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公主》主要讲了什么?

《凯瑟琳公主》主要讲了什么?,第1张

〔德〕格林

傲慢无礼的公主

从前,有一位国王,膝下有一个女儿,名叫凯瑟琳,她长得非常美丽,却因此而傲慢无理,目中无人。当时有很多人向她求婚,这更增加了她的傲气。她认为,那些求婚的人里没有一个人中她的意。她不但一个接一个地拒绝他们的美意,而且还对人家冷嘲热讽。

有一回,国王举行盛大宴会,邀请了各地所有希望结婚的男子。先入席的是几个国王,接着入席的是王子、公爵、伯爵和男爵,最后入席的是其余所有应邀而来男子。

凯瑟琳公主对每一位客人都横挑鼻子竖挑眼,这位太胖啦,她就用轻蔑的口气说道:

“好一个啤酒桶。”

那个呢,又高又瘦,她就评头论足地说道:“活像一只大蚊子。”

下一个呢,太矮啦……“五大三粗,笨手笨脚。”她又说道。

第四个呢,脸色太苍白啦,“一具死尸。”

第五个,脸太红润……“一只公火鸡。”

第六个呢,身板儿不够直……“像一快放在炉子后面烤干的弯木头。”

就这样,她看谁都不顺眼。

有一位国王,下巴长得有点儿翘,更是免不了遭到她的大肆嘲笑挖苦。“我的天哪!”她一边放声大笑一边高声地说,“瞧这家伙的下巴呀,长得跟画眉嘴一模一样啊!”打那以后,这位国王就落了个诨名——画眉嘴。老国王发现女儿只是在嘲弄人家,对每个前来求婚的人都嗤之以鼻,便大动干火,发誓要把她嫁给第一个上门来讨饭的叫花子。

父亲的妙计

几天以后,一个走街窜巷卖唱的人在王宫的窗下唱起歌来,想讨一点儿施舍。国王听见了歌声,便吩咐把这个人带来见他。卖唱的衣衫褴褛,肮脏龌龊,来到国王和公主面前唱了起来,唱完便恳求给他一点儿赏赐。

国王对他说:“你的歌让我很开心,我就把我的女儿许配给你吧。”

公主一听,吓得浑身发抖,国王却接着说:“我发过誓,要把她嫁给第一个到这儿来讨饭的叫花子,我得言而有信。”

抗旨不遵完全是徒劳的。于是,请来了牧师,为公主和这个走街窜巷卖唱的人举行了婚礼。

婚礼结束后,国王说道:“现在你已是一个叫花子的老婆了,不宜再留在宫中。你和你丈夫快上路吧。”

叫花子牵着她的手往外就走,公主不得不跟着他离开了王宫。他们俩来到一片大树林前面,公主问:“这片树林是谁的?”

卖唱的便回答道:

“是那位心地善良的画眉嘴国王的呀,要是你当初嫁给他,现在不就是你的吗?”

公主听了回答说:

“我这个可怜的女孩子啊,当初有点儿翘尾巴,要是嫁给画眉嘴国王就好啦。”

随后,他们俩来到一片绿草地,公主又问:“这片美丽的绿草地是谁的?”

“是那位心地善良的画眉嘴国王的呀,要是你当初嫁给他,现在不就是你的吗?”

于是,公主又唉声叹气地说:

“我这个可怜的女孩子啊,当初有点儿翘尾巴,要是嫁给画眉嘴国王就好啦。”

接着,他们俩来到一座大城市,公主又问:“这座美丽的城市是谁的?”

“是那位心地善良的画眉嘴国王的呀,要是你当初嫁给他,现在不就是你的吗?”

公主听了说:

“我这个可怜的女孩子啊,当初有点儿翘尾巴,要是嫁给画眉嘴国王该多好啦。”

“你老是渴望嫁给另一个男人,”卖唱的说,“我听了真气愤。难道我配不上你吗?”

艰苦的磨炼

最后,他们俩来到一所很小的房子前,她大声地问:

“这么小的房子我还没见过,天哪,它会是什么人的窝?”

卖唱的回答说:“这是我的房子,也是你的家,我们就共同生活在这里。”

房门又矮又小,公主进去时,不得不弯下腰来,不然就会碰了头。

“佣人在哪儿呢?”公主问道。

“哪来的佣人呀。”叫花子回答说,“干什么事你都得自己动手。喏,你得快点儿把火生起来,把水烧开,然后给我煮饭。我已经累得不行了。”

可是,公主哪里会生火煮饭呀,叫花子只得自己动手,不然就得挨饿。他们的晚饭很简单,晚饭后,就休息了。谁知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把她赶下床,逼着她做家务事。

他们就这样过了几天,吃完了所有的存粮,丈夫于是说:“老婆,你看,咱们这样光吃饭,不挣钱,可怎么活下去呀,你来编筐子吧。”

说罢,他就出去砍了些柳枝,扛回家来。公主开始编筐子,可柳枝又粗又硬,把她娇嫩的双手全弄伤了。

“我觉得,”丈夫说,“这样不行啊,别编筐子啦,你还是纺线吧,也许你会在行些。”

于是,她开始坐下来试着纺线,可是纱线很粗糙,把她柔软的手指勒得鲜血直流。

“你看看,”丈夫又说道,“这算怎么一回事嘛。你什么也干不了,娶了你当老婆,我算倒霉透啦。现在我得做一做陶器生意,卖锅碗瓢盆什么的。你呢,得到市场上去叫卖。”

“天哪,”她心想,“要是我父亲王国里的人来赶集,看到我在那儿叫卖锅碗瓢盆,他们一定会嘲笑我的!”

可是,又有什么别的出路呢?不然就得活活饿死。一开始,她的生意还不错。人们见她长得漂亮,都来买她的东西,而且连价也不还。的确,有几个人付了钱,却又把锅子作为礼物送给她。

夫妻俩靠她卖来的钱生活了一段时间,然后丈夫又进了一批陶器。她坐在市场的一个角落里,把锅碗瓢盆什么的摆放在自己的周围,叫卖起来。谁知一个喝得醉醺醺的骑兵突然打这儿急驰而过,那匹马冲进她的货摊,把所有的陶器踩得粉碎。公主放声大哭,束手无策。

“我的天呀,我该怎么办哪?”她呜咽着说,“我丈夫会怎么骂我呀。”于是,她跑回家里,跟丈夫说了自己的遭遇。

“你是一个卖陶器的小贩子,哭管什么用,”她丈夫说,“你什么活儿也干不了。我只得跑到咱们国王的宫殿里,打听了一下你能不能在那儿当个帮厨女佣。人家答应先试用一段时间,还有,你在那里可以白吃饭。”

这样一来,公主就变成了帮厨女佣。她给大师傅打下手,干各种最脏的活儿。她在衣服里缝了一个口袋,在口袋里放了一只带盖的罐子,每天把残羹剩饭盛在里面,带回家中糊口。

得到真正幸福

为了庆祝年轻的国王年满十八岁,王宫举行了盛大的舞会。在那个不同寻常的夜晚,可怜的年轻女佣躲在上面大厅的门后,偷偷地观望。她目睹着蜡烛一根根点燃,宾客们一个个步入大厅,全都衣着华丽,光彩照人。

面对眼前富丽堂皇、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她不无哀伤地想起自己悲惨的命运,站在那里几乎泣不成声。自己一向傲慢无理,目中无人,才落到今天这般贫穷凄惨的境地,她感到痛悔不已。美味佳肴端进端出,香味扑鼻,她馋得口水直流,仆人们不时扔给她一些残渣剩菜,她便装进罐子里,准备带回家去。

这时,年轻的国王身着天鹅绒和绸缎衣服,衣服上镶嵌着钻石,脖子上挂着金项链,正朝大厅走去。他发现这个可怜的女子站在门后,正偷偷地观望着舞会的情景,就一把抓住她的手,要和她跳舞,她却不肯。

她认出他正是曾经向她求过婚,被她嘲弄侮辱过的那个画眉嘴国王,不禁吓得浑身发抖。可是,不管她怎样挣扎,他还是硬将她拉进了舞厅。不料,她用来系口袋的线绳,就在这时断了,罐子一下子滚了出来,汤汤水水流了一地,残渣剩菜撒得到处都是。人们一见哄堂大笑,她成了众人的笑柄,羞愧得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

她朝门口冲了过去,想要逃走,可在台阶上被一个男子拦住了去路,又给拉了回来。她定睛一看,这个男子又是画眉嘴国王,国王用亲切和蔼的语气对她说:

“别怕,我和那个跟你生活在破破烂烂的小房子里的叫花子,原本是一个人哪。我很爱你,才乔装打扮成叫花子;那个喝得醉醺醺的、冲进你的货摊,把陶器踩得粉碎的骑兵,也是我呀。我做这些,全是为了克服你的傲慢无礼,惩罚你对新郎的嘲弄。”

公主听罢,痛哭流涕,抽泣着对国王说:“我真是太不应该了,不配做您的妻子。”

画眉嘴国王却安慰她说:“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就举行婚礼吧。”

话音刚落,宫女们随即走了过来,给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她父亲和宫里的人也来了,祝贺她和画眉嘴国王新婚幸福。

《呼啸山庄》:凯瑟琳和希斯克里夫彼此深爱,她为什么不离婚?

春耕夏耘

原创

2019-12-15 14:30 · 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读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前半部分我真的被凯瑟琳气的半死。凯瑟琳离世后,我又被希斯克里夫气的半死。两个半死加在一起,我终于还是等到了希斯克里夫追随凯瑟琳而去。当艾伦描述着希斯克里夫死去前几天的惨状时,很奇怪,我不生他的气了,甚至同情大过讨厌。

合上书本,就着脑海中盘旋不去的哀悯,忍不住去想,假如凯瑟琳当初没有嫁给埃德加·林敦,也许她和希斯克里夫真的会幸福。当然,他们的幸福仍旧需要前提条件。比如,凯瑟琳不再那么虚荣,还有希斯克里夫不再那么贫穷。为了看他们是否会幸福,我结合他们的性情设想了几种情况。

什么样的情况下,凯瑟琳会决定嫁给希斯克里夫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探究一下凯瑟琳嫁给埃德加·林敦的原因。

根据凯瑟琳答应埃德加求婚后,她对艾伦的"交底",我们可以看出主要原因,原文如下:

现在,嫁给希斯克里夫就会贬低我的身份,所以他永远也不会知道我是多么爱他。艾伦,那并不是因为迷恋他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无论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样的;而林敦的灵魂就如月光与闪电,或者霜和火,是完全不同的。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点:

1、 凯瑟琳很在意自己的身份。

2、 凯瑟琳知道自己爱希斯克里夫,她喜欢埃德加·林敦,但是她最爱的是她自己。

3、 凯瑟琳知道自己和埃德加·林敦不是一类人,但仍执意嫁给他。

根据凯瑟琳亲口对艾伦讲的另一段话,我们还能发现凯瑟琳执意嫁给埃德加·林敦的原因:

艾伦,现在我知道了,你以为我是个自私的贱人。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希斯克里夫和我结婚了,我们就得做乞丐,而如果我嫁给林敦,我就能使希斯克里夫一步步攀升,并且把他安排在我哥哥无权过问的位置。

1、 嫁给埃德加·林敦后,她就不会贫穷。

2、 她希望通过这段婚姻帮助希斯克里夫摆脱哥哥的压迫。

有些读者说,如果希斯克里夫听到上面这段话,也许他们的悲剧就不会发生。那么我们就假设希斯克里夫听到了,他不赞同凯瑟琳这种把婚姻当作工具、自认为大公无私的做法。接下来,希斯克里夫该如何劝说凯瑟琳打消嫁给埃德加·林敦的念头呢?

根据上面总结出的几点,只要希斯克里夫能够提高自己的身份,更为直接的说是变有钱,那么凯瑟琳就会嫁给他!毕竟凯瑟琳爱希斯克里夫仅次于爱她自己。

什么样的情况下,希斯克里夫才能变有钱呢?

根据《呼啸山庄》原文,希斯克里夫在得知凯瑟琳要嫁人之后,他离开约三年才回到呼啸山庄。这次回来,希斯克里夫已经是个有钱人了。后来又通过计策将呼啸山庄纳入囊中。根据艾伦的讲述,没有人知道希斯克里夫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他在外面又做了什么。

在这里就遇到一个问题,希斯克里夫是受到打击后才外出闯荡。如果他知道凯瑟琳是"为了他"嫁人,他还会抛下一切外出吗?即便他下定决心出去闯荡,凯瑟琳又会等他三年吗?而且凯瑟琳不可能跟他私奔。

那么希斯克里夫如何能在离凯瑟琳不远的地方并且迅速变为有钱人呢?似乎又要回到《呼啸山庄》的故事情节中,希斯克里夫引诱凯瑟琳的哥哥亨得利堕落,不过他要去哪里弄到运转资金呢?他除了凯瑟琳没有旁的朋友。凯瑟琳既不可能有那么多私房钱,又不可能恶毒到谋害自己的亲哥哥。

所以,凯瑟琳此时仍旧无法嫁给希斯克里夫。

让我们再次回到《呼啸山庄》的情节中,希斯克里夫外出三年回来了,他变得体面、有钱,对凯瑟琳爱意不减。

这时的凯瑟琳可以嫁给希斯克里夫吗?

根据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呼啸山庄》第三十二章讲述,1802年9月,洛克伍德再次来到呼啸山庄。此时,希斯克里夫已经去世三个月了。时间回到17年前,也就是希斯克里夫回到呼啸山庄的那一年,凯瑟琳嫁给埃德加·林敦已经三年了。

凯瑟琳的女儿,凯瑟琳·林敦是七个月的早产儿。伊莎贝拉在表明喜欢希斯克里夫时,大家还不知道凯瑟琳怀孕的事。也就是说希斯克里夫刚回到画眉山庄见凯瑟琳时,凯瑟琳可能还没怀孕,即使怀了,所有人也不知道。

如果他们一见面,彼此决定再也不愿分开,决定合法的结婚,有没有可能?

首先,凯瑟琳必须离婚。

那么十八世纪的英国可以离婚吗?

遗憾的是,18世纪的英国还没有关于离婚的成文法。国家法认可两种合法的离婚方式:

1、 教会法院司法分居

18世纪的英国,垄断婚姻事务的教会法院在离婚方面仍然奉行不可解除原则。尽管天主教会试图与世俗调和,但从未松口说可以彻底解除婚姻。他们所想到的应对方式是,如果双方实在不想一起生活,教会法院可以判双发司法分居,即不完全离婚。只是分食分居,但不解除婚姻关系,不得再婚,不得与第三方发生性关系,否则就是通奸。

2、国会私人法案离婚

18世纪唯一一种完全离婚的途径就是获得国会私人立法法案,通过国会立法程序实现婚姻彻底解除,双方可再婚。但是我们一听这名字就能感觉到,只有特权阶级中的特权才能使用该权利。

一旦结婚就不能离婚,凯瑟琳和希斯克里夫都明白这一点。所以当凯瑟琳答应嫁给埃德加·林敦时,就意味着他们两个再无可能。

看到这里,读者朋友们,我们也可以清楚了,造成凯瑟琳和希斯克里夫爱情不幸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1、 凯瑟琳因着顾及自身体面与满足虚荣心,他放弃了希斯克里夫。

2、 当时的社会制度没有给这两个人重新来过的机会。

顺便,我们可以回想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为什么不跟妻子伯莎·梅森离婚?这样他就可以和简·爱结婚了。看完上面的内容,有没有恍然大悟?因为当时的法律不允许他们结婚。

所以,如果凯瑟琳还想和希斯克里夫在一起,他们必定违法,还是会一无所有,豪不体面。那么凯瑟琳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了,同当初决定嫁给贫穷的希斯克里夫没什么区别。这样的他们,凯瑟琳又真的会快乐吗?如果凯瑟琳不快乐,希斯克里夫又怎么会幸福呢?唉!

搜索

呼啸山庄

咆哮山庄的结局

格策老婆凯瑟琳

呼啸山庄想表达什么

希斯克利夫结局

凯瑟琳到底爱谁

一般认为,《诺桑觉寺》讲述的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女主人公,在—个男子的帮助下,克服了天真幼稚的想法,并且与这个男子结为夫妻。但事实上,凯瑟琳有着四个“导师”,而不仅仅是亨利在“教导”她。这四个“导师”分别是巴思的社会生活、伊莎贝拉、亨利和哥特小说。凯瑟琳的接受教育,实质上就是她步入社会,开始她“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她从富勒顿来到巴思为标志。巴思——作为一个时尚、繁华的游览和疗养胜地,是现代消费社会和市场经济的缩影和代表。在这里,凯瑟琳开始踏进社交界。她开始注重打扮,“每天上午都有固定的事情要做:逛逛商店,游览城内的一些新鲜地方,到矿泉厅转悠个把钟头,看看这个人望望那个人”,当然还要读读小说。

舞会、晚会、走访、游玩是小说中主要的社交活动,小说中的年轻女子就是在这些活动中完成由恋爱到结婚的过程的。一个女子要想在这过程中获得满意的结果,她就必须熟捻礼仪,风度迷人而得体,此外还要能够明辨是非,慧眼识人,才能嫁一个如意郎君。小说前半部分,连续描写了凯瑟琳在巴斯矿泉厅、剧院、舞厅的一系列社交活动,生动细腻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习。凯瑟琳开始从一个乡村小姑娘成长为一个市井淑女。

在巴思,凯瑟琳结识了伊莎贝拉——她的第二个“导师”。有学者认为,凯瑟琳的“误人歧途”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伊莎贝拉介绍凯瑟琳去看哥特小说,而在某个方面,伊莎贝拉本人就扮演了一个哥特式的角色。作为一个虚假的朋友,她就象哥特小说中引诱纯真少女的人。凯瑟琳实现“社会化”的第一个阶段是伊莎贝拉执著的训导给她造成的腐蚀。

伊莎贝拉非常健谈——这是“导师”的必备条件,但她的话题不外乎“衣着阿,舞会啊,调情啊,嬉戏啊”。她喜欢读书,但不求甚解,还喜欢炫耀一番。她甚至还给凯瑟琳开出一个书单:“等你看完《尤多尔弗》,我们就—道看《意大利人》。我给你列了个单子,十来本都是这一类的。”虽然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她也和凯瑟琳“把自己关起来一起读小说”,但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到,伊莎贝拉在那里聊天多过读书。每次凯瑟琳想要和她讨论《尤多尔弗》某些精彩之处时,伊莎贝拉总是很快把话题转到衣服或者男人这上面去。

事实上,凯瑟琳发现,伊莎贝拉不过是照搬了她的朋友安德鲁斯**在文学方面的意见而已。有一次在讨论理查逊的小说《查尔斯·格兰迪森爵士》时,伊莎贝拉只得承认,“那是一部十分无聊的书,对不?我记得安德鲁斯**连第一卷都无法看完。”凯瑟琳可是的的确确读过这本书,所以她满有把握地说:“它和《尤多尔弗》完全不同,不过我还是觉得很有趣。”对凯瑟琳来说,书才是值得谈论的对象。

有论者认为,伊莎贝拉这个角色是对哥特小说隐含的批判,其隐含的意义是:真正的邪恶在日常世界时时刻刻都可能被发现;堕落在巴斯的客厅和乡间的宅院里都可能碰到,不管这场所是不是庄园。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伊莎贝拉自己也成为了—个牺牲品。她首先是被自己的虚假所出卖,凯瑟琳“看透了她的为人”,发现了“她是个爱慕虚荣的风骚货”,并且后悔“只怪自己不该认识她”,发誓再也不理她,甚至在伊莎贝拉来信求她帮忙撮合与她哥哥的婚事时,凯瑟琳也“一定不给她回信,而且也不再去想这件事”。伊莎贝拉完全失去了凯瑟琳这个朋友。另一方面,伊莎贝拉也成了男性世界中的牺牲品。她开始追求凯瑟琳的哥哥,后来又想追求更有钱的蒂尔尼上尉,但是蒂尔尼家的人认为,她“既没地位,又没资产,使她很难嫁给他们的哥哥。他们认为,且不说她的人品,仅凭这一点,将军就要反对这门婚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她又何尝不是一个牺牲品呢?

凯瑟琳的第三位“导师”是哥特小说。随着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城市中产阶级的壮大,女性参与文学创作和文学阅读在当时的英国已经相当盛行,“18世纪的小说大部分是由妇女写的”,主要由女性书写的哥特小说几乎成为了女性读者的必读书。她们不仅从中获得阅读的愉悦,不容忽视的是,她们还从阅读中获得了一些有关外面世界的人生与人性的知识。哥特小说最突出的特征是激烈的情感与想象,而这两样东西在男性世界里看来,是对女子尤其是对青年女子的极大威胁,所以他们极力贬斥哥特小说。亨利却欣赏哥特小说,这一点使他与凯瑟琳有了共同语言和交往的基础。

阅读哥特小说不仅使凯瑟琳获得了一些人生经验——虽然不一定可靠,还使她获得了精神寄托:“当我有《尤多尔弗》可看的时候,我觉得谁也不能让我垂头丧气的。”她没有太多地为男人或者男女之事所困扰,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要思考要讨论。此外,凯瑟琳的阅读还使得她远离了那些毫无意义的“穿衣吃饭的人间琐事”,相比之下,不爱读书的艾伦太大正热衷于这些,她的唯一爱好就是“打扮”,“她既不美貌,又无才无艺,还缺乏风度”,但“爱好衣着,有个完全不足为害的癖好:总喜欢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阅读提高了凯瑟琳的素养。

凯瑟琳的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导师是她后来的丈夫亨利。凯瑟琳偷偷爱上了亨利,而亨利自始至终扮演的只是教导者的角色,直到小说结尾处他向凯瑟琳求婚时,他才向她表白了自己的受,“其实他们两个全都明白,那颗心早已属于他的了”。他指导凯瑟琳如何欣赏绘画,“他讲授得一清二楚,凯瑟琳很快从亨利欣赏的东西里看到了美”,向她暗示伊莎贝拉的轻浮:告诉她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与现实,指出她“疑神疑鬼的多么令人可怕”,击破了她的“传奇的梦幻”,最终,凯瑟琳流下了“羞愧的泪水”,“凯瑟琳完全清醒了”。 17世纪哥特小说中最常见的背景是女性欲望与家庭传统之间的冲突:女儿爱情的对象与姻亲的命令相抵触,父亲则执意要促成婚事。专横的父亲与女儿在婚事上发生冲突是哥特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父亲要求“门当户对”,女J儿则追求爱情。这一突出特征在《诺桑觉寺》中是客观存在的。应该说,的确有某种哥特式的现实存在让凯瑟琳碰上了,她陷入其中,婚事受阻。当然,我们现在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婚姻风习使然,小说只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现实。但是,哥特小说其实也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曲折地反映着社会现实,两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就其中描述的婚姻而言,都是“哥特式婚姻”。比如,以聪明、漂亮的年轻女子为主角,这些女子都得经受某种苦难才能成其好事,最终嫁给一个有钱的青年男子。这些特征在当时所谓现实主义小说和哥特小说中都同样存在。

哥特小说的发生地点通常都在哥待式的城堡或者大寺院中,强调神秘恐怖的房间,布满幽灵的楼梯,黑暗和隐蔽的通道,等等。小说中故事地点由女主人公凯瑟琳对诺桑觉寺的第一印象带出。凯瑟琳是一位天真而善良的女性,在她眼中,这座寺庙充满了神秘色彩,那些小小的窗户,忧郁的建筑风格,色彩绚丽的玻璃,布满蛛网的墙壁,无一不激发她的无限幻想。因为主人公凯瑟琳在参观诺桑觉寺之初,就深受哥特小说的影响。所以即使是正常的事物环境,在她眼中也会生出魔幻的色彩。

首先,在他们去诺桑觉寺的途中,凯瑟琳这样形容他们的旅途:“一路如此的安静稿顺利,既没有强盗又没有暴风雨的袭击,这样,我们的英雄都没有出场的机会了。”通常,人们在外出旅行时,都希望一切顺利,但是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凯瑟琳却对他们的一帆风顺觉得不满。事实上,她希望遇到强盗或者暴风雨等灾难,在灾难中得到英雄的拯救。在她的眼里,只有灾难和拯救的发生才能为她平凡的生活注入一丝活力。但她的一切想法都来自于所读过的哥特小说,是不切实际的。

《诺桑觉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哥特式风格的语言文字构建而成的。它既是一部抨击研特小说的小说.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都由哥特风格所主掌的小说。它的产生来自于当时风行的哥特小说及社会风潮。 《诺桑觉寺》中的凯瑟琳不是一位天生完美的女主人公,因为按照简奥斯丁继承的亚里斯多德的理论是:美德是个体走向成就的品质,无论是自然,还是超自然,这其中包括凯瑟琳所缺少的外在的成就,比如特权、地位、名声和金钱,再加上她的判断力和道德观念都需要提高,幸得有完美的亨利多次的道德教育,凯瑟琳才得以认识自我,学会辨别真伪,分清幻想与现实,道德升华,才赢得自己的幸福婚姻。

奥斯丁在《诺桑觉寺》中首次用自己的笔按照基督教道德观毫不留情地惩罚了违背婚姻道德的人,奥斯丁不能原谅《诺桑觉寺》中约翰·索普的自私和不诚实,特别是他的报复心。自负的傲慢使得他越来越挑衅放肆,似乎他总在吹嘘自己,贬低他人,认为自己独一无二,他追求凯瑟琳时,就虚荣地向上将撒谎,吹嘘凯瑟琳的富有,当追求不成时,就出于报复之心竭力在上将面前贬低凯瑟琳,导致上将最终无情地把凯瑟琳赶出诺桑觉寺。只要是出于自己的私利,约翰·素普就毫不犹豫地伤害他人,一直到小说的最后,奥斯丁都没有像通常那样在他追求凯瑟琳不成后另外给他安排一位女性,而是用道德的鞭子狠狠惩罚了他,并让他最终灰溜溜地空手而逃。这种毫不留情地惩罚一改简奥斯丁以往仁慈的传统,要知道她在其他五部著作中都没有剥夺不道德之人的爱情与婚姻权利。

奥斯丁在《诺桑觉寺》中却一反常套始终用严肃的基督教道义来揭露约翰·索普的傲慢而不谦卑、自私而不诚实的不道德行为,无情地剥夺他爱情和婚姻的权力,这一点无疑是《诺桑觉寺》严肃的基督教道德观的体现。

再有就是奥斯丁在《诺桑觉寺》中出乎意料地第一次严厉惩罚了笔下不道德的女性,奥斯丁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伊莎贝拉·索普的虚伪和对爱情的不忠诚,伊莎贝拉一方面强迫凯瑟琳接受她哥哥索普的爱,另一方面又不断无理阻挠凯瑟琳和蒂尔尼兄妹的真挚友情,其中伊莎贝拉的极度虚伪之辞在第六章中表露无遗:“没错,我痛骂他们。只要是我的真正朋友,我什么事都愿为他们做。我从来没想过三心二意地对待人,那可不是我的性格。我的感情始终是非常强烈的。”实际上伊莎贝拉是位追求享受的不道德女性,她先是热心地与凯瑟琳的哥哥詹姆斯订婚,可一旦得知男方家不能给她足够的金钱时,就不顾婚约,不知羞耻地与亨利的哥哥蒂尔尼上校公开调情恋爱,当油滑的蒂尔尼上校玩弄了她并弃她而去,伊莎贝拉又不顾羞耻、虚情假意地恳求凯瑟琳帮助她重回詹姆斯的身旁,庆幸的是此时的凯瑟琳已完成了女主人公应受的道德教育,她己看清了伊莎贝拉的虚伪、肤浅、不忠诚的卑鄙行径,面对伊莎贝拉不知羞耻的来信,《诺桑觉寺》中的第二十七章这样表达了凯瑟琳的觉醒:“这样一连串浅薄虚伪的话连凯瑟琳都欺骗不了。这些话前后不一,互相矛盾,而且满是虚伪欺骗,她从一开始便看出来了。她为伊莎贝拉感到羞耻,为曾经爱过她而感到羞耻。她的借口是那么空洞,她的要求是那样无耻,而她关于情感的表白现在则让人觉得讨厌了。替她写信给詹姆斯!不可能,詹姆斯绝不可能再听我提起伊莎贝拉的名字了。”

同样,奥斯丁在《诺桑觉寺》中用基督教道德观严惩伊莎贝拉,让她最终既得不到詹姆斯又得不到蒂尔尼上校,伊莎贝拉因道德败坏失去了一切,包括爱情、丈夫,甚至她与凯瑟琳的友谊。尽管在奥斯丁的笔下,有污点、不道德的女性不能算少,可是,像奥斯丁在《诺桑觉寺》里那样运用基督教道德武器如此严惩不道德女性还是第一次。 选择凯瑟琳作为主要视点使得小说的高潮部分更加逼真和扣人心弦:因受到哥特小说的熏陶影响,误以为诺桑觉寺的主人蒂尔尼将军将其妻子囚禁在某个密室之内因而在她寻找“秘密”的过程中,所见到的和听到的景致,一草一木,一门一窗全是那么可疑的,极其恐怖的。小说的视点这时候没有流向作者的全知型视点,只专注于女主人公的视角出发,描写她的所见所想。这方显示出哥特小说本身是怎样的令人迷乱昏心,以及它是以何等程度迷惑着读者的心智的。

《诺桑觉寺》的基础视点是凯瑟琳,然而,它也是灵活转换的——就在女主人公与作者之间发生。这就自然产生了作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是作者故意制造出来让读者思考的,这样,读者与作品也产生了距离。即对读者来讲,每一部小说都存在着这样两种距离,一种是对应着小说的形象体系的外在距离,一种是对应着小说的意义世界的内在距离。前者涉及小说形式上的可感性,后者涉及小说意义上的可理解性。[3]132而有效的外在距离是通过叙述声音实现的,在《诺桑觉寺》中,叙述者可以理解成等同作者。

奥斯丁在《诺桑觉寺》中通过外露的作者型的叙述声音有效地表现了主题,特别是在揭露哥特小说是如何矫揉造作、蛊惑人心这一方面。

《诺桑觉寺》中作者的明显“干预”有二十多处。作者的声音出现得如此频繁,几乎从未让我们忘记她的存在,这是自有其意义的。《诺桑觉寺》其中一个重要主题是揭露哥特小说的不切实际,而计划的阅读人群就是受到哥特小说昏迷理智的人。于是,作者在内容上选择了用戏拟哥特小说情节的方式来作为一种反讽。既然是模仿那种哥特式的情节,必定有写到使读者心驰神往的一些恐怖、悬疑、浪漫等等的事件,考虑到当时的读者受到比较浓重的哥特小说熏陶,也许缺乏自觉地理性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作者在作品中适时地介入显然是可行的策略。

简·奥斯丁是进退有度的。评论干预到小说的下半部分就减少了,这时小说的剧情亦逐渐发展到高潮。凯瑟琳被邀请住到了古老的诺桑觉寺之后,三番四次地以为自己发现了可怕的阴谋和秘密甚至猜想蒂尔尼(男主角)的父亲杀害了自己的妻子或对其实施了幽禁。蒂尔尼知道凯瑟琳这个荒唐的想法之后对她进行了深刻的教育,凯瑟琳亦从蒂尔尼的口中知道了他母亲去世的“真相”――病死。从此以后这位女主人公才彻底地从非现实世界中解脱出来。整个高潮部分奥斯丁没有站出来强加“干预”,因为这样做毫无必要。要是读者还没有被她前面频繁的“干预”刺激醒的话,至少也形成了一点自觉,那么他们的幻想将由最冷酷的事实来戳灭,他们将同凯瑟琳一同清醒过来。

奥斯丁如此不均匀地安排她的叙述者干预是有其道理的。若评论过多,则会使读者的接受过程变得被动而消极,由此失去阅读的趣味;若完全不加以“干预”或“干预”不足,又会容易让读者陷入不切实际的浮想联翩中,不识反思。

希斯克利夫为一弃儿,幸被呼啸山庄主人老恩萧收养。老恩萧死后,他备受虐待,沦为家奴,庄园主之女凯瑟琳与他情投意合,这在困苦中给他一丝温暖和希望。然而结识画眉田庄贵族青年林顿之后,她却感到虽然她深爱希斯克利夫,但若与他结婚就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希斯克利夫无意间听到她这种矛盾的表白,愤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凯瑟琳痛失情侣,大病一场,遂与林顿结婚。多年后,希斯克利夫突然归来,行为举止俨然一位绅士。凯瑟琳身处情人与丈夫的感情纠葛之中,忧愤成疾,在与情人诀别之后,含恨死去。希斯克利夫虽对仇人进行了残酷的报复,然而终不能忍受与凯瑟琳天人之隔,绝食而亡。从此,在清冷的月夜,总有一对不安的灵魂游荡在约克郡那茫茫的荒原上……

1) 豆瓣著者简介:

2)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出生于贫苦的牧师之家,曾在生活条件恶劣的寄宿学校求学,也曾随姐姐去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德语和法国文学,准备将来自办学校,但未如愿。艾米莉性格内向,娴静文雅,从童年时代起就酷爱写诗。她短暂的一生中写有近两百首诗,但仍以小说《呼啸山庄》之影响最为深远,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与夏洛蒂·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并称“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1757 亨德雷·欧肖诞生。艾伦迪恩之母携其婴儿艾伦往呼啸山庄当保姆。

1762 埃德加·林顿诞生。

1765 凯瑟琳·欧肖诞生。

1766 伊莎贝拉·林顿诞生。

1771 夏天,欧肖先生从利物浦带回希斯克利夫。 

1773 春天,欧肖夫人逝世。 

1774 亨德雷上大学。 

1777 十月,欧肖先生逝世。亨德雷携其妻弗兰西斯返家。 

十一月底,凯瑟琳在画眉田庄闯祸。圣诞节,凯瑟琳返家。

1778 六月,哈里顿·欧肖诞生。弗兰西斯逝世。艾伦迪恩照顾哈里顿。

1780 夏天,凯瑟琳接受了埃德加·林顿的求婚。希斯克利夫失踪。凯瑟琳患重病。老林顿先生与夫人逝世。 

1783 三月,埃德加娶凯瑟琳。艾伦迪恩陪同往画眉田庄。九月,希斯克利夫归。 

1784 一月,埃德加,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发生争吵。希斯克利夫带伊莎贝拉私奔。凯瑟琳第二次重病。三月,希斯克利夫与伊莎贝拉回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去看凯瑟琳。三月廿日,凯瑟琳逝世,留下才诞生的女儿凯瑟琳。 三月廿五日,凯瑟琳下葬。希斯克利夫当晚到墓园去。 三月廿六日,伊莎贝拉逃跑。九月,亨德雷逝世。希斯克利夫占有呼啸山庄。 十月,林顿·希斯克利夫诞生于外地。

1797 伊莎贝拉逝世。小凯茜首次到呼啸山庄。埃德加接外甥林顿回画眉田庄。希斯克利夫要走他的儿子。 

1800 三月廿日,小凯茜第二次到呼啸山庄。秋天,埃德加感冒病倒。十月,凯茜第三次到呼啸山庄。这以后三个星期,凯茜秘密往呼啸山庄。

1801 八月,凯茜与表弟林顿在野外见面,被希斯克利夫所迫又进呼啸山庄与林顿结婚。九月,埃德加·林顿逝世。后希斯克利夫往凯瑟琳墓地掘墓。林顿·希斯克利夫继承了画眉田庄。十月,林顿死去。希斯克利夫占有了其子产业。 十一月,希斯克利夫将画眉田庄出租给洛克伍德先生。洛克伍德先生拜访呼啸山庄。

1802 一月,洛克伍德先生离开画眉田庄往伦敦。 二月,艾伦迪恩回呼啸山庄。 四月,希斯克利夫逝世。九月,洛克伍德先生路经画眉田庄与呼啸山庄,再次拜访。 

1803 元旦,哈里顿·欧肖与凯茜结婚。

《呼啸山庄》讲述了呼啸山庄的恩萧家族和画眉山庄的林顿家族之间的故事。 

人物关系介绍:

恩萧先生 —— 呼啸山庄主人 

辛德雷·恩萧 —— 其 子 

凯瑟琳·恩萧 —— 其女,小名凯蒂 

希刺克厉夫 —— 恩萧抚养的孤儿 

弗兰西斯 —— 辛德雷之妻 

哈里顿·恩萧 —— 辛德雷之子 

丁耐莉 —— 女管家,又名艾伦 

约瑟夫 —— 呼啸山庄的老仆人 

林敦先生 —— 画眉田庄主人 

埃德加·林敦 —— 其子,后娶凯瑟琳·恩萧 

伊莎贝拉·林敦 —— 其女,后嫁希刺克厉夫 

凯瑟琳·林敦 —— 埃德加与凯瑟琳之女

你好i 拍过铁达尼号

美貌是好莱坞的敲门块,她----有着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一双琥珀般迷人的眼睛,仿佛天生带着一种独特的浪漫气质。第一次出现在银幕时,所带来的超凡脱俗的古典气质、婀娜轻盈的脚步,使观众们的眼睛有一种豁然明亮的感觉,好莱坞亲吻了她……。她就是凯瑟琳-泽塔-琼斯。

  凯瑟琳,1969年9月25日生于英国威尔士的斯旺西(Swansea),她是家中的独生女。父亲是威尔士人,经营一家小糖果厂,母亲是爱尔兰人,一个女裁缝。她很小的时候就在歌舞方面表现出了超人的天赋,参加了当地天主教会的业余表演剧团,成了一名多才多艺歌手和舞蹈演员。她演艺生涯的第一个角色是出演当地很受欢迎的孤儿《安妮》(Annie),那时她才11岁。

  三年后,一个巡回音乐表演团到了斯旺西,14岁的凯瑟琳去面试,剧团制作人被她的镇静和多才所吸引,把她招入团中,从此她陆续参加了一些当地舞台剧及音乐剧的演出。很有天赋的凯瑟琳很快成长为一个小明星,她在15岁时就拿到了第一张演员协会的会员证,并被伦敦的剧评人称为“最有潜力的新人”,这年凯瑟琳定居伦敦开始了专职演艺生涯。她在歌舞剧《第42号街》(42nd Street)中担纲主角长达二年之久,这期间她开始潜心钻研古典芭蕾、舞蹈。频繁的演出,严格的舞蹈和声乐训练,使她不仅精于芭蕾舞,还曾获得过全英踢踏舞冠军,音乐歌舞剧的表演造就了凯瑟琳深厚的舞台表演功底。在《第42号街》演出结束后,她去法国度假,在法国导演菲利普-德-布罗卡的影片《Scheherazade》中担任了一个主要角色,这是凯瑟琳出演的第一部**。

  1991年凯瑟琳回到了英国,这位新星在根据HE贝茨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五月的花朵》(The Darling Buds of May)中出演一个农夫家的大女儿,她的艺术潜质得以充分的发挥,清秀脱俗的形象在英国家喻户晓。此剧一播三年,非常成功,轰动了英伦三岛,凯瑟琳成了在联合王国家喻户晓的超级明星,从此踏入影视圈。之后,她认识了美国制片人让-彼得斯(Jon Peters),在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印第安那-琼斯历险记》(The Young Indian Jones Chronicles)系列剧,以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Christopher Columbus :The Discovery)中取得了不俗的评价,初次跻身好莱坞。这时让-彼得斯(Jon Peters)开始频繁与她接触,并向她求婚,由于不愿意成为又一个“好莱坞妻子”,她拒绝了他,也失去了一个“爬楼梯”的机会。她又从新回到了舞台,出演了一部英国国家歌剧院的《街景》(Street Scenes)。

  在英国,她的一言一行都在小报记者的“关照”之下,这位影星的身心受到很大的压抑。有一次,为了逃脱记者的追踪,车子撞上了街灯柱,差点成为“戴安娜第二”。于是她毅然决定离开英国,到美国定居。但凯瑟琳很快发现,她在英国的“超级明星地位”在好莱坞可吃不开,这里不属于她,一切只能从头开始。

  开始凯瑟琳只是电视片领域中施展拳脚,1994年她在CBS的电视剧《国民的回归》(Return of the Native)中的表演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年,她又主演了曾获金球奖的微型系列剧《伟大的凯瑟琳》(Catherine the Great),同年又拍摄了不太引人注目的冒险**《幻象》(The Phantom),开始了在好莱坞的创业。1996年凯瑟琳主演了电视系列片《泰坦尼克号》(Titanic),片子没引起观众的关注,但却引起了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注意,认为她演技非凡,立即把她举荐给《佐罗的面具》(The Mask of Zorro)的导演马丁-坎贝尔(Martin Campbell)。而就是这部影片改变了凯瑟琳的命运,这位来自威尔士的美女成功地进入了好莱坞。在《佐罗的面具》中,凯瑟琳饰演佐罗的妻子伊莲娜,与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和安东尼奥-霍普金斯演对手戏。她一炮打响,表演的自然、大方、细赋,既有火辣辣的野性美,又充满了英国古典淑女的优雅。当人们为她的美艳所折服时,也对她的表演赞叹不已,观众很快记住了影片中那张妩媚动人的新面孔,评论家和观众赞誉不断,称赞她是“有胸又有脑”的美人,由此窜升为好莱坞最受瞩目的新世纪女星,她多年的积累与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由于她在此片中的出色表演,使她获得了1999年“西部影展”最佳女配角奖。

  读书与交朋友一样,要看缘分。有些书拿到手中翻开一页,便如饥似渴地继续下去,而有的书怎么读怎么进入不了情节,倍感遗憾。

 刚读《诺桑觉寺》时,感觉简·奥斯汀的文风一变,不似以往的浪漫叙事风格,反而古怪精灵起来。读至半部,怎么也进行不下去了。看过**后再重新阅读,感觉稍微好了些。仍是男女主人公婚嫁的故事,这万变不离其中的主题在奥斯汀的笔下诸多描述,却从不令人厌烦。

 凯瑟琳出身普通,虽无过人之处,但却出落得讨人欢喜,越来越漂亮且干净利落。富有的艾伦夫妇把她带在身边,令人误以为她将会是夫妇俩的继承人。亨利是将军之子,一位牧师,谈吐不凡,具有绅士风度,凯瑟琳对他一见倾心,芳心暗许。享利明显比凯瑟琳更为成熟,一开始他并未爱上凯瑟琳,只是略有好感而已。但随着父亲将军的介入,一切发展都无法预料。将军误以为凯瑟琳将会是富有的继承人,他邀请她去诺桑觉寺小住,以便培养与儿子的感情。当得知一切是误会后,将军又迁怒于凯瑟琳,当晚赶她出了家门。回到家中的凯瑟琳不免伤心难过,好在享利不离不弃,赶来表明心意。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位名作家认为,男的没有向女的表露钟情之前,女人不应该当爱上男的。”奥斯汀略带讽刺的语气使得我们对凯瑟琳起初的表现有些担心,生怕她简单单纯,挑错了人。还好小妮子的眼光不错,享利知书达礼,气度不凡,实在是准丈夫的不二人选。因着读了许多哥特小说,敏感的凯瑟琳富有幻想,她以为诺桑觉寺里充满着神秘的故事,想入非非。

 奥斯汀颇带调侃的语气为两人的交往断义:“虽然对于大部分比较轻浮的男人来说,女人的愚笨大大增添了她们的妩媚,但是有一部分男人又太有理智,太有见识,对女人的希求也只是无知而已。”男人和女人是如此不同,凯瑟琳不了解自己的长处,享利却对她竭力进步表示满意,良缘暗生,难以阻挡。

 享利至始至终没有表露出过多爱慕凯瑟琳的心迹,但他从未心烦她。在得知父亲赶走凯瑟琳后,他与父亲争执,并立刻赶往凯瑟琳的住处,向她求婚。父亲蛮横不讲理,势利且庸俗,这些种种的恶为激发了他对凯瑟琳的爱意,他愿意保护她、爱慕她、拥有她,真正的爱从来埋在心里,无需多言。“将军的无理阻挠决没有真正损害他们的幸福,或许还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幸福,增进了他们的相互了解,增加了他们的恩爱。”

 人至中年,谈起爱情自然略有怯意,但是爱也许从未离开,它一直都在。阅读常常将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人生展示眼前,或感触,或思索,或莞尔,或泪流……我们在故事中完整自己的人生,也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爱意一一在文中找寻,聊以安慰。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享利最终与凯瑟琳喜结良缘,对于终生未嫁的奥斯汀来说,只有笔下的圆满,才能了却她人生的遗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166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