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宁波和绍兴地区的婚嫁习俗?

我想知道宁波和绍兴地区的婚嫁习俗?,第1张

典妻

把自己的妻子当作器物一般出租给别的男人的陋俗,早在宋、元时代就有了。(元史·刑法志》有如下规定:“诸以女子典雇于人及典雇人之子女者,并禁止之。若已典雇,愿以婚嫁之礼为妻妾者,听。请受钱典雇妻妾者,禁。其妇同雇而不相离者,听。”由此可见,元代时典妻之风已大盛,故统治者不得已而明文禁之。元世祖时,有大臣王朝专门为此典妻陋习上奏,请给予禁止。

典妻之风虽经元统治者力禁,但并未真正革除,到了明代依然盛行。于是清代的法律也特别对此设条。(清律辑注》中载:“必立契受财,典雇与人为妻妾者,方坐此律。今之贫民将妻女典雇于人服役者甚多,不在此限。”可见典妻之风不但不减,而且人数甚多。为了区别对待,因而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我国的典妻风俗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特别是浙江各地,如宁波、金华、舟山、绍兴、湖州等地,从宋元以来一直盛行。典妻往往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典妻,另一种是租妻。按一般的分法以时间长短来分,时间长的为典妻,时间短的为租妻。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婚媾形式,放长的也不过二、三年的时间。而时间的长短又往往同孩子生育的情况联系在一起,因为大多受典妻者的目的在于要生儿继嗣,所以在浙江开化一带有称典妻为“借肚皮”,或“租肚子”的。

典妻虽说是一种临时性的婚情方式,却也很是讲究仪式的,一般要经过媒证、订约、送聘、迎娶等环节。所谓“媒证”,乃是典委的中间介绍人,或受男方所托,或受女方所托,将受典双方接上关系,并充当证人的角色。媒证在订立典妻的契约上需出具,若有差误媒证是有责任的。

一般典妻均经过订立契约的过程。契约主要写明出典妻子的时间期限,典租妻子的租价及备往事宜。租典期一船租为1至2年,典为3至5年。典租价以妇女的年龄大小、典租时间的长短而定。

对承典的人说来,对所典的妇女也是要提出条件的,比如必须具备生育能力,出典期间不得与原来丈夫同居。苛刻者还要求其在出典期不得回家照看自己的孩子等,并将这些要求写到契约中去。而出典者在有的地方从新夫住,吃穿均由新夫负责,有的地方则住在自己家中接待新夫,而让原夫避开。

契约对妇女来说无疑等于卖身契,契约一旦成立,被出典的妻子就得供人玩弄,为人生育,最后还得与自己所生之子女骨肉分离。

典妻中的送聘完全是象征性的。受典者往往在订立契约后象征性地送点东西给该妇女,如头巾、衣服等,也有送玉器戒指的。所送的聘礼又将由该女子戴上穿上,然后回到受典者家中。

凡受典后住人受典者家中的,一般都行迎娶之礼,要择吉日迎娶。迎娶常在夜间,由受典者出花轿迎典妻回到家中。不少地方典妻人家后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要宴请宾客族人。在浙江武义一带,受典家要在饲堂里摆上香火,设宴请族长、房长及长辈参加,取得他们的认可。有的还要治薄酒谢媒证。不过也有不少地方是不举行什么仪式的,抬进屋中后便就同居了。金华一带因典妻不赴受典者家中居住,故仪式概免。由典者到出典家姘居。典妻中的礼仪主要并不是为了尊重出典者,而只是为了未来的儿子博取正名,以取得社会的承认。

我国旧时典妻风的盛行多由经济原因所致,如丈夫有病无力维持家庭,或负债累累度日艰难。也有因赌博而穷困潦倒者,丈夫无奈而租典妻子。此类一般由丈夫作主,而妻子则被迫同意。也有丈夫长期外出不归,妻子生活无着而自典者。受典者则往往由于其妻子不育无出,征得妻子同意而去典妻借肚皮,这无非为子嗣着想。也有富家因妻子凶悍,不让丈夫纳妾而典妻的。也有娶不起妻子的单身汉典妻而贪图享乐者。

在典妻期间所生育的孩子是归受典者所有的,姓受典者之姓,认原受典者妻子为母。这对出典者来说是最伤心的事。人之情莫过于骨肉之情,此血缘的割裂常有致出典者为疯的,惨不忍睹,这叫“留子不留妻。”

出典者中也有贪图受典者家中舒适而无意回到夫家的;也有因出典期满而孩子尚幼不忍骨肉分离的;也有出典后原夫病故或外出不归致使其无家可归的;常由受典人与前夫重新谈判,再出一笔钱,续典续租甚至将其买了下来,典妻也终于成了买妾。不过此类事并不太多。大多期满仍回到前夫之家,仍去过其贫寒的日子。

舟山 习俗

婚礼新婚女子三日王传说这是宋高宗立下的规矩。康王为纪念搭救过他的红姑。下旨舟山女子出嫁,可戴凤冠,披霞帖,铺红毡,坐花矫,举大宫灯,扬布▲旗,吹吹打打喜庆三日。解放后,坐矫等习俗消失,但喜庆三日热闹一番,一直被岛民所沿袭。

 定亲旧时定亲皆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讲究门当户对,故有“墙门对墙门(指大户),篱笆对篱笆(指以篱笆充院门的贫苦户)”之说。先由男方托媒传话,请算命先生卜吉,若“八字”相谐,则具果品遣媒人往请女方生辰,谓“请庚帖”,女方同意送“庚帖”给男方,谓“过帖”。男方把双方生辰“八字”置于灶神龛,三日内卜之不吉,便送还女方庚帖,卜之吉,则婚事定。再请媒人持婚书及礼物送往女家,谓“纳吉”,也叫“发送”。女方将预先为女婿及其父母等长辈准备好的鞋子、笔墨纸砚、绣袋等物放入男方礼担中作回礼,叫“过书”。然后,男方将聘礼(钱币)、样红(首饰,多为戒指、耳环和衣料)、酒饼(点心)送往女家,谓“下聘”或“下定”。解放后,提倡恋爱自由,不再有诸多繁文缛节,但少数人仍讲究八字相谐和聘礼多少。

 迎亲由男方择定吉日。婚期前日,男方要派人(一般为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去女方搬奁物,谓“搬嫁妆”。嫁妆多少不一,多的十箱十柜,最少也有夜桶(子孙桶)、火囱(取暖炉)、家工篮(盛放剪刀、尺、针线、零布等物的器皿)三件。男女双方家中都要办酒宴。女方办“开面酒”,新娘要请堕民嫂绞面,谓“开面”,男方办“猪肝花油萝卜羹”。入夜,由一或三位爹娘双全的未婚男青年与新郎(共二人或四人。以此凑成双数)同宿新房。次日凌晨,男方具牲礼祀神,谓“享先”。

 迎亲时,以堕民为使者,备花轿、请乐队至女家。女方拦轿阻止。使者“以钱馈门”得以入,谓“开门钿”,或“开门纸包”。新娘上轿前,要吃“上轿饭”,第一口吐回父母床头,示意不忘养育之恩。新娘或由兄弟“抱上轿”,或由童女“领上轿”,上轿后,女方兄弟或母亲持一碗水泼于轿上或停轿处,意为“嫁出去的囝,泼出去的水”,不准回头。中途,送娘要将轿内火囱灰倒掉一些。轿至男方,由童女请出轿,新娘要先过马鞍(木雕小鞍),谓“跨鞍入华堂”,再踩着麻袋至堂前,谓“传袋(代)”。解放以后,泼水、童女领上轿、跨鞍等俗已废。新娘步行或用自行车(80年代多用汽车)送至夫家,但享先等俗废而复萌。

 拜见钿拜堂时,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长辈。拜长辈时,新娘要致甜茶一杯,并与新郎一起跪拜。长辈都有包着钱币的红包相赠,谓“见面礼”,也叫“拜见钿”。此俗在乡村今仍盛行,但新郎新娘不再跪拜,改用鞠躬或合掌礼拜。

 叩头钿新娘也要备一些装有少量钱币的红纸包,准备在接受夫家主要亲属的小孩叩见时分送,谓“叩头钿”。相传,在使用金属币时,新琅将铜币用彩线扎好,系以缨坠,挂于前来叩头的小孩胸前,故称“新娘子铜钿牌”。今此俗仍行,但小孩不再行叩头礼,新娘只需把红包交其婆婆分送即可。

 讨个“生”字拜堂后,新娘入洞房,由一长者捧喜果盘至堂前,将盘中十多样干果抛向华堂,让贺客小孩抢食。各果都有吉祥之意,枣子谓“早生贵子”,桂圆谓“蟾官折桂”。还故意掺进生的花生、瓜子、黄豆等,小孩食之,不约而同会喊“生的”、“生的”。新郎家图的就是讨个“生”字,意谓新娘不久就会生下贵子。

 贺郎有两重内容:一、新郎的舅妈、姑妈等至亲,在婚期临近前要送老母鸡、胖蹄等给新郎补养身体。二、喜日簇散后,主人于新房内设糖果、菜肴,邀亲朋八人入房围坐,互唱贸郎调,其余宾客站立四周,笑闹相贺,这是舟山婚礼中的传统习俗之一。解放后,此俗仍存,但有变化,一般为晚宴后由男女傧相若干在华堂围坐于“贺郎桌”(由三张八仙桌拼成)的两边,新郎新娘坐上位,二位郎头傧(贺会的主持人)坐下位,宾客站立四周,以说唱嬉闹相贺。男女傧相也可互贺以增加热闹气氛。郎头傧以唱贸郎调为主,“贺郎调”七字一句,多系演唱人即兴之作,多数为祝贺新人早得贵子、长大有出息等吉利词,也有要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的。80年代起,此俗渐衰,多以放**、录像代之,并以此飨谢宾客。城镇青年则有以茶话会形式代之。

 闹新房新婚三日内晚上,亲朋可潜入洞房取出物件,翌日向新郎新娘索取烟糖果钱,再将质物归还,也叫吵房。吵房者不论长幼尊卑,谓“三日内呒大小”。

 安心婚后第三天,女方兄弟持新娘在家穿过的旧衣服与女红工具及荤素菜看,看望新出嫁的姐(妹),要她从此安心于婆家。

 回门新娘和新郎或在结婚当日午餐后,或第三天回娘家,谓“回门”。一些海岛因交通不便。有在一月或一年甚至数年后才回门的。结婚当日回门的,要当晚赶回,婚后第三天回门的,多在娘家宿上几夜。

 文明结婚民国时始流行。多以公共场所为结姻处,新郎新娘穿礼服立于下位,证婚人立于上位,介绍人(媒人)立于旁,宾客分坐左右。先由证婚人致贺词后,双方交换饰物并于婚书上盖上章,再由主婚人、介绍人盖章。新郎新娘互行相见礼,向来宾行礼作谢,时佐以乐歌。举行文明结婚,见面钿仍不可少。

 此外,解放前盛行养童养媳、租妻、典妻、纳妄、抢妻(将新娘。抢来成婚)、重男轻女等陋习,解放后皆严禁,但渔农村居民仍有重男轻女思想。

 生育送催生衣女子怀孕临产前,娘家要备婴儿衣物襁褓,送往婿家。谓“送催生衣”。婆家接过催生衣时,即展开,意祈“生产顺利”。

 送生母羹女子在做产期,谓“生母”。娘家要送面条、红糖、蛋、肉、鱼、鸡另物让生母补身体。丰盈奶水,谓“送生母羹”,又称“挈糖面”。除娘家外,姑妈、舅母骂近亲也要送“生母羹”。近年,有以钱代之的。

 吃开口奶婴儿一出世,需向别家正哺乳妇女讨一匙奶汁喂之。生男讨女婴之后的奶,生女反之。喂奶前,先喂一口黄连汤,一为解毒,二为讨“先苦后甜”的吉利。解放后,一些在医院出生的婴儿都不再吃“开口奶”。

 办满月酒婴儿满月,要办酒庆贺,尤重头生儿或独生子的满月酒。旧时,重至轻女思想严重,生了男孩,除办满月酒外,还要办“三朝”、“周岁”等酒签庆贺,生了女儿则不庆贺或降低档次。满月日。,外婆家要送衣物、食品和彩线(“长寿线”)扎成的装有钱币的红包,并挂红包于婴儿胸前,谓“铜钿牌”。亲戚朋友亦送钱币志贺。家内设祭享神祀祖,摆筵招待宾客。婴儿要剃满月头,戴狗头帽,穿一口钟、虎头鞋,由长辈托着,撑着凉伞,串街走巷兜一圈,邻人互抱相看,戏称兜圈的男孩“寻老婆”、女孩“寻老公”等等。是日,婴儿多用公鹅头冠瘤开荤,意谓儿童跌胶时会像鹅头一样昂起,不伤头面。

 忌讳产妇称红人,月内不能串邻走舍。产房称红房。非侍值人员不进房内,边过红房的人,一月内不进寺庙礼拜。长辈一般不入红房,意谓婴儿过早见到长辈会“折福减寿”。满月后,婴儿第一次去外婆家,须在鼻尖上抹镬煤“避邪”,俗谓“乌鼻头管望外婆”。婴儿走亲眷,如回家时天色已暗,要让婴儿身上披一方布▲,用别针或缝衣针别于衣帽上,以“避邪”。

 夜啼婴儿夜啼不安,吵闹不休,家长多用红纸写上“天赤赤,地黄黄,小儿夜哭在娘房,过路君子读一遍,一夜睡到大天亮”的谶语,趁无人看见时贴在路旁墙上,以为有人读后婴儿可安然入睡,不再夜啼。

 寿诞做生即做寿。30岁为头寿,俗称“三十不做寿,四十不会富”。60岁为大寿,70岁、80岁尤甚。做寿排场大小视家境贫富而定,旧时,穷苦人家做生很简单,有“穷好日(结婚)、富做生之说。做生有“四十不做生,做九不做十”的规矩,因“四”与“死”谐音。祝寿不在正十,60寿辰,在59岁时举行。做生时,已出嫁的女儿要挑寿担,其他亲戚也要送寿礼祝贺。寿礼厚薄视家境好坏而别,有“四色”、“八色”等。四色合“高(糕点)、桃(寿桃馒头)、祝(大红寿烛)、寿(长寿面)”。八色另加“玉(猪肉)、堂(红糖)、富(烤麸)、贵(桂圆荔枝)”。大户人家还送寿联、寿轴,普通人家送鸡、肉、面、蛋,穷人家也少不了寿面、馒头。做生时,先祭祖,再设筵酬宾客。解放后,此风一度泯灭,近几年又风行,且排场甚大,做大寿时,寿担有花上上千元的,也有改用钱物代替寿担的。

 吃六十六块肉父(母)到66岁时,女儿家需买肉切成66块煮熟送给父(母)吃,以祝其健康长寿。古有“六十六,阎罗大王请吃肉”之说,以为父(母)已吃了女儿送的66块肉,就不会受阎罗大王之邀了。

 阴寿即为亡父母做生。仪式如生人做生,也分请帖,日其庆,具名“追请子”。应请者也送糕、桃、烛、面礼品。如在寺院做阴寿,还要拜忏,或一、三、七日不等。一般人家的阴寿则较简单,一桌羹饭而已。此俗现已不多。只是在亡父(母)生日做一桌羹饭以示纪念。

 探望病人有人生病,亲戚朋友、邻居多探望之。但若病人生命垂危,或病人是长期病躺在床上的成人,看望时,多择上午或正午,而忌午后、黄昏,更忌晚上探望。以为上午、正午朝气充足,可免病人的“祟邪引到自身上”。初次看望病人时,要带水果、糕点等礼物,富裕者选送参茸补品。

 丧葬送终病人垂危时,子女须站立其旁。当病人喉底浓痰淤塞(谓“海底痰”),知其将逝,亲人须持一碗薄粥喂其咽下,谓“吃依样饭”。子女均以能赶上为长辈送终为幸。人亡后,要替其休浴、理发、更衣,移尸堂屋,陈菜饭祭奠,谓“移尸羹饭”。

 脚后灯烧荐包移尸入堂屋后,在死者脚后点一盏油灯,也叫长明灯,不能吹熄。并将死者睡过的席褥等物,按一定方向焚烧于三岔路口,叫“烧荐包”。意为人去,铺盖相携。

 报讣音死者家属要派人把死讯及殡期立即告知众亲戚,谓“报讣音”,报讣者倒掖雨伞,到了亲戚家,雨伞仍倒放,报知后要喝一杯茶,路远者吃一餐饭。亲戚闻讯后,要以哭声相报,如无人啼哭,即以砸瓦爿代之,并在报者走后,把他用过的杯、碗敲碎,筷子扔掉,再分别亲疏,备大红重被和香烛果品等祭物,前往吊唁。

 守灵晚上,亲人守于尸侧,谓“守灵”,也叫“陪尸”。移尸入棺,叫“入木”或“落硷”。落硷时辰须请阴阳先生择定,一般选在涨潮时分,意为死者灵魂能按时乘船,可一帆风顺到达阴间。钉棺时,亲人抚棺围哭,一人间“某病愈否”一人答以“好了”,直到问完死者生前的病痛为止。

 戴孝死者家属及亲戚都要穿白戴麻。系细麻绳于手腕和颈项,脚穿白鞋(穿至“五七”),鞋后帮皆缝有二指宽的红布。出殡日,全身着白,孝子穿“斩衰服”(麻制的丧服,下沿不缝边),披麻饰(直经),戴白帽,上套三梁冠(用草绳制成),手握孝杖棒;同辈亲人服“齐衰”(麻衣下沿缝边),孙子戴白帽,上套二梁冠;女儿穿白衣,戴“孝斗”;同族亲人,穿戴白布衣冠,疏者仅戴白帽。解放后乡村居民多沿袭之,城镇居民多戴黑纱布代之。

 醮杠出殡日,抬棺出中堂停放路边,专有一人边往棺差上浇老酒边念祝词,谓之“醮杠”,时众人哭声皆停。杠词内容有对死者的悼辞或赞辞,赞扬死者生前的为人,也有对死者儿孙的祝愿辞等。此俗土葬者仍行。

 做七从死者寿终日起,每七天设奠一次,以“五七”最隆重,由已出嫁女儿主办。是日,婿家要挑礼担。备香烛、纸锭、荤素菜看等。至“七七”为止,谓“满七”。

 百日﹒周年死者死后一百天,要做“百日”。一年后,要做“周年”羹饭,且连做三年。百日、周年时,至亲也要聚会悼念亡灵。以后每逢死者死期,皆做“忌日羹饭”。

 六月十二夹寿材一般盛行土葬的渔农村,夹(做)棺材皆选农历六月十二日,传说这天是彭祖诞辰日,可得长寿。生前做的棺材,称寿材。

 高价彩礼等不正之风得到有效抑制

 全力推进婚俗改革“为爱减负”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在婚俗领域存在着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随礼攀比、铺张浪费、低俗婚闹等问题,成为群众的沉重负担,被社会所诟病,人民群众期盼对此进行有效治理。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移风易俗的决策部署,自2018年起,民政部将婚俗改革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加以推动,2020年印发《民政部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21年4月和9月,民政部分两批共确定了32个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从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倡导简约适度婚俗礼仪、培育文明向上婚俗文化、传承良好家风家教四个方面入手,以期通过创新婚育文化载体,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治理天价彩礼等婚嫁陋习,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助力婚姻家庭幸福稳定。

 在民政部近日举行的2022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社会事务司二级巡视员杨宗涛介绍说,一年多来,民政部积极指导实验区探索创新,各实验区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婚俗改革在提升服务质量,指导各地创新婚俗礼仪,全方位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开展对天价彩礼、大操大办、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的整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创新婚俗礼仪代替大操大办

 一年多来,民政部积极指导各实验区提升服务质量,发挥婚姻登记机关婚俗改革主阵地作用。

 32个实验区普遍提升了婚姻登记软硬件环境,推行线上和电话预约,设立结婚登记区、离婚登记区、候登区、婚前教育室、婚姻家庭辅导室、颁证大厅,登记更加方便、快捷,环境更加温馨、浪漫,使结婚登记成为年轻人人生的美好记忆。普遍设立了婚姻文化馆或婚姻文化长廊,展示传统优秀婚姻文化,优良的家教家风家训,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红色婚姻文化等,对新人提高婚姻的神圣感、责任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引导新婚当事人签订婚俗改革承诺书或倡议书,承诺或倡导婚事新办、简办,拒绝高价彩礼、大操大办、恶俗婚闹,做新时代婚俗新风的引领者。

 在民政部的指导下,各地创新婚俗礼仪。

 实验地区普遍开展了颁证服务,探索颁证式婚礼,建立地方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名人颁证制度,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并实现颁证常态化,以此提升新人对婚姻的神圣感和责任感,引导当事人用庄重的颁证仪式代替大操大办。各地普遍定期组织举办集体婚礼,有不少地方专门设置室外集体婚礼基地,在重要时间节点,针对不同群体组织集体婚礼,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例如,浙江省舟山市举办的“海誓山盟”集体婚礼、湖南省民政厅每年举办的“国潮”集体婚礼、河北省河间市每年定期举办的“零彩礼婚礼”、山东省青岛市举办的“结缘活力海洋之都 爱在精彩宜人之城”文明实践集体婚礼等。许多地方还把婚姻登记机关搬到了公园,在公园或婚姻登记机关定期举办集体婚礼和颁证活动;不少地方还简化传统婚礼仪式,创新推出符合新时代年轻人需求的婚礼形式,深受新婚当事人欢迎。

 整治天价彩礼遏制不正之风

 全方位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是婚俗改革取得的明显成效之一。

 民政部会同全国妇联印发并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依托婚姻登记机关建立健全一站式、多元化的婚姻家庭服务机制,为当事人提供情感辅导、心理疏导、婚姻危机调处、处理家庭关系的方法等服务,提高当事人维护婚姻家庭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目前,全国84%的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设置了婚姻家庭辅导室。探索对新婚当事人开展婚前辅导、离婚冷静期内婚姻家庭辅导跟踪服务的有效方法,指导各地积极应用“互联网+”服务模式,开展婚姻家庭“云辅导”,扩大服务范围,延伸辅导内容。有不少地方将婚姻家庭辅导、家庭矛盾化解、好家风家教家训宣传延伸到村庄、社区,开展“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比,从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榜样来感化邻里、和睦家庭。通过对32个实验区的抽查情况来看,社会效果非常显著。

 同时,开展对天价彩礼、大操大办、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的整治,探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指导各地基层自治组织把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对彩礼的标准、婚宴的标准、随礼标准、参加人数等作出规定;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在婚庆中的组织、引导和监督作用;发挥党员干部、乡贤在婚事操办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规范教育农村红娘群体严禁哄抬彩礼标准。通过这些措施,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正之风得到有效抑制。

 另外,为满足群众异地办理婚姻登记的需求,节约当事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经国务院批准,自2021年6月1日起,民政部在7省2市启动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共办理“跨省通办”婚姻登记75514对,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

 发动群众自觉参与婚俗改革

 杨宗涛说,下一步,民政部将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等一系列要求为指导,持续深化婚俗改革。具体而言,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推进:

 认真开展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经验阶段总结工作,召开实验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提炼婚俗改革过程中取得的典型经验,以点带面,加大推广力度,并将成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政策措施。

 组织发动群众自觉参与婚俗改革,进一步加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组织的作用,指导村(居)民委员会研究制定婚丧礼仪规范,形成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良好机制,把党的领导、政府的引导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

 指导各地依托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开辟为群众举办红白事的公共空间,严控大操大办,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1、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合婚。这里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贴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占卜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

2、合婚之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枚金戒指,也有送金项链的,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女方在定亲礼时,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定亲后便行聘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2154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1
下一篇2023-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