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的闺蜜

女朋友的闺蜜,第1张

我是个很无趣的男子。虽然我不过才二十九岁,但的确我很无趣。

怎么说呢?我说的无趣,并非是指我是一个无聊和有些低级趣味的人。相反,我的工作颇为高尚,在一家4A广告公司担美术指导。我是一名艺术工作者。平时我的工作很忙,我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因为我并没有时间培养它们。连交女朋友,我也是通过相亲的方式,因为有朋友在中间搭桥,两边都了解,因此我就省去了考察对方信息是否真实的时间和精力。我是目标型人格,一切讲究结果和效率,从不浪费精力在虚幻的事上。所以,我说的无趣指的是我的冷静和理智。对,我是摩羯座。

当我说自己无趣的时候,我是真心觉得自己无趣。但,我并不想打破这种状况。我已经习惯了。这种无趣,带给我的是安全,和一份可见的稳定和踏实。

虽然有一份小小的纠结和抱怨,但还是有自我认可和满意在里面的。

我的女朋友向惠在一家国企做行政工作。她漂亮,温柔,贤惠,比我小三岁。可能是因为工作的关系,跟我一样,她偏实际和理性。这是我喜欢她的主要原因。仿佛同类,一场饭局,一个眼神,几句话,仅见一次就嗅到相同的气息。这种,自然也属于一见钟情的一种。当然,打动我的,还有她的美丽。我虽然对人一贯很清醒,可我毕竟是男人。

交往一年,我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定在这个国庆节结婚。既然情投意合,结婚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因为尊重向惠,我并没有与她同居。她是个传统保守的女孩子,依然有着洞房花烛夜的古老憧憬。其实我无所谓,仪式感没有她这么强。如果不是不愿唐突佳人,我倒很愿意提前享受我做丈夫的权利。我是真的喜欢她。

与娜娜的相遇,就在我和向惠筹备结婚的前两个月里。

娜娜,是向惠的闺蜜。她们是大学好友。大学毕业后,娜娜去了加拿大游学,而向惠留在了国内。在跟向惠交往的这一年中,从向惠的描述中,我大概知道了那是怎么一个女孩,跟向惠、跟我都非常不同的一个人。你知道有一种女孩,她们沉迷于幻想,很难处理好自己和现实的关系,所以恋爱和生活总有很多不顺遂之处。虽然向惠很欣赏娜娜的一份率真,但我对这种有点傻的女人并没有多少兴趣。偶尔在向惠的朋友圈扫过一眼她的照片,那姿态还有一些肤浅的自恋。

那是秋夏交接时分。这是个周末的午后,我和向惠正忙着在郊区布置新房。当我和向惠正感慨着这个城市的房子越来越昂贵的时候,门铃响了。

“是娜娜。她从加拿大回来了。我们约好了她今天来咱们新家做客。”向惠放下手上的拖把,一边对我说着,一边兴奋地跑去开了门。

门开了,伴随着一束炫目的光,一个穿着素色花长衫的高挑女孩映入眼帘。没等我看清楚她的面容,向惠就激动地一把抱住了她。女孩子也紧紧地抱住了向惠。

“这是娜娜,我大学同学,我闺蜜。这是我男朋友,未婚夫,小何。”向惠为我们介绍。

我们彼此客气地握了手,问好。这时,我才有机会看清楚她。这一看不要紧,当下我就有些吃惊了。

她生得很美。且不是普通的那种美。滋腻的荞麦色皮肤,粗粗的两把浓眉,海水般深邃的明眸,微微下垂的唇角,鼻子秀挺,眼神里含着一丝随意的浅笑。整个人是健康而阳光的。连脸上沁出的几丝汗珠,映着那抹阳光,也似是透明的。气质很是独特,潇洒而——怎么形容呢?只好去搜刮英文,leisure style。对,是这种随意和淡然出尘的味道。

总之,是一个不能够轻易看到的美人儿。她很独特,不是我想像中那种幼稚的女人。

向惠热情地拥着娜娜进了房间。后者环顾着我们的新房,带着赞赏的语气:“真好,这就是你们的家了。”声音有些中性,稍稍带着甜味,那味道也刚刚好。听得出对家的一份羡慕,因为我觉得像她那样的人并不会在乎房子本身。眼神在房间里细细兜了一圈,不知怎么的,慢慢就有些黯然。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她在沙发上坐下。很快,她意识到什么,卸下身后的双肩包,从里面拿出一个装着保鲜膜的袋子,把那袋子认真却有些随意地放在桌上:“这是我从加拿大给你们带的枫糖浆。”又补充道:“还有一些野生鲑鱼。你们尝尝看喜不喜欢。”语气很是客气。

向惠很欣喜,拉着她的手:“干嘛这么客气,我都没给你准备礼物。”

她笑着:“我从异国他乡流浪归来,当然要带礼物给家乡的故人。”语气中有一份自嘲。听出重心似乎是在流浪两个字上。“怎么是流浪呢?”向惠也听出来了:“你可是咱们班上唯一出国留学的女生,我们都羡慕得不得了。快说说看,这两年你都去了哪些地方,有什么好玩的?”

她支着颚,明眸在眼眶中转了转,很认真思索的样子。不过可能感觉泛善可陈,有几秒没说出话来。又想了想,这才娓娓说到冰原大道,芬迪湾,尼亚加拉瀑布,安东尼道等一系列。看出来口才颇好,各处都能说出一些精髓来。说话时双手交叉着放在膝上,也有很好的仪态,但我总觉得她的眼神微微有些涣散,精神也不够集中,所以神态也就有些飘渺。似乎有什么心事随身携带了回来。

“真好,等我和小何以后有机会了,也去那边转一转。我还没有出过国呢。”向惠艳羡地说。平时她是个成熟稳重的女孩子,但在她这闺蜜面前,倒有几分小家之气了。

她只是笑。

“那,有没有交到新男朋友呢?”向惠有些犹疑地问,不知道该不该说出口。

她说新。

她笑着摇头:“我很少接触人。”

“那边当然是加拿大人多了,我记得你说过只喜欢中国人。”向惠体谅地说:“不过听说很多中国人去那边炒房,把温哥华的房价都炒起来了。据说比北京的房子还贵很多呢。”向惠最近对房子很是关注,这是受国内风潮的影响。

这闺蜜笑着摇摇头,耐心地说:“应该是吧。我不太关注这些。我是喜欢中国人,但我不喜欢中国人在全世界炒房子。如果我待在小伦敦,我能接触到的大多只有陪妻子读书的男人;一旦我去了温哥华或多伦多,我能接触到的,也只有炒房子倒腾股票的中国男人。所以,你知道了——”摊着手怂了下肩,有丝无奈。

“现在城市的房子真是贵。”听出这位闺蜜不以为然的语气,向惠敏锐地小幅度转移了话题,开始针砭时弊:“一套房子生生压两个人一辈子。可一旦房价跌了,物价就必然要涨。否则超发的那些货币又能去哪里呢?不管怎么还不都是搜刮民脂民膏。唉,这叫生不逢时呀。你啊,还不如待在国外别回来。”

闺蜜只是抿着唇笑,不搭话了。时政经济与她似乎没什么关系。她和向惠的关注点很不同。

“对了,这两年中,他有没跟你联系过?”向惠想起了什么,关心地问。

闺蜜想不到向惠突然问这个问题,蓦地脸就红了。轻轻摇了一下头,嚅喃道:“没有了。”

我不由怪向惠冒失。

她是向惠的闺蜜,这个“他”是谁,我自然是知道的。她远赴加拿大,对外说法是游学,实际是去疗情伤。大学时期,她爱上了她的大学老师,一个有妇之夫,与对方纠缠了三年,最后对方还是放弃了她。我一直不欣赏非理性的女孩子,所以之前对她有个并不聪明的印象。但现在见了她之后,我觉得她的老师一定有非凡之处,否则吸引不到这样的女孩子。

但凡稍微有些判断力的人,就能看出她有内涵有主见。

“哎,一切都过去了。慢慢地找,总有合适的在前面等着你。”向惠带着安慰,同时自然地捉住了我的胳膊。向惠找到我很知足,我知道她是真心流露,但总觉得她今晚上表现有些俗,她说的很多话与她身边的这个女孩子很不搭调。她自己却觉得别人能够体会到她的善意。

又随意聊了些,无非是班上其他一些同学现在都如何如何。晚上,向惠挽留她在这里吃饭。向惠早安排好了一家餐馆。然而她并没有答应,只说刚回国,还有一些别的事情处理,郑重地告了别,便翩然离开了。向惠的热情落了空,有些闷闷不乐。

“你们能成为好朋友,这件事本身就有些奇怪。”我说:“傻子也能看出来你们的喜好和风格全然不同。”

“哪有。我们之前很好的。”向惠怔怔地,有些怀念地:“那时我们住同一个宿舍,每次她一买早餐就是买两份,她一份,我一份。我不吃葱花,她总是从饼子里面一点一点择出后才给我吃。唉。她现在可能都不记得了。”

倒是很细心。这真没想到。那她恋爱时,一定对男人很好吧。

再见到她时,那是一个礼拜之后,在望京的宜家。向惠加班,我一个人来挑家具。周末的人真不少。哪是来买家具,简直是来蹭免费空调捎带消遣游玩。我正在一张象牙色的穿衣柜前端详,镜子里赫然映出一个高挑的人影来。我马上回头,是她。穿一件红黄黑相间的薄衫,白裤子,新百伦休闲鞋,似乎薄施了粉黛,比上次见面时多了一份明艳。

无疑还是很美。美人都有不同层面的美。

她也看到了我,笑吟吟朝我走过来。

“嗨,买家具呢”。她跟我打招呼。

“是。”我笑:“你呢?也买家具?”

“是。”她说:“刚租了一间房子,家具破得不成样,过来换几件。好歹是个家呀。”

她又一次提到了家。

“那是应该的。”我说:“有选好的没?”

她摇头。眉头微微隆起。

“真不该周末来,人太多了”。她说:“看好了一个,记下编号,再回去找,挤到一半,耐心没了。重新换一件,又不甘心,总想着还是上件好。又不肯麻烦去找。所以,就两手空空了。”

“不肯随便买一件?”这挑剔的女孩。不过我喜欢她讲述自己的感受,因为言之有物,眼睛里的飘渺少了很多。

“那当然。”她说:“既然要买,就买我喜欢的。否则,买来何用?”

、我请她看我正在看的这扇柜子,她里里外外看了,摇头。

“没有我来的时候看到的那个好。”她说,手中比划着形状式样。

我和她顺着她来的方向去找。没走几步,我们心照不宣地停下了。人挤人,走路实在慢。

干脆和她去吃东西。她要了简单的猪扒饭,我要了一份意面。

“怎么向惠没来?”她问。

“她加班去了。”我说:“最近单位要提拔她做办公室副主任,所以要卖力一些。”

“向惠一直很努力。”她说:“我学不来,我浪费在没用的事上的时间太多了。”

“比如?”

“我只喜欢读书和谈恋爱。”她说。倒坦率。

“读书是没用的事?”

“当然。我读博尔赫斯、爱伦坡、斯蒂芬金,对考试、找工作有用吗?考试永远不会考《Misery》中的Misery是男是女,也不会考《失窃的信》到底是谁偷的。”她又是一个自嘲的笑。原来此读书非彼读书。

“惭愧,你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我都不知道。”我讪讪地说。

“可你不也照样做到公司的高管吗?薪水算金领?”她狡黠的一笑。她倒知道这些。想来是向惠在我和她之间互通信息。

“唔——女孩子多谈谈恋爱对找一个好对象也是有用的。”我转移话题。

“谈恋爱就是谈恋爱,恋爱的目的只是恋爱。”她说。

“难道不是为了结婚吗?”我奇道。

“谈得好了,才可能结婚。”她说:“那是一个结果,却不是目的。”

“如果没有结果,难道不会伤心吗?”我问。我想到她和她的老师。

“人间亦有痴如我,伤心岂独是小青。”她瞬间神色就有点黯然,语气中那份自嘲又复现了。

我猜那老师依然在她心中。恋爱这件事上,男女总是不同。对于男人而言,过去就过去了,女人就不同了,只要没结果,难免耿耿于怀。尤其染上有妇之夫,跟另外一个女人竞争,更带一份不甘心。

我从来没让女人为我失恋过。身为一个男人,我连多余的恋爱都不肯谈。向惠是我第二个女朋友。第一个女朋友是我高中时的初恋。漫长的几年中间是空白。

吃完饭,两人又继续逛了逛。总体而言,她是健谈的。她的一些观念虽然和我不一致,但并非没有道理,看出来是她认真执行的人生理念。不知不觉到了半下午,她有事要先走,我说开车送她回去,她嫌太麻烦。自己打车回去了。她一走,我也直接回家了。我竟然什么都没买。这是一件奇怪的事。如果不是因为遇到她,这种事绝对不可能发生。因为我一向珍惜我的时间。我从不以逛商场或家具店为娱乐,我去这些地方唯一的原因是我有东西要买。但这次,什么也没买,反觉得整个下午过得很愉快。

更奇怪的是,到了晚上,向惠给我打电话。谈话谈到中途,我突然想起了什么。

“唔,你知道斯蒂芬金的小说《Misery》中的Misery是男是女吗?”我问她。

“什么?”她一头雾水。我知道她卧室书柜中都是专业和工具书,并没有文学、历史或者消遣类的书。因此她并没有听说过斯蒂芬金。

“爱伦坡的小说《失窃的信》,那封信到底是谁偷的。”我继续问。

“搞不懂你在说什么。”向惠说。

“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你自己网上找答案吧。”我哑然。心里却突然有一种异常的、猛一紧的感觉,当我意识到,我刚刚在网上查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还读了一遍这两部小说的内容简介。

“我今天在宜家遇到娜娜了。”我淡淡地说。

“她也去买家具了?”向惠问。

“是。说是刚租了房子,要添置些用的。”

“她一个人刚回北京,挺不容易的,现在工作也不好找,我是没时间,你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多帮帮她。”向惠说。

“是。”

“其实她应该找个固定男朋友。年纪也不小了,结婚的事总得考虑下。她也不能一直只谈恋爱,不结婚吧。男人嘛,是总不会吃亏的。”向惠说。按她的说法,娜娜的生活中从不缺男朋友,但男人们都不愿意跟她结婚。

“那是人家的事,别评论这些。”我有些不悦:“她有主心骨,不傻,你放心。”

“才见了两次,你倒看出来了。”语气有些惊奇。

“我社会上见过多少人啦,这还看不出来?不说了,睡吧,明儿要早起。”我打了呵欠,放了电话。

两周后,向惠如愿地升了办公室副主任。这是一件喜事。向惠心情好,见我对购买家具并不擅长,她自己忙中偷闲去集美、红星美凯龙家具城一件一件挑选。她是个效率很高的人,不过两个礼拜,每天积累一些,家里的家具基本就已经落实得七七八八了。她要在家里办一个庆祝的宴会,请了不少同学。当然也包括娜娜。向惠让我去接娜娜来家里。我很奇怪,为什么请人赴约要去人家家里接呢?

“你有车呀,免得她打车了呀。”向惠说:“另外,她不是刚租了房子吗?去看看她家里需要不需要帮忙。换个灯泡了,修个门把手了,挪个桌子椅子了。大件东西,有个男人帮一下,总归容易多了嘛。”向惠对娜娜真是好,自己的男朋友这样去给人家使唤,也没有一点防备。唉。我喜欢向惠的热心肠。

按照导航,我找到了娜娜租住的地方。她住在一条很悠长的胡同里,两边有很多小酒吧,放着如泣如诉的黑人爵士乐。她的家就在路边,带一个小小的院落,有芭蕉叶和流水,是个微型的小喷泉。我到的时候,她正埋头整理书籍。房间并不大,一眼可以看到整个布局,是个一居室。收拾得很好,几乎纤尘不染,不过装饰的东西并不多,多的是书,碟,架子上,地上,到处都是,几乎可以将她淹没。

这次她穿着居家的睡裙,浅蓝色的,露出洁白的一双美腿。撒着一双凉拖,脚趾染了香槟金的指甲油。

说明了我的来意,她显得很感激。我问她家中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她说什么都收拾好了,只是书籍和碟要重新规整一下。于是,我便俯身跟她一起收拾。

什么康德,希帕提娅,维特根斯坦,李泽厚,我一本也没看过。再看看碟,什么《水中刀》、《穿裘皮的维纳斯》、《筋疲力尽》、《第七封印》,对于我来说也全然陌生。我只偶尔去**院,看的也是《金刚》、《复仇者联盟》、《碟中谍》系列。哎,我们的世界很不相同。

有一本摄影画册,翻开看,里面是各种人物和小动物的特写,有老人,小孩,小猫,小狗,小兔子,蝴蝶,蜻蜓等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个体,但拍得很细微,盎然有趣。

“你喜欢这个?”见我饶有兴趣地一页一页观赏,她问。

“嗯,这个很有意思。”我说:“这个摄影师应该是个有心之人。拍出了被大家忽略的日常之美。”

“谢谢。”她笑。

我看她眼角慧黠的笑。有些愕然。忙低头去翻看摄影师的名字,可不,封面上赫然写着两个字。正是她的芳名。

“拍这些照片花了多长时间?”

“三年。”她说:“其实,没所谓时间。我平时看到好玩的东西就随时拍下来。后来被一家杂志社看上,顺其自然就出版了。”

三年。一件可有可无的兴趣能坚持三年,而且还是高质量地完成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觉得她摸索如何去捕捉这些微妙的事物一定相当耗心力。

接着,我又看到了三本短文集,上面也印着她的名字,翻开看看,里面是一些游记,心得感悟之类,随便读上一段,写得很用心,文笔也很是隽永。从文后备注的时间看,时间跨度有六七年之久。她和向惠是同学,年纪应该差不多,那她从不足二十岁就已经开始不间断的写作。这没有超长的毅力是做不到的。

我登时明白。她并没有浪费她的时间。她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运用她的时间。她非常认真。并不比我和向惠散漫。

可单凭这些又怎么生存呢?她租的这个房子,我猜测价格不会便宜。

“最近工作找的怎么样?”我问。

“我没找工作。”她漫不经心地说。

“啊。”我愣住:“富二代,不需要工作?”

“哪里。”她笑了:“我只是不喜欢在同一个地方工作。我在不同的地方打三份工。另外,我不买房,所以,不像你们那么累。”

是有这样的人。有时候在朋友圈看到那种鸡汤文,倡导不坐班、不买房、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

“中国所有的年轻人都在买房呢。”我说。

“房子,并不等于家。”她说:“没有房子,一样可以有家。”

又提到家。神色还有些落寞。

“怎么总说家这个字?不是想结婚了吧。”我试探着开玩笑。

“哪里。我可没有向惠那样的好运气。”她说。一边继续整理着书,却没有继续说下去。

我的心微微跳了一下。她神态泰然,想来只是泛泛一说,并没有任何暧昧。

她的老师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男人,能让这样一个洒脱的女孩子眼睛里蒙上阴影呢?高大,英俊,博学多识,且狂放不羁?

我暗自揣度着。整理得差不多的时候,她怀里揣着一个册子走过来。

册子里有张相片。那是一个相貌普通的中年男人,个子不高,手里夹着一本书,微笑着站在一栋楼前,楼上可以看见“逸夫图书馆”几个字。

“这谁?”我问。

“就是我前男友。”她说:“向惠应该向你提起过。”

那老师?我不免看更仔细些。真的,再普通不过,唯一的可取之处是,这是一张好人的脸。仿佛谁都可以欺负他一下。

“你依然爱他?”我问。

她并不直接回答我的问题:“有时候,爱就是目的,就是结果。”

“真爱的话,你们也可以结婚呀。”我说:“他如果有真爱,应该离开原来的那位,跟你在一起。”

我在替她不平。这又矮又瘦的老小子,给这五十年难一遇的美女学生吃了什么迷药,让她如此念念不忘。

她吃惊地看了我一眼,迅疾,收起了册子。

“他不能离婚。”她说。

“为什么?”我有点冷笑:“舍不得结发妻?”

“他的妻子是一个瘫痪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她需要一个丈夫,一个家。他不能离开她。”她说。

什么?我瞪大眼睛。结发妻形同虚设,小三依然不能上位?虽然不中听,但她的确是小三,虽然这样说让我有些——心痛。

“他是个君子,从没占过我半分便宜,也没有做过对不起他妻子的事,这是我爱他的原因。所以,虽然痛苦,不舍,我还是离开了他。我知道我一辈子注定得不到他,但我拥有过他的爱,足矣。”她依然有些哀伤。看来去加拿大的两年效果并不理想。

哎。这个男人何其幸运,拥有着她的爱。

书收拾完了,齐齐整整全放在架子上了。虽然心里很不舒服,但好歹,那小老头并不是个龌龊之人,并没有对她不利,我又有些安心。事情交代到了,活儿也帮她干了,但我磨蹭着并不想离开。于是,我跑到阳台上,抚摸着那盆巴西木。

“这东西夏天难养吧。”我说。

“不难,不宜过多浇水而已。”她淡淡地说。

“会开花吧。”明明看到有个花苞,我没话找话地。

“会,白色的花瓣,香气很浓,不过,只冬天开。”她说,语气中有些困倦了。她伸手打了个呵欠。

“昨晚上没睡好吧。”我问。

“是。写稿子,熬得有些晚了。”

“那补个觉吧,晚上记着去吃饭。”我讪讪地。

我也知道待得是有些太久了,总归是向惠的闺蜜,这分好感也不能太明显了。奇怪,我跟向惠交往一年,每次约会分手时从不觉得那么难。可能是我觉得跟娜娜不可能吧,所以,很有些惆怅。

晚上,向惠的很多同学都来了。当然,娜娜也来了。她化了妆,穿着一件蕾丝红裙,露着白若凝脂的脖颈和一部分前胸,在那一堆姿色平庸的女生当中,真是令人惊艳。可能有些夸张了,但我喜欢她这样穿。我觉得这就是她,她对她的生活非常认真。大到她的爱情,小到她的每一次出场。

“娜娜真是美。”向惠也有些呆呆的。她穿着普通的套头衫,一条紧紧的牛仔裤裹着弱不禁风的细腿。最近因为加班多,脸倒有些浮肿了。简直有些不能看了。但她自有另外一番好,她有她的本分,跟我很搭配,我们是一个圈子里的。

眼前却总浮现着那个女孩子微微蹙起的眉头,那飘渺的眼神,那黯然的星眸。坐在办公室的时候,稍微一闲,脑海中就全是她的画面。她应该是倦了,想要一个家了。她跟她老师是不可能了,跟我——唔唔,也不可能吧。可是,我想让她开心。我愿意付出代价让她开心。怎么才能让她开心一点呢?

在珠宝店,我挑了很久,当看到一颗天使之心的造型的时候,我立刻对自己说,就是它了。我希望她拥有一颗快乐的心,那跃跃欲飞的心。

收到项链的时候,她很是吃了一惊。

“送给我的?”她不能相信。

“是。希望,希望你开心吧。把过去一切不愉快的事都忘掉。”我说。

她细细打量着那颗心,是她的心,也是我的心。想必她看出了那价格一定不菲。这不是一件普通的礼物,就算是求婚项链,这也能拿得出手。我想,我是昏了头了。我对她的感觉是再也掩藏不住了。她那么聪明的一个人。

“我不能收。”她笑了,神色有些不自然,似乎在掩藏什么。她一定什么都知道了。

“为什么?仅仅一份心意而已。”我是十分失望。可我并没有深想,如果她也喜欢我,我该怎么办?

“其实,我过的很好。”她说:“我对我的生活很满意。但,我是一个稳定不下来的人。我在北京,至多就是待一两年,早晚,我还是要出去的。”

“去哪里呢?”我愣愣地问。

“全世界吧。”她笑了:“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你看,我从不考虑在任何一个地方买房子,因为哪里都是我的家,也都不是我的家。”

她没有撒谎。这就是她,一个处处向往家,却并不安于只有一处家的女子。

是的,她本和我不是同一个圈子。

我悻悻地收回项链。她执意不收,我也不能强送。但我很想知道,她为什么拒绝我?是因为向惠,还是因为对我无感,觉得我庸俗,无趣?

在她面前,我承认很不自信了。

可还是忍不住想到她,甚至想她。但后来,不管用何种方式跟她联系,她都不跟我回信,至于见面,更没有机会了。她果然看透了我。

终于到了十月。在我和向惠的婚礼上,我又看到了她。她穿着一件银线刺绣的花仙子裙,胸口挂着一颗天使之心,美得恍若仙子,站在人群的一隅,向我投来深深的一瞥。在她莹澄的眼睛中,我又看到了那一抹黯然。她过去提到她老师时眼底的那抹黯然。我仿佛被击中,心跟着抖了一下。直到她的身影在人群中淹没,我也未能平复。

婚后很久,想到她还是忍不住一阵惆怅。如果那时候能大胆追求她一下,结局会不会不同?然而,不过还是“如果”。她终究也没有给我机会。

再后来,听说她交了一个男朋友。两个人一起去了美国。后来,又听说他们去了欧洲,在那里又住了一段日子。那应该是一段云上的日子,非常惬意吧。反正我是体会不到的。

再后来,听说她结了婚,又离婚。后来的后来就很少能听到她的任何消息了。

然而,那仅有的几次会面,却令我终身难忘。

那一个有一双黯然的明眸、自由得像风一样的女子。而我,只不过是个无趣而现实的男子。

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建议你去看看马哲或者纯粹哲学的书,这样才能了解,片面的说对或者错都不对。

柏拉图 《理想国》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等

黑格尔 《美学》

马克思 《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另外给你近代哲学著作:

近代哲学时期:十七世纪初——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代哲学时期: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今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

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伽桑狄(Pierre Gassendi,1592-1655,一译伽森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勒卢阿(Hendrik van Roy,法文名Henri Le Roy,拉丁名Henricus Regius,1598-1679,荷兰医生,哲学家,早期机械唯物主义代表人物)

温斯坦莱(Gerrard Winstanley,约1609-约165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掘土派运动领袖,空想共产主义者)

李尔本(John Lilburne,约1614-165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平均派领袖)

海林克斯(Arnold Geulincx,1625-1669,荷兰笛卡尔派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和马勒伯朗士并称为偶因论者)

斯宾诺莎(Baruch [后改名为Benedictus] Spinoza,1632-1677,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国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

培尔(Pierre Bayle,1647-1706,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

考尔德(William Coward,1656-1725,英国自然神论者)

梅叶(Jean Meslier,1664-1729,法国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空想共产主义者)

维科(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意大利唯心主义哲学家)

托兰德(John Toland,1670-1722,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舍夫茨别利(Anthony Ashley Cooper Shaftesbury,1671-1713,英国自然神论者)

柯林斯(Anthony Collins,1676-1729,英国自然神论者)

博林布罗克(Henry St John Bolingbroke,1678-1751,英国自然神论者)

沃尔弗(Christian Wolff,1679-17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孟德斯鸠(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1689-1755,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原名弗朗梭阿马利阿鲁埃(Fran鏾is Marie Arouet))

摩莱里(Morelly,笔名,本名不详,十八世纪中叶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

哈特莱(David Hartley,1705-1757,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心理联想说创始人之一,自然神论者)

马布利(Gabriel Bonnot de Mably,1709-1785,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孔狄亚克之兄)

拉美特利(Julien Offroy de La Mettrie,1709-1751,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

李德(Thomas Reid,1710-1796,英国哲学家,苏格兰学派即常识学派的创始人)

罗蒙诺索夫(Миxaил Вacильевич Ломoносοв1711-1765,俄国学者,诗人,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奠基者)

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不可知论者,历史学家、经济学家)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

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文学家,《百科全书》主编)

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德国哲学家,沃尔弗哲学体系的拥护者)

爱尔维修(Claude Adrien Helvétius,1715-1771,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

孔狄亚克(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1715-1780,法国启蒙思想家,感觉论者,马布利之弟)

达兰贝尔(Jean Le Rond d' Alembert,1717-1783,一译达朗伯,法国数学家、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曾任《百科全书》副主编)

霍尔巴赫(Paul Heinrich Dietrich d' Holbach,1723-1789,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剧作家)

多德维尔(Henry Dodwell,?-1784,英国自然神论者)

罗比耐(Jean Baptiste René Robinet,1735-1820,法国哲学家)

孔多塞(Jean Antoine Condorcet,1743-1794,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理论家)

雅科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1743-1819,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德国文艺理论家、哲学家,狂飙运动(十八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德国资产阶级文学运动)理论指导者)

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英国伦理学家、法学家,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主要代表)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

葛德文(William Godwin,1756-1836,英国作家、社会思想家,牧师出身,后拥护无神论和启蒙思想)

卡巴尼斯(Pierre Jean Georges Cabanis,1757-1808,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理论家、生理学家,庸俗唯物主义前驱者)

沃尔涅(Constantin Fran鏾is Volney,1757-1820,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

巴贝夫(Gracchus Babeuf,原名Fran鏾is No雔 Babeuf,1760-1797,法国革命家,空想共产主义者)

圣西门(Claude Henri de Saint-Simon,1760-1825,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邦纳罗蒂(Filippo Michele Buonarrotti,1761-1837,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原籍意大利,参加法国1789年革命,获“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称号)

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

欧文(Robert Owen,1771-1858,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傅立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波尔察诺(Bernhard Bolzano,1781-1848,捷克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

卡贝(Etienne Cabet,1788-1856,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

库辛(Victor Cousin,1792-1867,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自称其哲学体系为折衷主义)

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德国诗人、政论家、思想家)

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

德萨米(Théodore Dézamy,1803-1850,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

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布朗基(Louis Auguste Blanqui,1805-1881,法国革命家,空想共产主义者)

施蒂纳(Max Stirner,1806-1856,卡斯巴×施米特(Kaspar Schmidt)的笔名,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之一,唯我论者,无政府主义的前驱者)

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逻辑学家,詹姆斯穆勒之子)

魏特林(Wilhelm Weitling,1808-1871,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空想共产主义者)

施特劳斯(David Friedrich Strauss,1808-187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之一,以对基督教的批判而著名)

蒲鲁东(Pierre Joseph Proudhon,1809-1865,法国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无政府主义创始人之一)

鲍威尔(Bruno Bauer,1809-1882,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

别林斯基(Виссарион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Белинский,1811-1848,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艺批判家、哲学家)

路易×勃朗(Jean Josehp Charles Louis Blanc,1811-1882,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历史学家)

赫尔岑(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Герцен,1812-1870,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

克尔恺郭尔(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思想成为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

巴枯宁(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акунин,1814-1876,俄国无政府主义者)

洛采(Rudolf Hermann Lotze,1817-1881,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自称其哲学为“目的论的唯心主义”)

格律恩(Karl Grün,1817-1887,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

福格特(Karl Vogt,1817-1895,德国博物学家,庸俗唯物主义者,自称其哲学为“生理学人本主义”)

马克思(Karl Marx,181855-188331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战友)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国社会学家、不可知论者、唯心主义哲学家)

摩莱萧特(Jacob Moleschott,1822-1893,荷兰生理学家、哲学家,庸俗唯物主义的代表之一)

毕希纳(Ludwig Büchner,1824-1899,德国医生,庸俗唯物主义代表之一)

拉萨尔(Ferdinand Lassalle,1825-1864,德国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派别的首领)

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英国博物学家)

宇伯威格(Friedrich 蹑erweg,1826-1871,德国哲学家,以著有《哲学史概论》一书而出名)

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1828-1875,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早期的新康德主义者)

约瑟夫×狄慈根(Joseph Dietzgen,1828-1888,德国社会主义著作家和哲学家,制革工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ышевский,1828-1889,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批判家、作家)

泰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一译丹纳,法国文艺理论家、史学家、孔德实证论哲学的继承人之一)

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构造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

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最初属于新康德主义,后转向生命哲学)

杜林(Karl Eugen Dühring,1833-1921,德国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

哈里斯(William Torrey Harris,1835-1909,美国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哲学在美国最早的传播者)

格林(Thomas Hill Green,1836-1882,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舒佩(Wilhelm Schuppe,1836-1913,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内在论的创始人)

马赫(Ernst Mach,1838-1916,奥地利物理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实用主义创始人)

李普曼(Otto Liebmann,1840-1912,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早期的新康德主义者,最早提出“回到康德那里去”口号)

倍倍尔(August Bebel,1840-1913,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创始者和领导者之一,车工出身,第一国际成员)

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者,机能心理学创始人)

拉法格(Paul Lafargue,1842-1911,法国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1868年同马克思次女Laura Marx(1845-1911)结婚)

柯亨(Hermann Cohen,1842-1918,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创始人)

哈特曼(Eduart Hartmann,1842-1906,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阿芬那留斯(Richard Avenarius,1843-1896,德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

梅林(Franz Mehring,1846-1919,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领袖之一,政论家、历史学家)

布拉德莱(Francis Herbert Bradley,1846-1924,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者)

倭铿(Rudolf Eucken,1846-1926,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创始人)

毛特纳(Fritz Mauthner,1849-1923,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语言哲学的代表,出生于波希米亚)

伯恩施坦(Eduart Bernstein,1850-1932,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右派首领,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

舒贝特-索尔登(Richard Schubert-Soldern,1852-1935,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内在论的代表之一)

迈农(Alexius Meinong,1853-1920,奥地利唯心主义哲学家)

考茨基(Karl Kautsky,1854-1938,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首领之一)

普列汉诺夫(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1856-1918,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后成为修正主义者,孟什维克首领之一)

毕尔生(Karl Pearson,1857-1936,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数学家,优生学的提倡者之一)

亚力山大(Samuel Alexander,1859-1938,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实在论者)

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现代现象学的创始人)

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生命哲学和现代非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者)

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数学家)

彼得楚尔特(Josef Petzoldt,1862-1929,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经验批判主义者)

欧根×狄慈根(Eugen Dietzgen,1862-1930,约瑟夫狄慈根之子,父死后,利用其父哲学中某些混乱,歪曲辩证唯物主义,“滚入反动哲学”[列宁])

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1863-1936,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席勒(Ferdinand Canning Scott Schiller,1864-1937,英国哲学家,实用主义者,把自己的实用主义哲学称为“人本主义”)

柯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一译克罗齐,意大利唯心主义哲学家、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者)

杜里舒(Hans Driesch,1867-1941,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生物学家,新活力论者)

列宁(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 Ульянов,1870422-1924121,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

波格丹诺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огданов,1873-1928,俄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穆尔(George Edward Moore,1873-1958,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实在论主要代表之一)

秦梯利(Giovanni Gentile,1875-1944,意大利唯心主义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者)

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 Джугашвили,18791221-195335,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施本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史学家)

德波林(Абрам Моиесевич Деборин,1881-1963,苏联哲学家,十月革命前曾参加孟什维克,1929年后任苏联科学院院士,三十年代哲学观点受到批判)

施利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德国,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任教,维也纳学派领导者,逻辑实证论创始人之一)

马利丹(Jacques Maritain,1882-1973,法国神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新托马斯主义的主要代表)

雅斯贝斯(Karl Jaspers,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奥地利唯心主义哲学家、逻辑学家。18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剑桥大学任教)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希特勒统治时期曾任大学校长、教授等职,拥护纳粹主义)

毛泽东(18931226-197699,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

梅洛×庞蒂(Merleau Ponty,1908-1961,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

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存在主义者)

建议你好好读一下康德和黑格尔的著作,因为康德的思想代表的是西方的主流思想,而黑格尔的辩证法那是相当的精彩

我想看完这些你会有答案的。

中文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外文名: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国籍: 俄国

出生地: 俄国亚斯纳亚-博利尔纳

出生日期: 1828年9月9日

逝世日期: 1910年11月20日

职业: 小说家,思想家

流派: 写实主义

受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叔本华

施影响: 甘地、马丁路德金,维特根斯坦

编辑本段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于1828年俄历9月9日(阳历8月27日)生于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是姑妈把他抚养长大的。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中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漫长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次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 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11月他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逐渐结识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在这里他以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而被视为怪人,他的不喜爱荷马和莎士比亚也使大家惊异。不久,他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相识,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学见解。当时德鲁日宁等人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优美艺术”,反对所谓“教诲艺术”、实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张的暴露文学。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 托尔斯泰和妻子

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法国的“社会自由”博得他的赞赏,而巴黎断头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感厌恶。在瑞士看到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愤慨。但这次出国扩大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的落后的清晰认识。 对于19世纪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早在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但因农民不接受而未实现。他非常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却认为根据“历史的正义”,土地应归地步教育学家的反对。他曾为此撰文辩解,并公开辩论。但《启蒙读本》确有可取之处:它摆脱了新教育学的机械方法;其中很多经过改编的民间故事都富于艺术性,语言简洁、明确、生动。特别是1875年经过他修改的《新启蒙读本》,很受欢迎,在作者生前就印行了30多版。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到1873年才开始动笔,原来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写成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转移,主要是写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败坏,贵族地主在资产阶级进逼下趋于没落以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不能忍受丈夫的虚伪和冷漠,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她既无力对抗上流社会的虚伪而冷酷的道德的压力,又不能完全脱离贵族社会,战胜自己身上贵族的传统观念,在极其矛盾的心境下卧轨自杀。另一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的自传性人物。他痛心地看到地主经济的没落,寻求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希望借地主和农民合作来缓和阶级矛盾,并把这种“不流血的革命”推广至全世界。这种空想破灭后,他悲观失望,怀疑人生意义,甚至要从自杀中求解脱,最后在家庭幸福和宗法制农民的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归宿。这部作品已没有《战争与和平》中和谐明朗的色彩和历史乐观主义,人物充满着矛盾、紧张和惶恐的心情,全书闪现着恶梦、宿命的预感和死亡的阴影。这反映了“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无常和作家世界观中悲观情绪的滋长。不过,列文的紧张探索也反映了作家在思想激变前夕精神探索的加强。 3晚期作品 晚期(1881~1910)这时期总的倾向是:一方面揭露当代社会的各种罪恶现象,另一方面是表达自己的新认识,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创作是多方面的,有戏剧、中短篇和长篇小说、民间故事,而占重要位置的则是政论和论文。托尔斯泰在50至60年代就曾写戏剧,其中《一个受传染的家庭》(1862~1864)是反对“虚无主义者”即革命民主派的。80年代起又对剧作发生兴趣。重要作品有:《黑暗的势力》(1886)揭露金钱的罪恶,同时宣扬拯救灵魂的说教;《教育的果实》(1891)以贵族和农民的不同生活方式为冲突的基础,讽刺前者的游手好闲和精神空虚,表达后者因缺乏土地而产生的强烈愤慨;《活尸》(1911)写一个觉醒的贵族因社会制度不合理而离家出走,同时揭露贵族的自私冷酷和他们的合法婚姻的虚伪性。经过长时间创作的《光在黑暗中发亮》(1911)反映作者在世界观转变后同家庭和社会的冲突,宣扬不抗恶,而剧情的发展又反驳了这种说教的无力,是他最矛盾的作品之一。 林中不显眼的托尔斯泰墓

中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4~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魔鬼》(1911)、《谢尔盖神父》(1912)和《舞会之后》(1911)的主题主要是精神觉醒或离家出走,并反对性爱,宣扬宗教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则是批判贵族资产阶级的空虚和荒*的生活,人和人之间的虚伪而冷酷的关系;《舞会之后》还揭露军队中的酷刑。此外,《霍尔斯托密尔》(1863~1885)揭示私有财产对其牺牲者以至私有者本人的毁灭性的危害;《伪息券》(1911)则接近《黑暗的势力》的主题。在1905年革命前夕写成的《哈泽—穆拉特》(1904)描写山民的强烈的生的意志和至死不屈的英勇精神;在这次革命中写成的《为什么?》(1906)歌颂波兰人民的英勇起义,揭露沙皇的残酷镇压;两者是对当时暴力革命的反应,但就在同时写成的《柯尔涅依·瓦西里耶夫》(1905)则又重复博爱和宽恕可以摆脱邪恶的论调。 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贵族青年聂赫留道夫诱□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不过,作品的后面部分,渐渐突出了不以暴力抗恶和自我修身的说教。托尔斯泰的力量和弱点,在这里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表现。 《民间故事》(1881~1886)大多渗透着宗教伦理思想和美化宗法制古风遗习的倾向,但却以情节紧凑、语言简朴著称。某些作品也具有积极意义,如《一个人需要很多土地吗?》谴责土地私有,《两个老头》批判私有财产,《蜡烛》反映人民的反抗情绪等。 托尔斯泰的文章和论著保存至今的共290篇,已完成的164篇,构成他的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政论性的论文占大多数,其写作始于青年时代。60至70年代写过关于教育问题和关于萨马拉饥荒的论文。最有意义的是世界观激变以后的文章。《教条神学研究》(1879~1880)、《我的信仰是什么?》(1882~1884)、《教会和政府》(1885~1886)等,揭露官方教会是“有产者政权”的婢女,并宣传新的基督教的世界观;《那么我们该怎么办?》(1882~1886)、《天国在您心中》(1890~1893)和《当代的奴隶制》(1899~1900)等文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实即奴隶制,而工厂奴隶制是土地奴隶制的直接后果;国家是保卫有产者并压迫人民的工具;私有制则是“战争、死刑、法庭、奢侈、*荡、凶杀和使人毁灭”的万恶之源。在90年代初俄国许多省份受灾时,他写了《论饥荒》(1891)、《可怕的问题》(1891)和《饥荒抑或不是饥荒》(1898),指出当时饥荒的严重性,并断言“人民之所以饥饿,是由于我们吃得太饱”,应该“从人民的脖子上爬下来”,把土地等归还他们。在1905年革命的时期,他宣称自愿充当“从事农业的一亿人民的辩护士”,写了《论俄国的社会运动》、《深重的罪孽》、《致农民的论土地的信》(均1905)等文,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而在《关于莫斯科的调查》(1882)、《唯一的手段》(1901)、《论俄国革命的意义》(1906)和《究竟该怎么办?》(1906)等文中还陈述城市下层的贫困境况和工人的沉重劳动。此外还有一些反对侵略战争和军国主义的文章。这些论文同样有其消极面,如否定一切国家、一切暴力,幻想人们的团结,鼓吹爱的作用和自我修身等。

编辑本段托尔斯泰作品简介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场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成就非凡。《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作家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 这是托尔斯泰创作的第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却成为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作者把战争与和平,前线与后方、国内与国外、军队与社会、上层与下层连结起来,既全面反映了时代风貌,又为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创造了极广阔的典型环境。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形象既复杂又丰满,常用对比的艺术方法来表述,体裁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创新,也超越了欧洲长篇小说的传统规范。 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达莎方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忱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彼尔于莫斯科巧遇娜达莎,两人便结为夫 妇,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达莎之兄尼克拉结婚,而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1877年,小说首版发行。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剧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胆大的作风以及华丽的文字和恰到好处的张力给这本旷世之作赋予了生命。 安娜的形象:1安娜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真诚、善良、赋予生命激情、生命力强盛。在她身上总流露出一种纯真的、发自内心的对真正生活得热切向往之情。2安娜是一个具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的新女性,这种理想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生根发芽。最初的内心的冲突来自对新生活,来自于她对周围人当中比比皆是的谎言和伪善。她的不同凡响首先在于她不屈从于不合理的环境,勇敢的追求和保卫向往的幸福生活。3安娜也是一个矛盾群体的代表,他们一方面向往自己的已经得到的幸福和理想生活,并在受到威胁时奋力的保卫和战斗,但另一方面又会在内心时时升腾出一种“犯罪”的恐惧感,这在她和伏伦斯基的相处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这种罪恶感牵绊着她最终限于自己的死亡陷阱中,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从安娜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的悲剧。 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格非这样说: 在我的学生中间,对托尔斯泰不屑一顾的大有人在。有一次碰到一位学生,依我看他的导师是一名颇有学问的俄国文学专家,不知何故,该生却对恩师颇为不满,提出是否可以转到我的名下,让我给他指导。我问他为何要更换导师,他便列举了原导师的几个罪状,其中一条是:他竟然让我去读什么《安娜·卡列尼娜》。可见,在这些言必称美国的学生们的头脑中,老托尔斯泰显然已经是一个不中用的古董了。我对他说,导师就不必换了。因为如果我当你的导师,第一本推荐的书恐怕还是《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这时作家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芫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以上是三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 《穷人》 《穷人》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第一部作品,一部短篇小说, 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小说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小说真实地反映了穷人的痛苦生活,揭示了穷人的性格以及他们所受的种种委屈。同时,小说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穷人》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

编辑本段重要作品总结

《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 《家庭幸福》《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忏悔录》《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 《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伊凡·伊里奇之死》 《舞会之后》《复活》《主与仆》

编辑本段思想

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1906)指责莎士比亚的剧作反民主和不道德,但也能道出他的剧作的某些艺术特点。这些论著都阐明作者后期关于艺术实质和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艺术的道德意义等问题的见解,后两部还同时要求文艺传达宗教意识。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尽管他的立场是矛盾的,他的解答是错误的。然而,托尔斯泰的伟大,主要还由于他以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那些“重大问题”大多就是在“图画”中艺术地提出来的。

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托尔斯泰的艺术是博大精深的。首先,他以特有的概括的广度,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巨著,再现了整整一个时代,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500以上)。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于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然而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在于刻画微观世界。他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它突出表现在性格塑造上。他总是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他不隐讳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他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或漫画化,总是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其本来面目,从而于平凡中见伟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现象中显示其可怕。他还善于描绘性格的发展和变化,自然浑成而不露斤斧痕迹。托尔斯泰的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他力求最充分最确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他虽然在艺术上要求严格,象《战争与和平》就七易其稿,却不单纯以技巧取胜,不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也不回避冗长的复合句,而只寻求最大的表现力。晚年,他的艺术有显著的变化。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简洁,不写感受的整个过程,只写心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主要环节;有时采取戏剧的方法,通过行动和对白来表现。不写性格的顺序发展过程,而写突然事故引起的决定性转变。在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叙的方法;为了集中,长篇小说也不再用多线索,而用单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在语言上,则力求质朴简练和浅显易懂,接近民间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价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而且根据原文翻译,不少名著都有几种不同的译本。

编辑本段托尔斯泰与中国

『托尔斯泰与老子』 托尔斯泰这样来介绍老子的一个基本论点:“他(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他称自己的学说为‘道’,因为全部学说就在于指出这一转化的道路,也正因此老子的全部学说叫做《道德经》。” 老子

1891年10月,托尔斯泰在给出版商列杰尔列的一封信后面,附了一份“给我留下印象的作品”。这份书目罗列不足50部,记录了托尔斯泰自童年至63岁这个阶段阅读并留下印象的作品。这些作品,根据阅读印象,分为强烈;非常深;很深三种程度。书目中,涉及中国的作品,有孔子和孟子以及老子数种,而“老子”,是列在印象“强烈”这个项目中的,列入这个程度的作品,仅仅不过十部左右。 虽然,托尔斯泰接触老子是比较晚的,那是在已创作出为他赢得世界声誉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1880年左右,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1879-1882年之间,托尔斯泰写出一篇表现这种困惑的长文《忏悔录》。他在探索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觉完全相同。” 一段时间,他开始与贫穷、朴实、没有学问而有信仰的教徒、香客、修士、分裂派教徒、农民接近,“我爱上了这些人,我越深入思索我常听到和读到的像这样活着、也像这样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1893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1
下一篇2023-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