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结婚的仪式都是什么样的,主要的流程都有哪些?

唐朝结婚的仪式都是什么样的,主要的流程都有哪些?,第1张

尽管是在现代这个新社会,每个地区也有每个地区的风俗,尤其在婚礼的细节上体现得就十分的明显。同样的,在古代的各个朝代也有着不同的婚礼习俗和婚礼仪式以及流程。那么在当时相对来说比较开放的唐朝,他们的婚礼仪式是怎样的?都有哪些流程呢?

第一,结婚六礼。

在唐朝时候,婚礼的仪式可以总结为六礼。第一礼是纳采,第二礼是问名,第三礼是纳吉,第四礼是纳征,第五礼是请期,第六礼是亲迎。这一仪式在《礼记 昏义》里面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牵扯到和外族的联姻则有着其他更加详细的要求。

第二,接亲流程。

在迎亲的时候,新郎等一群人来到新娘家门口,需要齐声高喊“新妇子”。然后新娘家会紧闭大门,意思就是给新郎点儿颜色看看,这个时候新郎就要一直在门外催促,直至把新娘接上车。在接完新娘之后,女方还会派一批人挡在路上,不让新郎的车子过去,除非留下“买路财”。

第三,婚轿流程。

当新郎接到新娘子之后,在新娘子上车的时候必须挡上膝盖,然后搭上盖头。新娘子上车之后新郎需要围着车绕三圈,当然这是要新郎骑着马进行的。当新娘子一开始到婆家之后要先拜灶台,这预示着将来新娘要成为操持家务的一把好手。

 婚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周制婚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 文化 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结婚的 礼仪 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结婚礼仪

 一、古代婚礼基本流程:

 主要分为婚前礼和正婚礼。

 婚前礼:

 1 说媒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媒人还被称为“红娘”。

 2 看亲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3过礼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合八字,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

 正婚礼:

 中国古代讲究三书六礼

 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结婚流程:

 婚礼前准备:

 一、古代结婚祭拜

 男方家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将举行

 二、古代结婚安庆礼

 依八字、房屋座向拜床母。

 婚礼基本流程:

 花轿: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古代结婚箭定乾坤:

 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末来和生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怍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传统中式婚礼用品

 我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寓典礼,所以称为庆典。结婚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的婚礼 物品 来装饰。如张贴大红喜字,给新娘遮上红盖头,穿上大红袄,新郎胸前佩上大红绸等等。这些

 红钯的吉祥物品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火。 一些传统婚礼元素:

 花轿。旗锣伞扇:鞭炮:凤冠霞帔:盖头:马鞍: 火盆:秤秆:花烛:

 天地桌:

 婚服的演变

 唐朝婚礼服饰:梁冠礼服——钗钿礼衣

 唐朝婚礼服饰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唐制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是也。

 钗钿礼服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钗钿礼服。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钿钗礼衣常作为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唐以后,繁复的钗钿礼衣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

 明朝婚礼服饰:九品官服——凤冠霞帔

 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

 据说红色婚礼服饰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饰,而且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 历史 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一、娉财与婚姻

唐代的婚姻礼仪,从文献上看,仍然是《仪礼•士昏礼》的一套程序。这套礼仪据说是周代的遗制——那是儒家礼法文化的本源。但是,在那个“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时代,士昏礼并不适用于普通民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标榜汉族礼法文化正统的南朝,还是推行“以夏变夷”的北朝,儒家礼仪都在不同程度上被保存或者强化。熟悉儒家礼仪的士大夫在北魏孝文帝这样的鲜卑朝廷里获得重用。但是,即使到了隋唐时期,士大夫仍然对于古代婚礼不甚了了。

就《唐律疏议》来说,它关于民间婚姻成立的条件其实很简单:“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虽无许婚之书,但受娉财亦是。若更许他人者,杖一百;已成者,徒一年半。后娶者知情,减一等。女追归前夫,前夫不娶,还娉财,后夫婚如法。”对“约”的解释是:“约,谓先知夫身老、幼、疾、残、养、庶之类”。

这说明唐朝官方认定的婚姻条件要么是有正式的定婚书,(包括双方另有私约,即女方对于男方的身体和身份等情况已经有清楚的了解)要么是女方已接受男方的娉财,符合其中一条这桩婚事就算约定了。女方毁约要负刑事责任,男方毁约则不准追回娉财。

唐律明确说有许婚之书就可以判定婚姻成立。敦煌文献里保留的婚书样本。大约男方先要通过媒人向女方提亲。即使是双方已经属意,也要有媒人的中介。男方通过媒人所送《通婚书》,女方家则有《答婚书》。通婚书样本的正文虽然完全是客套之辞,别纸却清楚地写下关于求婚与允婚的内容。

实际上的婚姻缔结过程中,在正式下通婚书之前,媒人大约已经往返穿梭于两家数遍。到递送婚书之时,只有程序上的象征意义。就像即使双方父母已经商量好的婚事,还要请媒人出面行使一下月老的作用。王家、柳家显然都没有通婚书、定婚书,因而也没有行媒穿梭,所以彩礼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正如唐律所云:“虽无许婚之书,但受娉财亦是。”

婚姻缔结一般有两个大的阶段,即定婚和成亲。传统“六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币(下彩礼)属于定婚的程序,择日、亲迎属于成亲的程序。可见,即使传统礼仪,定婚的程序有四套,是重点。

成亲的过程根据敦煌文书、《酉阳杂俎》等资料的记载,主要表现为喜庆和祝福的气氛。正是通过一些热闹的程式和仪节,使婚姻当事人的结合成为男女所在亲友及邻里皆知的事实。但是,与定婚相比,成亲的程序反而显得不重要。只要定婚下彩礼,即使没有亲迎,婚姻也已经被认定。

《大唐开元礼》中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或纳徵)、请期、亲迎等,基本照搬古礼的记载,其实是具文而已。实际的情节则已大异其趣,民间更未必皆遵行不替。现存传世文献和敦煌文书中的有关资料显示,民间实际上实行的大约是在古礼的基础上,辅之以民间习俗,即所谓俗礼或者变礼者。而官府在认定婚姻有效性方面完全不会根据“六礼”的程式,也不会看是否构成事实婚姻关系,而是看谁最先签定婚姻契约!

二、礼法与婚姻

《唐律疏议》规定得比较具体。比如,良贱不得为婚,同姓不得为婚,长幼不得为婚,居父母丧期间不得结婚。这既是“礼”,也被形诸于“法”。婚姻中类似的规定未必始于唐代,但《唐律疏议》作为现存的第一部中国完整的成文法典,使这些规定的礼法内涵更加明晰了。

但问题是,在唐朝人的婚姻实践中,并不完全遵行类似的礼法约束。

例如,长幼不婚的问题。唐朝贞观年间曾经发生了一起郑州人郑宣道娶堂姨为妻的问题,虽然有人说不合适,官府还是判为合法成亲。即使唐高宗立法禁止,但是唐玄宗宠爱的妃嫔中颇有与他不同辈者。此或以皇家特权乃至秉胡族血统者的积习来解释,姑且勿论,民间也有不同辈之间嫁娶结亲之事。

例如,《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九《琴台子》记载:少女嫁给父执辈份的老男人,而且还是中外表亲。且里面记载的崔、李、赵都是著名山东士族,大约不可一概归之胡俗。这里也不存在所谓收继婚的问题。

又如,居父母丧不婚的问题。

《旧唐书•张茂宗传》:记德宗皇帝在准驸马居母丧期间,居然亲自主持女儿的出嫁,而且,还透露出民间早就有“借吉”之事。可见,这里的法律弹性究竟有多大!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的民间所谓“借吉”成婚,乃是穷人家女儿在父母亡故,家无“强亲之亲”的时候操办的出嫁礼仪。

我们在文献上了解到的都是贵族士大夫之家或者是农村富裕人家的婚姻礼仪。那些穷苦之家,特别是父母亡故、有室女待嫁者,无人为之操办婚事。于是借此名仓促成亲。居丧期间的婚礼必然十分简单,甚至不摆宴会。由此可以感觉到民间由于受到经济能力的限制,婚礼必然十分简约。相反,由于婚礼的开支无法负担,势必有一些贫家女儿无法出嫁。

唐代婚姻礼仪中有一个比较特殊也相对比较常见的现象是所谓男到女家成婚问题。

敦煌文书所谓“近代之人多不亲迎入室,即是遂就妇家成礼”,并非敦煌一地的地方风俗,而是唐代婚姻中的一般情形。但是,这并不是入赘,而只是就近到岳丈家结婚而已。敦煌《张敖书仪》对于婚事程序的记述,包括下婿等礼俗似乎是在女家举行婚礼的仪式,而另外一个吉凶书仪所记奠雁等仪节以及所谓幛车之类习俗则是适合在男家举行的婚礼。

所谓男到女家成婚,并不是招女婿进门,而只是把结婚仪式搬到了女方。丈母娘(所谓“君之外姑”)和小舅子(所谓“余之次子”),也护送新婚夫妇而归,从而使得新婚夫妇回家的仪式显得很隆重,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婚姻仪式中亲戚往还的礼节。

男到女家成婚本来是不合乎礼法的,但是唐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各有不同。或者是因为对女方的尊重与照顾,如崔元综以58岁娶韦家19岁的少女的场合;还有一种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如山川阻隔,迎娶的路途比较远等,需要在女家成婚;或者由于男方羁旅在外,在女方家成婚比较方便,一般婚礼结束后,男女双方盘桓一些时日就会回男方家。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男方家道中衰,暂时依附在女方家,从而在女家结婚,婚后还比较长时间居住在女家,等到男的仕宦有成再把妻儿接走。

以上这些种种不合乎礼法的婚姻礼俗,与其说是中古的一种变化,到不如说中古以前原本的婚姻礼俗就不是像古代儒家礼书上所描写的那么刻板,或者说,士族的礼法文化还没有像后来那么普及吧。

因为唐朝的“国婚”是指与皇帝的公主们通婚,也就是当驸马。首先要当驸马,就得是名门望族出身,所以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当上驸马,也就对国婚十分冷淡。二是一旦沾染上皇族的内斗,就算是无权的驸马也会被沾染进去,一个不小心就会受到牵连。三是公主大多金枝玉叶,娇蛮无礼,所以娶了公主也就是多供了一个祖宗,很难伺候。四是唐代的驸马是没有什么政治前途的,所以有些想要封侯拜相的人就不愿意当驸马,毁了自己的前程。

说起古代的男女婚姻,大多会想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著名的关于古代爱情的故事有《孔雀东南飞》,虽然《孔雀东南飞》的最后结局是被那些世俗的势力逼迫到绝望死去,但是也有牛郎织女的传说来显现出痴男怨女对固有观念的誓死抵抗。不过这两个故事的结局都是不美好不圆满的。在古代的婚姻制度里面显得最宽容,最大度的就是唐朝时期的婚姻制度。

首先说说唐朝的“国婚”,若是娶到公主的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那么这个百姓从此以后便是一步登天,而且家中的人也可以鸡犬升天。例如在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个宠妃得宠之后,他的父亲立刻成为国丈,并且授予了锦衣卫指挥使的职务。

唐朝的统治者是李氏家族,他们的出生是胡汉通婚。而且唐朝是一个经济文化发达,对外开放开明,兼收并蓄的国家。所以唐朝的人对于青年男女的爱情是比较自由的。宋初的前后可以说是贞洁观念的分割线,宋初之前贞节观念不强,宋初之后,贞洁观念变得有些变态。唐朝之时女子离婚再嫁是不会被人非议的,而且有些娘家势力大的女子会和丈夫一样,都会在婚内出轨。所以当时男女婚姻十分的自由,但是国婚却会变得十分受限制,所以国婚在当时不受欢迎。

《仪礼·士婚礼》记载,一场合乎礼法的婚姻,是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项仪式为核心仪节的婚礼仪式组成的。尽管自秦汉时起,历代大致传承“婚姻六礼”模式,但在此基础上,又因时代、民族、地域等因素影响,而增益减损,出现了却扇、乘鞍、奠鹰、障车、撒帐等多姿多彩的婚姻仪式礼俗。下面,我们就“穿越”回古代,一起去欣赏一场宏大多彩的结婚典礼吧。

一、周代的“亲迎”礼

《仪礼·士昏礼》记载:周代新婿“亲迎”时,穿着爵弁,纁裳。随从们都穿着玄端服,乘坐涂成黑色的“墨车”,前去女家迎亲。

新妇乘坐的车,若新婿为士,则车辆由婿家提供;若新妇的父亲、兄长等尊长的身份是大夫以上阶层者,新妇所乘车,由新妇家自己提供。

新妇乘坐的车辆,装饰和新婿车一样,只是较新婿乘车,增加了遮掩四周的“裧”。

出发前,父亲要向儿子(新婿)敬酒,并嘱咐他遵循礼仪。新婿唯唯诺诺地答应了。

新妇穿上婚服,由50岁以上,侍候、教导自己的保姆,及女侍们陪侍。

新婿到新妇家后,翁、婿行礼作揖,进入宗庙。新婿将带来的雁放下,行稽首礼,然后走出宗庙。新婿离开时,新妇在后面跟从。

新妇从房间里出来,准备跟新婿离开前,她的父亲、母亲,及父亲的妾们,都要告诫新妇一些话:到夫家后,要听从公、婆、丈夫的吩咐,勤于做家务。

新妇到达后,新婿与新妇到新房里。在室内预先铺好席子,媵、御等女仆,将预先准备好的各种饮食,摆放在新婿、新妇面前的几上,新婿、新妇行“合卺”之礼。就是新婿、新妇分别用一把用一个葫芦劈成两半制成的瓢,盛酒饮用,寓意结为夫妻。

饮食毕,新婿、新妇在女仆们的侍候下,宽衣解带就寝。“亲迎”仪节基本结束。

二、秦汉时期的“亲迎”礼

汉代人结婚,婚礼仪式在传承周代礼仪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延续后世的创新之处。

汉代,婚日,新妇携带嫁妆,去男方家中成婚。男家、女家分别派人迎亲、送亲。

汉代人结婚时,新婿、新妇都要盛装打扮。双方家中(主要是男方家里),要打扫清洁,内外盛饰,装点门楣。有些地方,婚房是在户外设的“青庐”。《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举行婚礼时,婚家的亲朋好友都会受邀前来。权贵娶妻,攀缘富贵者纷纷前来祝贺,已成为一种时尚。

男家要设酒宴,款待前来庆贺观礼的宾朋。一般富户,婚宴上除酒、肉、菜蔬和果品外,更不乏日常饮食中比较罕见的鳖、鲤、麂、鹌鹑等珍味

汉代婚礼,已有歌舞表演,以助娱兴。平民阶层的婚礼乐舞,往往比较简单,无非弹筝、鼓缶而已。中产阶层,鸣竽调瑟,来自郑地(今河南一带)的舞女,翩翩起舞;来自赵地(今河北一带)的讴者(歌者),演唱歌曲。权贵豪贾的婚礼,乐舞规模更为隆重:“钟鼓五乐,歌儿数曹。

或许是欢快的乐舞看腻了,听腻了,东汉人琢磨着,婚礼上演奏的乐舞,应该搞点创新。于是,东汉京师洛阳一带的权富们,“引领时代潮流”,率先将婚礼上演奏的喜庆乐舞,改为以往办丧事时演奏的丧乐《魁儡》,以及人们抬棺材时,为配合而相互唱和得挽歌。有识之士预感不吉。果然,不久京师毁于兵燹,权富们死亡枕藉。

汉代新婚夫妇仍沿承“合卺”礼仪。与周代不同的是,汉代人行“合卺”,不再使用葫芦瓢,而是使用酒杯;用酒漱口,并不真饮。

后世令很多新郎、新妇不堪“忍受”的“闹洞房”礼俗,开始于汉代。不过,有的“婚闹”最终将喜事变成了丧事。西汉时,汝南一个名叫张妙的人参加朋友杜士的婚礼。酒醉后,来宾们戏谑新郎。张妙将杜士捆起来,捶了二十下,又用绳子绑着杜士的脚趾,悬挂起来。结果,杜士竟然不堪折磨而死了。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亲迎”礼

魏晋南北朝迎亲礼俗在承继汉代谑婿、合卺等礼俗基础上,又有一些新的礼俗形式,如催粧、却扇、新妇乘鞍等出现。

催粧,应是“催妆”,是指新婿带人去女方家迎亲时,新妇子以化妆等事为由,迟迟不肯离家。男方的随从们这时候就要“催粧”了:“迎新妇,夫家百余人挟车俱呼曰:‘新妇子,催出来。’其声不绝,登车乃止。”

新妇乘鞍。这是北方盛行的一项婚俗。新妇到新郎家,入门后,要先在马鞍子上坐一会,谓之“乘鞍”。有人说,“鞍”即“安”的谐音,取平安之意。也有人认为,这是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风俗遗留。游牧民族最初以马背为家,进入中原后,虽居住房屋中,但对民族传统,仍眷恋不舍。故采取这种形式,予以传承。

马鞍

却扇。这一婚俗盛行于南朝。新妇出嫁时,双手张扇,遮掩其面。与丈夫单独见面时,才拿掉扇子。《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大臣温峤丧妻后,假意为表妹寻觅到一如意郎君夫婿,实则自娶。成婚日,表妹取下扇子,看到新郎官是温峤后,拍手大笑说:“我早就怀疑,所谓如意郎君,就是你这个老东西,果然如此。”

四、隋唐时期的“亲迎”礼

隋唐时期,依然承继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若干“亲迎”礼俗,如设青庐、催妆、新妇乘鞍、去扇、合卺、闹洞房等,但也受时代、民族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创新。这些创新,一是对前述传承以往的若干婚俗,予以名称或形式上的变化;一是新创造出来若干新的婚俗,如念诗、障车、撒帐、奠雁(鹰)、结发等。

青庐,唐朝人又称作“铺设帐仪”、“入帐”、“登虚帐”。唐德宗时,有人建议,将青庐改设在堂室中。为图吉利,改名为“百子帐”

唐朝时,敦煌人举行婚礼,几乎每一项婚仪,如撒帐、去扇、合发等,新婿、新妇或其亲友,都要念一首婚俗诗。如新郎骑马到女方家迎亲时,女方亲友要念一首《请下马诗》:“窈窕出兰阁,步步发阳台,刺史千金重,终须下马来。”

直到唐朝时,“合卺”才真正演变成新婿、新妇真喝酒,还要一饮而尽。这时,瓢已改为酒杯,称为“合欢杯”,新婚夫妇要共饮“合欢酒”

障车,是唐朝“亲迎”时出现的一种新婚俗。最初,只有一些百姓聚合起来,拦阻新妇的婚车,索取些酒食后,就予放行。后来,一些权富也掺和进来。他们“广奏音乐,多集徒侣,遮拥道路,留滞淹时,邀致财物,动逾万计”。从以往单纯索取酒食,演变为勒索巨额钱物,甚者调戏、抢夺貌美新妇。统治者虽多次下诏“禁断”此陋俗,但收效甚微。有的迎亲者,不堪骚扰勒索,让新妇中途偷偷地弃车乘马,偷偷地到男家去成婚

转毡。指新妇至男家,入门时,要在男家事先铺设好的毡席上行走,脚不得踏地:“新妇至门,步履不着地,以毡展转承之而行。”

奠雁(鹰)。唐代新妇“坐鞍”后,新妇带来的女侍者将雁掷入堂中,然后“遮女出堂”。此雁不能杀死,以后待男家放生使用。敦煌地区流行的“奠鹰”婚俗,或源于内地“奠雁”婚俗。其风俗是:新妇坐鞍后,拿一只用红绸裹着的鹰,交给新郎去放生,寓有祝福新郎“鹏程万里”之意。

撒帐。唐朝时,新婚夫妇进入婚房,互相对拜后,分左右在婚床上坐下。他们一边向观礼的亲朋撒掷金钱、彩果,一边念“撒帐儿”愿文:“今夜吉辰,某氏女和某氏儿结亲。伏愿成婚以后,千秋万岁,保守吉昌”。所撒金钱、彩果,寓有财源茂盛、早生贵子、五谷丰登之意。

合发。又叫“结发”、“合鬓”,唐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婚俗。将新婚夫妇的头发“合而结之”的礼俗。高适《秋胡行》诗曰:“一朝结发从君子,将妾迢迢东鲁陲。”后来,人们用“结发”指元配夫妻。

唐代,新妇要在明亮的蜡烛前端坐三天,由亲友们观看、闹房,谓之“观华烛”。

唐代的婚姻制度相对开放,但在封建制度的影响下还是有这许许多多的约束。

唐代是我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各方面都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由于当时的唐朝与其他各国都有贸易往来,久而久之很多西方的思想文化也渐渐的传入了中原,因此唐朝的婚姻制度相对于其他朝代是十分“开放”的。

但即使是思想开放的唐朝人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许多传统的观念任然无法改变。

第一、结婚年纪。唐朝时规定男二十岁,女十五岁方可成亲。我们都知道古代女子十五岁有个“及笄礼”,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成人礼”。古代女子只有在“及笄礼”后方可婚嫁。

第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森严的封建礼教制度影响下,中国古代一直讲求子女的婚姻应该要听从父母的安排,由媒人上门提亲。

第三、门当户对。唐朝虽然思想开放,但深受封建等级制度影响,在婚姻上也是极其重视门第等级的。不同阶级之间一般不能随便通婚,但是地位低下的女子常常会被大户人家买回去做丫鬟小妾。

第四、解除婚姻的制度。古代女子地位一般都比较低,一段婚姻如若要接触,主动权都掌握在男人手中,男人可以随意休妻。但在唐朝以“和离”的方式解除婚姻关系是较为常见的,夫妻之间因感情不和,可以通过协商和平解除婚姻关系。这也是唐朝思想开放,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总而言之,唐朝虽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在思想上比较开放,但这也无法改变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传统观念。

其实现在从很多电视剧或者戏剧里都能够看到,古代人结婚的时候都要进行拜天地。而且还要拜高堂和夫妻对拜,其实在古代的时候这是结婚的重要标志,就相当于现代人去领结婚证是一样的。在古代的时候拜天地放在首位,其实这跟我们的文化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在道家的思想里,是有了天地才会有万物,然后再有人。

所以天地算是给人类和万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可以让人类来进行繁衍生息,所以天地是地位比较高的。所以也就是说,人类要对天地存一些敬畏的心,不能忘本。要时刻记得天地对于人类的恩惠,所以在古代的时候会有拜天地的这个要求。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不管是宫中还是民间,一般有盛大的活动的时候,都要来祭天拜地。

这也是人们为了祈求平安和风调雨顺的这些愿望,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恩之心。结婚的时候是需要有很盛大的仪式的,而我国在传统文化上并没有具体的要求,所以就用天地来进行代替。西方人结婚的时候,一般会到教堂去对着上帝许下自己的诺言,然后通过神父来见证。而且还要在上帝面前进行立誓,来表达自己的真心。

那么在我国的古代举办婚礼的时候,要进行拜天地,其实也是对于爱的一种承诺。只是把这种立式的方式变成了拜天地,也就是说把国外的上帝当成了天地,这也是一种无声的宣誓。而且也相当于是把男性比作天,女性比作地,这样双方结了夫妻,也是天作之合。两人要形成一个比较和谐的关系,而且要进行繁衍后代,那么也就是表达自己对于天地的尊敬,这也是教育人们要敬畏自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3251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