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

什么是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第1张

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

《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荷花淀派开创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作家。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进步》)

山药蛋派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5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有意识地以赵树理为中心, 培养、形成风格相近的流派。代表作有《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赖大嫂》、

《宋老大进城》等。他们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忠

实于农村充满尖锐复杂矛盾的现实生活,忠实于自己的

真情实感,注意写出人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他们笔下的

新生活,新人物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拔高、理想化,而是

朴素、厚实、真实可信的。成功塑造了许多落后人物或“中

间人物”,如小腿疼、吃不饱、赵满囤、赖大嫂等血肉丰满

的形象。山药蛋派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

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景的描写融化在故事

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

和行动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语

言朴素、凝炼,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

方色彩。在粉碎“四人帮”之前,山药蛋派多次受到左倾思

潮的冲击,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粉碎“四人帮”之后,山

西又有一批青年作家自觉地为保持和发展这一流派而努

力。

“山药蛋”派的特色 :首先我们从“山药蛋”派对文学的看法说,他们一脉相承于鲁迅“为人生”“改良这人生”的观点,拿笔就是为“劝人”(赵树理语),劝人革命,写作有明确的革命目的。他们认为拿笔和拿枪、拿锄头都很重要,同样是为革命工作;彼此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下贵贱的区别。在他们看来,为革命而工作和为革命而写作是一码事,因而,他们不鄙弃或逃避繁琐的行政工作,反而把担负一定的行政工作任务看做熟悉人物,搜集素材,捉炼主题的主要途径。于是,形成“山药蛋”派的作家们一个共同的作风,即走到那里,工作到那里,他们不当客人,总是“生活的主人”。在生活作风上,“山药蛋”派的作家们一直保持着农村基层干部特有的甚至是农民的作风。这反映在作品里,作家那叙述故事的亲切、质朴而又风趣的语调,直使广大农村读者如对兄弟、如对知心的好友,整个身心都被他们吸引住了。

其次,“山药蛋”派的创作方法自然和中国的众多的革命作家一样,也是采用革命的现实主义方法。然而,同是革命的观实主义除了因社会和时代而有差别,也因环境和人而有所不同。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们,在创作方法上采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其特色即在于强调紧紧抓住革命过程中,也即各项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给予迅速及时的反映,帮助问题尽快的解决。这便是赵树理所说的“问题小说”。

第三,他们创作的题材都是农村,但由于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作家的选材角度,显示了他们的特色。他们注重从平凡的人,从平凡的场景中反映时代巨大的变化;对农村中进行的翻天覆地的斗争爱作侧面的描绘。因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他们紧密配合党的路线,政策而辛勤操笔,常常把笔点在普通农民的家庭、爱情纠葛上,点在一般工作和日常的劳动场景的人与人的矛盾冲突上。他们极注意深入一般农民的生活探处发掘其内心深处的活动与变化,通过刻画“人变了”(马烽语)极富有生活情趣的描写,深刻地显示了时代巨人前进的步伐。

第四,关于艺术形式的特色。大家普遍承认“山药蛋”派的民族化与大众化。

第五,语言的运用。“山药蛋”派用的语言是山西农民的语言,从而和以其他地区群众语言创作的作家形成迥然不同的语言特点。孙谦同志谈到赵树理的语言时,曾说,他“没用过一句山西的土言土语,但却保持了极浓厚的地方色彩;他没有用过脏的、下流话和骂人话,但却把那些剥削者,压迫者和旧道德的维护者描绘得维妙维肖,刻画得入骨三分。赵树理的语言极易上口,人人皆懂,诙谐成趣,准确生动。这种语言是纯金,是钻石,闪闪发光,铿锵作响……”。孙谦同志的话,极为准确地概括了赵树理,也概括了“山药蛋派”作家们运用山西群众语言的共同特点: 1.土而不僻。2,通而不俗。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时代农民的典范,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掌握自己的命运”。譬如: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作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着,反正我不要”。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个旧军官做续弦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两人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反对封建迷信。小二黑原先也跟他爹二诸葛学些算卦之类的事,后来在事实面前逐渐清醒,开始厌恶,反对父亲的迷信行为。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反对恶势力。当恶势力金旺、兴旺利用被窃取的职权设下圈套,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时,他们毫不示弱,敢于面对面地以理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二诸葛迷信思想很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12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骗取钱财;包办婚姻,给小芹找了旧军官;心理“变态”,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对小二黑和小芹表现出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和感情。两个落后农民,他们的思想都与新的时代格格不入,但他们毕竟是受封建毒害的善良农民,他们的思想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作品的结尾,三仙姑改变了打扮撤去了香案,二诸葛也收起了八卦。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摄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但最终他们还是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作者简介

赵树理(1906—1970),山西省沁水县人。1943年发表成名作《小二黑结婚》而蜚声解放区文坛,其作品通俗化大众化的追求与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恰相吻合,以至于甚至产生了所谓“赵树理方向”的口号。建国后出版短篇小说集《下乡集》、《赵树理小说选》及长篇小说《三里湾》、长篇评书《灵泉洞》(上)等。赵树理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坚持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同时,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努力使自己的创作与农民的阅读心理、欣赏习惯相一致。这种创作追求使他的作品既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在他的影响下,马烽等山西籍作家形成了一个被列为“山药蛋派”的作家群体。文革中赵树理的作品被批判,本人也被迫害致死。《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他被称为“地摊文学家”。

197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班主任》     刘心武 《人民文学》  1977年第11期

    《神圣的使命》   王亚平 《人民文学》  1978年第9期

    《窗口》      莫 伸  《人民文学》  1978年第1期

    《我们的军长》   邓友梅 《上海文艺》  1978年第7期

    《湘江一夜》    周立波 《人民文学》  1978年第7期

    《足迹》      王愿坚 《人民文学》  1977年第7期

    《顶凌下种》    成 一  《汾水》    1978年第1期

    《愿你听到这支歌》 李 陀  《人民文学》  1978年第12期

    《弦上的梦》    宗 璞  《人民文学》  1978年第12期

    《伤痕》      卢新华 《文汇报》   1978年8月11期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 洁《北京文艺》  1978年第7期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 张承志 《人民文学》  1978年第10期

    《辣椒》      张有德 《人民文学》  1978年第4期

    《取经》      贾大山 《河北文艺》  1977年第4期

    《满月儿》     贾平凹 《上海文艺》  1978年第3期

    《最宝贵的》    王 蒙  《作品》    1978年第7期

    《献身》      陆文夫 《人民文学》  1978年第4期

    《墓场与鲜花》   萧 平  《上海文艺》  1978年第11期

    《眼镜》      刘富道 《人民文学》  1978年第2期

    《姻缘》      孔捷生 《作品》    1978年第8期

    《抱玉岩》     祝兴义 《安徽文艺》  1978年第7期

    《“不称心”的姐夫》关庚寅 《鸭绿江》   1978年第7期

    《看守日记》    齐 平  《解放军文艺》 1978年第12期

    《芙瑞达》     于 土   《广东文艺》  1978年第1期

    《珊瑚岛上的死光》 童恩正 《人民文学》  1978年第8期

1977—1980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 (1977~1980)

一等奖

人到中年   湛容   《收获》1980年第1期

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  叶蔚林  《芙蓉》1980年第3期

天云山传奇   鲁彦周  《清明》1979年第 1期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张一弓  《收获》1980年第1期

蝴蝶   王蒙   《十月》1980年第4期

二等奖

土壤   汪浙成、温小任  《收获》1980年第6期

迫赶队伍的女兵们  邓友梅   《十月》1979年第1期

啊!   冯骥才   《收获》1979年第6期

大墙下的红玉兰   从维熙   《收获》1979年第2期

蒲柳人家   刘绍棠   《十月》1980年第3期

淡淡的晨雾   张抗抗 《收获》1980年第3期

开拓者   蒋子龙 《十月》1980年第6期

三生石   宗璞 《十月》1980年第3期

甜甜的刺毒   (土家族)孙健忠 《芙蓉》1980年第1期

惊心动魄的一幕   路遥 《当代》1980年第3期

1979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

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 《人民文学》第7期

小镇上的将军   陈世旭 《十月》第3期

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鹃(女)   《人民文学》第2期

彩云归   李栋、王云高   《人民文学》第5期

我们家的炊事员   母国政 《北京文艺》第6期

冈扎与哈利   樊天胜 《人民文学》第4期

记忆   张弦 《人民文学》第3期

悠悠寸草心   王蒙   《上海文学》第9期

谁生活得更美好   张洁(女)   《工人日报》7月15日

战士通过雷区   张天民   《人民文学》第7期

信任   陈忠实   《陕西日报》6月3日

蓝蓝的木兰溪   叶蔚林   《人民文学》第6期

话说陶然亭   邓友梅 《北京文艺》第2期

内奸   方之 《北京文艺》第3期

李顺大造屋   高晓声   《雨花》第7期

因为有了她   孔捷生   《人民文学》第10期

我爱每一片绿叶   刘心武   《人民文学》第6期

我应该怎么办?   陈国凯   《作品》第2期

重返   金河   《上海文学》第4期

罗浮山血泪祭   申杰英   《十月》第2期

办婚事的年轻人   包川(女)   《人民文学》第7期

空谷兰   (白族)张长 《解放军文艺》第12期

雕花烟斗   冯骥才   《当代》第2期

独特的旋律   周嘉俊   《上海文学》第2期

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  (哈萨克族)艾克拜尔 米吉提 《新疆文艺》第3期

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

西线轶事   徐怀中 《人民文学》第1期

乡场上   何士光   《人民文学》第8期

月食   李国文   《人民文学》第3期

三千万   柯云路   《人民文学》第11期

笨人王老大   锦云、王毅 《北京文学》第7期

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   蒋子龙   《新港》第5期

陈奂生上城   高晓声   《人民文学》第2期

灵与肉   张贤亮   《朔方》第9期

夏   张抗抗(女)   《人民文学》第5期

西望茅草地   韩少功 《人民文学》第10期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张弦 《上海文学》第1期

活佛的故事   (蒙古族)玛拉沁夫 《人民日报》7月12日

镢柄韩宝山   张石山 《汾水》第8期

心香   叶文玲(女)   《当代》第2期

勿忘草   周克芹 《四川文学》第4期

南湖月   刘富道 《人民文学》第7期

天山深处的“大兵”   李斌奎 《解放军文艺》第9期

你是***员吗?   张林 《当代》第3期

空巢 冰心(女)   《北方文学》第3期

春之声   王蒙 《人民文学》第5期

结婚现场会   马烽 《人民文学》第1期

丹凤眼   陈建功 《北京文学》第8期

红线记   罗旋 《人民文学》第8期

小贩世家   陆文夫 《雨花》第1期

最后一个军礼   方南江、李荃 《解放军文艺》第11期

手杖   京夫 《延河》第1期

彩色的夜   王群生 《红岩》第2期

美与丑   (藏族)益希卓玛(女) 《人民文学》第6期

海风轻轻吹   吕雷 《作品》第12期

卖蟹   王润滋 《山东文学》第10期

一九八一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内当家》王润滋   《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

  《卖驴》赵本夫    《钟山》1981年第2期

  《一个猎人的恳求》[鄂温克族]乌热尔图   《民族文学》1981年第5期

《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   《北京文学》1981年第6期

  《女炊事班长》简嘉   《青春》1981年第8期

  《路障》达理   《海燕》1981年第10期

  《黑箭》刘厚明   《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

  《普通老百姓》迟松年   《鸭绿江》1981年第2期

  《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   《四川文学》1981年第8期

  《少年chen女》舒群   《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

  《大淖记事》汪曾祺   《北京文学》1981年第4期

  《头像》林斤澜   《北京文学》1981年第1期

  《蛾眉》刘绍棠   《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

  《黑娃照相》张一弓   《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   《十月》1981年第2期

  《飞过蓝天》韩少功   《中国青年》1981年第13期

  《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女)   《上海文学》1981年第10期

  《金鹿儿》航鹰(女)   《新港》1981年第4期

  《拜年》鲁南   《山东文学》1981年第8期

  《最后一篓春茶》王振武   《芳草》1981年第3期

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

  

高山下的花环   李存葆 《十月》1982年第6期

赤橙黄绿青蓝紫   蒋子龙   《当代》1981年第4期

洗礼   韦君宜 《当代》1982年第1期

人生   路遥 《收获》1982年第3期

黑骏马   (回族)张承志 《十月》1982年第6期

祸起萧墙   水运宪 《收获》1981年第1期

相见时难   王蒙 《十月》1982年第2期

那五   邓友梅 《北京文学》1982年第4期

太子村的秘密   谌容 《当代》1982年第4期

燕儿窝之夜   魏继新   《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

苦夏   江浙成、温小钰 《小说界》1982年第1期

射天狼   朱苏进 《昆仑》1982年第1期

流逝   王安忆 《钟山》1982年第6期

普通女工   孔捷生 《小说界》1982年第3期

张铁匠的罗曼史   张一弓   《十月》1982年第二期

驼峰上的爱   冯苓植 《收获》1982年第2期

沙海的绿荫   朱春雨   《十月》1981年第3期

远去的白帆   从维熙   《收获》1982年第1期

你在想什么   顾笑言   《花城》1981年第2期

山道弯弯   谭谈 《芙蓉》1981年第1期

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

拜年   蒋子龙 《人民文学》第3期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梁晓声   《北方文学》第8期

八百米深处   孙少山   《北方文学》第2期

明姑娘   航鹰   《青年文学》第1期

哦,香雪   铁凝   《青年文学》第5期

不仅仅是留恋   金河   《人民文学》第11期

种包谷的老人   何士光   《人民文学》第6期

敬礼!妈妈   宋学武   《海燕》第9期

女大学生宿舍   喻杉 《芳草》第2期

三角梅   王中才   《解放军文艺》第6期

赔你一只金凤凰   李叔德   《长江文艺》第1期

火红的云霞   吕雷   《人民文学》第1期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乌热尔图《民族文学》第5期

第九个售货亭   姜天民   《青春》第8期

漆黑的羽毛   石言   《雨花》第9期

芨芨草   鲍昌   《新港》第8期

声音   张炜   《山东文学》第5期

母亲与遗像   海波   《人民文学》第4期

老霜的苦闷   矫健   《文汇月刊》第1期

远处的代木声   (土家族)蔡测海 《民族文学》第10期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

围墙   陆文夫 《人民文学》83年第2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青年文学》83年第1期

抢劫即将发生……   楚良   《星火》83年第8期

阵痛   邓刚   《鸭绿江》83年第4期

秋雷湖之恋   石言   《人民文学》83年第10期

兵车行   唐栋 《人民文学》83年第5期

琥珀色的篝火   乌热尔图(鄂温克族) 《民族文学》83年第10期

那山、那人、那狗   彭见明   《萌芽》83年第5期

亲戚之间   林元春(朝鲜族)清玉译 《民族文学》83年第9期

公路从门前过   石定 《山花》83年第7期

条件尚未成熟   张洁(女)   《北京文学》83年第9期

树上的鸟儿   王戈   《飞天》83年第9期

沙灶遗风   李杭育   《北京文学》83年第5期

肖尔布拉克   张贤亮   《文汇》月刊83年第2期

雪国热闹镇   刘兆林 《解放军文艺》83年第7期

遭遇之乐   陶正   《北京文学》83年第4期

除夕夜   达理   《人民文学》83年第5期

旋转的世界   陈继光 《人民文学》83年第11期

四个四十岁的女人   胡辛(女)   《百花洲》83年第6期

船过青浪滩   刘舰平 《萌芽》83年第7期

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

  《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李存保   《昆仑》1984年第6期

  《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   《青春》增刊1983年第1期

  《迷人的海》邓刚   《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

《美食家》陆文夫   《收获》1983年第1期

  《棋王》阿城   《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女)   《十月》1983年第2期

  《远村》郑义   《当代》1983年第4期

  《拂晓前的葬礼》王兆军   《钟山》1984年第5期

  《烟壶》邓友梅   《收获》1984年第1期

  《北方的河》张承志   《十月》1984年第1期

  《祖母绿》张洁(女)  《花城》1984年第3期

  《市场角落的“皇帝”》韩静霆   《丑小鸭》1983年第8期

  《燕赵悲歌》蒋子龙   《人民文学》1984年第7期

  《绿化树》张贤亮   《十月》1984年第2期

  《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张一弓  《钟山》1984年第5期

  《凝眸》朱苏进   《昆仑》1984年第5期

  《神鞭》冯骥才   《小说家》1984年第3期

  《啊,索伦河的枪声》刘兆林   《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4期

  《腊月·正月》贾平凹  《十月》1984年第5期

  《老人仓》矫健  《文汇月刊》1984年第5期

一九八四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

  (经评委会无记名投票决定,以得票多少为序)

  《干草》宋学武  《青年文学》1984年第2期

  《小说选刊》1984年第7期

  《小厂来了个大学生》陈冲  《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

  《小说选刊》1984年第6期

  《麦客》邵振国  《当代》1984年第3期

  《小说选刊》1984年第8期

  《蓝幽幽的峡谷》[蒙古族]白雪林  《草原》1984年第12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3期

  《打鱼的和钓鱼的》金河  《现代作家》1984年第1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3期

  《奶奶的星星》史铁生  《作家》1984年第4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4期

  《六月的话题》铁凝(女  《花溪》1984年第2期

  《小说选刊》1984年第6期

  《哦,小公马》邹志安  《北京文学》1984年第11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1期

  《最后的堑壕》王中才  《鸭绿江》1984年第11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1期

(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

  (经评委会无记名投票决定,以得票多少为序)

  《五月》田中禾  《山西文学》1985年第5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7期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藏族]扎西达娃  《西藏文学》1985年第1期

  《民族文学》1985年第9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11期

  《满票》乔典运  《奔流》1985年第3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5期

  《今夜月色好》彭荆风  《人民文学》1985年第5期

  《窑谷》谢友鄞  《上海文学》1986年第4期

  《小说选刊》1986年第7期

  《远行》何士光  《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

  《小说选刊》1986年第4期

  《你不可改变我》刘西鸿  《人民文学》1986年第9期

  《小说选刊》1986年第12期

 

  《支书下台唱大戏》邹志安  《北京文学》1986年第6期

  《甜苣儿》张石山  《青年文学》1986年第6期

  《小说选刊》1986年第9期

  《合坟》李锐  《上海文学》1986年第11期

  《小说选刊》1987年第2期

减去十岁   谌容 《人民文学》1986年第2期

洞天   李贯通 《山东文学》1986年第4期

夫妻粉   庞泽云 《海燕》1985年第11期

继续操练   李晓 《上海文学》1986年第7期

狗日的粮食   刘恒 《中国》1986年第9期

汉家女   周大新 《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8期

焦大轮子   于德才(满族)   《上海文学》1986年第2期

他在拂晓前死去   张廷竹 《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11期

这一片大海滩   杨显惠 《长城》1985年第6期

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

    《甜的血腥的铁》   杨咏鸣 《上海文学》 1987年第3期

    《牛贩子山道》    雁 宁 《人民文学》 1987年第3期

    《葫芦沟今昔》    马 烽   《人民文学》 1987年第4期

    《小诊所》      周大新  《河北文学》 1987年第4期

    《清高》       陆文夫  《人民文学》 1987年第5期

    《马嘶·秋诉》    谢友鄞  《上海文学》 1987年第5期

    《陪乐》       朱春雨  《中国作家》 1987年第3期

    《塔铺》       刘震云  《人民文学》 1987年第7期

    《马车》       陈世旭  《十月》   1987年第4期

    《喊会》       柏 原  《青年文学》 1988年第12期

    《年关六赋》     阿 成  《北京文学》 1988年第12期

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5一1986)

桑树坪纪事   朱晓平   《钟山》1985年第4期

军歌   周梅森   《钟山》1986年第6期

一路风尘   王小鹰   《收获》1986年第2期

小鲍庄   王安忆   《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

红高梁   莫言   《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

爸爸,我一定回来   达理   《芙蓉》1985年第1期

灵旗   乔良   《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10期

你别无选择   刘索拉   《人民文学》1985年第3期

馕神小传   宋清海   《小说家》1986年第4期

风泪眼   从维熙   《十月》1986年第2期

红尘   霍达(回族)   《花城》1986年第3期

前市委书记的白昼与夜晚 张笑天   《花城》1985年第3期

 第五届(1987—1988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白马》王星泉

《十月》1987年第1期

《烦恼人生》

池 莉

《上海文学》1987年第8期

《风景》

方 方

《当代作家》1987年第5期

《去意徊徨》

刘 琦

《昆仑》1987年第6期

《冬天和夏天的区别》

苗长水

《解放军文艺》1988年第4期

《懒得离婚》

谌 容

《解放军文艺》1988年第6期

《天桥》

李 晓

《青年文学》1988年第8期

《追月楼》

叶兆言

《钟山》1988年第5

山药蛋派

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又称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等。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人称“西李马胡孙”)等,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5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有意识地以赵树理为中心,培养、形成风格相近的创作流派。这一流派的作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追求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的矛盾和问题。文学史上认为现实主义是“山药蛋派”的本质特征和灵魂。代表作家作品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三里湾》和《锻炼锻炼》、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西戎《赖大嫂》等。

荷花淀派

形成于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1945)。《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孙犁的作品在河北青年作者中有强烈的影响,他在编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时,通过这块园地,团结和培养了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文学青年。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维熙就写出了不少慨慷悲壮的作品,与“荷花淀”派的风格不同。代表作家作品有孙犁的《铁木前传》和《风云初记》、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等。

茶子花派

形成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以周立波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从50年代中期开始,周立波连续创作了一批以湖南农村生活力题材的小说佳作,与此同时或稍后的时间里,湖南出现了几位直接或间接师承于周立波的青年作家。他们不仅在创作思想和文学追求上深受周立波的影响,作品也富有“周立波味”,即富于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具有强烈的湖南乡土味。这派作家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坚持在民族化基础上进行思想和艺术探索,往往是“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古华语)。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细腻、明丽、含蓄、质朴,生活气息和抒情气氛浓郁,尽有鲜明的地域民俗色彩和富于诗意的美感。代表作家作品有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古华的《芙蓉镇》、韩少功的《马桥字典》等。

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赵树理

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人。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 1944年任华北新华书店编辑。1949年后,在北京任《说说唱唱》《曲艺》主编,并任中国文联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1957年后回山西长期深入农村生活。“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致死。主要作品有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另写有评书、鼓词、剧本等。

马烽

1922年生于山西省孝义市居义村。代表作有《吕梁英雄传》(与西戎合作)《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与西戎合作)《村仇》《一架弹花机》《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中国大众文艺研究会会长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马烽来北京工作多年。马烽于2004年1月31日因病在太原去世。

孙谦

1920年生。作家。山西文水人。抗战初期参加青年抗日决死队。1940年入延安鲁艺学习。曾任一二〇师战斗剧社、东北**制片厂编剧。1949年后历任北京**制片厂编剧、山西文联副主席、山西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伤疤的故事》《南山的灯》,**文学剧本《陕北牧歌》《葡萄熟了的时候》《咱们的退伍兵》《黄土坡的婆姨们》(合作)等。1996年病逝于太原。

胡正

1924年生于山西省灵石县。1938年参加革命,历任晋西南吕梁剧社社员,延安鲁艺和部队艺术学校学员,《晋绥日报》副刊编辑,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山西省文联副主席等。1953年毕业于中央文学研究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汾水长流》,中篇小说集《几度元宵》,短篇小说集《摘南瓜》《七月古庙会》,散文报告文学集《七月的彩虹》等。

“我写的小说,都是受到生活的启示后创作的。如《汾水长流》即是我参加了一年多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后写出来的。”

李束为

李束为(1918——1995),山东东平人。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系。曾任山西省文联主席。著有《春秋图》《租佃之间》《土地和他的主人》《拦羊娃》《吕梁小夜曲》《捞河炭》等。

西戎

1922年生。山西省蒲县人。1944年毕业于延安鲁艺和部队艺术学校。曾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山西分会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与马烽合作),短篇小说集《宋老大进城》,**文学剧本《扑不灭的火焰》等。西戎于2001年1月6日逝世。

《吕梁英雄传》(马烽)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Jva2zfCfzpVlAdexiitQw

提取码:wfjv    

书名:吕梁英雄传

豆瓣评分:73

作者: 马烽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1998-01

页数: 425

内容简介

《吕梁英雄传》是第一部反映中国***领导下全民族抗日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在吕梁山中一个普通的村落,村民在日寇的烧杀抢掠中逐渐觉醒,在***的领导下,组织起民兵力量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从《吕梁英雄传》中,我们可以看出晋绥解放区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艰苦斗争的轮廓。革命战争年代,三万多名吕梁英雄儿女血染沙场。一部《吕梁英雄传》,就是吕梁人民血与火的战斗史诗。小说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人民在中国***领导下,组织民兵,保家卫国,英勇同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敌寇的惨无人道,抗日军民的浴血奋战,书中都作了生动的描写。

作者简介

马烽(1922-2004),原名马书铭,山西吕梁孝义人。历任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常组书记、副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合作);短篇小说《结婚》《一架弹花机》《三年早知识》《我的第一个上级》《结婚现场会》,葫芦沟今昔》等;传记《刘胡兰传》等。作品:《吕梁英雄传》《马烽小说选》《中国文联晚霞文库(全八卷)》《刘胡兰传》《吕梁英雄传:影视文学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0184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7
下一篇2023-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