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印古什共和国共有人口467,294人。印古什共和国的当地人口为印古什人,占总人口83%。车臣人(约占共和国总人口的112%)、俄罗斯人(约占共和国总人口的4%)、奥塞梯人及其他民族。共和国城市人口有198,496人 (425%),农村人口为268,798 (575%),平均年龄22 2岁。家户总数为64,887 户。其中,市区: 198,496 (425%) ,郊外: 268,798 (575%) 男性: 218,194 (467%) 女性: 249,100 (533%)。平均年龄: 222 岁,其中,市区: 224 岁,郊外: 221 岁,男性: 214 岁,女性: 229 岁。家庭数目: 64,887 (即463,532 人) ,其中,市区: 28,751 (即197,112 人) ,郊外: 36,136 (即266,420 人)。
“预计到2020年,穆斯林人口将占到俄罗斯人口的五分之一;再有30年,俄罗斯的穆斯林人口就会超过俄族人。”一名俄罗斯宗教人士在接受半岛电视台的采访时如是说道。
人数有点多
此番言论在俄罗斯并没有激起什么风浪,俄罗斯人似乎已经习惯了身边越来越多的穆斯林人群。从政府层面来看,鼓励伊斯兰教的传播和保护,似乎也一直是一件政治非常正确的事情。在欧洲各国苦恼于穆斯林人口增加造成国内民族和宗教冲突激化的今天,俄罗斯的包容态度倒是难得一见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悠久的伊斯兰
在俄罗斯这个以东正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人们对伊斯兰教的认可度出人意料地高。
根据俄罗斯官方出版的宗教材料,历史上俄罗斯境内的一个地区——伏尔加保加利亚州,早在922年就宣布成为了一个伊斯兰国家——这当然是公元8~9世纪快速扩张的阿拉伯帝国留下的遗产。在今天俄罗斯国土的西部和南部,类似这样过去是伊斯兰国家的州市并不少见。反倒是第一个以东正教为国教的基辅罗斯,比这个时间点还晚出现了60多年。
伊斯兰教长达一千年的传播
覆盖从东南亚到俄国
从西非到中亚的广阔世界
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了
悠久的历史成为了很多俄罗斯穆斯林自豪的资本。在俄罗斯强调国家主权、领土统一的强势语调中,这些地区也很自然地被信仰东正教的俄族人视为与自己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伊斯兰文化就这样成为了俄罗斯人认可的文明的基石之一,接受度远比在西方盛行的天主教高得多。
大团结大团结
但其实在历史上,今天俄罗斯境内的伊斯兰化区域和东正教区域互相之间并没有太多认同感。甚至在沙皇俄国出现之前,双方还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满满的都是互相伤害。
比如克里米亚鞑靼人一直保持着和土耳其人的密切联系,在西南方向不断骚扰俄族人,一度还把俄族人和乌克兰人当作奴隶对外出口。根据当时的俄罗斯法律,俄族人、日耳曼人、波兰人和立陶宛人都允许被出售给鞑靼人,这在整个欧洲都是独一份的特殊买卖。
如今是中东难民入欧洲
奥斯曼鼎盛时恐怕是反过来的
南方车臣和达吉斯坦的穆斯林则和波斯人关系更好,曾经是什叶派最稳定的大本营之一,并与当时的俄国产生了大量矛盾。在什叶派向外扩张的过程中,这些穆斯林的作战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两个地方
俄国人至今都不太放心
一直到俄族人完成中央集权改革,沙俄出现在历史上时,伊斯兰化的地区才逐渐臣服于一个统一的俄国。但在宗教魅力巨大的前现代,雄主如伊凡雷帝和凯瑟琳大帝也没有能够完全将伊斯兰教和俄族文化真正统一。虽然他们通过政策上的压制,让伊斯兰教的地位看上去很低,但伊斯兰教的领袖们也通过宗教与民族历史相结合的方式予以抵抗。
国家政权和少数宗教权威竟始终没有分出高下来。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是苏联。
锤子和镰刀的钢铁洪流来了
无神论下的教徒
苏联出现之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极富实验性的政权。要整合如此庞大的国土和如此复杂的民族,塑造一种统一的意识形态是必须的。在互相交错的宗教版图中,无神论便是绕开所有宗教争议(当然同时也得罪了所有宗教)最好的武器。因此在整个苏联时代,传统的宗教受到了国家机器极为强力的弹压。
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
他所推崇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
皆为前人所未见
比如蓝色的Sobornaya清真寺,是莫斯科苏维埃政权下唯一被允许运作的伊斯兰教礼拜场所。但即使是这样一座落寞的清真寺,在苏联时期实际上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它不被允许接纳穆斯林国民做祷告,仅仅用来接待偶尔来访的伊斯兰国家使团。
莫斯科奥运会场馆前蓝哇哇的一座
其他宗教的日子当然也不好过。比如现在被视为俄族人传统宗教的东正教,就被列宁用一系列论文和会议决议剥夺了作为国教的身份。不仅东正教的财产被大量没收,连办教会学校的资格都没有了,神职人员在社会活动中的特殊身份也被取消。这直接导致了东正教会在苏联成立早期成为了坚定的反对派。
苏联反宗教宣传画 宗教阻碍五年计划
到了斯大林时期,宗教的命运就更为悲哀了,干脆被划成了人民的敌人,人人得而诛之。这直接导致了教会力量的崩溃,苏联内部的各宗教信徒都被从教会中剥离、打散、重组,成为了单纯的苏联国民。无论是东正教还是伊斯兰教,经历了这个时代之后都难以形成可以抗衡世俗权力的势力了。
莫斯科现代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一些历史照片
但人们对宗教的需求还是在。尤其是在莫斯科注意力之外的地区,宗教的受众基础仍然完好。所以当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时代的政策进行反复,打压极端反宗教团体以后,宗教就迅速恢复了。而且苏联开始为沙俄时代的政策付出了代价。
和前任相比
赫鲁晓夫显然更加关心人民的日常所需
从肉蛋奶等副食品到他钟爱的玉米
上文述及,沙俄时代为了压制伊斯兰教的影响,当局采取了不少措施,其中就有将伊斯兰神职人员从俄族人聚居地附近向中亚迁徙。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大规模接受伊斯兰教,就是在沙俄时代。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中亚国家的基层宗教组织已经相当发达,一旦苏联放松了对传统宗教的管制,过去的迫害就成了口实,加剧了中亚加盟国和苏联主体的民间矛盾。
苏联帝国包含了众多其他民族
包括分布于整个五斯坦地区的突厥人(蓝色)
显然已经超出了斯拉夫人(红色)的扩张极限
苏联的最终解体,宗教因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且这场宗教政治地震的余波,也开始从中亚逐渐蔓延向俄罗斯腹地。
同化与封锁
苏联解体之后,新生的俄罗斯面临着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威的重新洗牌,当局开始扶持东正教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接替过去苏联时代无神论的角色。大量宗教设施和资产被归还给教会,并在国民教育中设置了宗教类的课程,把东正教和俄族人绑定,作为一种国家认同。
看我的表情
苏联时代延续下来的户籍政策却在和这个意图唱反调:俄罗斯人在人口普查时只需要登记自己的民族,而不登记宗教信仰,传统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口自动被归类为穆斯林。所以在俄罗斯边远地区的居民,如鞑靼人,巴什基尔人和车臣人,都不承认莫斯科设定的国家认同。
库尔沙里夫清真寺中虔诚的信徒
这让情况变得异常复杂。已经和西方为首的外部世界激烈对抗的俄罗斯,无法再承受国内民众的互相对立,只能在扶持东正教的同时,将伊斯兰教也纳入国家历史文化系统当中。这才有了普京的一句引起极大争议的话:“东正教比起天主教,还是和伊斯兰教更接近些。”
屹立在众人之中
冬天再站一回
台面上的宣传是如此,台面下的限制还是不可避免。在莫斯科,得到国家批准经营的清真寺只有四座(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Sobornaya清真寺),而在莫斯科的穆斯林群众却有250万人。莫斯科市长宣称,四座清真寺已经足够服务全市的穆斯林了。
然而四座清真寺似乎并不够用
对比之下,柏林的30多万穆斯林使用着至少6座大型清真寺,其中还有一座是2017年新建的,并以德国文学的标志性人物歌德命名;比利时安特卫普的8万穆斯林则可以在十几座清真寺中祷告。他们的待遇可比莫斯科穆斯林好多了。
不够用不够用
有鉴于此,俄罗斯穆斯林群体对当局维护俄族利益的决策经常表达不满。
不过就算宗教设施不足,俄罗斯穆斯林的人数还在不停地膨胀。俄罗斯全国平均生育率为每名妇女15个孩子,在大城市更少,只有11个;而在鞑靼人、车臣人和印古什人聚居地,妇女生育率可以达到5个以上。
俄国人口衰退,还是俄族人口衰退?
事实上,自1989年以来,俄罗斯的穆斯林人口增加了40%,达到了约2500万(俄罗斯全国人口不过14亿)。快速增长的穆斯林人口引发了不少俄族人的紧张情绪。2005年,俄罗斯甚至出版了一本畅销小说,名为《巴黎圣母院清真寺》,直指21世纪中叶的欧洲会成为穆斯林的欧洲,而基督徒只能住进贫民窟。
比例不高但是增速快
又会发生怎样的影响呢
(参考维基百科)
双方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产生的矛盾可见一斑。
为了缓和双方的情绪,俄罗斯政府、东正教首领和穆斯林领袖纷纷表态,要维持一个团结的俄罗斯,毕竟在这片国土上还从来没有发生过残酷的宗教战争。当然呼吁之外,政府还是采取了一些实质性的措施,比如关押极端分子和限制外国穆斯林入境等,希望从侧面解决这些问题。
可是维持局面的国家机器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也深深扎根在国情和国民结构之上。以俄罗斯国家机器的最强硬手段军队为例,据估计已经有10~20%的士兵是穆斯林。有人大胆猜测,到2050年,由于穆斯林人口的年龄结构更年轻,将会有一半的俄军是穆斯林。
目前还是和东正教更亲一些
要想弄清楚1937年被斯大林流放到中亚的十八万朝鲜人的如今境况,我想我们得先弄清楚当年斯大林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举动。事实上,早在十八世纪中期,随着清朝的日益腐朽和衰败,俄国便接连出手占据了清朝时期西伯利亚的广袤土地,这片肥沃的土地,最终成为了苏联的远东地区。
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毗邻,此时的朝鲜半岛,在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下,有不少朝鲜人背井离乡,迁徙到了远东地区,并逐渐在远东定居,发展壮大,到1937年时,人数已经高达十八万。
这一年,日本开始对外战争,其中最精锐的部队,就派遣到了当时的苏联,因为苏联所占据的西伯利亚地区,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对于岛国日本而言,不仅可以满足千万日本人的生存,更能够帮助日本摆脱资源贫乏的困境。
对于日本的侵略野心,斯大林心知肚明,正因如此,对于远东地区十八万的朝鲜人,斯大林有着非常大的担忧,早在日本发动战争前,它就已经占据朝鲜半岛,让部分朝鲜人认可了日本的统治。如果远东地区的十八万朝鲜人都认可日本的统治,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且德国也对苏联虎视眈眈,为防止陷入两难境地,斯大林决定对远东地区的十八万朝鲜人进行移动,于是在1937年,斯大林签署《关于迁徙远东边疆区沿边界地带朝鲜族居民的决议》,决定将十八万朝鲜人迁徙到中亚地区。
雷厉风行的苏联,仅用了几个月就完成了十八万朝鲜人迁徙的壮举,而当时远东地区的朝鲜人根本没有实力反抗这一决定,只能强制迁徙,其中哈萨克斯坦约十万人,而乌兹别克斯坦约八万人。
因为是被强制迁移,所以在中亚地区,朝鲜人的公民权利一度遭到限制,这些不公平的待遇,直到战争结束后才逐渐缓和,再后来,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宣布解除,许多民族都选择了迁移回本国,但那些居住在中亚的朝鲜人却并没有太多人迁移回自己的故乡。
在长达一个世纪的繁衍生息后,中亚地区的朝鲜人多数已经不会朝鲜语言,而且一百年过去了,熟悉的亲人也早已经不在了,在中亚继续生活下去,对于多数朝鲜人而言,才是最现实的选择。
如今,1937年被斯大林流放到中亚的朝鲜人已经发展壮大到了三十万之多,他们广泛地融入到了当地的生活中,为当地生活生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因为这些中亚朝鲜人的存在,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下,许多中亚国家开始和韩国等国家进行贸易合作,使得韩国成为了中亚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斯大林是领袖、是元帅,打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他完成了那个历史阶段的任务。要知道二战的德国有多么疯狂,打得苏联措手不及,战争是十分惨烈的,战后的人民的思想总是得到空前的净化。一战结束不久就是二战,只要活着谁还在乎那点利益呢,他们能不拥护这样一个无产阶级领袖吗?
再说还是贫农多啊,富农就是和地主差不多,就是剥削阶级。
不是,车臣人属于属欧罗巴人种高加索类型。是白色人种。
车臣人(Chechens ,Чечины)为俄罗斯少数民族。北高加索地区的居民。又称切钦人,自称纳赫乔人。使用车臣语,分普洛斯科斯特、阿克金、切别尔洛耶夫等7种方言,属高加索语系达格斯坦语族。
主要分布在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的中部和东部(约占共和国居民的一半),以及达格斯坦的哈萨维尤尔特地区。
扩展资料
有关车臣人的最早记载是在7世纪初以前。车臣人素以英勇善战著称,民族意识极强。在十九世纪上半叶,沙俄经过40多年的高加索战争,才于1859年把车臣并入沙俄帝国版图。在苏维埃政权时代,车臣自治区于1922年11月30日成立,属俄罗斯联邦。
1934年1月15日车臣与其西邻的印古什自治区合并成立车臣-印古什自治区,1936年12月5日改为加入俄罗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1944年,苏联政府以车臣人同德国侵略者合作为由,把车臣人强行迁出家园,直到1957年车臣才恢复民族自治。
-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
-车臣人
-白色人种
苏联解体后,15个国家独立。这是《苏联宪法》赋予盟友加盟或退出苏联的权利。这是苏联成立之初就定下的政策方针,俄罗斯再不买也得捏着鼻子认了。车臣这个地区是在18世纪初就已经被俄罗斯叶卡捷琳娜二世通过第五次国土战争所实际控制。虽然历史上有过波折,但是车程依然是俄罗斯国有土地,俄罗斯不可能放弃国由土地的流失。
政治需要。当时正值苏联解体,15个加盟国纷纷退出。对于俄罗斯来说,本来就是国土流失,但是依照《苏联宪法》所规定,俄罗斯得满足一定的契约精神,不然国际信誉将一落千丈,丝毫不剩。车臣想脱离俄罗斯的控制,俄罗斯也不想开这个头。苏联解体人心思变,俄罗斯百年以来通过武力征服的地区,纷纷想脱离俄罗斯控制自立为王。俄罗斯一旦放开车臣这个口子,其他地区必然有样学样。固有领土不能无缘无故的让人分裂出去,有原因也不行。一旦释放不良的政治信号,俄罗斯也将解体。战略位置。车臣共和国所在地区拥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共和国是自治的行政单位)。地处于北高加索山区连接着俄罗斯同南高加索三个共和国的石油管道和铁道交通枢纽 。占据此地,进可守俄罗斯本土不受他国侵犯,远可进攻他国。
俄罗斯不可能放任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游离于统治之外。 车臣共和国周边西接印古什共和国和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 ,西北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接壤,东连接达吉斯坦共和国 ,南部与格鲁吉亚分享一条很长的边界线。在俄罗斯“联结外高加索的生命线”之称呼。
由此可见车臣共和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成也优越性败也优越性,俄罗斯死也不可能放弃这个地区的控制权。这是俄罗斯面对中亚的大门,大门一旦打开,我是将万劫不复。 黑海出海口也有利于俄罗斯控制黑海,俄罗斯可是盯着黑海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经济条件。车臣共和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储备,由于靠近黑海,方便俄罗斯油气资源出口。这个地区石油加工和机械制造业十分发达。就没有见过有人把自家金堆子往外推的道理。 石油管道的存在,这是俄罗斯经济的支撑。俄罗斯实体经济不发达,全靠大宗商品出口。油气管道保证俄罗斯财政能力。石油管道被人切断俄罗斯能源安全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
俄罗斯为了保住车臣共和国,先后在车臣进行两次大战。虽然俄罗斯通过军事手段强行控制车臣地区,但是车城地区人民不服俄罗斯统治。经常在俄罗斯本土进行恐怖袭击。
2002年5月9日俄罗斯南部达吉斯坦共和国的卡斯皮斯克市在举行纪念二战胜利游行活动时发生爆炸事件,造成42人死亡,100余人受伤。 俄罗斯总统普京是对外强硬派,不会对敌人妥协。车臣越是反抗,俄罗斯的车臣军事施压也就越大。 牺牲这么多换来的是对车臣地区的掌控。俄罗斯不可能是傻子,以后也不可能放弃对车臣的掌控。
仅有35万人口的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的别斯兰市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悲伤过。9月5日,第一批中学人质事件遇难者的遗体开始下葬。根据最新的官方统计结果,在整个人质事件中丧生人数已经达到了338人,而据俄媒体报道,停尸房的工人们说,死亡人数是394,其中156名是学生。虽然直到现在,整个武力解救人质的过程仍然充满着疑问,但正如两年前解决莫斯科人质危机一样,惨重的伤亡代价却是事实——
强攻是偶然发生的?
9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硝烟刚刚散去的别斯兰市医院视察。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强调,特种部队本来没有打算强攻关押人质的学校体育馆。他说:“我们研究了在别斯兰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但使用武力不在计划之中。事态发展很快而且出人意料,不过特种部队展现了勇敢。”
根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当地时间9月3日下午1时刚过,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工作人员得到武装恐怖分子同意,开车进入学校收集9月1日上午绑架发生时被害人质尸体。就在此时,爆炸声突然响起。人质以为爆炸声是营救行动开始的信号开始逃跑,武装分子以为强攻开始,特种部队则以为是恐怖分子开始屠杀人质。
北奥塞梯共和国搜救局工作人员鲁斯兰·塔瓦希耶夫和工兵中校安德烈·卡拉卡耶夫告诉《共青团真理报》:“我们负责保护运尸体的联邦紧急情况部的人。当他们接近大楼时,主要入口大门打开,武装分子出现在门口,有人在检查身上的手榴弹。这时突然发生爆炸,武装分子开始疯狂地胡乱扫射。显然,武装分子以为联邦军队已经开始进攻行动,向紧急情况部的救援人员猛烈开火。四名救援人员当场倒地——两个小伙子牺牲,另外两个受了重伤。”
那么这改变一切的爆炸是怎么引起的?为什么碰巧在俄方人员进入距离绑架地点最近的地区时发生?有获救的人质告诉《俄罗斯新闻网》,爆炸是由于一枚绑在体育馆天花板上的炸弹意外落地引起的,一群孩子受惊外逃,武装分子向孩子们开枪,特种部队被迫冲入学校解救人质。另一些媒体和专家同意被迫发动强攻的说法,但却对这种说法表示质疑,他们分析说,可能是特种部队士兵利用接近工作人员体育馆的机会攀至该馆的房顶侦查,被恐怖分子发现了,武装分子开枪射击或是扔炸弹,导致屋顶坍塌。因为从整个解救行动来看,准备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好。
然而,俄媒体提供更多的军事分析家则认为,强攻行动应该是事先策划好的。一开始强调不会用武力解决人质危机只是一个烟雾弹,希望尽力拖延时间,一方面麻痹武装人员的警惕,另一方面可以为准备工作争取更多时间。但事实上,绑架者不让政府给人质提供水和食物,在这种前提下,小人质们最多只能活三天。发动强攻时间距离这一极限并没有多少个小时。
美联社的报道说,强攻开始后,各国的现场记者发现,所有的手机突然都全部打不通了。显然,这是俄罗斯当局防止恐怖分子像2002年莫斯科人质事件中与外界同伙进行沟通,故意对现场所有的手机信号进行了屏蔽。此外,从特种部队的行动速度以及数架直升机出现在记者视野里的时间来看,俄军的行动显然是有准备的。此前,细心的记者还发现,已经有大批救护车在校园周围待命,各大医院都准备出足够的床位和医疗设备。《消息报》报道称,在强攻行动开始时,北奥塞梯的官方已经开始组织献血活动。
伤亡为何如此惨重?
强攻解救人质后,人质死亡人数从最初的5人增加到200多人,再到最新的338人。法新社的报道认为,恐怖分子充足的弹药是造成人质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武装分子除了把炸药系在身上之外,还在学校各处布下炸弹阵。简陋的土制炸弹、地雷,包括盛着重螺丝和铁钉的塑胶炸弹,满地满墙都是。
在这次事件中活下来的14岁的阿萨玛斯·凯索耶夫告诉《俄罗斯新闻网》,“我们被赶到体育馆里。馆里的所有门都被上了锁。我看到两个巨大的爆炸装置被放在篮球框里,然后用电线穿过馆内,与另一头较小的爆炸物连接起来。10分钟内,整个地方都布了地雷。在体育馆周围都埋了炸弹,一些是从天花板上挂下来的,在馆内中心还有一枚大炸弹。绑匪中有两名系着自杀腰带的女子,还有一名男子的脚放在像是一个踏板或一个按钮上。”
人质伤亡最严重的地方就是这个体育馆。在发生混乱的时候,多枚炸弹同时引爆,结果屋顶倒塌,压死了众多的人质。
俄罗斯安全局人员9月4日称,恐怖分子早有预谋展开袭击,很多武器炸药都是事先埋好的。国际文传电讯社分析说:“武装分子不可能在9月1日学校开学第一天时手持枪支和弹药向别斯兰第一中学发动袭击,进而把大约1000人扣为人质。”
北奥塞梯安全局长透露,今年7月在这所中学进行维修时,恐怖分子装作建筑工人把大批炸药和武器弹药混在建筑材料里运进学校,并藏在学校体育馆地下室里。经人质证实,绑匪占据学校后从地下室取出了炸药和武器。该校所有维修工程都是由印古什的包工头做的。
法新社说,俄罗斯媒体的一些报道称,尽管北奥塞梯有高度军事化作保,但大多数边防及公路检查士兵都执法不严。一些士兵见到贿赂,便随即放行过路行人,甚至完全忽略安全检查。《经济学家》列举了一起袭击警察的事件时说,恐怖分子利用贿赂很容易通过检查站,而前去支援这些被袭警察的军队通过这些检查站时居然耗去了10个小时。
英国《卫报》9月5日甚至报道,部分武装人员在9月1日进入学校之前首先化妆成修理学校体育馆的建筑工人,也是在贿金的帮助下,得以顺利进入别斯兰第一中学校园。
另一个造成伤亡的原因是体育馆内人质过于拥挤。幸存的人质称,被绑架的人质高达1250人。由于馆内挤满了人质,人们并肩并坐着,空气闷热异常,小人质们不得不脱掉上衣。在没有饮水和食物的情况下,小人质们有的只好喝自己的尿,啃盆景里植物的树皮。在爆炸声响起后,这些少年四处逃窜,因体育馆的各大门都被锁上,他们只得冒着枪林弹雨从敲碎了的玻璃窗中逃生,这无情地提高了人质的死亡数量。再者,近三天没有进食进水,小人质的身体极度虚弱,因此,恐惧、缺乏组织性和踩踏也增加了死亡率。俄罗斯不像中国一样分大学、中学和小学,只有中学和大学,中学实行十年级制。所以别斯兰第一中学才会有那么多的儿童。9月1日学校开学,人员很集中,还有很多学生家长。
政府有没有失误?
针对人质重大伤亡,俄罗斯媒体的矛头对准了俄罗斯特种部队明显准备不足的问题。《真理报》网站的文章说,虽然俄特种部队准备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但在事情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兵力及装备都未能及时到位。攻击都开始了,突击队员却不知道配合拆弹的工兵在哪里,不得不在大街上大喊大叫着自己找工兵配合作战。一些媒体评论说,8月24日的连环坠机案已经牵扯了反恐部门太多的精力,对于人质事件显然总体上缺乏准备,反应也显得迟钝。
在别斯兰市探视了伤者之后,9月4日晚,普京将一脸严肃带入对全国的电视讲话中。他说,此次人质危机表明,恐怖分子已经针对俄罗斯发动起“全面恐怖战争”,原苏联的瓦解使得国家变得虚弱,变得反应迟钝。“总之,必须承认的是,我们对于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凸现的复杂性和危险性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进而在一些事件中,我们的反应不够灵敏……我们表现出了虚弱,由此,虚弱的民众挨打了。”
有媒体称,强攻开始后平民未能及时撤出封锁区,给恐怖分子以平民作为掩护提供了机会。伤员中大多数为孩子,而且大多数为烧伤,明显是孩子们没有救生的概念。这说明,俄罗斯当局对北奥塞梯的反恐形势缺乏足够准备,反恐部门平时针对平民的反恐宣传及训练工作不到位。
具体到这次人质事件,俄罗斯中央政府和北奥塞梯地方政府最被媒体诟病的是对人质人数的隐瞒,反恐部门在向媒体通报时故意压低人质数量,不仅引起普通别斯兰市民的不满,也不能争取到足够的社会和国际舆论给绑匪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根据俄政府最初公布的报告,有大约350人被劫为人质。但是次日被武装人员释放的人质说,发生劫持人质事件时学校内至少有1500人。而当地议员在与人质家属会面时称,遭绑架的人质数量在1000人左右。
更令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俄特种部队已经为营救行动准备了将近三天时间,并且布下了多道防线,相对于北奥塞梯人,恐怖分子都具有明显的特征,可强攻行动发生后,一些恐怖分子却成功地突出包围。为此,普京不得不在强攻行动结束后的第二天下令关闭北奥塞梯共和国边界,搜捕一切与劫持人质事件有关的人员。
人质危机虽然已经结束,但是俄罗斯政府有关部门对于究竟有多少恐怖分子参与了此次绑架行动依然说不清楚,尤其是究竟有多少恐怖分子趁乱逃脱,目前没有哪个部门能够提供确切的说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职。最新消息称,俄军警在这次解救人质的行动中共打死27名武装人员。这位发言人说,有8名武装人员是在校内被打死的,其余19人则在学校附近地区被击毙。此外,还有3名武装人员被当场抓获,目前调查部门正在对他们进行审讯。
北奥塞梯共和国内务部长卡兹别克·赞季耶夫9月5日提出了辞职请求,这是人质事件后第一个请辞的政府官员,不过这一请求当天被俄联邦内政部拒绝。
谁是绑架行动的幕后黑手?
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尽管政府没有表态绑架者是否与车臣反政府武装有牵连,但至少有一名武装分子曾经从别斯兰学校的体育馆内向政府提出撤出驻扎在车臣地区政府军的要求。一些俄罗斯反恐分析专家由此认为,这起事件或多或少与车臣恐怖分子相关。
一些获救人质告诉媒体,绑匪中有车臣和印古什人。“他们大部分是用手势进行沟通的。但是从他们说话的语调看,分明可辨清他们中有车臣和印古什人。”
车臣叛军发言人艾哈迈德·扎卡耶夫9月3日晚却对此予以否认。“劫持人质者有的来自印古什,有的来自奥塞梯,有的来自俄罗斯,但没有车臣人。”扎卡耶夫告诉英国电视四台说,“当然,他们提出的要求全都与车臣有关,所以不管发生什么,车臣人恐怕都会受到指责。这正是我害怕看到的。”扎卡耶夫由于恐怖主义罪名在俄罗斯境内被通缉,他去年12月前往英国政治避难。
但是,俄通社-塔斯社援引不愿公开身份的消息来源的话说,车臣叛军首领沙米利·巴萨耶夫就是幕后策划者。现年39岁的巴萨耶夫是车臣著名的三大匪首之一,另外两人是流亡英国的前总统马斯哈多夫和已经被击毙的和“基地”关系密切的哈塔卜。马斯哈多夫和巴萨耶夫经常联手制造恐怖活动,但仍声称自己是车臣合法总统的马斯哈多夫为博取俄罗斯人的同情,每次都否认参与恐怖袭击,巴萨耶夫对此倒不予以否认。
作为“黑寡妇”的领导,巴萨耶夫涉嫌在俄境内外发动多起袭击事件,包括2002年10月的莫斯科剧院劫持人质事件和今年2月的莫斯科地铁爆炸案。早在今年3月,俄就有媒体称,巴萨耶夫分裂分子的网站“高加索中心”声明,宣布将对俄发动新的恐怖袭击,而且将首选公共场所,这与俄罗斯最近发生的莫斯科地铁车站自杀性爆炸事件以及此次北奥塞梯人质事件的性质恰好不谋而合。
9月4日,俄罗斯政府一名高级官员将参与人质绑架事件的武装人员人数提升至35人。俄-塔社引述这名官员话说,初步调查发现,这35名武装人员中包括9名阿拉伯人和1名非洲人。情报部门也已查明此次劫持人质行动得到了“基地”在车臣地区联系人阿布·奥马尔·阿塞夫的资助。
这一事实也许更明确地表明,俄罗斯的恐怖活动确实正如普京所说的那样具有国际背景,事实上,早在1999年的第二次车臣战争中就有报道说,外国雇佣军出现在了车臣叛军的队伍中,而这些雇佣军清一色地来自中东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另外,不容忽视的是,在阿富汗垮台的“基地”和塔利班的残余分子也有小股人马逃窜进入了车臣,与车臣叛军一道频频发动恐怖袭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