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正规门派,受尊敬的
一般在人们眼中的和尚是不可以娶妻生子的,和尚属于佛教,他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创建于2000多年前的印度。但在宋朝竟然有和尚不仅娶妻竟然还生子了。自唐朝中期以后,佛家以六祖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南派的影响日益扩大。由于该派摒弃了烦琐的宗教仪式,强调心即是佛,佛在心中,人一旦醒悟,立刻就可成佛,无须长期入庙专门修炼,受到民众的欢迎。
到了宋代,禅宗发展到了新的程度,世俗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在其教徒心中,皇帝成了佛。宋代禅宗推崇儒家的孝道,无疑有意无意地促成了和尚娶妻的现象。是国家人口急需补充的需要。经过五代十国的多年战乱,国家人口需要补充,而佛教的禁欲修身恰与儒家思想相驳,为了更适应国情、民意,和尚能娶妻生子这种两全其美的现象有意无意的也就出现了。
由于宋代僧侣是比较富有的特殊群体
宋代寺庙大都广有田产,还能经商,放高利贷,香火收入也不菲,犯了罪处罚也较轻,俗人犯罪入了僧门还能免去一定的罪过。大概是由于利益所趋,世俗女子觉得嫁给和尚是个不错的选择。执法不严导致的现象。其实,宋朝的礼法制度相当严格,当权者曾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和尚、道士们不得有性行为!这一点以宋太祖和宋太宗最为严格。
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属于释迦族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之意),出生于皇族,是一个太子(也有说只是贵族,只是一个富裕的领主的儿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王的太子),结婚生子后,厌倦了宫廷生活,深感人世的无常苦恼,于是抛弃富贵的生活,出家寻求解脱之道。经过六年的修行,悟道成佛,并于不久后开始传播其教义。此后,一辈子居无定所、托钵乞食为生,到处奔走教化群众,(也有一些固定的场所和供养,不过每年还是以到处游行四方教化为主),并取得当时的平民、贵族、国王各阶层比较一致的认同,建立了人数众多的教团,他的众多亲属包括他的妻儿也成为信徒。最后,于80高龄时,释迦牟尼在外出教化的奔波途中去世。其教义某种程度上反对当时婆罗门教的等级制度,以宣传无我无常、善恶因果、涅盘寂静、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为主。佛教的传播主要是靠群众和知识阶层学术力量为主,也受到上层的一些支持,但是,以出世为宗旨的佛教,相对其他宗教而言,与国家政权总保持一些距离,大体上,既无严重的对抗,也无过于密切的纠缠。
兰毗尼花园(今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的诞生地。离此地西边14公里就是释迦族的古都迦毗罗卫城(现已不存任何建筑物。近年考古证明该地为迦毗罗卫城的遗址)。图上的白色建筑物是为纪念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王后而建的“摩耶堂”。堂右侧枝叶茂盛的无忧树,传说摩耶王后就是抚该树枝动了胎气生下了释迦牟尼。堂前的水池,传说摩耶王后产前和生下的太子都曾在池中沐浴。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玛拉雅山脚下,有个叫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国。这里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平原盛产稻米,草原适合畜牧业,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国王姓乔达摩,名字叫首图驮那。这名字的意思是纯净的稻米,所以称他为净饭王,属于释迦族。王后叫摩诃摩耶,是邻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净饭王与摩耶王后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但结婚多年都没有生育儿女。净饭王为没有王位继承人而十分苦恼。直到净饭王年已50岁,摩耶王后45岁的时候才第一次怀孕。
据佛教传说,摩耶王后这次怀孕,是由于睡眠时梦见一头六牙白色大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王后的腹中。王后自从怀孕后,心情非常愉快,再没有忧虑与烦恼,从此也再没有发过怒气,断绝了贪欲和虚伪心情,每天只是喜欢到幽静树林和水溪旁散步。 按当时印度的风俗,妻子回娘家分娩,丈夫不可同行。图中只有象轿上坐着的摩耶王后,没有净饭王。
按当时古印度的风俗,妇女头胎分娩,必须回到娘家去。摩耶王后怀孕期满,净饭王为摩耶王后备了由两头大象载的轿子,并派了许多宫女、侍臣,护送摩耶王后回娘家天臂城去。 图中抱着小太子的是传说中的天王,天王身后是诸梵神。寓意上天将释迦牟尼赐给人间。手扶树枝站立的是摩耶王后。佛经上说:太子是从摩耶王后的右肋出生的。摩耶王后夜梦中的白象也是从右肋进入体内而怀孕的。
摩耶王后在回娘家天臂城分娩的途中,经过迦毗罗卫城和天臂交界处的兰毗尼花园时,感到有点旅途疲乏,就下轿到花园中休息。当摩耶王后走到一棵葱茏茂盛的无忧树下,伸手去抚树枝时,惊动了胎气,就在树下生下了太子。
太子诞生的时间是公元前565年,中国农历的四月八日。佛教将这一天定为“佛诞节”,也称“浴佛节”。 图中左侧跪在太子身边的是闻太子诞生而赶到兰毗尼花园的净饭王(绿衣者),单腿跪在净饭王身边的是净饭王的大弟弟白饭王(红衣者)站在净饭王身后举手欢呼的是其二弟甘露王。站在画面中间的是摩耶王后,两侧空中是为太子祝福的梵神。
佛经上说:太子降生的时候,天空仙乐鸣奏、花雨缤纷,诸天神拱卫。一时间宇宙大放光明,万物欣欣向荣。天空直泻下两条银链似的净水,一条温暖,一条清凉,来为太子沐浴(这也是佛教定为浴佛节的典故)。太子刚生下来就能自己行走7步。太子每走一步,他的脚下就涌现出一朵莲花。并且太子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佛教徒在“佛诞节”举行“浴佛法会”时,就是要在大雄宝殿上用净水香汤沐浴太子像,这太子像是数寸高的,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的童子像。但是中国汉地佛教徒供奉的太子像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崇尚左,以左为尊。其实这是不符合佛经的。
佛经上说:摩耶王后生下太子之后,迦毗罗卫全国不断出现吉祥的事情。浑浊的江河水变得清澈了,五谷丰登,花木繁茂,人与人之间也变得和睦了。与太子同日降生的孩子,母子都十分健康。产生的牛、马也都十分健壮,连一根杂色鬃毛都没有。
净饭王听到摩耶王后在兰毗尼花园生下了太子,高兴万分,立即带领众多的宫女侍臣,车马和特制的华丽的大轿,赶到兰毗尼花园,将王后和太子接回皇宫。
太子诞生后的第5天,净饭王请来许多全国有名望的学者来为太子取名字。经过几番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太子应取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的意思是“吉祥”和“成就一切”。
摩耶王后生下乔达摩·悉达多太子7天之后就因病去世了。幼年时代悉达多太子就由姨母摩诃波阁波提王妃抚养。波阁波提王妃是在姐姐摩耶王后去世后续嫁给净饭王的。波阁波提王妃容貌端庄秀丽,性格温柔、娴静。她对悉达多小外甥精心抚育,十分钟爱。
佛经上说:悉达多太子出生不久,一位很有名望的预言家,号称阿私陀的仙人来到王宫给太子占相。阿私陀看到太子,先是非常惊喜,转而又悲伤地流下了泪水。净饭王问他为何又喜又悲阿私陀仙人回答:太子的相貌太好了,人间找不出第二人来!将来如果继承王位,一定是位“转轮王”(印度古代称能以威望统一四方天下的君主),因此我为国王高兴。但据我的观察,太子必定要出家学道,并能得到最高成就,成为人天至尊的导师,拯救世人离苦海。可惜我已经老了,听不到太子的教诲了,所以我为自己悲哀。 净饭王听到占相仙人的话,也是又喜又忧。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国王从此千方百计防止太子出家修道。
悉达多太子在幼年的时候,就有沉思的习惯,世间许多现象被他看到之后,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在传统的“王耕节”时国王要在这一天亲自耕种土地,净饭王带领悉达多太子来到田野,太子看见在田地里的农夫赤背裸身在烈日下吃力地劳作,耕田的牛被绳索鞭打皮破血流,被犁铧翻出来的小虫蚯蚓,被鸟雀竞相啄食,鸟雀又被蛇、鹰吞食。这一幅幅生存斗争,弱肉强食的情景,使王子感到很痛苦,他无心游玩,就走到一棵阎浮树下静坐沉思。佛经上说:悉达多太子坐在树下沉思,有时能自然升空许久,净饭王和太子的姨母波阁波提王妃十分惊奇,不由得就朝太子礼拜。
乔达摩·悉达多太子越长相貌越奇伟,天资十分聪慧。他的父亲净饭王对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后,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王。从太子7岁开始学习当时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太子学到12岁,就已经掌握了印度当时最高的学术,即五明和四吠陀。五明即是:①语文学的声明。②工艺学的工巧明。③医药学的医方明。④论理学的因明。⑤宗教学的内明。四吠陀即是:①养生之法的梨俱吠陀。②祭祀祝词的搓马吠陀。③兵法研究的夜柔吠陀。④咒求文献的阿闼吠陀。四吠陀是当时婆罗门教的经典,被奉为至高无上,贵族必读。
悉达多太子又向武士们学习武术,练成了一个骑马、射箭、击剑的能手。 净饭王举行一次武艺竞赛大会,释迦族的王子们都参加比赛。悉达多太子骑射出众,夺得冠军,万人敬仰。
净饭王发觉自己的儿子对人世间的苦难情景思虑太重,深怕太子产生厌世出家念头,就为他建造了三座豪华的冬天防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的宫殿(称三时殿),又选来上百名美丽的少女随时为太子歌舞。在悉达多太子16岁的时候,便为他娶了他的表妹耶输陀罗公主为妃子。企图从生活的享乐上束缚太子,让他放纵情欲,沉迷娱乐。但是这一切并未能引起悉达多太子的兴趣,反而使他感到太喧嚣,太骚扰人,使他很厌烦。更引起他深远的思考:“人世间有数不尽的苦痛和忧虑都未能解决,一味的追求享乐就能解脱吗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享乐又能到几时呢”因此,悉达多太子经常躲避开喧哗的歌舞,独自到幽静的树林和河边去散步思考。
世间凡是做父亲的人,不管是国王还是平民百姓,都是怕自己的儿子贪图享乐,放纵情欲。可是,净饭王却怕太子清心寡言,产生厌世,出家的念头,因此,除了为太子修建豪华的宫殿,为太子娶了美丽的妻子外,还时刻关心太子情绪变化,一见到太子沉默寡言,闷闷不乐时,就要设法让太子高兴起来。当净饭王发现太子对宫里的歌舞感到喧骚烦嚣时,就让太子坐马车去游玩,并告诉驾车的驭者,一定要带太子到有欢乐的人群和有美丽的景色的地方去。可是,悉达多太子喜欢幽静的环境,他叫给他驾车的名叫车匿的驭者,把他带到城外去。
悉达多太子乘马车出城。他刚来到京城的东门,看见一个须发全白,弯腰驼背,行走艰难还不断呻吟的老人。悉达多看到这个情景就想到:衰老是人人都逃避不了的命运啊!人在儿童时受父母宠爱,青年时英俊萧洒,壮年时精力充沛,但是到了晚年,人就要在许多痛苦中度日了。 悉达多看到老人后心情难过,就叫车匿调转马车,驱车向京城南门走来。刚到南门,又见到一个满身生疮流血的病人。病人一边走,一边不断痛苦地呻吟着。悉达多太子想到:疾病也是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人的一生要害多少次疾病,要遭受多少痛苦,真是难以想象的啊! 接着,悉达多太子又调转车来到京城的西门,看见两个人抬着一个死人迎面走来,随行的亲属悲痛地嚎哭着。悉达多太子叹息地自语:死亡是可怕的,每个人又都难免一死,当死亡来临时给每人带来的恐惧,使人多么难以忍受啊!自己的死亡又造成许多亲朋的无限悲痛。这些痛苦,永无休止,任何人都摆脱不了,这叫多么苦闷,多么烦恼啊!他立即又离开西门。 最后,悉达多太子驱车来到了京城的北门,看见一个出家修道的人(印度当时称出家人为“沙门”)从对面走来。这沙门身穿袒右肩的**法衣,一手持法杖,一手托钵,态度严肃安详。悉达多太子想道:这出家人是一定不会有俗人那么多的痛苦和烦恼的。
悉达多太子美丽的王妃耶输陀罗,为太子生下了一个儿子。净饭国王十分高兴,命全国举行庆贺。但悉达多太子的内心却感到沉重。他给自己的儿子所取的名字叫罗侯罗。这名字的意思是“覆障”,就是潜伏的一种障碍。这时的悉达多太子已经有了出家修行的念头,他怕因为有了儿子而增加他留恋家庭的感情。“罗侯罗”这个名字的意思也有解释为“圈子”,就是说有了儿子要受到束缚,就像被圈子套住了一样。
终于,在悉达多太子29岁(也有说19岁)时的某一天,他郑重地恳求父亲净饭国王允许他出家修行。净饭王听到儿子要出家,如同霹雳轰顶,他流着泪要求悉达多打消出家的念头,将来好继承他的王位。悉达多就向父王提出:如能满足他的四个要求,他就不出家。一是没有衰老的现象,二是没有疾病的痛苦,三是没有死亡的恐怖,四是所有的东西不损不灭。净饭王看到儿子出家的决心已坚定,没有能力说服儿子,只好多派人看护悉达多太子,防止他离开皇宫。
净饭王命令宫女时刻不离太子,演奏着美妙的音乐,跳着优美的舞蹈,竭尽媚力讨太子欢心。有一天半夜里,悉达多太子醒来,他见到歌舞一天的宫女们都疲倦地睡在周围,每个人都是披头散发,脂粉残脱,袒胸露胯。有的在说着梦话,流着涕涎,有的发出鼾声,姿态丑陋,平时妖艳姿容荡然不见了。太子不由心中一惊,感叹道:这世界上有许多事物都是虚假的啊!我要解脱掉这一切,我不可再踌躇、再犹豫了。太子现在的心情,就如同这整个宫殿燃起了熊熊大火,他必须立刻逃出去一样。
在二月初八日(中国农历)的午夜,悉达多太子起身先来到妻儿的卧室,他凝视着熟睡中的耶输陀罗公主和儿子罗侯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后,毅然转身离开了父亲为他修建的豪华的宫殿。
悉达多太子又来到马厩,唤醒了名叫车匿的马夫,叫他牵出一匹名叫犍陡的白色骏马,备上马鞍,太子跨上马背,由车匿伴随,在整个皇宫里的人都在梦乡的时候,太子跃马出了京城的北门,在白茫茫的月色中,朝山林奔驰而去。
拂晓时分,悉达多太子已来到了离京城百多里路的阿拨弥河边罗摩村山林中,他拔剑斩断了自己的头发,改扮成出家人的模样,然后命车匿回王宫去告诉父亲净饭王说自己已经出家修行去了。 悉达多太子毅然决然地舍弃王位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会方面的影响,也有他个人的认识。悉达多太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各国之间互相讨伐、并吞,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他所属的释迦族是一个较为弱小的民族,受到邻国强权的威胁,朝不保夕,时有被灭亡的危险。因而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和概念都在生与灭中变化着,没有永恒的幸福,而种种痛苦却是无休止的。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的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他为了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终于出家修行。
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睺罗,耶输陀罗所生,后来随佛出家。
罗睺罗,旧作罗云,罗吼罗,罗睺罗,罗睺。新作曷罗怙罗,何罗怙罗,罗怙罗。佛之嫡子。在胎六年,生于成道之夜,十五岁出家。舍利弗为和上,而彼为沙弥,逐成阿罗汉果,在佛陀十大弟子中为密行第一。后于法华会上回于大乘。受蹈七宝华如来之记别。以生于罗睺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故名罗睺罗。又六年为母胎所障蔽,故名。罗睺罗为执月及障蔽之义。母有异说(见罗睺罗六年在胎往因项)。
注维摩经三曰:‘什曰:阿修罗食月时名罗睺罗,罗睺罗秦言覆障,谓障月明也。罗睺罗六年处母胎,所覆障故因以为名,明声闻法中密行第一。’同二十一曰:‘何罗怙罗或言曷罗怙罗,云障月,旧言罗睺罗,亦作罗吼罗,或言罗云,皆讹也。言罗怙罗阿修罗以手障月时生,因以名也。又言:覆障六年在胎,为胎所覆也。又七年在母腹中,一由往业,一由现在。往业者,昔曾作国王,制断独觉不听入境,独觉在山七日不得乞食,因堕地狱,余报七年在母腹中。又由现在者,瞿夷是怀罗怙罗,后太子出家,六年苦行,方得成道。于六年中瞿夷忧恼,四大羸弱,不能得生。至太子成道,瞿夷欢喜,四大有力,方乃得生。与阿难同时而生,故首尾七年也。如来还国七日,即度出家也。’法华玄赞一曰:‘梵云罗怙罗,此云执日。旧言罗睺罗,翻为障蔽,非也。’
释迦牟尼出生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建立的城国,是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存在的许多小国之一。释迦牟尼出身于军事贵族种姓(称"刹帝利种姓"),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称"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释迦牟尼在母亲生下他7天后去世,由姨母带大。
释迦牟尼从小按照当时盛行的婆罗门教的传统习俗,学习字书、吠陀(婆罗门教的经典),并且练习武艺。17岁时娶妻,后来生有一个儿子。释迦牟尼此后经常对人生问题进行思考,想到人有生有死,在生活中经常伴随各种病痛、忧愁和苦恼,认为人的生命是无常的,开始思索如何摆脱生死苦恼的道理。
释迦牟尼修过6年苦行,据说每天只吃"一麻一米",变得骨瘦如柴。后来逐渐认识到即使修苦行也不能使人彻底解脱苦恼,便放弃苦行。据佛经记述,他先到附近的尼连禅河洗澡,上岸后接受一位牧女献的粥,然后坐在一棵毕钵罗树(后被称为菩提树)下坐禅思维,经过七天七夜,达到了觉悟。佛教称之为"成道"或"成佛"。
当时在婆罗门教之外,有一些出家修行者,称为"沙门"。他们修各种苦行,或是每日吃饭极少,或是用种种方法折磨自己的肉体,目的是为了摆脱现实的烦恼,求得生到天上,永远安乐。释迦牟尼由此受到启发,产生了离家出走,到山间林下修行的念头。在他29岁(有的佛经说是19岁)的时候偷偷离开王宫出走,走入深林剃去头发,从此开始过修"苦行"的生活。他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坐禅。
佛是度世人的,在佛看来,所有的凡人都是他要度的孩子,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的孩子,他的孩子,包括你我他都是佛的孩子。信佛不等于你就能成为佛,因此,信佛不等于大家都不结婚了。即便是寺庙的弟子还分僧人弟子和俗家弟子呢,那么俗家弟子是可以结婚成家的。另外,结婚的人并不等于不信佛,信佛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信仰问题,而结婚生子是生物本能的范畴,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那么佛祖释迦摩尼,其本身也是由父母所生,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后于35岁(或者29岁)在菩提树下参透人世,大彻大悟,终成佛祖。
佛经里的色不是特指好色的色。是色相的意思。
看佛经要用心去悟,佛经是心法,一定要体会并且去实证。佛经不是一种技能,不是只要跟着做就可以。如果不悟,跟着做到老也是门外汉。
凡为药,皆是对症下药。因为世人过于执着世间的色相,所以佛用出世法来解毒。同时如果执着于出世,佛说那至多是阿罗汉,不是究竟,还要入世,方正菩提,是为菩萨,到了三无碍的境地,就是佛了。
佛的境界是自由的境界,自然没有限制,谈什么出家回家。自然不用戒色。如果没有悟道的人任所作为,真是大误。是因为你到了那个境界以后才自由的,这个自由是永久的。不是因为你自由了,就到了那个境界,这个自由是暂时的。
任何事情都有个过程,因为没有悟道,所以要持戒。和尚戒色也是为了帮助他能专心悟道。
到悟道了就明白了“是戒非戒,是名持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