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上共出现过多少个女皇?

英国历史上共出现过多少个女皇?,第1张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楼上的,漏掉了玛丽二世吧。

英国历史上共有7位女王,分别是:

都铎王朝的三个:

简·格雷夫人(1537-1554)(英格兰国王1553)(萨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儿。外祖母玛丽是亨利八世的妹妹。嫁给诺森伯兰公爵之子达德利。诺森伯兰公爵伪造遗嘱让简·格雷继承王位。后阴谋败露,简·格雷被玛丽女王废黜,关入伦敦塔后斩首)

玛丽一世(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国王1553-1558)(亨利八世同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之女。和西班牙国王菲利佩二世结婚。由于镇压新教徒被称做“血腥的玛丽”)

伊丽莎白一世(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英格兰国王1558-1603)(终生未婚,去世后都铎王朝结束)

斯图亚特王朝的两个

玛丽二世(1662-1694)(英格兰国王,苏格兰国王1689-1694)(詹姆斯二世长女。光荣革命后与丈夫尼德兰联合省总督威廉亲王共同回国执政)

安妮(1664-1714)(苏格兰国王1702-1707,英格兰国王1702-1714)(在位期间宣布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死后无嗣,斯图亚特王朝结束)

汉诺威王朝的一个:

维多利亚(1819-1901)(联合王国国王1837-1901)(乔治三世第四子肯特公爵爱德华之女。汉诺威家族不承认女性的继承权,因此宣布放弃对德国汉诺威领地的继承权,英国王室也不再使用汉诺威作为朝代名。和舅舅萨克森-科堡公爵的次子阿尔伯特结婚。1876年成为印度女皇)

温莎王朝的一个也就是现在的:

伊丽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现在)(在位1952年2月6日-现在)(1947年和希腊王子菲利普·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松德堡-格吕克斯堡亲王结婚。菲利普王子在归化英国国籍的时候选取母系姓氏蒙巴顿(德国巴登堡家族)为姓。现有三子一女:长子威尔士亲王查尔斯,长女安妮大公主,次子约克公爵安德鲁,三子威塞克斯伯爵爱德华)

所以加起来,英国历史上共有7位女王。

英国本来也是天主教国家,在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发生后不久,路德的教义就渗透到英国。

1521年,剑桥大学成立一个秘密团体,专门研究路德的改革主张。

参加者有丁达尔和巴恩斯等人。

丁达尔不久流亡国外,把《圣经》译成英文,并且在英文注释中攻击罗马天主教会制度。

英文《圣经》运回英国后,路德教在低级教士及城市商人中流传起来。

6O8'T`F[

9{_D"h}}

与此同时,在英国天主教会内部也出现了改革的要求。

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高级神职人员科雷特就是一个改革派,他反对信徒向牧师作秘密忏悔的做法,也反对教士独身的制度。

《乌托邦》的作者莫尔也攻击修道院的腐败,认为修道士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成为社会上的寄生虫。

他要求提高教士的知识水平。

`G> 6

/Ps}IW

但是,在英国对天主教会构成最大威胁的是王权。

英国王权在15世纪开始增长,特别是在1485年都铎王朝开始统治英国之后。

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在中等阶级的支持下,制服了贵族势力和议会,大大加强了君主的地位,这意味着专制主义在英国取得初步的胜利。

当他的儿子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即位时,专制主义遇到的惟一障碍便是天主教会。

但是,亨利八世在位初期对罗马教是奉命唯谨,竭力表现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姿态。

他毫不留情地镇压了路德派,并且亲自写书批判新教教义。

因此,人们很难设想他会起来反抗罗马教廷并且使英国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一刀两断。

VXlTA>a }

XO$ 9J

然而,一个偶然的因素成了导致英国君主与罗马教皇决裂的重要契机。

亨利八世结婚后只生下一个公主,没有子嗣。

16世纪20年代后期,王后凯瑟琳已无生育的希望,将来继承王位的,非那位公主莫属了。

但是在英国历史上女主执政尚无先例。

于是离婚再娶以求子嗣成为亨利八世心目中的一件大事。

他责成大臣沃尔西将离婚案上诉罗马教皇,希望被批准离婚。

当时教皇克莱门特七世本想左袒英王,但是他摄于凯瑟琳的侄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威势,不敢贸然从事,只好拖延不办。

当时英国新兴市民阶级和贵族都希望英国实行宗教改革,因为他们都垂涎教会的财产,而且市民阶级也迫切要求推翻天主教的统治以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亨利八世在市民和贵族的支持下,决定与罗马天主教廷决裂。

他于1529年召集议会,讨论宗教改革问题。

1530年下半年在枢密会议内形成了以托马斯·克伦威尔为首的改革集团。

}8J77[>/

'egW_zu

1531年亨利八世向罗马天主教会开火:强迫英国教士支付巨额罚金,理由是他们违反了一项关于未得国王批准不许接待教皇使节的古老的法规。

1532-1534年间,议会通过了“教士首年薪俸法”和“禁止税收上缴教廷法”,要求英国主教的第一年薪俸、教区征收的什一税以及教会以各种名义征收的税,一律停止上缴罗马教廷,改为上缴英国国王。

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王室的财政收入。

议会还同意英王有权任命英国主教而无需向教皇请示。

不久,亨利八世就授意坎特伯雷天主教克兰默宣布解除国王与王后凯瑟琳的婚姻,并且认可国王与安娜·波琳结婚。

此时,克莱门特七世正式否决了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离婚的要求,并以通奸罪开除了亨利八世的天主教教籍。

;hU56lfZ)X

$$`E@\5P

英国与罗马教廷的正式决裂发生在1534年。

这一年议会通过“至尊法”,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惟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和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

另一项法律宣布切断与教室的一切来往,凡否认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者,均处以叛国罪。

《乌托邦》的作者莫尔和罗切斯特主教约翰·费希尔由于继续坚信教皇权力至上而被处死。

i3g;B54

osQWSs

1536年在克伦威尔的支持下,制定了“十条法规”。

它只肯定了天主教的洗礼、忏悔和圣餐,否认了礼敬偶像、弥撒等天主教仪式,从而使英国教会接近路德教。

1538年克伦威尔又发布“十七条指令”,使英国教会国教化和国家机构化。

1537年亨利八世还批准英文版《圣经》在英国发行。

这在英国影响极大,因为英国人比此可以自由阅读《圣经》了。

fXCx!3m

d51l7't

在英国断绝与罗马教廷的联系之后,英国路德教派及其他教派又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天真地相信英国已真的成为新教国家了。

面对群众运动的复活,1539年年初,亨利八世的宗教思想又回潮了。

他又回到天主教的立场上来,声称天主教的任何信条都是金科玉律,不能变更。

他怂恿议会通过“取缔分歧意见六条款”,肯定了天主教教义及实践中的主要部分,并且宣布以恐怖手段惩罚宗教不同意见者。

结果,伦敦有500名市民因倾向改革而被捕。

托马斯·克伦威尔由于推行宗教改革政策,与亨利八世意见相左,在1540年6月以叛国罪被处死刑。

据估计,亨利八世在位期间,因宗教问题而被处以极刑者达数千人之多。

d4<Ic#

Qag@#!&n

然而,在英国宗教改革期间,亨利八世所实行的措施中,有一项措施对后世的影响甚大,那就是废除修道院制度。

修道院中丑闻与弊端层出不穷,久已为人们所诟病。

而且,僧侣、修道士们对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一事一般都抱反对态度,他们继续效忠于教皇。

但是,亨利八世决定向修道院开火,主要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

由于过惯了挥霍浪费的生活,亨利八世经常处于财政拮据状态,他发现解散修道院及没收修道院的地产,可以解决财政困难。

1536年他终于开始行动,下令解散376所修道院。

到1539年他又下令封闭大修道院200所,勒令修道士还俗,发给生活津贴,并且没收修道院的全部土地。

对于没收来的土地,亨利八世将一部分归王家所有,一部分赏赐给自己的亲信及大贵族,一部分在市场上抛售。

被抛售的土地都落到大资产阶级手中。

呢绒商人理查德·格拉善一次用1173镑购得约克郡三座修道院的土地。

获得修道院土地的人们形成了一个反对恢复天主教的既得利益集团。

+o})Cs`|=A

ml e"!

亨利八世的儿子爱德华六世在位期间(1547—1553),ZF为英国教会制定的教义条文带有明显的新教性质。

拉丁文的《祈祷书》都译成英文。

被当作是赎罪的仪式的圣餐取消了。

NidG|Yg~Z

;(M`Wy]2

但是,爱德华六世短命而且无后,死后由亨利八世的公主玛丽·都锋嗣位(1553-1558)。

玛丽本人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废除父亲及异母弟在位时期的宗教立法,恢复了英国教会对罗马教廷的隶属关系。

为了表明在英国恢复天主教的决心,她又与天主教顽固派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结婚。

玛丽女王以极其残酷的手段惩罚新教徒,在她在位期间,有300名新教教徒被处死,大主教克兰默竟被处以火刑。

她因此而有“血腥的玛丽”之称。

3l"7$B

sxcpWSGA^

玛丽与菲利普二世无后,在女王死后,王位传给她的异母妹妹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在位(1558—1603)期间,英国教会在教义及实践方面最后固定下来。

根据议会的一项法案,又断绝了英国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关系,并且再一次把英国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

1563年议会制定的《三十九项信条》规定了英国教会的教义,把《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坚持“信仰耶稣即可免罪”的原则。

玛丽在位时任职的主教们几乎都拒绝承认这个变革,因而或被下狱,或被流放。

但是伊丽莎白女王并没有取消主教制,她又任命了一批新主教。

1!<k-vt

7KU/ 1l9$9

伊丽莎白女王采取严酷的措施去强迫所有的英国人都遵从她在宗教上的这些决定。

信奉天主教者,处以死刑。

成立宗教法庭,专门审判异教徒。

X5M)MP+I

A`2l;MW

外国人若欲对英国人的特性有一个正确认识,切不可将视野局限于都市。

他须深入乡间,逗留于大小村庄;游览城堡。

别墅、农房、村舍;漫步园林;沿树篱和青葱小道缓缓而行;流连于乡村教堂,参加教区节庆、定期集市等乡村节日,并与身份、习惯和性格各异者交往。

aLapb5VV

在一些国家,都市吸引着本国的富翁名流,为优雅贤明的上流人士惟一固定居地,而在乡村居住的几乎为粗俗农民。

相反,在英国都市仅为一个聚会的场所,或曰上流人士集中的总部。

一年中,他们只在城里度过短暂时光,寻求一时消遣,并在匆匆纵情狂欢之后,又一如既往地返归乡村生活,此处显然更为惬意。

因此,各阶层的人遍及全国,即便在最偏僻幽深的地点,你亦时有所见。

D/C,Q|Ya6

事实上,英国人对于乡村天生情深意浓。

他们对自然之美颇能感悟,对乡村的乐趣与劳作喜爱非凡。

此种 仿佛与生俱来。

即便市民,生活于熙来攘往的闹市,亦能很快熟悉习俗,对乡下的活儿显得颇为老练。

商人在都市附近有其舒适的休养场地,常在此种植花园,培育果树,其自豪热情,与经商习俗,对乡下的活儿显得颇为老练。

商人在都市附近有其舒适的休养场地,常在此种植花园,培育果树,其自豪热情,与经商买卖、获取成功时的相比并不逊色。

即使不幸的人——他们注定要在拥挤的闹市中度过一生——也极力装点什么,以便时时看见自然的鲜绿色彩。

在城市最昏暗阴沉的角落,客厅窗户常装饰着一排鲜花;凡能种植的空地,均有草坪与花床;每一四面临街的房区,均有仿造园林,造型别致,翠绿清新,熠熠生辉。

}ybveZxv5A

外国人,若仅见到都市的英国人,则易对其社交特性不存好感。

在大都市,他要么一心忙生意,要么赶赴无尽的约会,其时间、思想和感情即由此耗费。

所以他总好像急急匆匆,心不在焉。

他无论身在何处,马上又欲去其他地方;谈着某个问题,又恍您想到另一件事情;一面探亲访友,一面又考虑节约时间,另作他访——因这一拜访已于早晨安排。

人们认为,都市如伦敦,会使人自私无聊。

熟人朋友相见,极其偶然短暂,只能简单寒暄客套。

你目中所见,只为其冷漠的外表——而可贵友好的品质根本无暇活跃,奔涌而出。

T1yJp$yD"

但在乡下,英国人便将真情实意充分流露。

他挣脱都市冷漠拘泥的形式和消极不良的礼仪,抛弃畏缩冷淡的习惯,变得快乐开心。

高雅社会一切美好的东西,他极力获取,却将其约束尽皆摈弃。

他或隐居一处,勤奋用功,或寻求雅趣,或从事乡间劳作,所需物资在乡邻应有尽有。

各种书籍、绘画、乐曲、马狗及体育用品随手可获。

无论对人对己,他均不强制,真诚待之,热情好客,一心带去欢喜,人人均凭爱好各有所得。

z;`o>Ja2

在耕作土地和所谓园林术上的情趣,英国人无与伦比。

他们潜心研究自然,发现她千姿百态,优美可爱,和谐相融。

在其他国家,迷人景色遍布野外;而在英国,居家附近随处可见。

他们似乎抓住她腼腆隐秘的魁力,犹如玩耍魔法,将其呈现于乡宅四周。

((L=1]w

英国的园林景色宏伟壮丽,感人至深。

草坪宽阔,如一张价涨鲜绿的地毯,不时可见参天大树,枝茂叶盛。

树丛和林地庄庄严壮观,鹿群结队悄然而过,野兔跳向隐蔽之处,或野鸡忽然振翅高飞。

小溪婉蜒曲折,自然优美,或扩展成一片明净的湖水——这一潭与世隔绝的小湖,将颤动的树影映照其间,黄叶安然躺于其中,鲑鱼漫游于清澈的水里,丝毫无惧。

某乡村庙宇或林神塑像,因天长日久发绿受潮——这一切,使幽僻的地方呈现出古雅神圣气派。

VE{[52

而这些,仅为英国园林景观的几许特征而已;尤其令我欣喜的,倒是英国人装点中等生活朴素的房屋时,所具有的创造旧才。

即便最拙劣的住处,最贫瘠的不毛之地,一经英国人之手,即变成小小乐园。

他们独具慧眼,立即看出其潜力所在,心中构想出未来美景。

一块草木不生的地方,经他们一运作,即可爱迷人,此为艺术之功,极尽微妙。

他们将树木精心栽培,细加修剪;鲜花植物布局美观,叶片鲜嫩雅致;山坡上新生出天鹅绒般的绿草;透过空隙处,可见远方蓝蓝天空,或水面银波闪闪——这些,均配置得灵巧嫡熟,一丝不苟,素雅温和,宛如画家作完备受喜爱的画,再富有魔力地着上几笔。

)+T\LU

英国富人雅士的宅第,颇富意趣,优美雅观,其特征多少为乡村汲取,直至最低阶层。

连普通农夫,亦对茅屋和狭小土地作精心修饰。

树篱匀称堪称可人,门前有一草地,只见花坛小巧,四周黄杨整洁悦目;忍冬爬至墙上,花悬于格构窗周围;窗内有花盆数个;冬青植于住屋近处,别具一格,冬天因此不再沉闷,仿佛满目绿色的夏日,天伦之乐由此而生——这,无不显示高雅情趣的影响,此情趣源于上流社会,渗入公众最低一层。

正如诗人所颂,若爱神乐意一睹茅屋,定非英国农夫之村舍莫属。

j]i:~9xKW

英国上层,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其民族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以为,世上最优秀的人莫过于英国绅士。

许多国家有身份的人,显得柔弱娇气,而他们则既雅致漂亮,又强壮有力,气色颇佳。

我想,此为长处户外,兴味盎然于乡村鼓舞人心的娱乐所致。

他们吃苦耐劳,身体得以锻炼;精神为之健康活泼,举止果敢坦率,即使都市愚蠢放荡之事,亦难腐蚀其品性,而绝不会令其消亡。

此外,在乡下,不同社会阶层似乎更自由地被此接近,更易融为一体,互相促进。

其间差别,不如都市明显无情。

财富分布至小庄园小农场,如此,从贵族到中上层人士,到小土地拥有者,到大量农场劳工,直至个体农民,彼此环环相依,秩序井然,贫富两极互相连结,而每个中等阶层者倒具有一种独立精神。

但必须承认,总体而言英国已不同过去;近几年生活艰辛,大庄园将小庄园吞并;有些地方,刚毅不屈的小农消失殆尽。

然而我以为,在上述整个体系中,这些仅为偶然的变化而已。

h;105$E1

乡村劳作,绝无卑劣低贱可言。

大自然一派宏伟壮丽景象,置身其中,令人奋发向上。

自然最为纯洁,使人欢欣鼓舞,在其影响下人即可自由退思。

此人也许简单粗陋,却不庸俗。

ZnDI J&S

因此,雅士在乡村与下层人交往,绝不像偶然与都市下层人为伍时产生厌恶。

他不再疏远冷淡,而乐于将等级差别抛弃,真心诚意享受普通生活。

的确,乡村乐趣使人们更紧密相连;猎狗和号角声,使一切情感和谐相融。

英国贵族和中上阶级,与任何国家的相比,在下层人中更受欢迎;尽管下层人忍受诸多艰苦,但对财富特权分配的差别几无怨言,我想此为一个重要原因。

lN"%~n

高低社会阶层之所以能彼此融洽,或许亦归功于贯穿英国文学的乡村情感:作品常以乡村生活为题,英国诗人对自然的描写丰富多彩,无可比拟。

此种情况,始于乔叟的《花与叶》,延续至今,自然风景的清新芳香无不飘入室中。

外国的田园诗人,仿佛仅对自然偶然一顾,因此只知其一般可爱之处;而英国诗人却与之同生共乐,寻她至最幽深隐蔽的地方,观察其细致入微的变化。

微风中水花震颤,树叶沙沙落地,溪里传来钻石般的滴水声,朴实的紫罗兰散发出芳香,雏菊清晨焕发出绯红的色彩——这一切,均逃不过热情灵敏的观察者的双眼,并在其笔下幻化着美丽寓言。

3>%oGbo

雅士投身乡村事务,使其大为改观,堪称奇迹。

英国岛多则极为平坦,但一经精心培育即妩媚动人,否则便单调乏味;仿佛它被装饰上城堡宫殿,绣以各种公园和花园。

它所富有的,并非雄伟壮丽的景观,而是小巧精美的田园风光,颇具乡村的幽静与安宁。

每一古老农舍和生着苔藓的茅屋,即是一幅风景画。

道路蜿蜒曲折,美景深藏于簇簇树林和围篱中,使玲珑可爱的风光接连不断,赏心悦目。

U6V+jD}L]

然而,英国景色最妩媚之处,尚在于似乎贯穿其中的精神情感。

它使人想到井然的秩序,宁静的环境,公认的简朴准则,古老可敬的风俗习惯。

万物好像无不生于长年累月井然安宁的生活方式。

古老教堂有着悠久的建筑风格;其门低矮厚实;哥特式尖塔高耸其上;窗多为窗花格和彩色玻璃,受到精心维护:昔日的勇士伟人以及当今君主祖先的墓碑,庄严堂皇;墓碑上,记载着一代代坚强不屈的自耕农的历史,其子孙后代,今天仍在同一土地上耕种,在同一圣坛祈祷。

牧师宅第古雅离奇,有助陈旧老化,但不同时代住户仍依照各自情趣,加以维修改造。

小路按传统通行权利,从教堂墓地延伸出来,穿过令人惬意的田野,沿一排排阴凉的树篱伸去。

附近村舍历史悠久,公共草坪掩蔽于树阴之下,而今人的祖先即曾在此游戏玩耍。

古代宅第独处一旁,俯瞰周围美景,俨然一派保护神气。

这些特征,多为英国风景所具备,显示出一种宁静安然的情调,世袭的朴素美德和对乡土的依恋之情;这亦深切动人表明了英国民族的精神风貌。

'B&gr}@4O=

礼拜日早晨,田野一片静谧,教堂响起庄严的钟声。

农夫们装扮一新,面容红润,心怀喜悦,平静地穿过青葱小路拥向教堂,目睹此景总令人高兴。

但更让人高兴的是,傍晚见他们聚集在小屋门口,愉快有加,虽然亲手装点的舒适环境极尽简朴。

1838年,18岁的亚历山大德丽娜·维多利亚成为英国女王。两年后,维多利亚和表哥阿尔拔亲王结婚,这位亲王是德国萨克斯科堡家族的王子,和维多利亚的血缘关系非常近,他的父亲是维多利亚母亲的弟弟。这真是门当户对,也是可怕的近亲结婚。偏偏两人感情很好,一世忠诚,共生育了9个孩子:5个女孩,4个男孩。

待孩子们都长大了,维多利亚便开始给他们安排婚姻。按照欧洲王室约定俗成的规矩,女王的孩子是不可能婚配给平民的,婚姻对象必须在各国的王公贵族里挑选。第三个女儿艾丽斯嫁到了德国,成了德国黑森家族大公爵路易斯二世的孙媳妇,不幸的是这个女儿身上带有母亲遗传的血友病的隐性基因,她为黑森家族生下王子之后,人们惊恐地发现孩子患上了血友病。

同样的惊恐还发生在西班牙。维多利亚的小女儿爱彼特丽丝也嫁入了黑森家族,她的女儿小维多利亚也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小维多利亚成年后嫁给了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源自外祖母身上的血友病基因便进入了西班牙王室,随即出生的西班牙王子亚丰索患上了血友病。

可怕的疾病并没有停下传播的脚步,艾丽斯的女儿们身上也带有血友病的致病基因,大女儿艾琳成为德国皇帝的媳妇之后,又给皇帝生下了一些带有致病基因的孩子。二女儿艾利克斯嫁到俄国,成为沙皇尼克拉斯二世的妻子,同时也将可怕的血友病不远千里地带到了俄国皇室中。

源自维多利亚身上的血友病致病基因通过贵族联姻的方式扩散到4个国家的皇族身上。当时的人们不知道其中玄机,把在皇室中流行一时的血友病称为“皇室病”。也正因为这强大的家族网,维多利亚得名“欧洲的祖母”。

被施魔法者

曾经在欧洲创造了统治时间最长,统治地域最广纪录的封建家族哈布斯堡家族随着1918年奥匈帝国的解体,终于结束了家族王朝的历史。而在这长达600多年的统治期间,哈布斯堡王朝便是靠着复杂的联姻巩固其地位的。这个王朝中有一句经典的座右铭:“让其他人发动战争去吧,而你们,快乐的奥地利人,就去结婚吧!”其实在18世纪,哈布斯堡王朝就衰落了,科学家和史学家们推测这与王朝贵族间近亲结婚和**产子不无关系。

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位直系继承人是查尔斯二世,他的父亲腓力四世是他母亲的亲叔叔,而他的曾祖父菲利普二世也是他妻子的亲叔叔,也就是说查尔斯二世的祖母同时也是他的姑姑,这简直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了。当然查尔斯二世也无须过多称呼自己的亲人,因为他直到4岁才勉强开口说话,而且语意含糊不清,到了8岁终于学会走路。他的身形比一般人矮,而且瘦弱不堪,没有什么治理国家的能力,到了30岁时看上去已经是老态龙钟,全身浮肿,无法站立走路,而且时常遭受幻觉和痉挛的折磨。

即使这样,查尔斯二世还是结了两次婚,因为强大的哈布斯堡王朝需要直系继承人来延续香火。可是天生阳痿的他根本无法让妻子怀孕,因此直到39岁的生命走到尽头之时,他也没有生下一个孩子,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的直系从此消亡。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查尔斯二世身上至少带有两种遗传病,一种是肾病,这是他身体浮肿的原因之一;还有一种是激素失衡导致的生长发育迟缓。当然,查尔斯二世身上还有哈布斯堡王朝成员特有的疾病“哈布斯堡下巴”。该疾病的特征是下颌畸形,导致舌头偏大,话都说不清楚。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是近亲遗传的结果,以为是中了巫术诅咒,因此将查尔斯二世称为“被施魔法者”。

从查尔斯二世往前追溯的200年间,直系的11次婚姻中,有9次是近亲结婚,其中两对发生在叔叔和侄女之间,还有两对发生在堂兄妹之间。

16世纪中叶,哈布斯堡王朝分裂成两个分支——奥地利和西班牙。前者占据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史称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统治整个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称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整个王朝中的家族成员曾出任神圣罗马皇帝,奥地利公爵、皇帝,匈牙利国王,波西米亚国王,葡萄牙国王、西班牙国王以及意大利、法国、尼德兰、比利时等若干地区的国王、大公及公爵,可以说足迹几乎遍布整个欧洲大陆。

从欧洲的历史来看,王室之间想要通过联姻来实现国家的合并或者联盟的强大,是要建立在同一民族,且双方都有意愿要统一的前提下的。但大多数时候,这样的联姻除了把一些致病基因扩散之外,根本达不到“欧洲一体化”的目的。

可怕的近亲撞击

“疯女”胡安娜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代血统纯正的继承人,自她之后,西班牙王室身上就掺入了其他血液。她就是带着疯狂因子的血液嫁给腓力的。腓力虽然是个帅哥,但他身上依旧有一个明显的遗传特征,那就是“哈布斯堡下巴”。两个带有遗传疾病的人结合在一起,致使一些遗传疾病在以后的联姻中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

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从父亲腓力手中接过了奥地利、弗兰德和神圣罗马帝国,还有那个突出得连嘴都无法合拢的下巴。查理五世对于他自己的这个丑陋特征也颇感无奈,在会见法国国王之前,他为了不吓到对方,只得无奈地先写信给法王打预防针:“我的嘴巴的确总是张着的,但是我不咬人。”

查理五世从母亲胡安娜手中接过了西班牙的统治权,虽然没有继承母亲的疯病,但骨子里的悲观忧郁气质还是让他主动放弃了王位。退位之前,他将强大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国土一分为二,奥地利地区给了弟弟费迪南,西班牙和旗下所有领地则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此后,为了保持王朝的统一,两边一直保持着世世代代的通婚关系。

腓力二世继位后,娶了表妹葡萄牙公主玛利亚,生下了唐·卡洛斯。唐·卡洛斯天生身体右侧发育不良,导致前鸡胸后驼背。同时畸形的还有心态,据说他幼年时就喜欢看活烤兔子的场面,为了寻求刺激和快乐,还曾经把马厩里所有马的眼睛都扎瞎。

唐·卡洛斯16岁的时候摔了一跤,头部受伤,为了清除脑内积液,医生切除了他的部分头骨,这下情况更糟糕了,唐·卡洛斯变得痴痴呆呆,整天在大街上游荡,时而骚扰年轻女性,时而朝贵妇人吐口水,嘴里嘟嘟囔囔骂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一次,因为鞋匠制作的鞋不合脚,他居然命人把鞋子剁碎煮了,然后逼迫鞋匠吃下去。

父亲腓力二世忍无可忍了,只得把唐·卡洛斯囚禁起来。精神错乱的唐·卡洛斯没几年就死了,腓力二世失去了唯一的继承人。

这期间,腓力二世的第一位妻子死了,他先后还有过两段婚姻,其一是与英国女王“血腥玛丽”,在这段婚姻期间,腓力二世得以和玛丽共同执掌英格兰,但他们之间无子。玛丽死后,腓力二世又娶了法国瓦卢王朝的公主伊丽莎白,可是伊丽莎白短命。为保王权,腓力二世不得不再次联姻,这一次,他娶了自己的侄女、奥地利公主安娜。

腓力二世和安娜终于有了儿子腓力三世,并顺利继承了他的大位。腓力三世又与奥地利联姻,娶了自己的堂妹,生了儿子腓力四世。

联姻还在继续,腓力四世娶了自己的奥地利侄女,然后,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被施魔法者”查尔斯二世就呱呱落地了……

1700年,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陨落,但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还在继续内部联姻,坚持了两个世纪。直到弗朗茨·约瑟夫上台,并娶了美丽的茜茜公主。此后,弗朗茨就经历了最可怕的家庭悲剧。

有人说,弗朗茨遭受了伯爵夫人卡洛琳·柯罗丽的诅咒,卡洛琳的儿子参加了1848年匈牙利的起义被判死刑,受刺激的卡洛琳对天呼喊:“天堂和地狱里的神灵们,请替我摧毁皇帝的幸福,让他的家族后继无人,夺取他最爱的人,破坏他的生活,毁掉他的孩子吧……”

但发生在弗朗茨身上的一切与其说源于伯爵夫人的诅咒,不如说源自更早的“疯女”胡安娜。胡安娜那疯狂的血液在子子孙孙身上流淌,令后人抑郁且自杀倾向严重。弗朗茨和茜茜公主唯一的儿子鲁道夫就遗传了这种力量,于1889年在皇家猎苑饮弹自杀,弗朗茨失去了唯一的继承人。

1918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终于彻底画上了句号,由“疯女”胡安娜和英俊的腓力组合的基因终于休止。

西班牙王储情定离异女主播 国内媒体又惊又喜

经过几段风风雨雨的恋情,欧洲身价最高的钻石王老五之一、西班牙王储费利佩·德博尔冯-格雷西亚终于为感情找到归宿。西班牙王室1日发表声明说,费利佩王储已经和离异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莱蒂齐亚·奥尔蒂斯·罗卡索拉诺订婚,两人已于2004年夏天在首都马德里的阿尔穆德纳大教堂举行婚礼。

天主教会不反对婚事

西班牙王室在公告中说,费利佩王储将于6日前往王宫,正式请求胡安·卡洛斯一世国王夫妇批准这一婚事。如果一切顺利,他已于2004年初夏步上红毯,在首都马德里的阿尔穆德纳大教堂迎娶莱蒂齐亚·奥尔蒂斯。

虽然比不上未来夫君的名气,但莱蒂齐亚·奥尔蒂斯在西班牙也算得上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主持人。

生于1974年的莱蒂齐亚·奥尔蒂斯出生在西班牙北部阿斯图里亚斯的一个记者世家。曾在西班牙国家通讯社埃菲社和《阿贝赛报》供职,并曾经在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合家欢台任职。

莱蒂齐亚·奥尔蒂斯的事业有声有色,相比而言,她的个人生活就显得十分低调,私生活更是不为外界所知。人们只是通过《阿贝赛报》网站上公布的职员简介中知道她曾经有过一段短暂婚史。1999年,莱蒂齐亚·奥尔蒂斯同早先教过她的一位老师结婚,但这场婚姻仅仅维系了一年,两人就分道扬镳。

对于莱蒂齐亚·奥尔蒂斯和王储缔结姻缘的前前后后,媒体说法不一。最常见的说法是,事业成就姻缘。据说,她是2002年12月在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亚报道油轮泄漏事件时同费利佩相遇,两人此后开始频繁约会。2003年年9月,费利佩又邀请莱蒂齐亚·奥尔蒂斯同自己的父母见面。同王室对于王储之前几段恋情的缄默态度大相径庭,西班牙王室这次对王储的婚事不仅认可,甚至还通过王室发言人公开对外表达了“满意”的意思。

关于天主教会是否会因为女方有过离异背景而对婚事持反对态度,这一疑虑基本可以打消。西班牙媒体认为,鉴于莱蒂齐亚·奥尔蒂斯当初结婚时并未在教堂举行过婚礼,天主教会因此不会反对她的第二次婚姻。

几段恋情都不被认可

但在西班牙人眼里,费利佩王储还应该抽时间为自己的终身大事上点心。毕竟,历代西班牙国王都是在25岁前就结婚了。

在西班牙人看来,王储一直独身的原因绝不在于缺少机遇。他和马里科伯爵的女儿伊萨贝尔·萨托里乌斯的关系曾维持数年之久。一些热衷于报道社会新闻的小报甚至已经把这位金发披肩的西班牙女郎视作未来的王妃。可惜伊萨贝尔的个性太强,不得索菲娅王后的欢心,最后只能和王储依依分手。

当西班牙王室宣布王储费利佩将于1999年1月前往布鲁塞尔时,人们猜测他此行的目的可能不仅仅是要学习一些关于欧盟的知识。

大家很快发现了另外一个原因。时年31岁的王储面临结婚的压力。他此行的另一个目的是和一位25岁的王妃候选人———索菲娅·乌伦斯接触。乌伦斯**是瑞典前国王奥斯卡二世的后裔。

尽管乌伦斯可能是一位很有实力的人选,可惜费利佩王储对这位贵族后裔一直产生不了热情。他曾经这样说过:“公主市场非常有限,我并不一定要从这里选择。”

之后,费利佩先后和列支敦士登的塔蒂亚娜、美国人吉吉·霍华德以及意大利人埃斯梅拉达·亚科贝拉·马乔奇有过一段交往。在这几段感情都不了了之后,他和来自挪威的“灰姑娘”埃娃·桑侬展开了一段长达4年的恋情。

爱上内衣模特惹非议

费利佩和埃娃的爱情是从1997年6月在挪威王室继承人哈康王储家里开始的。受女友、也是哈康王储前女友、同样也是模特的凯瑟琳·克努森邀请,埃娃遇上了英俊的费利佩王储,并为他的魅力所倾倒。而这位时年22岁的挪威姑娘完美的身材、大眼睛以及她的腼腆也很快就吸引了费利佩。在他们第一次相遇的三个月后,埃娃通过西班牙一家模特事务所联系,找到了一个在西班牙工作的机会。

同年10月,西班牙人发现了这对情侣。人们很快就看见他们出现在王储的密友阿尔瓦罗·富斯特父母的乡间别墅里。在数月的时间里,这对情侣试图过着幸福而不引人注目的日子。然而,西班牙那些喜欢追踪名人的摄影师让他们无法安静。埃娃对此感到厌倦,于是返回挪威。

1998年夏天,王储邀请埃娃到北部的马略尔卡岛度假。这位年轻的挪威姑娘在海滩上与王储嬉戏时,不小心袒露出胸部,当时在场的摄影师抓拍下这一场面。尽管埃娃放弃T型台来到韦斯特达尔学院读书,但此事产生的不良影响在随后几年里总是伴随着她。

1999年夏天,这对年轻的情侣与包括阿尔瓦罗·富斯特在内的一伙朋友前往印度和尼泊尔度假。一年半以后,一些照片被刊登在媒体上,人们从中可以看到费利佩王储的手臂温柔地搭在埃娃的肩上。数月过后,整个西班牙王国都亲眼目睹了王储和他的平民情侣的私生活。从2000年9月在加的斯,到2001年2月在圣莫里茨,再到马德里,他们纯朴温柔的爱情都以照片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不被接纳恋情画句号

然而在西班牙王室看来,所有这些似乎都是有失分寸的不当举止。“费利佩王储与埃娃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友谊。”很快,从萨苏埃拉宫传来了这样的说法。

在之后三个月的时间里,传闻四起。有半数西班牙人认为,埃娃丝毫不具备将来成为王后所需要的种种优点。比如说,她没有风度,出身于平民家庭,而且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更何况,她还来自一个离婚家庭。埃娃10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之后各自重新组织了家庭。

2001年12月14日,这段始终不能被国人接纳的感情终于以一个无奈的句号做结。

当天,受委派前来记录国王2002年日程安排的各路记者正在同胡安·卡洛斯国王的发言人进行讨论时,费利佩王储走了进来。他说:“我借此机会告诉你们埃娃和我已作出的决定。”在场记者都显得有些紧张。因为他们都知道重要的时刻来到了。难道是宣布结婚?因为这是王储费利佩4年来首次当众提及埃娃的名字,并公开承认他们之间的罗曼史。

王储接着说:“埃娃和我经过协商,决定不对未来作出任何承诺。我们一致决定终止我们的关系。我们将继续走各自的生活道路……”

尽管王储竭力强调:“我始终感到高兴的是,我父母相信我的判断、尊重我的意愿和决定。”然而媒介普遍认为,将这对情侣分开的是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有人甚至认为,正是国王本人准许在杂志上公开刊登他儿子和埃娃在印度的照片,以挑起一场全国性的辩论,并以此向王储表明,他的婚姻牵涉整个国家。

在和埃娃分手后,费利佩王储对有关未来西班牙王后问题的回答一概是:“对不起,我什么都不知道。”惟一的一次破例,是他和埃娃分手两个月后接受埃菲社的那次采访。当时,他称自己将要迎娶的未来王后必须是一位“了解、欣赏并且知道如何在西班牙社会中代表王室形象的女子”。(新华社记者 岳玉苓)

导读:就像手表 象征着一位男士的身份一样,一顶皇冠也象征着一个王妃的地位。让我们共同来看看历年王妃的绝美皇冠吧!看看他们在世人眼中到底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

就像手表 象征着一位男士的身份一样,一顶皇冠也象征着一个王妃的地位。让我们共同来看看历年王妃的绝美皇冠吧!看看他们在世人眼中到底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

戴安娜王妃的皇冠

戴妃和她的母亲结婚时都是戴的这顶

这是戴妃的娘家斯潘塞家族的珍宝,戴妃和她的母亲结婚时都是戴的这个,戴妃的弟弟斯潘塞伯爵大婚时,新娘戴的也是这个。

王冠顶部的钻石可以自由拆卸,转换成珍珠

戴安娜在1981年得到了这顶王冠

戴安娜在1981年得到了这顶王冠,玛丽王后在1913年命珠宝匠仿制她祖母剑桥公爵夫人的王冠制造了这顶。

制造于1910年

挪威王妃梅特在大婚时佩戴

挪威王妃梅特在大婚时,得到了这份礼物。它制造于1910年,是哈罗德国王与索娅王后结婚时的礼物。

镶有绿松石的王冠

格洛斯特公爵夫人布丽吉特

这顶镶有绿松石的王冠是TECK公爵和夫人送给女儿玛丽与乔治五世的结婚礼物。当爱丽斯公主与格洛斯特公爵亨利结婚时,玛丽王后把它送给了爱丽斯公主。图为格洛斯特公爵夫人布丽吉特,说句题外话,她长得挺美的,格洛斯特公爵是英国最有价值的单身 贵族,当时戴妃的姐姐莎拉追求过公爵,并一心想嫁给他,但没有成功。

钻石和珍珠结合起来是贵族的象征

多数还是把钻石和珍珠或宝石结合起来……都是贵族的象征,摩纳哥的卡洛琳公主的这顶珍珠钻石王冠,是她的祖母夏洛特公主在1920年与丈夫结婚时,获得的礼物。

由一颗巨大的碧玉和两颗钻石领针组成

这是玛德琳公主18岁生日时从父母那儿获得的礼物,它由一颗巨大的碧玉和两颗钻石领针组成。曾属于玛格丽特王妃所有,玛德琳公主的眼睛颜色和这颗碧玉很像。

瑞典王后

西尔维娅成为瑞典王后时,第一张官方肖像照戴的就是这顶王冠,它由成百上千颗钻石组合成蔓状花纹的形状,它高125厘米,长50厘米,西尔维娅并不经常戴它,可能因为过于沉重的缘故。

西班牙国王的结婚礼物

佩戴豪华头冠

这个巨大的钻石王冠是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和新娘英国公主维多利亚-尤金妮亚结婚时的礼物。

整套首饰 是从国王的王冠上截取下来的一部分

这套首饰是不允许离开丹麦国土的

这套绿宝石镶嵌的王冠以及整套首饰是从国王的王冠上截取下来的一部分,因此这套首饰是不允许离开丹麦国土的,女王从未在丹麦以外的地方戴过这套首饰。

来源于俄罗斯

是伊丽莎白女王珠宝中最著名的一个

这是伊丽莎白女王珠宝中最著名的一个,它来源于俄罗斯,最早属于俄罗斯的公爵夫人Vladimir,她是梅克伦堡公主,在1917年时,一位年轻的英国贵族将它从圣彼得堡的宫殿里偷了出来。1921年,玛丽王后买下了这顶王冠,伊丽莎白女王有时会用绿宝石来替换镶在王冠里的珍珠。

这顶王冠制造于1900年,属于肯特公爵家族所有

肯特公爵夫人

腓力二世(西班牙语:Felipe II de España,英语:Philip of Spain,1527年5月21日-1598年9月13日),又译费利佩、菲利普、菲利波。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菲利普一世 Philip I,1580年-1598年)。

法国宗教战争初期,西班牙击败法国,使腓力二世野心壮大。1565年,奥斯曼军队企图登陆战略地带、有圣约翰骑士团守卫的马耳他,被西班牙击退。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大帝在翌年去世,其较为平庸的儿子塞利姆二世继位,令腓力更有信心,决定主动进攻。1571年,查理五世的私生子奥地利的唐胡安领导西班牙、威尼斯共和国和欧洲志愿者的舰队,在勒班陀战役击溃奥斯曼舰队。此乃海军历史一场重要战役,因为奥斯曼帝国失去了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权。西班牙的胜利,加上腓力二世背负著反宗教改革的任务,使西班牙的国威和海外强权达至顶峰。

腓力二世统治时期使西班牙国力昌盛,同时在军事方面开支巨大,因此腓力二世不得不多次增税。以至腓力二世在1557年、1575年和1598年3次宣布国家破产。在腓力二世时期,历史学家常以这段时间为哈布斯堡王朝之称霸欧洲。腓力二世雄心勃勃,试图维持一个天主教大帝国,但最终未能成功。在他去世后,西班牙非常快衰落了。

腓力二世继续执行其父在西班牙执行的一切强化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他统治时期,中央 真正开始剥夺一些历史上的王国和民族地域(阿拉贡,卡斯蒂利亚,巴伦西亚,特别是加泰罗尼亚)的独立性。

腓力二世扑灭了1590年至1591年阿拉贡为保持其自治地位而发动的暴动。他并且取消一些城市的自治法规,大概是为了更有利于王室获得直接的税收。在腓力二世时代,西班牙的集权程度和官僚体系的臃肿可与东方国家媲美。

腓力二世对低地国家实行毫不妥协的铁腕统治;1567年他任命著名的将领和刽子手阿尔瓦公爵( 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为尼德兰总督。后者严厉镇压尼德兰人民的一切反抗活动,处死了大约8000人。

腓力二世为坚定而狂热的天主教徒,他的许多政策中都能看到宗教信仰的影子。这大大影响了他在一些问题上的判断,并使 卷入一系列宗教纷争。特别是由于腓力二世希望铲除各种异端或异教的决心,中世纪的宗教审判和迫害异端在他统治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腓力二世大力支援天主教宗教裁判所,使大批持异端邪说的人(不管是真有其事还是受到陷害)在火刑柱上化为灰烬。他的另一项政策则使1568年-1570年被强制迁徙到西班牙内地的摩尔人受到残酷迫害。

从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开始的对 和犹太人的迫害和驱逐最终使西班牙的种族构成趋于"纯化"。

腓力二世执行了积极的对外政策,似乎他有决心也有能力推动一场把整个欧洲统一到一面旗帜下的运动。

在即位之初,腓力二世曾因为希望维持他对义大利领地的支配和削弱教会力量而与教皇保罗四世发生一场不小的冲突。他也继续进行其先辈为之努力的义大利战争。

1557年,西班牙军队在圣康坦战役中击败了法国军队。腓力二世于1559年和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签订了对西班牙有利的卡托-康布雷齐和约,从而结束了绵延半个世纪的义大利战争。

1565年,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围攻马耳他岛,引起了一场恶战。

1571年,奥斯曼军队占领塞普勒斯,基督教世界感到安全受到了极大威胁,各种力量开始联合起来,腓力二世与教皇以及威尼斯结成同盟,组成了一支强大的海上远征军。

同年10月7日,两个帝国海军主力在希腊西部的勒班驼海峡相遇,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海战之一的勒班多海战(这壹次西班牙海军由腓力二世的异母弟弟(查理五世的私生子)唐·胡安 奥地利率领)。奥斯曼有230艘战舰,基督教方面有208艘战舰,混战中双方都有大量伤亡,海水被染红,基督教的舰队最终战胜了 的舰队,但他们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损失帆浆战船16艘,8000人战死,21000人受伤)虽然这场战争阻止了奥斯曼人的扩张,但西班牙也无法再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海上作战了。

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也是勒班驼海战中的一名士兵,并且在战斗中受了伤。

1580年,腓力二世派遣阿尔瓦公爵率军强行合并葡萄牙(葡萄牙过了60年后才重新独立),当上了葡萄牙的国王。称菲利普一世(因为他是葡萄牙历史上第一个称菲利普的国王)。

1554年,当时还是王储的腓力二世与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结婚,但婚后腓力二世几乎不曾在英格兰住过。腓力二世与玛丽均为天主教徒,他们共同对国内的新教徒实行恐怖政策。

然而在玛丽一世死后,同情新教的伊丽莎白一世登上英格兰王位。腓力二世曾向伊丽莎白求婚未果。伊丽莎白对新教的显著偏爱,使腓力二世作出入侵英国的决定,他于1588年建立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无敌舰队。

虽然在当时(16世纪八十年代),美洲的收入达到了200万金币,但仅建造无敌舰队的费用就高达1000万金币,而且这1000万在几天时间内就打了水漂(这当然是后话),这就预示著西班牙的衰落开始(本来在非常长时间以前就已暗藏着非常多衰落的因素了)对此,腓力二世不认为然。

1588年5月,拥有130艘舰只和3万余名战士的无敌舰队在麦迪纳-西多尼亚率领下向英格兰发起远征。在著名的英吉利海峡遭遇战中,这支舰队被机动灵活的英国海军击溃了。在返航途中,又由于风暴因素而在苏格兰海域折损了许多舰只。一些幸存的舰队往北逃窜,绕过苏格兰、爱尔兰再返回西班牙,损失惨重。

在无敌舰队对英国的进攻遭受巨大的挫折之后,西班牙大伤元气。尽管其强大实力还未倒塌,英格兰也不大概立刻成为与之平起平坐的国家,但从此西班牙在海上的威力就趋于衰落。他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于是破产,西班牙的海上优势从此不复存在。

腓力二世的另一项错误决定同样源于他的宗教热情。在法国发生可怕的法国宗教战争之后,腓力二世马上倒向了天主教神圣联盟一边,该联盟由吉斯家族领导,致力于消灭法国的胡格诺派教徒。

1591年形势最混乱的时候,西班牙的军队甚至开进了巴黎。腓力二世希望他的女儿与第四代吉斯公爵吉斯公爵 (第四)-查理·德·洛林结婚,并使后者继承法国王位,但最终未能成功。

1595年,腓力二世被纳瓦拉的亨利(此时已是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击败。后来腓力二世终于承认了亨利四世的国王地位。他的办法是:还不起债的时候就宣布破产,这样可以赖掉旧债,再借新债。

腓力二世是有作为的伟大君主,他统治时期的西班牙国力昌盛,给人以深刻印象。但是,他的雄心壮志是建立在无视国家整体经济环境的前提之下的。

为保障无休止的军事行动,西班牙支出了钜额的军费;腓力二世不得不多次增税。尽管西班牙有美洲殖民地的强力支撑,他仍未能解决军费浩荡作成的财政危机,以至腓力二世在1557年、1575年和1598年三次宣布国家破产。

毫不妥协的宗教政策也使腓力二世到处树敌。由于这些弊端,腓力二世的统治从长远看对国家产生了不利影响。

1598年在他去世后,留给了他儿子腓力三世的一亿金币的债务,是他父亲留给他的5倍,光付债款的利息就需要国家2/3的收入。西班牙非常快衰落了。

西班牙简介

西班牙王国,简称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地处欧洲与非洲的交界处,西邻葡萄牙,北濒比斯开湾,东北部与法国及安道尔接壤,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的摩洛哥相望,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及非洲的休达和梅利利亚。该国是一个多山国家,总面积505925平方公里,其海岸线长约7800公里。以西班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数量世界第二,仅次于英语。

西班牙现任国王费利佩六世简介

费利佩六世 (Felipe VI)。1985年从加拿大雷克菲尔德高中毕业后,在西班牙萨拉戈萨陆军学院、马林海军学院和圣哈维尔空军学院接受为期三年的正规军事教育。结束军校学习后,进入马德里自治大学学习法律、经济、信息技术和历史,随后赴美国乔治城大学深造并获国际关系硕士学位。1986年成为王储,2014年6月登基。喜爱滑雪和打壁球,擅长帆船运动。2004年与平民莱蒂西亚结婚,有二女。

西班牙历届国王简介

特拉斯塔马拉王朝(1479年—1555年)

费尔南多五世(Fernando V)1475年1月15日—1504年11月26日 与妻子伊莎贝拉一世共治

伊莎贝拉一世(Isabella I)1474年12月11日—1504年11月26日 与丈夫费尔南多五世共治

胡安娜一世(Juana I)1504年11月16日—1555年4月12日 1504年到1506年与丈夫费利佩一世共治;1516年到1555年与儿子卡洛斯一世共治

费利佩一世(Philip I)1505年11月26日—1506年9月25日 1504年到1506年与妻子胡安娜一世共治

哈布斯堡王朝(1516年—1700年)

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欧洲历史上统治领域最广的王室,曾统治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哈布斯堡家族也被称为奥地利家族。

其家族成员曾出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73年~1291年,1438年~1806年),奥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国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亚国王(1526年~1619年8月、1620年11月~1918年),西班牙国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国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与意大利若干公国的公爵。

哈布斯堡王朝后期繁衍甚广,因而出现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哈布斯堡-洛林皇朝三个分支。

卡洛斯一世(Carlos I)1516年3月14日—1556年1月16日 1516年到1555年与母亲胡安娜一世共治

费利佩二世(Felipe II)1556年1月16日—1598年9月13日

费利佩三世(Felipe III)1598年9月13日—1621年3月31日

费利佩四世(Felipe IV)1621年3月31日—1665年9月17日

卡洛斯二世(Carlos II)1665年9月17日—1700年11月1日

卡洛斯大公(Archiduque Carlos)1703年9月12日—1715年7月2日

波旁王朝(1700年—1808年)

波旁王朝,是一个在欧洲历史上曾断断续续统治纳瓦拉、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与西西里、卢森堡等国以及意大利若干公国的跨国王朝。

其在法国的统治于1589年开始。 17世纪中期,再度分出长幼两支:长支相继临朝的君主为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幼支奥尔良家族的统治史称奥尔良王朝或七月王朝。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查理十世在1830年七月革命中被推翻;七月王朝亦在1848年革命中倾覆,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最终结束。波旁王朝在意大利的统治于1860年告终。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统治于1936年被推翻,但于1975年第三次复辟,是目前西班牙的王室。

费利佩五世(Felipe V)1700年11月16日—1724年1月14日

路易斯一世(Luis I)1724年1月14日—1724年8月31日

费利佩五世(Felipe V)1724年9月6日—1746年7月9日

费尔南多六世(Fernando VI)1746年7月9日—1759年8月10日

卡洛斯三世(Carlos III)1759年8月10日—1788年12月14日

卡洛斯四世(Carlos IV)1788年12月14日—1808年3月19日

费尔南多七世(Fernando VII)1808年3月19日—1808年5月6日

波拿巴王朝(1808年—1813年)

何塞一世(José I)1808年6月6日—1813年12月11日

波旁王朝(1813年—1868年)

费尔南多七世(Fernando VII)1813年12月11日—1833年9月29日

伊莎贝拉二世(Isabel II)1833年9月29日—1868年9月30日 1846年到1868年与丈夫弗朗西斯科一世共治

萨伏依王朝(1870年—1873年)

阿玛迪奥一世(Amadeo I)1870年11月16日—1873年2月11日

波旁王朝(1874年—1931年)

阿方索十二世(Alfonso XII)1874年12月29日—1885年11月25日

阿方索十三世(Alfonso XIII)1886年5月17日—1931年4月13日

波旁王朝(1975年—今)

胡安·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1975年11月22日—2014年6月19日

费利佩六世(Felipe VI)2014年6月19日—今

以上就是西班牙史上历代国王的介绍了。

胡安·卡洛斯一世,现任西班牙国王(1975年登基至今),在佛朗哥死后继任王位,帮助恢复君主立宪制 胡安·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 1938年1月5日生于罗马,是西班牙波旁王朝末代国王阿方索第十三世的孙子,其父为巴塞罗那伯爵。胡安·卡洛斯幼时随其父旅居意大利、瑞士和葡萄牙等国。     常有媒体报导误称他为“胡安卡洛斯二世”,不知何因。

“胡安卡洛斯二世”:费雷罗—网球的西班牙国王。1980年2月12日出生。费雷罗常常被人们冠以胡安卡洛斯二世国王的称号。由于胡安卡洛斯的名字与西班牙国王相同,费雷罗也因此成为西班牙球迷心目中的另一个"国王"。费雷罗是西班牙历史上年轻的优秀网球运动员之一,他和休伊特等一起被看作是未来男子网坛的****。2003年费雷罗被评为年度最佳运动员,并在马德里受到国王胡安卡洛斯的颁奖,这也是西班牙政府所授予的在体育方面的最高荣誉。

历史上的卡洛斯二世

卡洛斯二世(1661年11月6日-1700年11月1日),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后一位西班牙国王(1665年-1700年在位)。卡洛斯二世为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之子,母亲为奥地利公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玛利亚·安娜。他出生时,他的四位长兄都已去世,于是成为西班牙王位唯一的继承人。他的出生也成为全西班牙的一大喜事。由于近亲结婚的缘故,卡洛斯二世身患多种遗传病以及智障和癫痫,体制虚弱得随时可能死亡,无法承受一位君主应该受到的教育。几代的王室近亲联姻使卡洛斯二世在心理和生理都极不正常,甚至就相貌而言,他根本不能被称为人类。他唯一显示出他男子气概是他对打猎的兴趣,他偶尔沉迷于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的兽苑中。

历史上的胡安二世

胡安二世(1398-1479),纳瓦拉国王(1425-1479)和阿拉贡国王(1458-1479),是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一世的次子,宽宏的阿方索五世之弟。他与纳瓦拉卡洛斯三世(法语纳瓦拉高贵的查理三世)的女儿布兰卡一世结婚,所以于1425年得以继承纳瓦拉王位。1458年,继兄长阿方索五世为阿拉贡、西西里、撒丁国王。

胡安二世(1406-1454)卡斯提尔王国国王,恩里克三世和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之女凯瑟琳的儿子。 即位时不足2岁。

阿拉贡王国和卡斯提尔王国,地处伊比利亚半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072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