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于1953年,1988年重建,1988年剧院扩建。四十多年来,剧院汇集了一代又一代的黄梅戏艺术家,如严凤英、王少芳等,他们把黄梅戏从安徽民间推向全国,走向海外,曾经辉煌一时,马兰、黄新德等中青年优秀演员,创造了今天深受海内外观众喜爱的黄梅戏。
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扩展资料: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参考资料:
黄梅戏发展大概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严凤英/王少舫开创的黄梅盛世;第二阶段是黄梅戏“五朵金花”带来的梅开二度;第三阶段颇有争议,有说以韩再芬为代表,有说没有第三次热潮。
您所问的几位主要艺术家大概是指第二阶段代表人物,也就是马兰、黄新德、吴琼、杨俊、张辉他们吧。
那得从“梅开二度”说起,上世纪8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五朵金花”(马兰、吴琼、杨俊、吴亚玲、袁枚)爆红,但是当时物质条件有限,没有那么多资源捧所有人,最后马兰以综合实力胜出被重点培养,其他几位“金花”就先后出走了。
马兰与黄新德是一对黄金搭档,都是黄梅戏第二代代表人物,创作了多部经典黄梅戏作品。后来马兰离开了黄梅戏舞台,现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曲音乐剧专业;黄新德一直在安徽省黄(合肥)表演黄梅戏,退休后与安庆黄梅戏一团接触比较多,收了好几名徒弟,致力于唱新戏带新人,非常棒。
吴琼是黄梅戏“金嗓子”,唱功突出,自然不甘心坐冷板凳,就转战黄梅歌寻求发展,后来又回归黄梅戏,现在相当于是个人工作室的形式,常与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合作,创作了多部经典作品,深受戏迷喜爱。
杨俊是事业心非常强“奋斗者”,安徽省黄没用武之地,就与张辉一起到了湖北黄冈白手起家,创建了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现在到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任院长,张辉继续留在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任院长。二人现在都是湖北黄梅戏的代表。
吴亚玲一直在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丈夫蒋建国是安徽省黄院长,二人也合作了多部黄梅戏作品,至今还活跃在黄梅戏舞台上。
袁枚曾在87版《红楼梦》里饰演袭人,然后就直接离开黄梅戏转到电视演员了,后来就转型为制片人,一直从事幕后工作。
韩再芬一直在安庆致力于黄梅戏发展,她出演了大量黄梅戏作品,后来接手安庆黄梅戏二团,改为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发展得很好,韩再芬任院长。
所以这些表演艺术家虽然各在东西,但都在为黄梅戏发展做出贡献。
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的怀腔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江苏苏州有个太湖,而安徽也有个太湖,全国各地地名相同的很多,而黄梅戏不是以地名为名,而是以节气为名。
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移民。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操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偷情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汪洋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