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德讲解《金刚经》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

南怀瑾大德讲解《金刚经》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第1张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三界六道之外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叫须菩提,「汝若作是念」,你假使有一个观念,认为「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认为不著相就可以见佛,就可以大彻大悟的话,他说须菩提啊, 你千万不要这样想,不要认为没有功德成就也能够悟道成佛,你有这种观念就错了。

前面我们明明听须菩提讲的嘛!不要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则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可是佛现在又说,须菩提你不要搞错了啊,假如你 认为不具足一切功德圆满就能大彻大悟的话,须菩提你注意啊!「莫作是言」,你千万不要那么想啊!千万不能认为不要具足功德就可以大彻大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你如果以为人只要悟了道以后,什么都好了,什么都空了,这个观念是很严重的错误啊!这是佛明白交代给须菩提的。

关于这一点,我个人倒也碰到过很多。几十年前在大陆云南,找一位很有名的禅宗大师,也是一位八指头陀。后来我到昆明碰面了,我说:法师,我听说你悟道以后有一个观念,认为证得涅盘以后,生死已了不再来了,有没有这样说法?他承认了,我就请教他楞伽经中的话,「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你不来到那里去啊?跳出三界外,跳到那里去呀?佛没有说有个第四界呀?不在五行中,那你在那一行中啊?了了生死就 不来,这不是佛法吧!后来为这个问题我们辩论了很久。

很多人学佛都有这个观念,都认为学了佛,悟了道,两个腿一盘,了了生死,再也不到这个世界上来受苦了。这个观念是绝对错误的,是修道学佛上最大的错误观念。

常常有人告诉我,殡仪馆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可以证明佛法的事也很多。今天一位同学说,殡仪馆的人告诉他,有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父母逼她赶快结婚,逼急了,她两腿一盘,就涅盘了,就走了。死了以后送殡仪馆,没有办法装棺材,因为两个腿盘著,骨头也硬了放不开,没办法,只好给她特别设计一个方柜子,把她放在里头。我说:此乃再来人也!就是所谓修行并不一定证到罗汉果,有所成就的,七还人间、五还、三还、一还人间等等的现象。又有一位同学告诉我,有一个四十多岁出家的太太,八九十岁死了,结果烧化后头顶骨不坏,舍利子都在那里。这些都是比较实际的资料。

断灭见

回头再说有人认为悟了道以后就不来,好像有个地方可躲似的,这是个错误的观念。这个错误的观念,在佛法上就叫做见地上的错。一个人学佛,不管在家出家能够证果的, 最重要的是断见思二惑。见惑、思惑,在前面第九品已经谈到过,见地不清楚有了偏差,就落于偏见。五种错误的见解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见障碍了修道,也就是不能悟道的原因。思惑就是烦恼惑,内心的贪镇疑慢疑。

现在人类的唯物哲学就是落于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因为还拿不出来证据;认为人死了就是完了,这是属于断灭见,也是邪见的一种。所以 佛就告诉须菩提,你千万不要落在一个错误的观念,一个断灭见的思想见解。

前面刚刚说不能著相来看佛,现在又告诉他,也不能落在不著相看佛;著相是错,不著相也是错。假使落在不著相看佛,一切本空,又何必做善事,佛也空,善也空嘛!一切皆空,我杀人也没有关系呀!杀也空嘛!偷骗抢做坏事都空,这样的见解,就叫做拨无因果,落于空见。空见的错误,同唯物思想是一样的,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留意。有些南传佛学,就是东南亚一带小乘佛学的观念,就是落在空见的见解上,结果被唯物思 想吃掉了。

拨无因果就是把因果这个道理拨开了,不承认有因果的存在,这是现在人类思想潮流最可怕的一面,也就是佛说的断灭见的思想。佛就怕须菩提搞错见解,上面先告诉他 不能著相见如来,但是又怕须菩提落在不著相;不著相的结果就变成断灭见,拨无因果了。所以他就再三告诫,「莫作是念」,你不要搞错了。

不说断灭相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所以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想求得大彻大悟,首先要注意不能落入断灭相。断灭相是什么呢?断灭相落空,认为佛法的究竟是空的,见到个空果,就是断灭。现在金刚经快讲完了,金刚经中有没有告诉你一个空字啊?我们后世的注解,说金刚经是讲空的,那是你的注解,佛可没有这样说!佛只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是教育方法,处处把你的错误挡住,他并没有告诉你是什么,只告诉你不是什么。心经也只是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最后告诉你真实不虚,并没有讲空啊!是照见五蕴皆空,它并没有说般若波罗密多都是空的啊!这些就是我们研究佛学、佛经、佛法,必须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不然很容易落在邪见的错误上。

空,同断灭见是一模一样的,有许多人学佛,自认什么都看得空了,其实那不叫做空,从心理学来讲,是你灰心了,或者年纪大了,或者环境不得已,或者倒楣透顶,所以说自己看得空得很了!还有个灰心在,就不是空,那个灰心非常厉害。还有许多搞哲学的学佛,经常喜欢吹这个牛,看空了,看通了等等。他只要开口讲这个话,就证明他一点也没有看通,因为他真通的话,连说这个通、这个空都不会了。空的啊!空的啊!他在感叹嘛!对不对?他既然感叹就心有戚戚焉,这正有个东西,一点也没有空。换句话说,这不过是不吃西瓜,却吃了一个大冬瓜,还是一个瓜嘛!傻瓜嘛!

所以再三提醒诸位注意,「空」是方便的说法,是个形容辞,如果把空当作真正空得一无所有,那不是空见,那就叫做断灭见。所以佛吩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这是一句非常严重的话,绝对不是断灭,更没有说空。这一节的题目──无断无灭,梁昭明太子标得非常好,不断不灭,不是断灭相。现在科学晓得物质是能量互变,它并没有灭过,要认识清楚。这一品偈语如下:

第二十七品偈颂

翻云覆雨雨成云  点滴如丝乱不分

冻作冰河冰化水  漫从光影捉斜曛

「翻云覆雨雨成云」,看到宇宙的变化,今天下雨明天晴,雨变成云,云又变成雨。反正啊,是点水气,是这个水蒸气的分子在变化。

「点滴如丝乱不分」,等到蒸气冷热接触,变成雨点下来以后,每一颗雨点本身自成一个范围,自成一个系统。等于我们一切众生同一个本性,可是构成我们个人的自体以后,我的我与你的你,绝对不一样,可是根根是一个。就像蒸气在空中碰到冷气层,变云变雨,每一雨点各有范围一样。但是所有的雨点,都是水蒸气变的。

「冻作冰河冰化水」,冰化了就变成水,水冻了就变成冰,这些是现象界万般的变化,各种的变化。变化归变化,本体不变,因为本体无相,亦无著。讲本体是空吗?也错了,讲它是常住,也错了,讲它是断灭,也错了,这一些都不是。

「漫从光影捉斜曛」,那么本体的法身功能在那里见呢?在一切作用一切现象上见,一切的现象都是它的现象,一切的作用就是它的作用。所以,体在相、用中见,一般相 用都不著,才能体会了这个体。这是金刚经差不多最后的教育方法,佛都告诉我们了。

1998年,国学大师南怀瑾筹资4568万美元修建的金温铁路建成通车。这条铁路,曾是孙中山在1921年就构想过却未能成功的。

相比修建金温铁路等实事,南怀瑾在文化上的影响力也相当惊人:他一生致力于儒释道三家学说的合一,他著作等身,学徒更是遍布全世界各地。

声名显赫的同时,南怀瑾也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各种压力,他所承受的最大压力来自于曾给他最大荣光的“国学大师”尊号。

“狂人”李敖曾经在自己的书里评价南怀瑾,说:

“南怀瑾在我看起来,根本就是个骗子……什么东西啊,完全胡说八道。”

李敖骂完,打假斗士方舟子、北大教授李零等也跟着骂南怀瑾是“神棍”、“大忽悠”,还有人甚至直接说:“南怀瑾的书适合乡野村夫看”。

学术界似乎也一直对南怀瑾不那么认可,这与大众对他的热烈追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怀瑾

李敖等人能如此毫无忌惮地对南怀瑾“开炮”,自然有他们的道理,这些“道理”中最大的一个便是:顶着“国学大师”、“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等头衔的南怀瑾,其学历竟然是“小学肄业”。

“小学肄业”顾名思义就是:小学读完了,但成绩不合格(倒数第一),所以毕不了业。

南怀瑾小学不能毕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开始的他对学习全无兴趣,他的注意力自然也不在学习上。

小学毕业考试的前一年,也就是南怀瑾12岁那年,他还偷偷开始练起了武术。

南怀瑾最初练武并没有人教,他习武全靠武侠小说。在《太极拳与静坐》一书里,谈及自己幼年练武的经过时,他写道:

“我常私自躲在楼上书房按武侠小说书上的图瞎练,自亦练学跳梁倒挂……”

这般瞎练,自然要出事。于是,有一日,南怀瑾又躲在楼上“练神功”时,竟不慎从梁上跌落在了地上,“砰”的一声巨响后惊到了他的父亲。于是,他偷学武术的秘密也就此“败露”。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父亲发现他的秘密后,竟并没有指责他。相反,父亲还干脆给他聘请了一个武师到家里教他学武。习武期间,父亲还给他请过博古通今的老师叶公恕。

南怀瑾父亲当时的考虑是:儿子一直体弱多病经常吃药,学个武术可以强身健体。从他父亲当时的考虑就可看出:他并不想让儿子以习武为生。

可后来发生的一切却让南父失望了,南怀瑾自打正儿八经学武后便痴迷上了武术。好在,南怀瑾虽然好武成痴,但也还是依照和正常人一样在17岁那年结婚生子了。

南怀瑾的妻子是他的姨表姐王翠凤,他们婚后生下了长子南舜铨。儿子出生后,或许是觉得“传宗接代”任务已完成的缘故,他转身离开家乡继续学武了。

青年南怀瑾

在家乡浙江乐清一带时,南怀瑾先是学了“硬拳”,之后,他又开始四处游历习武。期间,他所拜的师父,各门各派加起来多达八十余人。

而他的所学范围也包括南宗、北派、长拳、短打、蒙古摔跤、西洋搏击。总之,只要是今天的世人想得到的十八般武艺,南怀瑾当时都学过。

好武成痴的南怀瑾也曾在武术上取得过成就,在那个好武的年代,和南怀瑾一样痴迷武术的人并不在少数。后来,南怀瑾还在杭州国术馆举办的全省性的国术比赛中,拿了一个冠军。

后来的南怀瑾还入了四川成都中央军校,因为表现优异,蒋介石曾一度力邀他担任秘书。可惜,因为南怀瑾志不在政治,所以他最终婉拒。随后他进入金陵大学研究院,专研社会福利,这是他的最高学历。

也正是在他的武术逐渐登顶时,南怀瑾突然在巨大的热闹里反思了自己的武术,他发觉:自己所学武艺根本没精到,各路各派,他都只是略窥其门径而已。

意识到自己在武术上的这个重大不足后,南怀瑾便决心继续寻师访道、亲近高明了。

当时的南怀瑾和很多在学艺时遇到困惑的青年一样,他们在内心深处极度渴望一个真正的大师,这个大师必定要身怀绝技并且愿意将技能倾囊相授。这个大师,最好还能给他们的未来指一条明路。

年少的南怀瑾始终相信:这个大师一定存在,只要自己苦心寻觅,就可以遇见。

打定主意后,南怀瑾便离开了家乡,他先是到了杭州城隍山找了传说中的剑仙。1937年,他又去了成都、重庆等地,一路上,他也确实遇到了很多的奇人异事,他甚至在后来的回忆录里详细讲述过自己的奇遇。

南怀瑾最终弃武,与他到达成都后遇见的一个河南拳师有关。

1943年,27岁的南怀瑾拜了河南拳师为师,他教他的是“十三大法”。这十三大法是太极拳衍变的十三个招式,不刚不柔,但这些招式却招招可致人死命。

学这些招式时,已经痴迷武术十多年的南怀瑾突然地被触动了。他在一个月明星稀夜自问:我学这些武术究竟是干什么?真的将这些武学光大,可若这些被没有道德修养的人掌握,他们动辄要人性命,自己岂不成了祸首?

那晚后,南怀瑾有了弃拳的想法。那段时日里的南怀瑾一直被悲凉笼罩着,想想,你费尽心力走了十多年,到头来才发现这路子根本是错的,你的心里能不悲凉么?

说来也真是机缘凑巧,就在这之后不久,南怀瑾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恩人,他就是居士袁焕仙。袁焕仙是四川当地极有名望之人,他一生弘法、志在普度众生。

袁焕仙比南怀瑾年长31岁,但巨大的年龄差并没有影响两人成为知己。初结识时,两人就有了相见恨晚之感。

成为知己后,两人几乎无话不谈。南怀瑾告诉袁焕仙,这些年自己目睹百姓民不聊生、社会战乱频繁极度痛心,他哀叹自己始终没有能力救人民于水火,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浸在痛苦里。袁焕仙听完后一句话点醒了南怀瑾,他说:

“宗教本是人类面临痛苦时产生,它的意义就是帮助他们内心平和、脱离现实的痛苦,实现灵魂的超脱。”

南怀瑾听到这儿后才恍悟:原来自己一心想要的帮助世人脱离苦海的法子,并不在武术上,而在禅修上。当下,他便向袁焕仙表示:自己想要深入了解佛学。

在袁焕仙帮助下接触、了解佛学后,南怀瑾才终于知道:原来佛理竟是如此浩瀚无边。那一刻,他也终于明确了自己的未来方向。

袁焕仙

当时的袁焕仙正准备去重庆请虚云老和尚回成都成立维摩精舍以弘法,南怀瑾随即与他一同前往。一路上,他从袁焕仙的口中听到了很多虚云老和尚的故事。当他听到虚云曾用三步一跪的方式从普陀山拜到五台山时,他心里对此人充满了敬仰。

不久,南怀瑾如愿见到了虚云法师并成为了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此后,他便正式开始了潜心修道悟禅之路。整整三年间,他都在虚云和袁焕仙的指引下闭关修炼。

闭关期间,已经用十多年时间“行万里路”的南怀瑾把佛学的经、论、律三藏十二部,五千卷经典,五千五百册道藏透彻研读。

掌握了大量知识后,年轻气盛的南怀瑾不免也有些小得意,期间,他还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如同同时代的很多禅修者一样,南怀瑾开始禅修后曾混迹于佛教圈,他追随过大愚、普钦等汉密大师,也曾近距离观察过抗战时期西狩川滇的各界贵人与佛教上师之间的密切互动。

这些大人物对南怀瑾的影响非常深,他们的所思所想等都一直影响着他。

但当时的南怀瑾并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路也如何走,好在,此时的南怀瑾终于有了大师的指引了。在他第二次感到迷茫之际,虚云法师点拨了他。

一次,南怀瑾陪着虚云老和尚在江边散步,因为当时正是黑夜,国内又在打仗,而虚云又已经90多岁了,所以他竟对虚云法师说:“师父啊,你年纪大。我来扶你!”边说,他便把手靠近虚云老和尚,想扶着他。

虚云老和尚看着南怀瑾,微笑着说:“不要了。”随即将手臂脱了出来。南怀瑾接着说“路太危险了。”虚老接着说:“前路暗淡,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我也是应劫而来还账的。”

虚云法师图

南怀瑾听了这话后心里咯噔一下,他随即放开了手,只在暗中留意地护着虚云前行。到慈安门后,一路心有触动的他回到了自己的小屋。

回屋后的南怀瑾一直在想虚云那句“你我各自走各自的”,他知道这句话里有深意。思量到快天亮时,南怀瑾才终于明白了虚云法师这句话里的深意:他是在劝自己不要出家,而要入世!

1949年春,南怀瑾前往台湾并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这是南怀瑾入世的开始,但初入世时,他并未引起任何人的重视。此间,迎娶了第二任妻子杨晓薇的他有了新的孩子,孩子出生后,他们的经济状况一度非常拮据。

1955年,南怀瑾在窘困的处境下出版了《禅海蠡测》一书,可这本书出版后竟愣是一本没卖出去。后来,南怀瑾在回忆中曾说:自己曾将此书送给身边人,却发现别人用它来包裹食物。

苦心写出来的书受到如此冷遇,南怀瑾心里自然不大好受。搬到台北龙泉街后,他的日子更加艰难了。这个住所位于菜市场附近,这里常年充斥着贩夫走卒的喧嚣声。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南怀瑾竟长期右手执笔、左手抱幼子,双脚还要不停推着摇篮以哄住襁褓中的婴儿。谁也想不到,在这样糟糕的境况下,南怀瑾竟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两本力作。

南怀瑾以为,在佛教知识极度欠缺的当时,这两本书定能被世人发现,但结果让他失望了,同第一本书一样,这两本书出版后一直被堆放在角落里很少有人购买。

“是金子终究有发光的一天”。

1960年,大文豪胡适偶然间读到了南怀瑾所写的《楞严大义今释》。看到此书后,他大为赞许。不久后,南怀瑾才开始逐渐被人知晓。

胡适与蒋介石

早在胡适出现以前,南怀瑾生命中的另一个贵人也来到他身边,这个人就是他于1956年结识的台湾航运业大佬杨管北。

杨管北是杜月笙的干将之一,南怀瑾经人介绍与他认识时,他正称病退出一线在家里潜心研究“养生打坐法门”。

南怀瑾初与杨管北见面时,他对这个小学肄业的所谓讲师全无好感,不管他说什么,他都只觉得他是在“变戏法”。毕竟,当时的杨管北自认为阅人无数,且有自己固定的判断经验。

一两年后,杨管北终于意识到:南怀瑾和他以前认识的贩卖焦虑感的江湖术士截然不同。那些江湖术士擅长让他们焦虑、恐惧,而南怀瑾却相反,他一直努力让人安心、沉静。

在南怀瑾的影响下,杨管北竟慢慢地在思维、想法上有了很大的转变。这种种,自然源于:南怀瑾素来对大人物的趣味、思维和行为有着切身的认识。毕竟,在杨管北遇见他之前,他早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最为重要的是,南怀瑾心里有大爱、有慈悲,他虽然已是大学教授,但他的心里一直装着受苦的百姓。这样的南怀瑾自然会让杨管北打心眼里刮目相看。

最终,杨管北彻底被南怀瑾折服,在回忆中,他曾这样讲述自己被折服的过程,他说:

“第四年上才比较有点信;第五年才信,第六年才真信,我没有随便信。”

“信了”以后,杨管北开始对这位比自己小十多岁南怀瑾执弟子礼,他也成为了最初和最重要的“供养者”。

1963年,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并兼礼学院院长。思虑之后,他接受了教授聘书,附加条件是不到学校上课,由研究生到其家受教。

随后不久,南怀瑾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易经》课程。这门课,南怀瑾早已研究了几十年,自然,讲课时,他总能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各种都信手捏来。他甚至还将自己几十年游历的经历都融汇进了课程里,这样的课程自然受到了学生的热烈追捧。

听过他课的人都无一不感叹他之“博古通今”、“深入浅出”……

后来,每次他上课时,学生都挤到了窗外。

1966年,声名鹊起的南怀瑾应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邀请,前往台湾三军各驻地巡回演讲。据说,他有次在高雄冈山空军基地演讲,蒋介石还亲自到场聆听。

自然地,盛名之下的南怀瑾开始得到了台湾政要的追捧,无数达官显贵都拜在了他的门下。

此后,他每周四给这些政要开特别班,但他的讲课从来不涉及时政,他的讲课内容偏重于历史哲学,如《史记》、《长短经》、《战国策》和《阴符经》等。这个特别班在当时也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几乎热到烫手。

南怀瑾与第二任妻子

可就在此时,南怀瑾却又再次陷入了他的迷茫之中。在热闹中,他再次发现:若自己苦心将儒释道三家融为一体的学说只能被上层人接纳到,而不能被大众接收,那他怎能做到普度众生呢?

意识到自己要从神坛上下来以后,南怀瑾很快完成了《论语别裁》的撰写,这本小书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与他以往出版各类书不同的是,这本书全部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展开。

这本书一经出版后,便火爆异常,就连香港、新加坡等地也争相翻印。南怀瑾的影响,开始向真正的大众延展。

与寻常的国学大师不同的是,南怀瑾从来不以学者身份自居,他甚至努力避免与知识分子产生学术上的交集。

在一次与历史学家许倬云会面时,他很直白地说:“许先生,我们的路子不一样的,我是另外一条路”。

南怀瑾并没有解释这“另外一条路”是怎样的路,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条路是普度众生之路。这条路,注定不会受学术规范、学术谱系等象牙塔规则束缚,同时,它也注定会与三教九流的传统江湖游士之路不同。

南怀瑾的“路子”与正统学术的区别在于,他更加“不着相”,也就是说,他著书立说更加注重“道”,而不拘泥于形式。所以,他的著作中经常会有可以被传统史学家、学者拿住的“常识性疏漏”,他们自然会以此驳斥他甚至贬低他。

南怀瑾的这种“路子”,与《金刚经》里“不着相”一致。《金刚经》里有句话是:“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要透过一切事物的表象,看透真相和本质,其前提就是“不着相,不住相”。在南怀瑾看来,过分执着于细微的知识、学说等,便是“着相”,它们应该只是去向真理、本质的方式。过分执著,将只会让人离真理越来越远。

这就意味着:当学者、史学家们更多地将时间和心力放在了“相”上,而他则相反。

或许是悟道了的缘故,南怀瑾总能第一时间预测到一些东西。在一次讲到中华民族命运时,他说:

“中国要转运了。这个世纪80年代,200年的大运,比康乾盛世还要好!”

他的话音刚落,中国的经济发展等各方面便迅速提升,时间,刚好是20世纪80年代。而此时,虽不在大陆却一直心系大陆的他,开始更加密切关注大陆的各种。

南怀瑾有很深的家国情怀,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感情之深,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早在1970年他就曾写下了:“忧患千千结,山河寸寸心。谋身与谋国,谁解此时情。”

从这首诗中可看出,南怀瑾除了渴望文化复兴外,还渴望祖国真正统一。后来,他还做了两岸谈判的牵线人。

1982年,中共对台工作负责人廖承志以个人名义给台湾蒋经国先生写了一封以情感人的公开信,倡议国共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最早将这封信给国民党当局报告的,便是长期关注两岸关系、忧国忧民的南怀瑾先生。

不久后,南怀瑾定居华盛顿并开始密切接触大陆访客。这期间,南怀瑾在大陆访客中的影响慢慢加深,他打磨多年的“传统文化功力”,很轻易便折服了文革后精神匮乏的青年一代。

与此同时,两岸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蒋经国宣布废除台澎“戒严令”,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交流的大门被打开。可惜,就在谈判即将开启之际,蒋经国溘然长逝。好容易推进的两岸关系,再度受阻。

敏锐的南怀瑾在蒋经国死后收拾行囊抵达了香港,之所以留在香港,是因为他想“留半步”,以便于做两岸的工作。

此后,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随着两岸和香港著名人士的不断登门拜访,他的住所很快成了两岸交流的场所,他亦正成为两岸沟通的桥梁。

文开头提到的金温铁路的建成通车,便是他在此间的“水到渠成”。

南怀瑾没有党派,但他并非不理政事,他对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的长期密切关注便是他“理政事”的象征。但他做事,却从不受党派等的束缚,他自己晚年在回忆中曾这样讲述自己的“从政观”,他说:

“其实我是无党无派,就是爱国。什么有利于国家,我就做什么。国家强大了,我们做国民的才会有尊严。”

有人认为:南怀瑾如此重的家国情怀,实际是他未开悟的表现,对于这种说法,他从来不置可否。

1990年到1992年间,两岸的9次密使接触,几乎全是南怀瑾安排的。但因为他介入太深,他最终被排除出了两岸谈判。

南怀瑾与密谈当事人合影

两岸中间人的关系结束后,南怀瑾开始另谋他法。此时的他对于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已经非常清楚了,而他的弟子们也对他之所思所想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弟子王学信曾说:

“南师其根本心愿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弘扬与传承,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1994年2月份,南怀瑾在厦门南普陀寺打了一次禅七。在7天的禅修中,南怀瑾亲自讲解禅修要义,他在指导禅修实践中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这次禅修受益者达千万之众。时至今日,"南禅七日" 的视频至今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在做以上这些的同时,南怀瑾还做了很多实事,如为水患灾区捐款,成立医药基金会,修建佛堂,建立光华奖学基金会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等等。

文章开头提到的修建金温铁路,也是他所做实事之一,而文章开头未交代的是:通车前夕,他基于"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想法,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

2004年,86岁的南怀瑾终于回到了大陆,此后一直到辞世,他都住在江苏吴江。生命最后几年,他完全退出了世俗眼里的“名利场”,而将全部心力投注在了他创办的太湖大学堂。

之后,南怀瑾一直坚持每日给弟子授课。

2012年3月18日,南怀瑾过最后一个生日时曾突然说:“净念相继,往生净土。”很多人认为这是他第一次暗示:自己将圆寂。

3个月后,南怀瑾弟子陈峰来太湖大学堂看望他,他突然严肃地说:“以后再没有人骂你啦!”这是他又一次示寂。

在不久后太湖国际实验小学第一届毕业典礼上,南怀瑾再次示寂,他对刚毕业的学生说:“以后不能靠太老师了,要靠你们自己了。”

9月的一天,因为南怀瑾的身体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征兆,他的学生们开始焦虑,或许是为了安抚学生的缘故,一向不求医的南怀瑾竟同意前往医院。

很多后世人依据南怀瑾进医院推断:他并未开悟,毕竟,在世俗眼里,开悟的定是解脱了生死的,既解脱生死,自然不可能连自己的身体问题都解决不了。但这些人显然并不知道,他进医院的真实用意。

实际上,到医院后,南怀瑾并没有求生,他只是泰然自若地配合医生做各种检查。待检查程序走完后,他便活动身体、整理衣容、盘腿打坐了。

老年南怀瑾

此时,弟子们都知道老师不想被打扰,于是他们只安排了轮流值班的人员。

在一位弟子准备洗嗽用品时,他突然“听到老师内部像有个开关关掉一样”,随即,他发现老师南怀瑾已经没有呼吸,而脉搏也已经十分微弱。

医生检查后发现:心电图已呈直线,只偶尔有一丁点凸起,但他的瞳孔却并未放大。因着这个缘故,虽然医生提出他已经离世,但弟子中的部分认为:他只是进入禅定。因为70年代南怀瑾禅定时,医生测试过,也是气住脉停,心电图也是呈直线。

29日,医师对南怀瑾的身体进行了最后的检测,检测结果是:“南老师已经没有生命的迹象,部分身体已出现死亡迹象,身体不可再用了。”

到此,南怀瑾究竟死于哪一天,竟也没有了明确的论断。懂南怀瑾的人知道,他是在用这种方式给世人开示。

相比这最后的“开示”,很多人悟道:南怀瑾以修行人身份进到医院,恰是他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他在用这种违背修行人修行规律的方式告诉学生们:人终归要归于平凡,修行的本质也是平凡。

而“平凡”二字,恰也是他在死前于病床上写给世人的最后遗言。

从其遗言回到文开头外界的各种质疑和谩骂后,世人才恍悟:他的这两个字,恰在无意中回应了所有。懂的人自然能懂:人既是平凡的,自然也就不存在伟大,既无所谓伟大,又何须去管顾俗世的评判呢。

实际上,南怀瑾是可以接受世人对他的任何评判的,因为:自始至终,他都是虚心到极致的状态。晚年时,每到一处演讲,南怀瑾都说:

“我今年活到九十岁了,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成,一无是处’,还国学大师呢!那个‘大’字上面多一点吧,‘犬’师,狗师差不多!我真的很反对这个过誉的名称。”

说这话时的南怀瑾,不得不让人想起晚年自号“二一”老人的律宗十一代祖弘一法师,弘一也曾说自己:

“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也只有真正走到虚极,才能不把世俗所拥有的任何当回事,也只有如此的他们,才能真心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成”。

我们该孝,因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是这样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首先就讲到孝悌,是人的根本,仁孝是孔子学问的基本。但是,“孝弟”就是孔家店要被人打倒的“罪状”之一。

为什么孝悌会成为被打倒的罪状之一呢?这要先知道一件事,就是司马迁作《史记》是一件大事。他当时对汉武帝的有些做法是反感的,但又不能不服从。服从吗?在良心上又不安,他就作《史记》,将自己的思想,容纳到《史记》中去。如记帝王的事,称为本季,而他将未做皇帝的项羽也列到本纪中去,就是暗示汉高祖与项羽,一个是成功的英雄,一个是失败的英雄。又如《史记》中“世家”本来是记载诸侯和大臣的事,孔子不是诸侯,也列入世家,司马迁的意思,是孔子有千秋的事业,说孔子的言行思想,影响将及于千秋后世,所以将他列入世家。

孔子思想言行表现在书本上的有多处,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为《春秋》。他著《春秋》后,最重要的两句话是:“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千古以来,这两句话各有各的解释,都非常暧昧,到了我们这种时代搞清楚了。为什么呢?这民主时代以来,大家都骂孔子帮助专制皇帝因为专制皇帝的思想和制度用了孔子“尊君”这一部分思想精神,后来我们打倒他,也就认为他是这样的。现在再读《春秋》,再研究孔子思想,不是这样一回事了,而是另有一番道理。

第二点,我们讲到孝悌,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到这里我要说两个现实故事。

十多年前,有一个哈佛大学博士班的学生,跟我做中国文化的论文,他回国之前,我嘱他回到美国去提倡中国文化的孝道,他说很难。我告诉他这是千秋事业,不是现世功业,告诉他孝道是什么东西。

我说,中国人谈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对的,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自然爱哥哥。我们后来讲孝道:“你该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说法有问题,天下的确有些“不是的父母”,怎么没有“不是的父母”呢?这不是孔孟的思想,是别人借用孔孟的帽子,孔家店被人打倒,这些冤枉罪受得大了。

南师接下来讲,世间所有的动物,包括最初的人类,都会尽心尽力抚育后代长大,后代长大之后就各不相顾。

而人之所以能区别于世间所有其他的物种,就在于人类在世世代代的演化中,形成了人文文化。

由此可见文化的可贵,人文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西方人常自称为十字架的文化——爱下一代。大家知道,美国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商场(等于赌场),老年人的坟场。到现在为止,西方文化的结晶就是如此,只知道爱下一代,下一代长大了,结婚了,就是夫妇。对父母、兄弟、姊妹都不管了。由男女变成夫妇,而家庭,而社会,而国家,横着向世界发展,又下而爱孩子,就这样循环下去。他们自认为是十字架的文化,我看这个十字架断了,是丁字架的文化,因为没有上半截了。……美国立国才两百年,我们有五千多年历史,谈到人文文化,靠经验而来,尤其中国历史,多少失败,多少破碎,一直到现在,才完成了这个文化系统。当然他们不承认十字架文化没有上面,因为上面有上帝。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谁相信呢?姑且承认有上帝,但是由人到达上帝的桥梁,在中国文化有孝。“孝”是什么呢?就是他们西方文化叫的“爱”,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就是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你回过来照顾他们,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这里,假使一个人连这点感情都没有,就不行。

那么西方文化有没有这个爱呢?绝对有,只是生活的方式不同而已。……外国人没有把“孝道”在文化上培养起来的心理建设。

“孝”的问题解决了。什么叫做“弟”呢?“弟”就是兄弟姊妹的友爱。中国的五伦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中四伦都讲得通,为什么加朋友这一伦?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朋友在五伦的思想上也占一席,为什么呢?有时候有许多话,许多心情和苦痛,上不可以对父母,下不可以对妻儿讲,只有找朋友讲,所以朋友为五伦之一。朋友是一种感情的结合,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处,这个“弟”就包括了对兄弟、姊妹,一直到朋友,伸展到社会的友情。

接下来南师又讲到《大学》里的思想——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齐家”即是社会思想。中国“齐家”的家,是大家庭制度的家,是带有宗族、血统内涵的家, “齐家”的“家”就是社会。

有子说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看这个人能否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姊妹、朋友是否友爱。

“而好犯上者,鲜矣”,犯上就是捣乱——“孝弟”的人有深厚的感情,这种人是不好捣乱的。

这一点我们要注意,有人是反对问温情主义的。他们为什么要反对孔孟思想,因为他们不相信世间这种感情力量,中国文化中的“感情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宗族的力量最大。……

所以有子说,一个人有真性情就不会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

因此,大家要知道学问的根本是什么呢?“君子务本”。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枝节的,学问之道在自己做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所以“本立而道生”,学问的根本,在培养这个孝悌,孝悌不是教条。换句话说,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这一面,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他说这个是“人”的本。至于什么是“仁”,下面有一专篇,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它。

这个“仁”,就是孔子做学问的最高目的。

关于孝——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

您养我小,我养您老。

上行而孝,理所当然。

1949年,南怀瑾来到讲学,后来因为局势,再不能返回,想到和家乡妻儿无法团聚,他就再婚了。南怀瑾的第二房妻子名叫杨向薇,来自吉林长春。

南怀瑾的婚姻简介:

南怀瑾和王翠凤是包办婚姻,王翠凤是南怀瑾的表姐,她比南怀瑾大3岁,他们订婚时,王翠凤13岁,南怀瑾只有10岁。南怀瑾那时年纪还小,不能反对父母给他包办婚姻。订婚七年后,南怀瑾就和王翠凤结了婚。南怀瑾并没有拒绝和王翠凤结婚,因为他自幼认识王翠凤,对王翠凤很满意,虽然没有爱情,最少也有感情。南怀瑾是一个很传统的人,他对包办婚姻并没有多大的反感。王翠凤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和南怀瑾相敬如宾,可是婚后没多长时间,南怀瑾就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王翠凤在家操持家务,侍奉婆母。婚后的日子散多聚少,南怀瑾一直在外奔波事业,王翠凤为南怀瑾生了两个儿子:南舜铨、南小舜,她却一直没有跟随南怀瑾出外生活,而是在家里照顾公婆和孩子。后来南怀瑾去了,那时他三十岁,而他的妻子、孩子、父母都留在家乡生活。这一别就是几十年,南怀瑾想到不可能再回到家乡,就另娶了妻子,他的第二房妻子姓杨,为他生了二子二女:南圣茵、南国熙、南可孟、南一鹏。而王翠凤却没有改嫁,她照顾着公婆和孩子,执着的等着南怀瑾归来,从青春红颜等到白发满头。没有丈夫照顾的女人生活自然艰难,王翠凤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起早贪黑的干活,十分辛苦。几十年后,当王翠凤成为一个白发满头的老妇人时,她终于和丈夫南怀瑾相聚了。1990年,南怀瑾邀请妻子王翠凤到香港,为她过生日。这时南怀瑾的父亲已经离世多年,而他母亲也已经病逝了。王翠凤来到香港,南怀瑾的学生们对她十分尊敬,称她为师母,可是王翠凤在香港待了一个月就回家乡了,原因是她看到丈夫已经再婚,不愿打扰丈夫的新家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0796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