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的三个生日

释迦牟尼佛的三个生日,第1张

释迦牟尼佛的三个生日

佛陀出生日:农历四月初八;

佛陀成道日:农历十二月初八;

佛陀涅槃日:农历二月十五日;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一天,悉达多正在雪山打坐,有五位苦行者很尊敬他的成就而愿意跟随他。从此,他们一起流浪,住在森林里靠乞食为生。经过六年这样的苦修,悉达多的身体变得骨瘦如柴,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可他还是没有找到真正解脱的方法。这时悉达多悟到,自己的苦行是没有意义的。于是,他到尼连禅河中洗去了身上沉积六年的尘垢,随后接受了河边牧羊女供养的糜乳,恢复了体力。跟随他的五个人以为他放弃了,便都离他而去。无奈中的悉达多独自一人来到菩提迦耶的一棵毕波罗树下,盘腿而坐,总结过去的经验,并重新调整思维方法。经过数天苦思,终于获得了彻底的觉悟,立身成佛,号称释迦牟尼,

相传二千多年前,在喜玛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特附近,有一个名叫拘萨罗属国的迦毗罗卫国。这个国家是释迦族居住的地方,他们是古印度时期著名王族懿师摩王(汉语“甘蔗王”)的后裔。当时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妻子摩诃摩耶是与迦毗罗卫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按当时风俗,妇女怀孕后必须回娘家生育,摩耶夫人临产前回娘家,途中在蓝毗尼园无忧树下生下了太子悉达多(汉译“成就者”)。因为释迦族姓乔答摩,所以太子全称为乔答摩·悉达多。传说,太子诞生下地,就不须别人扶接向东西南北各行七步,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中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位太子就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佛。佛教将佛祖在无忧树下降生之日称为佛诞日。

关于佛诞日的具体日期,虽然在印度南、北传的《佛传》里都有明确记载,但说法不一。《大唐西域记》卷六、卷八曾述上座部和诸部所传的不同。另外,在诸多佛教经典中,关于佛诞日的说法亦多有出入。《长阿含经》卷四、《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佛本行集经》卷七、《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定佛诞日为二月八日;《修行本起经》卷上,记载佛诞日为四月七日或四月八日;《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异出菩萨本起经》、《佛所行赞》卷一、《十二游经》、《灌洗佛形像经》,定佛诞日为四月八日。纵观我国历史记载,北朝多以四月八日为佛诞日;自南朝梁经唐至于辽初,大抵定为二月八日;宋代南方用四月八日,北方却改为十二月八日(腊八);元代以来,南北趋于统一,均以四月八日为佛诞日。而南传、藏传佛教则历来以公历五月的月圆日(相当于我国农历即月之十五日)为佛诞日,并且于1954年在缅甸仰光召开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三次大会上,定此日为“世界佛陀日”。因此为了既尊重我国的历史传统,又体现佛法的庄严性和一致性,我国各大寺院除了仍以农历四月八日为佛诞日外,自1990年起,增加每年公历五月月圆日为佛陀吉祥日。

佛诞日是佛教的一个重大节日,与七月十五日自恣日一起历来被称为“佛欢喜日”。历史上,寺院内外于此日往往举办大型的庆祝仪式,比如浴佛、行像、放生等(详见浴佛、行像、放生诸条)。明清以来,寺院于佛诞日举行佛诞仪。晚近通行的佛诞仪则如下:

众集大殿,唱“宝鼎爇名香”香赞,主法拈香礼拜毕,大众合掌唱、诵《圣无量寿光明王咒》三遍。主法居中跪下,监院(或斋主)居后跪下,押磬,悦众白:金钟才叩,绕龙象一班齐;梵音演处,祝如来之圣寿。维那跪呼:哇地一声,尘刹国中现妙相,周行七步,(众接)人间天上独称尊。(维那呼)偏设六度慈航,(众接)拔济众生苦恼。(维那呼)仰叩洪慈俯垂明证某寺,(白)当代住持宏法沙门,(众接)监院比丘等(引磬二下,维那呼)于今某年四月初八日恭逢世尊降诞良辰,云集僧众,登临宝殿,讽演秘章,(众接)称扬嘉号。(维那呼)所集功勋,端为庆祝南无娑婆教主,(众接)释迦如来,(维那呼)释迦如来,(众接)释迦如来,(维那呼)本师释迦如来,(众接)金莲座下,(维那呼)伏愿扇慈风于末世,揭慧日于中天,百亿山河,(众接)全彰法王妙相,(维那呼)大千刹海,灌沐我佛金身,指出本有菩提,(众接)圆成众生种智,(维那呼)仰劳大众,称念金刚无量寿。(主法等皆起,悦众押磬举)护国仁王菩萨摩诃萨,接《楞严咒》从“萨怛他”起,念毕接《心经》,接“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三称,唱《佛宝赞》,接《赞佛偈》,众齐称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号绕行归位,拜愿,宣疏,三皈依毕。

明清以来,除在寺院举行佛诞仪另外还形成了一些与佛诞日有关的民风民俗。

食结缘豆是明朝开始的一种风俗。明朝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云:“四月八日舍豆儿,曰‘结缘’。……先是,拈豆念佛,一豆号佛一声,有念豆至石者,至日(四月八日)熟豆,人编舍之,其人亦一念佛啖一豆也。凡妇不见容于夫姑婉若者,婉妾摈于主及姥者,则自咎曰:‘身前世不舍豆儿,不结得人缘也。’”可见明代民间已有食结缘豆之风俗。此俗至清代而大为流行,据《余墨偶谈》称:“京都浴佛日,内城庙宇及满洲宅第,多煮杂色豆,微漉盐豉,以豆萝列于户外,往来人撮食之,名‘结缘豆’。”另据查嗣琛《查浦辑闻》记载:“四月八日,都人煮豆,任人掬取之,谓之‘结缘’。”可见清代食结缘豆之俗在民间流行之盛,甚至发展到了“任人掬取”的程度。食结缘豆之俗主要流行于都城北京。

举办善会,这是清代时兴的一种佛诞日新风俗。善会亦称斋会,即由僧家作主人,邀请善男信女在佛诞日这天到寺内来吃斋。这个风俗本与佛诞日无必然联系,实际上是寺院举办的一种旨在集资募捐的活动,不过是以四月八日佛诞日为借口罢了,但此俗风行甚盛。北京俗曲《阔大奶奶出善会》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风俗,曲中说:“这一天正是四月初八日,庵观寺院都办佛事,尼姑庙里摆席筵,请的是些大门子,指佛吃饭,赖佛穿衣,叫下了学号徽班儿一台戏,善会办的出奇。”这种善会有三个特点:其一,客人要在寺院里吃两顿饭,早饭与中饭,“早饭吃些,不过是点景而已,嗽口喝茶”,到了中午,再“重新入座,摆酒安席”。其二,要请客人看神戏,先“参拜佛像,瞻仰神只”,然后,“归座安席”听“三出神戏”。戏是由戏子“呈上戏单”,由客人自点。其三,请吃饭,看戏的目的是要客人捐款出份子,称作“布施”。善食既以集资募捐为目的,寺院请客自然注重大户,不过一般群众亦在参加善会之列,一般群众“施财”往往称为“凑份子”,钱叫“会印钱”,这些凑份子的人被称作“善台”或“猴头”。在佛诞日举办善会,已难以体现纪念佛祖之初衷,而且因为它以集资募捐为目的,亦诱发出许多弊端。这一问题,清代已为人们注意,《风俗门》引《京都竹枝词》云:“堪笑时逢芍药开,上方善会请将来。禅堂酒肉公然吃,二百猴头是善台。”注云:“名曰斋,其实则荤菜、烧酒、切面。赴会者名为善台,不过制钱二百,携去便吃面矣,名曰‘会印钱’,近日皆呼之为猴头,不知何解,可笑。”

4月农历初8,这是佛陀诞辰传入中土以后的说法。 根据原始经典记载,里面并没有记载详细的佛陀诞辰的日期,只是记载佛陀是5月的月圆之夜出生,成佛以及涅磐。 而古印度的梵历比较接近西洋历法,因此卫塞节都是在5月(农历4月),至于是那一天则由国际以及个别国家而定。

说白了,月圆之夜根本不可能是在农历初8,而是初14,15,16以及17。

卫塞节,其实是把佛陀诞生、成道、湼盘,於同一日纪念。原来,据记载,佛陀5月的一个月圆之日出生;35年后又在5月的某月圆之日,於菩提树下悟道;后来他湼盘那天,巧的也是5月的月圆之日。三者虽非同一天,却全都在5月份,且有月圆之最大共同特点。於是,后世的佛教徒,便订下在每年5月的第一个月圆日,庆祝卫塞节。Vesak在印度古代梵文的意思,正就是「月圆」解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178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