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个县,究竟有多少衙役,是怎样管理的?

古代的一个县,究竟有多少衙役,是怎样管理的?,第1张

目前,我国下辖的很多县和县级市,总人口都超过了100万人。有的人口大县,人口甚至在150万以上,已经出现了小城市的轮廓。例如河南省下辖的唐河县、邓州市等等,人口都在150万以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县的人口虽然很少达不到100万。但是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一个县达到三四十万人口,还有有可能的。那么,一个县到底有多少衙役呢?如何管理全县几十万人口。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古代的地方官。在明清时期,每个县都设立了七品知县、八品县丞和九品主簿。我们具体聊聊七品知县的权力。在明清时期的一个县里,知县大人拥有绝对的权力,七品知县负责全县的经济建设、刑狱、治安、钱粮发放、赋税征收等各方面的工作。至于八品县丞和九品主薄,则基本上被权力架空,被称为摇头老爷,在衙门的权力并不大。在一个县衙里,县丞和主簿的实际权力,可能还不如知县的幕僚师爷。每一个县衙里,都会有一些小吏和衙役。

小吏们负责文字记录工作,衙役们则负责全县的治安。那么,一个县有多少衙役呢?认真的说,即使是那些人口比较多的大县,最多也只有七八十个衙役。人口数量比较普通的县,一般就是三四十个衙役。在中国古代社会,那种几百人到上千人不等的大家族警察出现。如果这些大家族与县衙发生了矛盾,依靠几十个衙役,根本挡不住大家族的围攻。那么,地方官负责维持全县的治安呢?首先,我们看看帮闲,衙役和小吏都是有正规编制的,在吏部有详细的备案。

按照朝廷的规定,一个也不能多,地方官没有权力增加编制。小吏和衙役可以世袭,因此经常出现子承父业的情况。县衙里虽然只有有几十名衙役,并不代表只有几十人负责治安,因为每个衙役手下都有几个到十几个不等的帮闲。帮闲其实就是社会闲散人员,依靠协助衙役维持治安混饭吃。请注意,帮闲们没有工资,必须在工作中自己想办法挣点外快。一个县衙有几十名衙役,帮闲的数量可能会有几百人。

例如发生了重大案件,帮闲们负责探听各种消息,然后监视嫌疑人等等。在清朝统治的后期,四川省的一个县爆发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当时,知县大人一口气集结了全县的衙役和帮闲,足足有将近1000人,成功镇压了这次小规模起义。由此可见,知县大人有自己的手段。虽然县衙只有几十个衙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帮闲和治安部队都能够起到维持治安的作用。在明清时期,基本上每个县都会驻扎大约三四百人的军队。这些驻军并不是朝廷的主力野战部队,而是负责维持治安的地方部队。

按照规定,一个县设立了3位巡检,每个巡检管理100多驻军。总计有三四百人,驻扎在县城周围和交通要道上。这些官兵的战斗力虽然不强,但几百人的武装力量,震慑普通的大家族,还是没有问题的。不过,这些治安部队隶属于知府大人管理,知县没有权力直接调动。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几十个衙役基本上都集中在县城里,那么,各个乡镇的治安如何保障呢?其实,对于各个乡村,朝廷还有办法。首先,在明清时期,各地人口直接的流动非常小。一个乡镇突然来了一个外地人,这是非常显眼的。

此外,外地人住店或者投宿,必须出具原籍县衙开具的路引。如果没有路引,不管是旅店还是普通农家都不会收留。因为一旦发生各种案件,旅店或者农家也有很大的责任。发现没有路引的人,十有八九都是流寇或者逃犯,当地人会立刻向县衙报告。各个乡镇里没有衙役,如果出现重大案件又怎么办呢?在明清时期,朝廷推行了严格的里甲制度。例如一户遭遇了抢劫,周围其他9户人家必须赶来救援。否则,朝廷会追究其他9户的责任。所以说,虽然乡镇上没有衙役,但治安非常好。在各个乡镇,还有另一种势力存在,那就是地方乡绅的影响。

地方乡绅势力很大,如果百姓们发生了一般摩擦和纠纷,只要不是重大案件,一般都会找地方乡绅进行调解。毕竟如果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事情,打扰知县大人,知县大人可能会很不高兴。说不定,20大板是躲不过去了。最后,我们聊聊各个县的总人口。很多人认为,古代一个县只有几万人。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口上百万的县并非没有。按照道光《续修桐城县志》的记录:雍正十二年22348户、261792口;乾隆八年49254户、432796口;乾隆五十五年179959户、1330876口;道光五年274599户、2443750口。

由此可见,并非每个县都只有几万人。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几十万到上百万人口的大县,并非没有。但是,西北、西南地区的一些县,可能只有几万人口。例如在清朝甘肃省,西部的一些县,人口还不到2万人。虽然大家都是七品知县,管辖人口的数量,可能会差距好几十倍,地区不同直接影响了知县的前途。一般来说,京城周围和江南地区的地方官,比较容易升迁。毕竟是天子脚下和经济富庶地区,与之相比,西南、西北地区的地方官晋升,则相对缓慢。

古代发配犯人到边关,衙役必须一路同行。一来一回,他们比犯人还要受罪。不过,只要是发配犯人的工作,大部分衙役都抢着干。要弄明白衙役为什么抢着押送犯人,首先要弄清楚古代衙役的构成。表面上来看,衙役是有统一服装,吃着官家的饭的“公务员”。但实际上,古代的衙役,和公务员一点都不相同。

直白一点,古代的衙役,基本上属于贱民阶层。“衙役”这个称呼,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是从历代的官奴婢、官杂户演变而来,属于“隶卒”的一种。在古代,好人家的孩子,是不会主动去当衙役的,因为衙役低人一等,处处受限。

在明清时期,衙役主要由以下三种人构成。第一,不富裕的百姓。第二,地棍土豪。地棍土豪,可千万不要误会为有钱人。地棍,意思是地痞;土豪,特指乡里横行霸道的坏人。第三,逃避徭役的人。衙役,说到底,还是给官府干活的人。他们工资不高,但有个好处:可以免除徭役。

徭役,就是国家强迫平民劳动,不给钱,纯干活,而且必须要干。在古代,百姓的生活是很苦的。他们不仅要交赋税,还要服徭役。但是,总有一些好吃懒做的人不想要干苦力,于是,他们就选择去当衙役。所以,衙役中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逃避徭役。

综上所述,充当衙役的人,有三种意图:为恶一方、躲避徭役、赚钱养家。其中,赚钱养家的人非常少。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百姓而言,当衙役,就是自降身份。古代社会分等级,贵族最好,平民其次,贱民最差。贱民阶层,社会地位低,不能做官,也不能参加科举。

而最让普通百姓无法接受的,是他们一旦当了衙役,子子孙孙都是贱民,都无法参加科举。民间有句俗语:“一人当捕快,三代不科举。”说的,其实就是等级社会的规则。捕快,是衙役的一种,需要经常去抓犯人,危险系数很高。但衙役,不止有捕快,还有其他不同的种类。

清朝时期,各种衙役的正经年薪,大概在三至十二两不等,平均每天薪水在两文左右,大概只能让自己勉强温饱。但是,一般来说,衙役都不靠工资吃饭,而靠“陋规”吃饭。在清朝时期,只要有差事派给衙役,比如传唤被告人,都可以向百姓索要“茶水费、车费、路费”等。

这些规矩,虽然没有被明确写进法律,但都是地方约定俗成的规矩。至于到底要给多少钱,就要看这个“被告”手里有多少钱了。可以说,有些衙役,日子过得比当地富户还要滋润,他们一年的收入,有时候能达到上千两,有的甚至能拿到上万两。

那么,问题来了,能赚这么多钱的衙役,为何要抢着干押送犯人的苦差呢?押送犯人,真的算不上什么好差事。一路上,风餐露宿,颠沛流离,能不能活着回来,还是个未知数。但几乎所有的衙役,都会抢着去干,而这一切,和上文说的“额外收入”有关。前文提到,好人家的孩子,是不会去当衙役的。

而那些当了衙役的人,对剥削百姓根本没有任何的愧疚,自然不会放过找百姓要钱的好事。但是,能收到额外收入的前提,是有差事。如果衙役手里没活,就只能靠着那点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据清代曾任四川巴县知县的刘衡记载,他上任时,光衙役就有7000人之多。

僧多粥少,很多衙役都只能拿到微薄的死工资。在这种情况下,押送犯人的差事,自然而然成了“香饽饽”,不少人打破脑袋也要抢着去。首先,押送犯人,工资补贴多。押送犯人发配几千里,衙役们不仅有官府给发的工资,手里还握着自己和犯人的伙食费。

朝廷给犯人的伙食费,不至于让每个犯人都吃饱,但也不会让他们饿死。可事实上,被流放的犯人,有很多人是被饿死的。这其中,自然免不了衙役们的手笔。毕竟,犯人在路上死亡,不是稀奇事,只要没死光,衙役就不会因此受到处罚。

其次,押送犯人,油水最多。除却正常的工资补贴,衙役们最看重的,还是犯人们给的“打点费”。这种打点费,也属于正常的“陋费”。而且,这些收入,根本不需要衙役们开口,犯人和他的亲朋好友们,会特别主动地来送钱。

发配路上,少说要经历几千里,但凡犯人还有亲人在世,都会给衙役们不少打点费,希望他们能在一路上照顾照顾。在古代,被流放的犯人,有一部分是有深厚背景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官宦人家。比如清朝的林则徐、纪晓岚,都曾被处以发配之刑。

电视剧《甄嬛传》中,甄嬛的父母,同样被处以流放宁古塔的刑罚。这些人,虽然被下了大狱,受到仅次于死刑的惩罚,但他们还有亲人和结交的朋友。正所谓,瘦死的比马大,只要这些亲朋好友随便给上一点,就是衙役们好几年的收入。

被发配的犯人,并不是都很有钱。能遇见有钱人,自然是好事,遇不见有钱人,衙役们也能享受别种的感受。对于真正贫困的犯人,衙役们可不会心慈手软,他们一定会随心所欲,尽情享乐。衙役是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平时的生活,也不好过。

上头,有正经官吏压着,时常被人吆五喝六;下头,有些不听话的刁民,时常有烦心之事。不少衙役的精神,都处在病态和半病态之间。他们过得很压抑。平时,严酷的法律让他们无法随意发泄,而到了押送犯人的时候,他们就是犯人的天。

在押送犯人的路上,耗时很长,路过荒芜人间的山区、沙漠时,衙役们就可以对犯人尽情下手。他们会对男犯人拳打脚踢地虐待,对女犯人肆意调戏。而这种感觉,恰恰是许多地痞流氓所享受的,也是他们在城里不可能拥有的。

而押送的犯人中,时常有官家太太、官家**。这些人,衙役平时接触不到,如今却有的是机会大饱口福。综合来看,押送犯人的差事,虽然辛苦,却也并非没有好处。这些押送犯人的官差,随随便便就能拿好几年才能收到“陋规”,还有别的差无法享受到的好处。

所以,你理解了衙役为何会抢着干这份活了吗?

  休书概况

  在我国封建社会,定婚须有婚书或私约婚书或婚约即许婚之书私约是指明知男方有老,幼,残,养,庶之情,女家却情愿缔结婚姻男女不经父母之命,自行约婚,这种私约,封建立法是不承认的婚约具有法律效力婚约的存在等于婚姻关系的成立如果终止或解除婚约关系,必须由男方家出具离婚书或休书悔婚违约,另许另 清光绪年间休书

  聘,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

  历代休书

  汉代的婚姻制度虽然赋予妇女离婚的自由,但同时也给予丈夫更大的休妻特权。丈夫无须任何法律手续,只要写一纸“休书”,责令妻子离开夫家,他们的夫妻关系,就算解除了。中国古代用于休妻的“七出(七个条件)的规定,最早就形成于汉代。七出是:一是无子,二是*,三是不顺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上恶疾。男子七出的特权,不仅是自私的,也是极不人道的。特别是其中的“无子”和“有恶疾”两条,丝毫不关妇女的品质问题。 三不去是对七出的限制,一是有所取无所归,二是与更三年丧,三是前贫贱后富贵。第一是指结婚时女方父母健在,休妻时已去世,原来的大家庭已不存在,休妻等于是无家可归。二是和丈夫一起为父亲或母亲守孝三年的不能被休。三是结婚时贫穷,后来富贵的。 允许男子单方面离婚丈夫享有离婚的特权,确切地说,是休妻的特权这种离婚以丈夫及其父母的意志为转移,不比经过诉讼程序只要丈夫一方有意思表示,写封休书就行,这种主义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法律中都有反映从历史发展开看,奴隶社会的形成,就是夫权战胜母权的结果男子在家庭中居于统治地位男女结合后,女子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均属于丈夫所有因此,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离婚是丈夫的特权,妻子则无离婚权中国古代的"七出"制度就是典型的专权离婚主义的代表

  评论

  "休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岐视女性、妇女的极不合理男专女卑的封建制度离婚的手段!也可以说这亦是当时的法律。古代以:休书、为:休止、去掉、仃止、终止、分离开、放弃、结束男女夫妻关系的单方靣的、只有男方(丈夫)说了算的书靣证明书、表示夫妻关系不存在了!"休书"一词它是来自古时的不合理的社会法律制度!但却是公认的、合法的!等于现在的:"离婚法",但现在的:开明、合理、公平、女权、文明比"休书"好一万倍!

  休书范本

  北宋版标准格式

  如果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就这样写: 某某某,因×××××××,有夫×××××,情愿立此休书,任其改婚,永无争执。恐后无凭,自愿立此文约为照。 立约人:(签名或摁手印) 年月日 如果是因为对方的原因就这样写: 某某某,有夫×××,因其××××××,故立此休书休之,此后各自婚嫁,永无争执。恐后无凭,自愿立此文约为照。 立约人:(签名或摁手印) 年月日

  林冲版休书

  可用作军婚之用哈 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为因身犯重罪,断配沧州,去后存亡不保。有妻张氏年少,情愿立此休书,任从改嫁,永无争执。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年月日。

  唐朝休书

  唐·离婚协议: 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唐·离婚协议(根据上述修妻版改编滴修夫版): 愿相公相离之后,重振雄风,再创伟业,巧娶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女。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在历朝历代的官衙当中,做事的公务人员分为官、吏、役三大类别。

1、官员

以县衙为例,“官”通常设二至四人,主官一人,佐官数人。

主官为县令或知县。下县主官通常为八品,中县主官为七品,上县主官为六品或七品。都城所在县的主官品级最高,往往为五品或六品。很多朝代,官员的品级分为正、从、上、下,因朝代不同,一县主官的品级略有差异。

佐官当中,设县丞一名,为主官副手,协助主官处理公务,品级略低于主官;主簿一名,负责掌管公文、账簿、卷宗等文秘之事;县尉一名,分管征税、治安捕盗、分判诸曹。

一些比较小的县,往往只设主官一人,佐官一至二人,不一定全部配齐。

2、吏员

吏,与官一样,都属于朝廷命官,虽无品级,但也有地位等级之分。通常以“流外x等”区别。以唐朝为例,对吏员设置“流外九等”至“流外一等”,用以区别俸禄高低和地位等级。

县衙之内,官员之下设置吏员若干名,为诸曹业务长官,分管文教、司法、税收、兵役、公文往来、水利工程等具体业务。

吏员当中,职务最高的为典使,通常为县尉副手。典使虽然无品级,但在很多朝代也是由朝廷或皇帝签批任命的。典使也是最有希望成为官员的吏员,当县衙中出现官员职务空缺或裁并时,通常由典使补入。

3、衙役

衙役不像官员和吏员,有官方身份,衙役属于衙门自行召集的当差人员,朝廷不发给俸禄,由县衙自筹俸禄发放。甚至有的朝代,衙役属于义务工性质,根本就没有俸禄。衙役往往被列为贱民。

我们听评书时,经常会出现“三班衙役”这个说法。三班,是指皂班、捕班、壮班。

皂班衙役又被称为“皂隶”,负责长官的随行护卫、开道、升堂站班,在公堂上执行刑苔,相当于法警;捕班衙役又被称为“捕班快手”,简称“捕快”,负责案件侦缉、抓捕罪犯、传唤被告、证人等,相当于刑警;壮班衙役又被称为“民壮”,负责把守城门以及看守牢狱、守护库房等,相当于民兵。

各班衙役均设班头,统领下属衙役做事。另外,衙门当中还有一些做杂事的,比如厨子、更夫、仵作、马夫等勤杂人员,也属于衙役的范围。

衙役是最底层的公务人员,不被朝廷认可,属于帮工性质。往往都是由社会闲散人员担任。

扩展资料

古代官职

1、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2、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3、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

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4、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5、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6、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7、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古代官兵之所以想要押送被发配的女囚,主要是因为可以赚外快。

古代女囚犯被流放,一般都被流放到鸟不拉屎的苦寒之地,来回几千里,押送女囚流放的工作看起来很是苦的,但是古代的衙役们却趋之若鹜。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

流刑

流放就是流刑,是我国古代的五大刑罚之一,就是将犯人押送到边远地区进行“劳动改造”。虽然是流放不像其它刑罚会直接给身体上造成伤害,但是流放一般都是被押送到边远的边疆地区,不仅路途遥远,而且环境十分恶劣,很多人都死在了路上。可以说,能够被押送到流放之地,不死也要脱一层皮。

在明朝的时候,一般犯人会被流放到西南的云贵之地,而到了清朝,就被流放到东北的宁古塔,真是一个鸟不拉屎的苦寒之地,谁被送到此地,谁倒霉,很多人直接忍受不了,在路上就选择了自杀。流刑看似不是很可怕,但是它是钝刀子割肉,更痛。

衙役的小九九

如上文所说,流放都是要将犯人押送到了千里之外的边远地区,绝对的苦差事,但是古代的衙役们却是抢着去干,特别是流放的女犯人。可不是这些衙役们缺心眼,这些人都是人精,他们之所以如此趋之若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自由。县衙的衙役属于编外人士,看似在县衙当差,非常牛,但是在县衙,特别是领导面前就是一个打杂的,地位非常低下,时时都要当孙子,很不自在。而出外勤,也就是押送被流放的犯人就不一样了,天高皇帝远,非常自由,官府出钱,一出去就几个月,自己说了算,简直就是公款旅游,美滋滋呀!

二是赚点外快。一般能够被流放的女囚犯都是富贵之家或者官宦之家的女子,家里有钱,穷人直接坐牢,或者直接被砍头。这些女囚犯的家人为了让自己的子女路上好过一点,一般会给负责押送的衙役送银子,希望他们路上予以照顾,这些衙役们趁机打捞一笔。

三是占便宜。古代衙役们抢着去押送被流放的女囚,还有一种占便宜的心理。这些被流放的女囚中不乏一些颇有姿色的,负责押送的衙役直接决定犯人的生死,很多女囚为了讨好负责押送的衙役,会主动让这些衙役们占一些便宜。当然,也会有一些大胆的衙役贪恋女囚的美色,来硬的,霸王硬上弓。在这荒郊野外,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呀!

结语

古代衙役们在县衙是孙子,出去特别是押送被流放的犯人就是大爷了,不仅乐得逍遥,而且有钱赚,甚至还能有一段香艳的旅途,何乐而不为之呢?

说到押送犯人,水浒传想来大家一定都看过,水浒中有很多押送犯人的场面,比如林冲被刺配沧州,武松发配孟州,就是把犯了法的犯人从一个地方押送到边疆等偏远的地方去服役充军等,途中为防止犯人逃跑,政府会派官差一路押解护送犯人到目的地,押送犯人通常一名罪犯由两名衙役押送,犯人一路要披枷带锁,衙役虽无需带枷,但和犯人一样,都必须步行到边关,忍受长途跋涉,风餐露宿的折磨。

押送目的都是当时极为偏远的地区,好像宋朝时网红流放点沧州、海南等,明朝多为云贵地区,清朝则是宁古塔,这些地方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偏远,人烟稀少,来回大都数都是需要几个月乃至半年之久,古代的交通又极为不便,没有火车飞机大轮船,这一路上就像“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一般。

在很多人看来这的确是件苦差事,按理说应该不会有人愿意去做,可是现实却恰恰相反,古代押送犯人其实是件挺受欢迎的事,可算是个肥差,有很多衙役都会争着去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押送犯人“油水很大”!

古代的衙役其实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衙门里的各种体力活就先不说,还要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抓捕逃犯,县太爷家里的私事也经常要劳烦衙役,而衙役获得的回报却与付出的劳力根本不成正比。压抑属于古代衙门中的最底层,收入极其微薄,每天几文钱的收入,一年也就几两的收入,养家糊口都难,所以对于一些有好处的差事,衙役们自然都不会拒绝。

押送犯人虽然要经历一些长途跋涉之苦,但却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金钱,看过水浒就知道,很多犯人的家属为了让犯人少受些苦,通常会给衙役一些报酬,用钱贿赂负责押解的衙役,让衙役一路上对犯人好点,犯人的亲属会给衙役一些好处,或者这些犯人本身就很有钱会给衙役一些金银货物,而这些报酬通常比衙役在衙门里的工资要高很多。

如果碰到家里比较有钱的犯人,那就更舒服了,一些有钱的家属为让犯人少受点罪,甚至会打点好犯人一路的行程,出门用马车,不用步行跋涉,到了比较繁华的城镇,住客栈,喝好酒,吃好菜好肉,伙食不知道要好多少,这就相当于一趟免费的旅游,比呆在衙门里的待遇要好得多。

不仅免了衙门里乱七八糟的体力活,还被好吃好喝招待,还有更多的收入,而且出门在外,不用受衙门里条条框框的约束,是相对自由很多的,虽然要忍受些奔波之苦,但相比而言利要远远大于弊,衙役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押送犯人也是一件肥差啊!

古代犯人被发配,衙役是否也要同行呢?如何保证发配人员的安全呢?古代被定罪的犯人若是被发配到边疆或者其它任何地方,衙役都是需要押送他们前去的。自古至今应该都是如此。我们说个早一点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等人领导的,他们就是在被人押往边界修理长城的时候,不得已起来反抗的。

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古代题材的文学作品,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情节,就是罪犯因为犯罪而被送往边境。这种惩罚被称为“放逐”。与直接死刑相比,流放要好得多。毕竟,生命仍然活着。俗话说,活着总比死好,但流放并不容易。在古代,囚犯被流放的地方的一边是一个偏远而不发达的地区。在唐代,他们一般被流放到岭南。到了清代,由于许多地方的发展,著名的“宁谷塔”成了流放的地方。无论是岭南还是宁古塔,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环境恶劣,道路漫长。

那是肯定的。无论谁接受这份工作都会倒霉。在古代,分配囚犯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在邻近的省份也是如此。在那些日子里,没有汽车,没有轮船,没有火车,几乎所有的人都用脚走路。如果你遇到一个富有的囚犯,你也可以付马车或帆船的费用。但毕竟,犯下罪行的富人很少,而且只要他们事先得到管理,他们通常不会被判刑很重,因此基本的囚犯都是穷人。因此,大多数流亡者依靠步行。如果他们被流放到边疆,不仅囚犯会很痛苦,衙门的仆人也会很痛苦。

在古代,囚犯的分配当然是由衙门守卫陪同的。往返数千英里确实很痛苦,但不像电视剧或小说那样夸张。事实上,大多数人在押送犯人分发时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书中的英雄人物如宋江、吴松、林冲和陆君毅都被判处了发行。在《水浒传》中,负责押解囚犯进行分配的大部分政府官员最终都被杀,因此这项工作似乎非常危险。衙门守卫必须由同僚护送。

没有人监管囚犯。如果他们逃跑,谁来照顾他们。毕竟,在古代仍有许多荒无人烟的地方,他们在那里逃走而没有被抓住。在古代,衙门相当于许多部门的临时工。他们低于官员,处于底层。一般来说,他们的工资也是最低的。在清代,衙门一天只有几文。他们只能管理一天的餐费。就工资而言,他们基本上赚不了多少钱。一年只有几两银子。

“发配”在我国古代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刑罚,虽然它没有让人立即死去,但它带给人的折磨是难以想象的。在古代交通并不发达,被发配后基本上是一辈子也无法回来了。而且这一刑罚的执行过程也是相当的麻烦,因为它不仅需要衙役们将犯人押送到发配地点,而且路途遥远,道路险恶。

事实上,这种刑罚并不是只针对于男人的惩罚,也有一些女子因为犯罪而被发配到边境地区,而衙役们都比较喜欢押送女囚。在古代,押送女囚路途遥远,为什么衙役还都是抢着押送?

一是押送女囚会得到贿赂,得到发配这类罪行的人大多数都是被免职的官员家属,她们的家人大部分都会好好地贿赂官吏,塞给衙役们一些钱财,好不让她们在路上受苦,给予犯人妥善的照顾。而这一次押送所收到的贿赂,甚至都有可能是衙役们几年来的收入,他们自然都愿意去抢这个美差。

此外,女囚的押送路程也不那么艰苦,有时候囚犯的家属甚至会安排车马等工具,以供衙役们使用。这也就是说,官吏们吃好喝好,而且还能得到丰厚的报酬。要知道平常他们在县衙里当差还得受种种约束,在押送路上的衙役们可都是头儿,天高皇帝远的,他们也过了把自由的瘾。

而且比较而言,押送女囚相对来说是比较省心的,而且就算是有人想在途中抢走囚犯,女囚也是比较容易追回来的。所以即使押送女囚路途遥远,衙役还是比较喜欢押送的。

封建社会法制不完善,因为贪污受贿,执法的过程会出现相当差距的弹性,负责押送犯人的官差衙役抓住机会敛财肥己也是彼时社会上常见的现象,这也是他们抢着押运女犯人的根本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117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