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 莫泊桑 原文

归来 莫泊桑 原文,第1张

大海用它短促而单调的海涛拍打着海岸。一朵朵被疾风吹送着的白云像鸟儿似的掠过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天空。坐落在这条向海边倾斜的小山沟的村子在太阳下面晒得暖烘烘的。

  马丹·莱韦斯克家正好在村口,孤零零地立在大路旁边。这是一所渔夫住的小屋,墙是粘土做的,屋顶是茅草盖的,上面长着一簇簇像羽毛饰似的蓝色鸢尾草。门口一块四四方方小得像手帕似的园地,上面种着一些洋葱、几颗甘蓝,还有一点欧芹和雪维菜。一道树篱将它和大路隔开。

  男的出海捕鱼去了,女的在屋前修补一张棕色大渔网的网眼。渔网挂在墙上,仿佛一面其大无比的蜘蛛网。园子门口,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坐在一把向后倾斜的草垫椅子上,背靠着栅栏,正在缝补穷苦人家那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衣服。另一个小姑娘,比她小一岁,摇摇晃晃地哄着怀里抱着的一个婴儿;婴儿还不会说话,没有表情,也不会做动作。两个男孩子,一个两岁,一个三岁,屁股坐在地上,面对着面,用他们还不灵巧的小手在挖泥,并抓起沙土,你朝我脸上扔一把,我朝你脸上扔一把。

  没有一个人讲话,只有那个被哄着想让他睡觉的婴儿在断断续续地啼哭,哭声又尖细又微弱。一只猫睡在窗台上。靠墙一排盛开的紫罗兰好像给墙脚垫上一道白色美丽的垫圈。一群苍蝇在上面嗡嗡地飞着。

  在园子门口补衣服的那个小姑娘突然喊道:

  “妈妈!”

  妈妈答道:

  “什么事啊?”

  “他又来了。”

  从早晨起来她们就非常不安,因为有个男人在他们家四周转来转去。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子,样子像个穷苦人。她们送父亲上船的时候就看到过这个人坐在门对面的沟边上,当她们从海滨回来的时候,发现他还坐在那里,直瞪瞪地望着房子。

  他好像有病,样子很穷困。坐在那里一个多钟点一动未动。后来他看出人家把他当做坏人,这才站起来,拖着两条腿走了。

  但没有多久她们又看见他拖着缓慢无力的步子走回来了。他又坐下来,只不过这一次坐得稍微远一点;他坐在那里似乎专门为了窥探她们。

  母亲和两个女儿都怕起来。特别是母亲最担心,因为她天生就是一个胆小的人,加上她的男人莱韦斯克要到天黑才能从海上回来。

  她丈夫名叫莱韦斯克,她自己名叫马丹,人们就喊他们“马丹·莱韦斯克”。原因是这样的:她结过两次婚,第一个丈夫是个名叫马丹的水手,他每年夏天都要到纽芬兰岛上去捕鳕鱼。

  结婚后两年中,她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当载着她丈夫的那艘大海船,迪耶普的三栀船《两姐妹》号失踪时,她已经又怀着六个月的身孕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得到这艘船的任何消息,船上的水手一个也没有回来。大家只好认定这艘船连人带货全都遇难了。

  马丹大神等了她男人十年,历尽艰辛,好不容易将两个孩子拉扯长大,由于她身体健壮,为人善良,后来当地的一个名叫莱韦斯克的渔民,有着一个男孩的鳏夫,向她求婚,她嫁给了他;三年中间,她又为他生了两个孩子。

  他们勤勤恳恳地过着艰辛的日子。面包很贵,家里几乎没有见过肉。在冬季刮大风的那几个月里,他们弄得不巧还欠面包店的账。不过几个孩子身体倒都长得很结实。平时大家谈起来都说:

  “马丹·莱韦斯克两口子全是老实本分人。马丹大婶吃苦耐劳,莱韦斯克捕鱼的本领是一等的。”

  坐在门口的那个小姑娘又说道:

  “他像认识我们似的。说不定是从埃普维尔或奥泽博斯克来的穷人。”

  不过母亲不会弄错。不,不,他不是本地人,肯定不是!

  由于他像一根木桩似的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而且眼睛死死地盯住马丹·莱韦斯克家的房子,马丹大婶发货了,恐惧使她变得勇敢起来,她抓起一把铁锹走到门后。

  “您在这儿干什么?”她朝这个流浪汉叫道。

  他用嘶哑的声音回答:

  “我在乘凉嘛,我妨碍您了吗?”

  她又说道:

  “您为什么老是看着我们的家,像窥探我们行动似的?”

  这个男人辩驳道:

  “我又没有妨碍任何人,连在大路上坐一坐都不准吗?”

  她找不出话来回答,只好又回到家里来。

  这一天过得很慢。靠近中午时,这个人不见了,但五点钟左右又从门前走过。晚上没有再见到他。

  天黑后莱韦斯克回来了。她们告诉他这件事。他肯定地说:

  “要么是个爱管闲事的人,要么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家伙。”

  他毫无挂虑,放心地睡了。而他的妻子却一直在想着这个徘徊不去的人,他看她的眼神是这么的古怪。

  天亮后刮起了大风,莱韦斯克看见不能出海,就帮助妻子补渔网。

  九点光景,去买面包的马丹大婶的大女儿气急败坏地跑回来,神色紧张地叫道:

  “妈妈,那个人又来了!”

  母亲顿时激动不安起来,脸色紧张得发白,对她的男人说:

  “你去对他讲,莱韦斯克,叫他不要再像这样窥视我们了,我被他搞得神魂不安。”

  莱韦斯克是个身材高大的水手,红褐色的脸膛,一嘴又浓又红的胡子,蓝眼睛中露出一个黑瞳仁,为了抵挡洋面上的风雨,粗壮的脖子上始终围着一条毛围巾。他不慌不忙走出去,来到这个流浪汉身边。

  他们交谈起来。

  母亲和孩子们捏了一把汗,远远地提心吊胆地看着他们。

  突然,那个陌生人起身和莱韦斯克一同向房子走来。

  马丹大婶吓得直往后退。她的男人对她说:

  “拿点面包给他,再倒一杯苹果酒。他已两天没吃东西了。”

  他们俩走进屋里,马丹大婶和孩子们跟在后面。这个流浪汉坐下,在众人的眼光下低着头吃起来。

  母亲站在那里盯着他看;她的两个大女儿倚在门上,其中一个抱着那个最小的孩子。她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着他吃,眼睛里都露出馋延欲滴的目光。两个小男孩则坐在壁炉的灰坑里,不再玩弄手里的黑锅子,似乎也在大量着这个不速之客。

  莱韦斯克已经拉了一把椅子坐下来,问他道:

  “那么您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了?”

  “我是从赛特来的。”

  “就是这样走来的?……”

  “可不是,就是这样走来的。没有钱,有什么办法。”

  “那么您要到哪里去呢?”

  “我就到这里。”

  “您在这里有熟人吗?”

  “很可能有。”

  他们都不再讲话了。他尽管很饿了,但吃得很慢,每吃一口面包后就喝上一口苹果酒。他的脸很憔悴,干瘪瘦削,满是皱纹,看上去是个饱经苦难的人。

  莱韦斯克突然问他:

  “您叫什么名字?”

  他低着头回答说:

  “我叫马丹。”

  这个母亲浑身不由得一哆嗦,她跨上一步,好像要靠得更近一些看一看这个流浪汉似的,她张着嘴,垂着双手,一动不动地站在他的面前。没有人再说一句话。莱韦斯克最后又问了一句:

  “您是这里人吗?”

  “我是这里人。”

  他终于抬起了头。这个女人的眼镜和他的眼镜相遇后,两个人的眼镜都一下子停住不动了。他们的目光混合在一起,好像被摄住了似的。

  她突然开口了,声音却变了样子,低低的,她颤抖地说:

  “是你吗,当家的?”

  他缓慢却清楚地回答说:

  “不错,是我。”

  他一边说一边继续咀嚼着他的面包,并不激动。

  莱韦斯克吃惊多于激动,结结巴巴地说:

  “是你吗,马丹?”

  那一个答得很简单:

  “不错,是我。”

  第二个丈夫问道:

  “那么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第一个丈夫谈开了:

  “从非洲海岸来的。我们的船触礁沉没了,只有皮卡尔、瓦蒂内尔和我,我们三个人得救。后来我们被野人捉住,将我们一扣就是二十年。皮卡尔和瓦蒂内尔都死了。一个英国游客路过那里将我救出来,带到赛特,然后我就回来了。”

  马丹大婶用围裙捂住脸哭起来。

  莱韦斯克说道:

  “现在我们怎么办呢?”

  马丹问道:

  “你就是她的男人吧?”

  莱韦斯克答道:

  “不错,我是她的男人。”

  他们互相看看,都没有吭声。

  这时马丹仔细打量了她周围的这几个孩子,朝这两个小姑娘点了点头,示意说:

  “她们两个是我的吧?”

  莱韦斯克答道:

  “这两个是你的。”

  他既没有站起来,也没有抱吻她们,只是说了一句:

  “我的老天,长得这么大了!”

  莱韦斯克又重复了一句:

  “我们怎么办呢?”

  马丹也很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后来他下了决心:

  “由你决定,我照你的意见办。我不想和你过不去,麻烦的是这所房子。我有两个孩子,你有三个,各人的孩子归各人的。至于孩子他妈,归你还是归我,随便怎么办我都同意。不过房子是我的,这时我的父亲留给我的,我就出生在这所房子里,证明存在公证人那里。”

  马丹大婶一直用蓝布围裙蒙着脸,在低声抽抽噎噎地哭泣着。两个大女儿走到母亲身边来,不安地望着她们的父亲。

  他吃完了。这一下他也发问了:

  “我们怎么办呢?”

  莱韦斯克想出一个注意:

  “到神甫那里去吧,他会帮我们做出决定的。”

  马丹站起来,朝他妻子走过去;她扑到他的怀里,呜呜咽咽地哭着说:

  “我的丈夫!你回来啦!马丹,我可怜的马丹,你回来啦!”

  她紧紧抱住他,过去种种回忆突然纷至沓来,掠过脑际,她回想起他们二十岁时的生活和最初的拥抱。

  马丹也非常激动,吻着她的帽子。在壁炉里玩耍的两个小男孩听见他们的妈妈哭了,一齐跟着大喊大叫;马丹大婶第二个女儿抱着的那个婴儿也直着嗓子尖声尖气地啼哭起来,声音像走了调子的笛子。

  莱韦斯克站在那里等候着。

  “走吧,”他说,“先去把事情办妥吧。”

  马丹放开了妻子,有看看他的两个女儿。母亲对 她们说:

  “你们至少该吻吻你们的爸爸啊。”

  姊妹俩同时走到父亲面前;她们并不激动,惊讶中还有点害怕。他拥抱了两个女儿,并像乡下人那样在她们的两颊上依次轻轻而又响亮地吻了一下。那个婴儿看见来到陌生人跟前,发狂地尖叫起来,差点惊厥过去。

  随后两个男人一起走出去了。

  他们走过友谊咖啡馆门口时,莱韦斯克说:

  “我们去喝一杯,怎么样?”

  “好啊,我赞成。”马丹说。

  他们走进来,在还没有上座的店堂里坐了下来。莱韦斯克叫道:

  “喂!希科,来两杯白兰地,要好的。你知道吗,马丹回来了,就是我女人原来的丈夫那个马丹,《两姐妹》那条船上失踪的马丹。”

  小酒馆老板一只手拿着三只玻璃杯,一只手拿着一只长颈大肚小酒瓶,腆着大肚子走过来;他一身肥肉,满脸通红,脸色安详地问道:

  “啊!你回来啦,马丹?”

  马丹回答道:

  “我回来啦!”

  归来

  大海用它短促而单调的海涛拍打着海岸。一朵朵被疾风吹送着的白云像鸟儿似的掠过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天空。坐落在这条向海边倾斜的小山沟的村子在太阳下面晒得暖烘烘的。

  马丹·莱韦斯克家正好在村口,孤零零地立在大路旁边。这是一所渔夫住的小屋,墙是粘土做的,屋顶是茅草盖的,上面长着一簇簇像羽毛饰似的蓝色鸢尾草。门口一块四四方方小得像手帕似的园地,上面种着一些洋葱、几颗甘蓝,还有一点欧芹和雪维菜。一道树篱将它和大路隔开。

  男的出海捕鱼去了,女的在屋前修补一张棕色大渔网的网眼。渔网挂在墙上,仿佛一面其大无比的蜘蛛网。园子门口,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坐在一把向后倾斜的草垫椅子上,背靠着栅栏,正在缝补穷苦人家那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衣服。另一个小姑娘,比她小一岁,摇摇晃晃地哄着怀里抱着的一个婴儿;婴儿还不会说话,没有表情,也不会做动作。两个男孩子,一个两岁,一个三岁,屁股坐在地上,面对着面,用他们还不灵巧的小手在挖泥,并抓起沙土,你朝我脸上扔一把,我朝你脸上扔一把。

  没有一个人讲话,只有那个被哄着想让他睡觉的婴儿在断断续续地啼哭,哭声又尖细又微弱。一只猫睡在窗台上。靠墙一排盛开的紫罗兰好像给墙脚垫上一道白色美丽的垫圈。一群苍蝇在上面嗡嗡地飞着。

  在园子门口补衣服的那个小姑娘突然喊道:

  “妈妈!”

  妈妈答道:

  “什么事啊?”

  “他又来了。”

  从早晨起来她们就非常不安,因为有个男人在他们家四周转来转去。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子,样子像个穷苦人。她们送父亲上船的时候就看到过这个人坐在门对面的沟边上,当她们从海滨回来的时候,发现他还坐在那里,直瞪瞪地望着房子。

  他好像有病,样子很穷困。坐在那里一个多钟点一动未动。后来他看出人家把他当做坏人,这才站起来,拖着两条腿走了。

  但没有多久她们又看见他拖着缓慢无力的步子走回来了。他又坐下来,只不过这一次坐得稍微远一点;他坐在那里似乎专门为了窥探她们。

  母亲和两个女儿都怕起来。特别是母亲最担心,因为她天生就是一个胆小的人,加上她的男人莱韦斯克要到天黑才能从海上回来。

  她丈夫名叫莱韦斯克,她自己名叫马丹,人们就喊他们“马丹·莱韦斯克”。原因是这样的:她结过两次婚,第一个丈夫是个名叫马丹的水手,他每年夏天都要到纽芬兰岛上去捕鳕鱼。

  结婚后两年中,她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当载着她丈夫的那艘大海船,迪耶普的三栀船《两姐妹》号失踪时,她已经又怀着六个月的身孕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得到这艘船的任何消息,船上的水手一个也没有回来。大家只好认定这艘船连人带货全都遇难了。

  马丹大神等了她男人十年,历尽艰辛,好不容易将两个孩子拉扯长大,由于她身体健壮,为人善良,后来当地的一个名叫莱韦斯克的渔民,有着一个男孩的鳏夫,向她求婚,她嫁给了他;三年中间,她又为他生了两个孩子。

  他们勤勤恳恳地过着艰辛的日子。面包很贵,家里几乎没有见过肉。在冬季刮大风的那几个月里,他们弄得不巧还欠面包店的账。不过几个孩子身体倒都长得很结实。平时大家谈起来都说:

  “马丹·莱韦斯克两口子全是老实本分人。马丹大婶吃苦耐劳,莱韦斯克捕鱼的本领是一等的。”

  坐在门口的那个小姑娘又说道:

  “他像认识我们似的。说不定是从埃普维尔或奥泽博斯克来的穷人。”

  不过母亲不会弄错。不,不,他不是本地人,肯定不是!

  由于他像一根木桩似的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而且眼睛死死地盯住马丹·莱韦斯克家的房子,马丹大婶发货了,恐惧使她变得勇敢起来,她抓起一把铁锹走到门后。

  “您在这儿干什么?”她朝这个流浪汉叫道。

  他用嘶哑的声音回答:

  “我在乘凉嘛,我妨碍您了吗?”

  她又说道:

  “您为什么老是看着我们的家,像窥探我们行动似的?”

  这个男人辩驳道:

  “我又没有妨碍任何人,连在大路上坐一坐都不准吗?”

  她找不出话来回答,只好又回到家里来。

  这一天过得很慢。靠近中午时,这个人不见了,但五点钟左右又从门前走过。晚上没有再见到他。

  天黑后莱韦斯克回来了。她们告诉他这件事。他肯定地说:

  “要么是个爱管闲事的人,要么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家伙。”

  他毫无挂虑,放心地睡了。而他的妻子却一直在想着这个徘徊不去的人,他看她的眼神是这么的古怪。

  天亮后刮起了大风,莱韦斯克看见不能出海,就帮助妻子补渔网。

  九点光景,去买面包的马丹大婶的大女儿气急败坏地跑回来,神色紧张地叫道:

  “妈妈,那个人又来了!”

  母亲顿时激动不安起来,脸色紧张得发白,对她的男人说:

  “你去对他讲,莱韦斯克,叫他不要再像这样窥视我们了,我被他搞得神魂不安。”

  莱韦斯克是个身材高大的水手,红褐色的脸膛,一嘴又浓又红的胡子,蓝眼睛中露出一个黑瞳仁,为了抵挡洋面上的风雨,粗壮的脖子上始终围着一条毛围巾。他不慌不忙走出去,来到这个流浪汉身边。

  他们交谈起来。

  母亲和孩子们捏了一把汗,远远地提心吊胆地看着他们。

  突然,那个陌生人起身和莱韦斯克一同向房子走来。

  马丹大婶吓得直往后退。她的男人对她说:

  “拿点面包给他,再倒一杯苹果酒。他已两天没吃东西了。”

  他们俩走进屋里,马丹大婶和孩子们跟在后面。这个流浪汉坐下,在众人的眼光下低着头吃起来。

  母亲站在那里盯着他看;她的两个大女儿倚在门上,其中一个抱着那个最小的孩子。她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着他吃,眼睛里都露出馋延欲滴的目光。两个小男孩则坐在壁炉的灰坑里,不再玩弄手里的黑锅子,似乎也在大量着这个不速之客。

  莱韦斯克已经拉了一把椅子坐下来,问他道:

  “那么您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了?”

  “我是从赛特来的。”

  “就是这样走来的?……”

  “可不是,就是这样走来的。没有钱,有什么办法。”

  “那么您要到哪里去呢?”

  “我就到这里。”

  “您在这里有熟人吗?”

  “很可能有。”

  他们都不再讲话了。他尽管很饿了,但吃得很慢,每吃一口面包后就喝上一口苹果酒。他的脸很憔悴,干瘪瘦削,满是皱纹,看上去是个饱经苦难的人。

  莱韦斯克突然问他:

  “您叫什么名字?”

  他低着头回答说:

  “我叫马丹。”

  这个母亲浑身不由得一哆嗦,她跨上一步,好像要靠得更近一些看一看这个流浪汉似的,她张着嘴,垂着双手,一动不动地站在他的面前。没有人再说一句话。莱韦斯克最后又问了一句:

  “您是这里人吗?”

  “我是这里人。”

  他终于抬起了头。这个女人的眼镜和他的眼镜相遇后,两个人的眼镜都一下子停住不动了。他们的目光混合在一起,好像被摄住了似的。

  她突然开口了,声音却变了样子,低低的,她颤抖地说:

  “是你吗,当家的?”

  他缓慢却清楚地回答说:

  “不错,是我。”

  他一边说一边继续咀嚼着他的面包,并不激动。

  莱韦斯克吃惊多于激动,结结巴巴地说:

  “是你吗,马丹?”

  那一个答得很简单:

  “不错,是我。”

  第二个丈夫问道:

  “那么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第一个丈夫谈开了:

  “从非洲海岸来的。我们的船触礁沉没了,只有皮卡尔、瓦蒂内尔和我,我们三个人得救。后来我们被野人捉住,将我们一扣就是二十年。皮卡尔和瓦蒂内尔都死了。一个英国游客路过那里将我救出来,带到赛特,然后我就回来了。”

  马丹大婶用围裙捂住脸哭起来。

  莱韦斯克说道:

  “现在我们怎么办呢?”

  马丹问道:

  “你就是她的男人吧?”

  莱韦斯克答道:

  “不错,我是她的男人。”

  他们互相看看,都没有吭声。

  这时马丹仔细打量了她周围的这几个孩子,朝这两个小姑娘点了点头,示意说:

  “她们两个是我的吧?”

  莱韦斯克答道:

  “这两个是你的。”

  他既没有站起来,也没有抱吻她们,只是说了一句:

  “我的老天,长得这么大了!”

  莱韦斯克又重复了一句:

  “我们怎么办呢?”

  马丹也很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后来他下了决心:

  “由你决定,我照你的意见办。我不想和你过不去,麻烦的是这所房子。我有两个孩子,你有三个,各人的孩子归各人的。至于孩子他妈,归你还是归我,随便怎么办我都同意。不过房子是我的,这时我的父亲留给我的,我就出生在这所房子里,证明存在公证人那里。”

  马丹大婶一直用蓝布围裙蒙着脸,在低声抽抽噎噎地哭泣着。两个大女儿走到母亲身边来,不安地望着她们的父亲。

  他吃完了。这一下他也发问了:

  “我们怎么办呢?”

  莱韦斯克想出一个注意:

  “到神甫那里去吧,他会帮我们做出决定的。”

  马丹站起来,朝他妻子走过去;她扑到他的怀里,呜呜咽咽地哭着说:

  “我的丈夫!你回来啦!马丹,我可怜的马丹,你回来啦!”

  她紧紧抱住他,过去种种回忆突然纷至沓来,掠过脑际,她回想起他们二十岁时的生活和最初的拥抱。

  马丹也非常激动,吻着她的帽子。在壁炉里玩耍的两个小男孩听见他们的妈妈哭了,一齐跟着大喊大叫;马丹大婶第二个女儿抱着的那个婴儿也直着嗓子尖声尖气地啼哭起来,声音像走了调子的笛子。

  莱韦斯克站在那里等候着。

  “走吧,”他说,“先去把事情办妥吧。”

  马丹放开了妻子,有看看他的两个女儿。母亲对 她们说:

  “你们至少该吻吻你们的爸爸啊。”

  姊妹俩同时走到父亲面前;她们并不激动,惊讶中还有点害怕。他拥抱了两个女儿,并像乡下人那样在她们的两颊上依次轻轻而又响亮地吻了一下。那个婴儿看见来到陌生人跟前,发狂地尖叫起来,差点惊厥过去。

  随后两个男人一起走出去了。

  他们走过友谊咖啡馆门口时,莱韦斯克说:

  “我们去喝一杯,怎么样?”

  “好啊,我赞成。”马丹说。

  他们走进来,在还没有上座的店堂里坐了下来。莱韦斯克叫道:

  “喂!希科,来两杯白兰地,要好的。你知道吗,马丹回来了,就是我女人原来的丈夫那个马丹,《两姐妹》那条船上失踪的马丹。”

  小酒馆老板一只手拿着三只玻璃杯,一只手拿着一只长颈大肚小酒瓶,腆着大肚子走过来;他一身肥肉,满脸通红,脸色安详地问道:

  “啊!你回来啦,马丹?”

  马丹回答道:

  “我回来啦!”

珠宝

莫泊桑

朗丹先生在副科长家里的一次晚会上,遇到了这个年轻姑娘,从此就堕入了情网。

她的父亲是外省的一个收税官,死了已经有好几年。后来她跟着母亲来到了巴黎。她的母亲指望把她嫁出去,常常到附近几家中产阶级人家去。她们穷虽穷,可是为人正派,稳重而且和蔼。这个年轻姑娘仿佛是规矩女人的完美无缺的典型,每一个明智的年轻人都梦想着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这种典型的女人。她的纯朴美里有一种天使般的贞洁的魅力;从不离开嘴唇的那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仿佛是她心灵的回光。

人人都称赞她;凡是认识她的人都再三夸奖说:“娶她的人肯定会幸福。再也找不到比她更好的了。”

朗丹先生那时在内政部里当主任科员,每年的薪水是三千五百法郎。他向她求婚,娶了她做妻子。

跟她在一起,他的幸福简直是难以用笔墨形容。她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因而他们的日子好像过得很阔绰。她对丈夫无比的关心、体贴、温存。而且她本人的诱惑力又是那么大,虽然他们相遇已经有六年了,可是他比开头那些日子还要爱她。

他责备她的,只有两个嗜好:爱看戏,爱假珠宝。

她的朋友们(她认识几个小官吏的妻子)经常能够替她搞到包厢,请她去看当时风行的戏,甚至首次上演的新戏;她不管她丈夫愿意不愿意,总是拖着他一块去;不过一天工作下来,这种消遣反而增加他的疲劳。因此,他恳求她请一位她认识的太太陪她去看戏,只要能送她回来就成。她认为这个办法不太合适,所以说来说去怎么也不肯答应,直到最后才为了讨好他,勉强让了步;他对她说不出的感激。

然而,这种爱看戏的嗜好,很快地引起了她爱打扮的需要。不错,她的服装还是跟从前一样简单,既风雅而又朴素;而且她那温柔的美,她那令人倾倒的、谦逊的、含笑的美,仿佛从她朴素的打扮里得到一种新的风韵,但是她渐渐地养成了一种习惯,爱在耳朵上戴两粒冒充钻石的大莱茵石。她还戴假珍珠的项链、赛金的镯子和镶着五颜六色的、代替宝石的玻璃钻的梳子。

她的丈夫有点不满意这种对假货的爱好,常常说:“亲爱的,对一个买不起真珠宝的人来说,美丽和妩媚就是她的装饰品,再说,这也是世上最稀罕的珠宝。”

但是她露出温柔的笑容,每一次都这么回答:“有什么办法呢?我爱好这个。这是我的缺点。我也知道你说得对;可是本性难移呀。我当然更喜欢有真的珠宝!”

她一边用手指转动着珍珠项链,或者让宝石的切面放出夺目的光彩,一边不停地说:“你倒是瞧瞧呀,做得多么好。简直跟真的一样。”

他微笑着说:“你的趣味倒跟吉卜赛人一样。”

有时候,到了晚上,只有他们俩待在炉火旁边,她就把装着朗丹先生所谓“便宜货”的摩洛哥皮匣子捧到茶桌上,开始热情地细细观看那些假珠宝,好像其中有一种无穷的、秘密的乐趣似的。她还一定要把一串项链挂在她丈夫的脖子上,为的是挂上以后,好痛痛快快地笑一番,然后大声说:“瞧你有多滑稽!”接着就扑到他怀里,像发了疯似的吻他。

一个冬天的夜里,她从歌剧院回来,冻得全身直打哆嗦,第二天不停地咳嗽,一个星期以后就害肺炎死了。

朗丹差一点也跟她进了坟墓。他是那么失望,不到一个月的工夫头发都变白了。他从早哭到晚,难以忍受的痛苦撕碎了他的心灵;回忆,笑容,声音以及死者身上的种种魅力不断地出现在他的脑际。

时间并没有减轻他的悲伤。往往在上班的时候,同事们正在聊当天的新闻,会忽然看见他双颊一鼓、鼻子一皱,眼睛里含着两包泪水;他做出一副苦相,接着就呜呜地哭起来。

他让亡妻的卧室保持原状。他每天都要把自己关在里面想她;所有的家具,甚至连她的衣裳,都像她临死那天一样放在原来的地方。

但是生活对他来说越来越困难了。他的薪水在他妻子的手里,足够家里的一切开支,现在剩下他一个人,反而不够用了。他奇怪她哪儿来的那么大的本领,居然能够让他天天喝上等的酒,吃精美的食物,如今他靠他那微薄的收入再也没法弄到了。

他借了几笔债,像穷得走投无路的人一样,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找钱。终于有一点早上,离着月底还有整整一个星期,手上却连一个子儿也没有了。于是他打主意变卖东西。他立刻想到了他妻子的那些“便宜货”,因为他心里对这些从前叫他生气的“冒牌货色”还怀着怨恨。甚至每天看见它们,都会损害到对他心爱的人的回忆。

他在她留下的那一堆假货中找来找去,找了很久,因为她一直到临死前几天还不断地买回来,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带一样新东西回来。他决定卖掉她好像特别喜欢的那串大项链,因为虽是假货,可是做工考究,想来还可以值个七八法郎。

他把它放在衣袋里,顺着一条条大街,朝部里走去,打算找一家可靠的珠宝店。

他终于看到一家,走了进去,一想到露出一副穷相,变卖这样一件不值钱的东西,他又觉得有点儿不好意思。

“先生,”他对商人说,“我想请您估估这件东西。”

那个人接过来翻来覆去地仔细看了一阵儿,又掂了掂分量,拿起一个放大镜,把他的伙计叫过来,小声嘀咕了几句,然后把项链放在柜台上,瞧瞧远看的效果如何。

这样小题大做反把朗丹先生弄得很不自在,他张嘴正要说:“噢!我也知道它值不了几个钱,”那个珠宝商却先开口了:“先生,值一万五千法郎;不过您得先把它的来源告诉我,我才能够收购。”

这个鳏夫两只眼睛睁得老大,愣在那儿,一下子糊涂了。临了,他结结巴巴地说:“您说什么?您没有估错吧。”对方误会了他惊讶的原因,冷冷地说:“您可以到别处去问问,看别人是不是肯出更高的价钱。照我看,它顶多值一万五。如果您找不到更好的地方,就再来找我好了。”

朗丹先生完全变成了一个傻子;他需要一个人去好好考虑考虑,于是拿起项链走了出去。

但是一到街上,他反而想笑了。他想:“傻瓜呀!傻瓜!我要是当时就卖给他呢?居然有这么一个不辨真假的珠宝商人!”

他走进和平街口的另一家首饰店。老板见了这件首饰,就立刻叫了起来:

“嗳呀!我可认识这串项链,它是从我们这儿卖出去的。”

朗丹先生感到很惊慌,问:

“值多少钱?”

“先生,我是两万五千法郎售出的。我准备出一万八千法郎收回来,不过按照法律规定,您得先把这件东西弄到手的经过告诉我。”

这一次,朗丹先生惊奇得两腿发软,坐了下来。他说:“不过不过,您再好好看看,先生,我一直以为它是假的呢。”

首饰商人又问:“您愿意告诉我,您姓什么吗,先生?”

“当然愿意。我姓朗丹,我是内务部的科员,住在殉道者街十六号。”

商人打开帐薄,查了查,说:“这串项链的确是在一八七六年七月二十日送到朗丹太太的住址,殉道者街十六号去的。”

两个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科员惊讶得简直要发疯了,首饰商疑心他是个贼。

首饰商接着又说:“您愿意把这件东西在我这儿放二十四小时吗?我可以给您出一张收据。”

朗丹先生结结巴巴地说:“当然可以。”他把纸条折起来,放在衣袋来,走了出去。

他穿过大街,继续朝前走,走着走着发现走错了路,又转过身来往回走,走到了杜依勒里宫,过了塞纳河,一看又走错了,于是又回到香榭丽舍大街,脑子里乱得没有一点儿主意。他想好好地考虑考虑,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的妻子没有力量买一件这样贵重的东西,——当然没有。那么,这是别人送的一件礼物了!礼物!谁送的?为什么送呢?

他停下来,呆呆地立在大街中间。可怕的疑窦掠过他的脑海。莫非她?这么说,其余的珠宝也都是礼物了!他觉得地上摇晃,觉得面前的一棵树倒下来;他伸出双臂,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

等他醒过来,才发现自己在一家药房里,原来是过路人把他抬来的。他请人送他回家,随后就把自己关在屋里。

他伤心地哭到天黑,咬住一块手绢,免得哭出声来。最后他又疲乏,又伤心,支持不住,倒在床上昏昏沉沉睡着了。

一道阳光照醒了他,他慢腾腾地起来,准备到部里去。受到这样的打击以后,再要工作是很困难的。他考虑了一下,觉得可以请求科长原谅,于是写了一封信。接着,他想到了应该再到首饰店去一次,想到这儿,臊得满脸通红。他考虑来考虑去,无论怎么说,总不能把那串项链留在那家店里;于是他穿好衣服,走了出去。

天气晴朗,蔚蓝的天空覆盖着这笑脸迎人的城市。几个无所事事的人两手插在衣袋里在街上闲逛。

朗丹先生望着他们走过,对自己说:“有财产的人多么幸福啊!一个人有了钱,甚至连忧愁都可以摆脱,他爱上哪儿就上哪儿,他可以旅行,可以寻欢作乐!啊!要是我有钱就好了!”

他发觉肚子饿了,因为从前天晚上起,他就没有吃过东西。但是他的口袋空空的,于是他又想起了那串项链。一万八千法郎!一万八千法郎!这笔数目真不小呀!

他走到和平街,开始在首饰店对面的人行道上踱来踱去。一万八千法郎!一连有二十次,他都差点儿走进去,可是每次都被羞耻心拦住了。

然而,他肚子饿,饿得很厉害,而且又没有一个子儿。他突然下了决心,为了不让自己有考虑的时间,一口气奔过大街,冲进了首饰店。

商人见了他,连忙迎上前,面带笑容,彬彬有礼地搬来一把椅子。伙计们也过来了,他们眼睛里,嘴边也都带着笑意,不断地瞟着朗丹。

珠宝商开口说:“我已经打听过了,先生,如果您没有改变主意,我可以立刻照我出的价钱付款。”

科员结结巴巴地说:“当然没有改变。”

首饰商人从抽屉里取出十八张大钞票,点了一遍递给朗丹。朗丹在一张小收据上签了字,用一只颤巍巍的手把钱放在衣袋里。

我正打算出去,又转过身来,垂下眼睛,对一直在微笑的商人说:“我我还有别的珠宝都是从同一个人那儿继承来的。您都愿意收买吗?”

商人鞠了个躬,说:“当然愿意,先生。”

有一个伙计跑出去了,为的是笑个痛快。另外一个伙计使劲地擤鼻子。

满脸通红的朗丹用若无其事的严肃口吻说:“我去给您拿来。”

他叫了一辆马车,回去拿首饰。

一个钟头以后,他回到首饰店,到这时候他还没有吃早饭。他们开始一件件地研究,一件件地估价。几乎全部都是这家店里卖出的。

朗丹现在也撕破脸皮争价钱了,他发脾气,要人把帐薄给他看;随着金额的增加,他的嗓门也越提越高。

大粒的钻石耳坠两万法郎;镯子三万五千法郎;胸针、戒指和链坠儿一万六千法郎;一件用祖母绿和蓝宝石镶成的首饰一万四千法郎;一条当项链用的金链连同吊着的独粒钻石四万法郎;总数共达十九万六千法郎。

商人用开玩笑的口吻说:

“这些东西的主人把所有的积蓄都存在珠宝上了。”

朗丹一本正经地说:“这也是一种存钱的方法,并不特殊。”他又和买主约好第二天还要约请行家复查,然后走了出来。

到了街上,他看见旺多姆纪念柱,恨不得跟爬夺彩竿似的爬上去。他感到自己身轻如燕,只要一纵身,就可以和柱顶上高耸入云的皇帝雕像玩玩跳背游戏。

他到瓦赞饭店吃了中饭,喝的是二十法郎一瓶的酒。

吃完饭,他叫了一辆马车,到布洛涅树林去兜风。他带着几分轻蔑的神气望着来来往往的车马,恨不得向行人嚷叫:“我也有钱。我有二十万法郎!”

他想起了内务部,连忙叫马车送他去。他大模大样走进科长办公室,说:

“先生,我是来向您辞职的。我得到了一笔三十万法郎的遗产。”他又去和老同事们握手告别,把自己将来的生活打算告诉他们;然后到英国咖啡馆去吃晚饭。

他正好坐在一位看上去好像很有身份的绅士旁边,心里痒痒的,忍不住想炫耀一下,于是告诉这位先生,他刚刚得到了一笔四十万法郎的遗产。

有生以来,他第一次对看戏不感到厌烦,他还和一些妓女混了一夜。

半年以后,他又结婚了。他的第二个妻子虽然很规矩,可是脾气难侍候,给他带来了许多痛苦。

《珠宝》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丈夫发现妻子收藏的“假珠宝”是真的之后的心理转变。《珠宝》是一篇道德小说。朗丹曾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他真诚地爱着妻子,妻子也热烈地爱着朗丹。珠宝真假之谜的开解,对朗丹是沉重地一击,“真与假”在一瞬间全部对换了位置:假珠宝变成了真珠宝,真诚的爱情变成了虚假的爱情。

这篇小说继承了莫泊桑以往一贯的写作风格:构思和布局的巧妙性,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安排使小说生动富有吸引力。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一面,以及小市民在金钱面前爱慕虚荣的嘴脸,小说通过细致的人物心理描写和出乎意料的结局安排,鲜明地体现了莫泊桑的创作特点。

19世纪后期的法国社会风行的是虚伪、自私、贪婪,尽管莫泊桑对当时社会资产阶级文明的态度是矛盾的,但最痛切地认识到资产阶级文明的贫乏、卑劣和虚伪,特别让他痛心疾首的是: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都“生活在酬金的独裁下”、“跪倒在金钱偶像前”,在这样的社会里,纯真的爱情毕竟是少而又少,他也曾唱出几首甜蜜的罗曼司(短篇小说《幸福》、《马丹姑娘》等)。但这位尊重现实的作家更多地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爱情和婚姻的畸形现象,《遗产》、《遗嘱》、《珠宝》等作品无一不是金钱社会里不正常婚姻的注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750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