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是什么派?

赵树理是什么派?,第1张

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作家是赵树理,主要成员包括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人称“西李马胡孙”。

山药蛋派的浮沉

20世纪40年代延安的特殊时空环境是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产生的客观基础,作家与农民关系的变化,改变了作家对农民的态度。“山药蛋”派的大众化形式成为政治话语与民间对话的一种交流方式。而“山药蛋”派从辉煌走向衰落正是作家的创作思想与创作模式和时代的契合与疏离。

40年代的晋冀鲁豫边区和晋绥边区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翻身农民逐渐成为自己生活和命运的主人,而且成为革命斗争的主力军,一改过去他们在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不再是知识分子同情与启蒙的对象,而成为知识分子崇敬与热爱的对象。知识分子开始向农民学习,挖掘其身上的可爱之处。此时农民大众成为作家创作服务的对象。赵树理带着他浓厚的农村生活基础,进入晋绥抗日根据地,怀着他对农民的深厚情感,一往情深地写出了翻身农民喜爱的“山药蛋”派作品。

“山药蛋”派作家的农民本位思想,使他们以仰视的目光把农民作为其创作主体,而且把农民的文化价值视为一种审美理想。他们创作的农民视角博得了农民群众的欢迎。解放区的高昂精神面貌传染给作家一种乐观主义哲学观,使他们过分乐观地看待农民,表现人物性格的美与善,忽视其人性上的弱点,完全以农民视角审视问题。但是,农民本位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作家对问题的深层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在延安这片解放区土地上的作家,表现出了某种停滞,没有及时调整其时空观念,“山药蛋”派作家的思考方式与创作模式便逐渐成为他一种不想摆脱的枷锁。

形式有时可以作为内容来理解,有时形式与意识形态有某种潜在的关系。40年代的政治现实引起了一场以弘扬民族意识和本土意识为内涵的政治文化运动。赵树理的农民立场和民间形式的写作在潜意识中契合了这场运动。政治话语找到了与农民沟通信息的方式,而农民也找到了向上传递对生活状况看法的话语方式。赵树理的创作方式成为被政治话语与民间话语共同接受的一种存在。赵树理的创作不仅具有了一种形式上的民族特色,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民间意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这种创作方式加以肯定,使赵树理的创作被称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这是一种暗合。赵树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选择大众化创作为其安身立命之地,完全是一种理性的自觉行为。这一方面取决于他来自民间的生活基础,从而有着服务民间的创作思想,更重要的是他读了《讲话》后,认识到农民将在未来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民间文化也将改变命运。他的创作要求是“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赵树理就是要以他的创作方式,向上与政治意识相接通,传达时代精神,向下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反映农民生活,从而使其明显区别于以往作家农民题材的创作风格。50年代,赵树理仍然坚持他的民间意识,完全站在农民立场上观察问题,继续揭露农村干部的阴暗面,这已不是阶级分明的时代政治意识所需要的。文本中的民间话语与时代政治话语产生龃龉,以至赵树理晚年不得不放弃大众化小说的创作,转向传统戏曲。“山药蛋”派的创作方式在《讲话》发表以后戏剧性的命运,可以说是作家农民立场或民间意识创作走过的尴尬道路。

半个世纪的“山药蛋派”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批写农村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家被文学界调侃为“山药蛋派”。原因是这些作家都是山西人,作品都涉及农村生活,再加上他们都喜欢用“土得掉渣”的乡土语言,文学评论家们就用山西最有名的土特产给他们命名。

最初的这种称呼是带有贬义的,因为用土豆入菜很少有叫得响的佳肴。那个年代的评论家们就用这个词意喻这个流派的作家及作品都比较土,难登大雅之堂。但很快,“山药蛋派”的作品就得到了文学评论家的认可。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三里湾》、《锻炼锻炼》,马烽的《吕梁英雄传》(与西戎合作)、《我的第一个上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作品在中国文坛上都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山药蛋派”是一个有特点、有成就的重要文学流派。

“山药蛋派”的辉煌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这些作家再也不能主宰文坛时,他们仍然发挥自己的特长,继续写作。马烽和孙谦合作的《新来的县委书记》被改编为**《泪痕》,被认为是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之后又创作了**剧本《咱们的退伍兵》,这两部**囊括了当时中国所有的**奖项。

如今,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辉煌成就的“山药蛋派”只留下80岁高龄的胡正。可以说,作为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这一代人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锻炼锻炼》。

1、《小二黑结婚》

《小二黑结婚》是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豫剧,1953年河南省歌剧团以豫剧形式首演于河南开封。田川、杨兰春根据自己的同名歌剧改写。事见赵树理同名小说。叙抗日战争时期民兵英雄刘二黑,与同村少女子小芹相爱,遭到迷信思想严重的双方父母反对的故事。

2、《李有才板话》

《李有才板话》是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树理。

1943年发表。小说主要内容为:抗战时期,地主阎恒元把持了敌后根据地阎家山的村政权,村干部贪污盗窃,营私舞弊,欺压群众,却居然骗取了“模范村”荣誉。李有才带领小字辈,以“快板诗”为武器,同他们进行智斗,并取得胜利。作品采用有说有唱、夹叙夹议的板话形式,生动活泼。

3、《李家庄的变迁》

《李家庄的变迁》,赵树理编著,描写李家庄激烈尖锐的阶级大搏斗。主人公铁锁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他是李家庄的外来户,一个勤劳、忠厚、憨直的贫苦农民。他安分过日,却遭到地主李如珍、小喜、春喜等人的欺压迫害,以致破产,为养家糊口去太原做工,又受到军阀欺凌。

在***员小常的帮助下,他提高了觉悟,团结群众,与地主展开正面斗争,并在斗争中逐渐成长,后来参加了八路军,走向了武装斗争的道路。通过铁锁的个人生活的线索寓于整个李家庄的变化之中,将抗日战争作为大背景,叙述了农民与地主的斗争取得的阶段性的胜利。

4、《三里湾》

《三里湾》是现代作家赵树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55年初版。

《三里湾》围绕着三里湾农业合作社秋收、扩社、整党、开渠四项工作,描写了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宝全四户人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纠葛,反映了农村中先进与落后力量的冲突,展现了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农村生活的风貌

5、《锻炼锻炼》

《锻炼锻炼》是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与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五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创作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和时代声音。

作为代表农民思想情感的赵树理在表面上不得不随时代强流而迎合国家政治的需要,但是在潜意识和灵魂深处却始终与农民共命运,同呼吸。《锻炼锻炼》无疑就是这方面的显著代表。

阿蒙的《时蔬小话》,书中全是关于蔬菜的,芸薹、油菜、芥菜、莴苣、葫芦、青笋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吃到的,上篇叙述完常见的番茄,黄瓜,大白菜以及这些菜在家乡通常的吃法,不仅勾起了食欲,乡愁也一并弥漫开来。

这回再说说平常不过的马铃薯。

与很多地方相比,山西人对马铃薯最亲切,他们把这种土哄哄的东西叫“山药蛋”,当然,我最熟悉不过了。出产于山西的马铃薯品质很好,薯块含水少,淀粉含量很大。山西人的拿手好菜“炸山药蛋”,可以放在炖火锅或是山西烩菜里的经典食材。

马铃薯第一次出现在欧洲时,让人啼笑皆非。热衷“偷窥”的意大利人,发现他们的邻居西班牙人吃马铃薯时,觉得西班牙人怎么可以把来自恶魔黄泉的东西放到嘴里,这种矮小的植物还散发着奇怪的味道。英国人丢掉了那些脏兮兮的块茎,却烹煮了茎秆和叶子吃,人们视它为“恶魔之果”。法国人认为吃了它会得麻风病,只因为那土**的块茎长得像得病的脏器。

可笑的,这种欧洲人恐惧的“坏东西”一次次救人于危难。马铃薯后来成了荷兰人的国菜,成为餐桌上的主要食物。马铃薯所含的维生素C、维生素B以及蛋白质可以满足人体的需要。

爱尔兰大饥荒跟马铃薯密切相关。1845年,马铃薯感染世纪绝症“晚疫病”,那年,养活爱尔兰的马铃薯减产了40%,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庄稼枯萎,看着挚爱的亲人因饥饿而离去。1848年,大批饥饿的人放弃他们腐烂的家园到处游荡。1851年灾难宣告终结的时候,爱尔兰800万人口的八分之一死于饥荒,近200万人离开了自己的祖国。

从“batata”音译来的“potato”被西班牙人错安给了马铃薯,结果马铃薯顶着番薯的名字周游了世界各地。这个错误美丽不美丽,不得而知;但是,万历年间的一场大旱,差一点要了福建人的命,不是陈振龙从菲律宾带回番薯,恐怕你和我也就不存在了。同样是在万历年间,广东人陈益从越南带回家乡东莞试种,到明朝末年,福建和广东两省成为中国最早出产番薯的地方。

番薯来到中国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欢迎,它和同时传来的玉米,一起成为开垦穷山恶水的先锋,它们的高产量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人口的暴涨。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上了番薯,也唯有番薯才让福建和广东人得以度过大灾,人口还翻了翻。

福建客家人有句俗话这么说:“嫁妹莫嫁竹头背,毋系番薯就系猪菜。”意思就是嫁女儿不能嫁到竹林背后的山林(荒山野岭),每天背回家的要么是番薯,要么是用来喂猪的番薯叶。无论番薯或番薯叶都说明它一直是人畜共食的经济作物。人们依赖番薯,当年二战日本人侵略南洋时,当地人靠番薯养活性命。

关于番薯的来历,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讲了一个故事:“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番薯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诸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 翻成白话就是说:当年海外华人将番薯藤混在海船的缆绳里,避过关防耳目,偷带出境,最终番薯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想想真真可怕啊,那可是提着脑袋干的买卖啊!今天能吃到番薯可真不简单啊!

徐光启在编写《农政全书》之前,为推广本地和外地的高产作物和救灾备荒,曾撰写过《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三种。《甘薯疏》可是中国最早叙述番薯的专著呢。

番薯易得也就成了穷人的宝贝,但是也不能一日三餐都吃番薯呀。番薯富含糖和果胶会刺激肠胃引发反酸,那些常年把番薯当粮食的人们大多都有胃病。然而,穷人自有穷办法,就是用番薯叶和嫩梢煮粥搭配番薯吃,便可以减轻反酸的毛病。

可想而知,于是,番薯叶又成了一道利食的蔬菜啦。

最后,说一说给食物加分的配角--辣椒, 也叫番椒。

清初有《花镜》这样一本书,里面就描述了辣椒的形状:“番椒,丛生白花,子俨如秃笔倒垂,初绿后朱红,其味最辣,人多采用”。

你以为海南产的灯笼椒是中华辣椒,实际上,它的原产地是哈瓦那。辣椒的原产地在美洲,现在世界上史高维尔指数最高的十种辣椒,仍然是一半产自南美洲,最辣的一种辣椒,据说一小枚入口就足以将咽喉烧坏。

中国也就只有海南这样绝对热带的地方才能出产和朝天椒一样品种的辣椒。我尝过这种灯笼椒,它的辣味使人从原来的快感变成痛苦,大口喝水也于事无补,最后,还好有酸奶的分解,痛感才渐渐消失;产自云南贵州的小米椒恐怕都要让位给它,因为全世界出产的最辣的辣椒全都有灯笼椒的血统。

2010 荣登最辣宝座的“娜迦毒蛇”的火椒程度竟然是普通大红袍辣椒辣度的400多倍,还有一种叫“断魂椒”,它的辣度仅次于前者。在印度当地人们用它们来驱赶野象,它辣到可以让野象闻到它果实的气味之后掉头就跑,就不要说下锅吃它了。

在这本书中,阿蒙用“百菜之王”,“蔬菜之味”,“异域之食”,“疆场有瓜”,“时园杂蔬”五个部分讲述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蔬菜,从白菜、野菜、瓜类和萱草百合类等都有涉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异常简单,所以从写作之初,我就告诉自己不能只是知识的单纯罗列,更要有我自己对于这些蔬菜的意象和感悟。”阿蒙说,“我希望从人们身边的故事说起,因为很多蔬菜或者食材其实在身边很常见,只是很多人都忽视了而已。”

“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每一个乡土风物、树木瓜果都是这个自然的一部分。正是如此,我明白那些被父亲熟知的,被我熟知的,甚至是生活熟知的细碎的事物是自然的话语。我们尝试去做自然的聆听者,用我们认为可以的方式去倾听自然的小话,从这纷繁言语中拼建出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甚至是只言片语杂糅着人类与自然情感的小话,我们都可以记录下来,做成谁都可以读懂的自然笔记。”(序)

大力推荐这本《时蔬小话》,这本书看了三遍,还把书给翻烂了。插图画得细腻,文字优美,非常好看。

中文书名: 时蔬小话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页数: 336

出版时间: 2014年4月第一版

                  2016年1月第5次印刷

注:插图来自本书,其他植物照片为以前家里种过的, 迷你小土豆,朝天椒,地瓜叶,都曾经是家中院子里的收获呢,亲近土地,热爱植物,从未远离。

牛汉 档案简介

西安**制片厂编导、摄影师。1929年9月生于山东莱州。1949年由华北大学毕业到北影新闻处任见习编导。1952年随抗美援朝摄影队赴朝,停战后回国,进北京**学校学习摄影两年。毕业后,在新影任副摄影师。1973年调到西影至今。40年来共拍摄新闻和长短纪录片120个主题。拍摄科教片《黄河在前进》、《农用柴油机》、《防治甲状腺肿》、《地下河》、《包装机械化》等8部。拍摄故事片和戏曲片有《黑面人》、《叛国者》、《大刀王五》、《花枪缘》、《千古一帝》、《山村锣鼓》等。拍摄的电视剧有《飞行师长》、《水土缘》、《杨虎城将军》。1956年秋,登上西沙群岛,根据历史记载从西沙群岛的东北隅草丛中发掘出明代所立石碑,并拍下了这一历史的见证。现为中国**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我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诗歌国度,代有辈出的诗人。但不是所有的诗人都能获得卓越的成就。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和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独特个性深刻感受历史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而又富有才华的诗人,才能在诗歌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在跨越20世纪到21世纪的中国诗人中,牛汉同志是命运坎坷、经历丰富的一位少数民族诗人。他有蒙古族的血统,早年即向往革命,远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开始发表诗作,出版了诗集《彩色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和《爱与歌》等。1946年他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出狱后又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那时,他即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七月”派诗群的一员,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新中国成立后,他迅即投身抗美援朝前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为保家卫国而战。但1955年后,不幸在所谓“胡风集团”的冤案中被牵连,受到不应有的对待而被迫中断写作。复出后,他迅即放声歌唱,参与主持大型刊物《中国》,并长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编辑,主编《新文学史料》。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不但与绿原共同编辑“七月”派的20人诗集《白色花》,为这个解放前曾经存在共同志趣的诗群留下可贵的纪念;他个人更新作频频。他的诗集《温泉》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新诗奖;他还出版了《海上蝴蝶》、《沉默的悬崖》、《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多种诗集。他虽年事渐高,却老而益壮,至今勤奋笔耕不辍,除了诗作,他还有散文集《滹沱河与我》、《萤火集》和评论集《学诗手记》等问世。

近半个世纪来,我们的祖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可谓旧貌换新颜。但在这历史的剧变中,却产生许多的曲折,在欢乐中有苦难,在前进中有倒退。每个人在这历史的波涌中,无不几经命运的沉浮,面临种种严酷的考验。诗人是时代敏感的神经,他最能敏锐地感受到历史的阵痛,有的人因自身的脆弱而倒下,有的人却因自身的坚强而屹立于滚滚浪涛的面前。牛汉同志就是时代浪涛中的坚强者,是当代不平静诗坛的硬汉。即使在困难的状况下,他仍能以各种题材展现自己昂奋不羁的坚强人格,抒发自己充满深邃人性的情思。这位写过长诗《鄂尔多斯草原》的诗人,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他的大部分作品多托草木以言志,借鸟兽以抒情。他的名作《鹰的诞生》、《华南虎》、《半棵树》、《车前草》、《巨大的根块》等都寄托着作者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为人们塑造了生命蓬勃而壮烈、渴望自由和奋斗的崇高的艺术意象。他笔下的鹰在“暴风雨里”诞生,在“雷鸣电闪”中唱着“激越而悠长的歌”;他吟唱的虎,虽被囚禁,趾爪被铰,利齿被锯,仍向往“苍苍莽莽的山林”,发出石破天惊的咆哮声。那被雷电劈剩的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还是一棵树那样伟岸”!他写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铁的山脉》和《丰碑》两诗,写铁山虽遭风雨雷电的袭击,却仍等待“献身的时刻”和“粉身碎骨的幸福”;写天安门前那“粗糙的花岗岩”和“朴素的水泥砖”为能铺成“宽阔的路”和“神圣的广场”而无限欢欣!歌颂的实际上都是不顾自己荣辱得失的为人民做奉献的伟大忘我精神!毫无疑问,人们从他的诗中感受到的不仅是悲剧的崇高美,还感受到一个崭新时代的令人兴奋鼓舞的时代的强音!

牛汉同志的诗作深深根植于现实生活。他善于把人生体验的真情与深刻的思想意蕴相结合,通过强有力的艺术构思,创造一种粗犷、豪放的风格。而他后期的诗更见凝重与深沉。像《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更透出一种深深的苦涩,它感叹自己“是大树母亲绿色的胸前/凝结的一滴/受伤的血”,但诗人最后还是吟唱作为“一颗早熟的枣子”是“多么羡慕绿色的青春”!在悲剧的氛围中仍然表现出对自己和生命的执着的热爱和追求。他的另一代表作《梦游》则以意识流动和时空交错,似梦非梦地表达了自己痛苦的人生体验以及“从灾难和历史阴影中突围出来”的愿望,更多地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何吸取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和手法。

牛汉同志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也是一位卓具艺术个性并勇于艺术探索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在20世纪的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他的艺术足迹为后来的诗坛探索者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和发人心智的启迪。

  (1)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路遥是其笔名,人生的道路漫长遥远之谓也。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从此, 便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1976 年大学毕业后, 路遥先后来到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 相继在《陕西文艺》编辑部和《延河》编辑部任编辑.编余时间, 路遥勤奋笔耕, 一篇篇生活气息浓郁、带着泥土芳香的作品接连问世, 其中短篇小说《风雪腊梅》和《姐姐》分别获《鸭绿江》、《延河》短篇小说奖; 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1977—1980)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当代》作品奖荣誉奖, 中篇小说《人生》获第二届(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并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并被改编成**搬上银幕.1982 年以后, 路遥从事专业小说创作,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

  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是让人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正如《痛悼路遥》一文中所写:“计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写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学创作这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对他所热爱的故乡的钟情,以及对他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自信,这一切构成了路遥小说基本的特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鲁讯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

  (1952年2月21日 - ,其中凹读wā)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作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其作品《月迹》已经收入鄂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苏教版七年级下。

  家中不是书香门第,一直不曾富裕,家中世代是农民。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3)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加入中国***。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致力于革命文艺的通俗化、大众化工作,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三里湾》、《福贵》、《登记等。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耕笔不辍,驰骋于中国文坛。短篇小说《锻炼锻炼》、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等,都令人爱不释手。

  十年浩劫中,赵树理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而死,终年64岁。

  赵树理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在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艺的传统、促进革命文艺的大众化方面,作出了富有成果的贡献。

  赵树理小说与晋东南民俗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小说流派“山药蛋派”。这个流派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因其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个流派还包括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一批小说家。在50年代后期,他们结成了一个作家群体,创作出众多带有“山药蛋味”的优秀作品。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登记》,马烽的《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盖马棚》、《姑娘的秘密》,孙谦的《伤疤的故事》,胡正的《两个巧媳妇》,以及年青作家韩文洲、杨茂林、李逸民、义夫、成一等人的作品。

  “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村,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找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027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