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评价魏无忌的古文
邢冰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信陵君,即魏无忌)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却又“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夷门侯生向信陵君献计:“‘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王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公子又从侯生计,带屠者朱亥一起“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吾今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答案:1C;2A;3C;解析:(1) “涕”作“眼泪”讲 (2) “以”:前一个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可译为“用”“拿”等;后一个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率领”。
B项中的两个“且”都是连词,表递进关系; C项中两个“为”都是介词,表被动关系,都可译作“被”; D项中的两个“所”都是助词,和动词组合构成所字结构。 (3) 应为“宋太祖听到范质的去世,悲伤叹惜,……” (4) (1)范质躲在民间,周太祖寻访到他,欢喜异常,当时正下着大雪,便解下自己的袍子给他穿上。
(“匿”“物色”“衣”各1分,大意1分) (2)已经在朝为官,仍然手里不放下书卷,有人觉得他这样做太辛苦。(“既”“劳”各1分,大意1分) (3)我听说范质只有宅第,不经营产业,这是真正的宰相啊。
(“止”“居第”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范质字文素,大名府宗城县人。范质出生的当夜,他的母亲梦见神人交给她一管五色笔。
范质九岁就能写文章,十三岁开始研究《尚书》,教授学生。后唐长兴四年考中进士。
周太祖(郭威)从邺城起兵向都城进发,京城陷入混乱。范质躲在民间,(周太祖)寻访到他,欢喜异常,当时正下着大雪,就脱下(自己的)袍子给他穿上。
并且命令他起草太后的诰令及商议迎立湘阴公的仪礼程序,范质仓促撰写,符合太祖的心意。世宗(柴荣)病危,(范质)入宫接受遗命。
恭帝继承皇位,加授范质开府仪同三司,封为萧国公。 等到(宋)太祖(赵匡胤)北征,被全军推举拥戴,黄袍加身,从陈桥驿返回官署。
当时范质正在便殿吃饭,太祖入城,范质率领王溥、魏仁浦前往官署谒见。太祖对着范质等人悲泣流泪,一一细说(被)拥戴逼迫为帝的情形。
范质等人没来得及回答,军校罗彦环举刀做出要杀范质的样子说:“我们这些人没有君主,今天必须得到天子(之位)。”太祖呵斥彦环,彦环也不肯退下,范质不知怎么办才好,于是就和王溥等人走下台阶,拜受天命。
乾德初年,皇帝将要在圜丘祭天,任命范质做大礼使。范质与卤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讨论旧时的典制,制定出《南郊行礼图》进献给太祖。
太祖对范质给予特别的称赞和奖励。二年九月范质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临终时,告诫他的儿子范旻不要(向朝廷)请求谥号,不要刻立墓碑。太祖听到他的死讯,为之悲伤叹息,三天不上早朝(以示哀悼)。
范质学习勤奋记忆力强,天性聪明颖悟。已经在朝为官,还是手不释卷,有人觉得他这样做太辛苦,范质说:“有个善于看相的人,说我以后要担任宰相。
如果真的像他说的那样,我不学习,用什么本事来承担这一职务呢?”后来随从(周)世宗征伐淮南,诏令大多出自他的手笔,吴中的文士没有不震惊佩服的。 范质以清廉耿介严格要求自己,从没接受过各地的赠送,前前后后所得的俸禄和赏赐,大多用来周济那些孤单无靠的人。
范质去世以后,家里没有留下多余的财产。(宋)太祖在评论辅相时,对侍臣说:“我听说范质只有居住的宅第,不经营产业,这是真正的宰相啊。”
3 古代关于刺客的文言文、、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於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雠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於公子光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馀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馀祭馀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於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具酒请王僚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4 描写故宫的古文《故宫赋 》
泱泱九州,悠悠千年,故国十都,独荣京城春秋燕赵之富饶,强元天下之大都,莽苍之境,荣辱百世,终为今日之繁华
元璋举兵于野,掠蒙元之权,族异己之臣,统揽皇权,筑绵亘之城于金陵,群宫耸起,岿然雄伟,俯观云端,方知其势之宏,飘飘瞻逸,不禁愕然然太祖崩,棣叛于燕,叔夺侄位,建文之不甘,纵火焚宫,烟光凝于金陵之上,十日不绝, 棣叹惋移兵回燕,大兴土木,还燕之旧都,摹已焚之宫,筑于京城,其墙之高,宫之华,地之广,势之宏,俱过矣,是为紫禁城也
明之宫斗,实宦戚之争也明室帝胄,皆疏于政,愦愦乎而弃世焚溺,缅缅乎而庸虚文薄至于崇祯,虽图志而终难守宇,自缢以殉祖之基业闯王霸宫,复之三月,遁京,复又数年,汉人之天下尽为女真族矣,然清传十世,终为外夷所驱,昔日天国,今时病夫,何也?
呜呼!其清室之过哉?清室诸帝,多济世之才,然后宫摄政,使无外患,必有内忧也后宫之乱亦为制之所祸,必废之“故守一而不变者,未睹治之至也”
故宫之沧桑,此溯六十载止忆往兮之浮华糜沸,瑟瑟生悲春雨乍落,吟啸扼腕,方觉夜已参半,此宿难寐矣
5 史记关于战国四公子的故事,文言文版的再哪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是为战国四公子。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
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
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
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
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
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
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
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
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
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
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贤,诚不虚也。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
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
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
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
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国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
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
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异日恐有杀身之祸。
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
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 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
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
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
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三、孟尝君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
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
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
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不得。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后欲杀之。
孟尝君赖其客中能为鸡鸣狗盗者之力,得脱此难。 后孟尝君相齐,缗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
赖其客冯獾游说秦王和齐王而得复其位。 及田甲劫缗王,缗王甚疑孟尝君为主谋。
孟尝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
乌龙院吴公子因欺辱良家女子被吊死。根据查询乌龙院相关公开信息得知,姑娘怀了吴公子的孩子,姑娘受不了这奇耻大辱,投井而死,后来吴公子也被以欺侮良家女子,逼死人命之罪,被罚吊死。乌龙院是由胡星执导,夏志远、赵文浩、余俪领衔主演,王洪千、徐绍航、庞勇、戎威峰、吴豪主演的**。
泰伯奔吴,建立了吴国的雏形,大致在今天的苏南一带(苏州,无锡一带),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人才辈出,著名事件有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闾)使刺客专诸杀吴王僚,这次行动用的是著名的鱼肠剑(藏在鱼肚子里那把名剑,欧冶子铸),吴王僚的儿子庆忌要为父报仇,公子光又派了一个很有名的要离刺杀了他。再往后就是公子光的儿子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故事。这个时期的吴国名人有伍子胥,孙武等。
历史
衍变历程
1形成。商末,长江下游江南古越语与上古华夏语融合成上古吴语。江东进入诸夏。闽越/南越/扬越等即百越。
2扩张。四百多年汉朝江东语言连片成型。“汉高帝十二年,一吴也,后分为三,世号三吴,吴兴、吴郡、会稽其一焉。”东吴之语是东南之语源头。
3变革。五胡乱华,永嘉南渡,中州人东迁至江左者六七成。士大夫性质的“魏晋风骨”融入吴越,刚烈骁悍的古吴越精神儒化,上古吴语蜕变成中古吴语。江南自此崇文。
4发展。唐宋形成锦绣江南岸,灵动飘逸、优雅睿智的吴越气质蔚然成风,经济发达,文化昌盛。
5国音。南宋,成为文脉嫡系继承者。“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富商大贾,往往而是”“号为士大夫渊薮,天下贤俊多避地于此”。”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北方始失入声除晋语。中古吴语衍变成韵书型吴语。
6繁荣。明朝,“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民众以说苏白为荣。
7衰落。太平天国战乱、非吴流民涌入使吴语人口减,强制推普使吴语临危。
8坚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保护传承吴语任重道远。
人文历史
吴语是中国最古老语言之一,其形成历史追溯到商末,从姬室东迁算起距今3200年历史。那时泰伯奔吴,泰伯、仲雍是周朝先祖周太王长子和次子,二人于太湖流域建立嫡系姬姓诸侯国吴国。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江南土著文明与古中原文明融合成先进吴文化。古吴语来源是上古汉语。江东本荒蛮之地,君主厚恩,“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孙武投吴,成《孙子兵法》。吴国鼎盛时西破楚、北败淮徐陈齐,与晋“黄池之会”。于吴人北伐争霸时亡于越,越时称卧薪尝胆。吴越民风相近,“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古越语体现于余杭、姑苏、乌程、无锡、乌伤、余姚等齐头式冠首词。《史记》有吴太伯世家第一、楚世家第十、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江东”曾是尚武之地,之后的江东兼为文学、经济意义上的“江南”,是文章锦绣之乡,天下太仓。西晋衣冠南渡立东晋,“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六朝之际江南相对稳定,以吴文化为主并之古中原文化。南朝民歌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歌”“西曲”两类,如吴声民歌《子夜四时歌》。唐宋无数名家于江东留下千古诗篇,而塑造这些人文景观的正是吴越先辈,亭台楼阁,粉墙黛瓦。“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写下名诗。“醉里吴音相媚好”辛弃疾亦沉醉于信州上饶温婉美好的吴音。“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吴中姑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杭州……吴越之地是华夏文化代表。江南自古地位高,吴语较接近中古汉语,一些字词透露出古文味道。吴语区历史上是多个时代文化经济中心,亦是古时雅士聚集地,吴语保留汉语正朔因素。吴语有变迁,史载古江东吴人称“人”音“侬”,吴侬即吴人,而今北吴人却不称人音侬,反而是浙南一带称人音侬。普通话受北方古胡人影响,吴语继承诸多中古雅言特征。
三十年来,禁止学校说吴语、强制改变小孩语言环境、限制吴语媒体传播、外地人较多等,对吴语及江南文化不利,民众开始意识到保卫吴语。
分期沿革
春秋战国
吴语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越国成立和泰伯奔吴。三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奔,到达今常熟、无锡一带,他们的语言和当地土著语言结合,构成吴语基础。当时吴越虽为两国,但语言风俗相通。会稽以南民间通行古百越语,《越人歌》“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饣甚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记录先秦百越语面貌。
春秋吴越语言于古汉语不断冲击下形成古吴语,吴语诞生并发展。上古南方汉语有楚语,吴越战国时属楚国,原始吴语也可能由楚语分化,今吴语与老湘语还有一些语音共同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吴语稳步发展。汉代吴语流传到东南形成闽语。晋代永嘉南渡,吴语受到古中原话影响。吴语包围当时政治中心金陵,成为士大夫必学方言,六朝民歌及笔记小说里可见踪迹。六朝初吴语名称已产生,指吴地方言,西晋末永嘉之乱后大批北人南迁知道吴语,《世说新语·排调》“刘真长始见王丞相,……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异,惟闻作吴语耳。’”
吴语于南北朝时代对日语有大影响。吴音是日本汉字音音读的一种,这批汉字读音从南朝直接或者经朝鲜半岛百济传入日本,而南朝区域是长江以南,统治中心在吴地。吴音融入日语程度深,常用于基本词汇中,古代称为“和音”。平安时代之后归国日本留学生推动长安音,称江东音为“吴音”。
吴音同现代吴语有相似性,如日母读鼻音声母;“和”吴音ワ合吴语“和牌”;山删韵吴音多读エン韵等。从日本吴音中可对南北朝古吴语探究一番。
隋唐
隋代扬州经济文化崛起,《资治通鉴》记隋炀帝曾于扬州学习吴语“外间大有人图侬…”。沿江江北早期可能有吴语,但最早在宋代就脱离吴语。
唐朝韵书有吴语记载,如《刊谬补缺切韵》“膀,普浪反,髀,吴人云”,至今吴人腿叫“膀”。
唐时国家安定兴盛,使吴语得到巩固、分化。到开汀、开漳之时闽客两语即界线划然分明,说明闽语已经形成并巩固,北宋《集韵》中已编入闽语方言字“囝”,也收入不少吴语字,吴语已巩固。
常熟话有8个声调,中古唐朝人说话就是8个声调,故常熟话留有很多古语,如“小官人”“娘子”可谓典型。
宋元
宋代吴语已巩固并已形成今南北各片状况。东瓯片永嘉作者已据自己方言写入字书,并由专业书会写出文学作品:各种永嘉戏文脚本,丰富表现方言特色。元末明初《南村辍耕录》以民间射字游戏记录吴语音系。
明清
明代苏州经济文化水平提高,吴语于明代对全国影响大。冯梦龙《山歌》大量搜集当时吴地民歌,前9卷成篇用吴语。冯梦龙“三言”和《墨憨斋定本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李玉《清忠谱》等也用吴语,当时吴语词汇语法已奠定今日轮廓。
明朝末年吴语人口占全国20%,白话小说《豆棚闲话》记录当时吴语口语。清末民初,出现大批苏白小说,如《海上花列传》《九尾龟》,还有顾颉刚《吴歌甲集》等。以前书面语言是文言文,清末《海上花列传》率先用文言文和吴语白话相结合文体。
清末太平天国爆发,对江南造成严重影响,太平天国烧杀抢掠导致吴地经济基础、劳动资源遭受前所未有打击,吴语人口锐减。西吴局部出现真空状态,流民问题导致其淮化。
近现代
19世纪末起音译外来词沙发sofa/啤酒beer等。2030年代是上海话黄金时期。
普通话强推三十年,吴语造词能力衰退。1980年代始,吴语区学校都用普通话授课,读做大量普通话拼音题,打出“普通话是校园语言”等标语对学生语言观念产生影响,可以说是“进了学校门儿,就到了北京城儿”。因缺乏吴语教育,一些青少年吴语能力差。诸多学者呼吁吴语教学。
一国要有标准语,但今普通话也只是一种方言,有太多问题。
源流小考
吴国王族与周同姓,来自中原,“宜侯”铭文为证。吴越王铸礼器兵器皆使用汉字。吴公子季札通中原礼乐,出访各国,为“吴之习于礼者”。孔子弟子中江南唯吴人言偃。上层人士通习华夏语。只不知用时中原雅音还是相邻楚音。从春秋楚人伍子胥、伯嚭、文种、范蠡皆入仕吴越,及秦末项梁叔侄在吴的号召力、项羽率江东子弟八千人过江反秦来看,近楚可能性大。
秦始皇分36郡,于吴越东置会稽郡、西置鄣郡。汉初并,后改会稽为吴郡,汉武帝改鄣郡为丹阳郡。东汉置会稽、吴郡。秦汉置郡设官驻兵,中原移民聚居点于郡治的吴、会稽、宛陵宣城等处,吴语以此为中心发展。当时部分越人进入山区成为“山越”,而浙南福建等是越人天下。汉武帝诏命徙瓯越、东越、闽越于江淮,“将其民徙处江淮之间,东越粤地遂虚”,散居越人退入山区后又出就故地,“东瓯后遗人往往渐出”,“闽越遁逃山谷者颇出”。东汉曾派骠骑将军张意以水军讨伐东瓯。直至三国时许靖致曹操书还说“南至交州,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
南吴语比北吴语保持更多古吴语特点,将温州话与扬雄《方言》对比,与南楚沅湘间有多条相合,如晓/惮/慧/篷/嬉/杜狗/篓等,其中惮怒/慧病愈/拌挥弃等特色词皆楚语,楚语在吴语尤其南吴语形成中起过作用。吴语形成除结合古越语外,还可能由楚与中原话两源融合而成,有中原人说吴人音楚,称吴楚之音。古吴越语与东楚方言相融合形成地方特色江东方言,至西晋永嘉之乱洛阳陷落,有560年发展。王充《论衡》记他八岁就学时“书馆小幢百人以上”,说明东汉初会稽教育发达。东吴西晋郡县屡分置增多,方言扩展。
趁火打劫·鱼腹藏剑,专诸杀吴王
春秋时,吴王僚统治十分残暴。吴公子光很想推翻僚的统治,自己来当国君。吴国大夫伍子胥是光的好朋友,他足智多谋,很有胆略。于是公子光请教伍子胥帮他设计谋略。伍子胥经过周密的考虑,帮他设计了借刀杀人之计,向公子光推荐了一位有胆量不怕死的勇士专诸。公子光见专诸果然相貌不凡,于是精心地招待他,给予优厚的待遇。专诸是个很重情义的人,他对公子光的器重十分感激,决心报效。这时,公子光才向专诸讲了他要刺杀吴王僚的计划。专诸立即表示誓死要去刺杀吴王。吴王僚十二年(前516)冬,楚平王死。十三年春,吴趁楚王丧事出兵伐楚,派公子盖余、烛尘为将。楚发兵断吴军的后路,吴军不得还师。吴公子光说“此时不可失也”,对专诸说:“这时不下手还待何时!我是先王的儿子,理应继王位,我现在就要得到它!”专诸说:“现在可以下手杀王僚,只是我的母亲已老,儿子还小。现在两公子将兵攻楚,楚断绝了他们的退路。于今吴外围于楚,而内又无忠诚于王僚的臣属,他无奈我何!”公子光说:“我身犹您身,您就放心去干吧!”四月,公子光设宴请吴王僚,吴王僚怕公子光谋害他,周围警备森严。王僚陈兵于道,自王宫至公子光的家,门口、台阶、窗户边和走道上全是王僚的亲信,个个持着长铍。公子光假装脚痛,进入地下室。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腹里,向吴王进献。吴王是没有想到的。当吴王称赞这条鱼又大又好时,专诸迅速从鱼腹抽出匕首,一下子刺杀了吴王。专诸也当场被杀。公子光夺取王位,当了国君,是为吴王阖庐。阖庐乃以专诸的儿子为卿。(《史记·吴太伯世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