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巴中市巴山背二歌的来历、形式、特点
巴山背二歌 一、简介 巴山背二歌系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巴中市辖区内的一种山歌。
巴中地处山区,从前交通闭塞,山里需要运出和运进的货物全靠人力背运,人们把这背运货物的人称"背老二"或"背二哥",所以在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演唱的山歌便有了"巴山背二歌"之称,其表现形态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和或众人齐唱。 二、溯源 巴山背二歌"是在"巴山背二哥"的艰苦劳动中产生的,它的历史无疑与背二哥的历史一样悠久。
他们在那深山沟、大山里辛勤的劳动,十分艰苦,什么蛇倒退、鬼见愁,走在那种路上只准前行,不准后退,只要后退就可能掉下岩去。而且因为山里的野兽很多,背夫不成群结队就可能被野兽袭击、吃掉。
所以很自然的结合成一个背二哥队伍,羊肠小道难行,像原来的米仓古道的栈道,它是前人用錾子打的一个脚印,只能放一只脚在里面走,加上中午肚子又饿了,太阳又热,山上只有那个懒蝉子在叫唤,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精疲力尽,老"背二哥"杵子一打起,要想吃他那热馒头,就要慢慢往上爬。 几句山歌一吼,大家情绪就来了,"巴山背二歌"就在这种环境下产生。
"巴山背二哥"在大巴山区大概有3000年的历史,从米仓古道、汉壁古道,就是汉中到通江、梁州到巴州的路,这些古道就是"背二哥"背运往来的必经之道,那么米仓古道有3000年历史,所以背二哥这种背运的劳动方式至少也是3000年历史,现在有准确记载历史就是唐玄奘到西天取经,他取回的经书就是背二哥用的这种平肩背夹背起回来的。 所以"巴山背二歌"也应该有3000年的历史了 巴山背二哥一代又一代翻越巴山,长途跋涉在这些古道上,背运粮草,或运输武器,或背运日常生活用品进行物质交换,为推动川陕物质交流、经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现存于陕西长安县兴教寺慈恩塔院内一块石碑上,有一幅宋代工匠仿原碑图刻的《玄奘取经图》,图中玄奘背经书所用的工具与今天巴山背二哥所背的"背架"一模一样,说明唐代以前,人们就开始使用"背架"这种运输工具了。 巴山背二歌是随着巴人从事长途背运这种生产劳动方式而产生的,人们在巴中古道上组成庞大的队伍背运货物,在劳动中创造了"巴山背二歌"。
庞大的背运队伍在漫长的背运途中更唱迭合,相互学习交流,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属自发式传承,由于背二歌旋律优美,情趣盎然,故在民间广泛传唱。 《巴州志·风俗篇》载:"康熙雍正年间,春田栽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钲于陇上,曼声而歌,更唱迭今,丽丽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
由此说明,在劳动中歌唱可使人忘其疲劳,因而从事长途背运的巴山背二哥唱山歌,消除疲劳现象也出于自然并一直延传至今。 三、艺术特色 背二歌唱词以七言格律体为主,多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衬词常用实词,调式为徵调式,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没有构成起、承、转、合,属天高腔山歌,唱腔高亢悠扬,风格粗犷豪放,结束时为长吁短叹的一声甩腔,极具地域特色。
巴山背二歌的语言诙谐、风趣,均为即兴创作,多用双关语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巴山背二歌"的歌词大都为二二三结构的七言格律诗,其写作手法多用赋、比、兴。
如:弯弯背架像条船,情哥背铁又背盐,鸡叫三道就起身,太阳落坡才团圆。"巴山背二歌"的衬词除了常用虚词外,还有像巴山其它民歌的衬词一样用实词作衬词,这是"巴山背二歌"最大特色之一。
如果背二哥们歌唱自己的生活,其衬词往往只有"贤友儿"、"情兄儿"等,这类衬词指背二哥们相互打招呼;如果唱情歌,其衬词则为"贤妹儿"、"情妹儿"或"情哥儿"。"巴山背二歌"的调试全都是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其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其唱腔高亢悠扬,能翻山越岭、穿云钻雾,结束时都有长气短叹的一声甩腔--"耶-嘿!" "巴山背二歌"在曲牌上有很多种,具体上南江唱的背二歌、通江唱的背二歌曲牌又有点不同。
但它整个音乐旋律的大框架都属于大巴山的风格。它只是有些微小的差异,但是背二歌的歌词各地又是不同的,比如,这个巴山背二哥将要走累了,为了想消除疲劳,就唱情歌。
比如背二哥走累了,一杵打起,看到河里有个姑娘,他要逗这个小媳妇,他马上打杵就唱:河里涨水沙浪沙,妹过跳凳眼发花,你是哪家的大**,要不要我来把你拉。 这个女人马上就回答他:对门哥哥你没来拉,我是蜜蜂扑过的花,我已开花结过果,你没在我身上想办法。
大家就笑一伙,力量就恢复了。 相比青海的花儿、广西的情歌、信天游,大巴山的"背二歌"唱词非常丰富,也是最美的。
很多唱词是没法去改动的。比如说:下蛋鸡母脸儿红,娼妇婆娘大不同,走路好似风摆柳,一对眼睛像灯笼。
还有一首:清早起来去爬坡,露水荞儿笑呵呵,我问荞儿笑啥子,就笑昨晚你两个…… 作为一种山歌,"巴山背二歌"生动地反映了背二哥的生活状况,劳动场景和内心世界。其表现形式主要是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时演唱,往往是一人领唱众人帮合。
有歌颂勤劳。
2巴中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巴中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巴中古属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为巴子国,秦属巴郡。东汉初置汉昌县,是为建县之始,距今已1900多年。
北魏延昌三年改置巴州,直到民国三年废州为县,定名巴中,置州历史也有1400年,称得上是大巴山区发展最早,历史文化积淀最丰富的县份之一。 今天,在这块古老文明的土地上,还遗留了众多的文物古迹。
分布在县境内以隋唐时期为主的摩崖造像六处共2000多龛窟、3700多躯,是巴中文物的精华。而巴中作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和红四方面军指挥中心所保留的革命文物和遗迹,更为巴中增添了新的光彩。
说到自然风景,更可以说举目皆是。起伏的丘陵,蜿蜒的路道,远山近树,梯田相连,农舍笼烟,瓜果垂枝,处处可以人画。
至于誉称"秀萃巴南"的鼎山寨、"川北胜秀"的阴灵山等地,更是值得游览的名胜。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南龛旅游风景区游览。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各位来宾,这里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1984年落成,由 亲笔题写馆名,是一座旨在展示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历史的地方性博物馆。
3三月三唱山歌的来历说法一:三月三歌节 壮族传统节日。
亦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 ,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
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
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
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
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 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盛况空前。
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 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说法二:农历三月初三为我国传统令节,与“上巳节”、“清明节”、“踏青节”等都有密切的关连。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又是重要的歌舞节日,其中以壮族为最。由于是日的活动以对歌为主,故亦称“歌圩节”、“歌婆节”等,亦简称“歌节”。
壮族关于三月三日的来历有多种的传说,有说一对青年男女山歌传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未能结合,双双殉情,后世青年为了纪念他们而形成歌节。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南时刘三组歌声优美,被奉为歌仙,财主们恨她以山歌揭露罪行,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入山谷身亡,后人便在她逝世的三月初三唱歌三天三夜,纪念歌仙。
壮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平寰宇记》等即有记载。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
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对歌时男女分别三五成群结队,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歌词多为情歌,但由浅入深,所涉极其广泛,在“谈情说爱”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历史传说等等。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的。
现在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曲调单一重复,但婉啭悠扬。
这种对歌往往从傍晚开始,直到天亮,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在歌圩上,青年男女还有碰彩鸡蛋、抛绣球等习俗。
现在,壮族三月三的活动仍然十分盛行,届时有 组织的,更多则是民众自发的。现在的规模较旧时尤大,人如海,歌如潮,蔚为壮观。
4巴中登山节历史渊源巴中登高节-----据年长者讲,源于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将章怀太子李贤(一称李显)贬到偏远大巴山的巴中为庶人。他常常独自站在望王山上面对长安方向祈祷国泰民安,从此太子年年正月十六都要登临南龛山、望王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但终未实现。年年百姓相邀尾随陪行登山。章怀太子李贤死后葬于巴州区南龛坡北脚,现有章怀太子墓。民间传说章怀太子在巴中深爱百姓,也深受百姓爱戴,章怀太子所作的《黄台瓜词》“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为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可为,四摘抱蔓归”,至今为巴中人传诵。巴中百姓为了纪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把每年正月十六定为登高节,并意在新年登鼎步步高,大人小孩们在胸前和发端插上柏丫枝就意味着百命长寿驱逐病魔,久之成俗,历代不衰。1300余年后的今天,巴中百姓仍然呼朋结友去登高,巴中人登高的传统令人回味,从唐朝的历史传说到新巴中人,也为此传说赋予了新的寓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通江、南江、巴中、平昌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巴中系川陕革命根据地重镇,红军北上抗日临行时留下话:“我们会回来的”。于是,巴中人民在逢年过节时特别思红,相沿正月十六的传统,不约而同地登上巴城四周的山峰,盼望红军早日归来,盼望革命早日成功。这足见巴中人民忠厚善良、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矢志追求、永攀高峰的精神风貌。[1-2]
农历正月十六登高,是巴中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源于巴人正月十六游山走百病的习俗。《帝京岁时记胜》中写到“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据载,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贬章怀太子李贤为庶人到偏远大巴山的巴中,从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临南龛山、王望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百姓感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相邀尾随陪行登山,久之成俗,历代不衰。
另巴州志《风俗》篇有载,清时“新正月九日群集望王山烧香,十六日妇女出游谓之走百病,谐南龛寺设大醮会,礼佛请佛。山前有圆洞二穴,妇人无子者以物掷之,视其中否以祈嗣,谓之打儿洞”。由此说明巴中人十六登高习俗沿袭已有千年历史了。
巴中登高节
正月十六登高包含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对研究巴中的民俗历史、民俗信仰、民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加之多年来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偏见,有的传统习俗已经濒临绝迹,如“打儿洞求子”等民俗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有研究价值的民俗文化活动,也存在濒临绝迹的危险
5民歌节的历史,回答的时候字少一点壮族人民历来都有唱山歌的习俗,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
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农历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圩,在这一天许多壮家姑娘、小伙甚至是上年纪的老人都会在田间山坡上相互对唱山歌,以歌定情,以歌会友。
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饭和彩蛋,先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 从1993年起,广西在“三月三”歌节的基础上,每年在首府南宁举办“ 民歌节”,广邀国内外艺术家和各界人士参加民歌盛会。
1999年起,南宁市 每年都组织人力物力举办一次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并以第一届(99年)最为成功,现今,民歌节已成为南宁市每年一度的重大节庆活动。
6山歌起源于什么朝代山歌的历史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早在七、八千年前,当太湖流域开始有了原始的栽培水稻农业时,包括上海在内的整个吴越水网地区就已经产生了田山歌的原始形态,也即田秧号子。当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当时的田秧号子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田山歌,它们是吴地先民在田秧劳动时为了配合劳动节奏而随口喊出的,而不像后来的田山歌那样具有大量的情节内容和音乐抒咏成分。
在上海地区的青浦、松江、奉贤、金山等郊县中,很早就有田山歌的流播印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可知,至迟在公元16-17世纪的明代时期,上海地区民间传唱田山歌的风气已经十分盛行。如在明代冯梦龙辑录的吴地民歌集《山歌》中,收有吴歌356首,其词格曲调与近现代青浦田山歌基本一致,有的具体内容可以从现在的田山歌中看到。故而当地一些专家们确认,青浦田山歌正是400多年前吴地山歌的直接传承。
在明代崇祯版《青浦县志》民国修的《续志〃杂记》中,则更明确记载当时青浦民间“唱田歌悠扬赴节,声闻远近”的事实。明代时期,松江一带的田山歌也已十分盛行,如在《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曲类》中,收录了多首松江一带的田山歌;松江新浜、泖田等乡镇中广泛流行的《刘二姐》、《撩郎》等山歌,在明代冯梦龙辑录的《山歌》中都可见到它们的影子。这些事实充分表明,具有稻作文化特点和乡土文化气息的田山歌形式,早在明代时期已在上海当地民间广泛流传。
清末民初时期,上海地区田山歌的创作与传播更是达到了鼎盛的阶段,当时青浦、金山、松江、奉贤的几个郊县中,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个甚至几个田山歌演唱班子,他们可以从“东方日出一点红”,一直唱到“日落西山鸟归巢”,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据《奉贤县志》记载,清末民初时期,奉贤县各地山歌都甚为流行,还有些山歌手拼档搭配,以换工(伴工)的形式结成“山歌班”,他们不仅劳动时唱,夏夜乘凉也唱。由于唱山歌能陶冶人们的性情,是自我娱乐的一种好形式,因此群众基础甚为深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农业的推广以及农村文化娱乐形式的丰富,上海的田山歌逐渐走向了衰落,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但在一些老年村民的生活中,仍然保持着唱山歌的习俗形式。
7桂林历史上真的有刘三姐这个人吗据考证,歌仙刘三姐实有其人。
不过在客家地区歌仙刘三姐不叫刘三姐,而叫刘三妹。有关她的故事,在屈大均、王士祯、李调元、黄遵宪等客家先贤的著作中都有记载,充分反映了客家妇女在劳动生活中练就的颖慧本领。如屈大均《广东新语》说:“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山歌)之人。唐中宗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千里内闻歌名而来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三妹解音律,游戏得道。常往来两粤溪峒l间,诸蛮种类最繁,所过之处,咸解其语言。遇某种人,即依某种声音作歌与之唱和,某种人即奉之为式。尝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而歌,粤民及瑶、壮诸种人,围而观之,男女数十百层,咸以为仙。七日夜歌声不绝,俱化为石。土人为祀之于阳春锦石岩……状如九曲,可容卧一人,黑润有光,三妹之遗迹也。日夕,辄闻笙鹤之声。岁丰熟,则仿佛有人登岩顶而歌。三妹,今称歌仙,凡作歌声,无论粤民与瑶壮山子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
客家山歌以对歌见长,这就往往需要歌者具有见景生情,即兴发挥,敏妙过人的素质和本领。有关歌仙刘三妹的传说中,这方面的版本也是不少,如“罗隐——刘三妹对唱山歌”和“陈慧根——刘三妹对唱山歌”。前一个故事是说,客地有个青年叫罗隐,他有做天子的高远抱负,可事实上他连个举人也没考上,一气之下隐居山间,每日以作山歌自娱自乐。他写的山歌数量很多,整整把三间屋子都堆满了。有一次,他听说刘三妹的山歌唱得好,人又漂亮,还放出风声:“唱山歌,有人能赢过我的,我便嫁他。”罗隐听后,便连夜雇了三只船,载着他的部分山歌脚本去找刘三妹对唱。实际上,罗隐的山歌本子可以装满九只船,但他想有三船山歌都战胜不了一介女子的话,那他还姓罗干什么?
船到刘三妹居住的村庄,只见岸边一个清秀的客家女子正在挑水,罗隐便向她打听刘三妹的住处,并特地说明是来对歌想娶她作老婆的。挑水女子放下担子,含笑打量着他,说:“请问先生,你有多少山歌?”罗隐豪迈地说:“共有九船山歌,三船在省城,三船在韶州,三船已撑到岸边。”女子听罢,含蓄一笑,劝说道:“先生还是请回吧,看样子你不是刘三妹的对手。”罗隐吃惊地问:“为什么?”女子并不直接回答,而是轻舒歌喉即兴唱道:“石上刘三妹,路上罗秀才,人人山歌肚里出,哪有山歌船撑来?”原来,这个挑水的女子就是歌仙刘三妹,她的歌声果然不同凡响,开口一唱就把罗隐给震住了。他翻遍船上那一本本挖空心思写出的歌本,竟一句也对不上来。气得他把三船山歌书一股脑儿扔进了河里,含羞而退。
另一个故事是说,蕉岭新铺墟有个山歌能手叫陈慧根,他听说梅州地方有个刘三妹,对歌是出了名的,人也十分俊美,便雇了一艘船前来比试。船到码头,只见一个村姑在河边浣衣,便问:“歌仙刘三妹住在哪个村子?”女子瞟他一眼,说:“你找她做什么?”比试山歌。”“你有多少歌?”“我有一船的歌。”女子听罢,开口唱道:“河里洗衫刘三妹,借问叔叔哪里来?人个山歌从口出,你个山歌船载来?”陈慧根被刘三妹问得哑口无言,气极了,登岸弃船,罚自己步行回家。
历史上的刘三妹是梅县松口人,当地山歌久以抒情、缠绵、悠扬、婉转而闻名,刘三妹(刘三姐)形象代表了客家妇女在艺能方面的杰出才华。其形象之所以广受欢迎,也在情理之中。
从这几个故事中可以发现刘三姐确有其人。可能名字不同而已。
8三月三唱山歌的来历说法一:
三月三歌节 壮族传统节日。亦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
的民歌 ,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
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
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在歌
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
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
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
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
戏等娱乐活动。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
1984年自治区人民 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
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盛况空前。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
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说法二:
农历三月初三为我国传统令节,与“上巳节”、“清明节”、“踏青节”等都有密切的关连。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又是重要的歌舞节日,其中以壮族为最。由于是日的活动以对歌为主,故亦称“歌圩节”、“歌婆节”等,亦简称“歌节”。壮族关于三月三日的来历有多种的传说,有说一对青年男女山歌传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未能结合,双双殉情,后世青年为了纪念他们而形成歌节。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南时刘三组歌声优美,被奉为歌仙,财主们恨她以山歌揭露罪行,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入山谷身亡,后人便在她逝世的三月初三唱歌三天三夜,纪念歌仙。壮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平寰宇记》等即有记载。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对歌时男女分别三五成群结队,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歌词多为情歌,但由浅入深,所涉极其广泛,在“谈情说爱”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历史传说等等。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的。现在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曲调单一重复,但婉啭悠扬。这种对歌往往从傍晚开始,直到天亮,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在歌圩上,青年男女还有碰彩鸡蛋、抛绣球等习俗。现在,壮族三月三的活动仍然十分盛行,届时有 组织的,更多则是民众自发的。现在的规模较旧时尤大,人如海,歌如潮,蔚为壮观。
9巴中的历史远古时期属禹贡梁州之域。
秦和西汉时期为巴郡地。
东汉时期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至105年)始置汉昌县。东汉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改属巴西郡,后继属宕梁郡,又先后置归化郡、大谷郡。
南北朝时期 北魏宣武帝延昌3年(公元514年)首置巴州。
1993年7月5日设立巴中地区。巴中地区辖达县地区的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中地区行政公署驻巴中市。
2000年6月14日 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市人民 驻新设立的巴州区。(2)巴中市设立巴州区,以原县级巴中市的行政区域为巴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 驻巴州镇。(3)巴中市辖原巴中地区的南江县、平昌县、通江县和新设立的巴州区。
徜徉在凤岗圆龙山,极目远处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哨兵般零星耸立的南洋风格的碉楼以及碉楼周围褪色裙摆似的低矮排屋,便能感觉到这是个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城镇。略去现代建筑不说,碉楼与排屋,便可看成是南洋文化(因华侨而引进)和客属文化的醒目标签,这也体现着客家人与侨属的和谐共融。以客侨之乡著称的凤岗,华侨及其后裔为凤岗创下了许多物质财富,可谓功绩卓著。但作为来自赣南纯客家的我,更想探寻的,自然是联系所有客家人的精神纽带、客家文化的活化石——客家山歌。
早听闻凤岗的客家山歌传唱得远近闻名,成为当地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也熟知张仁和、何官璘等老一辈山歌能手以及他们的动人故事。料想昔日凤岗的凤凰山、仙人足迹山、土篱山、望海岭、铀鼓岭等地方,肯定是山歌满坡、余音绕谷哩。
山歌起源于劳动,更生发于爱情。遥想数百年前,客家的先祖筚路褴褛、风餐宿露地来到这里扎下脚跟,得到这方传说有仙人足迹、有凤凰鸣和的风水宝地的滋养,一定艰辛与快乐与共,是边劳作边欢唱着山歌的。他们与所随迁徙漂泊的客家人一样,远离故土,在异乡艰苦卓绝地繁衍生息,在大自然的征服与被征服中,人们将胸中的抑郁、欢欣以及恋人的思念等情愫都用歌声表达出来——这也许是山歌最早的由来。
感觉曾经的凤岗,一定是特别适合山歌生长的好地方,不说其它,光大大小小的山岗就有30来座。这些勤劳隐忍的客家人,大多数守着这片土地,勤耕细作,代代传唱着客家山歌。在众山环绕中,我仿佛听到了耳边飘来了嘹亮的歌声,眼前恍惚着醉人的景致——
在溪流淙淙、青山滴翠的山野,或是禾苗葱茏的田间地头,时而有高吭悠扬的清曲随风翩然而至,那激情美妙的歌声沁人心脾,心头的燥热与劳作的艰辛霎时去了一半。被撩拨得春心荡漾的青年男女,此时便会放下手中的活计,驻立田头或挺身立在山坡上,昂起胸,扬起嗓子,兴奋地对起歌来。你来我往,歌声汇成清流,潺潺地流入他们火热的心田……
你听,对面山坳上不知哪蓬树背后似乎更加真切地飘了过来——
石榴开花满山红
话得三姐甘灵珑
丢只古(谜语)得老妹解
饭甑肚里蒸绩笼噢
哟嗬喂——
上的上来下的下
自从冇到过妹屋下
冇见(我)妹子端条凳
冇见 妹子筛杯茶
哟嗬喂——
姑娘们这边慌了手脚,羞答答地犹抱琵琶半遮面,又不忍怠慢了山歌王子,于是急急推选能对得上歌的人。还是过了门的大嫂们有口才,齐齐挤过来,伸手拂开树枝,你一段我一段地亮起嗓门——
心肝哥哥话你知
这个古 解到哩
饭甑肚里蒸绩笼
全心趸眼来恋你
哟嗬喂——
亲哥怪妹耶怪得差
至今不是 妹当家
若然 老妹是当家女
膝头当酒当茶
哟嗬喂——
闻听对面有了回声,男子们个个胆更雄了,干脆猴子似地爬上了树杈,手作喇叭状,声调高了好几倍——
莲花出水塘中间
塘水再深我也贪
因为恋妹跌落水
浸死阿哥心也甘
新做大屋四四方,做了上堂做下堂;
做了三间又三套,问妹爱廊唔爱廊(郎)
哟嗬喂——
哎哟,真是羞死人了,脸皮八尺厚哟。山坡这边砍柴的姑娘们边用手抚住半边脸,眼睛却亮盈盈地搜寻着男子的身影。大嫂们才不怕哩,越唱胆越大,干脆站到亮处来,叉起腰,扯开了嗓门——
蒙蒙雨子不离天
麻雀不离瓦檐边
燕子不离高梁沿
老妹不离郎身边
哟嗬喂——
榄树开花花揽花
郎在榄上妹榄下
掀起衫尾等郎揽
等郎一揽就归家
哟嗬喂——
姑娘们你拖我搡,拉歌进行了好几个回合,才在大嫂们的鼓动下,柔情涌动地红着脸鼓着腮帮子向对面山上传歌,对面的男子更不甘示弱,越唱越起劲,越唱越火辣,唱着唱着就忍不住跳下树来,挥舞着膀子向对面发起一轮轮攻势。这时,两边山谷可热闹开了,满山满坡都回荡着歌声。这经久不息的山歌,吹开了少女的心扉,吹动了**的春情,山歌成了姑娘小伙们传情达意的红丝带。对歌过后,每逢圩日,有情人便成双成对相约到集上见面,眉目传情。如若父母通情达理的,干脆托个媒人,让有情人顺理成章地结成良缘,也有的父母不开窍,硬说儿女的婚事要大人作主,那棒打鸳鸯劳燕纷飞的悲剧也就难免发生了。于是单相思、苦相思之类的缠绵绯恻的爱情故事便在年青人中屡屡发生——
昨天冇米到如今,打只山歌当点心;
山歌当得头白米,妹子当得高丽参。
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
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
相恋不能相见,男子心情抑郁,只能躲到屋后山上以山歌传情。女子听闻,急急跑上阁楼,推开窗门,互述衷肠——
郎有情来妹有心,二人恰似线和针;
银针唔曾离丝线,丝线何曾离银针。
红绣荷包绿绣沿,哥姐相好几多年;
头发齐眉相合起,几多恩情在心里边 。
二绣荷包两边红,里绣鸳鸯外绣龙;
几时绣起荷包起,红纸包来送我郎。
双方由起初的情投意合,发展到感情日渐浓烈,不想却遭到父母或及亲人的横加反对。在与俗世观念的抗争中,男女双方萌生了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忠贞爱情——
凤吹竹叶响沙沙,阿哥有病妹来探;
打开纹账问一句,赢过洋参炖鸭嬷 。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
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
七字:
1、男:久闻妹子山歌靓,今日相逢爱开声,彩蝶恋花情宜好,阿哥心想同妹行。
女:花还未开蝶就来,笑你阿哥好痴呆,半路相逢人唔识,花不逢春不乱开。
2、男:大风吹开路上尘,借问妹子哪里人,问清妹子乃只屋,等郎上下妹答应。
女:过桥一散散到家,河源深处系涯家,门前一条山溪水,找梅县子像朵花。
3、男:山花开了一朵朵,到处青山有水流,到处青山流水转,怎么阿妹你难求。
女:哥想采花入花园,有心恋妹爱行前,世上只有船靠岸,唔前见过岸靠船。
4、男:千山万水难见人,莫因过番断了情;三年五载我就转,阿哥一转就行情。
女:郎今走了妹艰辛,日里无双夜单身;看到别人有双对,眼水汪汪正芳情
莫自来你莫白,大哥底细我晓得。昨晚陪我一铺睡,连条短裤没球得。
当着人家咋这说,说我短裤没穿着。昨晚我俩同床睡,是你把我短裤脱。
唱调小妹你听清,这条短裤有点新。这条短裤送给你,给你拿去当围巾。
桂花叶子片片楂,小妹短裤有点花。如果小郎看上了,送给你去擦嘴巴。
咋个讲来咋个说,短裤给是送给我。当着观众脱下来,看看短裤各穿着。
听我讲来听我说,唱着唱着短裤脱。遇着老天下大雨,送你拿去包脑壳。
说得成来讲得成,我讨小妹做女人。讨得小妹一家做,不讨妹我不是人。
说不成来讲不成,想讨小妹做女人。小妹想想酪嫁你,年纪大也整不成。
叫声小妹听我说,半年多些没见着。有了今日见着你,问问小妹略跟哥。
叫声小妹听我说,小妹老公没找着。从今以后莫回家,妹配小郎刚刚合。
不可能呀不可能,小妹跟你万不能。如果小妹跟着你,太阳西出整得成。
小情妹呀小情妹,为何要说不可能。只要小妹你愿意,我俩好事做得成。
不可能呀不可能,小妹不是这种人。三两棉花四两线,访纺周围团转人。
唱调大哥莫乱说,本来小妹不下作。只是陪哥唱调子,不会跟你过生活。
查看全文
壮族。对山歌,源于广西是壮族群众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有男女个人对唱和男女群体对唱等形式。 对山歌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的爱情理想为主题。
山歌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对山歌能够成为壮族群众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和壮族青年能歌善舞是分不开的。
对歌多在各种节日举行,因此男女青年除对歌传情以外,也可以抛绣球、碰蛋定情。
扩展资料:
壮族山歌之美
1壮歌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比兴美。壮族人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与西方人那种赤裸裸的表达有明显的不同,这或许是比喻比兴手法在壮歌中得以普遍运用的原因。
2壮歌具有一挥而就、出口成章的特点。所以壮族歌手们普遍具有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对唱几天几夜而不重复的令人叫绝唱功同样不足不奇。快思敏捷上更是曹植“七步成诗”的速度望尘莫及。壮人的嘴巴几乎就是山歌的源泉!
3壮歌具有整齐严谨、琅琅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正如名史家黄现璠明确指出:“壮族诗歌最擅长于譬喻和生动的描写,能给予唱者和听者极大的感动
-对山歌
上网看到有个网友不辞辛苦从湖南来到钦州去,目的是想看人们对山歌,因为那里的八寨沟有个三月三的活动,她顶着大太阳等到中午十二点钟看演出,但却并不看到她想看的山歌对唱,失望而归。
唉,广西的三月三宣传还不到位啊,看了自治区层面的活动安排,活动基本是由民间百姓自行组织,分散而凌乱,游客也不知该到哪里去游玩好,一放假,云南贵州的景点就宣布对广西游客半价,广西三月三放假是为了让广西人去周边省份游玩的吗?
要看对山歌,就应该来柳州的鱼峰山公园或柳州的江滨公园吧,这里的山歌已经汉化,与**《刘三姐》很接近,三月三会有附近的来宾、忻城、宜州、罗城、河池的歌手汇聚这里对山歌,民间的歌手任意发挥,随心所欲的演唱各种调式的山歌,热闹非凡,但似乎缺少组织,野蛮发展。
要看真正的壮族对山歌,就应该到广西河池的东兰县来,这里的山歌就是壮族的原生态山歌了,每年三月三,县里一般都会组织一些山歌会,但仍然以民间自发组织为主,规模都比较小,比如长江镇的兰阳泉边山歌会。每年举办的时间也不定(但都在三月三前后),来不对时候是看不到的。壮族歌手们,沉浸在优美的演唱旋律中,周边的听众也听得如痴如醉,听众大都年纪较大,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年轻人放弃外出务工,在家附近寻找生活的门路,也有时间开始学习山歌了。这些壮话山歌,外地来的游客可能听不懂哦。
唉,真希望广西用好“三月三”这张名片,真正让“三月三”成为山歌的海洋,让来到广西的游客不再迷茫。
《山歌对唱》
演唱:华d 谢玲玲(梅县/马来西亚)
阿妹,听来;
听涯唱山歌心就会开;
汝中意涯晓唱一大堆;
齐家都欢喜相爱应该;
何必爱嫌阿哥无家财;
齐家都欢喜相爱应该;
何必爱嫌阿哥无家财;
阿哥 听来;
话涯系贪心涯爱家财;
汝想奔涯打系满身痕;
涯中意听哥汝系天才;
涯唔会贪阿哥有家财;
涯中意听哥汝系天才;
涯唔会贪阿哥有家财;
阿妹,听来;
怪涯系多心汝爱放开;
汝真系人好靓好身材;
齐家都自小从细做堆;
梁山伯也爱祝英台;
齐家都自小从细做堆;
梁山伯也爱祝英台。
扩展资料:
山歌分类:
花儿
“头尾齐”、“两担水”和“折断腰”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山歌"花儿"的歌词结构形式。“ 花儿”唱词的结构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头尾齐”式,由4句唱词、即两对上下句组成,每句字数大体一致,但上下句唱词的词组结构在节奏上形成相互交错的效果,单数字或词组与双数词组相对;第二种歌词结构形式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两担水"或"折断腰",是六句式的结构。
也就是在“头尾齐”式的每对上下句之间,加进一个3至5字的半截句,不仅增加了歌词的容量,而且节奏富于变化,念起来朗朗上口。
加垛:加垛是民歌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垛句一般为密集型节奏,常常一字一音,旋律性不强,节奏上处理得整齐一致,顿挫有力,类似于朗诵式的数板。
垛句不追求旋律的起伏变化,而是突出节奏的动感。垛句常常插在民歌乐段的中间,其铿锵整齐的节奏与前后舒展悠扬的旋律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又扩展了词句的容量。
垛句还有为其后的舒展旋律重新积蓄动力的作用。加垛又写作“夹垛”。它是民歌乐段结构之外增加的部分,同时它又常常夹在一个段落的中间。
德化山歌
有情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等,如劳动歌类有《呼牛歌》、《牧牛歌》、《打石歌》、《挑担号子》、《播田小唱》、《作田歌》等;时政歌类有《抗日救国好名声》、《月光光》、《壮丁歌》、《红军纪律歌》、《翻身歌》等。
仪式歌类有《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祭典歌》等;情歌类有《全心全意共娘好》、《生水娘子》、《风仔吹来味清香》、《娘汝看来君看去》等;生活歌类有《劝孝歌》、《顾牛歌》、《问甲心闷》、《园内开花》等。
在经济发达的闽南文化圈,德化山歌是不可多得的乡土文化载体。人们用山歌歌颂新社会,歌颂新生活,山区农村山歌处处传唱,丰富了乡村百姓的文化生活,对当地的民间民俗礼仪活动、对当地的宣传和对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山歌
--对山歌
男:清水清来清水清,清水照见鲤鱼鳞; 清水照出妹的脸,龙王立马请媒人。
女:清水清来清水清,清水照见鲤鱼鳍; 清水照出哥的脸,龙女立马穿嫁衣。
男:天上起云云起斑,妹你穿红又穿蓝; 情哥穿旧又穿烂,哪敢同妹讲笑玩。
女:秧鸡脚高穿短裙,鹧鸪脚矮穿花衣; 虽然穿着不一样,总爱同在水边啼。
男: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大海中; 有船有桨排花坐,无船无桨难相逢。
女:世间只有常青树,人间未见常红花; 果熟当摘哥就摘,莫叫猴子去守瓜。
男:好花球来好花球,好花就在水面浮; 有船有桨跟花去,无船无桨望花流。
女: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 花在面前不伸手,又说无桨望花流。
男:好花鲜来好花鲜,好花开在海中间; 无风都起三尺浪,叫哥哪样拢得边。
女:三月花多眼也乱,四月风多浪不平; 狂草吹进灯草地,风流搞乱几多心。
男:好花开来好花开,好花开在陡石崖; 三把楼梯不到顶,哥变猴子也难挨。
女:牵牛花藤攀石岩,不高不矮到山边; 猴子看花不上眼,吃饱野果山上眠。
男:见妹好好哥想讨,见妹俏俏哥想求; 饿猫坐在灯台底,老鼠也想来偷油。
女:一盏油灯挂柱头,一条灯芯三两油; 哥你有心就来点,莫学老鼠暗来偷。
男:见妹长得白皙皙,好比凉薯剥了皮; 哥想上前咬一口,又怕有人翻眼皮。
女:莫抬举来莫抬举,哥你抬举妹难当; 妹脸白白是张纸,哥脸黑黑是檀香。
男:哥脸黑黑像木炭,实在不敢比檀香; 天鹅飞进白云里,叫哥怎样去寻双?
女:哪个做工脸不黑?哪个烧火不冒烟? 哥你黑脸白在手,白手起家后来甜。
男:肤色不由自己选,由人喜爱由人嫌; 哥黑只是黑表面,嫩笋剥皮见新鲜。
女:白白瘦瘦妹不恋,乌乌黑黑妹喜欢; 山中杨梅妹吃过,白的没有黑的甜。
男:妹的眼力真要得,哥我黑得有颜色; 进山去找萝艻籽,哪个不把黑的摘。
女:山中老虎美在背,林中百灵美在嘴; 绣花枕头美在外,种田人美在心扉。
男:山上选得花一枝,河中选得一条鱼; 歌圩选得一个妹,貌美心美像珍珠。
女:哥是月亮妹是星,星子不比月亮明; 妹是池塘哥是海,池水不比海水深。
男:阿妹好比仙桃果,谁不想来谁不争? 阿哥若得尝一口,死去三年还复生。
女:象骨怎能当象牙?苦藤怎能结甜瓜? 麻雀怎能当翠鸟,石板怎能种鲜花?
男:远看像蔸月中桂,近看像蔸白玉兰; 玉兰不比妹美丽,桂花不比妹香甜。
女:石榴不比水槟榔,甘蔗不比蜜蜂糖; 黄铜不比金子贵,月亮不比金太阳。
男:妹你长得实在美,像朵红云天上飞; 红云飘落歌台上,几多后生动眼眉。
女:拿茶当酒饮不醉,木雕凤凰不会飞; 妹是墙头一根草,风里雨里无人陪。
男:妹你靓来妹你靓,画张肖像荷包藏; 白天时时拿来看,夜里放在枕头边。
女:哥你靓来哥你靓,画张肖像在伞边; 有人妹把伞收拢,无人开伞又来连。
男:妹你长得好端庄,头上插花十二行; 十二行花来比妹,行行逊色又逊香。
女:哥你长得好端庄,虎背熊腰好刚强; 上山好比虎上岭,下水好比龙过江。
男:妹你长得十分娇,眉毛生来像柳条; 两眼好比龙珠做,双肩好比龙鳞包。
女:甘蔗再甜不如糖,白菜不如芹菜香; 妹是园边菜籽鸟,哥是山中金凤凰。
男:星星爱把月亮追,金鸡想把凤凰陪; 心想织个金笼子,又怕得笼鸟又飞。
女:妹是路边一株梅,无人管来无人围; 让哥拿回园里种,免在路边受风吹。
男:见妹生得实在乖,好比田中嫩禾胎; 哪样变成田边草?风吹禾草得相挨。
女:见哥生得白悠悠,好比田中嫩禾蔸; 哪样变成田边草?风吹禾草得相勾。
男:见妹生得白鲜鲜,好比田中嫩禾尖; 哪样变成田边草?风吹禾草得相连。
女:哥你长得白漂漂,好比田中嫩禾苗; 哪样变成田边草?风吹禾草得相交。
男:妹你长得白连连,好比冬笋放油煎; 若是得吃油煎笋,十丈愁肠苦变甜。
女:哥你生得白悠悠,好比竹篙晒白绸; 若是得穿红绸子,槟榔泡在心里头。
男:新买铜锣色似金,不敲不打不出声; 手拨琵琶走天下,今日总算遇知音。
女:纸剪鸳鸯放窗边,特意留来给哥粘; 鸳鸯戏水在今日,我俩相约在明天。
男:百样鸟来百样音,不比画眉叫一声; 世上姣娥千千万,不比情妹合哥心。
女:哥你长得真精灵,虎背熊腰凤眼睛; 世上后生千千万,不比情哥合妹心。
男:妹你如花又似锦,胜似南海观世音; 走过塘边鲤鱼跳,走进庙堂佛起身。
女:哥伶俐,两眼望人笑眯眯; 望得金鸡开了口,望得凤凰开声啼。
男:妹是路边一枝花,哥想连根挖回家; 哥想拿回园里种,早上淋水夜开花。
女:妹是水仙花一朵,哥是牡丹花一丛; 两枝好花同园种,冬去春来花同红。
男:见妹生得白漂漂,柳叶眉毛柳条腰; 画妹面容街上摆,十人路过九个瞧。
女:犁头犁田犁尾翘,妹脸不怕人来瞧; 田坎上面种茉莉,好花不怕大风摇。
男:妹像一棵甜沙梨,哥我看见不得吃; 哥今来到梨树下,不得吃果也攀枝。
女:高山岭顶有口塘,天旱三年塘水干; 塘里干涸就望水,塘中无水就望天。
男:街头讲妹好伶俐,街尾讲妹好聪明; 街上有鞋哥不买,只有妹鞋合哥心。
女:村头讲哥最勤快,村尾讲哥最温柔; 村上有菜妹不买,想哥茼蒿这一蔸。
男:远远见妹上街来,模样赛过祝英台; 模样就像英台美,十分伶俐九分乖。
女:远远见哥街上过,模样就像梁山伯; 模样就像山伯俊,十分潇洒九分阔。
男:情妹长得十分娇,走路无风衣自飘; 腰杆就像柳条摆,好比风吹嫩禾苗。
女:哥你长得最标致,好比春笋剥了皮; 阿哥若是包笋壳,节节包妹到老时。
男:妹你长得像枝花,心灵手巧会当家; 凤凰含珠飞过岭,金鸡急得满地爬。
女:当家还是哥老行,玉珠算盘肚里藏; 田头打算到田尾,谷子满囤银满箱。
男:妹你生得实在乖,好比三月嫩花开; 嫩花招蜂蜂愿死,山伯气死祝英台。
女:山伯气死祝英台,只因山伯长得乖; 哥你也是山伯样,妹想气死无人埋。
男:妹你长得真聪明,惹坏几多后生人; 蝴蝶飞进蜘蛛网,死在树桠为花深。
女:聪明还是哥聪明,好比灯笼挂天庭; 妹是画眉红豆眼,想看灯笼眼难睁。
男:妹你长得美娇娇,情哥越看越心焦; 只恨今世无缘分,想去花洲又无桥。
女:想来花洲不用桥,哥是蜜蜂会高飞; 有心就往园里进,无心莫在园边飞。
男:妹你生得白漂漂,好比凤凰下九霄; 金鸡无缘来结配,十二肝肠断九条。
女:哥你生得壮墩墩,好比狮子下石门; 龙女无缘成双对,十根肝肠断九根。
男:妹你生得好面容,好比桃花二月红; 只恨皇天不开眼,玉女不给配金童。
女:哥你生得红扑扑,好比火鸟站金竹; 可惜没有金笼子,难养火鸟在茅屋。
男:妹你长得好温柔,好比凤凰站枝头; 眼见凤凰不到手,阿哥泪水肚中流。
女:花不到手莫怨天,只要有心就有缘; 只有栽花勤淋水,春来自有花满园。
男:妹你生得实在靓,好比后园白牡丹; 伸手摘花花落地,无缘到手伤心肝。
女:妹是后园白牡丹,年年开花三月三; 哥是蜂王蜜满桶,无心去想妹花园。
男:妹是世上好姣娥,好比仙桃挂树枝; 让哥密密吞口水,天上月亮手难摸。
女:哥是海南大八哥,游过岭来飞过坡; 只因妹的门槛矮,飞过妹门不歇脚。
男:妹你生得水灵灵,好比月在海中明; 千条竹午捞不起,白白沤坏这条心。
女:哥你长得水灵灵,好比沙中一粒金; 妹打灯笼找不到,白白烧完这条芯。
男:妹你生得白皙皙,好比塘边杨柳枝; 哥想变成金丝鸟,飞到高枝站一时。
女:哥你生得白生生,好比木棉在江滨; 妹拿灯草树脚种,陪伴大树过一生。
男:门对门来街对街,哥我笨来妹你乖; 妹是牡丹哥茉莉,两花难得共园栽。
女:街对街来门对门,妹我蠢笨哥聪明; 哥是木棉妹灯草,有心难共一条根。
男:妹的歌声实在甜,唱得酸菜变新鲜; 挖山听了不觉累,睡觉听了不想眠。
女:哥的声音实在美,唱得彩霞满天飞; 挑水听了不觉累,相思病死又转回。
男:妹你是个山歌才,山歌句句口中来; 天上小鸟你唱落,水底莲花你唱开。
女:哥你真是山哥才,头句唱了二句来; 好比河边竹筒车,车得水花天上开。
男:妹你乖来妹你乖,好比仙花海上开; 人人都赞观音美,观音还帮你拎鞋。
女:哥你乖来哥你乖,好比龙仔水面待; 人人都说凤凰美,凤凰帮你搭歌台。
男:妹你插田真是乖,一路插出五行来; 中间好比打墨线,两边好比剪刀裁。
女:我俩一同去插秧,哥插一行妹一行; 妹是蜗牛慢慢走,哥是游龙过大江。
男:插田还是妹你乖,一蔸插了二蔸来; 插秧好比鸡叮米,辫子一甩春风来。
女:哥莫夸妹插得快,妹的心中有安排; 心想插完妹这块,再帮哥插得平排。
男:百样活路妹你乖,样样功夫手上来; 种亩稻田收十担,种个南瓜两人抬。
女:活路还是哥你乖,百般手艺你能来; 龙凤壮锦你会绣,花边长裙你会裁。
男:妹你长得十分靓,好比塘中水浮莲; 妹是浮莲浮水面,哥变藕丝水下缠。
女:哥你长得十分帅,好比青松站石崖; 哥是青松妹是柏,同去雪山站平排。
《唱支山歌给党听》
歌手:才旦卓玛
作曲:朱践耳
作词:蕉萍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旧社会鞭子抽我身,
母亲只会泪淋淋;
***号召我闹革命,
夺过鞭子揍敌人。
***号召我闹革命,
夺过鞭子,夺过鞭子揍敌人!
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党的光辉照我心。
《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三部曲式结构。第一乐段充满深情和激情,表达了雷锋对党的热爱。
第二乐段体现了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时而悲痛凄楚,如泣如诉,充满了对旧社会的仇恨;时而壮怀激烈,字字铿锵,具有部队歌曲的音调特点,表达了雷锋跟党闹革命的决心。
第三乐段再现第一乐段的主题,加深了旋律的印象,并把音乐推向高潮,再次强调了歌曲的中心思想。
才旦卓玛(19378),女,中国文联副主席,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藏族民歌手,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西藏日喀则人。藏族。大专文化。
主要歌曲有《翻身农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阿玛列洪》、《酒歌》、《我们在相聚》等。录制有唱片《美丽的西藏,可爱的家乡》。
朱践耳(1922——2017)作曲家。原籍安徽泾县人,出生于天津。早年即自学音乐,1940年开始作曲。1945年赴苏北解放区,在苏中军区前线剧团工作,1947年任华东军区文工团军乐队长兼指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