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创作之历代服饰资料参考(五)宋朝服装(4)

18-小说创作之历代服饰资料参考(五)宋朝服装(4),第1张

宋朝皇后、贵妃的冠礼服包括 祎衣 、 褕[yú]翟 、 鞠衣 、 朱衣 、 钿钗礼衣 等。一切如汉唐旧习。

祎衣 :皇后受册、朝谒景灵宫、朝会及诸大事时穿。

褕翟 :妃及皇太子妃受册、朝会时穿。

鞠衣 :皇后亲蚕时穿。

朱衣 :命妇朝谒皇帝及垂辇时穿。(这个找不到图啊!)

钿钗礼衣 :宴见宾客时穿。

宋朝命妇有官服。

所调 命妇 ,泛称受有封号的贵族妇女,命妇享有各种仪节上的待遇,包括一品至五品高级官员的母与妻,俗称“ 诰命夫人 ”。

命妇随男子官服而分等级,服装有 大袖衫、襦、袄、褙子、裙、袍、褂、深衣 。

虽然宋朝的宫中妇女也以窄袖服装为主,但 宽衣大袖 仍被视为 华贵的标志 。《朱子家礼》:“大袖,如今妇人短衫而宽大,其长至膝,袖长一尺二寸。”穿着这种服装, 必须配以华丽精致的首饰 ,其中包括 发饰、面饰、耳饰、颈饰 和 胸饰 等。

皇后、贵妃、命妇 的 常服 多为大袖衫、长裙、褙子、披帛等。

常服   流行瘦与细长的廓形 ,与唐代的宽大廓形相反。 服装配色 打破了唐朝的以红紫、绿、青为主的习惯,多采用 黑紫 、 沉香色 (黄黑色)、 粉紫色 、 葱白 、 银灰 等。

服装面料花纹 也由比较规则的唐时团花改成了 折枝花纹 ,变得更加生动、自然。

褙子 是宋时最具特色的女装,是皇后、贵妃、公主、命妇、歌舞伎和百姓女子都喜欢穿的常服,甚至男子也穿褙子服装。

褙子 以 直领对襟 为主, 前襟不施襻纽 ,袖有宽、窄两式,衣长有齐膝、膝上、过膝、齐裙至足踝几种,穿在襦裙之外。因受辽朝契丹人服装影响,褙子衣身瘦窄, 左右腋下开长衩 , 不缝合 。其 特点是 :舒适合体、典雅大方。

普通女子服装 包括 襦、袄、衫、褙子、半臂、背心、抹胸、裹肚、裙、裤 等。

宋朝妇女讲究服饰打扮,蓬门贫女,也有一两件锦衣罗裙或几样头饰。

宋人庄绰在《鸡肋篇》中记述:“两浙妇人皆事服饰口腹,而耻营生。”这是对 宋时妇女服饰浮华 的真实写照。

百姓女子衣着形式短小,上穿襦袄,下身配裙子最为常见,结婚后的劳动妇女下裳多穿裤。

1)襦、袄

宋朝女子的襦、袄 造型基本相同 ,较短小长至腰,分 大襟 与 对襟 两种。

穿短襦时喜欢将衣襟放在裙腰之外。

袄 ,有 衬里 并内 加棉絮 。

通常 贵族妇女 以 紫红 、 ** 为主,用绣罗并加上刺绣。

百姓妇女 多以 青、白、褐色 为主。

2)衫

宋时女衫多 用刺绣 装饰,有 圆领 、 交叉领 和 直领 3种。袖有宽、窄两式。

衣料一般用 罗、纱、绫、缣 等轻软的帛制成。宋词中有“ 薄罗衫子正宜春 ”“ 白团扇底藕丝衫 ”“ 轻衫罩体香罗碧 ”等句描绘其质地之美。

3)半臂

半臂来源于武士铠甲服,因袖短而称之为半臂。

男子多着于内,女子多着于外 。

4)抹胸与裹肚

女子 内衣抹胸 略短,似今用的罩杯; 裹肚略长 ,似儿童所用的肚兜,仅有前片而无完整后片。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 粉红纱抹胸 , 真红罗裹肚 ”,说明当时这两种内衣颜色十分鲜艳。

5)裙子

宋时女裙流行“ 千褶百叠裙 ”, 即百褶裙 。

裙子用料较多, 下摆肥大 。裙色一般 比上衣鲜艳 ,裙式修长,裙子腰部由唐朝时的高腰下降到自然腰部,腰部系绸带,绸带上佩有绶环垂下,裙上绣绘图案或缀以珠玉。

“ 珠裙褶褶轻垂地 ”“ 绣罗裙上双鸳带 ”等句都是形容裙装配饰的,而“ 主人白发青裙袂 ”和“ 青裙田舍妇 ”等句中描写的是老年妇女或农村劳动妇女。

裙中还有前后开四衩的“ 旋裙 ”,最先 流行于京都妓女之中 。

6)裤

汉族古裤无裆,因而外着裙。

宋代妇女 劳动时 不着裙子而 穿裤 。

宋代风俗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中描绘了怀抱婴儿坐在纺车前的**与撑线老妇,皆着束口长裤。两者不同的是,老妇裤外有裙,或许是因为劳动时便利的需要,因此将长裙卷至腰间。这种着装方式在非劳动阶层妇女中并未发现。

7)袜与鞋履

袜用麻、丝、棉制成。

有一种裤与袜相连的叫 裤袜 ,有长筒和短筒之分( 哈哈!这个跟当今的裤袜是一样样的呀! )。

袜裤 不仅女子使用, 男子也穿用 。“ 一钩罗袜素蟾弯 ”不仅显示出袜料。而且表明了女子缠足的陋习。

在宋朝,女子缠足之风遍及民间,“ 三寸金莲 ”成了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

缠足之鞋,名叫“弓鞋”,在红色鞋帮上绣花者多。

宋朝的画作中常有小脚女子形象。

女鞋 重视鞋头式样 ,凤头、花头最常见。

劳动妇女 多 天足 ,着布鞋、草鞋等,鞋的造型多呈 平头或圆头 。

一、说媒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在传统的婚姻中,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媒人可以主动的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还有一句话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批八字与推生肖

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三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关于推生肖,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有: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等等。不合拍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担挑,蛇虎如刀挫,龙兔怕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三、定聘

定及定议,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聘书一般都由男家备办。定聘之前一切礼金都已定列成礼单。男家只纳礼金的一小半,俗称上半礼。定聘时也可以以金戒指为定聘礼的。定聘的那一天男女两家皆设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参加者只凑热闹,并不送礼。

四、送礼

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两个月内进行,送礼最重要的是送礼金。由于定聘时已拿上半礼,这时全部纳完俗称下半礼。其他的礼物列成礼单,夹在礼书之内。礼单上面必须有布帛、绸缎、纱罗之类,这些布料是为新婚缝制衣服的。女家也要回些礼物,缮好礼书交来人带回。送礼之后,距婚期已经不是太远了。

五、迎亲

迎娶的当日,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盒队,浩浩荡荡、鱼贯而至。花轿一到,女家奏乐鸣炮相迎。迎亲的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地,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大人。并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们行过礼后,伴娘就挽着新娘上花轿了。上轿时,新娘一般要“哭嫁”,表示对父母的依恋。娶亲的归路,必须走另一条路,也叫不走回头路。

六、拜堂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举行拜堂仪式。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拜堂意识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直花堂前。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

通赞:新郎新娘进香。

引赞:跪,献香。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就是电视剧里面常见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才进洞房。

七、闹洞房

闹洞房主要是由于古代婚姻都是父母亲包办的婚姻,男女双方在结婚前都没有任何的接触,有的连个面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了解和熟悉了。现在一下子成为了夫妻,肯定十分的陌生,有了这么一个闹洞房的过程,就可以改变那种出现冷漠的气氛,使新人尽可能的减少生涩之感,尽快地使小夫妻进入亲热的状态。所以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越闹越喜,不闹不发,越闹越发以及新婚三日无大小的说法。

彝族人认为在家中谈情说爱是不礼貌的,必须在姑娘房进行。姑娘房一般是公房。在姑娘房里,姑娘可以留宿来会自己的小伙子,二人同床而睡。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不见怪,无拘束。但是照彝族规矩,姑娘小伙同床,只能动口,而决不能动手。稍有越轨,就会群起而攻之。

彝族少女长到十七八岁便要接受成人洗礼。母亲和女性长辈,择定吉日良辰,焚起好香,挑来净水,将姑娘的身子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在一旁早已等候的女伴们,开始为她换下孩童时穿的白裙子,穿上标志成年女子的黑裙子,边换边说些赞美和祝福她的话。

然后便将她送到专门为她搭建的姑娘房里居住,让她开始与小伙子们交往。

姑娘房大小不一,大的可以住十余人,小的可以住三五人,一般都建在村头或村尾,一是方便小伙子与姑娘幽会,二是避免影响村寨中的父母和长辈。姑娘们白天回家干活,晚上就在姑娘房里纺线织布绣花,有的姑娘房中还会准备一些香烟、糖果、瓜子之类的零食,有小伙子来相会时,便陪坐聊天。

每当夜幕来临,姑娘们都会精心的打扮一番,等待心仪的小伙子们到来。小伙子们来后,通过交谈相互认识,然后便在姑娘房中围成一圈,唱起情歌,跳起欢快的舞蹈,唱够了跳累了,他们便和看中的姑娘在一张床上和衣而睡,不过千万不能有什么想法,否则姑娘们会群起而攻之。天一亮,小伙子们便会早早的醒来,相约再次幽会的时间,然后悄悄的离开姑娘房,此时姑娘们也各自回到家中,开始一天的劳作。

姑娘房也是相亲的场所。姑娘赶歌会去了,妈妈必须煮好招待未来女婿的饭菜。青年们在歌会上互相认识后,男青年必须同女青年一道住在姑娘房,由姑娘招待。而父母不能露面,只能从门缝中偷看。这一夜,姑娘小伙住在一起,进一步互诉衷情。天亮时,小伙子才悄悄离去。如果男方中意,很快就派人来提亲,若是男方在短期内没有动静,那就算吹了。男方提亲,女方可以拒绝。无论哪方不愿意,都只有等到下一次跳歌会再另选择。

人在世上注定要结婚,况且是在看待婚姻很重的中国,结婚从古至今一直在延续,结婚的目的不是延续后代,而是结婚可以表达男女双方都很恩爱。当然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是活人的结婚,但是其实历史上是有死人结婚的,我们叫这些死人结婚为冥婚。

冥婚俗称“鬼婚”,是男女双方或其中一方死亡的婚姻形式。其实简单地说就是给死去的男或女找一个配偶。这些冥婚是针对于年纪轻轻没有结婚就去世的男女,古时认为如果没有进行婚姻,那么他的“鬼魂”就会感到空荡。便会从“阴间”出来,来到人间使人民不得安宁。于是就为了人间的安宁,就出现了冥婚。冥婚的男女订婚后双双死亡,双方父母会举行婚礼,完成后举行丧礼,将双方的棺材合葬于一体。有的双方生前并无婚约,死后由父母出面找媒人说合成婚,选择吉日迁棺合葬,并举行一定的仪式产也有订婚后男的死亡,女的到男冢与“木主”拜堂成婚,并为男方守寡。

说起冥婚,其实冥婚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它在几千年的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更有著名的人物也使用过冥婚。曹操有一个儿子,他的儿子叫曹冲,小时候,我们只学过一篇叫《曹冲称象》的课文,那便是我们对于曹冲的所有记忆。

冥婚最盛行是在宋朝,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当时只要是没有结婚去世的都必须有一场冥婚,而元代只是跟随了宋代,但在元朝冥婚并没有那么的流行了,到了明朝有的女孩子把自己保护起来了,不会被冥婚所守寡,这时人们对冥婚已经开始有些排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6170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