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和李银河: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王小波和李银河: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第1张

如果说这世上有什么爱情宝典,我想一定是王小波这本《爱你就像爱生命》,一封封情书写满了他对李银河的款款深情。

一年前,无意间翻到这本书,草草读过几页,说实话当时并没有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

直到最近,我又了解到不少二人的事迹,回想当初所读之书,一瞬间被强烈震撼。

以前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后来才发现,若是不了解人生,有些书是读不懂的。

01

1977年的一天,王小波把刚写的《绿毛水怪》寄去《光明日报》。

当时就职于《光明日报》的李银河,辗转间读到《绿毛水怪》文稿,顿时心中一紧。

她说:“写作手法虽然稚嫩,但却有什么东西深深拨动了我的心弦。”

从此,她记住了“王小波”这个名字。

后来,李银河因为学术问题跑去请教身为逻辑学家的王方名,也就是王小波的父亲。

其实除了学术问题,她还有另外一层私心,想趁此机会见识一下王小波的庐山真面目。

谁知这一见把李银河心里所有的美好幻想打破了。

她吓坏了:“觉得他长得真是够难看的”,“不但丑,丑中还带着一点凶样”。

仅是这一点,还没来得及点燃的爱情火苗就已经悄无声息熄灭了。想想也是,好看的皮囊谁不想要,而且“以貌取人”本来自古有之。

还记得朋友当时给我讲唐代文学家罗隐的故事,此人才华横溢,只可惜其貌不扬,颜值撑不起才华。

有一宰相之女读过罗隐的诗作,对他非常仰慕。宰相为了女儿的幸福,特地把罗隐请到家里,然后让女儿躲在门后偷看。

谁知女儿看过之后,直接把收藏的罗隐诗作全部销毁,从此再也不读他的诗。

这两个故事的开局如出一辙,当时读起来就忍不住发笑。爱美之心嘛,人皆有之,普通人或是伟人,皆不例外。

02

还好故事到这里并没有戛然而止。

几天之后,王小波主动找到李银河。二人大谈起文学,正聊得畅快之际,王小波话锋一转,直截了当问道:“你有男朋友吗”?

李银河先是一愣,随即如实相告:“没有”。

“你看我怎么样?”

不得不说小波的胆量简直非一般人可比。因为“文革”的耽误,他读罢初中就断了学业,在小厂做起工人,而此时的李银河早已完成大学学业,在大报担任编辑。

门第悬殊如此之大,用一句话概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李银河也说:“他就是一个男版灰姑娘。”

接下来一段时间,李银河收到王小波源源不断的情书,最初的方式也很特别,写在五线谱上。

一封又一封情感真挚的信件拨动着李银河的情绪,让她内心不自觉柔软下来,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花儿。

03

二人的感情同样经受了无数考验。李银河也在意别人的眼光,在意家人的看法。

因为相貌问题,家人给出了反对意见。李银河本就在意,加上家人的劝阻,于是向王小波提出分手。

她送上两张**票,附言:“我们以后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小波立马退回**票,随信写道:“你从这信纸上一定能闻到二锅头、五粮液、竹叶青的味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他想放弃但又绝不气馁,一封又一封接着写信:

“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面对李银河的不理睬,他继续写道:

“你应该去动物园的爬虫馆看看,是不是我比它们还难看……”

“你也不是就那么好看呀,咱们扯平了。”

这些话幽默风趣,又透露出如小孩子一样纯真,李银河感动的同时也终于释怀了,既然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只能二选一,她选择后者。

从此以后,两人坠入爱河,一发不可收拾。

04

“你好哇,李银河”,基本是王小波写给李银河所有情书的开头。

有几分俏皮,又有几分天真,情感之细腻牵动无数少女心。

这样的信坦诚直率,天真无邪,睿智风趣的王小波原来也有如此孩童般率真的一面。

美好的爱情从来不是枯燥的,即便日子平淡如水,也能从中发掘乐趣。两人的爱情就像糖果罐,她们就像围着糖果罐的孩子,不时从罐中发现惊喜。

小波说:“我有了良心,我的良心就是你。”

银河说:“你这把钥匙就是开我这把锁的。”

再没有什么能比两个灵魂高度契合更让人羡慕的了。在有趣的灵魂面前,财权相貌通通都没那么重要了。

05

她们在风雨里一起患难,彼此相互支撑。因为有这些因素,这段爱情更是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了。两年后,李银河申请到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社会学,王小波因为条件限制只能在两年后才去与之相会。

一起在美国修学的那段时间,两人仅靠银河每月的400美元奖学金维持生活。最初,两人一起在餐馆打工,小波因为拖累银河而自卑,银河也因为心疼小波而不肯让他打工。

“他那么一个智慧的头脑,我舍不得他去干粗活。”

面对家人的不理解,银河态度坚决答道:“文学是他的生命。我们对生活要求不高,我一个人工作够用了。”

从此王小波全身心投入写作。

回国之后,王小波被安排在计算机教室工作,做些杂活。小波觉得活得窝囊:“我老婆当教授,我狗屁不是。哀乐中年,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罢。”

即便两人地位悬殊,李银河从来没有嫌弃过他。她鼓励道:“小波,好好写小说吧,你是无价之宝。”

这就是李银河,一个毫无条件信任并且全心全意支持小波发展的人。

06

爱情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如果说李银河成就了王小波,那么王小波也成就了李银河。

什么是美好的爱情,大概就是无论何时所遇何事,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靠。

李银河做同性恋现象调查研究时,很多亲朋好友都持反对态度。要知道,在当时几乎没有人研究这个领域,更何况一届女流,质疑声更是源源不断。只有王小波坚决支持,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行动上,他把她当做生命来爱。

1997年,李银河还在剑桥做访问学者,而王小波因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这段朴素又真挚的爱情就这样落幕了。

《爱你就像爱生命》再版时,李银河在序言中写道:

有些人遇见了便是一生,我想无论有没有答案,那些书信和那些经历都是银河一生的财富。正如小波在五线谱所说,他和她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王小波和李银河做到了,浪漫温馨一生围绕在她们身边,那些美好的爱情也带给后辈无限遐想。

如果说爱情有什么秘诀,我想就是如他们一般同舟共济风雨相随,相互包容,彼此支持,把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过成诗。

王小波,于1997年4月11日 逝世,(45岁),昨天是他的忌日。

王小波如今常被人提起的一篇散文叫《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就是教人话语的真诚、魅力、话语权力、说话上税、穿着皇帝的新衣讲话,懂道理的人因为环境不允许而沉默、不懂的人夸夸其谈等等。

王小波小时候听说亩产30万斤粮食的传言,始终不相信,因为他饿得吃铅笔头,上课时候从铅笔的橡皮头啃起,吃完围在一圈的铁皮,再吃木料笔杆,有点香味。甚至连课桌都吃掉了一部分。这也挺讽刺的,小时候被饿得吃笔杆子,长大了用笔杆子复仇。

王小波的书,读过就读过,没读就没读,懂了就懂了,没懂就没懂。打着擦边球去爱一个自己不懂的人,并不快乐。

王小波就像那个拒绝沉默的人。

鲁迅曾说过一个铁屋子的隐喻,说大部分人都在铁屋中沉睡,偶有醒来的人,他们的疾呼却恼怒了旁人,因为他打搅了大多数人的好梦。

王小波就像那个拒绝沉默的人。

他的文字有时让人不愉快,人人心知肚明却不愿说的事,你为何偏要戳穿?好好享受现世的乐趣不好吗,为什么执着于那些思来想去也得不到出路的问题?

王小波的语气比鲁迅更温和,通篇直抒道理,很少大肆批判。

王小波在文中有个比喻,把文化人比作唐僧,俗世物欲比作妖精,如果你唐僧跟妖精上床,丧失阳气,就没有资格上西天礼佛。实际上胡适狄更斯福楼拜一大票文人从来不禁锢自己的欲望,只要不强奸她人的身体和精神,男人和男人商量一下也可相爱。

文化是蔬菜,道德是胡萝卜,可以说胡萝卜是蔬菜,不能说蔬菜就是胡萝卜,这样会使文化变得狭隘,说不定哪天就没菜吃了。 整本《沉默的大多数》读下来,意识前卫,放到今天同样适用,王小波的思想已经不能用前卫来形容了,堪称中国文学史推动精神文明的圣经。

王小波的家庭出生。

1952年, 王小波 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是当时最有名的逻辑学家。

由于当年的某些风波,王小波还未出生,家庭就突遭变故。为了让这场风波赶快过去,所以家人给王小波起名小波,意为"大浪化小波"。

16岁他前往云南插队,本以为是一场浪漫的冒险,却没想到在那里吃尽了苦头。吃着粗茶淡饭、干着劳累的工作、时不时还被军代表打骂。

几年后,王小波带着一身伤痛回到了北京,而这经历成为了他写作《黄金时代》的素材,并开始进行写作。

后来他们之间的通信被集成书出版,叫《爱你就像爱生命》。

"你好哇,李银河。"这是每封信的开头,"你好哇"也成了王小波标志性的情书体。

一个"哇"字,全是真诚、热情和憨傻。爱让人变傻,让一个写出时代三部曲和各种黄暴文的大作家变成了清纯少男。

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

很多人,大概都是先知道王小波,再认识李银河的。我也是。

后来才知道,李银河是社会学家,性学家,女性主义者,是专家学者教授博导。师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

文学圈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李银河是作为王小波的遗孀才为人所知。王小波太有名,她仰仗了王小波的光芒而已。

不。

这样的“我以为”,王小波都不会答应。

因为李银河,本身就是一个宝藏人物啊!

在世时,很多人的注意力便都只集中于他一个人的身上。但实际上,王小波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跟默默在背后支持他的妻子李银河有脱不了的关系。而且与王小波相比,李银河的各方面条件和取得的成就都更为突出。

李银河与王小波原本是两个世界里的人,故而本该不会产生任何交集。但没成想,到了后来,缘分还是让他们遇到了对方。据说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是在王小波的家中。虽然李银河在看过他写的 《绿毛水怪》 这本书后,对他产生了莫大的好感。但真正见到他本人时,她却突然对他产生了很强烈的失望之感。

原来,那时的王小波不仅长得不好看,而且还很不修边幅。整个人看起来有些邋遢,完全就不是李银河想象中的白马王子的样子。于是,此次见面之后,李银河感到相当失望,并且还表示希望后续不再跟他见面。

但是王小波不一样,他自从见过李银河后,就对她产生了很强烈的好感。之后为了能跟她在一起,他迅速对她展开了猛烈的追求攻势。结果,时间久了以后,李银河还真的答应跟他在一起了。而且自这以后,王小波除了努力在文学方面谋求发展外,还拼尽全力追随李银河的上进步伐—— 因为李银河是大学生,王小波为了能让自己配得上人家,后来便也去考了大学。 接着李银河要出国留学,王小波便也跟着人家一起去了。而且还在留学过程中,顺利取得了硕士学位。之后两人排除万难结了婚,总算是过上了令人艳羡的婚姻生活。

他们的爱情故事,已成经典。

“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王小波在信里这样写下对李银河的爱。

李银河曾经回忆,在相恋相依的二十年间,两人几乎从来没有吵过架红过脸,感受到的全是甜蜜和温暖。“我的生命因为有他的相依相伴而充满了一种柔柔的、浓浓的陶醉感。”

王小波和李银河,为什么不要孩子的原因。

王小波和李银河在没结婚前,就商定了要长久地过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决定不要孩子,以避免被缠入凡庸琐事中,后来他们二人都到美国读书。按照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人生苦短,所以要秉烛而游。虽然手里没多少钱,他们还是以最节省的方式游遍全美。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在北京家中突发心脏病辞世,终年45岁。

1997年,一名45岁的王小波突然心脏病发作死亡,王小波二姐王征得知消息后,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半年前,王征还同弟弟王小波相处半月有余,两个人彼此靠近,只是发现他有些懒懒的样子,原来这已经是他患病的先兆。

此外,该报告还指出,王小波冠状动脉硬化。 由于他去世前的情景,他的姐姐说的王小波痛苦是难以想象的。

王小波二姐王征说,房间白墙上剩下的牙齿已经被咬断了,医生还发现他的牙齿是白色和灰色的。

这一幕真是太惨了。

同路遥一样,英年早逝,壮志未酬,但同样留下了文学史上的巨著。 王小波40岁辞去教师职务,潜心写作,45岁病逝,在那个文坛时代,王小波绝对算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这五年间,他所带来的文学作品却是有目共睹的,为当时沉闷的文学注入新的活力,犹如池塘里的死水泛起一片涟漪。

那时,身在美国的李银河并不知情。

但李银河的心跳一直特别快,好像隐隐觉得有什么事。从机场往回赶的路上,接她的人说,小波是个诗人,走得也像个诗人。

她一下子就明白了。

“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害怕不害怕都一样。”王小波曾在一段访谈里说。李银河认为,王小波对生命的看法,是明明知道短暂、要失去,但是在失去它之前,要让一切都发生,要尝试去创造一点点美出来。

王小波真不愧是“一位烂漫勇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随意思想者。”

王小波曾说:“假如我今日死了,也许就不可以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讲到:我渡过了幸福的一生;也不可以像司汤达一样说:熬过,曾经爱过,读过。我很怕落入全都说不出来的结果,因此已经认真工作。”

九十年代的我国文学界是一地飘舞的鸡毛掸子,王小波冒冒失失地闯了进去,又匆匆忙忙地离开。我经常想,假如九十年代的我国文学界没了王小波,可能会是如何一种恐怖的情况?王小波的著作,为九十年代低沉的文学类引入了一种新的魅力,他就像一粒碎石子,资金投入到一片死水里,激发了水里的海浪。

王小波是在创作的情况下痛楚地去世的,他在写作职业生涯的巅峰状态溘然长逝,他没有落入全都说不出来的结果,由于他为人们留有了一大笔珍贵的精神食粮,他真不愧是是“一位烂漫勇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随意思想者。”

李银河是最懂王小波的人,她曾不止一次表示过,自己很欣赏王小波的才华,一早就知道他不会一直被埋没。

确切来说,王小波是在去世以后才火起来的,他的作品大都比较前卫,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考,尤其是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有很多关于情色的描写,更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并非是他有问题,而是我们不够开放,不够包容,完全跟不上他活跃的思想。

好在有一个人是懂他的。

这个人就是王小波的妻子,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

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伴侣,一直陪伴着彼此,支持着彼此,无论遭受外界多少的否定和非议,始终不曾放弃。

王小波遗孀 李银河。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 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李银河女士看上去就不像是能与别人起争执的人。

她的长相、她的衣着、她的举止,也都是圆墩墩的,没棱没角的,没所谓的样子。

当她说起她的研究,说起:有同性恋给她写信,赞她是“带给人间温暖与光明”的普罗米修斯;有六十多岁的老夫妇给她写信,反复详细地描述他们和谐的性生活;有老色鬼给她写信,奉上自创手绘色情漫画配打油诗,讴歌男性生殖器;有老干部给她写信,骂她是陈世美的后台……

李银河称:不能让社会这么愚蠢!

李银河:

我二十多岁时看《存在主义》,觉得人生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人生非常偶然,也非常短暂。当然,这事一旦想透了之后不能多想,再想就根本没有生活的动力了。

虽然生命最终没有意义,但是有些事对生命本身是有意义的,你要生活得美好还是丑陋,这个有意义。把事情想到这一层,人活得会比较快乐。

李银河称:不喜欢没有感情的性。

同性恋、多边恋、虐恋……我只能说我希望对这样的事情多一些理解,通过研究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知道当事人的权利。我有研究的好奇,但是不一定要自己尝试。同性恋试也试不来啊。一夜情我不喜欢,没有感情的性我是不喜欢的。我完全能理解有些人会有这种冲动,会喜欢跟感情分开的性。但是我不喜欢。我正好是喜欢“萝卜”的,不是喜欢“白菜”的,我觉得把性和感情分开的人是喜欢“白菜”的。当然,如果一辈子只有一个或者是曾经只有一个性伴侣,我应该还是会觉得遗憾。

李银河的退休生活。

李银河被传与一女子同居。

其实,早在此事于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李银河本人就已经通过发博文的方式对此给予了回应。她说,自己并非是什么“ 拉拉 ”,与自己结交并同居的那个人,也并不是人们认为的同性恋者。因为对方虽然拥有女性的生理特征,但却在性别认同方面,始终认同的是男性。

说白了,李银河的博文就是想告诉大家,与自己同居的那个人就是一个“ 跨性别者 ”。且此人只可能与喜欢男性的女人在一起,而并不可能跟喜欢女性的女人在一起。如此一来,也就间接证明了她自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同性恋者,而是正常的异性恋者。看起来李银河的这番解释挺合情合理,但是能完全接受的人却寥寥无几。好在李银河并未把过多精力放在照顾别人的感受上,而是照常在退休后跟那个人一起过着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 据说两人后来共同领养了一个孩子,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带着这个孩子到各处去旅行拍照。

李银河,是一个活过、爱过、写过的女人。

据说退休后她还专门以自由而又消极的人生视角著就了《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这本书。

李银河在书中写到,“一个快乐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幸福;做一个有知识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丰富;做一个懂礼貌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优雅。”

已过耳顺之年的李银河,退休后生活在滨海小城威海。

她的人生,应该是做到了快乐幸福、丰富优雅的。

因为她,“曾经用自己的生命寻求快乐(活过,爱过,写过)”。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你可以什么都没有”

“但不能没有智慧”

“你可以什么都放下”

“但不能放下尊严”

“总有一天,你会获得你所渴望的一切”

“因为,最强壮的肌肉,是你的心”

我第一次接触王小波是在高中,记得那时我还以为他是个演员,是一个喜剧演员,因为这个名字颇带有喜剧感;或时以为王小波是个笔名,因为在我眼里,王小波这个名字应该带有的是近代风范,小波两字有种新青年的风范,亦不可在姓名中出现,当然这只是我的一方面拙见。

当时我们班中有个同学,他拿着一本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当时感觉十分有意思,觉得,猪怎么会有人的品格,特立独行呢?这是把猪拟人化了吧!反观作者,王小波,在以前从未听闻过这个名字,二流作家?演员?当时也没过多的了解,只是记住了这本书,和这个名字。

高考前,大家都是在积极地应对高考,有时我无心思考那让我焦头烂额的物理题,看着教室黑板上的那距离高考多少天多少天,至今为止也是历历在目。无心思考问题也就去思考人生,尽管也是没有太大的意义,但这也算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语文课,有时老师在黑板上讲着题目,我们很多人就在下边看各种各样式的课外书,我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只猪有了人的思想,在逃离了猪圈之后,也便开始思考起来,当然,具体内容我记不太清,只记得一些大概。当时想着想着也就想起了猪,猪?脑子里迸发出了特立独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接踵而至。

想起他,也是会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没怎么读过他的书,不知道他想表达的什么,不敢评价过多。

后来,到我上大学,我也是才慢慢接触到他,最欣赏的是他的感情史,他与李银河的那段感情,感觉有种童话故事中的情节。因为他们互相懂得,最好的爱情或许也就是彼此懂得。

王小波第一次与李银河见面,王小波就深深地爱上了李银河。他对李银河说:“你有男朋友吗?”李银河愣住了,回答说:“没有。”从此王小波开始了他的漫长追求。

李银河是一位编辑,而王小波则是一位工厂工人,两者相差悬殊,可王小波没气馁,单凭自己的情话,深深地牵住了李银河的心。

你好哇,李银河

我把我整个的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银河,

你好!做梦也想不到我把信写到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只唱不完的歌。

- 触及你的灵魂,不再在乎你的容颜-

众所周知,王小波的容貌可以说是岌岌可危。在王小波之前,李银河曾经有过一个男朋友,容貌可以说比王小波优秀的不是一点半点。

李银河爱慕他,可是却只是单相思,一厢情愿,对方对她却只是简简单单,毫无顾虑。但终究是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李银河对他表白:“我…我喜欢你”他答应了她,两人开始了热恋。可是时候不长,终究以男方的“我们两者的三观不同,你的观点不适合我”两人结束了这段恋情。

1977年,李银河在山西大学毕业,担任《光明日报》编辑,分配于史学组。

一日,她从朋友手里读到《绿毛水怪》。

我们走到十路汽车站旁。几盏昏暗的路灯下,人们就像在水底一样。我们无言地走着,妖妖忽然问我:“你看这个夜雾,我们怎么形容它呢?”我鬼使神差地做

起诗来,并且马上念出来。要知道我过去根本不认为自己有一点作诗的天分。我说:“妖妖,你看那水银灯的灯光像什么?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上,吞

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妖妖说:“好,那么我们在人行道上走呢?这昏暗的路灯呢?”我抬头看看路灯,它把昏黄的灯光隔着蒙蒙的雾气一直投向地面。 我说:“我们好象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妖妖忽然大惊小怪地叫起来:“陈辉,你是诗人呢!”我说:“我是诗人?不错,当然我是诗人。”

她开始被里边的情节所吸引,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文人才可写出如此动人的文章,他记住了文章,也记住了作者—王小波,他开始憧憬见到王小波。可当他第一次见到王小波是时,大失所望,“这个人怎么这么丑?”李银河暗暗在心里想到。可王小波第一次见到她,就对她进行了表白,干净纯粹。李银河没有接受她,后来王小波开始给她写情书,一封又一封,没有间断。李银河闲暇之余,收拾东西,便看到了麻袋中那一封又一封的情书,她不禁被他所打动。“你好哇,李银河”,简简单单,却又不失优雅。

曾经有人问夏目漱石“怎么委婉地表达我爱你?”夏目漱石回答道:“今晚夜色真美。”

李银河与王小波就这样陷入了热恋。但是没过多久,李银河提出了分手,理由是“你实在是太丑了!”事后王小波给李银河写信,心中写道:“你从这信纸上一定能闻到二锅头、五粮液、竹叶青的味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你应该去动物园的爬虫馆里看看,是不是我比它们还难看”王小波的文笔富有幽默感,在信的结尾他还写道:“你也不是那么好看啊!”李银河想通了“自己不是太好看,也不必找个好看的人啊!”,两人的灵魂在此得到了升华。自此,李银河不以容貌来评判王小波,我爱你的灵魂,胜过爱你的容貌。

- 你对,我支持你;你错,我还支持你-

1978年5月,仍旧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的王小波,第一次走进高考的考场,在此之前,他“只上过一年中学,还是十二年前上的”。他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并被顺利录取,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 。 不久后他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在《丑小鸭》杂志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但是却不太被人赏识,李银河激励他:“你自己才华现在只是还未遇到伯乐,等你遇到伯乐自然会有人赏识你”。王小波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教师生涯的枯燥也是他开始《黄金时代》时代的契机。

李银河收到了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欣喜地告诉了王小波,王小波想一同前往,可是政策不允许,却只能耽搁了两年。

李银河对王小波说:“放心,我先去探探路,你加油,我在美国等你。”

等过两年,王小波来到了匹兹堡,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

在美国,物价很高,两人的经济水平达不到日常所需,李银河就对王小波说:“没事,你用我的钱,等到以后我在花你的。”王小波心生愧疚,便去饭店刷碗,拿着寥寥的工资。尽管不多,却还是够他们两人的温饱。

银河一如既往的支持,也使得小波在文学道路上愈走愈远

在美国,两人放荡不羁地去穷游。

他们游览在路上,一路上的风光让他们看到了自然的宏伟。

美丽的海岸线

圣莫妮卡沙滩

层次跌宕的洛杉矶

好莱坞

静谧休闲的中央公园

后来,他们不安于现状。

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

大本钟前他们拍照留念。

威尼斯水城上他们划船驶过这座古城。

埃菲尔铁塔更是让他们折服于建筑师的创作中。

他们爱情让人羡慕。穷游穷游,穷的是资本,富的是志气。这可能就是真正的爱情,不靠金钱所支撑。

两人毕业后,李银河在北大任教授,王小波任讲师。

王小波经常懊恼:“自己有的时候还得靠老婆来养活,我算哪门子男人!”李银河激励他:“你安心写你的小说,指不定你还能拿诺贝尔奖呢!”

在北大呆了三年,后来他又来到了人大。1992年王小波从人大辞职,开始安心他的创作。

所有人都反对他,认为好好的工资不拿,写什么小说?

只有李银河全力支持他:“我坚信,他能写好小说!”

无论你做什么,我都义无反顾

1997年,王小波送李银河赴英国,在机场临别时,他用力搂了一下她的肩膀作为道别。李银河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半年后,她赶回来与他的遗体告别,王小波生前写给她的信一遍遍响起:“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 我还爱你,依然爱着你…-

在王小波离开人世21年之后,李银河写了一封信

李银河念信

小波:

你离去的日子,与清明临近。每年清明节过后不久。就到了你的祭日。转瞬之间,21年过去,令人感叹生命之短暂、残酷。如果你健在,也该66岁了。咱俩同岁,可以共同步入晚年。可惜没有如果,我们只好天各一方。如果用词更严格些,是阴阳两隔。

你走后,我常常思考“生命的意义”这个无解之题。思来想去,答案竟是:生命从宏观视角看,是不可能有意义的。但是从微观视角,可以自赋意义。

你生前,我与你讨论过这个问题。你当时写道:“我会老,也会死。可是我不怕。在什么事物消失之前,我们先要让它存在啊。”

现在回头看你的一生是神彩飞扬的。你活过,你写过,你爱过,你过了精彩的一生。然后就飘然而去。

我爱过你,我仍然爱着你。你一生浸*在爱之中,这是生命最美好的状态。我也将终生浸*在爱之中,直到最后时刻。直到生命消失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万一灵魂存在,但愿我们还会相遇。

最美的爱情不过是互相吸引,相依为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没有过多的复杂过程,不牵强。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也恐怕是前世的姻缘,来让今生他们相见,小波在茫茫人海中终究是找寻到了他的“银河”。

文章来自公众号

龙虾青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2336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