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牺牲于1930年,年仅30岁。
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其父杨昌济是闻名三湘的学者,他思想先进,开慧虽为女儿身,但父亲也为她取了名、字、号。1904年,杨昌济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远涉重洋去留学,杨开慧在母亲向振熙的抚养下度过了童年。
1908年,杨昌济从国外来信,嘱咐杨开慧的母亲一定要送开慧上学,随后杨开慧破例进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在当时的板仓女孩子还没有上学读书的先例,杨开慧开了风气之先成为该校第一批女学生,也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杨开慧在杨公庙小学读了三个学期后,转到离板仓五里路的储能学校。辛亥革命发生后不久,杨开慧回家动员不识字的妈妈也进学校读书,便和妈妈一起转到离家20多里的衡粹女校,妈妈读实业班,她读附设小学班,母女同校读书一时被传为佳话。后因衡粹女校要迁到长沙,杨开慧又转到麻林桥附近的县立第一女子高校,一直读到毕业。
朱德曾就其婚姻情况同美国女作家埃德加·斯诺的妻子韦尔斯女士说:“我在参加共产主义革命以前结过两次婚。我的第一位妻子生了一个儿子……我的第二位妻子是师范学校的教师……我的第三位妻子是湘南暴动时和我生活在一起的,叫伍若兰。她被湖南主席何键逮捕杀害了。我现在的妻子康克清是1928年和我结婚的。” 朱德第一位妻子肖菊芳 朱德第二位妻子陈玉珍,陈玉珍贤淑、端庄、大方,而且思想进步、有文化,她悉心照料肖菊芳留下的孩子,还主动收集当时的进步文章让朱德阅读,后来朱德远涉重洋,赴欧洲探求革命真理,她独自在家中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 伍若兰是一位美丽大方、文武双全的刚烈女子,伍若兰的形象很丰满,她从仰慕朱德到爱上朱德、与朱德一起行军打仗,最后为掩护朱德突围英勇牺牲,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最后一段伍若兰倚在一棵树下开枪自杀的戏拍得很美、很含蓄,让人看到了一位可歌可泣的革命女战士形象。后来朱德元帅一生喜爱兰花,据说就与伍若兰有关。 康克清是伴随朱德元帅走完一生的伴侣,康克清看到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而伤心落泪,责问苏联军事顾问李德搞教条主义的戏,还有一场在长征途中康克清与企图分裂红军的张国焘勇敢斗争的戏,表现出康克清立场分明、敢说敢做、无私无畏的性格特征。
提起刘少奇的第三任夫人谢飞,想必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会觉得很陌生。似乎在泱泱的 历史 长河中,这个名字并没有留下过痕迹。
但是,如果深入了解中国近代的革命 历史 ,谢飞这个名字,绝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谢飞女士,不仅是完整的走完长征全程的三十个女红军之一,也是这些女英雄中为数不多的寿命过百岁人。
谢飞有很多的身份,她既是渔民的女儿、也是赤卫队长、更是归国华侨和女红军以及后来的法学专家。
但是她最为人所知的身份,还是刘少奇的第三任夫人。
1913年2月,谢飞出生在广东省文昌县湖山区茶园村的一个普通的渔民家庭。
由于谢飞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所以家人都称她为“阿尾”。
由于家里贫困,孩子众多,谢飞出生后一直也没有个正式的名字,一直到上小学时,父亲才给她取名谢琼香,此后人们都叫她“阿香”。
谢飞的父亲靠着打鱼为生,家境十分贫寒,因此谢飞5岁的时候,就要帮着家里到村后山坡上放牛、割草。
虽然家庭贫困,但谢飞一直十分的向往学习。
在父亲的支持下,1924年谢飞来到了海南公学读书,并开始受到革命思想熏陶,在这期间谢飞积极的参加学校的革命运动,并在1927年加入了中国***。
别看谢飞只是个女子,但却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学生,而是一个实打实的有理想、有行动的老革命。
对谢飞革命思想影响最深的人,是她的三哥谢冠洲。
在文昌县成立农民赤卫队的时候,谢冠洲任赤卫队指导员,而谢飞则是他的左膀右臂。
谢飞参加赤卫队后,率领全体队员挨家挨户动员华侨捐献枪支,积极准备武装起义。
同时,谢飞积极的发动当地妇女起来反抗,在她的教育启发下,文昌县的女子们争先恐后地参加革命运动,这对于当地的革命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谢飞和三哥的影响下,谢飞一家逐渐的都参加了农会和农军,投身革命,一家人在当地十分的有名。
但是,正因为如此,也使得谢飞一家人自然而然的成了国民党的眼中钉。为此国民党多次派人来抓捕他们,但是都没有能够成功,于是反动派一怒之下一把火烧了谢家房子,并扬言要杀掉谢家老小。
但是,面对敌人疯狂的报复,却没有动摇谢飞坚定的革命斗志。在这得看开,既然选择了革命这条路,就要为之奋斗终身。
但是为了保护谢飞的安全,省委还是将谢飞调离了赤卫队。
1928年10月,谢飞来到中共广东省委秘密机关当佣人。
虽然表面上谢飞只是个佣人,但是其实是当时省委的秘密交通员,执行了很多秘密的任务,这对于谢飞来讲是一种极好的历练和考验。
一年后,中共六大决定成立南洋临委,将革命的火种播种到南洋去。
但是由于南洋偏远,缺乏革命干部,因此就需要派人远渡重洋到南洋去开展工作。
这时候谢飞临危受命,孤身一人远渡重洋,来到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开展革命工作。
而此时的谢飞,年仅16岁。
在寻常人家来说,16岁的年纪一个女孩子基本做不了什么大事,多半就是在家中苦守着丈夫和孩子平淡的生活。
但是16岁谢飞却已经是一个意志坚定、经验丰富的革命战士了,足以担负起组织的重任。
谢飞这一去,就在南洋待了三年。
在南洋的三年,谢飞成长了很多。
到了1932年1月,根据上级组织的安排,谢飞离开南洋,奉命回国。回到国内后,谢飞迅速的融入了当地的环境,先后在福州、厦门开展工作。
1934年夏天,21岁的谢飞秘密的到达了中央苏区瑞金。
此时的苏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军事压力,蒋介石50万军队大兵压境,而红军只有八万。
由于错误的战略,导致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遭受了重大的失利,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在长征的队伍里,有30名女红军,她们虽然是女儿身,但是个个是巾帼女杰,最小的钟月林19岁,最大的蔡畅34岁。
长征的路上,她们虽不直接参加战斗,但在那样的极端的环境下,同样面临生死考验。
对于长征的苦和难,我们很多人都从各种资料中了解过。
正所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长征路上的每一步,都是要付出血和汗的代价的。
在这场人类 历史 上最伟大的战略转移的背后,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思考和传承。长征,绝对是对于人的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的极限考验。
作为女子,在先天体力劣势的前提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谢飞和她的伙伴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艰辛苦困。
对于谢飞来讲,这个过程让她刻骨铭心。
在渡过泸定桥的时候,谢飞那时候正在发高烧,为了不脱离队伍,谢飞硬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紧跟队伍的步伐。
但是由于谢飞生病了,所以行动非常吃力,而此时渡河的时间又十分的紧张,所以当时部队想将谢飞留在当地休养。
但是,谢飞知道自己如果留下,可能以后就再也回不到队伍中了,于是硬是咬着牙紧跟队伍。
而就在快来到泸定桥的时候,谢飞实在走不动了,看着不远的泸定桥,谢飞咬着牙站起来走几步又跌倒。
看着此时不远处的大渡河,谢飞心里很难受,她 脑恨 自己为什么这个时候生病。但是如果渡过大渡河,那么就必然会脱离队伍。这是谢飞绝对不能接受的。
于是谢飞重新打起精神,每当她由低处向高处时,她就爬着走,而当她由高处向低处时,她就自然下滑,爬不动也滑不动时,她就将两手撑在地上,慢慢的往前磨。
就这样,谢飞足足爬了2个小时,才艰难的爬到桥边。
然后谢飞鼓足勇气,坦然地伏在大渡河的铁索上,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
就这样在咆哮的河水下,谢飞一点点的往前蹭,半个多小时后,谢飞终于蹭过了泸定桥。
此后,长征的队伍又翻过了人迹罕至的大雪山,穿过了满是泥沼的水草地,在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谢飞的身影和脚步。
在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之后,终于在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此时的谢飞,再回看自己走过的每一寸土地,这个过程实在是艰辛无比,甚至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居然挺了过来。
但是经历过长征的洗礼之后,此时的谢飞已经是一身钢筋铁骨的战士了。
来到延安,虽然生活条件依旧很艰苦,但是大家终于有一个稳定的落脚点,终于安定了下来,这对于所有的女红军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慰藉。
随着在延安各项工作都逐渐的恢复正常,在很多大姐姐的眼中,谢飞这些单身女红军的婚姻大事也应该抓抓紧了。
此时,最小的姑娘都已经二十多岁了,在那个年代,寻常人家的女子到了这个年纪,孩子都有了好几个了。
于是在大姐们的热心牵线之下,渐渐地女红军们都各自有了小家。
刘英嫁给了张间天,钟日林嫁给了宋任穷。
而大姐姐们当然也没有忘记谢飞。
某一天,邓颖超邓大姐找到了谢飞,然后从怀中掏出一封信交给了谢飞。
谢飞拿过信来一看,信是刘少奇写给邓颖超的。
大致的的意思是说,邓大姐曾许诺帮助刘少奇解决个人问题,然后刘少奇现在自己有了意中人,而这个意中人就是谢飞,于是想请邓大姐做媒来帮自己同谢飞来牵线。”
谢飞看信后,脸一下子就红了。
这位曾经的赤卫队长,虽然可以从容的面对任何敌人,但是在恋爱方面,这位“海南女杰”还真是没什么经验。
对于刘少奇的名字,其实早在谢飞在南洋的时候,她便已经听说过了。
后来在苏区第一次见到刘少奇的时候,两人也没有太多的交流。
谢飞和刘少奇的第一次正式的沟通是在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
那时候由于路程实在太难走了,几个女红军已经迈不动步子了,于是她们便想几个人合伙雇一个民工帮他们背着行李。
于是她们便推荐谢飞去找刘少奇请示。
谢飞虽然在中央苏区见过刘少奇同志,但和他直接接触还是第一次。
由于刘少奇平时都是一副十分严肃的面孔,因此当时很多人都十分的惧怕刘少奇,谢飞也不例外。
所以谢飞来到刘少奇处,看着刘少奇严肃的面孔,一紧张竟结结巴巴怎么也说不清她们的要求。
这时刘少奇看着谢飞。笑着问:“你们是不是想雇一个民工”
谢飞连忙点头称“是”。
然后刘少奇哈哈一笑,爽快地答应了。
通过这第一次接触,谢飞才感觉到这个平时严肃刻板的工运领袖,其实是非常的平易近人。
在长征的路上,刘少奇对随行的同志都非常的关心,但是他对自己却要求严格。他有一匹老白马,但是为了减轻马的负担,刘少奇经常自己步行,只让马驮一些行李和干粮。
这些谢飞看在眼里,对于刘少奇又多了几分敬佩。
而在此后的长征途上,刘少奇也开始注意谢飞这个豪爽的女子,他看见谢飞经常不畏艰难,忙前忙后,因此经常称赞谢飞。
这一天,刘少奇又遇见了谢飞,而这时候谢飞正在生病。
刘少奇本来以为谢飞这样一个女同志,在生病的情况下可能走不动,会掉队的。但是万万没想到谢飞竟走在行军队伍的前头。
于是刘少奇惊奇地问:“阿香,你怎么走到前头来了,我还以为你会掉队呢!”
谢飞连忙回答:“首长,您好!我就是怕掉队,所以才走到前头来了。”刘少奇微笑着频频点头。
此时,看着刘少奇的这封信,谢飞回忆了起自己和刘少奇初次见面的场景,又回忆起刘少奇的为人做派,敬爱之心油然而生。
如今,邓大姐提出婚事,谢飞双颊飞红,在邓大姐的笑声中,谢飞害羞地点了点头,表示了同意。
两人的婚礼非常的简单,刘少奇和谢飞准备了一点酒和花生,在邓颖超主持下结为了夫妻。
在和少奇结婚后,谢琼香也正式改名谢飞,但人们仍习惯地叫她阿香。
瓦窑堡会议后,中央决定派刘少奇去华北主持工作,加强北方局的领导,而谢飞则陪同前往。
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设在天津法租界理惠兴的成衣铺楼上,来到天津后,这斗争环境相比较于延安,又更加严酷了一些。
在延安,虽然生活艰苦,但是毕竟周围都是自己的同志,而在白区,地下工作环境险恶,随时有生命威胁。
当时在天津刘少奇公开身份是“周教授”,谢飞是“周太太”。
刘少奇总揽全局,管辖黄河以北的各省市党的工作,而谢飞则是刘少奇的好帮手。
每当刘少奇夜以继日地工作的时候,谢飞总会悄悄送上一杯新茶,而当刘少奇写完文章后,谢飞总是第一个读者。
在那时候,谢飞不仅要照顾刘少奇,还要负责管理机要文件,传递信件,更要保护刘少奇的安全。
有了谢飞的照顾,刘少奇免去了很多的后顾之忧,在他的领导下,华北抗日局面迅速打开,扩大了党的影响。
此时,看着刘少奇的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谢飞也非常的高兴。但是在她的心里,还有是有一些小失落。
由于参加革命比较早,谢飞没有在学校待太长的时间,因此她十分的想要继续去学习。但是眼看丈夫的工作如此繁忙,也没有办法开口。
终于在1937年11月,刘少奇接到了回延安开会的电报,谢飞陪同刘少奇回到了延安。
在刘少奇参加会议的时候,谢飞进入了中央党校进行学习,在中央党校期间,谢飞如饥似渴的学习各种理论知识。
然后在中央党校毕业后,又进入了马列学院进一步的深造。
此时的刘少奇已经抵达河南竹沟,着手开展组建中原局的工作。
不久,从马列学院毕业了的谢飞奔赴竹沟,任中原局组织科科长,协助刘少奇工作。
在河南,谢飞着力加强组织建设,开办党训班、组织发动群众、发展抗日武装、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迅速的打开了局面。
但是此时的谢飞,也在经历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磨难。
此时,谢飞和刘少奇结婚已经好几年了,但是一直没有孩子,这是因为在长征的途中,由于环境太过于恶劣,身体损耗过大,谢飞此时已经失去了生育的能力。
所以,每当听到别人祝他们早生贵子,子孙满堂的时候,谢飞的心里都非常的不是滋味。
另一方面,谢飞自从在延安学习归来以后,她感觉自己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想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此时的谢飞已经不再满足仅仅作为丈夫的助手而存在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夫妻两人逐渐的产生了矛盾。
最终,矛盾彻底爆发,谢飞跟刘少奇摊牌,自己要去新四军前线打鬼子,并让他另择佳偶。
1940年的秋天,谢飞主动请缨渡过长江到皖南军部去给项英送信。
但是由于日伪军封锁控制了交通要道,谢飞一过长江就回不来了,从此与刘少奇中断了联系。
而这一断,就再也没有恢复。
由于长期的分离,后来经过组织批准,刘少奇和谢飞,解除了婚姻关系。
对于两人的婚姻的分离,既有彼此性格上的问题,也有双方对于自己定位上的不同。
在刘少奇看来,婚后的谢飞,应该全力的协助自己,成为自己生活中的爱人,工作上的助手,家庭里的贤内助。
但在谢飞心中,自己是一个斗争多年,而且经历过长征的红军女战士,革命和战斗,才是自己的不懈追求和为之奉献终身的事业。
刘少奇和谢飞这两个人同样都是中国***的优秀党员,同样是信念无比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只是一个深沉如海,另一个却却热烈如火。
刘少奇的性格沉稳、内敛、寡言,而谢飞的性格却泼辣、直爽、快言快语。
在延安马列学院的时候,院长张闻天评价谢飞“八个理论家也比不上你的一张嘴”。
赤卫队长出身的她,行为干练、意志坚定,敢说敢做,敢作敢当,甚至为了内心的追求与信仰,宁为玉碎。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此话用在谢飞身上,是一点都不假,这样刚烈和决绝的性格,注定了谢飞的命运。
在和刘少奇分开后,谢飞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新革命斗争中。
这时候的谢飞,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羁绊,在 担任路东特委宣传部长兼江南社副社长的时候,谢飞带领江南社同志穿梭在水网地带,泛舟于芦苇荡中,躲避着敌人的追捕。
她和编辑们一起调查研究,亲自写评论,宣传中央抗战方针,报道抗日成果。
到了1942年底,根据组织安排,谢飞被派往浙东,担任余上县委书记、浙东纵队余上特务营政委。
此时,谢飞来到了对敌作战的第一线,在同日伪军的作战中指挥果断,有勇有谋。其中有一次战斗就消灭敌人100多人,俘虏顽军大队长以下30多人。
而谢飞麾下的特务营也由原来的200人,扩大为600多人,成为新四军浙东纵队实力最强的部队。
至此,曾经的海南女孩儿“阿香”已经完全的成长为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谢团长”。
建国后,谢飞已经不需要再拿着枪同敌人去战斗了。
而此时的谢飞开始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为了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谢飞在1953年考取人大法律系研究生,谢飞研究生毕业,谢飞被周总理任命为中央政法干校副校长,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法学教育家。
对于谢飞来说,这又是一次新的战斗,她深知加强法治建设任重道远,这副担子无论多重也要挑,自己必须要出色的完成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
此后的岁月里,在政法公安教育战线上,谢飞呕心沥血、默默耕耘,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司法干部。
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当年的学员大多数成为公检法司领导骨干,国家建设的栋梁。
1982年,中国法学会成立,谢飞被选为第一届理事。她积极工作,撰写的多篇论文发表在法律学术刊物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晚年的谢飞仍然继续为革命忙碌着,1984年6月,年逾古稀的谢飞就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顾问。
1991年9月,为表彰谢飞对公安、法学教育工作作出的卓越贡献,公安部授予谢飞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奖章。
这是对于谢飞女士一生奉献最好的认可。
离开刘少奇的谢飞,终身没有再次组建家庭,也没有子女。
她将自己的生命全部的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上,谢飞选择了将自己的生命进行这样的升华。
2013年,2月14日凌晨,谢飞同志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101岁。一时间举国震动,党和国家***纷纷表示了沉痛的哀悼。
而谢飞老人的离世,也代表着红一方面军里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中全部都离开了人世。
从此,这些巾帼英杰,都成为了世世代代的传奇,永远的活在人民的心中。而我们,也将一直传颂她们的故事,直到永远。
在新中国首次授衔的开国将军中,上将王平、中将王宗槐、少将易耀彩,他们的夫人分别是范家三姐妹:大姐范景新、二姐范景明以及叔伯妹妹范景阳。他们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以坚毅、勇敢和忠贞,谱写了战火中的感人恋曲。
几十年以来,三位将军和范家三姐妹一直守口如瓶,致使他们极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鲜为人知。如今三位将军已先后离世,他们的烽火情缘被断断续续回忆起来,风雨人生中的信念与坚持,让人感慨感动。
抗战风云中的范家三姐妹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入河北阜平建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范家是该地区远近闻名的抗日大家庭:父亲范成儿是村委会第一任主任,二叔范茂如是基层交通站站长,五叔范颖高也是地下党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范家儿女先后走上革命道路。
data-filtered="filtered" 1952年,范景新(中)、范景明(右)、范景阳(左)合影
大姐范景新刚从阜平简易师范学校毕业担任了阜平县动委会一区妇女主任,二妹范景明和二叔范茂如的女儿范景阳先后报名参加三分区冲锋剧社被录取,成为八路军文艺战士。晋察冀边区出现了引人注目的范家三姐妹:大姐范景新,性格沉稳,年龄和资历均数第一,人称“老范”;二姐范景明,人称“二范”;叔伯妹妹范景阳自然成了“小范”。
王平,范景新:抗战时期的烽火情缘
大姐范景新一参加革命,便担任了阜平县动委会一区妇女主任。在战火中,范景新与老红军王平结为伉俪。王平1907年生于湖北阳新三溪口镇贫苦农民家,1930年参加红军时名叫王惟允,当时的连长余钧是广东人,每次点名时念不准“惟允”两个字,总喊“王翁翁”,惹得大家大笑。于是王平便改名“王明”。
data-filtered="filtered" 王平上将
1936年,王平红军大学毕业,到新岗位工作前和贺晋年去见毛主席,向毛主席报告说:“主席,我要改名。”毛主席风趣地说:“王明这个名字很好嘛,国际代表啊!”王平不好意思地说:“别人老拿我开玩笑。所以,我要求改名!”毛主席拿起毛笔在纸上写下:“命令贺晋年任二十七军军长,王平任二十七军政委。”从此,“王明”正式改名为“王平”。
1941年秋,晋察冀反“扫荡”战事频繁,时任三分区妇女主任的范景新到二妹范景明所在的完县检查工作。那时,范景新生孩子才两个月,全身浮肿,进屋后没解下背包,也没喝口水,就对范景明说:“鬼子的进攻迫在眉睫,分区领导要求各村迅速做好迎战准备。我这次来主要检查坚壁清野的落实情况。这场大战,我们可能会丢失好些村庄,但粮食、棉花、衣物等决不能落到鬼子手里!”
data-filtered="filtered" 1950年王平和夫人范景新在张家口
农历八月十五的前一天,范景新和范景明带着两名妇女干部跑了4个村庄,落实完坚壁工作后,夜色已晚,她们只得在村里借宿,准备明天继续朝前走。
范景新随身的背包是一条军毯,这是丈夫王平最心爱的宝贝。长征途中,王平背着它走过了万水千山,既当被又当衣,抵挡了一路风寒。这次妻子去完县,王平让她把军毯带上,这出于他对战争复杂情况的深切了解,也是对妻子的深情关爱。瑟瑟秋雨中,被毁的村庄废墟中还冒着硝烟,她们钻进一处残破的土屋,找来两捆麦秸铺在地上,四人挤在一起,靠着这条旧军毯过了一夜。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大姐范景新始终不愿公开宣扬她和王平将军的爱情故事,所以直到今天,关于这对走过战火硝烟的金婚夫妻的传奇经历,仍然很少为世人所知。
王宗槐、范景明:延安窑洞里走出的金婚夫妻
王宗槐与二姐范景明原本互不相识,能走到一起全是大姐范景新和姐夫王平的功劳。
data-filtered="filtered" 王宗槐中将
1941年,26岁的王宗槐由晋察冀军区组织部长调往三分区任政治部主任。报到后,分区政委王平谈完工作就靠上前神秘地说:“给你介绍个对象吧,我爱人范景新有个妹妹,叫范景明,是党员,19岁,人聪明,长得也好,原是分区冲锋剧社演员,现在白求恩医科学校学习,你们抽空认识认识吧?”由于过去别人为自己介绍过好几个对象都不成功,王宗槐没把王平说的话放在心上,笑笑应付了过去。
偏偏王平做事极认真,他见王宗槐没反对,便回去和范景新开始张罗起王宗槐与范景明见面的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学校放假,范景明蹦蹦跳跳地来到姐姐家。刚进门,就看见一位青年正坐在堂屋里和姐夫说着话。性格活泼的范景明伸了伸舌头,做个鬼脸,就闪进里屋。
王宗槐知道王平要自己来他家是见范景明,他心想:“只要我来了,最后不成就怪不得我了。”出人意料是当王宗槐看见浑身散发着青春气息的范景明时,先前的不经意荡然无存,他变得局促而害羞,向来滔滔不绝的他竟失语了……
data-filtered="filtered" 王宗槐与夫人范景明
这边大姐范景新轻声问妹妹:“看见了吗?他就是王宗槐同志,怎么样?”范景明回答:“长相尚可,但太拘谨,可敬不可亲。”范景新劝导妹妹:“看人不能只看外表,热水袋起先热得烫手,过不多会儿就凉了。热水瓶就不一样,外冷内热,热劲长,比热水袋要强几十倍呢!”另一边王平则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点拨王宗槐说:“心里有想法,就大胆表达出来,不要像个木头似的,要活泼点儿……”
王平夫妇还给范景明讲了个故事,那是1941年秋季反“扫荡”后,上级要晋察冀军区组织部上报一份营以上干部名册。当时部队没有档案,也无资料可查,怎么办?只见王宗槐拿出笔,完全凭记忆,把军区司、政、供、卫机关及直属队营以上干部,按编制序列列出名单,总计近2000名,最后上报的数字与实际人数一个不差!军区领导表扬王宗槐:“神了!真是部队的‘活辞典’啊!”听了故事,范景明被打动了。
再见面时,王宗槐充分发挥做政治工作的特长,向范景明谈起红军时期的政治工作,还讲述了自己登台演戏的历史,讲起自己在小歌剧《红军义务劳动日》里扮演过红军战士,在《小放牛》里男扮女装演过小姑娘……说着说着,王宗槐还唱起来:“桃花红,李花白,杏子花儿开。只见那边牧童来。头戴斗篷,身穿蓑衣,脚穿草鞋,手拿短笛吹起来。叫声牧童你过来,你呀可知道,《 宣言》谁起草,十月革命谁领导?”这还不算完,王宗槐接着又改变音调唱起《兴国山歌》,把范景明逗得直笑,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拨动了双方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
data-filtered="filtered" 王宗槐中将与夫人范景明少校
正当王宗槐与范景明感情日渐发展,白求恩医校却迁址了,范景明随校从唐县葛公村迁到树沟大台村。1942年夏天,王宗槐又调到四分区任副政委。这样一来,两人隔山隔水,只能靠书信交流。
每当反“扫荡”一结束,王宗槐的信就来了,总会询问范景明生活有何困难,还教给她许多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医校生活很艰苦,烧的柴火、吃的粮食都要靠师生到很远的封锁线上去背,一不小心就会跌下山沟,范景明身为班长,脏活累活苦活自然冲在前。王宗槐便写信向她传授背粮背柴的省劲办法:将背负物重心抬高,紧贴后背。范景明一试果然管用。学校没有固定食堂,师生们冬天也要在野地露天就餐,王宗槐告诉范景明跟别人身挨身地蹲成小圆圈儿挡风沙……范景明一一照办果然管用,“这个人的心好细呀!”
范景明的心中慢慢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书信往来一年多,双方情投意合,可学校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准结婚。当时王宗槐已27岁,但他知道范景明非常珍惜在医校学习的机会,于是多次安慰范景明不要有思想负担,他会等到她毕业。
王宗槐的理解与支持令范景明感动,学习也更刻苦。1944年初,范景明毕业了,眼看可以完婚了,可王宗槐却奉命去了千里之外的延安,为准备参加党的七大进行为期一年半的集中学习。
此时中央军委决定调晋察冀教导二旅西进,姐夫王平便让范景明随他们去延安。从阜平到延安,途中要经过好几个县的沦陷区,还要通过同蒲铁路封锁线,范景明骑着一匹骡子,跟着教导二旅旅部顺利通过五台、崞县和代县,来到了离同蒲铁路不远的宁武一带。这天上午,教二旅准备越过封锁线时被日军发现,遭到猛烈攻击。范景明骑着骡子走进河谷的泥沼地段时,一粒子弹打飞大棉帽,她一摸脑袋没血,不禁自言自语道:“还好,脑袋保住了。”她抬头看看四周,只见好几个战士都牺牲了。凭经验范景明意识到,在敌人的火力下趟河,不是被打死也会被冻死。因此,范景明就骑着骡子往右前方的小桥下跑去。渐渐听不到枪声了,范景明在狼群出没的荒山野岭上,熬过了寒冷饥饿的漫漫长夜,第二天黄昏终于追上了正在岢岚东部的一处山沟里埋锅做饭的教二旅后尾分队。
一个月后,在晋察冀军区十分区参谋长肖新槐帮助下,范景明从绥德到达延安,与王宗槐相聚了。王宗槐听范景明诉说这段时间的经历,3个多月里范景明行程千里,有艰辛、有险遇,然而不变的却是对爱的信念与执著……
1944年6月26日,是王宗槐和范景明在一孔8平方米窑洞里结婚了。前来道喜的人络绎不绝,由于新房太小,大家只得分批进去向这对新人祝福。
邓颖超、钱瑛、帅孟奇、李伯钊四位大姐一进窑洞就笑说:“我们没有被面衣服做贺礼,送你们四句话,叫作‘互爱互敬,互勉互励,互信互谅,互让互慰’。”众人纷纷叫好。郭化若趁兴打开条幅:“得其所哉,得其所哉。”粟裕、陈锡联、王敏珍、赵盛荣也拿出四人联名的赠联:“清凉山下延河畔,景秀春明槐荫间,生产学习练武艺,亲亲爱爱庆丰年。”这幅赠联将新郎新娘的名字巧妙地糅了进去,再次赢得喝彩。
陈赓、王树声、陈再道和谢扶民送的贺诗是很有意思的,他们将当时延安颇为流行的一出怕老婆的小戏《背板凳》的意思写进去:“干大事业,背小板凳,两全其美,乐在其中。”诗一读完,所有人都笑得前仰后合,王宗槐笑着对范景明说:“要注意呀,‘背小板凳’的事我坚决不干!”一番话把范景明弄了个大红脸。
道喜的人散去后,王宗槐和范景明便坐下来整理赠诗赠联,两人一数整整65幅,这可是比任何金银首饰都要珍贵的礼物啊!可是在人背马驮的战争年代中要妥善保管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两口子一商量,便把题诗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第二天一早,两口子决定放弃三天婚假,奔赴各自的学习和工作岗位……
解放战争刚开始,王宗槐夫妇有了第一个女儿贝贝。一年后,二女儿 又呱呱坠地。由于战事繁忙,范景明就将 抱到阜平广安村一个老乡家里去寄养,整整一年王宗槐夫妇都没见过 。
一次王宗槐途经广安村决定去老乡家看看。主人不在,只见猪圈边一块破草席上躺着一个干瘦的小女孩,双手抱着个生茄子乱啃。王宗槐抱起小女孩,突然发现女孩肚兜上有个“王”字,心碎了,这不是范景明绣的吗?难道这是女儿 吗?他心疼地掏出手帕打算给女儿擦擦脸,这时警卫员走了过来,部队要出发了,他咬咬牙放下孩子,上马登程……
艰苦的环境、清贫的生活没能压垮王宗槐夫妇,他们走过了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还携手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1984年1月29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当年的老战士举办新春茶话会,大伙把王宗槐、范景明推拥到会场前排。当有人半开玩笑地问王宗槐是不是“背板凳”时,范景明笑答:“我们是按邓大姐说的那样,互爱互敬、互勉互励、互信互谅、互让互慰地生活了40年!”
易耀彩、范景阳:当年“分配婚”风雨四十载
看到两个姐姐都参加了革命,叔伯妹妹范景阳忍不住央求:“我也要当八路军,带我去吧!”
data-filtered="filtered" 易耀彩少将
1938年春,三分区冲锋剧社社长霍嘉霖骑着马来阜平招演员,大姐和二姐就把景阳带到剧社所在地唐县史家沟村报名应试。社长霍嘉霖问道:“你会什么呀?”景阳说,会扭秧歌,还能上台唱歌,说着便扭起来,两位姐姐在旁边有节奏地为她拍巴掌,歌还没唱完,霍社长就拍板:“扭得不错,进舞蹈班吧!”从此,范景明成了一名八路军的文艺战士。
两年后鬼子的进攻越来越嚣张,晋察冀军民伤亡惨重。由于敌后需要大量医务人员,范景阳和二姐范景明响应聂荣臻司令员的号召,成了白求恩医科学校的学员。二姐在军医班学军医,妹妹在药剂班学司药,之后调到晋察冀第五军分区司令部门诊部下设的休养一连当实习司药。
范景阳下连不久的一天晚上,休养一连的张医生对她说:“组织上找我谈话啦,让我去见易参谋长。今晚你陪我去!”范景阳只得陪张医生走进五分区参谋长易耀彩的宿舍。第二天易耀彩找到邓华司令员说:“昨天见面了,张医生就算了吧,陪她来的那个挺好!”不出一个月,分区组织科长肖时任找范景阳谈话:“你家的情况调查了,锄奸科长臧智亲自调查的,没问题,合格了,准备结婚吧!”
“跟谁结婚?”范景阳莫名其妙。“还用问吗?参谋长易耀彩呀!他看上你啦!”
data-filtered="filtered" 小妹范景阳和易耀彩少将
范景阳觉得易耀彩人不错,但结婚太突然了,建议“恋爱一段再说”。“打仗呀,哪有闲工夫?一般人先恋爱后结婚,你带头来他个先结婚后恋爱吧!”肖科长这番话在官兵中传开了,易耀彩、范景阳便成了“先结婚后恋爱”的“典型”。
一顿稍丰盛的晚餐后,他俩入了洞房,易耀彩向范景阳介绍了自己的经历。易耀彩是江西泰和人,1916年生,1930年参加红军。父亲易宇爽系县苏维埃干部,被敌人杀害抛尸赣江。母亲是县苏维埃妇女干部,革命低潮时亦被杀害。14岁那年,易耀彩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2年春,易耀彩由第五军分区调往第四军分区任参谋长,范景阳随之调任,成了四分区司令部机关门诊部司药。他们的老上级邓华也调到四分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 区委书记。四分区所辖地区盛产粮食。1943年5月,麦子熟了。鬼子为了获取粮食,向四分区疯狂进攻。邓华司令员、易耀彩参谋长等深入第一线,组织部队歼灭敌人。鬼子利用分区机关兵力空虚之机,向分区司令部所在地平山县寨北乡滚龙沟发起攻击。
为避免损失,分区机关在无兵力保护的情况下向山上转移。这时,范景阳的长子刚两个月,爱哭。为了不把鬼子引过来,她对大伙说:“大家不要为难,我马上离开,到河那边去,万一被鬼子碰上,我有勃朗宁(德国造小手枪),只有三发子弹,头一发打死孩子,第二发让鬼子抵命,第三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说完抱着孩子向河西岸的大山走去。
门诊部的江医生追上来说:“我陪你去,正好三发子弹,第三发归我啦!”范景阳不依,江医生抢过那只随身携带的小包袱在前开路了。
大约走了两个多小时,她们找到一个隐蔽的山洞。正好,孩子睡着了,她们在洞子里铺了些干草把孩子放上去,两人便坐在山洞里聊上了。就这样,她们从晌午一直等到日薄西山,未见鬼子踪影,便回到了滚龙沟。
由于分区军民紧密配合,仅用三天就使全区麦子颗粒归仓。分区召开祝捷大会的前一天,易耀彩吹着口琴进了家门,喜不自禁地把孩子举过头顶,说:“可喜可贺,我们的儿子闯过了人生第一道难关!”
1990年10月3日,离休后的易耀彩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了人间,终年74岁。他和景阳婚龄49年半,以虚岁计,也算是一对金婚夫妇。
赖月明,江西兴国人,1914年生,开国元帅陈毅第二任妻子。1931年在“月老”李富春、蔡畅等人的热心帮助下,陈毅和赖月明结婚。红军主力长征后与陈毅失散。后与受伤掉队的红军方良松结婚,两人生有3个儿女。
左权将军在信中写道:“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左权将军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以及深切关怀之意,不得不说我党损失了一位优秀的指挥官、损失了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铮铮铁汉。
一、左权将军介绍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八路军高级将领,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1925年加入中国***,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5年12月赴苏联学习;1934年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年仅37岁。当时日军面对左权甚至开出高额悬赏,可见敌人对左权将军的恨之入骨,同时也彰显了左权同志难能可贵的指挥能力与革命精神。
二、左权与妻子
左权妻子刘志兰同志于1939年4月16日同左权在八路军总部潞城北村结婚。婚后一年就为年已35岁的左权生下女儿左太北。1940年在延安保育院工作。1942年才25岁的她,在与左权婚后仅仅相处了一年多就永别了。她当时伤心欲绝,后在朱总司令一再安慰鼓励下而强忍悲痛,并在延安《解放日报》撰文纪念左权。虽然左权与妻子聚少离多,更是为新中国的未来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他对其妻子的殷殷关切之情流露于书信之中,不愧是铁血柔情的汉子。
三、深切缅怀左权同志
左权同志为我党、为我中华之抗争、为我中华之未来永远倒在了革命奋进的道路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正因为国家有了这些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人,我们的祖国才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屹立于世界之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