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嫁给了谁

白雪公主嫁给了谁,第1张

王子。

白雪公主吃下毒苹果后陷入了昏迷,七矮人将她放在一个水晶棺中。时光流逝,有一个国家的王子经过这座森林,发现躺在水晶棺中的白雪公主。王子被白雪公主的美丽所吸引并且爱上了她。

他向矮人们要求,让他带走水晶棺。王子和他的随从在搬运的过程中,有人不小心被绊倒,这一摇晃,让那片毒苹果从白雪公主的口中吐了出来,白雪公主也因此苏醒。王子向白雪公主表明了爱意,决定结婚,并订下婚期。

虚荣任性的皇后认为白雪公主已死,她再度问魔镜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魔镜的回答使她十分愤怒:“你是这里最美丽的人;但更美丽的人是将要成为新皇后的人。”

这时王子的婚宴邀请送来,不知道新皇后就是白雪公主的皇后应邀赴宴,发现继女仍然在生。惧怒交加的皇后企图在婚宴上制造混乱,结果王子下令强行为她穿上烧红的铁鞋不断跳舞至死,好使婚礼能顺利进行。

人物原型:

1986年,洛尔的历史学家巴特尔斯(Dr Karlheinz Bartels)将《白雪公主》童话的许多现实原型和关连令人信服地与洛尔及周边区域连系起来。

据称白雪公主的历史原型是1725年6月25日生于美因河畔洛尔的玛利亚·索菲亚·冯·埃尔塔尔,她的父亲菲利普·克里斯托弗·冯·埃尔塔尔在1719-1748年间任美因茨选帝侯国在洛尔的地方长官。

由于具备外交才能,他曾以主教辖区使节及“外交部长”的身份频频周游各地。担任该职期间,他往来于整个欧洲的诸多皇族王室之间,因此冯·埃尔塔尔在洛尔的声望可以也同“王族”一样。

1725年9月4日,与波兰公主玛丽·蕾岑斯卡(1703年-1768年)结婚。育有二子八女:

露易丝·伊丽莎白(1727年8月14日 - 1759年12月6日),帕尔马公爵夫人,与其夫菲利普公爵育有两女一子。其中长女伊莎贝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后,次女路易莎·玛利亚为西班牙王后,独子费迪南德为帕尔马公爵。

亨丽艾特·安妮(1727年8月14日 - 1752年2月10日),终生未婚。

玛丽·露易丝(1728年7月28日 - 1733年2月19日),夭折。

路易(1729年9月4日 - 1765年12月20日),法国王太子。与第一位妻子西班牙公主玛利亚·特蕾莎·拉菲艾拉有一女,夭折;与第二位妻子萨克森公主玛利亚·约瑟珐有五子三女。其中包括法国国王路易十六, 路易十八,查理十世和撒丁王后玛丽·克洛德。

菲利普(1730年8月30日 - 1733年4月17日),夭折。

玛丽·阿德莱德(1732年3月23日 - 1800年2月27日) ,终生未婚。

维多利亚·露易丝(1733年5月11日 - 1799年6月7日),终生未婚。

苏菲·菲丽芬妮 (1734年7月17日 - 1782年3月3日),终生未婚。

特蕾莎·费丽茜塔 (1736年3月16日 - 1744年9月28日),夭折。

露易丝·玛丽(1737年7月5日 - 1787年12月23日),终生未婚。

布斯堡王朝是欧洲历史上最为重要、影响力最大、统治地域最广的王室家族,该家族成员曾出任过奥地利匈牙利、比利时、荷兰以及德国等国君主。

一、哈布斯堡王朝起源

哈布斯堡家族发源于瑞士北部的阿尔高州,并在1020年筑起鹰堡(哈布斯堡城堡)。并逐渐将势力扩展到今天的奥地利和德国南部。哈布斯堡(鹰的堡垒)是1020年斯特拉斯堡主教威纳尔和拉德波特伯爵在今瑞士阿尔高州所建。拉德波特之子威纳尔一世称哈布斯堡伯爵。1273年哈布斯堡的阿尔贝特四世之子鲁道夫四世当选为德意志国王(但未加冕为皇帝)。1282年12月27日鲁道夫一世夺取被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占有的奥地利公国,旋即划归哈布斯堡皇室拥有。 鲁道夫一世最终于1291年逝世,哈布斯堡家族虽暂时失去帝位,但南阿尔萨斯、布赖施高(Breisgau)和帝国内的其他一些领地都被划入哈布斯堡家族。14世纪期间,新成立的瑞士联邦不断向德国南部扩张,导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鹰堡。 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由瑞士南部的鹰堡,转移到下奥地利的维也纳,开始哈布斯堡王朝的进一步发展。

二、发展及鼎盛期

1、奥地利公国

哈布斯堡家族在失去神圣罗马帝位后,继续持有奥地利公爵的爵位。历任奥地利公爵都不断地扩大公国的统治范围,并将公国划分为若干个省统治。但这些划分最终导致内外奥地利分治。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两位公爵艾伯特(Albert)和利奥波德(Leopold)签定协议。艾伯特的子孙将拥有内奥地利公国,即今日的奥地利中东部,利奥波德的后裔则坐拥外奥地利公国,统治领域包括今日奥地利西部、南阿尔萨斯和位于德国西南领地。奥地利内外分治的局面,直至1490年外奥地利公爵家族绝后才得以结束。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再次归由一位公爵统领。

2、重登神圣罗马帝位

1422年,内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五世迎娶了神圣罗马皇帝兼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西吉斯蒙德唯一的女儿卢森堡的伊丽莎白公主,并被指定为西吉斯蒙德的继承人。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尔布雷希特于次年陆续即位为德意志国王、匈牙利国王及波希米亚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未加冕为皇帝)。由此以后,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圣罗马帝国皇位(1742年-1745年间除外),直至帝国覆亡。 但不久后的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葬身沙场,遗下一名遗腹子拉迪斯劳斯。奥地利公爵和神圣罗马帝国皇位随后由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的一位表亲腓特烈三世继承,拉迪斯劳斯一出生就继承了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分别称拉斯洛五世/拉迪斯拉夫一世)。但很不幸,这位哈布斯堡幼主很快被人所杀害,使家族丧失了对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统治。 1453年11月23日,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三世将奥地利公国提升为大公国,使哈布斯堡皇朝乃至奥地利在欧洲的地位都大大提高,也为皇朝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基础,皇朝也逐渐步入鼎盛期。

3、散叶欧洲各国

哈布斯堡皇室的权势,在马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 I)统治期间(1493年-1519年),通过皇室联姻,得以进一步增强。 马西米连一世本人,于1477年8月18日迎娶了勃艮迪公爵独生女玛利公主(Mary of Burgundy)。这段姻缘,将属于勃艮迪公国的,自法国南部至荷兰的领地统统并入哈布斯堡皇室领地。 马西米连一世的儿子英俊王菲利浦(Philip the Handsome),于1496年,迎娶西班牙女王储: 胡安娜公主(Joanna the Mad),开创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不过,菲利浦将母亲勃艮迪公爵的领地也赠与西班牙王室,种下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权战争的导火线。 马西米连一世的孙子,日后的神圣罗马皇帝费迪南一世(Ferdinand I)于1521年5月25日 迎娶了波希米亚的安妮公主(Anne of Bohemia),次年,费迪南的妹妹玛利亚公主(Maria of Austria)嫁给了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路易二世(Louis II of Hungary & Bohemia),这两段婚姻为日后奥地利吞并波希米亚和奥匈合组二元帝国埋下伏线。 马西米连一世的儿女,多与外国王族通婚,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影响,大大增强。

5、查理五世称霸欧洲

马西米连一世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使他的孙子查理五世(西班牙称卡洛斯一世)成为欧洲的霸主。 1506年,查理的父亲英俊王菲利浦英年早逝,查理便继承了勃艮迪公爵一职,成为了西属尼德兰(今日的荷兰和比利时)的首位统治者。 1516年,查理的外祖父,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二世病逝,查理因此成为了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自此,西班牙全国、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萨丁岛、那不勒斯王国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等地的殖民地都成了哈布斯堡皇朝的管治领域。 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病逝,查理继承帝位成为查理五世,并承继了家族对奥地利和阿尔萨斯的统治。 此时,查理五世成了统治最多领土的欧洲君主,不过仍然不断出征,如对付基督新教徒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入侵。因此,查理五世所统治国家的内政,多由他的代理人处理,在西班牙的代理人是他的儿子菲利浦王子,而在奥地利的是他的弟弟费迪南大公。 虽然,哈布斯堡皇朝的领地面积已冠全欧,但皇朝为扩张而进行的征战一直继续。

6、重夺匈牙利波希米亚

1526年8月29日,匈牙利兼波西米亚国王路易二世与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奇迹王"苏莱曼一世,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附近的摩哈赤激战,史称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奥斯曼土耳其军战胜匈牙利军,路易二世不幸战死沙场。 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并无长期占领匈牙利,反而在9月时撤军。此时,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奥地利大公费迪南以路易二世的姐夫身分继承匈牙利和波西米亚的王位。虽然在匈牙利出现了争位者,但很快便被平定。自此,匈牙利、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一直在哈布斯堡皇朝的统治之下,直至1918年。而西里西亚(今日波兰南部)也暂时成为哈布斯堡皇朝的领地。

7、皇朝分家

1556年,查理五世自觉年老,因此决定将西班牙王位和奥地利大公让与他的两位代理人,并让他们各自的子孙世袭他们自己的王位,不得互传。自此,哈布斯堡皇朝正式分为奥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查理五世时期一人统领皇朝领地的局面也不再出现。 哈布斯堡皇朝奥地利分支--奥地利哈部斯堡皇朝: 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是指1556年至1740年间统治奥地利,波希米亚,匈牙利以及意大利部分公国,并坐拥神圣罗马帝位的家族。其前身为哈布斯堡皇朝,后来被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取代。

1556年,神圣罗马皇帝卡尔五世将奥地利大公之位让与其弟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费迪南一世(Ferdinand I),并立费迪南为神圣罗马帝位的继承人。但根据查理的遗嘱,费迪南及其子裔丧失了继承为西班牙国王的权利。此举使费迪南成为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的首位君主。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13年10月20日,查理六世担心自己没有男性子裔,再加上他的兄长,约瑟夫一世都无男性子裔,于是预制了《1713国事遗诏》。遗诏内容大致如下: 在查理六世逝世后,奥地利大公、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以及哈布斯堡家族首领之位,由他的长子/女继承 至于神圣罗马帝位,由于不准女性继承,若查理六世没有儿子,他的长女婿将成为帝位继承人 洛林公爵家族与哈布斯堡皇室的关系十分密切,哈布斯堡君主费迪南三世将其中一位女儿艾林诺公主,许配与当时的洛林公爵卡尔·利奥波德,他们俩便是洛林公爵弗朗茨的祖父母。查理六世在他的长女玛丽亚·特里萨公主出生后,便将洛林公爵的次子弗朗茨(其长兄不幸夭折)带到维也纳,与玛丽亚·特里萨一起长大,并于1736年结婚。 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法国,西班牙,普鲁士,巴伐利亚和萨克森以不承认《1713国事遗诏》为由,发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而玛丽亚·特里萨和弗朗茨在法国的宿敌,英国和荷兰支持下,迎战各国。普鲁士率先于1740年12月16日入侵哈布斯堡皇朝领地西里西亚。其后,法国,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的援军更将战火波及到整个波希米亚和意大利部分地区。普鲁士,巴伐利亚和萨克森极力协助玛丽亚·特里萨的表姐夫,巴伐利亚国王查理登上神圣罗马帝位(是为查理七世)更加剧双方的紧张。 情况在战争初期,对哈布斯堡家族很不利。在1744年底,整个西里西亚地区,大部分的波希米亚和意大利都陷入反哈布斯堡联军的手中,而哈布斯堡皇室更失去了神圣罗马帝位,亦即是失去免被德意志诸侯攻击的皇家特权。 1745年1月20日,查理七世的逝世,成为整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转捩点。在此以前,萨克森倒戈支持哈布斯堡皇室,并派出代表与奥地利,英国和荷兰的君主代表于1月8日在华沙密会,组成四国同盟。从此哈布斯堡皇室逐步收复失地。首先是英国于1745年4月29日在北美发动对法属路易斯堡的围攻,并于同年6月16日攻下城堡,牵制了法国的力量,而荷兰和英国在西印度群岛和拉丁美洲海岸挑起的冲突,更令西班牙头痛。其后是同年9月13日,玛丽亚·特里萨的夫婿弗朗茨当选神圣罗马皇帝,开启了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但反哈布斯堡同盟也有成功的攻势,如法军成功入侵孟加拉湾和奥属尼德兰,使得双方陷入拉巨状态。而俄罗斯与奥地利的结盟和瑞典保持中立,更令普鲁士腹背受敌,转为防御。此时,奥属尼德兰成了主要战场。莫里斯·萨克森公爵指挥的法军虽多次战胜奥、英联军,并攻占奥属尼德兰,但在意大利北部和海上的战斗中失利。由于知悉俄国援军即将抵达奥属尼德兰,法军决定与英、奥议和。 最后,英荷奥法于1748年10月18日签定《亚琛和约》,承认弗朗茨皇帝,玛丽亚·特里萨皇后及他们的后裔对哈布斯堡家族领地的继承权,不过要割地与诸反哈布斯堡同盟国。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是指1740年至1806年间统治奥地利大公国,匈牙利,波希米亚和意大利部分公国和1804年至1918年间统治奥地利帝国和后期奥匈帝国的家族。

1、起源

1740年10月20日,神圣罗马皇帝查理六世去世。查理和他的兄长都没有男性后裔,因此他的长女玛丽亚·特蕾西娅公主继承了他奥地利大公、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王位。而他的女婿洛林公爵弗朗茨落选神圣罗马皇帝,但他的侄女婿,巴伐利亚国王查理·阿尔布雷希特在反哈布斯堡同盟的支持下登上神圣罗马帝位,是为查理七世。而这个同盟以立即以拒绝承认玛丽亚·特蕾西娅公主的继承权,发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5年1月20日,查理七世逝世。同年9月13日,玛丽亚·特蕾西娅的夫婿弗朗茨当选神圣罗马皇帝,是为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一世,令帝位重新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手中。1748年10月18日签定的《亚琛和约》,确认了弗朗茨皇帝,玛丽亚·特蕾西娅皇后及他们的后裔对哈布斯堡家族领地的继承权。自弗朗茨当选神圣罗马皇帝后,将妻子的姓氏加在自己姓氏的前面,他们的后裔都采用“哈布斯堡-洛林”的姓氏。 自此,奥地利进入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而弗朗茨皇帝和玛丽亚·特蕾西娅皇后成为皇朝的创始人。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早期的君主,如玛丽亚·特蕾西娅皇后,弗朗茨一世和约瑟夫二世,实行“开明君主专制”(enlightened monarchs),成功地推行仁政,使得世袭领地的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经济得以恢复。但是,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带来的浪潮,席卷哈布斯堡领地。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哈布斯堡君主,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共和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于次年与普鲁士、萨丁、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奥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奥地利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时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哈布斯堡奥军,哈布斯堡皇室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 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法的行动。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再起干戈。

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就任神圣罗马皇帝时,德意志城邦割据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早已大权旁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帝国的前景并不乐观。再加上1804年5月18日,法国第一执政拿破仑称帝。有见及此,在拿破仑称帝三个月后的8月11日,弗朗茨二世宣布提升奥地利大公国为奥地利帝国,自称为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应拿破仑,并借机整合哈布斯堡皇朝的领地。

奥地利帝国最大的特点也是弱点便是,领土跨越多个民族的居住地,而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推行自由主义以及民族平等的冲击下,各地反哈布斯堡统治的活动日益活跃。虽然如此,奥地利帝国仍是欧洲主要国家之一。奥地利皇室向来担心革命浪潮危及自身的统治权,奥军向来积极干预欧洲他国事务,镇压革命。另一方面,奥地利历任皇帝笃信天主教,因此教廷给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教皇选举中的否决权,被转授与奥地利皇帝,直至1914年才被枢机主教团废除。

奥地利帝国辖下由多个奥皇兼任国王的“王国”以及一些公国和领地组成,主要组成部分如下:

波希米亚王国 (Königreich Böhmen)

匈牙利王国 (Königreich Ungarn)

达尔马提亚王国 (Königreich Dalmatien)

加里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 (Königreich Galizien und Lodomerien)

克罗地亚及斯洛文尼亚王国 (Königreich Kroatien und Slawonien)

伦巴第及威尼斯王国 (Lombardo-Venezianisches Königreich)

奥地利皇室领地 (Erzherzogtum Österreich)

卡林西亚公国 (Herzogtum Kärnten)

卡尼鄂拉公国 (Herzogtum Krain)

萨尔茨堡公国 (Herzogtum Salzburg)

西里西亚公国 (Herzogtum Schlesien)

施蒂利亚公国 (Herzogtum Steiermark)

布科维纳公国 (Herzogtum Bukowina)

塞尔维亚及塔米斯-巴纳特公国 (Woiwodschaft Serbien und Tamisch Banat)

特兰西瓦尼亚大公国 (Großfürstentum Siebenbürgen)

摩拉维亚侯国 (Markgrafschaft Mähren)

蒂罗尔亲王伯国 (Gefürstete Grafschaft Tirol)

戈里奇亚和格拉迪斯卡伯国 (Grafschaft Görz und Gradisca)

福拉尔贝格领地 (Vorarlberg)

伊斯特尼亚领地 (Istrien)

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1804年,奥皇弗郎茨对于拿破仑的称帝举动十分不安,担心法国在此扩张,与哈布斯堡皇朝抗衡。因此,奥地利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奥地利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奥军一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俄、奥三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 (Austerlitz),旋即打了一场“三皇会战”(法皇、俄沙皇和奥皇)。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奥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军。 12月16日,法奥最终签订《普勒斯堡和约》。在该和约主要条款如下:

奥地利需完全撤出巴伐利亚和意大利

奥地利割地与法帝国和其盟友

奥地利赔款4000万法郎与法国

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奥皇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对奥皇弗郎茨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德意志国王的称号。最后弗郎茨于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奥地利帝国成立以后,国内多民族的纷争和对外战争的失败令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的势力再被削弱。 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奥地利帝国失去在意大利的所有领地;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统领德意志各城邦的时代。内政方面,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国内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奥军在沙俄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更加加剧了匈牙利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 1848年,匈牙利反抗奥地利的革命失败以后,匈牙利失去了原有的国家地位,但是随着1866年奥地利对普鲁士战争的失败,皇帝弗朗茨·约瑟夫意识到要安抚匈牙利,不然就会引起更大的麻烦。匈牙利人也认为这是一个恢复旧体制的绝好机会。于是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和匈牙利伯爵朱拉安德拉斯做到了谈判桌前。开始弗朗茨·约瑟夫说什么也不愿意接受朱拉安德拉斯提出的“两个国家,一个国王”的构想,此时茜茜充当起两个男人之间的调停人,大概是茜茜的美貌对她的丈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终弗朗茨·约瑟夫同意签署建立奥匈帝国的协议。1867年,30岁的茜茜加冕成为匈牙利皇后。 1867年2月,奥匈帝国正式成立,帝国在维也纳设有一个帝国中央政府,在维也纳和布达佩斯分别有一个各自处理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政府。另外,匈牙利贵族尤其要求奥皇特地在匈牙利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来证明匈牙利在帝国内的特权。他们还要求在布达佩斯设立一个有立法权的议会,这个议会设立的法律在历史上归属匈牙利王国的地区有效。这个议会的组成保证匈牙利人,尤其是其贵族和社会精英在其中占多数,而国内众多的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少数民族则基本上没有代表。 这次的改制,虽然暂时安抚了奥帝国内最大的民族——匈牙利人,但其他民族遭到的不公平待遇,成为了奥匈帝国解体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纵使普鲁士和意大利多次削弱哈布斯堡皇朝的势力,但基于同文同族和邻邦的感情,奥匈帝国最终与普鲁士为主体的德意志帝国结盟,更进一步与意大利于1882年组成三国同盟。三国同盟和协约三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因军备和殖民地的竞争,导致两个集团的关系日益紧张。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郎茨·费迪南大公在访问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时被一位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 奥匈帝国此前就已经由于民族运动丧失了在北意大利的领土,因此帝国政府担心南部的斯拉夫人地区会丧失给塞尔维亚,而国内其他民族借机犯上作乱。塞尔维亚在1913年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获得了许多领土,使奥匈帝国感到非常不安。多种因素掺杂下,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对塞尔维亚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俄罗斯动员支持塞尔维亚后正式爆发。起初德奥联军势如破竹,攻陷俄属波兰,直捣俄国本土。但情况自1915年渐生变化。意大利本与奥匈帝国结盟,一战初期却保持中立,更在1915年它倒向协约国,进攻奥匈帝国,令其腹背受敌。而德国此时亦需同时应对东西两线的战事。令俄军得以有机可乘。1916年6月4日,俄军绕过奥匈联军北部的主力,对战线南端的奥属东加里西亚发动猛攻,史称勃鲁希洛夫攻势。虽然,德奥联军最后都能赶走俄军,而俄国革命后,苏维埃政府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终结了东线战事。 在意大利战线,虽然在奥匈帝国的军队于1915年5月和1917年占领过意大利领土。但同时应付俄、意两国令哈布斯堡皇军补给日益困难、士气渐渐低落。而战争对帝国的经济冲击甚大,最终引发民生问题,再加上帝国复杂的民族融合,及其相应民族主义的抬头,成为了帝国肢解的最终诱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哈布斯堡皇朝的解体。末代皇帝查理只得到奥地利和匈牙利。1918年11月11日查理发表公告,承认奥地利有权决定未来的国家形式。1919年4月3日奥地利共和国国民议会通过哈布斯堡法,将所有哈布斯堡皇室的人赶出奥地利领土,除非他们放弃所有的皇朝权利和接受公民身分。1921年11月3日匈牙利议会颁布法令,取消查理的各种君权。 宣告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的终结。

奥地利帝国皇帝(哈布斯堡皇朝)

弗朗茨二世 Franz II(1768年2月12日—1835年3月2日),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1792年—1806年),奥地利的第一位皇帝(1804年—1835年,称弗朗茨一世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与皇后西班牙公主玛利亚·路易莎之子。

弗郎茨二世就任神圣罗马皇帝时,德意志城邦割据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神圣罗马皇帝早已失去实权。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帝国的前景并不乐观。有见及此,在拿破仑称帝后三个月内,弗朗茨亦自称奥地利皇帝以回应拿破仑。 弗郎茨二世发起了五次反拿破仑的神圣同盟,头四次都被打败,而且大大削弱了奥地利的国力,间接导致日后普鲁士的崛起。1806年,拿破仑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弗郎茨二世被迫以和亲的方式,把女儿玛丽亚·路易莎嫁给拿破仑。 弗郎茨在拿破仑倒台后,立即主持召开了维也纳会议,成立了维也纳体系和神圣同盟,以恢复欧洲的旧“秩序”,以抵消拿破仑宣扬自由主义的影响。

费迪南五世,1835年 - 1848年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Franz Josef I(1830年8月18日—1916年11月21日),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1848年—1867年),奥匈帝国的缔造者和第一位皇帝(1867年—1916年在位)。

弗朗茨·约瑟夫是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之子弗兰茨·查理大公与巴伐利亚的威森斯巴赫家族的苏菲公主的长子。1848年,其伯父、奥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宣布逊位,其父弗兰茨·查理宣布放弃皇位继承权,弗朗茨·约瑟夫继位为奥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国王、伦巴第国王、波希米亚国王,称弗兰茨·约瑟夫一世。1854年,与表妹、巴伐利亚马克斯公爵的次女伊丽莎白公主(茜茜公主)结婚。1859年,被法国-撒丁王国联军打败,被迫签定和约,放弃伦巴底。1864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联合普鲁士发动丹麦战争,夺取丹麦治下的德意志领土。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战败,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联,并被排除在德意志事务之外。同时,被迫将威尼斯归还给普鲁士的同盟意大利。1867年,他与匈牙利贵族达成和解,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戴上了圣斯蒂芬王冠,奥匈帝国建立。1889年,其子、奥地利皇储鲁道夫神秘死亡。1898年,皇后伊利莎白(茜茜公主)在日内瓦被一位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暗杀。1914年,其侄、奥地利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与大公夫人苏菲在波黑首府萨拉热窝遇茨。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由对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俄、法、英等国相继卷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6年,86岁高龄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驾崩,其侄孙卡尔即位为奥匈帝国皇帝。

弗朗茨·约瑟夫不仅仅是奥地利皇帝及匈牙利国王,而且还拥有一长串其它的王冠和称号。其中一部分(如大部分意大利方面的)只有名义上的意义,另外的一些,如耶路撒冷国王,其实际作用只是为了纪念某一段历史。帝国的每一个小学生都必须能够背诵所有这些称号,他们具体如下:

受上帝护佑的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和波希米亚,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加里西亚和罗多莫里亚,伊利里亚,伦巴第和威尼斯的国王;耶路撒冷国王;奥地利公爵;

托斯卡纳和克拉科夫大公;

洛林,萨尔茨堡,施蒂利亚,克恩滕,卡尼鄂拉和布克维纳公爵;

尼伯龙根大侯爵;

摩拉维亚伯爵;

上,下西里西亚,摩德纳,帕尔马,皮亚琴察,Guastalla, von Auschwitz und Zator, von Teschen, Friaul, 拉古扎和萨拉公爵;等等

他和伊丽莎白共有3个女儿1个儿子

1苏菲公主(185535-1857529)

2吉赛拉公主(1856715-1932727) - 1873年同巴伐利亚王子,陆军元帅利奥波德结婚。

3鲁道夫王储(1858821-1889130) - 1881年同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之女斯蒂芬尼公主结婚。

4玛丽公主(1868422-192496) - 1890年同托斯卡纳公爵弗朗茨·萨尔瓦多结婚。

总之,委拉斯凯兹是国王和贵族的画家,因此,正如所看到的,他的作品里表现出贵族的高雅和威严。就连画《伊索》这样一个希腊平民的像,也总是有威严感。

从某种角度讲,委拉斯凯兹是个与古典主义理想美无缘的画家,是一个伟大的写实主义者,他笔下的历史神话作品、宗教风俗作品都几乎没有文艺复兴或是巴洛克时代的神气,代之以常人自然的情态。这大概是由于他从年轻时就养成的不带主观色彩的创作习惯和长期学习卡拉瓦乔作品的影响吧。

委拉斯开兹的绘画反映社会生活时既不颂扬也不谴责。在许多描绘社会底层大众的画面上,既不是赞美贫穷的圣洁,也不是对贫穷的鄙视,他的画对社会的启示意义很少,他认为自己是艺术家,而不是政治家和革命家。而且他是只限于再现现实的艺术家,他所理解的现实主义是:只把自己看到的如实地描绘在画布上罢了。《纺纱女》是他直接描绘纺纱女工的作品。

我们纵观委拉斯开兹的全部作品,发现他的画尤为重视色彩表现,这种造型观念是他从威尼斯画派大师成就中获得的。他的作品色彩缤纷,再现了人类自然的美妙。他的色彩超过了前辈大师,他使用复杂的色彩表现技巧。为了更充分地表现对象,有时把颜色直接堆涂到画布上,然后再用画笔来精致地刻画。他对暗部色彩表现非常用心,任何物体的暗部和阴影都是由丰富的色彩组成的。他一般不使用习惯用的棕色或黑色来处理暗部。

委拉斯凯兹的时代是巴洛克风格大兴其道的时代,而委拉斯凯兹本人却没有太多的巴洛克风格。如果仅从色彩上讲,委拉斯凯兹也是当之无愧的巴洛克大师,他的色彩理念同鲁本斯一样来源于对威尼斯画派的继承发展,只不过委拉斯凯兹的色彩更为淳朴自然。

委拉斯凯兹五十岁时再次去意大利旅行,这次目的是为了买画。他在罗马停留了一年多时间,曾为教廷贵族画肖像,其中最为杰出的是《教皇伊诺森西奥十世》。

委拉斯开兹出生平凡,虽然身为宫廷画师,可只有相当于小丑的社会地位。直到画家60岁时,国王为了表彰他的艺术贡献,才赐给他西班牙贵族的称号。其实这只是将一位伟大的平民艺术家降到了贵族的地位。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委拉斯开兹仍然是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

回到马德里以后,作了菲利浦四世的礼仪官,为公主玛利亚·德丽萨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婚事奔走。结婚仪式在1659 年举行,看来上了年纪的礼仪官因这桩婚事而非常劳累,不久就生病死去。

委拉斯凯兹的生活基本上与卑躬屈膝联系在了一起,他终生为王权服务,入宫后早期的真正的写实作品就从他的创作中消失了,他的生活几乎在单调乏味中度过,只是不停地画肖像,以至所作的肖像作品占到全部作品的5/6。

他死后将近一个世纪期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声誉那样高的委拉斯凯兹,似乎全被人们忘怀了,这多半是因为艺术爱好者都被意大利和佛兰德斯所吸引了。他再次获得声誉大概是十九世纪以后惠斯勒、马奈等印象派画家发现他的价值的时候。他当然是第一流的大师。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第二次去意大利旅行时所画的真正是印象派的画。

帕切科曾经自豪地说:我的学生仅次于鲁本斯,然而在今天看来委拉斯凯兹的成就非但不在那位巴洛克大师之下,有些方面似乎还超过了鲁本斯。他的现实主义美是任何冠之以激情美感的作品无法比拟的。

今天,在画家的故乡塞维利亚还能看到一座委拉斯凯兹雕像,基座上刻着:纪念真实的画家。

一颗伟大的灵魂,百年前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发出光焰,最精纯的光彩照耀我们的心灵。在十九世纪末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并抚慰我们青少年的心灵。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他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尔斯泰

在有暇之余,我翻开了《列夫·托尔斯泰传》,从而来体会一下托尔斯泰的人生成长的艰辛历程。

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平庸,他是孤独的。

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

虽然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亲逝世时,他还未满一岁),但是他至少还能保持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城邑中过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

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的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己。最后,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最终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成为了“俄国的一面镜子”

影响我们成功的决不是环境,或者遭遇。而是我们是否能保持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7286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