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向老师求婚配音乐,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抖音上面求婚的音乐,另外,还有人想问要做一段求婚,求好的背景音乐(英文歌或者钢琴曲),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急需求婚背景音乐,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抖音上面求婚的音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向老师求婚配音乐
1、向老师求婚配音乐:抖音上面求婚的音乐
2、向老师求婚配音乐:要做一段求婚,求好的背景音乐(英文歌或者钢琴曲)
3、向老师求婚配音乐:急需求婚背景音乐
4、向老师求婚配音乐:婚礼上求婚歌曲,活跃搞笑的
《明天你要嫁给我》
《爱你一万年》
《爱你就等于爱自己》
《你是我的玫瑰花》
《约定》
《亲密爱人》
《你是我的骄傲》
《月亮代表我的心》
《老公老公我爱你》
《做我老婆好不好》
《简单爱》
《求婚》
《情非得已》
《好姑娘》
《牵手》
《姑娘我爱你》
《最浪漫的事》
《水晶》
《最美》
《爱就一个字》
《我心永恒》
《我将永远爱你》
《最珍贵的角落》
《》
《只有为你》
经典英文
《mylove》
《nothing`sgonnachangemyloveforyou》
《Merryyou》
编辑本段求婚方式缘份天注定
男孩的一辆小飞机在天空飞,落下的时候正要撞到一个女孩身上,之后两人互换了,日久生情后,男孩用那小飞机把一枚戒指送到了女孩的面前,随后男孩拿着鲜花单腿跪下求婚,结果两人步入了爱的殿堂。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校园里的纯情。
爱的首映式
一个男孩落寞的走在街头上,在树下碰到了女孩,可能是一见倾心,两人一直约会,一段时间后,在昏暗的院里,男孩拿出一枚戒指,向女孩求了婚,虽然写的是“未完待续”,我想结局肯定是美好的。
急需求婚背景音乐宿舍下的邂逅
在宿舍下,男孩和女孩邂逅了,男孩爱上了女孩,之后两人在学校里,在咖啡厅里相约,男孩用手机向女孩表白了,用宿舍灯了“ILOVEYOU”,一枚戒指将两人的心甜蜜的连接在一起了。
飞跃国界找到你
一个异国的男孩爱上了一个中国女孩,努力追求她,可是女孩走了,男孩心也碎了,低迷一段时间后,男孩重新振作,经过重重困难,千山万水终于找到了女孩,两人终于见面了,然后一颗戒指让女孩留在了男孩的身边。
情定爱情海
公园里,正在拍照的男孩遇到了桥上的女孩,男孩牵着女孩的手奔跑,泛舟,观赏风景,男孩叫女孩闭上眼睛,当她睁开眼睛的时候男孩帮她戴上了一颗钻戒,两人甜蜜的在这爱情海上走到了一起。
5、求一首英文歌,MV 配上老师,别这样太搞笑了,看此,里面的音乐是根据一首英文歌改的,求歌名
首英文歌曲这个非常的搞笑,而且特别的。
以上就是与抖音上面求婚的音乐相关内容,是关于抖音上面求婚的音乐的分享。看完向老师求婚配音乐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求婚至始至终都是浪漫且郑重的一件事情,而对于每一个女孩子来说,求婚又是这一生中最浪漫的一件事情,因此她们都希望自己的男友能够像白马王子一样来向自己求婚。因此作为男友责任非常的重大,如何向女朋友求婚呢?怎样求婚才浪漫呢?跟着滔滔沙画小编一起谈论吧!
求婚的方式很多,浪漫源于表达,要怎么做到最浪漫呢!首先制造浪漫,惊喜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保密工作是一定要做好哦。鲜花戒指也是求婚中必不可少的啦!然后可以做一段求婚的视频,视频中有从相识到相爱的点点滴滴一路走来的爱情故事!有你对她深情的告白还有好朋友和家人对你们的祝福!
再为她录制一首她很喜欢的歌作为背景音乐!求婚现场的布置也是个关键,时间定在晚上,地点如果是在户外以灯光为主,设计一个梦幻般的场景(有条件可以用3D投影技术)室内就可以用KT气球照片为主!比如**院,餐厅,广场,公园,KTV,在家里面好好的布置一翻都是不错的求婚地点!万万事俱备之后,就可以选择一个属于你们的日子,拿上鲜花戒指让朋友将女友带到安排好的地点,视频播放完毕后在浪漫的场景中开始大胆表白!记录这浪漫的时刻,将来这一幕是人生中最美好回忆!一万次的心动不如一次有所准备的行动!
习俗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前仪礼是多种多样的。从提亲到举行婚礼之前有许多的讲究。由于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千差万别所以婚前仪礼也就具有各自的特点。但大体上和汉族古代的六礼差不多,只是具体程序和内容有增有减。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一生中有许多仪礼。如诞生仪礼、成年仪礼、婚礼、丧葬仪礼、生日礼、寿礼等。这种种仪礼。在中国少数民族中至今还很流行。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婚姻问题。直接和人生仪礼有关。一般都是在举行完成人礼之后。婚姻问题才提上议事日程。
婚前成人礼
成人礼,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曾盛行过。它是一个人生理发育成熟时所举行的仪礼。人类学资料告诉我们原始部落的成人礼是非常复杂的,有时还显得十分残酷。成人礼的主要目的是使受礼者经历种种生理和意志上的磨练。并通过这种磨练的考验,将他们接纳到成人社会中来。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人生仪礼中的一种象征仪式。
中国古代婚俗中,青年男女在一定的年龄阶段要举行成人礼。为男子举行的成人礼叫“冠礼”,为女子举行成人礼叫“笄礼”。《礼记》中说:“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这种冠笄之礼,在中国的朝鲜族中保存得比较完整。朝鲜族的冠礼又叫“三加礼”,即当男子在举行成人礼的时候要三次更换礼服。按顺序有“初加”、“再加”和“三加”三种礼仪。举行初加礼时,先给受礼者梳发髻,并在发髻上罩上网巾,然后加冠。几天之后,举行再加礼。这时将初加时所带的冠巾除去,换上纱帽。实行三加礼时,在纱帽下再添一个幞头。如上三加礼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每次都由主礼者诵读祝词。冠礼结束后受礼者到宗族的祠堂向长辈致礼。女子行笄礼比较简单,盘发插笄即可。朝鲜族的这种成人习俗可能受到古代汉族礼仪的影响。
基诺族婚俗
云南省的基诺族,把成人礼看做是人生中一次巨大的转折。一个男子,只有在举行完成人礼之后,才可以成为村社的正式成员才可以参加未婚青年的成人组织“波勒”,才可以改装易服,穿上绣有象征月亮花卉的衣服,挎上绣有月亮标志和几何花纹的“筒帕”(背包),和姑娘们进行交往。
基诺族的成年礼至今仍保持着十分古老的传统方式。成人仪式充满了神秘色彩。首先,在举行成人礼时受礼者面前的桌子上要放上用芭蕉叶包好的小肉包。小包里面的肉是剽牛祭祖时的祭品。接受成人礼的人获得这种祭品,如同得到了祖先的承认、批准和保护。
其次,要对接受成人礼的人施行种种考验。具体的做法是:青年男女组织的成员在受礼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对其施行突然袭击。他们将受礼者捕获, 并押往群情鼎沸的会场, 制造一种恐怖气氛,以表示受礼者和童年时代的告别。
其三,是对受礼者施行教育。通常由族中的长老带领大家唱本民族的《创世记》:或歌唱传统的生活习愤和应当遵守的法纪;或歌唱本民族的生产过程和经验。以此教育青年们懂得如何恋爱和遵守传统的社会道德。
彝族婚俗
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少女的成年礼。是举行换裙子的仪式。成人礼所换的裙子,是成年的标志。彝族少女的成人年龄,一般规定在15—17岁之间,而且大都是单岁换裙子。换裙子的仪式非常隆重,要杀猪宰羊、大宴宾客。
凉山彝族的投裙子仪式有许多禁忌。特别在是举行换裙子仪式时,不许任何男子在场。 换裙子之前,姑娘的辫子一般是单辫,穿浅颜色的两接裙。裙边镶有一粗一细两条黑布边。 而在举行换裙子仪式时,姑娘必须梳成双辫,戴上头帕,并且换上红、兰、黑对比强烈的三接或四接的长筒百招裙。举行过换裙子仪式之后,就意味着成年,也意味着可以谈恋爱,找情人了。
类似这种女子换裙子,男子穿裤子的成人仪式,在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报流行。如侗族的滚泥巴田,傣族的文身、墨齿,也是成年礼的独特表现形式。侗族男孩一生中有三个生日要滚泥巴田。第一次是5岁,第二次是10岁,第三次是l 5岁。侗族谚语说:“从母亲那里学到善良,从父亲那里学到勤劳,从祖父那里学到耐性。”所谓的三次滚泥巴田,就是根据这三句话安排的。前两次由父母带领。到了l 5岁这一次,孩子已长大成人,滚泥巴田的事要由它自己完成,这也是一种考验。
傣族的文身,是一种古老的成人礼。也是对成年男子的一种血的考验。至今在傣族地区,一个文过身的男子,常被姑娘们视为英雄。而没有文身的男子,常常被姑娘们视为怯懦和不勇敢。没有文身的男人,自然得不到姑娘们的喜爱。用植物的汁液染黑牙齿,则是滇西一带傣族男子成人的标志。
成人仪式不仅标志着一个人生理发育的成熟,同时也表明他有权承担社会赋予他权利和义务。在婚姻习俗中,成年礼则标志着青年男女恋爱生活的开始。
达斡尔族婚俗
中国的达斡尔族,聚居在东北地区美丽富饶的嫩江两岸。嫩江左岸的莫力达瓦旗居住最为集中。那里北依新安岭,河流纵横。诺敏河等42条河流灌溉着这片肥沃的土地。绵延起伏的森林中有数不尽的珍禽异兽;平原上盛产大豆、高梁、玉米和小麦;水草肥美的地方是天然牧场。达斡尔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形成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婚姻习俗自然也不例外。
达斡尔族历史上曾实行氏族外婚。婚姻习俗中有这样的规定:同一哈拉(氏族)的人不能通婚。过去还不许与外民族通婚。当今有了许多变化,偶尔也有与蒙古人、汉人通婚的。
在达斡尔族中,男子到了成婚年龄,又物色好了对象,这时男方家长请和女方家有亲戚关系的人做媒人,到女方家去说亲。媒人向女方父母介绍男方家的情况,女方父母认为合适时,媒人就斟酒磕头表示感谢和祝贺;如果女方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则不让媒人磕头,也不请媒人吃饭。据说,如果女方家请媒人吃饭,就算答应了这门亲事。
亲事说成后,便准备送“恰安特”(彩礼)。送“恰安特”时,男方家必须请一位比成婚男子大一辈的人,赶上车,同未来的女婿一起,把彩礼送到女方家去。女方家要举行“恰安特”宴,招待亲朋好友。一般的“恰安特”包括猪、白酒、糕点等,最重要的是要送一匹带有缰绳的马和一头乳牛给女方的父母,表示对女方父母养育之思的感谢。
在送“恰安特”的宴会上,男方赔礼人要致传统的祝词:
贵方的少女,
我方的郎,
千里姻缘系双方。
选定这良辰吉日,
我将微薄的恰安特献上。
山间的幼松稚柏,
今已挺拔健壮
英俊美丽的少男少女
都已长大而且年龄相当。
为祝贺两家美好的亲事,
我把喜酒斟满举起,
光临的众族胞和亲戚,
请接受这虔诚的心意。”
女方的父母接过陪礼人道过来的酒,回敬道“为着我们联姻和睦路途遥远让你们饱受辛苦,送来的恰安特项目,请求你代我向族人们备述。”于是陪礼人接着唱道:
恕我们礼物的微薄
带来了七条生命的恰安特。
这颗虔诚的心,
深深感到忐忑不安。
带给男亲家的礼,
有带缰绳的宝马一匹,
它有星辰般的限睛,
苍狼一样的耳朵;
它有干犴达犴似的飞腿,
水獭一般的毛色:
那奔跑驰骋的动作,
轻捷灵活,狐狸也难比过;
泽地草丛上从不栽跟斗,
飞岭过岩不失前蹄;
只需要喝一声“托”!
能将兔子赶上;
只要呼一声“哲”!
一定能把黄羊赶上。
还带来偶蹄双角的家畜一头
特别献给女亲家,
是补偿乳汁的报酬。
这头两年三犊的乳牛,
日产三顿奶子不发愁。
自养的生猪五头,
自酿的米酒十篓;
熟制的奶皮20张
皮厚均达一指以上;
仿照树木拧做的油炸糕,
不多不少一百二十个。
媪妇们巧做的点心,
无奇无缺整整八个。
以上是恰安特的项目.
由我向亲家一一尽述。
尊贵的您是否如数受用.
请自己来握柄决定。
整个送礼的过程和内容,通过祝词来表达。席间,女婿要给岳父母和参加宴会的老人们磕头。老人们送给新女婿一些钱和钱褡子。女家如果生活富裕,不仅让新女婿将带来的马牵回去,而且还送一匹好马给新姑爷。在如上仪式进行过程中,未婚的姑娘都要回避,她是不能见未婚夫的。
达斡尔族的婚俗,充满了北方民族豪迈,爽直的风格,“恰安特”仪式上的祝词家们,为定亲礼宴增加了不少戏剧色彩。
拉祜族婚俗
拉祜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民族之一。 “拉祜”是该民族的自称。 “拉”的意思是“虎”。在火边把肉烤到发出香味的程度叫“祜”。因此拉祜族也被称为“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实行民族内婚,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在婚姻形式上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多妻为传统所不许。在拉祜族中,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享有充分的自由,很少由父母包办。
民间传说有一对恋人真诚相爱。两家的老人上山打猎,一家打得一头刺猪,一家打得一头马鹿。分肉时,一家看到刺猪毛粗、以为它一定比马鹿大但得到的肉却很少。于是两家产生了不和,不同意儿女们的婚事。这一对恋人最后服毒自杀了。他们死后埋葬他们的
坟堆上长出一棵七里花香树。两家养的蜜蜂专采这棵树上的花蜜。两家的老人吃了蜂蜜,又想起死去的儿女,便哭着来到花香树下两家人又和好了。从此,拉祜族的父母便不再干涉儿女的婚事。拉祜族青年结婚时总是点一对蜂蜡拜堂,表示对创造自由婚姻而死去的这对恋人的怀念。
拉祜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是十分有趣的。如果男青年看中了一位姑娘,总是先要做一番侦察。偷偷地看这个姑娘是否勤快:是否尊敬老人:蹲下时是否双腿并拢等等。如果这些都使小伙子满意就找个机会枪走这位姑娘的头巾。头巾被抢去时,姑娘在后面紧追,企图夺回自己的头巾。而小伙子跑到幽静处便停下来和姑娘对歌,并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在这段间隔时间里,姑娘也在偷偷侦察小伙子的所作所为。看他是否起得早干活是否起劲,走路快不快,力气大不大等。如果女方满意就按时约会。如果不满意,就会失约。被抢去的头巾由长者出面要回。
抢头巾,是拉枯族青年对爱情的一种试探。如果成功,各自回家告诉父母。男方父母得知此讯,赶快请媒人到女家说媒。媒人带着一对蜂蜡、一瓶酒,同时带上一斤烟和茶,来到女方家。如果女方家的人没有说请坐,媒人是不能随便坐下的。等女方家的人请媒人坐下时.
媒人便说:“这里有一点酒,一点烟和茶,我们大家一起来吃吧。”
女方的父母推辞说:“还是你自己吃吧。你到底来我家做什么”
媒人说:“我是受人之托,来你家分养一个小崽母鸡做种的。”意思是说,我是来求亲的。女方父母说:“我家有是有,就是离不开娘。”
媒人说:“不要紧,我们会很好地喂养她。”
女方父母又说:“如果你家也有小公鸡要配的话,还是我家先喂养三个月吧。”意思是说,这门亲事是同意了,不过要男方到女方家先上门三个月。即结婚后先过三个月的“从妻居”生活。
得到这样的喜讯,媒人的说媒使命就算完成了。然后通知男方家筹办聘礼。如果男方家富裕,给女方家一定数量的酒、肉和米。因为拉祜族实行入赘婚,女方家并不要求很多的彩礼。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贵州、云南、湖南三省,广西、广东、海南、四川和湖北一些地区也有居住的。由于人口众多,分布较广,在历史发展中,各地的风俗习惯产生许多差异,婚俗也是如此。
贵州黔西北一带的苗族,未婚约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和恋爱自由。在踩花山、跳月等大型的民间节日活动中,青年男女可通过情歌对唱寻找伴侣。如果两人情投意合,便可互许终身。同时男方将这一事情告知父母,说媒提亲。除特殊情况外,这里的苗族父母对儿女的婚事一般不加阻拦。提亲时,男方家长请一位男媒(不用女媒),提一壶洒,拿两把面条,一斤白糖到女家去。媒人到了女方家,将礼物放在桌子上,并不马上提及亲事。
等吃过晚饭后,媒人才对女方父母说:“某家请我来提这门亲事青年人互相间的感情如何我们不晓得。但你家祖祖辈辈都很勤劳心肠又好,你家这个姑嫂又生得乖巧,所以就来提亲,送一壶酒来给你们解渴。”媒人的言辞十分委婉和诚恳。女家老人听了很感动,于是 说:“空手来就行了,何必带洒来呢”这天晚上媒人就住在女方家中。
第二天早晨,媒人要走了。女方家长假意说:“你把这壶酒拎回去吧!我们没有福气喝呀。”媒人忙说:“留在这里吧,过几天我再来看它。”实际上,是留下礼物,让女方家中再好好商量一下,过几天后媒人再来探询。这算是第一次提亲。
第二次提亲是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男方家还是请原来的媒人到女家去提亲。这时女方家长会说:“我家姑娘还小,一不会打床,二不会搓麻,你们的寨子大,若是姑娘不得穿的,到那里就会害羞罗,还是等几年再提亲吧。”媒人则很风趣地说:“人家只是来买个坛子,至于盛坛子的坛箩么,以后由他们自己去编吧,把酒吃了罗!”意思是说,人家主要是看中了你家的姑娘,有了人,穿戴自然会有的。经再三推让,女方家长才打开酒瓶,斟酒给大家喝。至此婚事就算成了八九分。接着媒人又说:“这门亲事算是定下了,多谢他家的好酒。我也好回去对他家说,姑娘还小,要留她在家做三年穿戴,以后去安家了,一辈子才有穿戴。”至此提亲的仪式便告结束。男方准备一二年后来娶亲就是了。
有些苗族地区说媒要往返三次。所请的媒人,必须是能说会道的人。
第一次前往女家村寨时,媒人提一壶酒到熟人家中送酒作谢,并请这位熟人代为打听女方是否已经许配人。如果女方已许人,提亲即可作罢。如果女方没有许人,媒人便告诉男方家。
第二次,媒人空着手去女家求亲,并向女方父母说:“某家想娶你家的姑娘背水给他家喝。”这句话似乎很不礼貌,但在离水源比较远的苗族山寨,背水主要是妇女的事,所以背水成了找媳妇的代名词。媒人如此说,女方父母是不会见怪的。这时如果女家用酒招待媒人,就表示谢绝媒人。如果不用酒招待,就表示同意这门亲事。于是媒人高兴而归,报告男方家,可做婚事的准备。
第三次,媒人去女家主要是定结婚日期。结婚日期一般定在秋后。因男女双方是自由恋爱,提亲仪式往往很简单。如果是父母包办婚姻男女两家又都认可,男方家宰一头羊送到女方家,女家退回一半,表示不愿再增加男方的负担,提亲仪式也算告成。
居住在云南文山一带的苗族,未婚的青年男女往往在跳月或踩花山时,对歌相识,真诚相爱。这时,男女双方都必需请煤人向对方家长求亲。男方请的媒人到了女家,要与女方父母商定姑娘的身价,并用带来的酒肉请女方的姑舅表亲吃“平伙肉”。这也算是提亲仪式。从商定姑娘的身价这一习俗来看,这种婚姻还带有买卖婚的性质。
佤族婚俗
中国云南省的酉盟、沧源、孟连和澜沧县,位于澜沧江和怒江之间,这里山岭连绵,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具有典型的亚热带风光。习惯上将这一地区称为阿佤山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佤族地区由于历史条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社会发展比较缓慢。以西盟为主的阿佤山中心地区,还保留者原始公社制残余,刀耕火种,刻木记事。今天,阿佤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往日的愚昧、荒凉已不复存在。层层梯田伸入云端,到处欣欣向荣,兴旺发达。
新的生活给佤族婚俗带来巨大的变化。一些青年人已摆脱传统的婚裕。按新的婚俗结成伴侣。但传统的婚俗并没有因此而灭绝,相反还以它独特的民族特色,在佤族中流行着。
佤族青年男女从恋爱到定婚,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由恋爱。佤族语言叫“飞玉”,即串姑娘的意思。按照低族的习惯,姑娘到15岁时,就要脱离家庭,和年轻的小伙伴们集中睡在一起。到了晚上,小伙子们带着弦子和竹筚,到姑娘们的住处来串门,弹奏乐器,对唱情歌。有的地方还实行一种叫做“散海”的习俗。散海是佤语,意思是“梳头”。这里所说的梳头,不是指姑娘自己梳头,也不是姑娘给姑娘梳头,或小伙子给姑娘梳头,而是姑娘给小伙子梳头。这一习俗十分有趣。
小伙子们到了姑娘们的住处,先唱一首《梳头调》,请姑娘给自己梳头:
阿妹,拿出你的斧头劈木柴。
请用花梳子给我梳头。
花梳子留在你手上,
你的情意我要带走。
佤族青年串姑娘时的梳头,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梳头的目的是为了青年男女之间能够接近,好窃窃私语。在佤族地区,凡是来串姑娘的小伙子,都可得到姑娘们的这种厚遇。如果梳头的时间拖得很长,就说明双方之间都有了情意。佤族对待爱情的态度,往往从这一戏剧性的动作中自然流露出来。
一般来说,通过梳头仪式,小伙子了解到姑娘的态度后,就请一位媒人,并通过媒人送一些钱给姑娘,作为恋爱钱。如果姑娘真心实意地爱这个小伙子,就收下恋爱钱。如果姑娘不喜欢这个小伙子,就把钱退回去。也有的地区小伙子们在串姑娘时,男女双方互赠礼物,男方送给女方手镯、头巾、衣服等。出于礼貌、姑娘必需先收下礼物。即便是自己不喜欢这个小伙子的礼物,也得暂时收下。等这位姑娘和某个小伙子确定恋爱关系之后,再一一退回也不晚。
在佤族中,一旦小伙子向某个姑娘求爱,又得到姑娘的同意,别的小伙子便不再来串门。双方的父母如果不同意婚事时,可以进行干涉,但作为儿女的一方,可以听父母的劝告,也可以自己做主。
婚前恋爱的第二阶段是杀鸡看卦,举行“地亚”礼。
佤族的地亚,是抢婚习俗和宗教仪式相结合的产物。青年男女经过长时间的串姑娘,在媒人的撮合下,表示愿意结成伴侣。双方的父母知道后,觉得还应该让神知道和同意这件事。这时就要举行地亚仪式。举行仪礼时,由姑娘的未婚夫和媒人,再约几个青年伙伴,来到姑娘家。当夜深人静时,媒人示意姑娘走出门口,未婚夫跟在后面,刚一出门,即抢下姑娘的包头巾,假装逃跑,姑娘追上去讨包头,后面的小伙子们簇簇拥拥,把姑娘抡到男家。
到了男家,首先杀鸡敬神,以求得到神的保佑,使婚事顺利完成。过了两天,未婚夫同媒人一起带上一束芭蕉,一包茶叶,一包蓝烟,一瓶酒,把姑娘送回娘家,并正式向女方父母求婚。
起初,女方的父母说一些推辞的话,也许会把第一二杯酒倒掉,但最终还是被未婚女婿的诚意所感动,喝下第一杯酒。只要喝了这杯酒,就算答应了这门亲事。
第三阶段是送“都帕”,即送定亲礼。
佤族的定亲礼要送三次,每次都有严格的标准。第一次送氏族酒,规定送6瓶酒,不能多也不能少。其他如芭蕉、茶叶之类,可多可少。这6瓶酒是给同一氏族的各姓当家人吃的,表示同一氏族的人都同意本氏族的姑娘外嫁了。第二次送邻居酒,规定也是送6瓶酒。这6瓶酒是给邻居们吃的、吃了酒的邻居、可以做婚姻的旁证。第三次送开门酒,规定只送一瓶。这瓶洒是专门送给女方母亲的。女方的母亲将这瓶酒放在床头、晚上悄悄地吃。母亲吃了这瓶酒、必然为女儿的幸福向神祈祷。
低族传统的求婚、定亲习裕、包留着许多原始古朴的风貌、也留有原始宗教信仰的痕迹。
瑶族婚俗
瑶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文献记载,瑶族的先民早在秦汉时期就休养生息在长江流域的荆楚地区。史书记载的长沙“五陵蛮”便是瑶族的一部分。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瑶族曾一次又一次被迫迁徙。他们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深山老林中过一山,吃一山,坚苦奋斗,辛勤开垦,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生存特点。
瑶族人口众多,支系繁杂。有的瑶族自称为“勉”,意即“人的意思”。有的自称为“布努”、“金门”、“垴格劳”、“拉枷”、“炳多优”等。居住在各地的瑶族,又因为起源传说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而有盘古瑶、过山瑶、茶山瑶、红头瑶、蓝淀瑶、背篓瑶、平地瑶等
二三十个族称。虽然通称为瑶族,但各地的瑶族仍喜欢使用习惯了的自称。
瑶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许多风俗习惯是很独特的。就以婚礼习俗而言,也和别的民族迥然不同。
居住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和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在婚礼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请著名的歌手吟诵瑶语称为“沙商”的《说亲词》。这一说亲词包括定亲、娶亲、嘱亲三部分。《说亲词》采用自由体句式。一般不押韵。但讲究排比对偶和反复。《说亲词》有固定的内容,语言朴实、比喻形象。
在瑶族中,青年男女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别人说合,当他们感情达到愿意结合为夫妻的时候,就告诉双方的家长。双方家长请当地最有名的壮年男歌手充当媒人,主持说亲仪式。一般是各家请两名歌手,男方请的歌手叫“布商”,女方请的歌手叫“赫巴”。布商和赫巴相约见面,通过吟唱《说亲词》来商定婚姻大事。
到了男方家前来定亲的日子。女方家早在大门口摆上一张八仙桌,桌子上放一个小酒坛、酒杯和一个装有筷子的竹筒。女方请来的赫巴站在桌子旁,恭候男方家布商的到来。桌子上竹筒里的筷子,不是用来夹菜、夹肉的,而是在吟《说亲词)时计数用的。当男方家的布商带领几个贺婚人来到时,赫巴赶快迎上去,表示欢迎。双方致礼后.赫巴回到桌子旁摔起竹筒,一边摇动,一边口诵(说亲词)。诵完一段,便从竹筒中抽出一根筷子,放在布商的面前。布商接着诵答,诵答完一段,将桌子上的筷子拾起来握在手中。这样,一直到赫巴将竹筒里的筷子全部转移到布商手中时,双方才端起酒杯,互相敬酒,定亲仪式就算结束了。
瑶族的布商和赫巴,既是著名的民间歌手,又是出色的祝词赞词家,他们口若悬河,步韵成章,很受瑶族群众的欢迎和尊重。在定亲过程中,代表男方的布商能言善辩,他在婚姻缔结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瑶族的定亲礼个,无论男方或女方家,都十分重视选择胜任此事的布商和赫巴。
青年男女相爱,用食物表达思念之情,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抛梅子”、“抛木瓜”的记载。古时男女青年于夏季果熟之际,聚会林中,互相抛掷梅子、木瓜选择情人。唐·王维《相思》诗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则是汉族男女相爱,以赠红豆作爱情信物的明证。时至当代,仍不乏其例。所不同的是,寄物寓情,非比当初,如赠金戒指等。但追根朔源,又以现在部分民族以食物来求爱,别具古趣。
景颇族
传树叶情书,是云南景颇族表达爱情的通信方式。景颇族的小伙子一当爱上某家姑娘时,就用一片栗树的树叶包上树根、大蒜、辣椒、火柴丝送给意中人。栗树叶表示有许多知心话,要给姑娘说。树根表示思念爱慕姑娘。大蒜表示愿与姑娘结成良缘。辣椒表示自己忠贞炽热的爱。火柴丝表示自己态度之坚决。姑娘接到“情书”后,如同意即将原物退回。如需考虑,则加上奶浆草。如不同意,则加上木炭以示反感。当小伙子接到要考虑的“回信”后,又摘下两片嫩栗树叶,面对面合在一起,加上包谷、谷子、豆子,再次表示愿跟姑娘成家立业,共同生活。经过多次联络,如姑娘答应这门亲事,即收下“信件”,以烟草回赠;如不同意,便把栗树叶背合在一起送还小伙子。当男女双方恋爱成熟时,如遇父母反对,姑娘则以树叶包上含羞草、刺、火药等寄与小伙子;若男方要私约女子逃婚,便以 树叶包上蕨菜尖送与女方,女方同意,便加上茅草送回。
赠芭蕉叶包,是云南景颇族表达爱情的另一种方式。当小伙子相中某一姑娘时便用彩线扎一个芭蕉包送姑娘。若包内夹有沙枝、野芥子叶等树叶,则表示对爱情坚贞不渝,姑娘如同意,常以此为骄傲。如不同意,则退回。
僳僳族
生活在云南陇川和盈江县的僳僳族,男女求爱时,采用“来苏”表达思想之情。“来苏”是用芭蕉叶包上两小节长短一致的茅草,表示你我差不多,一个大蒜,表示愿结为一体;一枚槟榔,表示让你含在口中,草烟,然后包上同样内容的“来苏”,外加芫荽,表示愿和你相好,用白线表示自己是洁白的,如不同意,则把相合的树叶背过来,外加一块木炭。完全拒绝,则加一节辣子,原物退回男方。
文帕寨彝族
云南镇沅县文帕寨彝族支系香堂人,从男女互相追求相爱开幕始,以物寄颇富诗意。如无字情书即是一例。当小伙子与姑娘见面相识后,如姑娘对小伙子的求爱表示同意时,就用芭蕉叶包上一个小把盐巴,托人带给小伙子。小伙子一旦见到此盐巴,高兴得手舞足蹈,于是就带上定婚礼物到姑娘家去喝定婚酒。因为,绿色的芭蕉叶表示他俩年轻的生命和青春,盐巴表示姑娘对追求她的小伙子有缘法、有感情,姑娘的父母对他们的婚事很喜欢。反之,如果姑娘不同意,就用纸或芭蕉叶包上一只苍蝇寄给对方。
独龙族
“搭弓”是云南怒江州独龙族以信物定情的方式。“搭弓”由男青年以藤篾编织而成。约15厘米大小,扁圆形,制作精巧,美观别致。当男青年相中一姑娘后,即在夜深人静时,用“搭弓”装上食品,挂在姑娘家门口,姑娘据“搭弓”的编制风格,猜度其人,若也有情意,即将它挎在身上,作为已有了对象的凭证。反之,则原物挂回原处,让男方取回。
苗族
赠糯米饭,则是流行于云南苗族的传情方式。当姑娘一旦相中某一男青年时,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便主动送给意中人一包糯米饭,数量越多,表示爱情越深挚。如男方亦有情,便欣然收下,禀报父母,托媒人提亲。
婚恋习俗: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各个民族的婚恋习俗世代相沿,各有特色,形成了一道绚丽的人文景观……
“丢包”、“卖鸡肉”觅偶
“丢包”,傣语称为“端麻管”,是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传统的娱乐和体育活动,更是一种觅偶的独特方式。每当傣历新年“泼水节”来临之际,各村寨“小卜哨”(姑娘)便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自己精心用花布拼制的一种四角菱形布包(内装棉籽,角上缀有约五寸长短的丝线束或花边,它有一条一尺多长的提绳,供丢包时握绳甩掷),汇集到约定的广场、寨边的草坪或椿树下集中。“小卜冒”(小伙子)这时也从各村寨赶来参加这一盛会。男方由未婚的男青年组织的“乃冒”带领,女方也由未婚的“乃哨”带领,男女双方各为一队,相对而立,中间相距20-30米。双方含情脉脉相互对视片刻后,姑娘便手握花包提绳轻甩几圈,再“嗖”地向小伙子甩去,开始时只是漫无目的地乱甩。见花包飞来,小伙子便争相抢接,接住的便欢呼雀跃,接不住的便得给丢包的姑娘献鲜花或有纪念性的礼物。小伙子得到花包后,也仿效姑娘的动作,轻甩几圈又将花包掷出,让姑娘们去抢接,未接住包的姑娘,得向掷包的小伙子敬献一朵鲜花。如此你丢我接我丢你接地丢到一定时候,便进入实质性的高潮,即开始相互物色对象了!于是,心有灵犀的青年男女便开始相互结对丢包。这时候,花包已成为传递感情的使者,带着情与爱飞向对方:姑娘若看中了某个小伙子,便将花包丢给他,小伙子若接住了,就表示他也喜欢这位姑娘,于是两人便对丢起来,两人对丢一段时间后,姑娘忽然把包丢得又高又远,会心的小伙子就假装接不住包,然后跑到姑娘面前“认输”,并把事先准备好的礼物献给姑娘,然后两人便悄然离开丢包现场,隐于树木之中或溪泉岸边相互倾诉爱慕之情,最终成为情侣。小小的花包,不知为多少的傣族青年男女牵线、搭桥,使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傣族觅偶的另一种方式是“卖鸡肉”。每当傣历新年泼水节或其他节日来临之际,姑娘们便把自家的肥鸡杀了,把鸡肉清炖煮熟后,放上香茅草、姜、葱、蒜、青辣椒等调料,盛在小盒里摆到场坝上去卖,等待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来买。如果来卖鸡肉的小姑娘不称心,就会要高价,小伙子就会知趣地走开;如果是不明此中“奥秘”的外地旅客来买,往往不是遭姑娘的白眼、冷遇,就是姑娘开出“天价”让对方感到莫名其妙。如果是姑娘看中的小伙子来买,情况就完全大不相同了,当两人含情脉脉的目光相触后,姑娘便会羞怯地低下头来。小伙子便用这样的“开场白”来“投石问路”:“农呃农(妹妹),你做的鸡肉怎么这样香呀?放的是凤凰山上的青辣椒,孔雀湖里的盐巴,芳香园里的香茅草吧?是不是有客人预先定做的?”姑娘便答道:“岩龙(哥哥)呃,我这盒鸡肉放的是最普通的香茅草、最普通的盐巴和青辣椒,只不过是加上了我一颗炽热的心罢了。如果岩龙不嫌弃的话,就请来尝尝吧!”姑娘说完,就把事先准备好的藏在身后的小凳子拿出来,请小伙子坐在身旁。小伙子这时若有意于姑娘了,就会说:“我们傣家有句俗话说‘一起抬才轻,一起吃才甜’。最好我们俩一起吃,鸡肉才会有味道。”为了方便说话,避开众人耳目,姑娘便会接着说:“岩龙呃!我们傣家还有句俗话说:‘放开来吃才香甜,放开来做才利索’。这里人多嘴杂,干脆我们抬到林子里去吃,那里又凉爽、又安静。”于是,两人就搬上凳子、端着鸡肉,走向树林深处去相互倾诉彼此的爱慕之情……。
树叶情书
云南的景颇族,多居于深山之中,历史上由于文化落后,识文断字的人寥若晨星,故景颇族青年男女恋爱时,就常用树叶作为“情书”,一封“信”里有几种,甚至十多种树叶,每一片树叶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但有的叶子的含义,只有通信的男女双方才知道。当“写信人”要想向对方传递自己的深情时,便把一片片树叶按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把它们依先后次序排列好后,用布包好,最后用彩线捆扎,托人送给对方。对方打开布包,依次拿起这些树叶来一片片看,树叶看完,“信”也读完了。景颇族树叶的叶语为:蕨叶表示“我想念你”;拨叶表示“我真心爱你”;黄花叶表示“希望能见到你”;独芭蔗叶表示“认识你很幸福”……等等而捆扎树叶信的彩线也能表示某种特定的意思,例如:白线表示“我是洁白无瑕的”;红线表示“我的心最好”;若捆扎线有两个结头在一边又结得很牢实,这是表示“我们两个永远一条心”……等等。如今,随着时代和生活的巨变,景颇族已有了文化,甚至还产生了一些作家,已大多不用树叶当情书了。但有些青年男女在相互思慕的时候,不由想起这古老的习俗,仍喜欢用这种古老而又浪漫的“树叶情书”来传递彼此的心声,用树叶来做他们的爱情信物。
兰花烟传情
在僳僳族山寨,几乎每户院中都栽有兰花烟树,并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对僳僳族青年男女相爱,但因双方父母反对而被活活拆散,姑娘含冤自尽。小伙子闻讯悲痛欲绝,前往姑娘墓地祭奠时,发现坟上长出一棵开着白花的小树,他采了一片树叶含在嘴中,但觉清香、甘美异常。消息传开后,人们都采下这种树的叶子晒干,卷成烟卷,点火抽烟,其味比咀嚼更香。于是,人们便把这种树移栽到家园,精心栽培,并将这种树叶做成的烟称为兰花烟,僳僳族男子和老年妇女都喜欢抽它。在僳僳山寨,青年男子在择偶求爱时,都很庄重地在腰间装上兰花烟的花烟包,若看中哪位姑娘了,便将装有兰花烟的花烟包解下来送给她;姑娘若觉得对方不中意,便会委婉拒绝;若中意了,就会接住花烟包,并将自己的花烟包回送对方,以此“定情”。花烟包,就是这样成为僳僳族青年男女之间的一种爱情的信物。
“抹锅灰”与“打媒人”
云南的布朗族男青年到20岁前便开始“串姑娘”:一声口哨,全寨的小伙子便集中起来,结队前往。姑娘们听到口哨声后,也都汇集到一户房屋宽敞的人家,把火塘烧旺,并把手伸到锅底抹一下藏在身后,小伙子一进门,就一个个都被抹上一脸黑,大家相互对望都哄笑不止。洗去锅灰后,大家便围坐在火塘边,在悠扬的三弦声中男女双方对唱,通过含蓄诙谐的对歌,男女双方进行各方面的了解,如果一对男女青年通过对歌恋爱成功了,便会回去和父母商量,男方家庭自会请媒人去说亲。说亲是隆重的,媒人要穿戴一新,挑上米、酒、肉等礼物,堂而皇之地前往。进了女方的家门,姑娘既高兴又害羞,但这时她必须装作恼怒的样子,拿起一根棍子去打媒人的脚,但这是假打,棍子只打在地上,她打一下,媒人就跳一下,惹得围观的人哈哈大笑,有如演了一场喜剧。过一会,父母就会出面假装责备女儿不懂事,姑娘也就此收棍退场。媒人则被请到火塘边,主客围坐在一起,喝酒吃肉,酒至半酣,主客引吭高歌,欢声笑语不断。到举行婚礼这一天,全寨男女青年都要来贺喜,他们敲着象脚鼓,弹着小三弦,载歌载舞,欢笑之声不绝。新郎的父亲,便备好酒肉招待客人,特别是牵线的媒人,这时更受到新郎新娘的分外尊敬。
无言的谈情求婚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除主体是白族外,还有另一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彝族,由于两族共居一地,天长日久,乡风民俗相互影响、渗透,从而形成了两个民族相近、相似的婚恋习俗:无言的谈情和无声的求婚。
在鹤庆、剑川山区的白族人家,正屋中都设有火塘,是接待客人和全家议事的地方。每当阴雨和风雪天,热恋的青年男女都“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些痴情的小伙子往往就会主动到姑娘家去“访恋”。客人来了,主人家便会拿出烟,酒或瓜果招待客人,“访恋”者便会主动谢绝一切热情的招待,这是暗示:本人之意不在吃喝,在乎你家姑娘也!此举使主人家明白客人来意,便会找各种借口主动离去,把火塘让给这对热恋中的情人。因为是在家里多有不便,也不能在野外相互唱山歌,亦不宜用哥呀妹呀死呀活呀的话语来表达情意,于是他们便用彼此都能心领神会的“物语”进行无言的感情交流。这时,姑娘会借故加柴添火,两手各持两节柴薪并排放入火塘,这个动作如果用山歌来表达的话,意即为:“盼星盼月盼哥来,好比火塘盼干柴;火塘无柴如冰坑,哥到妹家暖心怀。”小伙子自然能“读”懂这种“物语”,便把自己右手的手指伸直并为梅花形,手心面向火塘伸向对方,意即为:“山崖顶上红牡丹,花红叶绿香又香,想把牡丹移家种,只怕种花人心不甘。”这是小伙子向姑娘求婚来了,他借“物语”来试探姑娘及家庭对此的态度。姑娘羞红了脸,便会羞答答拿起夹火的竹筷,上端并拢,下端分开,以此向对方交心,这动作意即为:“花恋蜂来蜂恋花,种花人爱蜂也爱花;只要蜂莫乱采花,牡丹随蜂移你家”。若小伙子送给姑娘一束用青藤缠扎的茶花,意即为:“好花鲜来好花鲜,好花开在河那边;有心采朵好花戴,河又宽来水又深”。若姑娘用双手接过花束摘下一朵插于发间,并献给对方一杯装有橄榄的香茶,意即为:“蜜蜂采花飞千山,不怕艰险靠心坚;只要郎心合妹意,翅膀变作摆渡船。”若姑娘虽爱着对方但又怕遭人非议,小伙子便会从火塘中选出三根燃着的柴枝,按品字形插在火塘边上以示鼓励,意即为:“罗汉前边点对蜡,观音面前点盏灯,大风吹来火灭了,罗汉伸手摸观音,神仙也有情和爱,怕谁来嚼烂舌根?”姑娘得到鼓励,坚定了爱情的信念,忙献给情人一杯沸水泡红塘的薄荷茶以表心迹,意即为:“薄荷红糖心连心,哥妹相恋情意深;清水锅里煮白菜,不放油盐味也真;效学星月永相伴,清清白白结姻缘。”……过去白族的“物语”有近百种,但流传至今仅剩20多个“语汇”了,这些“物语词汇”经老歌手一“翻译”,就成了一组组优美的情歌。因为它们熔铸了白族人民的情和爱,同时也熔入了白族人民的灵巧和智慧,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大理州洱源县(也是白族聚居地,与鹤庆、剑川县毗邻)的彝家,求婚和白族一样使用“物语”,这样,即使求婚遭到拒绝,也不会难堪,彼此双方以后仍能和谐相处。在这里,小伙子若爱上了哪位姑娘,便会去请她做双鞋垫,姑娘都会应允,但若做的鞋垫是没绣花的,则表示拒绝,小伙子收到的会知趣地走开;如果小伙子收到的鞋垫是绣了花的,便意味着姑娘答应了他的追求,便会告之父母到女方家去送求婚酒。求婚时,由父母领着儿子,选一个双月双日的吉日,给女方家送去一坛好酒,酒坛上系一条红绸带,放在客厅的桌上,女方家庭的人自然心领神会,双方对婚姻之事只字不提,只是拉些家常话,吃完主人招待的饭菜后就告辞回家。女方的父母家人若喜欢这门婚事,便会喝了这酒表示应允;若拒绝则不动它。一个月后,小伙子又到姑娘家串门,趁主人不备就瞅空悄悄看看桌上的求婚酒是否喝了。如果没喝,从此他便会知趣地永远走开;如果喝了,就会回去告之父母,由父母来与女方家庭具体商量该如何举办儿女的婚事……
回答者: 良之品 - 助理 二级 12-10 18:09
景颇族
传树叶情书,是云南景颇族表达爱情的通信方式。景颇族的小伙子一当爱上某家姑娘时,就用一片栗树的树叶包上树根、大蒜、辣椒、火柴丝送给意中人。栗树叶表示有许多知心话,要给姑娘说。树根表示思念爱慕姑娘。大蒜表示愿与姑娘结成良缘。辣椒表示自己忠贞炽热的爱。火柴丝表示自己态度之坚决。姑娘接到“情书”后,如同意即将原物退回。如需考虑,则加上奶浆草。如不同意,则加上木炭以示反感。当小伙子接到要考虑的“回信”后,又摘下两片嫩栗树叶,面对面合在一起,加上包谷、谷子、豆子,再次表示愿跟姑娘成家立业,共同生活。经过多次联络,如姑娘答应这门亲事,即收下“信件”,以烟草回赠;如不同意,便把栗树叶背合在一起送还小伙子。当男女双方恋爱成熟时,如遇父母反对,姑娘则以树叶包上含羞草、刺、火药等寄与小伙子;若男方要私约女子逃婚,便以 树叶包上蕨菜尖送与女方,女方同意,便加上茅草送回。
赠芭蕉叶包,是云南景颇族表达爱情的另一种方式。当小伙子相中某一姑娘时便用彩线扎一个芭蕉包送姑娘。若包内夹有沙枝、野芥子叶等树叶,则表示对爱情坚贞不渝,姑娘如同意,常以此为骄傲。如不同意,则退回。
僳僳族
生活在云南陇川和盈江县的僳僳族,男女求爱时,采用“来苏”表达思想之情。“来苏”是用芭蕉叶包上两小节长短一致的茅草,表示你我差不多,一个大蒜,表示愿结为一体;一枚槟榔,表示让你含在口中,草烟,然后包上同样内容的“来苏”,外加芫荽,表示愿和你相好,用白线表示自己是洁白的,如不同意,则把相合的树叶背过来,外加一块木炭。完全拒绝,则加一节辣
鲜花节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是我国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怒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怒族人民的传说中,鲜花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但都和一位他们热爱的仙女有关,所以鲜花节也叫仙女节。仙女是一位聪明、勤勉、善良、漂亮的怒族姑娘,她的名字叫阿茸。那时,由于气候不好,怒族人生活的地方遭受旱灾,田地干枯、山野荒芜,人们生活十分艰难。阿茸姑娘挺身而出,她不畏艰险劈开悬崖,在高黎贡山上凿出一个大岩洞,将泉水引入怒寨。从此,怒江岸边的荒山变成了沃土,披上了绿装。阿茸姑娘的名字传遍了怒江两岸,人们十分崇拜她,都称她为仙女。
阿茸的美貌让可恶的头人起了坏心,头人想霸占阿茸。阿茸只好躲进深山,藏到山洞里。头人不死心,追到山洞口,要阿茸姑娘出来嫁给他。阿茸姑娘没有答应他。就在农历三月十五这一天,头人放火将阿茸姑娘烧死在山洞里。阿茸姑娘死后,满山遍野的山花也为她开放。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将这一天定为鲜花节。
在傣族的传统意识中,男人需要出家一段时间(哪怕只有几天)才算得上有文化的上等人,而奘房(即寺庙)不过是他们暂时的学校,奘房附近必有大青树,大青树下也不乏美丽动人的傣家小朴哨(姑娘):傣族小和尚是可以串朴哨(谈恋爱)的!
在傣家山寨,你常会看到披红挂绿的小男孩在喜气洋洋的家人和一大帮花枝招展的小朴哨簇拥下,敲锣打鼓地去奘房剃度——既可以抬高身份又不需要崭断情丝,这样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美事,在云南这片旖旎的风光和轻松愉悦的民风中成了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
“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
在傣族,每年农历的三、四月分,便是傣族姑娘选郎、傣族小伙子求婚的季节。这个时候,傣族姑娘会把自己亲自做好的黄焖鸡摆到寨子的街头,之后,她们就坐下来静静地等候爱情的降临了。奇怪的是,这时的傣族姑娘在自己长长的裙子下面还藏着一只袖珍小木凳,这便是傣族姑娘为什么穿长裙的一个原因了。
山寨里若有小伙子看上了某一个卖黄焖鸡的姑娘,他就会前来真诚地蹲在姑娘的面前,竭尽全力来赞美姑娘的黄焖鸡,并试探着询问这黄焖鸡是否已经有人预定了。若姑娘看不上眼前的小伙子,便会借口说已经有人预定了,但还是可以卖给小伙子,意思是要小伙子出钱把黄焖鸡买走,而实际上此时的小伙子便会知趣地离开。若姑娘看上了眼前的小伙子,姑娘便会微笑着说:我的黄焖鸡做的并不好,但却是我自己亲手做的,要把它送给我最喜欢的人。惟有这个时候,姑娘才会从自己的长裙里把那个藏掖着的小木凳拿出来,让小伙子坐下来继续交谈。待到了一定的程度,姑娘会说:这里人多,咱们到后面的竹林里去吧。这时,姑娘和小伙子便会双双进入竹林开始了自己的恋爱过程。
在傣族,是男嫁女。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是要嫁出去的,而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则会把女婿娶回家门。但是,在傣族,又是很重视男孩教育的。傣族是一个信封佛教的民族,男孩子很小就被送进佛寺当和尚,在这里学文化,但他们学习写的文字却是傣文,而女孩子是进学校,学汉语。这就有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经过这样的教育方式的傣族青年,男孩子会写傣文而不会写汉字;而女孩子会写汉字却不会写傣文。
傣族是个崇尚知识的民族,特别是傣族少女非常仰慕有文化的男孩。若谁家的男孩子没有进过佛寺,学不到文化,是不会赢得姑娘的青睐的。
在傣族,少男少女从很小就开始了谈恋爱,这便有了“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习惯。在我们去打洛的路上,在有些乡镇的街头,就看到有好些很小的男孩子,身着和尚服饰,骑着自行车,后面带着如花似玉的傣族少女在街头穿行。这是一个清青春醇的爱的故事,它带着浓浓的民族风俗,在这地处群山深处的傣家山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和尚学生的生活
地点: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遮镇,勐遮街。
历史:缅寺和学校面对面地站了近半个世纪
在校门口一眼就能望见缅寺。下午放学了。橘红色的袈裟顺着自行车流从学校飘了出来,四散开去,一眨眼就飘进了缅寺。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代代建缅寺。出生、结婚、死亡等各个人生阶段,都离不开缅寺。傣族文化传男不传女,按老规矩,每个傣族小男孩在一生中最少要当和尚3个月,脱离家庭,正式在佛寺内出家修行。随年龄增长,从小和尚成为大和尚。到了20周岁还不还俗就当佛爷,或者还俗后蓄发娶妻。没有当过和尚的男子被认为是“生人”,没有取得做人的资格,被人看不起,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
1949年以后,政府推行学校教育。男女都可以入学校读书了。曼勐养村的嘎拱学校在1949年后才有。背靠着曼广寨的缅寺有500年历史了。文革期间,缅寺被毁,和尚还俗。1979年以后又恢复了。
勐遮全镇有87座缅寺。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有和尚621名(受不定期还俗影响,和尚的数目不固定),在学校里读书的小和尚有347个。他们既是和尚又是学生,学校称他们为“和尚生”。嘎拱学校有13个初中班669人,其中有和尚生84人。
近几年普及义务教育,州教育部门出台了规定,小孩读完小学才有资格升和尚(傣族称当和尚为“升”)。七八岁披着袈裟的小和尚生,以前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现在少有了。
和尚生们过着缅寺和学校的双重生活。每天除了在学校上课,还要服侍佛爷,随佛爷诵经、清扫佛寺,轮流到寨子里去化缘。学校活动和佛事活动经常产生冲突,“缅寺一有活动,小和尚就要请假,期间落下的课等还俗后也很难补回来了。”这时候只能由校领导和缅寺的佛爷商量解决,在学校复习考试期间向学校这边靠拢。重要的佛事活动期间小和尚回缅寺。“有的人为了不耽误学习,就在暑假期间去当和尚,正好过关门节(关门节从每年的7月到9月),开学不久就可以还俗啦。”
升和尚升佛爷仪式
播帕即升和尚。虔诚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傣语称为“播帕”的佛事活动,将适龄出家修行的男童送入佛寺,在佛主像前诵经受戒,正式出家修行。
俗人出家升为和尚,要举行隆重的出家仪式。准备出家当和尚的男童,要预先到佛寺内当一段时间“科永”(预备和尚),学习佛教礼仪,接受修行前的教育。在正式出家前夕,聘请一位傣语称为“波卧”的教父,由教父为其置办一套黄布袈裟,一顶小圆帽和出家修行必需的用具。至全寨举行播帕佛事活动之日,“波卧”便把“鲁皎”(意为宝贝儿子,即准备出家的男童)接到家中,举行家宴,对其表示祝贺,将所置的袈裟,圆帽等礼品送给“鲁皎”,将“鲁皎”打扮一新。让“鲁皎”骑上高头大马,或背上“鲁皎”(近代有坐拖拉机或摩托车者),由亲戚、长辈簇拥着送进佛寺,集体在佛祖像前诵经受戒,升为小和尚,正式出家修行。
小和尚在佛寺内一边学习傣文,一边接受教规、教义教育。当学会傣文,能熟练诵念《爹特》经时,由寺内佛爷为其诵经晋升为大和尚。大和尚除自己钻研、抄写佛经外,还要教小和尚傣文,指导小和尚诵经。年满二十岁以后,如果不违犯教规、戒律,对佛教佛经钻研较有成效,经本寺大佛爷认可,可晋升为小佛爷。小佛爷要认真学习有关佛爷的修养、戒律和佛经,熟读佛教理论,按佛教理论认真修行,等待晋升机遇,至本寺大佛爷空缺时,经中心佛寺主持祜巴认可,可升为大佛爷。大佛爷年过四十岁,德行高、精通佛教经典者,经信徒推荐,当地召勐(土司)认可后,可以晋升为祜巴。祜巴之上还有沙弥、桑卡拉扎、松溜、阿嘎牟尼、帕召祜等可逐级晋升。
从大和尚晋升佛爷,必须在中心佛寺的“波苏”内诵经,举行晋升仪式,将黄布袈裟更换成长方七块,横方九块拼缝的袈裟,这种袈裟,傣语称为“帕拉纳”。每次晋升都要举行晋升仪式,更换不同规格的袈裟,食具、用具,信徒还要向晋升者朝拜,从佛爷晋升为祜巴,袈裟应更换为长十一块,宽九块的大袈裟,晋升的等级越高,仪式越隆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