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教主的通天教主王瑶卿

通天教主的通天教主王瑶卿,第1张

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他生于1881年,卒于1954年,原名瑞臻,字稚庭,号菊痴,晚号瑶青,斋名“古瑁轩”,祖籍江苏清江(今江苏淮安)。其父为晚清著名昆曲演员王绚云。 投身学艺

王瑶卿和二弟王凤卿都是自幼投身于京剧艺术事业。王瑶卿9岁开始学艺,由田宝琳开蒙学青衣,在三庆班大下处从崇富贵练武功。后拜谢双寿为师,同时向张正荃、杜蝶云学青衣和刀马旦。两三年间学会了十几出青衣戏,均以唱工为主;又学了十几出讲身手、重工架的刀马旦戏和歌舞一体的昆腔戏。所学的这些剧目中,大体上囊括了京剧旦角表演程式的各种基本技艺,“文武昆乱”兼容并有,为他后来的舞台实践打下了无所不通的全面而丰厚的基础。他在学习时,下了扎扎实实的真功夫,而不是浅尝辄止。他以用功之勤,换来的所学之富,成为他后来力行革新创造取之不竭的源泉。

后来又向时小福、李紫珊(万盏灯)、陈德霖等名家求艺。不仅没有拘囿于当时旦角各工各路不许兼担的严格矩之中,而且是向着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去广泛汲取营养。

风格

他能学而不泥,择优而从。他当时小福就是“活学”。学时念白的清晰有力,沉稳醇厚“意思像了”,然后“化”为己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汾河湾》是时小福和谭鑫培合演的拿手戏,谁也不敢动。时小福死后,老谭要唱这出戏,他的十几个及门弟子,竟无一人敢于接替;就连青衣名手陈德霖也望而却步,却由王瑶卿继之。其实,王氏的这出戏并不是时小福亲授的,是老看时小福表演,用心钻研揣摩,悟到了时小福把人物演活了的妙谛,化为己有;同时到舞台上付诸实践,加以验证。再与谭鑫培合演,得到了谭老的称许。后来竟成了谭鑫培合演的“对儿戏”中的精品,久演不衰。 李紫珊(万盏灯)是小鸿奎班从南方邀来的“外角”,当时不被尊为“正宗”,而王氏却能摒弃派别偏见,真心实意地向其求教。时小福和余紫云的两个“谁也不敢动”的“一着鲜”,一经王瑶卿搬演,不但毫未减色,而且成为了他超越前人的“看家戏”。王瑶卿十四岁正式走上舞台,十六岁搭了大班,入人材济济、阵容很强的“福寿班”演唱,二十岁出头为主演。

23岁三进福寿班,同年被选为升平署外学民籍学生,时常进入清宫演出。二十四岁(1904)被选人清廷升平署任民籍教习,实为皇家演员,即所谓的“供奉”。在这些年代里,他一面寒暑不辍地勤奋练功、学戏,继续努力充实自己;一面在舞台上,通过不断实践,锻炼才能,熟悉观众,了解社会。

1906年入同庆班,为谭鑫培所器重。1909年自己组班演出于丹桂园,改变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老生领衔的局面,形成独树一帜的王派,时人将他同谭鑫培并称为“梨园汤武”。 王瑶卿46岁时因“塌中”而离开舞台,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在戏曲教育方面堪称一代宗师,其入室弟子数以百计,主要传人除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之外,还有芙蓉草(赵桐珊)、筱翠花(于连泉)、荣蝶仙、徐碧云、王玉蓉、朱琴心、黄玉麟、程玉菁、黄咏霓(雪艳琴)、华慧麟、章遏云、于玉衡、刘秀荣、谢锐青等。梅兰芳曾说自己是“按他的路子完成他未竟之功的”。程砚秋扬长避短,创造“程腔”,是在他直接指导下完成的。特点

王瑶卿是—位颇具创造精神的艺术大家,他在继承前人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将青衣、花旦、武旦融合一体,创造了“花衫”行当,在唱腔、表演、服装、化妆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改革。他的京白,清晰柔和,独具特色,把口语化的台词念得有感情、有韵味,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他的唱功明丽刚健,遒劲爽脆,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他还善于运用步法和水袖技巧表达人物特性,其靠功更是娴熟工稳,身手干净利落,并率先废除了跷功。

王派代表剧目

王派代表剧目有:《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汾河湾》、《南天门》、《牧羊圈》、《珠帘寨》、《十三妹》、《福寿镜》、《荀灌娘》、《木兰从军》、《万里缘》、《娘子军》、《棋盘山》、《珍珠烈火旗》、《孔雀东南飞》、《玉堂春》、《穆柯寨》、《庚娘传》、《五彩舆》、《琵琶缘》等。另外,中国戏曲学校排演的《白蛇传》和中国京剧院排演的《柳荫记》均由他担任唱腔设计,其中倾注着他的心血,保存着王派演唱的精髓。 第一步王瑶卿在演剧艺术上的建树,大致可以分为三步骤:

第一步,首先是把固有的本行传统老戏演好。哪怕是“开锣戏”,或是为别人配演

“二路”,他都本着“戏在人演,只要努力研究,戏是限制不住人的”认识,一概严肃认真地对待,不挑剔、不草率。在小鸿奎班与班主陈丹仙的儿子陈七十唱《五花洞》,陈是少老板,当然得把“头路活儿”真金莲留给他,派王瑶卿去扮演假金莲。他并没有向陈去争抢真金莲这个角色,而是立足于把假金莲演好,用心琢磨如何用自己的演技去征服观众。他在台上“当场不让步”,认真细腻地揣摩人物,以真切传神的“做”,声情并茂的“唱”,处处“有戏”而取胜。相形之下,陈七十不会做戏,脸上一点表情没有,真金莲演得大为逊色,从此,观众便把假金莲视为“头路活儿”。

他与陈德霖合演《长坂坡》,陈饰糜夫人,他饰甘夫人。他没有把这个角色当作“二路”,而是认真做戏,很有光彩。后来,明智的陈“老夫子”便不得不把糜夫人这个活儿让贤给他。他与杨小楼等在演出中,不断地切磋加工,“跑箭”、“抓铍”几处表演终成了他自家独有的“绝活”。

《打渔杀家》原来也是一出不大起眼的开场戏,以前的好角儿是不唱这出戏的,一经王瑶卿加工创造,则大为改观。他首先从“形似”着手,萧桂英的原扮相是头戴渔婆罩、身披云肩,类似《小放牛》的村姑那样。王瑶卿认为这样妆扮,不符合渔家的生活和身份,改为打掎子、戴草帽圈、穿蓝布女茶衣。从造形上看,俨然是一个波浪生涯的渔家儿女,很有生活气息。然后,从“神似”上下功夫,注意渲染归隐河下、相依为命的萧恩、桂英的父女关系和心理神态,演出桂英的质朴、英武性格。这出戏一跃而为能够墩底的“大轴戏”。被时人评为“戏中神品”。

第二步

第二步,就是从剧情戏理出发,经过仔细推敲,对存在缺陷的戏从剧本内容和艺术处理上加以修改,使之合情合理,臻于完善。

如《二堂舍子》王桂英的上场,一般演法是刘彦昌唱完[二簧快三眼转原板]后,唱[散板]:“后堂内请出儿的娘亲”;沉香、秋儿念:“有请母亲!”然后,王桂英内唱〔导板〕:“后堂内来了我王桂英”,再转〔慢板〕:“站立在屏风后侧耳听”,接下去还有几个“莫不是”的猜测。王瑶卿认为这样的处理,于情理不合。既然是“请出来”的,直截了当地上前问明原委就是了,何必“站在屏风台侧耳听”呢?就更不必左一个“莫不是”、右一个“莫不是”了。所以,他改为刘彦昌唱完〔原板留一下句,王桂英“嗯哼”上场,接唱下句:“后堂内来了我王桂英”,接下去就与剧情吻合了,顺畅而合理,又无斧凿痕迹,真是神来之笔。《枪挑穆天王》的老路子,原有穆洪举被杨延昭当场刺毙的情节。王瑶卿认为这样不好,

穆桂英与杨宗保既然结亲,自己的父亲被对方的父亲刺死,她却把杀父之仇抛置不顾,一同投宋,未免太不近情理,有损穆桂英的英雄品格。于是他改为桂英救了父亲,一同回山欢聚。既合情理,又使穆桂英的形象趋于完整,还加强了喜剧气氛。

第三步

第三步则是演本戏、编演新戏,通过新剧目进行艺术革新的探索和实践;同时对那些精芜并存、瑕瑜互见的戏,敢于做“脱胎换骨”的“变革”,好比“作大手术”。《十三妹》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原来这出戏是作为武旦本工戏搬演的,以踩跷、上栏杆、打弹弓等技艺,称绝一时,至于演员的表演则无人苛求。王瑶卿敢于别开生面,断然废跷,脚底下改为大脚片蛮装,穿红缎绣花薄底靴,不上栏杆,不亮小脚儿,而从刻画人物着力,体现何玉凤侠肝义胆、嫉恶如仇、豪爽刚健的性格和端重、健美、英武、雄丽的精神气质。以细腻的表演、传神的念白和矫捷挺劲的身段动作见长。尤其是念白上的精雕细琢,赋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念白,既非韵白,又非纯粹口语化的生活对话,与一般的京白也不同。它的音乐性和节奏性很强,在发声、吐字、气口上极尽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的变幻之妙,被称作“京韵白”。由此,《十三妹》竟扭转了当时一班观众的癖好,王氏的演法发展了原来的路数,经久不衰,流传至今,成为体现“王派”艺术特色的代表作,被奉为圭臬。

实践

排演本戏,是他自青年时代就开始实践的。从十六岁起,就在“福寿班”参加了连台戏十六本《德政坊》的演出,后来又在各班陆续参加过八本《雁门关》、八本《五彩舆)、八本《儿女英雄传)(即全部《十三妹))、八本《梅玉配)、八本《混元盒》和六本《得意缘)、四本《四进士》的演出。这些本戏类似今天的“新编古代剧”。如果说那些传统老戏为王瑶卿打下了传统技艺的坚实基础,那么,这些“新编本戏”对发掘他的创造力则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他的创造实践提供了园地。

开创花衫

王瑶卿中年,噪音日衰,他开始侧重刀马旦和花旦戏,除没有弃掷原来那些对工对

路的戏以外,又整理重排或新编了一批剧目,如《荀灌娘》、《木兰从军》、《棋盘山》、《雁门关》、《万里缘》、《江南捷》(即(梁红玉))、(福寿镜)、《天河配》、《枪挑穆天王》、《樊江关》等。这些戏就更使他能够尽情地自由驰骋于艺术创造的广阔天地中,他的抱负、才智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他二十六岁以后,搭同庆班与谭鑫培合作多年,目睹老谭开创的一条新的途径,深受影响,早就有志于旦行的改革。在他之前的青衣,专重唱工,不讲求表演,只知道“抱着肚子苦唱”,青衣、花且、刀马旦又不准兼演,这种旧有的轨范,从来无人胆敢逾越。王瑶卿不甘于这种束缚,以改革自任,创出了人们常讲的“冶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炉”的“花衫”行当的表演方法。王瑶卿苦心孤诣所追求的就是“登场作剧,重在表演”。“花衫”行当所体现的“三位一体”,标志着旦角的表演,从唱念做舞的截然分割,发展到兼容互重的融于一身。演员上台,应当善于全面地调动各工表现手段来为创造人物所用,准确地表达剧情戏理。既要求外在的“形似”,也要求内在的“神似”。形神俱妙,引人化境,把完满周至的美呈献给观众。它与谭鑫培的“死戏活演”,杨小楼的“武戏文唱”表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中国民族演剧体系的丰富内容中的精髓。

“花衫”行当的崛起,标志着京剧旦角艺术的发展,开始了新的里程。注重做工,为时所尚,后起者无不接踵追随,以程砚秋率先为代表的他的学生们把这层出不穷的青衣新腔,传遍了整个戏剧界,成为一种“王腔”,盛行大江南北。从此,原来的“无腔不学谭”又加上了“无腔不学王”。后来的“梅腔”、“程腔”、“荀腔”、“尚腔”,无不结晶着“王腔”的新韵。王瑶卿在改革创新上,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从创造完整的艺术形象出发,除了在剧本、表演、唱腔上锐意出新,同时也非常注重“造形”艺术的革新。他演戏、排戏、教戏时,从不忽视化妆、服饰、鞋履、砌末的设计。从人物出发,从剧情出发,从有助于表演出发,经他改革、创造的方面很多。如前面所举《打渔杀家》萧桂英即为一例。

另外,王瑶卿对文武场面也非常熟谙通达。周贻白曾说,旦角加用二胡随腔,就是“由王瑶卿提议,程砚秋予以实践,以后各名旦加以采用”的。他素来要求演员与乐队默契配合,要能做到丝丝入扣,恰如其分,打出情绪,打出意境,烘托气氛,感染观众。 简介王瑶卿一生所演出的各工各类剧目、所创造的各种各样人物,不计其数。尤其是他晚期所演所教的剧目,其突出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的思想内容

从思想内容上看,一类是表彰英勇筋骨,忠烈、卫国御敌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如《木兰从军》、《金猛关》、《江南捷》、《破洪州》;一类是具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向往美满幸福、主张妇女解放的民主思想的,如《孔雀东南飞》、《穆天王》、《烈火旗》、《棋盘山》、《天河配》、《王宝钗》、《玉堂春》;一类是宣扬驱强抗暴、彰善瘴恶和显现妇女的聪明才智、谋略胆识的,如《十三妹》、《庚娘》、《荀灌娘》、《缇萦救父》。再有一类应当特别提出的就是,热情地塑造了一批具有高尚品格、美好心灵的兄弟民族妇女形象的“旗装戏”,表现提倡民族和睦、厌恶民族战争的可贵思想,如《万里缘》、《雁门关》、《探母回令》。剧中的胡阿云、萧太后、青莲公主、铁镜公主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兄弟民族女性。

优美的艺术形象

他的代表作、拿手戏所创造的一系列中国古代妇女形象,主要类型有:劲健康爽、仗义助人的风尘侠女,如何玉凤;威武勇敢、为国赴敌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花木兰、荀灌娘;心灵善美、意切情真的异族女性,如铁镜公主、胡阿云;富贵不*、坚贞不渝的千金**,如王宝训、柳迎春;刚烈坚毅、忠贞不二的烈女节妇,如庚娘、刘兰芝;英姿勃勃、性情豪放的多情少女,如窦仙童、双阳公主。

健康的艺术风格

由于表现上述这样一些人物的需要,使王瑶卿的艺术风格形成了“遒劲挺秀,明畅雅洁,凝重浑润,流丽大方”的特色。

精湛的表演技艺

在台上,健康大方,从来没有那些轻浮娇弱的表演,身段动作的节奏感、分寸感,强而且准,很有筋骨,做到柔而不软,脆而不拙,媚而不俗,穗而不花。《悦来店》何玉凤的“趟马”,《棋盘山》窦仙童的“起霸”,都有这种风韵。

至于王瑶卿在唱念艺术上的精深造诣,主要是抓住了“字儿、气儿、劲儿、味儿”四个环节,大作文章,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他的唱之所以被誉为“有骨头”的唱,就在于它具有清丽、润俏、遒劲、醇厚的特点,犹如朗月霁风,明爽沁人。他的念白,功力最深、成就最高的当属“京韵白”,这是前所未有的创造。过去人们常以“哀梨并剪”来形容,就是说听王瑶卿念白,好像吃“哀家梨”那样感到甘美爽口;好像使用“并州剪”那样觉得锋利称手。清朗爽利,成为王氏念白的特点。

在京剧舞台上,作为称得起自我作古、独立门户的一家流派,是从王瑶卿开始的。旦角唱大轴,他是第一个;旦角挂头牌,他也是第一个;旦角创流派,他又是第一个。

桃李盈门

王瑶卿四十六岁那年(1926年),不幸失嗓,再难登台。这位怀有宏远抱负的艺术家,从此掀开了他艺术生活史中崭新而光华的一页--专事课徒授艺,以此来完成他在舞台上未完成的事业。

王瑶卿在京剧表演艺术上,不愧是继往开来、革新精进的一员巨匠,而在为京剧事业育才授艺、奠基开路上,他又是桃李盈门、功高济世的一代宗师。

当年,有人把谭鑫培和王瑶卿誉为“梨园汤武”,称他们是“京剧生旦两革命家”。谭鑫培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登台演戏上,一生所收弟子甚少。王瑶卿却不然,他遍地播种育苗,施肥灌溉,是一位热心的园丁。凡有登门求教的,来者不拒,都施以殷勤的指授,所以王门弟子数以百十计。30年代时,就曾有人说过,“谭鑫培革命,只本身成功;王瑶卿革命,给别人开路。……谭鑫培收拾三胜长庚残局;王瑶卿创开四大名旦新路。两人革命精神一般,两人革命结果却不一样。谭鑫培的贡献,在于他以革新的成果完成了京剧老生艺术中一个流派,被后世奉为“正宗”,一脉相传,又派生出诸多新派,影响之远,衍续至今。王瑶卿却是从中年起,就撤步氍毹,设帐执教,为他人作嫁衣裳。他是伯乐,他是人梯,他把多多少少的人引进了艺术大门,扶持他们登上了艺术的殿堂,“凡所指点,无不各如其分,显誉成名”,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四大坤伶(说法虽不一,一般都同意有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张君秋、杜近芳等都受其教诲,弟子有王幼卿、程玉菁、赵桐珊、王玉蓉、华慧麟、谢锐青、刘秀荣等。《孔雀东南飞》、《柳荫记》、《白蛇传》、荀派名剧《霍小玉》、程派名剧《锁麟囊》等都经过他的编排或指导,其中《孔雀东南飞》和《白蛇传》就是明显的王派唱腔风格。王派讲究一个“活”字,着重神髓的传承,不求形似,已融入许多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中,如雪艳琴、杜近芳等。

如想了解王派的原貌,可以参考王幼卿的唱法,梅褒玖的《祭塔》即王幼卿所授,是王派腔,与梅兰芳先生有所不同。胡菊琴的老唱片《芦花河》是标准的王派唱法。荀慧生的唱念也颇有王的影子,如早年唱片《审头》之二黄散板“陆大人堂上把话论”,其中第七句“这厢不是那厢望,喂呀我的夫哇”加了哭头,是王派的唱法。王老留下的声音资料极少,只有解放前《悦来店》、《能仁寺》的唱片和建国初期教学生《玉堂春》的录音。

王派特点

王派的一些特点:

(1)讲究字韵。尖字要求念得非凡尖,团字也要非凡突出舌面音的特点,和现在的习

惯不同。

(2)京白讲究。按旗人念法,今多已不传。听他塌中后与程继仙合灌《悦来店》、《能仁寺》的京白,尽管嗓子已坏,几乎纯用大嗓,然语气感极佳,四声安排得当,人物表现准确,和现在纯用普通话的所谓京白不可同日而语。在念白上最接近王老的当属荀慧生;梅兰芳等受其影响也很大。要把握好京白,最好能多听王老的录音,细心体会其语调走向和语气的细微变化。

(3)首创风搅雪念法。为了表现花衫的人物特点,用韵白过于刻板,用京白又太直白,遂在一句中把韵白和京白成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称为“风搅雪”,既不失庄重又富有生活气息。荀慧生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念法,称为“谐白”。

(4)“嗽儿”。凡是有符点的地方都要求处理得干脆爽利,符点非凡清楚,节奏感极强。如《审头刺汤的散板。一般在拔高前铺垫的一个短音就是这个唱法。和别派对“嗽”的定义有些不同。

(5)讲究以情带声和力度对比,荀慧生把这种唱法发挥到了极致。

(6)节奏多变。非凡是流水和快板,常在一段中随感情的变化而改变唱腔的尺寸,快慢无常,称为“猴皮筋”,是王派特有的。如《大登殿》王宝钏的流水“怪不得儿夫他不回转”的“他”字忽然变慢,到“就被她缠住了一十八年”的“住”字加快,“我本当不把理来见”的“理”字又扳慢,“她道我王氏宝钏理(到那个)不端”的“理”字又加快,并加上衬字,显得节奏更鲜明,这样反复的快慢、强弱、高低对比,加强了戏剧效果。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白蛇传》”断桥“一折“你忍心将我害伤”一段,从一开始几乎是一字一板,速度慢而稳,表现白素贞强压不满、耐心讲理的神情,到“才对双星盟誓愿”稍加快;“你忍心叫我断肠”又慢,“头晕目眩”更慢,“腹痛不可当”的“当”字用了一个巧妙的小腔,表现她当时的腹痛难忍,急速转入“你袖手旁观在山冈”,尺寸要催上去,表现白素贞越说越气、数落许仙的神态;后面“手摸胸膛想一想”更快,到“有何面目”的“面”字突慢,“目”字要很干脆,不能拖泥带水;“来见妻房”决不能上来就唱成散板,“来见”二字一定要落在板上,和前面一气贯通;换口气再用轻声唱出“妻”字,“房”字的拖腔也要干脆,虽然拉散,最后几个音必须斩钉截铁,节奏分明,决不可拉警报洒狗血。在“猴皮筋”唱法上,继续最出色的当属尚小云,他的流水、快板、摇板和散板大量采用了这一处理手段,新奇别致,节奏感强烈,剧场效果极佳。 发展通过弟子们的实践来实现自己革新的建树,同时也就把不同素质、不同条件的弟子引向了他们各展所长的艺术发展道路。因此,他对每个弟子的素质、条件、个性都了若指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对于“四大名且”的不同指授,就是善于发挥他们各自独有的特质,扬长避短,显优藏拙。他对梅、尚、程、荀每个人突出的优长,都有简要的评语。他认为:梅的扮相大方,适宜演端庄薄贵的人物,如西施、杨玉环;尚的武功坚实,胜任演挺健、刚烈风貌的角色,如秦良玉、王昭君;荀的做戏细腻,演天真烂漫性格的人物出色,如吕昭华、陈秀英;程则是唱工见长,应尽量发挥善唱的特点。所以他在指导程砚秋编创新腔上,花的心身最多,下的功夫最大,收到的成果也最丰硕。程的嗓音低回蕴籍,内涵筋骨,不外扭锋芒,行歌委婉回柔,低沉多于高亢。王氏抓住他嗓音的这些特征,因势利导,别创新声。在《鸳鸯冢》、《文姬归汉》、《青霜剑》、《金锁记》和《锁麟囊》等剧中,谱出了一套套新腔,听之有的如怨如慕,有的如泣如诉,宽则声裂金石,细则宛若游丝,刚柔托济,高低自如,真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妙趣,这都是王氏根据程砚秋宜用“脑后音”等特点,结合人物、剧情,指导程砚秋创造出来的,为“程腔”开创了放异光彩的先端。在《文姬归汉》的(胡茄十八拍)一曲中,显示了王氏编腔作曲的非凡天才;在《锁麟囊》中集中显现了“程腔”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王氏在这些创腔实践中,实现了自己改革、发展旦角唱腔艺术的高超见地。程砚秋曾说:“我创腔的第一个时期,是本着小时初学的法则,守着规矩,再求发展;但发展必须仍循规炬,所谓“守成法,要不拘泥于成法;脱离成法,又要不背乎成法”。我就是遵循这样一个法则来进行创造的。”这个“法则”就正是“王氏法则”。在这个法则下,创制出程派新声,也培育出程派演员。

特点

王氏为荀惫生排戏创腔时,则根据荀的嗓音委婉低柔、柔多于刚的特点,避免多使高腔,使“荀腔”圆活妍润,神情盎然。对尚小云则又不同,因尚的嗓音清越嗦亮,刚多于柔,就要求他多用高腔,托腔可长,发挥其刚劲高亢、古淡润朗的特色。荀慧生的《元宵谜》、《还珠吟》、《钗头凤》、《陶三春结婚》、《美人一丈青》、《丹阳恨》、《荀灌娘》、《庚娘》、《得意缘》、《棋盘山》、《十三妹》等戏都得到过王氏的指导;尚小云的《乾坤福寿镜》即为王氏所授。梅兰芳早年也是从学“王腔”入手,他的《玉堂春》、《汾河湾》、《长坂坡》都是宗王;二本《虹霓关》、《樊江关》就是得自王氏亲传。梅派戏《西施》、《太真外传》初于时,也都得到了王氏的细致而认真的具体指导。

改进方法

新中国建立后,他在给中国戏曲学校的学生上课时,教法也完全不同。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舞台实践经验也有深有浅,故而所教的戏路子就不一样。即使对谢锐育与刘秀荣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谢偏重于“刀马花衫”,先唱《烈火族》、《相江会》;刘偏重于“青衣花衫,则先演《貂蝉》、《孔雀东南飞》。王氏在排戏、课徒中,最反对他的弟子、学生艺术上生吞活剥地单纯模仿哪一个人或哪一派;也不许学生棋仿他。他总是绞尽脑汁地为他的弟子们物色、选择一些对手的戏,排演出来,发挥所长、展示特色,创出各自的路来。

王氏在教学中总是督导弟子们要文武兼通,首先要把其他功扎扎实实地练好;学了文戏以后,还要学点武戏;学了皮簧以后,再学点昆曲。一出戏里,凡属旦行应工的角色都应当会,不许只会一个角色。他排戏时,就总是生旦净丑一起说,脱口而出,滚瓜烂熟,是一位无所不通的“活总讲”。正如程砚秋对他的赞誉:“既是好演员,又是好导演和好教师。”

学生

他的博大精深,为人们所倾慕,所以向他登门求教的,不仅旦角一行的演员,许多其他行当的演员,如言菊朋、王又衰、高庆奎、贯大元、马连良、谭富英、郝寿臣、姜妙香、俞振飞、叶盛兰……也常来请益。北京前门煤市街大马神庙胡同王氏的寓所,成为艺术界人士心向往之的“圣地”,到了那里可以高谈阔论艺术中的各种问题,不分长幼,都可以畅所欲言。就是坐在一旁静听不语,也是一种受益匪浅的乐事,内行管这叫做“熏戏”。当时,程砚秋、张君秋都是多年在那里“熏戏”的常客。来到这里的,不仅是演员,还有文人、画家,如罗疾公、练墨香、李释截、齐如山、黄秋岳、徐凌霄、周贻白和陈半丁、颇伯龙、金拱北、王雪涛等,一起谈剧论画,切磋艺事。文玩古蓝界的行家们也常来登门研讨,把王氏落为眼力不凡的文物鉴赏家。

博士生导师简介   郑萍生活照(20张) 郑萍,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学科  电机与电器 研究方向  1 电机及驱动控制技术:研究各种常规电机、特种电机及新型电机的理论、分析、设计、计算及驱动控制技术 2 电动车及相关技术:研究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尤其是新原理和新结构电驱动系统的理论和应用技术。 个人简历  19889~19927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专业本科生,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29~19953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53~19998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010~200210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博士后; 199511~19977 哈尔滨工业大学,助教; 19978~20017 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师; 20018~20053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 20054~现在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20054~现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39~20049 瑞典皇家工学院,访问学者; 20079~200711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教授; 2006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8 获第三届黑龙江省留学人员报国奖; 2009 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2010 获第二届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称号。 社会兼职  1. IEEE工业应用学会电机委员会委员(Member of IEEE IAS Electric Machines Committee); 2. IEEE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 3. IEEE工业应用学会会员(Member of IEEE Industry Applications Society); 4. 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会员(Member of International Compumag Society); 5.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 6. 韩国东亚大学客座教授(Guest professor of Dong-A University, Korea)。 论著成果   郑萍生活艺术照(20张)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科技奖励7项。发表科技论文90多篇,其中SCI检索21篇(均发表在本领域顶级国际期刊上),EI检索36篇。出版专著4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5项,已获授权11项。与国际同行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密切,与瑞典皇家工学院、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韩国东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等建立了密切的国际合作,多次赴美国、法国、德国、韩国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并做特邀主题报告和宣读技术论文。为IEEE工业应用年会的组织者和审稿人,是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等多个国内外刊物的审稿专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留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同行评议专家;国家863专家库和教育部科研基金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库专家。 所指导的多名研究生获黑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毕业论文、黑龙江省优秀毕业生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毕业生,博士生分别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三届研究生“十佳英才”——“科研之星”荣誉称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四届研究生“十佳英才”提名奖,学生获各种奖学金多项。主要论著及科研成果有: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混合动力车用新型无刷化复合结构永磁电机系统的理论和实用技术研究,20111~201312,项目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混合动力车用新结构横向磁通永磁直线发电机的理论和实用技术研究,20091~201112,项目负责人。 3 Ping Zheng, Ranran Liu, Lin Shen, Lina Li, Weiguang Fan, Qian Wu, Jing Zhao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and 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 Radial-Radial Flux Compound-Structure Permanent-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 Used for HEV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08, 103(7): 07F130 SCI、EI检索 4 Ping Zheng, Peter Thelin, Erik Nordlund, and Chandur Sadarangani Two-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Simulation of a Four-quadrant Transducer Prototype Machine Considering Skewed Slot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Vol 99, No 8, April, 2006 08R301 SCI、EI检索 5 Ping Zheng, Jing Zhao, Ranran Liu, Chengde Tong, and Qian Wu 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Investigation of an Axial-Axial Flux Compound-Structure PMSM Used for HEVs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2010, 46(6): 2191-2194 SCI、EI检索 6 Ping Zheng, Peter Thelin, Anyuan Chen, and Erik Nordlund Influence of Saturation and Saliency on the Inductance of a Four-Quadrant Transducer Prototype Machine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Vol 42 No 4 April 2006 1319-1322 SCI、EI检索 7 Ping Zheng, Erik Nordlund, Peter Thelin, Chandur Sadarangani Investigation of the Winding Current Distribution in a 4-Quadrant-Transducer Prototype Machine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2005, 41(5): 1972-1975 SCI、EI检索 8 Ping Zheng, Ranran Liu, Peter Thelin, Erik Nordlund, and Chandur Sadarangani Research on the Cooling System of a 4QT Prototype Machine Used for HEV 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March, 2008 2008, 23(1): 61-67 SCI、EI检索 9 Ping Zheng, Ranran Liu, Peter Thelin, Erik Nordlund, and Chandur Sadarangani Research on the Parameters and Performances of a 4QT Prototype Machine Used for HEV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2007, 43(1): 443-446 SCI、EI检索 10 Ping Zheng, Anyuan Chen, Peter Thelin, Waqas M Arshad, Chandur Sadarangani Research on a Tubular Longitudinal Flux PM Linear Generator Used for Free-Piston Energy Converter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2007, 43(1): 447-449 SCI、EI检索 编辑本段内地影视演员  姓名:郑萍 职业:演员 籍贯:甘肃·平凉 身高:168 厘米 体重:47 公斤 单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郑萍主要经历  19979--20017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学生 2001--至今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 话剧  20025《非常责任》饰 林翠花 20031《上海作女》饰 陈蕙 电视剧 《红十字方队》 饰 余静 《亲情树》饰 孙雨悦 《生死情劫》饰 李召南 《幸福里九号》饰 于芳芳 《苍天》饰 汪娥  《风雨雕花楼》饰 姚芝蕴 郑萍《国母宋庆龄》饰 宋庆龄 《荀慧生》饰兰 馨 ** 《生命如歌》 饰 护士小王 《流星雨》饰 主持人 《我爱杰西卡》饰 杰西卡 《红颜霓裳梦》饰 苏靖宜 《危情直播》饰 伍叶 《镖行天下之深宅大院》饰 梅娘 获奖情况  主演的小品《阳台》获2000上海小剧节二等奖 获第五届电视**“百合奖”最佳女演员奖《我爱杰西卡》  获第六届电视**“百合奖”最佳女演员奖 编辑本段硕士生导师人物简介   郑萍生活艺术照二(17张) 郑萍(1957-),女,测控技术与仪器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市委常委,成都市政协委员。 198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自动化系工业自动化专业,1987受国家机械委委派、受联合国经费支持在瑞典学习现代设备管理与维护,1999在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学习,参加中、加合作项目“能源管理系统”,2006年在日本德岛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 主要承担《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其应用》、《检测与转换技术》、《传感器技术》、《现场总线与接口技术》等几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场总线与网络控制工程、工业过程控制与综合自动化、嵌入式技术及应用、SOPC、智能化仪器与检测系统等。主持和参加省部级及横向科研课题十余项,其中获省级奖励7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EI、ISPT收录7篇。 主要科研成果有: “西安仪表厂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研究”(1988年获陕西省现代化管理成果一等奖);“现代设备前期管理”(1988年获陕西省现代化管理成果三等奖);“1151引进生产线现代化管理”(1993年获陕西省现代化管理成果一等奖);“马脚线性自动测试装置”(1993年陕西省技术成二一等奖);“引进生产线三阶段管理法”(1994获中国第二届机械行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 主要学术论文  Research on A Networked Optical Fiber Temperature Sensor of Large Power Transformer Windings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IEEE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INDIN’06 EI收录); “基于WEB的大型电力变压器绕组温度远程监控系统研究” 《高压电器》(中文核心期刊HIGH VOLTAGE APPARATUS),2006 22(EI收录); “The Research on the Network Optical Fiber Sensor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for a Large Rotor Based on IEEE14512”(EI收录,ISTP)《ICEMS’2005 VolumeⅡ》 200509 ; “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的速度估算器研究”(《电工技术学报》200104,EI收录); “IMPACT OF IRON LOSS ON SPEED ESTIMATION ACCURACY IN REACTIVE POWER MRAC BASED SENSORLESS ROTOR FLUX ORIENTED INDUCTION MACHINES” (ICEMS’2001论文集ISPT收录); “STUDY ON THE IMPACT OF PARAMETER VARIATIONS AND RELEVANT COMPENSATION BASED SENSORLESS ROTOR FLUX ORIENTED INDUCTION MACHINES”(ICEMS’2001论文集ISPT收录); “A Study for a Optimized AC Motor Velocity Synchronous Control System by using PLC and Multi-Frequency converter”ICEMS’2003 VolumeⅡ,ISPT收录; “一种高性价比的PLC与上位机的通信实现”(《电子技术应用》 200104); μC/OS-II嵌入式操作系统在LPC2104上的移植及通信设计微计算机信息(中文核心期刊),20062; 基于组态软件MCGS的远程地热监控系统研究微计算机信息(中文核心期刊),20065 ; 基于IEEE14512的网络化大型电机转子表面温度光纤传感器的研究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中文核心期刊)20062; “基于Ethernet的全开放工业控制网络”(《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03); “Lon Works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工技术》2001年第6期); “基于Ethernet的全开放工业控制网络”(《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103); “现场总线产品的技术创新”(《测控技术》200107); “基于CAN总线的多路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贵州科学》 200403)等,其中5篇论文被收录进全国《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论文集》。 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仪式化,院消化科副主任,毕业于南京铁道学院,l988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擅长消化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对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消化道肿瘤、慢性肠道疾病的诊治,对消化疾病内镜下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编辑本段诗人郑萍   郑萍三色堇,本名郑萍,山东人,现居西安。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散见于《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绿风》诗刊、《山花》、《芒种》、《文学港》、《诗潮》《扬子江》《人民文学》《青年文学》、《北京文学》《辽河文学》、《扬子江》、《红豆》、《大风诗刊》、《解放军文艺》、《第三条道路》等期刊。入选《2004年新诗代年度诗选》《2008年中国诗歌精选》《2008中国最佳诗歌》《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等。出版诗集《南方的痕迹》等。

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是我国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他们的优秀艺术,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锟内阁程克四大金刚。

王瑶卿给四大名旦每人一个字的评价,直接反映各人特色。

梅兰芳——"样"

程砚秋——"唱"

荀慧生——"浪"

尚小云——"棒"

梅兰芳简介

梅兰芳(1894~1961),原籍江苏泰州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攻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四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程砚秋简介

程砚秋(1904~1958),满族,北京人。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加入中国***。程砚秋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

1958年3月9日,他的心脏病又因突发性梗塞加剧,仅几分钟便夺去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命,年仅54岁。

代表剧目:传统剧目而独具程派风格的有《四郎探母》、《贺后骂殿》、《三击掌》、《汾河湾》、《朱痕记》、《玉堂春》、《武家坡》、《三娘教子》等。新戏则有《青霜剑》、《文姬归汉》、《梅妃》、《红拂传》、《春闺梦》以及后期的《锁麟囊》、《女儿心》等。

尚小云简介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着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1966年“文革”开始,受到迫害冲击。1976年4月19日在西安逝世(逝世于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享年76岁。

唱腔特点:他的嗓音响亮遒劲,音域宽广,高、中、低音运用自如,善用颤音,气息深沉持久,《祭江》、《祭塔》等剧的大段唱功举重若轻,并能连续使用高腔、硬腔,绝无衰竭之象,听来酣畅痛快。行腔往往寓峭险于浑厚,旋律富力度,顿挫分明。念白爽朗而有感情,京白的刚、劲、辣尤为出色。

荀慧生简介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着名。

唱腔特点:将河北梆子的唱腔、唱法、表演的精华溶入京剧的演唱之中,是他的艺术特色之一。荀慧生由河北梆子改演京剧,后拜王瑶卿为师,又曾受业于吴菱仙、陈德霖、路三宝,在继承王派、陈派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他的嗓音甜媚,用嗓有特殊的技巧,善于用小颤音、半音和华丽的装饰音,又常以鼻音收腔来增添唱腔的韵致。

代表剧目:荀派剧目丰富,传统戏有《金玉奴》、《花田错》、《英杰烈》、《游龙戏凤》、《儿女英雄传》等。其新排剧目的数量之多为四大名旦之首,有《钗头凤》、《荆钗记》、《柳如是》、《美人一丈青》、《绣襦记》、《霍小玉》、《香罗带》、《还珠吟》、《杜十娘》、《红娘》等。

评价

◇梅兰芳的表演以庄重深邃,气势非凡,简洁凝练而艺压群芳,塑造了《宇宙锋》的赵艳容;《霸王别姬》的虞姬;《贵妃醉酒》的杨玉环;《凤还巢》的程雪娥等一个个华美形象。最为可贵的是他不以奇特取巧,而在平淡中见神采,成为京剧旦角的楷模,被誉为一代宗师。

◇尚小云的表演以神完气足,明快俏丽,美媚柔脆和文戏武唱为特点,他创造《汉明妃》的昭君;《福寿镜》的胡氏;《双阳公主》的公主;《摩登伽女》的钵吉帝等艺术形象,不但显示了他深厚的、文武全能的功力,而且都有标新立异之处,给人耳目清明之感。

◇程砚秋的表演以文武昆乱无不精湛的艺术造诣而赢得观众。他的青衣戏《武家坡》、花旦戏《闹学》、刀马旦戏《穆柯寨》、武旦戏《沈云英》、昆腔戏《思凡》和《费宫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变声后,嗓音所限,为露巧藏拙,在唱腔上独辟蹊径,终以低回委婉、俏丽华美的"程腔"演出了《三击掌》、《骂殿》、《荒山泪》、《窦娥冤》等戏,为旦角的唱腔开辟了新天地。

◇荀慧生的表演,无论唱、念、做、打,均在细微之处见神韵,见精巧。很注意从情感投入到唱、念、做、打中去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的神态深入人心。所以在唱念表演中绝无矫揉造作之感,而能神到,意到,一唱一动挥洒自如。他演的《杜十娘》、《红娘》、《勘玉钏》、《大英杰烈》、《荀灌娘》都有各自准确的个性和特点,极其生动、逼真。

最后归宿

梅兰芳——夙愿未了身先逝

1960年,梅兰芳打算正式排演根据唐人传奇中的《柳毅传》改编的《龙女牧羊》。但从这年入冬起,梅兰芳因长年劳累感到身体不适。次年7月间,他终因突发性心脏病住进了医院。1961年8月8日,因病情突然加重而去世。享年67岁。

程砚秋——鞠躬尽瘁殉艺术

1958年新春,国家文化部把率领中国艺术团到巴黎参加国际戏剧节的重任交给程砚秋。这个时候,他开始不时感到身体倦乏,甚至出现胸闷心慌、大汗淋漓的症状。当他因病情突发昏倒,才知道早已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3月9日早晨,他永别了观众,享年55岁。

尚小云——十年蒙难心力瘁

1966年5月,尚小云正在为编演革命现代京戏《秦岭长虹》和改进戏校教育奔走,岂料自己一夜之间变成了“资产阶级反动艺术权威”而被关押批斗。1976年春日的一天,尚小云在家中突感身体不适,家人连忙送他到医院抢救,后因心脏病再次发作,于4月19日逝世。享年76岁。

荀慧生——孤苦零丁离世间

1966年夏天,荀慧生被扣上了“反动艺术权威”的帽子,接着又被勒令去劳动改造,有一次终于累倒在了大路旁。此后,他原有的旧病更加严重了。由于家人都受牵连失去了自由,夜晚,他一个人蜷缩在小黑屋里。1968年12月26日,荀慧生病故于北京,享年68岁。

荀令莱献身于京剧行业,很有成就,死于一场火灾,没有结过婚。

荀令莱是著名的京剧荀派表演艺术家,荀令莱原名张丽丽,是荀慧生夫人带过来的女儿,后来改名荀令莱。

荀令莱相对于荀派的其他弟子入门较晚,像童芷苓、李薇华、吴素秋等人都是在荀令莱之前。

荀令莱虽然是荀慧生大师的继母,但是荀慧生对待她与亲生女儿无异。后来荀令莱打算学京剧,荀慧生并没有否认而是对荀令莱事先说明了学习京剧的苦。怕的就是荀令莱坚持不下去,半途而废。

在得到荀令莱的肯定后,荀慧生并没有一开始就教授荀令莱喜爱的荀派艺术。而是为荀令莱找了几位老师,教授荀令莱基础艺术,因为京剧演员基础艺术水袖,手眼身法步是相当重要。

后来荀令莱基本了解京剧旦角艺术,然后荀慧生便开始教授荀令莱荀派艺术。可以说荀令莱很有天赋,不久便深得荀派精髓。荀令莱的《勘玉钏》《拾玉镯》可以说当时能够与李薇华和童芷苓相提并论。

然而就在荀令莱艺术的上升时期,却遭遇了飞来横祸。在1990年5月荀令莱在家中发生了火灾,火被扑灭后发现两句尸体一具是荀令莱一具是跳水运动员吕伟。

这件事至今成为了悬案,直接也没有侦破,后来有人传闻荀令莱家中有绝世的珍贵邮票和许多贵重财物。说到底无疑就是见财起意,让以为本来艺术事业蒸蒸日上的京剧艺术家就这么过早的谢幕了!

  荀慧生是我国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他一生创作并演出了不下三百场戏,又创造了风格新颖内容独特的“荀派”唱腔。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虽然说荀慧生的一生跌宕起伏,可是他却一如既往的坚持着对美好艺术的追求,并且根据自己的唱腔特点,演绎出了独具特色的“荀派”,首先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就值得我们称颂。

其实荀慧生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人,他在戏曲方面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待弟子们,也都是非常严格的,力求能够做到真正的完美。对于唱和念的要求可以说已经到了极致。他主要主张唱念两者相结合,互相协调,就如荀慧生中的本人一样,尽量的做到表里如一。

荀慧生是种独立于世、却又偏偏不肯向世俗低头的高贵精神,在抗战时期,荀慧生几次和日本特务周旋,不管是拒绝给日本人演出,还是那种浓浓的爱国精神,就算是在时期,荀慧生也不曾向谁低过头。他是倔强的,却也是执著的。

  荀慧生的扮相还是相当有特点的,再加上对艺术的领悟和创新,既美又媚的人物形象就出现了。他总是希望每个角色都可以给人以美的感觉。他挺直的脊背,有神的眼睛,似乎都在传达着自己灵魂的味道。在他的塑造下,尤其是将广大妇女们的气质和风格演绎的淋漓尽致。

荀慧生的生平

荀慧生生于1900年1月5日,字慧声,而他的号是留香,在行业内使用的艺名是白牡丹。荀慧生祖籍是河北省的东光,开始的时候叫过秉超、秉彝的名字,最后才改名为荀慧生。荀慧生的演唱功力非常的深厚,而且他的戏路明显要比其他人更加宽广,在他的唱腔中,融入了青衣、花旦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同时还包含了小生和武生的技能,在当时发展成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也被称为“荀派”的创始人。

荀慧生从小就被卖给了戏班子,从戏班子到河北梆子,再到最后以白牡丹为名到各处演出,荀慧生经历了许多同龄人没有经历过的事儿,后来好不容易可以学到新的文明戏,也拜了王瑶卿为师傅开始学习青衣,可是却被原来的河北梆子师傅找到合同上的漏洞,生生的再拖了两年。直到后来和杨小楼等人一起演出,担任刀马旦,这才开始引起大家的注意。

荀慧生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的,就如他小时候艰苦的命运一般。在他大红大紫之后,担任了许多的文化职位,但是在期间,却遭受了严厉的批斗和打击,不仅挂上了牛鬼蛇神的牌子,还被送到农场改造,改造时候的生活非常的艰苦,后来因为心脏病加上急性肺炎还是早早的去世了。

荀慧生的一生所演出的剧目不下三百多场,代表作包括《元宵迷》、《玉堂春》等剧目,同时也曾经两次入选四大名旦,其余在“三小一白”中的白指的就是白牡丹荀慧生。

荀慧生的妻子

荀慧生的妻子说起来一共有三位。第一位荀慧生的结发妻子就是吴春生,她是著名戏曲演员吴彩霞的第六个妹妹。说起荀慧生的这个妻子来,中间还发生过一些挫折。当时其实杨小楼等人想要撮合的是荀慧生和吴小霞,于是便找了个机会向吴小霞提亲,可是她的父亲吴彩霞却觉得荀慧生的名气不够大,不舍得将女儿嫁出去。于是想了个办法,将自己的六妹吴春生嫁了出去。后来经过时间的磨合,荀慧生和妻子吴春生的感情也算不错,至少是相敬如宾。可是1945年的时候,吴春生生了两个儿子后生病去世。

到了荀慧生的第二个妻子是一位叫苏昭信的女人,本来苏昭信是一个女大学生,出生也是富贵家庭,因为是荀慧生的戏迷,所以对荀慧生非常的敬仰,两个人自由恋爱后结婚。但是四年之后,因为性格不是很合得来,便离婚了。

而荀慧生的第三个妻子,就是张伟民了。她一直非常的崇拜爱慕荀慧生,知道他有了家庭后也结了婚,可是却一直关注著荀慧生的讯息。后来两个人因为机缘巧合走到了一起,并且一直恩爱到白头偕老。

京剧界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之说,但京剧界的“四大名爹”,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四大名爹”,指的是4位对儿子管教甚严、在艺术上严格要求、望子成龙的老人。他们是:李万春的父亲李永利;李少春的父亲李桂春;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的父亲谭小培;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父亲荀凤鸣。

李永利不是科班出身,完全靠自己的苦练、狠练才闯出了名。他主张儿子李万春学戏要——“打戏”。

他对请来教儿子文戏的徐德增说:“您对孩子可别太善了,该打就打。打戏、打戏嘛。您善了,他们可学不出来。”他常亲自监督儿子学戏。李万春学戏、吊嗓子,父亲手里拿着刀坯子站在身后,只要唱得不对,立刻连骂带拿刀坯子往身上打。《逍遥津》中汉献帝的大段唱,气口很不容易掌握,由于李万春唱不好,记不清挨了父亲多少刀坯子。徐先生讲情说好话:“小孩儿,刚学,气口上别太较真儿,慢慢地会好的。”父亲还是不肯罢休。

李永利脾气暴,儿子练功时,他总是在一旁看着,手里还总拿着板子。只要看出儿子稍有偷懒,或者动作不准,立刻举起板子没头没脑地打。当时家里买不起毯子,在院子里练毯子功,只能铺上麻袋,耗顶、踢腿、翻跟斗,或者练别的技巧,都在麻袋上进行。练飞脚、旋子、扫堂腿,以至乌龙绞柱,都是练正反两种。正的容易练,反的可就难了。每练反的,挨打必多。挨打,都得趴在长凳子上,用板子打大腿根儿、打屁股。每次都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

吃尽了苦头,可功夫练出来了,苦最终换来了甜头——李万春成为文武双全的京剧名家。

李桂春有“南派包公”的美誉,女儿嫁给了李万春,所以他和李永利是亲家。亲家公对女婿文武并重、督责甚严的教育方式使他深受影响,他对儿子李少春的教育自然不敢放松。

李桂春希望少春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为了专心闭门课子,培养儿子成才,李桂春1939年返回天津后,即息影舞台,直至1954年才复出。

早年京剧界正统思想严重,认为北京的京剧是正统、正宗,把北京京剧演法叫作“京朝派”,把上海的演法叫作“海派”,或叫“外江派”。李桂春唱了多半辈子戏,结果落了个“海派”的名声。对此,他一向感到有损荣誉,故而打算在少春身上挽回来。

“成为‘京朝派’文武老生”是李桂春给儿子设定的目标。为此,他在自己教儿子学戏的同时,请来陈秀华、丁永利两位先生,分别给少春说文戏和武戏。这两位是当时梨园界顶级的“教授级”老师。少春技艺日益精进,但仍不满足。1938年李少春终于成为余叔岩的入室弟子,表演艺术得到质的飞跃。

李桂春曾悉心教导儿子:“一要拜服,服人家之长,谁有专长向谁学习。二要不服,除虚心学习,还要敢于竞争。三要拔尖,非下苦功在竞争中超过不可。”李少春后来能成为戏路宽广,勇于创新的艺术大师,同父亲给他遍请名师与悉心教导分不开。

谭小培出身梨园世家,其父是被誉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其子就是“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

20世纪30年代,北京一家报纸上登的漫画很能说明问题。画面上老中青三人,上首是谭鑫培,中间是谭小培,下首是谭富英。谭小培表现出左顾右盼的神态,对着谭富英说,“你父不如我父”;对着谭鑫培说,“我子胜于你子”。这说明他是夹在两代当中,上不如父,下不如子。

谭鑫培去世时,谭小培已经35岁,虽能演父亲常演的各种戏,但名气不够响亮,儿子谭富英才12岁,刚入富连成科班学戏。此时,学习“老谭”的人,如言菊朋、余叔岩,全都打出“谭派正宗”的旗号,争当谭派的继承人。谭小培作为谭鑫培的亲生儿子,在这样咄咄逼人的形势下,毅然放弃了个人演出,专心致志地培养谭富英,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全倾注在儿子身上。

谭富英连着坐科6年,打下了坚实的功底,走的也是祖父谭鑫培文武老生的路子。谭富英出科后,谭小培基本上谢绝舞台演出,全力以赴地扶植儿子演出。他一方面让儿子拜师余叔岩,避免家学的局限;一方面为儿子制定了长期规划:以10年以上的时间搭班演出为主,提高表演艺术、扩大影响、积累资金、建立自己的观众群,为将来自己挑班做准备。

后来,谭富英在全国各地演出赢得了大量观众,连梅兰芳都认为谭富英已经具备独自挑班的能力,谭小培才决定由儿子谭富英自组“扶椿社”挂牌演出,并亲为其充任管事。谭富英演出的事务,完全由父亲操办,自己只管唱戏,其他什么事也不过问。在生活方面,尤其是待人接物,处处受到父亲的管教。

谭小培把儿子的钱全管起来,每月只给富英有数的零花钱。谭富英也“逗”,嫌零花钱太少,但不明说,走到父亲跟前,摔了个硬抢背。谭小培明白,谭富英的意思是说:你给我的钱太少,我就摔你儿子!富英这一抢背,份儿钱自然就涨了。

把谭门剧艺的规范继承下来、谭富英的成功,无不浸透着谭小培的苦心孤诣与满腔心血。

在“四大名爹”里,只有荀慧生的父亲荀凤鸣是个外行。

荀凤鸣是一位老实厚道的穷苦农民。因生活所迫,在荀慧生6岁那年,举家流落到天津为生。为了养家,父亲两次把他卖进戏班。对于父亲把他卖进戏班,荀慧生不但毫无怨言,反倒想:没准我唱红了,还可以养家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荀慧生终于练出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唱念做打无一不精。生活中的荀慧生虚心好学,他曾师事胡佩衡,后又向齐白石、吴昌硕、王雪涛等名师问艺,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艺术素养。

1、因生计被卖两次

出生于华北平原的荀慧生(谢皓饰)从小就对梆子戏感兴趣。7岁的慧生和父母、哥哥慧荣来到天津投靠亲戚,亲戚却已搬家杳无音讯。迫于生计,荀父在王大爷的牵线下,把慧生、慧荣卖给唱河北梆子的名旦小艳红(邓立民饰)学戏。小艳红年过五十,他以教戏为名叫慧荣和他同睡。当晚,慧生听到哥哥在轻轻哭泣。接着,慧荣就独自逃离了小艳红的家。小艳红恼羞成怒,把慧生也退了回来,并要立即追回买小哥俩的钱。为了还钱,荀父只能把慧生又卖给了河北梆子名旦庞艳云(谢园饰)作徒弟。夜晚,慧生和大师兄睡在一起。大师兄告诉他庞艳云对徒弟心狠手辣,外号叫“宫女”的师娘(方子春饰)心眼更是坏。慧生暗下决心:多苦也不怕,一定要学出来。庞艳云的师父老十三旦侯俊山(石维坚饰)是北京城声望显赫之人。他来看望庞艳云时,看见了慧生,非常喜欢这个孩子,许诺要亲自传自己的拿手戏《小放牛》、《花田错》给他。

2、九岁名震天津

经过一年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苦训练,次年,8岁的慧生以“白牡丹”的艺名在天津初次登台。由于正赶上“双国丧”——慈禧(罗艳芳饰)、光绪驾崩,不能化妆,庞艳云给慧生穿了件灰大褂,扎了条白毛巾演《三娘教子》。初次上台的慧生紧张得忘记了唱词。庞艳云痛打慧生,慧生不哭不躲,咬着牙挺着。一年之后,慧生再在天津登台,艺名仍是“白牡丹”,观众对去年的他记忆犹新,纷纷来看热闹。慧生镇定精神,一个叫板,一个亮相就赢来了满堂彩。“白牡丹”的名号一夜之间传遍津门。慧生在天津唱红了,庞艳云带着“庞家班”到天津四郊演出。这天,他们到了保定府,15岁的保定阔少齐宏生(许可饰)也来看戏,被“白牡丹”迷住了,非要和慧生结拜为兄弟。宏生同情慧生的身世,提出要替慧生赎身,和自己一起上学。慧生婉言谢绝。

3、来到北京后,演了话剧

10岁的慧生来到北京,被北京的文化氛围深深感染。庞艳云想叫侯俊山介绍慧生在北京搭班唱戏。侯俊山不同意,认为北京红角儿如云,必须有自己的特长才能站稳脚跟,爱才的他决定留下慧生,亲自调教。一年之后,慧生技艺大增,在福寿堂小剧场首演《小放牛》、《花田错》。演出过后,“白牡丹”名动京城。慧生认识了正乐班的当家青衣尚小云。他们钦佩彼此的才华,很快成为好友。从日本归国的话剧先驱王钟声来到剧场看慧生的戏,被慧生质朴自然的表演迷住了。他正准备导演进步话剧《黑奴吁天录》,正为没有合适扮演小黑奴露西的演员发愁。看了慧生的表演后,他决定请慧生演小露西。“宫女”为了赚钱,答应慧生到王钟声处演戏。王钟声耐心地给慧生讲解怎么演话剧、体验角色、分析人物,并告诉他要生活化地表演。慧生受益匪浅,为今后荀派的风格奠定了基础。《黑奴吁天录》公演了,慧生把小黑奴露西刻画得细致感人。之后,他跟着春阳剧社演出了《秋瑾》、《热泪》、《官场现形记》等许多宣传革命的戏。慧生和王钟声还合作演出了《家庭革命》。这些戏都受到了京城观众的欢迎。反动政府取缔了春阳剧社,将王钟声逮捕。王钟声问斩的那天,慧生赶到刑场,挤进人群高喊:“王大哥!”

4、与京剧名角之女一见钟情  

侯俊山发现慧生渐渐变得大嗓发暗,而小嗓脆亮,于是建议慧生改学京剧。慧生刻苦学习京剧艺术,很快就显露出了他非凡的才华。转眼间,慧生15岁了。为了让刻薄心狠的师父退还关书,慧生同意再给庞家白唱两年戏。两年之后,北京举办京剧名流大荟萃。慧生和尚小云、梅兰芳、杨小楼等名家合作。在杨小楼的引荐下,慧生认识了京剧大家王瑶卿。王瑶卿非常欣赏慧生,决定教他《玉堂春》。慧生认识了杨小楼的师弟吴彩霞的掌上明珠吴小霞。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乐见其成的杨小楼向师弟吴彩霞提亲。但吴彩霞觉得自己这个京剧名角的女儿下嫁一个唱梆子戏的,实在是脸上无光。但碍于师哥的面子,吴彩霞没有当面拒绝,而是想到一个计策。

5、新婚之夜太太被掉包

这天,吴彩霞带六妹吴春生来看慧生的戏。看出春生很倾慕慧生后,吴彩霞便假意答应了慧生和女儿的婚事。成婚当夜,慧生揭开盖头,宛如晴天霹雳。蒙在鼓里的春生也很意外。小霞留下一封信,走了。慧生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又振作了起来。杨小楼看到慧生又开始练功,高兴得热泪盈眶。杨小楼率永胜社赴沪公演的消息传了开来。梨园同行纷纷向杨小楼推荐角色,杨小楼拒绝众人,说已选定谭小培、尚小云、白牡丹组成“三小一白”的阵容。北京京剧界舆论大哗,纷纷说“唱梆子的白牡丹不够份儿”,“他不是咱正宗的京朝派”。一些同行对慧生心怀嫉妒,慧生演出《铁弓缘》时,起哄的人突然抄起茶壶、茶碗向慧生砸去。春生扑上去护住慧生,被砸伤,慧生才感觉到春生对自己的感情。杨小楼闻讯赶至荀宅安慰慧生,表明此次上海之行非慧生莫属并借机劝慧生携春生同行。当夜,慧生、春生这对年轻夫妻搬到了一起,二人相拥而坐,烛光静静地燃烧着。

6、在上海大开眼界

上海,首场戏是慧生主演的《花田错》,尚小云为慧生配演**刘玉燕。观众如痴如醉,国画大师吴昌硕也为慧生的表演所折服。陪吴老夫妇看戏的是吴昌硕刚认的干孙女——黄金荣的“知己”兰馨。兰馨是上海京剧界赫赫有名的女老生。吴小霞从报上看到慧生来沪演出的消息,也激动地买了票来看,其间泪珠滚滚。慧生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上海报纸纷纷报道:“白牡丹艺惊四座”,“梨园骄子,艺苑奇葩”,“正在崛起的京剧花旦奇才”。吴昌硕亲笔写了帖子,邀请慧生来做客。兰馨自告奋勇充当信使,慧生对这个艳丽的妙龄女郎不知所措。杨小楼亲自指导慧生排演《荀灌娘》,之后,《荀灌娘》的演出也大获成功。兰馨知道慧生不善交际,又不懂江湖规矩,来上海后从未主动拜会过黄金荣,便借自己过生日之机邀请慧生做客。在黄金荣的公馆,兰馨陪慧生排练,慧生的认真态度和优美表演让黄金荣由衷地欣赏。同时,兰馨对慧生的倾心也让黄金荣看在眼里,且醋意大发。吴昌硕介绍慧生认识了老舍、戏剧评论家郑振铎、欧阳予倩。在这些知名人士的帮助下,慧生开始学习诗词书画。他还观看了上海派艺术代表人物夏月润、夏月珊兄弟的演出。这些学习让他开阔了视野,打开了艺术创新的大门,为荀派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7、和黄金荣结下梁子

在学习海派艺术后,慧生主演了他的第一个新戏《杨乃武》,大获成功。合同期满,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北返。天瞻大舞台重金挽留慧生独挑大梁。风华正茂的慧生越演越红,但他谨记杨小楼的叮嘱,不被香风铜臭、灯红酒绿所迷惑,每天除了演出,就是在家陪妻子写字练画。黄金荣出面请慧生与兰馨合演《游龙戏凤》。兰馨借排戏之机投入慧生的怀里,表达了爱意。为了让兰馨断了这个念头,慧生谢绝了黄金荣的堂会。黄金荣大怒,骂白牡丹少调教。兰馨为保护慧生,答应嫁给黄金荣。慧生为参不参加黄金荣、兰馨的婚礼发愁。老舍来看望慧生,得知此事后,提笔写了一个字:避。于是,慧生带着妻子和剧团到杭州演出去了。春生在杭州顺利生下长女爱喜。合同期满,该发包银了,老板却不知去向。慧生只好拿出自己的积蓄发了包银,回到上海。这边厢,杭州戏院老板把包银钱恭敬地交给黄金荣。一天,春生在菜场被黄金荣的几个手下调戏,慧生得知后怒不可遏。黄金荣受手下挑唆要教训慧生,兰馨急忙叫慧生赶紧离开上海。由于吴昌硕出面调停,黄金荣让慧生摆酒谢罪。慧生在酒宴中受到凌辱后,被扔到乱葬岗。慧生回到家中,春生在丈夫的怀里失声痛哭。

8、重回北京,被评为四大名旦之一

两年后,慧生和春生带着长女爱喜、幼子令香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北京城。尚小云陪慧生去了他初次登台唱京剧的剧场,谁知恰好和同样重游旧地的小霞擦肩而过。慧生要创新京剧,他说:“北京的顽固势力我是知道的,但革新势在必行。在上海,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演戏必须争取观众,把观众往革新的道上引。”北京开明戏院,阔别京城的“白牡丹”返京主演新神话剧《盘丝洞》。演出进入高潮后,慧生扮演的月霞仙子穿着西洋裙上场,全场观众表情各异。因为表演新、剧目新、唱腔新、灯光布景新,演出受到了青年观众的喜爱。但是很多保守派大声叫嚷:“邪门歪道,跳洋舞,不成体统”,有的还中途退了场。慧生检讨自己求新心切,步子迈得大了,没有认识到北京不同于上海。杨小楼亲自出面邀请须生泰斗余叔岩、久不露演的首席青衣“老夫子”陈德霖,加上他自己一起与慧生合作演折子戏。他们四人的合作,北京报纸称之为“北京四大名伶大结合”,在北京掀起了一股京剧热。连续三天的演出不但新观众爱看,同时把骂慧生的老观众也争了回来。慧生正式把艺名“白牡丹”更名为荀慧生。这天,尚小云送来了《顺天时报》,上面刊登了评选《中国首届旦角名伶》的活动,上海《申报》及北京的报纸纷纷响应。许多名家纷纷撰文介绍各位名伶。评选揭晓,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当选。从此,中国有了“四大名旦”。慧生回家乡看望师父、师娘。看到庞艳云家徒四壁,他掏出一沓钱交给师娘,说:“这是我孝敬您二老的。以后我会月月给您二老寄钱。”

9、芦沟桥事变后的日子

1936年是慧生创作上的重要一年。一出《红娘》唱得全国上下家喻户晓,人人传唱。1937年,芦沟桥事变,慧生在剧场演出《红鬃烈马》,把全部演出收入送到前方为抗日战士购买飞机。北平沦陷了。一晚,爱喜发高烧。慧生夫妇带爱喜到协和医院看医生,恰巧碰到一队日军跑进医院。日本人不让医生救中国人,爱喜咽气,慧生悲愤难当。伪满国大臣登门,为了溥仪的生日庆典,请慧生北上演出,慧生断然拒绝。为逃避敌人的迫害,他带全家连夜逃往天津。慧生在天津过起了隐居生活。这天,一位朋友突然来津,告诉他国民党官员郭厅长霸占了荀家房产,逼死了荀母。慧生连夜赶回北京,在母亲坟前祭奠。尚小云来到荀家,称杨小楼被日本人迫害,已经病入膏肓。慧生、尚小云一起看望了病重的杨小楼。日寇横行,梅兰芳在上海蓄须罢演,程砚秋京郊务农,尚小云典卖房产办艺校授徒。慧生当即拿出现款资助尚小云办校,并表示自己也有淡出之心。久不演出,留香社的同行们已无隔夜之粮。为维持生计,慧生返京登台,但他不演喜剧,只演悲剧,因为要借剧中人之口痛骂汉奸强盗。日本人投降了,汉奸摇身变成了国民党接收大员,慧生不畏强暴继续痛骂群丑。在此期间,一个吴姓女军人利用手中强权,逼慧生和她结婚。结婚当天,慧生跳窗逃走,从此有家不能回。全国解放了,慧生欣喜地迎接新中国的太阳。他常常对着春生的遗像喃喃自语,诉说着对她的怀念,对杨小楼、王钟声等许多已故老友的怀念。

主要角色

霍小玉:旦

李益:小生

鲍十一娘:彩旦

黄衫客:净

霍母:老旦

浣纱:旦

卢志:净

卢**:旦

丫鬟:旦

情节

唐代霍王庶女小玉,为王妃所嫉,母女被逐出宫,卜居长安。霍小玉喜诵才子李益诗,欲以身许之,经鲍十一娘撮合成婚。不意李益得中后,另娶侍郎卢志之女。霍小玉被弃思念成病,事为侠客黄衫客所知,强迫李益与霍小玉相见,时霍小玉已奄奄一息。

注释

《霍小玉》一剧是根据唐宋传奇中的故事改编而成的,此剧文词凄切华美、哀艳缠绵、声声血泪、动人肺腑。尤其此剧唱腔集中了荀派声腔艺术的精华。被誉为荀派六大悲剧之一。该剧是荀慧生与戏曲剧作家陈墨香合编的。在一九三三年五月廿六日首演于北京哈尔飞戏院(今西单剧场),由荀慧生饰霍小玉,金仲仁饰李十郎,马富禄饰鲍妈妈。一九五四年荀慧生又进行了修改,因系唐宋传奇故事,故改梳大头为古装扮相,又增删了一些唱段,着意地刻划人物。

第七场

(李益、卢**同上。)

李益   (西皮散板)  暮春三月好风景,

             桃红柳绿草青青。

             又只见曲江头似锦,

卢**  (西皮散板)  夫妻好似画中人。

李益   (白)     夫人。你看,曲江三月,春暖花开,一片风景。

(鲍十一娘溜上。)

卢**  (白)     果然是好。

鲍十一娘 (白)     哟,这不是李十郎吗?我听说自他走后连一封信都没有来,怎么,他同了一位阔太大,来到曲江游春来啦!

李益   (白)     夫人你看,那片桃花开得多么鲜艳哪,那旁还有千行柳呢!

鲍十一娘 (白)     听他们这个称呼,简直是小两口哇,我把他哨过来问问,到底是怎么会事?

(李益见鲍十一娘使眼神,惊,用袖挡脸。)

鲍十一娘 (白)     这小子他怎么不理我呀?合着从前在我吃饭欠账的事和霍家作媒的事,满都忘记啦!

李益   (白)     夫人,你我回去吧。

卢**  (白)     还未游春,如何就要走去!

鲍十一娘 (白)     不好,这小子要溜。我说李十郎,你给我请过来。

(李益急,欲走,卢**指鲍十一娘点头,卢**向李益。)

卢**  (白)     官人,那旁有人唤你呢。

李益   (白)     这……

(李益急,无计,转坚决。)

李益   (白)     左右!

校尉   (同白)    有。

李益   (白)     那旁有一妇人暗中窥探,定非好人,速速与我轰了下去!

校尉   (同白)    你这妇人在此窥探,定非好人,还不与我走了下去!

(鲍十一娘急退步。)

鲍十一娘 (白)     我认识那位姓李的,我和他说两句,马上就走。

校尉   (同白)    凤阁侍郎卢大人的姑老爷,你是甚等样人与他讲话,再若不走,把你送入官府治罪。

鲍十一娘 (白)     甚么凤阁侍郎的姑老爷,我认识他叫李十郎李益,对不对呀?如今他做了官了,不认识人啦,都忘了!还不错哪!

校尉   (同白)    不要在此唠唠叨叨,快快走去!

鲍十一娘 (白)     做了官了就不认识人啦!干吗这么厉害吓唬人哪!老太太惹不起我躲得起,老太太走啦,搁着你的。

(鲍十一娘走避。)

校尉   (同白)    启禀老爷:那妇人已被我揈走了。

李益   (白)     真真的可恨。

卢**  (白)     李郎,那一妇人你可认得?

李益   (白)     这……夫人,下官在不得意时节曾受过她的恶气,故尔痛恨。

卢**  (白)     这就莫怪了。

李益   (白)     下官只说陪着夫人前来游春,不料遇见这个大煞风景的老泼妇,反而惹了一肚子烦恼。

卢**  (白)     如此你我回去吧。

李益   (白)     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李益、卢**、校尉同下。)

鲍十一娘 (白)     呸,你还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哪,别跟我装着玩啦,你当初怎么求我来着?如今屎蜣螂上扫帚——扒上高枝啦,不认得人啦,你可真把老娘气死啦!

     (西皮散板)  恼恨那李十郎负义忘本,

             抛下了霍小玉弃旧怜新。

             怒气不息朝前走,

(鲍十一娘走圆场,浣纱提药包上。)

浣纱   (西皮散板)  长街买药走一程。

(浣纱撞鲍十—娘。)

浣纱   (白)     这位老大娘干吗走得这么慌?呀,差点把我的药洒啦。

(浣纱对相。)

浣纱   (白)     哟,这不是鲍妈妈吗?

鲍十一娘 (白)     你不是浣纱……

(鲍十一娘喘气。)

鲍十一娘 (白)     浣纱……

浣纱   (白)     你跟谁生这么大的气呀?

鲍十一娘 (白)     你别提啦,我撞见李十郎啦。

浣纱   (白)     这一来,我家**的病可就好了!

鲍十一娘 (白)     好甚么好,她快死啦。

浣纱   (白)     **天天想念我们姑老爷,今天我们姑老爷回来,我们**的病一定会好的,您怎么说要死呀?

鲍十一娘 (白)     哎唷,我的傻丫头,你哪知道这小子忘思负义,她停妻再娶了!

浣纱   (白)     您说这话是真的?他娶的是谁家姑娘呀?

鲍十一娘 (白)     女家姓卢,是甚么凤阁侍郎的女儿,现在还没有走远,咱俩可以追下去认准他的门,你说好不好?可是你千万不能告诉**,她要知道了得气死的。

浣纱   (白)     那当然啦,决不说。

鲍十一娘 (白)     他们的车快,老太太的腿快,咱们赶紧的追,放风筝的说睡语:别叫他断了线。

浣纱   (白)     好,我们快追。

(鲍十一娘、浣纱同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3914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