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姓之间到底能不能结婚?看看古人们怎么说

同姓之间到底能不能结婚?看看古人们怎么说,第1张

现在同姓结婚并不少见,但为什么有人说同姓之间不能结婚?对姓氏做了有关说明的一本书《通志氏族略》在一开始就写到,姓可以''别婚姻'',所以有了同姓,异姓,庶姓的区别。如果氏一样,姓不一样的,是可以结婚的。姓相同,氏不一样的,不可以结婚。三代以后,姓氏合一,这两个都可以用来用来''别婚姻''。在这里可以看出来,古代同姓的人,是不能结为连理的。 这个规矩的开始是在西周的时候,根据《魏书·高祖纪》相关记载,西周以前,夏殷商都是不避讳一个姓的结婚的,周朝才开始做出来这个规定。为什么做出这个规定呢?是因为当时的姓是一个族的代表,如果一个姓的结婚,说不定俩人的祖宗就是一家人,这也就是为什么用姓来''别婚姻''的原因了。具体的原因,或许在古代的书籍里会有记载。 在之后,有一本书叫《左传僖公二十年》,书里说明了一些原因:男女同姓结婚,其生不蕃。不蕃的大概意思就是不正常,也就是说,两个同姓的人结婚,生下来的孩子会不正常。这一点在现代科学也有所证明,血缘近的人结婚会让更容易使后代不正常。而古代的同姓结婚就类似现在的近亲结婚。要知道,古代对于子孙后代可以说是非常的重视,一个人家财富多少或许不那么重要,子丁兴旺才是家族传递的重要所在。如果某种原因影响了子孙传递,他们肯定会非常的重视。而人们那时候也意识到了近亲不可通婚,同姓结婚,生下来的孩子会很有可能不健康,所以他们也就开始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而用来区别血缘亲近与否的,就是姓。 另外《礼记集说》中记载道出同姓不通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书中这样说道:「 ”夏商以前,容取同姓,周公佐武王得天下,取神农、黄帝、尧、舜、禹、汤之子孙,列土封之,以为公侯,而使姬姓子孙与之婚姻,欲先代圣王子孙共飨天下之禄也,乃立不取同姓之礼焉。”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选择同姓通婚,而是与外姓缔结姻亲,这样可以加强两个宗族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或者巩固自己的统治。我国古代很多王朝都会选择和亲,就是这个原因。 同时,古代的伦理也有很大的作用。《白虎通嫁娶》里说到,如果同姓结婚,''耻与禽兽同也''。这个说法要从礼上说,古代的人认为,一个姓氏的结婚,就是 ,这就是禽兽的行为。 针对古代为什么不能同一个姓氏结婚,现在的人对于它有好多种说法。不管是哪一种的说法,我们现在几乎都不用再担心这个问题了,因为时间给我们解决了。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现在一个姓氏的人几乎没有了什么联系。并且,婚姻法中有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对于同姓并没有做出要求。所以,我们现在不需要考虑是否同姓,只需要注意不要是近亲就可以了。

参考资料:

《通志氏族略》、《魏书·高祖纪》、《左传·僖公二十年》、《白虎通·嫁娶》、《礼记集说》

其实并不是同姓结婚不吉利,主要是在古代社会环境和背景下,同姓结婚是不利的。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同姓不婚制度真的无力吐槽。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古代这一制度也有其合理性:

1、同姓不婚有利于后代健康。古代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且人口流动性小,因而同族居住比较集中。这种情况下同姓结婚很容易导致近亲繁殖,影响后代健康,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2、同姓不婚有利于政治交流。禁止同姓御空闹结婚,促进了异姓城邦之间的通婚,客观上扩大和加强了城邦之间的政治合作及军事联盟。

3、同姓不婚是伦理道德要求。古代大多把同姓当成血亲看待,因此古人将同姓结婚与至亲、嫡亲兄弟姐妹通婚等同看待,视为乱镇罩伦。因而在道德上加以拒绝。

同姓不婚的来源

姓是为了区分血缘而形成,具有防止血亲婚配的识别功能,因而同姓不婚这一制度几乎与姓氏同时产生。但不同时代这一制度还在不断演变。

夏商时期,同姓“五世而后,则通婚姻”,原因在于五代以后血缘关系已经淡薄了,所以可以通婚;到了周朝,则变为了“姓同氏不同者,虽百世而婚姻不可通”。

秦汉之后,制度日趋严格,若违背制度还会被处以杖刑或徒刑;直到1930年民国颁布了《民法》,同姓不婚这一制度才正式废除。

近亲由于携带相同治病基因的可能性高,所以生育的后代患隐形基因遗传病的可能性很高,所以禁止近亲结婚。这一点古代就已发现,但由于古代人口不多,且迁移很少,同姓的很有可能是有血缘关系,所以干脆同姓也不能结婚。现代同姓不婚绝大部分地区已经作废了,只有近亲不婚

在我国古代同姓是不可以结婚的,这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一个习俗,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认为,同姓就是兄弟姐妹,而兄弟姐妹是不可以通婚的,如果有人违背了祖先的遗训,这就是丧风败俗,就要受千人辱骂,万人垂涎,在人们面前永远抬不起头,只有背井离乡,远离这世俗之地,永不再回来。俗话说,只要是同姓的,说不定五百年前还是一家人呢,怎么能谈婚论嫁呢?如此说来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人类在延续的过程中,还要讲究一个道德和医学,如果什么都不管,这还能算是文明的人类吗?

在苗族乡村地区,现在还遗留着宗族制的较多因素,大多一个村寨就是一个姓氏,也有几个村寨都是一个姓氏的,而且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严格的家普,每一代的名字都要按这家普来划分,所以在村里,大家都是叔伯弟兄,兄弟姐妹,大家在村里都是按家普中的字辈区分长辈和晚辈的,所以一般不会弄错的,是爷爷的就是爷爷,是父辈的就是父辈,是晚辈的就是晚辈。既然有这样严格的字辈区别,到头来同一姓氏的算起来还真是直系血亲,只不过是隔了多少代而已,怎么就能随便通婚呢?所以,人们要谈婚论嫁,首先得看看对方姓什么,家住哪里,有几兄弟,老一辈是否健在等,如果双方觉得没有问题了,才可以谈恋爱,同时把事情告诉家人,双方家人还到对方去“看家”,如果谈得来才能同意,要不是两人恩爱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所以人们都去找异姓结婚,只要是异姓的,哪怕同在一个村子里,也可以结婚,如果是同姓的,哪怕是相隔两个县,也要被家人反对。不同姓的人在一个村子里,称呼是很有讲究的,往往人数较多的姓氏自己称为主人,而姓氏较少的人家被称为客人。所以,姓氏较少的男性一般被称为外公、舅舅等,女性则被称为外婆、舅妈等;主人自称是姑爷,姑妈等。

同姓不通婚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之一,因为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近亲结婚,但苗族地区的旁系血亲近亲结婚却屡见不鲜,因为亲上加亲,虽然两家亲戚之间的感情加深了,但生出不健康的后代,不但增加了两家人的负担,而且还会影响后代的一生。希望人们能醒悟过来吧,同姓结婚的害处远远没有近亲结婚的害处大,我们不能只捡芝麻而忘了大西瓜。

“同姓不婚”是春秋时期依然被广泛遵守的周礼规定。遵守“同姓不婚”的规定也让春秋各诸侯国内基本没有外戚专权。

不过“同姓不婚”在春秋时期也不是人人都严格遵守的铁律,有些贵族乃至国君就不怎么在乎“同姓不婚”。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就是同姓结婚的后代,以至于后来遭到歧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晋国的开国之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在历史上留下了“桐叶封弟”的典故。但晋国在西周时期位于中原与北狄的交界地带,领地的经济开发程度比较低。不少贵族又因为各种原因而迁居到了北狄。

大约在西周后期到春秋前期,唐叔虞的一支庶系后代迁居到了北狄,以狐为氏,是为北狄的姬姓狐氏。姬姓狐氏将中原的先进文化与北狄的彪悍尚武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在北狄影响很大的显赫贵族。

晋国在曲沃代翼结束后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主要的进攻目标之一就是北狄。在狐突为姬姓狐氏家主的时候,基本被晋国打服的北狄决定通过献美女来讨好晋国,将狐突的两个女儿送给晋献公为妾。

虽然姬姓狐氏此时是北狄贵族,但毕竟是晋国开国之君唐叔虞的后代子孙,是晋献公的同姓贵族。按照周礼“同姓不婚”的规定,晋献公不能纳狐突的两个女儿为妾,同姓结婚是被中原贵族所鄙视的。

然而晋献公是春秋“礼崩乐坏”的代表人物,他的长子申生就是与父亲的妾(齐桓公之女)**所生。在晋献公看来,只要能在政治上降服北狄和享受美色,周礼“同姓不婚”的规定没什么可在乎的。

于是晋献公纳狐突的两个女儿为妾。狐突的大女儿为晋献公生了公子重耳(晋文公),小女儿则为晋献公生了公子夷吾(晋惠公)。而姬姓狐氏也进入晋国成为显贵,在晋文公时期更是一度权倾朝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299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