龄很大了,就像何仙姑,她成仙的时候都已经是要嫁人的姑娘,虽然只有20多岁可是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属于妈妈级的人物了,自然要称为仙姑。仙女往往一般成仙的时候只有十几岁,这一种那肯定是只能称为仙女,像七仙女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仙女一般都是属于先天神仙,也就是说属于神仙二代,像七仙女就是王母娘娘的女儿,而仙姑都是自己修行的后天神仙,像何仙姑原本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只不过后来才成了神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719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6
下一篇2023-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