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比伦是怎么灭亡的

古巴比伦是怎么灭亡的,第1张

公元前19世纪初 ,阿摩利人的阿姆纳努姆部落在巴比伦 摆脱伊新的控制, 其首领苏木阿布( 前1894~前1881在位 )建立巴比伦王国,又称古巴比伦第一王朝。

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在位时期,先后征服伊辛、乌鲁克、拉尔沙等国,并占据亚述南部,建立起从波斯湾至地中海沿岸的中央集权制奴隶制帝国,自称世界四方之王。但汉穆拉比的统治并不巩固,其继承者萨姆苏伊卢纳在位时,先后遭埃兰和加喜特的侵袭,内部也发生反债务奴役斗争,导致了巴比伦第一王朝的衰微。

公元前1595年,赫梯统治者穆尔西里斯一世最后将其灭亡。

扩展资料:

古巴比伦的政治制度:

汉穆拉比统一后,王国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国王独揽政治、军事、外交、司法和宗教等权力,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吏。大行政区设总督,在较大的城市中任命被称为沙卡那库的官员,小城市则任命被称为拉比亚努姆的官员治理。

阶级关系与土地制度 古巴比伦社会分为3个等级:阿维鲁,为全权自由民,上层是统治阶级,下层多是纳税、服兵役和徭役的自耕农和士兵。穆什钦努,为依附于王室土地的无权自由民。瓦尔都(男奴)和阿姆图(女奴)是奴隶阶级。

古巴比伦时代土地制度较为复杂。汉穆拉比时期王室占有的土地分为3类:供养(维持)宫廷之田;以供职为条件所授份地;以纳赋税(纳贡)为条件所授份地。以供职为条件领有份地者包括士兵、官吏、塔木卡(商业代理人、高利贷者)等。

在家庭和婚姻关系方面,还保存父权和夫权的家长制残余。父家长可将其妻或子女卖为奴隶或使之变为债奴,子女须为其父家长杀害的他人子女抵命。债务奴役制的发展导致债务人的反抗。这也是古巴比伦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古巴比伦

1、为了强化统治,汉谟拉比制订了世界上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2、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花园传说是当时的国王为公主而建。

3、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和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4、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

5、掌握了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方法,知道如何解出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扩展资料

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

距今约5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并有先进的铸造技术。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在这平原上发展了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城市,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

历史概况

公元前21世纪下半叶,埃兰人灭乌尔第三王朝前,来自马瑞的阿卡德将军伊什比埃拉,被派往伊辛(Isin)购买谷物,他就在那里建都并宣布独立。

公元前2003年,埃兰攻占乌尔城,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乌尔城被毁,国王伊比苏恩被绑缚埃兰安善城。

公元前1996年伊什比埃拉赶走了埃兰人占领了乌尔城,建立伊辛第一王朝掌握了南美索不达米亚的霸权。随后阿摩利人的拉尔沙从伊辛独立出去,伊辛和拉尔沙对峙多年 。

公元前19世纪初 ,阿摩利人的阿姆纳努姆部落在巴比伦 摆脱伊新的控制, 其首领苏木阿布( 前1894-前1881在位 )建立巴比伦王国,又称古巴比伦第一王朝。

--古巴比伦王国

古代巴比伦宗教一般是指西亚巴比伦尼亚地区苏美尔人、阿卡德人、亚摩利人和迦勒底人等的宗教信仰。

古代巴比伦的历史和社会

西亚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希腊文称这个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在底格里斯河南部有一座城叫做巴比伦,后来成为统一帝国的中心,所以人们又把这一地区叫做巴比伦尼亚。

两河流域的历史是一连串游牧民征服和变为定居民、又为新的游牧民所征服的故事。在这过程中,古代文明的创造者苏美尔人、阿卡德人、赫梯人、亚述人……沉积在历史的底层。他们的种族溶合了,语言消失了。但一个接一个的国家,其社会制度总是奴隶制。反映这种制度的苏美尔 - 阿卡德 - 巴比伦的宗教和文化,也在不断变化的历史中适应新的历史形势而得到新的发展。文明开化最早的苏美尔祭司已经建立了以神庙为中心的城市国家,这是历史的进步,再也不会倒退到原始时代的氏族制度了。新来的征服者不会放弃已经到手的奴隶制国家的统治权。他们也看到了宗教在维护奴隶制国家方面的好处,更羡慕祭司贵族的特权。因此,一批接一批的新统治者只会加强传统的宗教,培植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新祭司贵族。宗教作为国家宗教的功能和特性日益强化。

巴比伦宗教的演变

奴隶制国家的体制和统治秩序的变化,也会反映到国家宗教所幻想的神灵世界中来,引起宗教观念的变化,根据古代巴比伦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前4千纪或更早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宗教信仰和崇拜的神圣对象主要是那些对基本的经济活动(农业、牧业)直接有关的大自然异己力量,它们在人们的宗教幻想中人格化为神,但经常表现为非人类的形象(主要是动物形象)。崇拜这些自然异己力量的主要目的在于祈求丰收,信奉的神主要是丰产神。由于居民有不同的行业分工,他们赋予丰产神的神性也因之而有所不同。在沼泽地居民,种果树人放牧人、农民……的心目中丰产神的神性显然是各不相同的。这一阶段的宗教信仰,大体上属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宗教范畴,动物形象的神可能是图腾崇拜和氏族祖先崇拜的反映。

第二阶段:大致是在公元前4千纪到2千纪,宗教神灵的形象有了明显的变化,诸神被认为具有人的形象,更为重要的演变是,在苏美尔 - 巴比伦的宗教神话中,诸神组成的神灵世界开始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类似长老议事会(早期国家的最高统治机构)的天间结构,每一位神都在这个天国政府中取得了一定的官职和职能。

第三阶段,公元前2千纪以后,由于巴比伦和亚述等地的军事、政治实力大为增强而成为整个两河流域和附近地区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他们信奉的民族性、地方性的神也相应扩大了自己的神圣地位和神圣权力。在此以前实行军事民主制的天国政府逐渐演变为由主神控制的君主专制机构。神灵对世界和社会人事的干预大大加强了。宗教要求人类虔诚地放弃人的一切主动性,绝对地相信和依赖种的安排和干预。与此相应,强调人的罪恶感.祈求神赦罪、向神赎罪的个人性宗教信仰也因此而得到更多的表现。

古代巴比伦宗教的整个演变过程,生动而突出地体现了宗教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从原始时代的氏族宗教或部落宗教演变为奴隶制时代的民族宗教或国家宗教的历史过程。

神与神灵世界

两河流域原始社会时期对于自然力的崇拜,在苏美尔 - 阿卡德时代演变为各个城市国家的保护神。安神(An,阿卡德人称为安努Anu)是乌鲁克城的地方保护神,原是天气神,其职能是安排天体众星的位置来显示一年的历程和季节的变化;英利尔神(lnlil)是尼普尔城的地方保护神,原是暴风雨和主管农业的神,在神话中是锄头的发明者;伊阿神(Ea)是岸里都城的地方保护神,原是水神,他的神庙原来建在两河入海的河口; 欣神(Sin)是乌尔城的地方保护神,原是游牧民崇拜的月亮神,由于草原上的游牧民巫需通过月亮的盈亏确定时间季节,通过月亮的位置确定星辰的方位,以便占卜吉凶祸福,因此而发展出对月神欣的崇拜; 沙马什神(Schamasch)是西巴尔的地方保护神,原是太阳神;马尔都克神(Marduk)是巴比伦城的地方保护神,原是表示生命与丰产的太阳神;奈普神(Nabu)是帕息巴城(Borsippa)的地方保护神,原是保护植物生长繁荣的神; 纳格尔神(Nergal)是库德城 (Kutha)的地方保护神,原是狩猎与战争之神,管理农作物的丰收之神;努斯库神(Nusku)是尼普尔城的地方保护神,在神话中是月神欣的儿子,是光明之神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3305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5
下一篇2023-07-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