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建文帝削藩成功,燕王朱棣会面临怎么样的下场?

如果建文帝削藩成功,燕王朱棣会面临怎么样的下场?,第1张

建文帝削藩,不正确的削藩方式成为了建文帝执政以来最愚蠢的行动。削藩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逼反了藩王中实力最为强劲的燕王朱棣。最终,建文帝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丢失了皇位,不知所踪。而他的皇位,只能乖乖的让他的四叔——燕王朱棣来继承了。

历史 之所以那么吸引人,不仅因为有趣,还因为我们可以对未发生的 历史 事件进行有趣的假设。如果当年建文帝不那么急躁冒进,而是采用扎稳扎打,步步为营的措施来削藩。那么燕王朱棣就是想造反,也很难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只能乖乖的接受朝廷赋予自己的人生命运。

由于燕王朱棣是朝廷九大塞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之一,拥有十万实战经验丰富的边军,实力非常强劲。虽然不是朝廷第一个削掉的塞王,但是朱棣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藩王,燕王朱棣的下场,一定会成为其余塞王下场的翻版。因此燕王下场的好坏,诸多藩王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心中默默地盘算着和燕王相比,自己的下场能好到哪里去。

燕王之外的藩王虽然没有造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会造反,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朝廷如果逼得太紧的话,这些藩王就会联手造反,造成西汉七国之乱那样的局面。而这样混乱的场景可不是建文帝和他朝廷上的那帮文官们愿意看到的。

因此怎样对待燕王,成为了这场削藩战役的重中之重。

如果朝廷真的削藩成功了,燕王朱棣的人生该何去何从呢?

其实从后面的靖难之役回头来看,建文帝削除燕藩最需要的的步骤就是给予燕王强大的军事压力,再来以高额封赏来安抚燕王,迫使燕王主动上交其护卫。所谓先打燕王一个巴掌,再给一颗糖。毕竟朱棣在名义上永远是建文帝的臣子,如果建文帝给予燕王诸多好处的话,朱棣造反就失去了所有正当的理由,沦为纯粹的谋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为。

如果朱棣被削除了,那么就意味着削藩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因为朱棣是所有藩王中辈分最大,居年最长,兵力最为强大的藩王。像这样的藩王都被朝廷削除了,其他的藩王就更没有实力和理由和朝廷对抗。

但是前面说了,由于朱棣的身份,其下场就会成为其他藩王的模板。由于建文帝削周,代,齐,湘,岷五王的时候下手太狠,尤其是代王朱桂还是九大塞王之一,下场就是废为庶人;朝廷还逼死了湘王,导致朝廷和地方藩王的关系极为紧张。这对于削藩的工作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为了在削藩工作中打开困境,缓和一下朝廷和藩王的紧张关系。建文帝有很大的概率只是削除燕王的护卫,保留燕王的爵位,并把燕王改迁到内地,给予燕王高额的俸禄,其行动由朝廷严加看管。

这样的方式其实是非常有效的,朱棣在称帝的时候就用这种方式,凭借着朝廷强大的军事力量,削除了各大王府的军事力量,让这些王府成为无牙的老虎,没有实力,也没有能耐和朝廷叫板。建文帝如果用这种方式对待燕王的话,他的削藩政策是一定会成功的。因为和后半生的荣华富贵相比,造反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赢了还好说,失败的话,不仅会失去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甚至老婆孩子都会成为自己的陪葬品。两权相比之下,还不如成为朝廷的顺臣,好好享受后半生的荣华富贵。

而燕王朱棣,也能在锦衣玉食但失去人生自由的某个封国中渡过自己的余生。燕王这样的下场,不仅朝廷愿意看到,那些饱受朝廷压力的藩王也非常愿意看到。因为,以其天天被朝廷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做一个富贵闲人不是更好吗!

囚禁燕王,对于建文帝来说是最方便,也是最省事的方法。因为在囚禁燕王之前,建文帝就已经削掉了周,代,齐,湘,岷五王,并且把他们废为庶人,并且软禁起来。而能成功的削除燕王,就说明了朝廷的军事力量已经对藩王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藩王就是想作乱也没有机会了

燕国国除。这对于其他强大的藩王来说就是一记震撼人心的警钟:“燕王军事实力这么厉害,尚且被朝廷大军灭掉了,你们这些剩下的藩王那还在话下,给我老实一点。” 朱棣一旦被建文帝正法,其他的藩王一定会为了自保上书向朝廷表忠心,或者自动交还护卫来寻求人身安全。

这对于建文帝一个年轻且权威不足的皇帝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既削除了实力最强大的藩王,又敲山震虎,让那些蠢蠢欲动的藩王不敢轻举妄动;还可以搂草打兔子,借着削除燕藩的余威,用强大的军力逼剩下的藩王主动交出兵权,彻底剪除尾大不掉的藩王权势。

不过这样做也是有很大的风险的,毕竟囚禁了朱棣,就是在告诉剩下的藩王,他们手中的兵权无论交不交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朝廷都会用强大的武力来强行夺取他们手中的兵权。这样不仅不利于缓和朝廷和藩王的紧张关系,还很容易逼反其他实力强大并且具有野心的藩王。因此,囚禁燕王的话,建文帝手中必须要有靠得住的燕王罪证,才能实施这种行为。

这个是万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会使用的方式,因为朱元璋规定了藩王只有在造反的情况下才能杀头。而建文帝削除了燕藩,朱棣连造反的机会都没有,实在是不好安排罪名。

不过建文帝想杀掉朱棣也不难,因为朱棣准备造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武器装备准备的不少,到时候建文帝拿这些武器装备来说事,杀掉燕王也是不难的事情。

但是杀头对于成功削除燕藩的朝廷来说确实没有必要,因为这样对于其他藩王更具有刺激性,还会让建文帝落得一个手足相残的坏名声。因此,不到万万不得已,建文帝是不会给朱棣安排这样悲惨的下场。

燕王面临着以上三个下场,第一个下场对朱棣来说最合理,也是最划算的人生结果。而削除了燕王这样的强藩,建文帝就能彻底矫正明朝建国以来藩王势力过强,尾大不掉的局面。

如果建文帝能收起他那份锐气,耐心一点,一步一步的削藩,那么朱棣连起兵的机会都很难拥有,迎接他的只有被别人安排命运的下场,上述三个下场朱棣是无论如何都躲不掉的。

但是,人生没有如果。上面的三个下场都落不到已经成功篡位的燕王朱棣身上,反倒是他那个意图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大侄子,一步错,步步错,不仅使得自己丢掉了皇位,还让自己的家人,后代陷入了无尽的折磨。

朱元璋一生中共有二十六个儿子,燕王朱棣排行老四,而宁王朱权则是第十七个儿子。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元璋死前,他的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都已经去世了,其实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时,应该是他最年长的儿子了。

公元1399年,即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因不满侄子建文帝的削藩,于是以“靖难”为名,发动了一场战役,即靖难之役。

在朱棣与建文帝对抗之时,当时年仅21岁的宁王朱权显的十分重要,因为朱权拥有不俗的实力,他的站队对两军格局导向是有影响的,朱棣自己就曾说道:“大宁(宁王藩地在今内蒙古赤峰)军队十分剽悍,若为我所用,便大事可成!”建文帝也是十分害怕朱权去帮朱棣,在靖难之役没多久就想着派人去召他回京。

朱权此人自幼聪慧,十三岁就被封为宁王,十五岁前往内蒙封地就任。他的封地大致在今内蒙古、河北、辽东一带,与朱棣的封地接壤。朱权拥兵八万,骑兵均是骁勇善战,多次曾与蒙古在塞外作战。因为离的近,加上部队战斗力强,朱棣相当想得到朱权这个助力。

于是朱棣在起兵后,乘着当时打退江阴侯吴高之际,从刘家口抄小路一路赶去朱权藩地大宁,诈称打不过向其求救。朱棣当时独自骑马进入大宁城,并握住朱权的手大哭,身形并茂的向朱权诉说自己是起兵是无奈之举,来这的目地是求他上书起草奏章前去南京谢罪。

朱权对这个哥哥表现出来的遭遇表示很心疼,对朱棣真诚相待,完全没有防备,孰不知朱棣已经在大宁城附近埋伏下了自己的精兵,城里的守军也被收买了一部分,于是朱棣在走时乘着朱权到城郊为自己饯行之际,挟持了朱权,朱棣对其许诺,事成之后,两人平分天下。不过朱棣登基后,并没有遵守当时的诺言。

朱权请求改封到南方做王,以颐养天年。当他选苏州、钱塘做封地之时,都被朱棣给找理由婉言拒绝了,于是朱权最终选了南昌,临走时朱棣曾亲自写诗为其送行。

不过在南昌当王不久,就有人状告朱权用巫术害人,朱棣于是派人查访,但因没有证据,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从此以后,朱权更加谨慎小心,他建造了一书斋,整天在其间读书写字以陶冶情操,偶尔也会弹弹琴,总之远离朝堂。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他依旧谨而慎言,在南昌受封二十多年,多次申明南昌并非他的封国。

明宣宗时期,朱权已是元老,慢慢的没有了以前那种谨慎小心,开始有些放纵了,他请求明宣宗将靠近南昌的灌城乡土田封赏给他,又说自己是宗室不应该确定品级,令明宣宗有些不悦。不过朱权立马反应过来了,知道自己言语有失,没过多久就上书谢罪。

之后的日子朱权整日与文人往来,写文作诗,自号月瞿仙,还编纂了不少书籍,在音乐、茶道等诸多领域都有不小的建树。公元1448年,朱权去世,享年70岁,朱权最终也算是安享晚年了。

当燕王朱棣带领大军来到南京城下时,朱允炆却在方孝孺等人怂恿下,企图将大明江山一分为二,以庆阳公主来打亲情牌,派其前往燕王军营说和。朱允炆等人想当然的认为,朱棣会顾念旧情,体会到骨肉亲情而选择撤兵,这样对南京、对朱允炆的皇位、对方孝孺等人都非常好。可是,事与愿违,庆阳公主并没有说动朱棣,相反更加激起了朱棣攻城的决心。

一代雄主朱元璋驾崩后,文弱的明惠帝朱允炆上位了。他一上台依然延续洪武年号,对于朝廷中难以应付的大臣,明太祖早在其晚年都将其一一除掉了。可以说,朱允炆上台后,并不会担心出现权臣,毕竟其祖爷爷朱元璋已经为其做了很多功课,他只需要安心做天子,坚持朱元璋留下的规章制度就可以。

虽然朱元璋对外臣铲除了不少,但是对朱姓藩王留了很大情面,允许他们可以占田地、有自己的武装等,可以赋予其拥有无上的权力,俨然属于一方诸侯。

当朱允炆继位后,这些藩王往往居功自傲,不愿意位居自己的侄子之下,可又碍于礼法不得不从。因此,就出现了藩王或者不进京朝觐或者称病不出等种种借口。这无疑使得朱允炆想将自己的叔叔们的权力收回朝廷。

于是乎,方孝孺等人向其建议学习汉文帝削藩行动,以便于将地方权力收回中央管理,避免出现尾大不掉情况。

这一政策一出,就遭到了藩王们的反对,尤以燕王朱棣最为强烈,他依靠自己雄厚的实力,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在北平发难,一鼓作气攻入到了南京城附近。朱允炆等没有做好充分的军事斗争准备,一溃即散,丧失了大片土地,也就失去了与燕王对抗的资本。

成功在望的朱棣,自然不会同意朱允炆的求和建议了。因彼时的燕王已经对皇位有了势在必得的想法,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1424年7月,大军到达榆木川后,朱棣那原本强撑着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于军营中病逝,年六十五。六十五年前,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那个婴孩,经历了无数风波,终于在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朱棣和朱元璋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作为的英明君主,但综合来看,朱棣比朱元璋在各个方面都差一个层次,除了一点之外。这一点就是看人才的眼光。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朱元璋给他的孙子留下的那三个人,事实证明这三个人是名副其实的书呆子,作用极其有限。朱棣去世后也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却与之前的齐黄大不相同。他们是真正的治世英才。由于他们三个人都姓杨,所以史称“三杨”。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人物,且各有特长,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城府心计,历经四朝而不倒,堪称奇人,也正是这件奇人不但开创了永乐盛世,还在朱棣死后,将这种繁荣富强的局面维持下去。

燕王想当皇帝,这个是事实。他是四子,不是太子。他老爸叫他守边城以卫皇庭,他却心底不服。建文当帝,多少有点不服,建文有什么用,战功不如,文治不如。谁都不服,还削藩,别搞笑了。朱棣是狼,他有兵有将,他本身就是将。他侄子只是个呆子,刀估计也没摸过多少次。如果说朱棣为什么造反,第一他想皇位,宁王有兵也没反,就他反。第二,建文镇不了他。第三,朱棣胜得很幸运。

朱元璋安排好了一切,朱允炆即位。

两人之前有过一次对话,边境已经肃清,四方安定,朱元璋认为已经打下了万世基业,各方面的威胁已经不存在了,内有朱允炆的叔叔藩王们镇守,外夷抚平,可以放心的搞搞经济了。可是朱允炆问了一句话,外族入侵有藩王协助平定,可是要是藩王怀有二心怎么办?朱元璋当时就呆住了,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们还会有异心。

朱允炆说这话不是没有根据,最让他不安心的就是燕王朱棣。当太子时,有一次碰见朱棣,朱棣逮住他,捉住他的肩膀挑衅,幸好朱元璋过来解围,骂了朱棣一通。还有一次,朱元璋出了一道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求朱允炆和朱棣对对联。朱允炆先对,对的是 “雨打羊毛一片膻”,对的并不高明,差强人意罢了。朱棣却灵感爆发,脱口对到 “ 日照龙鳞万点金”。不但对仗工整,还突出了一个“龙”字,气势非凡,朱元璋很高兴。朱棣得意的看了朱允炆一眼,意味深长,似乎说你这两下子还差点。

朱棣很想当皇帝,但是并不愿意造反,毕竟没有把握的事儿,风险太大。直到他遇见一个人,一个和尚。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从民间选了十名僧人,分给藩王们讲经荐福,有一个叫道衍的和尚跟了朱棣。这个和尚等朱棣经过时,忽然开口说:“燕王殿下,贫僧愿意跟随您。”朱棣问他为何,这名和尚说,我有一份大礼相送。朱棣问何礼相送,和尚说:“大王若能用我,贫僧愿意送一顶白帽子给大王!”

朱棣大惊,勃然变色,王字加一“白”字,不言而喻,这不是要造反吗?

朱棣当时假装生气,最后还是用了道衍和尚。

道衍和尚原名姚广孝,交游甚广,当时的名士杨基、宋濂都和他关系不错。但是他所学并非程朱理学,却热衷学习阴阳术数。此人结交名士,心怀甲兵,是一位非常不安分的和尚,跟了朱棣之后,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鼓动朱棣造反。但是他又不贪图官位,也不爱财。此人学贯古今,胸有韬略,只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朱棣就是他的引线,和尚姚广孝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朱棣被策反之路并不容易,直到朱允炆开始削藩,朱棣终于走上了造反的道路,从开始起兵,一直都不顺利,很多时候朱棣都觉得已经穷途末路,几近崩溃,姚广孝一直坚定的支持朱棣,并出谋划策,鼓动朱棣无畏前行,朱棣骑虎难下,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毕竟造反这事,开弓没有回头箭。

起兵之后,朱棣占据北平,举兵进攻京城,在济南被铁玄阻击,不能前进一步,差点就要崩溃。结果朱允炆用人不当,给朱棣创造了很多机会,最后,朱棣绕开济南,直接进兵京都,大战数次,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最后朱棣利用奸细,终于攻克京城,于是江山易主,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荣登大宝,实现了自己的野心。

朱棣胜利了,成王败寇,燕王朱棣也许不是一个好人,但是他的时代开始了,在他的统治之下,大明王朝开始走向了另一个辉煌,从他的文治武功来说,朱棣绝对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好皇帝。

他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富国强民,国力鼎盛,他在位期间,修成了一部光耀史册、流芳千古的伟大典籍——《永乐大典》。这是一部庞大的百科全书,涵盖古今,包罗万象,大典之外,再无他书!

朱棣做的另外一件影响深远的事就是迁都。北方防御较弱,蒙古屡次骚扰边境,朱棣准确判断出影响大明长治久安的最大因素就是北方的蒙古,要想平平安安过日子,就得放弃眼前的利益,迁都北京,否则一样难逃南宋灭亡的厄运。为了安定北方,力排众议,解决了很多难以排解的难题,终于成功迁都。历史终将告诉我们,朱棣的抉择是英明果断的。

还有一件比较牛的事儿,就是郑和下西洋。朱棣委派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壮举,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最远到达非洲东岸,拜访了很多国家,包括今天的索马里、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国,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国的交流,展示了一个强大、开明的国家的真实面貌。

朱棣在位期间,出兵平定安南,亲自出征蒙古,派军队援助朝鲜对日战争,纵横天下,罕有匹敌。

明朝皇帝之中,除了赤手空拳打下江山的朱元璋之外,可以带兵打仗攘服四夷、治理天下安邦定国的皇帝,也就是朱棣一人而已。

朱棣造反前,曾有人多次密奏“燕王必反”,建文帝不听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因为他行事不够果断。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战争持续了三年,在这三年中,朱棣最难缠的对手,是徐辉祖,说到徐辉祖,他可是明朝开国功臣,也是徐达长子。因为徐达的长女徐仪华,被册封为燕王妃,她的弟徐辉祖,便是朱棣的小舅子。朱元璋非常信任徐辉祖,徐辉祖也没辜负这份信任,他对朝廷的这种忠诚贯穿始终,到朱元璋去世,朱允炆上台,丝毫未减。只可惜朱允炆没听他的话,辜负了他的忠诚!

建文元年四月,到了朱元璋忌日,朱棣把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个儿子派到京师,让他们祭祀他们的爷爷。当时徐辉祖密奏建文帝,说高煦不是省油的灯,脑壳上有反骨,日后定将成为大患。他建议把他留在京师,严加管束,不让他回北平,不然就是放虎归山,可是朱允炆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

后来,朱棣果然造反,作为前锋的朱高煦,果然是朱棣的主力战将和得力助手,也是给朱棣造反出力最多的人,给朝廷造成了大麻烦,朱允炆才后悔莫及也晚了,他痛心疾首地说过“吾悔不用辉祖之言!” 

徐辉祖曾赴前线参战,当时建文帝派大将军李景隆率军60万,进抵白沟河,准备攻打朱棣官邸所在地。朱棣率领的燕军死伤惨重,第二天又被前后夹击,朱棣差点被活捉,一场骤然而起的大风使朱棣反败为胜。

“白沟河之战”虽然败,接下来的“齐眉山之战”,官军却大获全胜,而且徐辉祖的表现相当亮眼。朱棣损失了王真、陈文、韩贵等几员大将,徐辉祖率援军赶到后,又在今安徽灵璧西南的齐眉山大败燕军,燕将李斌等被斩首。

  徐辉祖作战勇猛,把燕军打怕了,燕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吓得脸色发白。然而徐辉祖正欲乘胜扩大战果,朝廷却讹传燕军败了,既然这样,徐辉祖就没必要呆在前线了,赶快回南京最重要。徐辉祖刚率部撤走,得到消息的朱棣就趁机反攻,击败官军两万多护粮兵,官军的粮饷尽落朱棣之手。

后来,南京失陷,皇上生死不明,文武百官“识时务者为俊杰”,纷纷前去迎接朱棣,对他俯首称臣,唯独徐辉祖不从。燕军把他关进监狱,朱棣亲自来“招降”,徐辉祖却把脸别过一边,看都不看他。

结果还好,朱棣并没杀他,只是削了他爵位,革了俸禄,把他禁锢在家中。 

建文帝不听徐辉祖建议,真是坏了大事,让人叹惜。

您好,那场战争叫“靖难之役”。

您要知道那段历史的详情请看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的《明史》,但那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一般人看了头疼,您也可以看网路小说《明朝那些事》,这适合一般群体看。

《穿越时空的爱恋》基本上对那段历史描绘的差不离,很值得看,我也爱看。

差不离到什么程度呢?比垃圾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康熙微服私访记》好多啦。

祝您收视愉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7216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2023-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