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盐步端午风情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盐步人喜庆的日子。下面就介绍一下盐步人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辟五毒之俗仪节很多。各家各户多采摘插白蒿、三根菖蒲及两根大麦穗、蒲剑等悬挂在门前或插在屋内,用以除毒。节日里,还用雄黄酒喷洒房屋四周,或在墙角灶边撒上雄黄粉,以防蛇、鼠、蚊子和臭虫肆虐。用雄黄酒调朱砂,在孩子的额上、胸口、手心上点一红点,以示避邪。
食棕子之俗。俗传屈原死后,当地人民曾划船奋力抢救,也有抛米饭于河中喂食之举,相沿而成包食棕子的习俗。又云。“屈原以夏至赴湘流,百姓竞以食祭之
因为以农耕为主的农民为得到一个好收成,
便不断祈求神的保佑,
作福是春天许愿,秋天入冬时还愿,
感谢上苍的保佑。
久而久之,就演绎成一种固定仪式。
作福之前,首先要选“头家”,
即把村里的十几个房头招集到公王庙,
请道士作法,用“掷”决出本届“头家”,
主持春福活动。
作春福的日子则根据“头家”的生辰而定。
全村百姓按人头收费,通常是人收一元钱和15斤大米。
苗栗蹦龙为苗栗县元宵节主要核心活动,俗写为苗栗[火旁]龙(蹦俗作[火旁] = ㄅㄤˋ),指客家人在台湾苗栗地区发展出来的传统元宵客家炸龙活动又为“北天灯、中蹦龙、南蜂炮、东玄坛”之一,或“北天灯、北蹦龙[1]、南蜂炮、东玄坛”之一,其中“蹦龙”即苗栗蹦龙。苗栗市所举办‘蹦龙’至今2008年,已迈入十周年,阵容一点也不输盐水蜂炮
历史
蹦龙从客语而来,亦称炸龙,为苗栗传统客家舞龙活动,采用大量鞭炮、蜂炮去炸舞龙方式得到去邪(去旧)迎新年的作用,每年快接近元宵节时,很多龙队开始出来练习,到了元宵节那天则进入高潮,在此除中国有“火龙阵”外,但并无“龙”项目,另外苗栗火旁龙是源于苗栗地区的迎龙庆典而演变而来,是一个相当热闹又刺激的元宵迎新年庆典。
蹦龙六部曲
糊龙
祥龙点睛
迎龙
跈龙
蹦龙
化龙返天
盐水蜂炮是台湾元宵节时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动,地点在台南县的盐水镇,所谓蜂炮是指许多冲天炮组成的
大型发炮台,点燃时万炮齐发,有如蜂群倾巢而出,故称“蜂炮”。
曾经繁华一时的月津港,指的就是现今的盐水镇,“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道出清朝时期的台湾
四大商港。(于“一府、二鹿、三艋舺”之后添加“四月津”系盐水地区文史工作者之说法,此种说法亦
见于台湾其他“古代时为海港”之地区之文史工作者社群中,例如“一府、二鹿、三艋舺、四笨港”)。
因港成镇的盐水,八掌溪与急水溪分别自北与南两方流经盐水,透过八掌溪,原为内陆港的盐水镇,可经
由布袋通往台湾海峡,贸易的兴盛为盐水带来了一段风光岁月,也造就的不少知名的贸易商,当时称往来
于台湾海峡两岸之间从事贸易的商人为“郊商”。也证明当时月津港畔繁华一时的景象。不过百年来的沿
海陆化及河道淤积严重,港口机能不再,商船航道变成地区排水系统,月津港则成了盐水镇家庭废水的集
水塘。
盐水镇靠近海,多住以讨海为生的渔民,来自中国福建沿海,蜂炮的活动可能起于清光绪11年,盐水镇上
感染瘟疫流行,居民基于民间习俗,向当地的“关圣帝君”(关公)祈求平安,并依占卜结果,在元宵节
晚上,请出庙中的周仓爷做开路,关圣帝君殿后,一路燃放炮竹,绕镇一晚,后来遂演变为一个传统,起
初全镇各村都在元宵节前后为时三天燃放炮竹,后来逐渐改为各村轮流放炮竹的形式。
近日的盐水蜂炮已成为政府规划的大型活动,并配合历史和观光将古时的街道复原,2006年台南县政府就
将盐水镇的三福路设成古炮街,串联街上的商家用古法制作鞭炮,如竹卷炮、单管复古式烟火等。于2007
年更以长达13公里的连珠炮火龙传奇,希望挑战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但因同时点燃五条路线,且途中鞭
炮熄灭一次,致使难以认定长度,因而无法如愿创纪录。
蜂炮爆发瞬间:盐水中正路基本的作法是以木条钉制大型支架,可从二尺到二十尺高,再将冲天炮排满在
木架上,可从几千支到一万几千支冲天炮不等,接着将冲天炮的炮心连接起来,组成了炮台(或称炮城)
,再加以外观装饰,黏贴色纸,组成人形、动物型等。通常家族会动员家人一起制作蜂炮来参加活动。
盐水蜂炮的路线由盐水镇上的武庙前开始,进行绕境全盐水镇的活动。原本绕境活动为元宵节当日开始,
为期一天,后因绕境时间过长而将盐水镇划分为几个区域,并安排为两天的绕境行程,因此目前的盐水蜂
炮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四日上午八时开始,至隔日元宵节午夜过后方全部结束。在绕境活动当中,神轿
抵达门前后,才会开始推出自家的炮台。主人拉开红布,撕下炮台上「恭祝 关圣帝君 圣诞千秋 弟子某某
某叩谢」等字样的红纸,在神明面前与金纸共同焚烧祝祷后,便正式引燃自家的炮城,让绕境神明点收蜂
炮。
参加蜂炮活动的民众应准备完整的保护装备以免受伤,包括全罩式安全帽(头)、围巾或毛巾(脖子)、
棉质或牛仔外套长裤、手套及平底鞋或运动鞋,切忌穿雨衣等可能融化或起火之衣物。将全身保护完毕后
,再杀进战场,参加此炮声隆隆、火光不断的民俗庆典。由于有多年的游客受伤经验,近几年已经禁止使
用声光效果十足之塑胶制的冲天炮,并在庆典之后规划大型的垃圾清扫活动。
八家将於台湾是指八位负责捉邪驱恶的神只,也是种阵头名称。
简介
八家将的起源众说纷纭,不过较可信的是,该八家将为将其古代衙门巡捕审堂体系神格化,其有监察司、长寿司、奖善司、阴阳司、福德司、罚恶司、增禄司、速报司,其中两位与两位官将重复。
来源
一般学者认为,八家将为五福大帝的部属。此种说法的五福大帝,其实就是分别为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中瘟史文业等五方瘟神,也有人说五福大帝就是五王爷。
事实上,台湾常见的神明盛会,如城隍,妈祖,关帝君都常常出现此阵头。
各家将名称与刑具
八家将人数不一,有少至两位的官将,也有加上差役,提解的十数位。而通常所称八家将的八位刑司分别是:
甘柳将军:甘鹏飞,柳钰
范谢将军:谢必安,范无救(七爷,八爷)
四季大神:即春夏秋冬四神,姓氏分别为何、张、徐、曹。负责拷问。
八家将中,四大将军为主角,四季大神为配角。
影响
在台湾,八家将操演的重点戏系由范、谢将军(即七爷、八爷)执行捉拿,甘、柳将军执行刑罚,再由四季大神拷问。
八家将在信仰意义上,具有刑求妖邪的权威,是勇猛威武的阵头。但近年来有不少的八家将阵头,已经由不良组织、角头、黑道操控,更常吸引涉世未深的少年加入,并在庙会之余,有斗殴、使用毒品等犯罪事项,八家将由传统艺术文化逐渐质变为犯罪团体,部分台湾黑道组织与庙宇也藉此阵头扩大组织。
宋江阵是一种结合武学和艺术的民俗表演,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相传是少林五祖拳祖师蔡玉川所创,由一些爱好武术者在庙会广场表演各种武术招式。 表演时人数不拘,男女皆可,通常以三十六人、七十二人为主,甚至百余人,但以一百零八人为大忌。表演时人数不拘,男女皆可,通常以三十六人、七十二人为主,甚至百余人,但以一百零八人为大忌。 以前民间传说地方上有乱事,以宋江阵武师可以执干戈以为社稷。以前民间传说地方上有乱事,以宋江阵武师可以执干戈以为稷。
阵形
宋江阵的阵形,传系出自小说《 水浒传 》宋江攻城所用的武阵。宋江阵的阵形,传系出自小说《 水浒传 》宋江攻城所用的武阵。 宋江阵融入金狮、白鹤等瑞兽繁衍出「金狮阵」及「白鹤阵」,三者合称为「宋江三阵」。宋江阵融入金狮、白鹤等瑞兽繁衍出「金狮阵」及「白鹤阵」,三者合称为「宋江三阵」。
操演
拜旗拜旗
是指由36将分列两行,由执旗、斧者率领,所有的兵器高举晃动、敲击出声,阵员高音呐喊,以壮声势。是指由36将分列两行,由执旗、斧者率领,所有的兵器高举晃动、敲击出声,阵员高音呐喊,以壮声势。 旗、斧以连续三次的「左青龙、右白虎、踏中宫」动作行礼,这个礼仪通常是用来参拜神明、接驾接阵或者迎接贵宾。旗、斧以连续三次的「左青龙、右白虎、踏中宫」动作行礼,这个礼仪通常是用来参拜神明、接驾接阵或者迎接贵宾。
发彩发彩
抛箍抛箍
采旗作号采旗作号
插角跳内外箍插角跳内外箍
龙卷水龙卷水
穿中心穿中心
个人兵器个人兵器
倒离圈倒离圈
蜈蚣阵蜈蚣阵
蜘蛛结网蜘蛛结网
扛对扛对
白鹤阵白鹤阵
空手连环空手连环
八卦阵八卦阵
发展
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宋江阵大都流传於嘉南平原以南的农村,并以台南 、 高雄两县市最多,早期属於农闲时期农村子弟学习武艺的活动, 日治时代 ,因高压统治,取而代之成为宗教活动酬神娱人的武术表演性阵头。 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宋江阵大都流传于嘉南平原以南的农村,并以台南 、 高雄两县市最多,早期属于农闲时期农村子弟学习武艺的活动, 日治时代 ,因高压统治,取而代之成为宗教活动酬神娱人的武术表演性阵头。 宋江阵通常附著於寺庙,成为神佛驾前的艺阵,最具有盛名的首推高雄县内门乡宋江阵,内门乡内有「内门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推动民俗江阵古老文化的传承不遗余力,有一百四十余年历史。宋江阵通常附着于寺庙,成为神佛驾前的艺阵,最具有盛名的首推高雄县内门乡宋江阵,内门乡内有「内门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推动民俗江阵古老文化的传承不遗余力,有一百四十余年历史。 宋江阵的发源地在中国大陆,但大陆目前似乎是不开放民间聚众演练。宋江阵的发源地在中国大陆,但大陆目前似乎是不开放民间聚众演练。
台湾端午漫谈
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划龙舟原是民间祭祀水神的一种仪式,目的是为了消灾祈福,后来附会到屈原的故事,说是百姓撑船寻找屈原。龙舟需要经过“开光”仪式才可下水,“开光”就是在五月初一请地方首长拜祭水神,并提笔在龙舟的龙眼上点晴。初五龙舟下水前,人们敲锣打鼓,抬着龙舟走向河岸,沿途民众烧香礼拜,鸣放鞭炮。经过一番巡行,龙舟便下水比赛。竞赛开始,只见龙舟上的选手在咚咚的鼓声中,以划一的动作奋力往前划。河道终点处,中央插有锦标,哪一队最先夺得锦标即为胜者,胜负往往只在一瞬间。动人心弦的比赛,吸引着许多民众在岸边一边尽情观赏,一边为选手加油。在古代许多传统活动渐渐式微之后,龙舟竞渡成了端午节最有群众性和代表性的节日活动。
高山族的托球舞
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集在“日月潭”边,在银辉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戏。
相传古代,大清溪边有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捕鱼度日。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都不见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长,虫鸟哭泣。大尖和水花决定要把太阳和月亮找回来。他俩在白发老婆婆指点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阳的公龙;又用金剪刀杀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龙。他们还拿了大棕榈树枝,把太阳和月亮托上天空。为了征服恶龙,他们永远守在潭边,变成了大尖和水花两座大山。这个大潭,人们就称它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想念大尖和水花夫妇的献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边来模仿他们夫妇托太阳、月亮的彩球,不让彩球落地,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台湾民间婚礼
中国古代婚礼为「六礼」,台湾合并为「四礼」,都是从闽南传承过去的。今天,台湾民间还保留这种风俗,并有独特的习俗惯例。
新娘出嫁当天,要穿白布短衫白布裙贴身衣,以表示贞洁。腹部挂肚袋,袋内装放铅钱(「铅」与「缘」闽南话同音,取意姻缘)、糖(甜蜜意)、五谷、猪心(意夫妇同心)等物品。此外,要穿男家送来的盘头裘裙,头插铁彩金箭以为驱邪。迎娶方式,礼俗繁杂。新轿有两种,一种是新郎不必到女家亲迎,由媒人领新娘轿到女家迎娶,称「单顶娶」;另一种是男家备女婿轿、新娘轿双座,新郎亲自到女家亲迎,称「双顶娶」。
迎亲队伍行列是有规矩的,走在最前面是由一人拖着竹蓑(青竹带根梢竹枝),俗谓「透脚青」,表示新娘嫁到夫家后,合家康健的吉意。接着是媒人轿、舅爷轿(新娘之弟)(轿外系一盏红布宫灯,称舅仔灯)叔爷轿(新郎弟弟)、嫁妆(视贫富而定),连后是新娘轿(又称仔轿),跟着是子孙桶、鼓吹。新娘花轿停靠男家门口,待择定的吉时,方由新郎出迎。由男家小孩棒柑桔两粒,以示夫妇圆满吉祥。这时,新郎用扇子打三下新娘轿顶,用脚「轿门」三次。新娘才把锁匙托媒人交付新郎,以示见于天。新郎拉着携在新娘手上的红绸布到新娘房。在婚礼过程中,有许多念四句吉祥话。象挑子孙桶的挑夫,把子孙桶挑进新娘房,念到「子孙桶」、过门槛、夫妻家和,万事成。」「子孙桶,扫八房,百年偕老,心和同。」挑者由此会得到小红包。开新娘轿时,轿夫念四句:「今要轿门两旁开,金银财宝做一堆,新娘新婿入房内,生子生孙进秀才。」他也会得一个小红包。
客人吃喜酒,由父母双全,儿子多的友人先动用筷于,念喜旬:「食鸡,才会起家(兴家);食就鱼,生于好育饲。食鹿,全家寿福禄。食猪肚,子孙大地步(有出色)。食肉圆,万事圆。食鱼颔腮,快做老爷。食鱼尾叉,快做干家。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食红枣,年年好。」随后,闹新娘。以上许多「念四句」,除了表示祝贺意,均有期望新婚之家吉样的常规色彩。
1、端午龙舟番禺是水乡,河网众多,端午龙舟在番禺民间经久不衰,在番禺每年端午节期间各地均有组织赛龙、拜祭和走亲访友活动,并约俗形成三大龙船会,每年各乡按约定从农历五月初一起,轮流聚集比赛,吃“龙船饭”,场面热闹。
2、舞龙狮,番禺民间喜庆活动舞龙狮相当普遍,遇有农历新年和重要的乡会巡游(如钟村康公出会、沙湾三月三北帝诞、迎神赛会、市桥十乡会等)的日子,更是各方乡村的龙狮、凤舞、鳌鱼舞交替出场。
3、番禺水色,一种以木筏为载体、以戏剧或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水上表演活动,主要流传于番禺区市桥镇、沙湾镇等地。
4、番禺鳌鱼舞,相传是由浙江传入的“鱼灯舞”发展而成。番禺落户时把从原籍带来的鱼灯舞发展成鳌鱼舞。番禺沙涌世代相沿有“鳌鱼会”,每九年一届,从不间断,至今约有六百多年历史了。
5、沙湾飘色,一种在岁时节令期间进行巡游展演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形式。沙湾飘色以色柜为展示舞台,色柜上站着一个8-12岁的古装儿童,即“屏”,“屏”上再站一至两个2岁左右的古装儿童,即“飘”。
1、丽水风俗:吃粽子、喝黄酒、插艾枝和菖蒲等风俗习惯之外,莲都一带有吃卷饼,龙泉有划龙舟,松阳遂昌一带有采端午药和午时茶,庆元景宁一带有“献饭”敬重已故先人,还有人在身上佩戴避瘟丹,张贴五毒符,以达到驱逐邪魅目的等等习俗。
2、信仰:丽水人的信仰没有特别之处,例如佛教信仰、基督教信仰、天主教信仰、伊斯兰教信仰皆有,具体要看实际人群。
3、婚嫁寿诞:丽水人婚嫁、寿诞、喜庆、丧宴,必为席上头道菜肴西施鲜虾饼,西施鲜虾饼其原料之一的小虾。
4、地理环境: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
5、历史文化:丽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丽水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丽水文化属吴越文化。
扩展资料:
丽水市处州府城列入高品质步行街建设培育名单,是契机,也是挑战。从国内的一些步行街来看,主要存在缺少创新和商业规划,往往大同小异,千街一面,文化味不浓,特色性不强,辨识度也不高,让人觉得逛这里和逛那里差不多。
丽水古称处州府,具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一方面要重视鲜明的本土历史文化挖掘,把历史请进来,展现城市独有的风情,让来步行街的人既有物质收获,也有精神享受;另一方面需更加科学、精准规划商业布局,使商业与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提升步行街的内涵和活力,力争打造出具有丽水历史记忆的高品质步行街。
中国人自古重时节,世代盛行。人们把对“家”、“人”的爱意倾注于许多礼节、仪式上的表达,春节更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节日。现在,我们虽然保留着许多春节的风俗习惯,但是其背后的含义和渊源却常常被忽略或淡忘。作为拥有几千年民族文化历史的子孙,我们不应该只是继承传统行为,更应该把它背后的文化精髓发扬光大。贴福的故事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墙壁和门楣上贴“福”字。
腊月廿三,祭灶(糖瓜粘),腊月廿四,扫房子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赶大集、洗浴
这一天,家家户户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腊月二十八 把面发, 腊月二十九 蒸馒头
说的是开始准备主食了。旧俗认为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是因为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人们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和和美美,顺顺利利,于是就刻意将那些听起来谐音不和谐的事给一一避开。所以人们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这叫隔年吃。
虽说这发面蒸馒头的事有点麻烦,但是还有不少人仍然愿意坚守这老辈传下来的年文化。
腊月三十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同吃“年夜饭”。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石湾
在广东佛山市郊,东北距广州仅20公里。我国著名的陶瓷生产地。全镇街区旧以窑划分,即上窑为一街,中窑为二、三街,下窑为四街。附近冈丘陶泥丰富,原料充足,制陶业历史悠久。附近出土的汉代陶瓷器相当精美,宋代的窑址发现多处。石湾主要以艺术陶器著称,世代通称广窑。有吴南堂、祖唐居、文加璧、潘玉书、刘传等著名艺术家创作出不同风格和特点的艺术品。石湾艺术陶塑,继承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传统,以熟练的写实技巧,塑造出各种人物、动物,釉色浑厚润丽,丰富多采。石湾还生产日用陶瓷器具,依据南方生活特点;把实用和装饰结合起来,别具地方情趣。
佛山祖庙
在广东佛山市内。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修,其后又经多次修缮,是供奉北帝的神庙,因居佛山诸庙首,故俗称祖庙。现存前殿、正殿、庆真楼、锦香池、万福台等五部分,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多是明清建筑。设计巧妙,技艺精湛,是我国独具特点的建筑群之一。尤以装饰工艺精巧华丽而著称。瓦脊上密布石湾陶塑,院壁上点缀砖雕和灰塑,构思奇特,刻画细致,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富有浓郁的地方民间工艺色彩。
西樵山
在广东南海县官山圩附近。为“南粤名山数二樵”中的二樵之一。有七十二峰,三十六洞、二十八瀑布和二百零七泉之胜。山不高,以景色清幽秀丽闻名。”欲揽西樵胜,应先访白云”。白云洞创于明嘉靖年间,有“胜甲西樵”之称,现名樵园。峭壁凌空,飞泉吐玉,亭台楼阁,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其中云泉仙馆、原为明代玉楼书院,建于山腰,画栋雕梁,盘尼飞风,雄伟壮观;邯郸别邱,亦为明代遗迹,内有守真阁、听泉楼、高士阁等楼宇,依山而建,层楼迭阁,曲径回廊,辅以奇花异卉,优雅别致。飞流千尺瀑布,为天然奇景之一,三面峭壁耸立,中间一壑通天,清流从峰顶奔腾涌落,宛如银河倒泻,气势磅礴。樵园后山有天湖、云路村、丹桂园等游览点。东麓清泉怪石,奇岩异洞,著名者有石燕岩、冬菇石和响水岩等胜迹。
黄飞鸿
李小龙(1940-1973年)佛山市人,原名李振藩,是粤剧名丑李海泉的儿子。他从小跟父亲练武,拜名师练过咏春拳。他在香港长大,在那里读小学和中学,后来到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读哲学系,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业。在大学里,李小龙组织了一支有10多个同学参加的"中国功夫队",常在校内表演。毕业后,他在西雅图租了一个停车场的角落,开办中国武术馆,取名为"振藩国术,苦心经营,边授徒边自练,武艺有更大长进,腿功造诣精深。
潘玉书(1889-1936)名麟,号玉兮,南海九江河清村人,是清代光绪至民国年间的陶艺名家,少年时随父潘锦之在佛山"粤华轩"店铺做"绸衣公仔",由于爱好石湾陶瓷艺术,14岁就开始暗地师从黄炳学习陶瓷技术,后来又从学于陈渭岩,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陶艺大师。可以说,他的作品奠定了石湾人物陶塑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或里程碑,他善于吸取石湾陶艺传统的精华并加以发展,又善于学习西洋雕塑和绘画的技法,并对两者均进行了深入研究,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才华出众,一生高产,既具有深厚的民间雕塑功底,又善于吸取外地陶瓷的精华,其作品被许多人誊为代表石湾陶塑发展方向"。
陈启沅 (1834-1903)字芷馨,南海西樵简村人,近代中国第一家民族工业的创始人。1873年创办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自己设计的机器缫丝,改进缫丝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使缫丝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种桑、养蚕业的发展。陈启沅一生,治学甚勤,举凡诸子百家,泰西新学,多所涉猎,著有《蚕桑谱》、《周易理数会通》和《陈启沅算学》等书。陈启沅一生热心公益事业,乐善好施,开设了米铺和药铺,对孤寡生活困难者,给予赈济,赠医送药。同时办起学堂,对农家子弟提供义务教育,还捐巨资兴建吉水窦、桑园围等水利工程。今纪念馆内设有《陈启沅生平史迹展览》,展览再现了陈启沅爱国爱乡、造福乡梓的一生,是广大人民群众及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首领。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南海人。光绪进士,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图存三项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因受阻未上达,1890年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培养变法骨干。其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徐勤等。1895年赴京会试,时甲午战败,"马关条quot;即将签订。遂与梁启超等联络18省会试举人1300人,上万言书,要求拒约、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该书未能上达。中进士后授工部主事,但未就职。5月,第三次上书,得光绪帝嘉许。7月,与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报。8月,与文廷式、陈炽等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后又至上海设强学会,出版《强学报》,以推动全国变法运动。1898年1月,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主张大誓群臣以定国是,设对策所以征贤才,开制度局而定宪法。4月,与梁启超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光绪帝颁"国是诏"后,被任命为总理衙门章京,策划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899年,在美洲、南洋、日本设立保皇会,宣传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帝制,失败,终成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客。1927年病死于青岛。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参考书籍《佛山历史文化词典》。
风俗
1"年廿八,洗邋遢",这是广东话。意思是年廿八这天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把这年不好的东西全部扫除掉,来迎接新年的来临。
2过年前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角仔,蛋散,煎堆等;而年糕一般是蒸萝卜糕,马碲糕等。
3年三十晚(无年三十就在年廿九)吃团年饭,一年到头一家人齐齐整整团聚。年初二吃开年饭。
4行花街,每年春节按历代习俗,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年宵花市一般在春节前十天左右开始,到年三十晚十二点结束,除夕夜是年宵花市的高潮,越接近年初一人气就越旺。花市摆卖鲜花,年桔,工艺品等。春节佛山家家户户都会插上鲜花来过节,桃花是必不可少的迎春花,祈求来年鸿运当头,走个桃花运的意思。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金桔同类的四季桔、金蛋果、朱砂桔等,同样能起到这个作用,所以一般家庭只选购其中一种。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还有水仙花也是佛山人过年的摆设之一。
5 拜年。无论带了多少礼物,但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回娘家,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表示姑娘对娘家的思念。
6派利事(红包或压岁钱)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利事主要意义在于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利事的长辈面前打开利事,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7正月十五行通齐,佛山有句俗语“行通济,无蔽翳” 。当天买行运风车和生菜走通济桥,祈求吉利好运和生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