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一些世界民族乐器

列举一些世界民族乐器,第1张

风笛风笛又名风袋管,是一种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民间乐器。属管乐器,发声原理类似于风琴、手风琴以至于口琴,靠气流振动簧片(镶嵌在木管内)发声。其发音原理是演奏者向风袋内充气,再把风袋内的气流压送到装在风袋上的簧管内鼓簧发音。充气方式有两种:传统式是从风袋上的活瓣吹管吹气入袋;改良式是由系在演奏者腋下的小型鼓气器鼓气进袋,欧洲民间传统风袋一般系皮制,装有两种发音簧管,分有按音孔的曲调管和无按音孔的持续音管两种、前者是单簧或双簧,1~2支;后者1~3 支。风笛源于亚洲,约公元1世纪流传到古罗马,而公元14世纪起成为风行欧洲的民间乐器。18世纪风笛传到澳大利亚、加拿大,在苏格兰地区,风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常用于民间的婚丧风俗节日活动中,风笛的音色纯朴甜美,并以富于特色的持续音见长。民间的风笛演奏具有欧洲乡村风情的田园风格。 风笛盛行于欧洲,风笛的种类多至上百种,欧洲很多国家(包括俄罗斯、土尔其)都有自已种类的风笛,甚至在亚洲(如印度)也有。苏格兰高地风笛是所有种类中声音最为宏亮的,形体也较大。最为著名也最常见的苏格兰高地风笛(The Great Highland Bagpipe)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据说起源於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后来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也常常采用。现在西欧、东欧各国用得比较多,印度、巴基斯坦也有这种乐器。这种乐器是由一个气袋(一般用动物皮制成)一支吹管和几支奏固定音的管子组成,吹管上有簧片,所以这是一种簧管乐器。现在流行最广的苏格兰高原风笛有三根奏固定音的管子。演奏者除用嘴吹管外,还要不断地向夹在腋下的气袋鼓风。苏格兰风笛的发音嘹亮、优美、并能持续不断。古代它曾是苏格兰人打仗时使用的一种特殊武器,并由苏格兰王室规定规定为军队专用,在战场上用这种强大、奇特的音响配合鼓声来惊吓敌人。直到苏格兰被英国人战胜后才废弃。在苏格兰民间,这种风笛及其演奏的曲调一直作为一种传奇事物而世代相传,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苏格兰的民族传统音乐。目前流传的苏格兰风笛音乐,大致可分为进行曲式的,抒精忧伤的和舞蹈式的三种。

http://wwwkukecom/kuke/library/instrument/index/

  既然女方要求,如果不过分,就只好遵从。

  (山东菏泽)巨野的婚俗

  清末至民国期间,婚俗与历代大同小异,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婚年龄一般十七八岁,有的定“娃娃亲”。官富人爱一夫多妻。有时还有“童养妻”。旧俗一般女大男。农村有“女大一,百事吉;女大两,福寿长;女大三,有吃穿”之说。

  旧俗定婚、结婚的方法:首先要媒人说合,双方父母同意后,先由男家一“恳贴”,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回以“允帖”。贫苦人爱只换“恳帖”、“允帖”就算定婚。书换柬”。“书柬”用一块长方红纸叠成四折。第一折上写“喜”字;第二折上写“未修秦晋名姓先传、谨凭媒仪,愿结良缘”;第三折上写“恭恳”(允)老亲家。正亲家拜”;第四折一写“年月日”。写后用红纸封装上“柬帖”。男家将“柬帖”装入婚盒,婚盒内还要装上析技、艾枝、麦盐等,希望“百年合好”,“长命富贵”。送时要先定双日,先女家后男家,并且互琏礼品,男家一般要摆“三八酒席”,24个菜,招待媒人和女方送帖客人(一般4人)男方用两个人陪客。到女家送帖酒席较简便一些,一般10个盘。“换书”之后,定婚完毕。结婚前,要按男女生辰属象,看好日子,选定吉日良辰。一般是:正月七月迎鸡兔;二月八月迎虎猴;三月九月蛇与猪;四月十月龙和狗;五月十月鼠和羊;牛、马喜在六、腊月。看好日子后,再由媒人“送时书”写明本年月日全吉,禁忌属相,上下车(轿)面向方,坐帐宜用屋间,路逢井、石、庙,用红包袱,包红衫、被面、戒指、坠子、带子、柏枝等,女家押回绸子腰巾、帘了、钱等。结婚这天,男女家都先贴对联。男娶亲车(轿)出门前,新郎着新衣,拜祖先、父母、亲邻。亲邻帮助扫院子,摆桌子,备酒席。娶车(轿)出门,要带“响器”班、“亮家”,车上扎棚,前头用红布蒙上,装一只红黄公鸡,后头用被单遮上。当亮家的人有待客的,有打旗的,有拿红灯的,有放鞭炮的,还有娶女婆一人,有的去两个未婚青年妇女接新媳妇。一女家则去一个车送客,另有两个送新媳妇的青年未婚妇女,还有一班子抬盒子,送嫁妆。新娘在上车(轿)前要打扮,“改头”顶“蒙头红”等。到男家后,有两个小孩持火把绕车三圈,再下车(轿),到院内拜天地,入新房,坐帐,喝“交心酒”,入洞房后去“蒙头红”,喝面条。洞房床上,要撒红枣和花生,以望“早生贵子”。晚上,样邻朋友喝喜酒,小孩闹喜听房。婚后娘爱亲戚请新媳妇吃饭。女家在第二、三天请新女婿。

乡野爱情

文∕一笑东方

1 父母之命

在古老的农村,很多年前有一个古老的习俗。

儿女的婚事都是老人决定。

男女双方没有发言权。

你同意要结,不同意也要结。

那么双方的老人,只要谈得来,看一下,男方或者女方,只要不是太丑太矮太傻就愿意了这门婚事。

结婚当天,如果看到新娘太丑,男方也不能悔婚。女方如果看到男方太矮,就算哭得死去活来,也不能悔婚。

这就是,父母之命。

当然也不必苦大仇深,有时候你看似神仙眷侣也许各奔东西,有时候你上错花轿也许就嫁对了郎。

这个红尘中的事儿最难讲喽!

故事的主人公玉华是一个中农家的孩子,朴实善良厚道。

记得他家的杏子成熟的时候,有几个小孩子爬到他家的杏树上偷杏子。

玉华没有怒吼,而是轻轻走到树下,说了声别摔着喽,就走开了。

偷杏子的小孩子似乎有点惭愧了,就慢慢下树,走开了。

玉华不仅从小就喜欢劳作,而且会做菜,会唱凤城大鼓词,时不时在田里劳作的时候会来上一段,这个时候,很多人听着他的大鼓词就算做一种休息了。

这样一个小伙子慢慢成长,就像一棵杨树,挺拔茁壮,小杨树总要长大。我们的玉华已经年方十三,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

虽然个头不高,但是人很精神,又能干活。

一双眸子,比姑娘还俊。

爹娘这样说,玉华听到这样说,紧张地把一双有力的大手在胸前搓来搓去,不知该说些什么。

2 媒妁之言

自从玉华到了十三岁,说媒的人就踏破了门槛。

父母总算给他相中一门亲事。

但是玉华做不了主,父母觉得合适。

宋媒婆说的是天花乱坠。

玉华的父亲玉仲把旱烟抽得滋滋响,玉华的母亲笑得合不拢嘴。

玉华也不知道好和不好。

只是听说,对方女子大自己三岁。

而且还比自己高,人也灵巧。

玉华没见着,但是觉着比自己高,还比自己大,那岂不是娶了个老虎吗?

第二天,玉华的父亲玉仲和母亲白素香去了女方家。

女方的名字叫秀芹,姊妹排行老三。

玉仲和白素香看着好。

这秀芹,身材有一米七,又白又胖,胖到好处,一双大眼睛,笑起来还有一颗虎牙。

秀芹的父母也相中了玉华,虽然个头不太高,但是人精神啊,又能干活,还心善。

亲事就这么定下来。

但是,秀芹却给父母提出了一个要求。

那就是结婚前要看看玉华这个人长得什么样。

父母说,这可使不得,毕竟自家闺女是未出阁的姑娘家,怎可抛投露面。

但是,父母拗不过女儿,于是给宋媒婆说了。

宋媒婆说,这好办啊,就让玉华他爹让玉华什么时间段到某块地干活,让秀芹和其他人远远看上一眼不就行了吗?

3 淡淡的喜欢

玉仲听说这件事,有点着慌,因为玉华才一米六二的个头矮啊,秀芹见了岂不是会悔婚?

白素香心生一计,让玉仲叫上侄子玉石。

玉石也不高,也就一米七的样子。

模样也比玉华秀气。

总比我们家玉华高吧。

这能行吗?玉仲有点犹豫。

能行!关键时候老娘儿们比老爷儿们果断。

那天,下午,天气虽然有点热,但是玉仲让玉华和玉石把西地里的棉花给拾喽。

我们那儿是根据方位角自家的田地的,东地西地南地北地东南地西北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两个人憨头憨脑地就去拾棉花。

秀芹和自家秀英姐姐,站在河堤上看的时候,感觉拾棉花的两个年轻人都很好。

秀英说,那个个子高的应该是是玉华。

秀芹问,你咋知道?

还用问吗?各自跟你差不多,才能配得上你啊,要是矮了,咱爹娘能愿意吗?

秀芹说,那也是。不过,那个个头不高的也很好啊。

秀英说,打住,你别得陇望蜀啊!

秀芹笑道,二姐,这读书人就是不一样啊!这话我可听不懂。

秀英一听妹妹笑话自己,朝秀芹腚上用劲拧了一把。

秀芹哎呦一声叫出了声。

拾棉花的玉华玉石吓了一大跳。

秀英秀芹立马躲在了河堤上的老杨树后面。

玉华说道,妈呀,大白天听到小妮叫,吓坏了哥哥的胆啊!

玉石说道,是啊,我也给吓坏了。

结果两个人啥也没看到,继续拾棉花。

这边秀英秀芹在老杨树后偷笑。

4 绝对的忠诚

在古老的农村,我们喜欢冬天里或者春天里结婚。

因为农闲季节,大家都有空。

一家有事百家帮,人手齐,摆大席。

于是,在一个冬天里,两家人请人定了日子,那就结婚吧。

结婚那天,大家都喜气洋洋的。

结婚前一天,新娘秀芹激动地没睡着。

第二天,胭脂口红没少涂,秀芹还是很激动。

玉华心里喜洋洋,敲锣打鼓迎新娘。

秀芹心里情切切,娇娇滴滴贺新郎。

红盖头遮着新娘的脸,新娘只能看到前面人的脚。

一路过去,离了自家的村庄,到了玉家庄。

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鸣炮奏乐,这就要拜天地了。

秀芹听到人说,“玉华,你别忙活菜了,今天的菜都是按照你的吩咐做的,大伙喜欢吃,你家媳妇也会喜欢的。”

“行,那我就过去再看看,响器班子咋样了。”

“别去了,你放心,都是按你吩咐做的,你一个新郎官,马上去拜堂。”

秀芹看不到,但是听得到。

原来自己未来的夫君这么能干,能文能武啊!

新娘新郎拜天地。

两人拜了下去。

可是,秀芹一抬头,看着新郎的脸,身子凉半截。

这不是那天看的高个子啊,个子这么矮?

新娘秀芹扯掉了红盖头,看着这个矮自己一头新郎。

众人看着这个美艳的新娘很是惊叹!

你们这是骗婚!秀芹怒斥。

玉华愣在那里,十三岁的玉华一时也不知所措。

秀芹看着玉华,玉华看着秀芹。

送亲的人,立马去劝秀芹。

姑娘这是怎么了?

那天我跟姐姐秀英去棉花地看到的玉华不是这个人!

这人就是玉华啊!众人齐刷刷地说。

秀芹一回头,看到人群中有一块美玉,那人就是玉石。

他才是玉华!秀芹指着玉石。

这哪是玉华,这是玉石啊!众人还是齐刷刷地说。

我不管,你们玉家就是偷梁换柱!

玉华明白了是咋回事,玉石也明白了是咋回事。

玉仲白素香装得还是一脸无辜的样子。

秀芹在哭闹,场面眼看就要不可控。

反正我不能拜堂!秀芹说着,泪水冲淡了胭脂红。

送亲的人说,秀芹啊,拜不拜堂,你都已经是玉家的人了。

玉家庄老少爷儿们,秀芹以后就是你们玉家庄的媳妇,自古好女不侍二夫,今天堂虽然没拜成,但是喜事已成,恭喜二老,以后请多担待!

嫂子你说的没错,但是我秀芹不是将就的人,有些话,咱们当面锣对面鼓说清楚,不然,这洞房我不入!

玉华见新娘来真格的,“大大,娘,你俩过来!玉石你也过来。咱们把话说透,当着老少爷们的面儿,省得日后说不清,这洞房确实不能随便入,一旦不中意我,后悔都来不及,我也不喜欢强人所难!”

秀芹听玉华这样一说,心生几分敬意,没想到这个矮个子男人这么爱憎分明,接着又心生几分欢喜。

玉仲说话了,“媒人说,你要来看我们家玉华,我们不是怕玉华矮,你看不上,这桩喜事给吹了,所以,心生一计,让玉石和玉华一起拾棉花。这件事是我们做的不妥,你看,都这样了,我们也不好说啊!”

白素香嘴上不饶人,“我老婆子不虚伪,我就是看上你这个儿媳妇了,我就觉得俺们玉华也好,就是个子矮一点,这事儿我们做的是不对,但是今天这婚都结了,还能怎样?”

秀芹刚要说话,玉华却说道,“娘,不能这样!”

“儿啊,咱花了钱啊!这婚结不成,咱家丢人啊!”

“花钱又怎样?丢人又怎样?如果人家不愿意,也不能这样做!秀芹姐姐,弟弟代我父母给您陪个不是,说实在话,我玉华比您小,个头不如您高。虽然对您中意,但是您如果不中意我,我绝不勉强,我说话算话,绝不扯谎!这样吧,您要是觉得玉石兄弟好,我把这身衣服给玉石兄弟,这个婚算是给你们办的!要是,您不愿意,您随时可以离开,对了今天的菜,我是为你做的,饿,就吃上一口再走不迟。”说完之后,玉华脱去了新郎官的华服,送到玉石手里,转身离开了家门。

“你们这是弄啥嘞,你们糊涂啊!”玉石把衣服交给了玉仲白素香夫妇。

然后离开。

留下一个惊愕的新娘和一群惊愕的人。

衣服在白素香夫妇手里攥着。

唢呐不响了,鸟儿不唱了,鸡不叫,狗不吠了。

秀芹心里不知又惊又喜了好几回,虽说玉仲夫妇不老实,不厚道,但是这个玉华果然不同凡响,够爷儿们,况且那天棉花田里自己也觉着玉华不错,只是不知道谁是玉华,今日这一番话语,让他对这个男人心生九分欢喜,这就是我秀芹要的男人!秀芹脸上泪痕没了,出现了朝霞一样的娇羞。

她轻轻走过去,拿着玉华的衣服入了洞房。

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众人欢腾了,说,玉华真带劲!

新娘入了洞房,但是新郎却出去玩了。

5 修成正果

玉华的爷爷玉尊拄着拐杖去找孙子。

众人说这老头年轻二十岁啊!

孙子玉华还在树林里跟一帮小伙子玩着攻城的游戏呢,反正一身力量没处使,婚是结不成了,还不能打场架吗?

玉华回去睡觉!你媳妇入洞房了,玉尊的话霸气十足!

天色有些昏暗了。

啥,她入洞房了?你就骗我吧!就算入了洞房,我也不回去。我才不回去呢,她那么高大,我弄不住她!

哈哈哈哈!这句话引来了小伙伴们大笑。

我让你不回去!玉尊话音未落,手里的拐杖就劈头打来!

玉华没有躲,爷爷打孙子,天经地义,躲了,就真成了孙子了!

玉尊见孙子没有躲,拐杖停在了半空!

回不回去!

好,爷爷不生气,我回,我回!

玉尊高兴的一脸褶子斑点拧成了麻团子。

伙伴们也是起哄,然后聚在一块,不知在商量什么好事。然后一群人各自准备去了。

秀芹在洞房里吃好了晚饭,上酒菜都好,尤其菜,油盐圴匀,丸子脆,羹汤香。

玉华一声不响走了进来,门也没关紧。

秀芹故意装作看都不看他一眼,心里不知看了几百遍。

玉华也不说话,虽然平时在田里他是一把好手。

但是今晚不同,这是洞房啊!还有一个母老虎,恐怕自己凶多吉少。

两个人就这样枯坐着。

秀芹有很多话想对玉华说。

玉华折腾一天了,累了,乏了。坐在椅子上坐着坐着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呼噜打了起来。

秀芹看着玉华,噗嗤笑了一声,拿了一件薄被给他盖上,端详这张娃娃脸,心里美滋滋的。

秀芹自己也乏了,想去铺床,却又想在柔软的床上趴一会,就这样在婚床上睡着了。

一声鸡啼,天亮了。

秀芹和玉华几乎同时醒来。

两个人互望了对方一眼 ,就开始笑了起来。

而且是互相指着对方笑了起来。

玉仲白素香一宿没睡,一直听着动静。

没想到被笑声惊醒。

好了,这事成了。白素香开心地说。

成了,成了!玉仲也这样说。

可是两个人笑声怎么不停呢?

不会出事了吧!

他们俩顾不了这么多了,推门一看,也跟着笑了起来。

原来玉华秀芹脸上昨晚被人画了个大花脸,玉华就知道是那帮臭小子作怪。

玉华立马用搪瓷盆去厨房端了一盆水,让秀芹洗脸。

玉仲白素香立马退了出去。

一对新人微笑着站在那里,搪瓷盆里一对鲤鱼戏水的图案更加鲜活起来。

怀梆是河南省古老稀有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因其发源于明朝怀庆府一带,故称怀梆,亦称“怀庆梆子”“老怀梆”。怀梆始于明末,清朝成形,清至民国时期成熟,有300多年历史。它属于梆子腔体系的稀有剧种,长期流行于民间,剧目、唱腔、念白、音乐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怀梆是当地特有的地方剧种,它的唱腔慷慨激昂,表演粗犷奔放,在演唱、表演等艺术上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唱腔慷慨激昂,表演粗犷奔放,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擅演朝代蟒靠架子戏。上演的剧目多为双生、双旦、双花脸。深受豫西北及山西南部一带群众的喜爱,主要流行在古怀庆府一带。 由于怀梆属梆子腔体,演唱时须用枣木梆击打节奏。唱词多为七字句,十字句兼长短句,上下对应,合辙压韵,结构基本规整。怀梆有300多本传统戏,曾演过近百部现代时装剧。其中代表剧有:《反徐州》、《雷振海征北》、《燕王扫北》、《反西京》、《天仙乐》、《古槐案》、《张春醉酒》、《老少换》、《红珠女》、《赶秦三》、《辕门斩子》、《桃花庵》、《凤仪亭》、《老征东》、《五女拜寿》、《扬排风》等。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牛家湾》、《沙家浜》、《红灯记》等。

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末民初,该剧种发展势不可挡,

曾有“五府皆怀梆”之说,即指彰德府(安阳市)卫辉府(汲县市)、怀庆府(焦作市和沁阳市)、大名府、顺德府(邢台)也有把广平府包括在内的。且流播到北至保定、石家庄、阳泉、长治市,西跨新安、渑池、垣曲县,东进封丘、长垣、延津县,南达许昌、禹州市的广大区域。至今石家庄的赞皇县、洛阳的新安县仍有怀梆演唱。

怀梆是流行于河南省西北部古怀庆府及周边的一个地方特色剧种。怀梆形成于何时,它的来龙去脉如何,至今没有发现可靠的依据。但一种普遍的说法是,怀梆已有300多年历史,是由社火、海神戏逐步演变而来,也叫老怀梆。

怀庆府处在豫晋交界地带,自然条件优越,各种资源丰富,各路商贾和文人墨客活动频繁。

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唐崔令钦著的《教坊记》记载,隋末出现于河内郡的歌舞戏《踏摇娘》,应是怀梆的雏形,也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最早的戏剧表演雏形之一。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诏封道教上清派创始人魏华存为紫虚元君,钦差河北巡查使尉迟恭在阳洛山(神农山的支脉)督造紫虚元君宫。此后,每年从三月三起都要举行十几天的祭祀活动,各地的民间歌舞百戏也都要赶来会演,以至成为庙会,历久不衰。

唐宋时期,对紫虚元君宫(静应庙)的兴建和扩建,以及由此带来的绵绵不绝的祭祀活动,为怀梆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强有力地促进了焦作地区歌舞百戏的发展和早期怀梆的形成。

金天德年间(1149-1153),怀庆府一带“竹马”、“旱船”、“龙灯”等“社火故事”已很盛行,杂曲小调《剪剪花》、《挑花蓝》、《风摆柳》等已在民间传唱。“社火故事”和杂曲小调以及后来的“海神戏”为怀梆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础。

海神戏,是自元以来群众对日趋成熟的怀梆的俗称。海神戏起初泛指当时在官府祭祀、民间祈雨和庙会期间演出的歌舞百戏。

明代世子乐圣朱载堉汲取民间音乐的精华,用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十二平均律,更促进了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当时流行的“响器班”、“金鼓会”就是朱载堉编创的。后来的民间艺人将这一带的俗曲小调、传奇故事逐渐搬上了戏曲舞台,并受弋阳腔、昆山腔及乱弹、梆子腔的影响,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了板腔体系中一支梆子戏--怀梆。

明清时期,日益兴起的怀庆商帮为推销四大怀药、布匹、竹货等,不断拓展市场而组织的怀梆演出活动,加速了怀梆的发展和成熟。随着怀庆商帮坚定的脚步,怀梆逐步走向湖北、河北、陕西、山西等广大地区,甚至涉足北京、东北、广东等地,一时间声名鹊起,有“五府怀梆”的美誉。至此,怀梆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深受各地人民喜爱和认可、别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新中国成立后,在古怀庆府地区业余怀梆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地迅猛发展。武陟县1950年恢复了26个剧团,1958年发展到66个。

1953年,当时的沁阳县有32个剧团,1957年发展到100多个。为了进一步扶植、发展怀梆,沁阳县政府于1955年初成立了县怀梆剧团,修武县于1958年成立了县怀梆剧团(后撤销)。1960年后,由于艺术的交流与影响,特别是豫剧的影响,怀梆在改革方面过多的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艺术特点,失去了本剧种的特色,如怀梆的尖弦(大弦)被去掉等。“文化大革命”后,怀梆剧种虽有复苏,但因断代十几年,业务人员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观众也较以前减少。除沁阳县怀梆剧团时有演出外,农村业余剧团只在年节时进行演出。

沁阳市怀梆剧团作为全国仅有的一家怀梆艺术表演团体,成立于1955年,它不仅是个演出团体,同时也担负着研究普及提高怀梆艺术的责任,成为怀梆艺术发展的主阵地。怀梆剧团曾演出过300多本传统戏和近百本现代戏。并相继在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有关研究怀梆艺术的论文50余篇,编著出版的《怀梆唱腔选》、《怀梆艺术》、《怀梆论坛集锦》等著作,不仅对宣传普及怀梆戏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填补了我省稀有剧种理论研究的空白。市怀梆剧团先后参加过国家、省市戏曲大赛近30次,获得各类奖项80余人次。1992年,市怀梆剧团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天下第一团”。

2000年,沁阳市政府成立了朱载堉艺术学校;2004、2005年,市怀梆剧团荣获“河南省民族民间艺术稀有剧种会演”六项金奖;现代怀梆剧《王东明》入选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出版了《怀梆剧团五十年》一书,编排了大型怀梆现代剧《好媳妇》,已申报省、市“五个一工程”奖。

2005-2008年,焦作市文化局、沁阳市人民政府先后举办了四届“神农杯”怀梆戏曲大赛,来自沁阳、武陟、修武、温县及济源市等地近30家代表队先后参加了比赛,进一步促进了怀梆艺术的交流;从2006年起,沁阳市财政对怀梆剧团的差额补贴由原来的每年11万元增至20万元。2007年8月,经沁阳市编制委员会研究同意,为市怀梆剧团新增财政差补编制28名;2007年,中央财政对怀梆剧团下拨了20万元的保护经费,主要用于音像、灯光设备更新,道具购置及新剧目的创作等方面。

怀梆形成后,迅速在怀庆八县分布开来。人们不但爱看,而且爱唱。

庙会上最吸引人的就是怀梆戏了。怀梆那嘹亮的唱腔和伴奏声,划过天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清楚,很早就用凳子占了地方。开场锣响三遍,戏才真正开始。

经普查,怀梆在当地几乎人人能哼会唱,从家庭院舍到田间地头到处都可听见怀梆的旋律。至今流传有“卖房当地,要看怀梆戏”、“担蒜卖姜,要看老怀梆”的俗语。

栉风沐雨向前行

怀梆戏的发展,经历了明代的孕育期,清代的成形期,清至民国的成熟兴盛期。

怀梆形成之初,流传极为困难。当时戏班艺人多由贫家子弟组成,没有文化,学艺全凭师傅口传心授,戏词全凭艺人心中来。从事演唱的艺人半农半艺,活动范围很小,发展缓慢。从清朝中叶到民国年间,怀梆戏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马丑妞、李永泰、乔庆云、吕连人等一大批有影响的著名艺人。怀梆班日益增多,出现了同乐班、普庆班等许多戏班,从封闭走向流通,创造了与外地民间艺术交流、学习、借鉴、吸纳的机遇,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怀梆开始在戏曲种类中脱颖而出,为众人所热捧。传统剧目已有300多出,内容多为宫廷变乱、衷心报国、征战疆场、抗暴锄奸,也有少量的民间故事、家庭生活。

虽然怀梆戏的发展在史志中很少记载,但从戏楼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其发展、繁荣、普及的情况。沁阳市、济源市、温县、武陟县、博爱县等地都发现有元、明、清时期的古戏楼、舞楼遗址以及修建戏楼、舞楼的碑文。特别是清明时期,各县戏楼日益增多,遍及城镇、村寨。仅清化镇(今博爱县所在地)竟有戏楼13个半。这半个戏楼是因为地方狭窄只建了半个,演出时再临时搭半个。据统计,至民国时期,焦作地区共有戏楼417座。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居住在老北京城内的穷人家庭,经济再困难也会举行个简单的婚礼。喜事不同于丧事,没钱可以简单地装殓发送,穷人家办喜事,也是有讲究的。

所以不管是拉洋车的,做小买卖的,当店铺、作坊学徒的,都要拼死拼活,省吃俭用,攒下一笔钱,以备结婚之用。

贫婚的迎娶仪式与有钱人家区别不大,同样要雇八人抬的大轿,八面大鼓,十六个响器。但仪仗的质地、花轿的新旧程度就要大打折扣了。另外,贫婚的男方一般不置办家具,女方也无须陪送嫁妆,而且酒席也一切从俭。

也有的为了不让亲朋好友、邻里乡亲看笑话,会把婚礼办得像模像样,哪怕是婚前、婚后要忍受拮据的日子。

城市居民如此,远离京城的乡下农民境况就更差了。他们一年到头忙活下来,腰包里剩不了几个钱,所以男女双方联姻更多的是穷人家之间的互相怜惜。

如果哪家儿子是个好劳力,会有姑娘主动愿意嫁进门,这样对男女双方都有利,因为女方家少了一张吃饭的嘴,而男人家则添了个劳动力。

不过再穷的人家,也须明正言顺,所以,迎娶仪式是不可缺少的。双方通过卜算、合婚、选日子,然后挑个农闲的时候,热热闹闹的把婚事办了。

农村的大多数的婚事都选在腊月举行,娶完媳妇就过年,也图个吉利。

结婚之前,男方家要准备几份彩礼,给女的做件红布棉袄,绿花布棉裤,一双青布鞋,一双布袜子,再准备几朵小花和黄米面小枣做的年糕,就可以由媒人前去女方家商量迎娶的吉日了。

吉日订好之后,男方家要在门前挂一对灯笼,新郎官要借一身行头把自己打扮一番。迎娶大多选择在夜间举行,租一顶轿子,请四个本村的老乡当轿夫,压轿的娶亲太太一般挑选年纪大的妇女,再请个吹鼓手,就可以去娶亲了。

迎娶回来,要先放一挂鞭,外加两个二踢脚,以图消除穷气,来年迎个好年头。然后将一堆玉米秸点着,代表烧炭盆,象征夫妻生活越过越红火。

新媳妇顶着红盖头下轿之后,新人双双到供奉的天地爷前三叩首,或者到灶君之位和天地桌前就地三叩首,也有烧三柱香的,紧接着要向公婆行礼,所以即使贫婚,也是有礼可循的,只是排场和规模简单一些罢了。

迎娶过门之后,新婚夫妇和公公、婆婆、娘家送亲的要一起坐下来吃顿团圆饭,一般是浇卤的轧饸饹。吃饭过后要到祖坟去祭祖,这样新媳妇就算是自家人了。

第三天是回门的日子,新姑爷赶着借来的毛驴高高兴兴地把新媳妇送回娘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6683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