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七情六欲的人叫做人,没有七情六欲的人叫物。能掌控七情六欲的人叫做人物,是人就有情绪,是人就有欲望

有七情六欲的人叫做人,没有七情六欲的人叫物。能掌控七情六欲的人叫做人物,是人就有情绪,是人就有欲望,第1张

人们常说一句话,叫“人有七情六欲”。七情六欲,生来就有,只要人活着就会有,除非人的肉体死了!康德对此的理解是:人之所以不得彻底自由,就在于人的肉体与灵魂之矛盾。纯粹的灵魂掌握者,估计只有神学家或灵修者那里能得到。

哲学诗画的理解是,就是肉体阻碍了灵魂的升华,但同时也是灵魂的支撑,因为如果没有肉体,还谈何灵魂呢?

今天咱们不聊肉体与灵魂的关系,咱们来聊下人的欲望,即七情六欲。七情六欲都包括哪些情感或欲望呢

1,何为七情?

所谓七情,就是指人的七种感情。

《礼记》对七情的定义:喜、怒、哀、惧、爱、恶、欲。

佛教中的定义:喜、怒、忧、惧、爱、憎、欲。除此外,佛教还定义有: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等欲望!。

医学上的定义:喜、怒、哀、乐、爱、恶、欲。

《吕氏春秋》的定义: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

按照现代科学的说法,人有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性欲等众多欲望。

2,何为六欲?

《礼记》里说,欲望是“弗学而能”。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用学就会,是人的本能。

“六欲”的说法,最初是来自《吕氏春秋》。其中说:“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这话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六欲”都是得到了适当的满足的。所谓“全生”,是人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这里古人没有指出“六欲”都包括什么,后来有人注释说,是“生、死、耳、目、口、鼻”,就是泛指人的各种欲望。

如何正确对待欲望?

人只要活着,就会有欲望。七情六欲,都因本性而生,本性最难控制,所以纵欲和禁欲都是不可取的,正视自己的欲望,顺心意而不放纵,方为正念。

3,红尘究竟指什么

人们常说“看破红尘”“尘世”“红尘往事”,那么这“红尘”是什么意思呢?

“红尘”有两个含义。一个意思是指闹市街衢的飞尘,形容都市的繁华。如汉代文学家、史学家班固作的《西都赋》中有这样的句子:“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意思是飞尘大到这般地步:沸沸扬扬,充满了城池,连平民的宅子,也被笼罩着,尘埃四起,都可与天空的云相连接了。古时,人们把繁华热闹的地方也比喻为“红尘”。南朝诗人徐陵的《洛阳道》中有“绿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就是这个意思。春华时节,盛况空前,令人神往。这个是指字面意思。

“红尘”的另外一个意思是指人世间,也就是我们所处的俗世。这是佛家语。名著《红楼梦》第一回,曹老通过隐喻说:“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意思是说,那块石头,无才补天,便被“大士”、“真人”带到世间来了。后来,用“红尘”指代世间之事,人间之事。

有人说“看破红尘”,也就是说,把人世的事看透了、看明白了。在旧社会,有许多“看破红尘”的人,感到世间狰狞、前途无望,于是,削发为僧,以此来逃避现实。现如今,仍有一些“看破红尘”的人,或者因心灵上受到过创伤,或者因事业上遇到了逆境,于是消极悲观,甚至自暴自弃。这种“看破红尘”是消极人生观的反映。至于这种人生观的好坏,可取不可取,这得看我们每个人对各自人生的理解了。有人觉得人生苦,想找个安静地方,独处静心,这没什么不对;有人在人间活得很滋润,很潇洒,觉得没必要看破红尘,那也更好。更有人在闹市中求得一方天地,清心寡欲,自在修心,做了一个都市里的和尚,这也未尝不可。总之,一切都取决于你与世界的联通,取决于你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正确语句是: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原文: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情当慎初相见,到老终无怨恨心。

译文:如果你是位有钱有势的人,即使你的亲戚中没有人住在山上,也会有人亲自上门来攀亲带故的,如果你是个穷困潦倒的人,即使住在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闹市街头。

出自——中国明代佚名《增广贤文》。

这条谚语反映了社会上某些人与人之间单纯金钱关系的不正常现象,亲与不亲完全决定于钱财的多和少。

扩展资料: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

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

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文中也不乏劝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增广贤文》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

-增广贤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484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