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
一些人认为曹操擅玩权谋,阴险狡诈,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另一些人则认为,曹操能在乱世中统一中国北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是位盖世英雄。
那么曹操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网络配图 曹操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曹腾是个太监,因拥立汉桓帝有功,被封为大长秋,赐费亭侯的爵位。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三公之一,最高武职官员)。
作为一个官三代,曹操自幼身上就少不了那些纨绔子弟的习气,调皮捣蛋的事那是没少干。
曹操身边的朋友也都是一些出身世家的纨绔子弟,如袁绍、张邈等。
不过在这些人中,就属曹操鬼点子最多,经常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来,事后还老让袁绍背黑锅。
曹操年轻时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身边的人都觉得曹操就是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子,成不了大事。
不过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许劭却对曹操作出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后来这个评价到了小说《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个人的喜好问题,将其改成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操奸雄的骂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自这里。
 网络配图 曹操虽不研究学业,但他不研究的是那些“之乎者也”的刻板古籍。
他对学习知识还是有着很高的热情,年纪轻轻便已博览群书。
曹操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
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生平第一份官职是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公安局某某分局局长。
当时洛阳到处都是皇亲国戚,这些人平时骄横成性,很难管理。
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
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但由于其父曹嵩是当朝太尉,没人敢动曹操,于是就明升暗降,把曹操调至顿丘,任顿丘令。
 网络配图 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
随后因功受封为济南相。
曹操到职后,大力整顿当地官场的不良风气,同时也因此得罪了当地权贵。
后来曹操因不满官场黑暗腐败,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过起了隐居生活。
汉灵帝统治末期,为了加强皇权统治,特设了掌管禁军的西园八校尉。
曹操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189年,汉灵帝驾崩。
大将军何进和宦官集团“十常侍”的矛盾彻底爆发,最后何进和十常侍两败俱伤,董卓趁机入京,把持了朝政。
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逃往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从此,曹操带领手下南征北战,逐步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成为乱世中的一代英雄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曹操的性格优缺点 史上的曹操作评语,那么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具体点说,曹操是个英雄,他引领和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对时局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同时,曹操是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取得了巨大的军事成就,其军事指挥能力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
此外,他又是个大气磅礴的诗人和作家。
对于曹操的分析研究,至少够出本书了。
我在这里,只是对曹操的人格特征做一些归纳,写一写我认为的曹操的性格优劣。
曹操能成为一名英雄人物,身上有一些常人无法企及的闪光点,也是我特别欣赏曹操为人的一些方面,如下: 1、做人大气,宽宏大量。
官渡之战后,曹操收缴到了许多来自许都投给袁绍的信件,他没有追究,一把烧掉,不留案底;对于写文章骂了他祖宗三代的陈琳,也不追究,继续给官做。
起初,曹操推举了一个叫魏种的人做孝廉(国家认可人才),又任用他做太守(地级市长),陈宫发动兖州事变的时候,曹操认为只有魏种一定不会背弃他。
结果没想到魏种也跑了。
曹操十分生气,表示只要魏种还在中国混,就一定不会放过他。
后来生擒了魏种,想想说:“这个人还是有才啊!”还是松绑放了他,让他继续做官。
兖州事变的时候,还有个叫毕谌的人,因为张邈劫持了他的母亲等家人,曹操就让他回去,而毕谌表忠心说绝不离开,把曹操感动的流眼泪。
结果一出门他就跑了。
后来也把他给生擒回来了,大家都觉得毕谌活不了了。
曹操说:“能孝敬父母的人才会忠于君主,这种人正是我所求的。”还是任用他做官。
张绣、贾诩反叛曹操,杀了曹操的爱子曹昂、爱将典韦,给了曹操最惨痛的教训,但他们再来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能够不计前嫌的接纳,给予他们最丰厚的封赏和最高的官职。
对于关羽这样的义士,出走之后不去追杀。
2、虚怀若谷,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
张绣反叛之战,输了,曹操作自我检讨,说“张绣投降了我,错在我没有马上收取他的家属做人质,他才敢反叛,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我已经吸取教训了,大家观察我,从今往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乌桓之战,赢了,回来之后,曹操调查当初谁反对打这场仗,大家都很害怕,以为要秋后算账。
结果曹操厚赏了那些提反对意见的人,说:“我这次出征,非常危险,侥幸赢了,还是靠的运气,这不是常有的事。
你们的劝谏,是真正的万全之计,所以要赏赐你们,以后不要为提这种意见感到为难。” 3、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善于用人。
荀彧、郭嘉都是在曹操势力还很弱小的时候,就从强大的袁绍那边投奔过来的。
程昱两次被当地的刺史(省长)征辟,都不为所动,等到曹操一过来,立马就出山了。
张辽、张郃、徐晃作为降将,于禁、乐进作为非亲非故的小吏,得到提拔重用,这在曹操之前是从未有过的。
一大批文臣武将用的都很好,不因为一些人格上的缺陷就弃之不用,总能将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
4、做人实在,没有架子。
一篇《述志令》,作为剖析自我心路历程的政令,写的非常实在,没有一点套话。
对比袁术、刘备这些人来说,曹操的道德自律明显大过野心,孙权劝曹操称帝,曹操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吧!”讨伐马超时,敌人都拥挤着向前,想看看大名鼎鼎的曹操长什么样,曹操笑着对他们说:“大家想看我曹某人吗?我也就是个普通人,又没有四个眼睛、两个嘴巴,要说比平常人怎么不一样,多了点智慧而已。”幽默可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恃才高傲的祢衡裸衣羞辱了曹操,曹操没有杀他,反倒是笑的出来:“我本来想羞辱祢衡,反倒被他羞辱了。”《曹瞒传》说曹操为人轻佻,与宾客宴会,说到高兴的时候,哈哈大笑,头低到餐桌上,头巾都沾湿了。
果真这样,那不是一点架子都没有? 曹操不是完人,更不是一个能用“仁”来衡量的道德家,作为一代枭雄,他身上有很重的杀戮气。
我认为曹操身上很明显的几个缺点: 1、残暴。
为父报仇讨伐陶谦的时候,屠城,泗水为之不流。
曹操的部下夏侯渊、曹仁也多有屠城的记录,而他们的屠城行为也是接到曹操指示的。
说到屠城这方面,以“仁德”著称的刘备还真没什么污点。
而到孙权那边,屠城屠得也不少,除了要对中原攻城略地,孙权还要征服山里的少数民族,为此杀了不少人。
衣带诏事件东窗事发后,曹操杀董承之女,皇帝之妾董贵人,董贵人身怀六甲,汉献帝为她求情,也不能免。
伏完书信事件曝光后,又杀伏皇后和皇子,灭族。
《曹瞒传》说,有次白天曹操带爱姬睡觉,睡前说好睡一会就叫醒他,结果爱姬看曹操睡得太香,不忍叫醒他,等到曹操自己醒了,一看睡过了,很生气,下令棒杀了这名爱姬,等等。
2、嗜杀,除了杀人民,还杀名人。
早年杀名士边让,杀和自己有过节的袁忠和桓邵,桓邵跪地求饶,曹操说:“下跪就能免死吗?”还是杀。
杀异己分子孔融。
老友许攸因为官渡之功老是炫耀,伤了曹操面子,被杀。
同是旧友和功臣的娄圭,也是因为言语触犯了曹操,被杀。
晚年逼死荀彧,冤杀崔琰。
这些记载体现了曹操小人狠毒的一面,和他宽宏大量的一面截然相反,显得非常矛盾。
曹操一生饶恕了很多人,连著名的白眼狼吕布也想宽恕,结果因为刘备的一句话还是把他杀了。
想宽恕陈宫,结果陈宫不领情。
对于袁绍的忠臣沮授也想重用,沮授一心只想回袁营,只好杀了。
对于另一位著名的白眼狼刘备也过于仁慈,结果纵虎归山,养虎为患。
却不能宽恕这些人。
3、好色,有 癖。
因为纳张绣的婶婶导致张绣反叛;和刘备当年打吕布的时候,关羽请求曹操破城之后把吕布手下秦宜禄的前妻杜氏给他,曹操当时也答应了,城破之前关羽又屡次提起。
曹操就起了好奇心,想看看到底是怎样的美女,结果一看果然是好货色,就自己收了,搞得关羽内心不安。
秦宜禄之死也与夺妻有关;纳何晏之母;还将袁熙之妻甄氏许配给曹丕。
还有几个明显被人夸大了的缺点: 4、奸诈。
主要出自《曹瞒传》,正史无,当然正史也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也不算什么好话,说的曹操就像狡猾、游手好闲的二流子一样。
《曹瞒传》说他小时候就会装病骗自己的叔叔。
因为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他叔叔没少给他爸爸打小报告。
曹操就想了个办法来治他。
有一次看他叔叔走过来,就装作面瘫,嘴也歪向一边,叔叔感到奇怪,问他怎么了。
曹操说:“中风了。”叔叔就去告诉他爸。
他爸吃了一惊,赶紧把曹操叫过来,一看,没事,挺正常的,就问他:“你叔叔不是说你中风了吗?”曹操说:“没中风啊,叔叔不喜欢我,才陷害我的。”于是他叔叔之后打的小报告曹操他爸再也不信了,曹操也更加放肆了。
许攸来投奔的时候,也不交底,先谎称军粮可支持一年,再说是半年,一再逼问下才道出实情,只可支撑一个月。
打仗的时候,军粮不够了,问管粮仓的小吏怎么办?小吏说:“那就换小斗发下去吧。”曹操也说行。
结果大家不干了,说曹操欺负人,粮食都不给足。
曹操对那名小吏说:“事到如今,只能借你的头一用了。”把他斩了,传令出去:“是管粮仓的小吏换的小斗,**的官粮,现在把他杀了。”才平息了众怒。
《献帝春秋》上还有则记载,说曹操和吕布交战失利,吕布的士兵抓到了曹操但并不知道这就是曹操本人,还问:“曹操在哪里?”曹操就骗他说:“骑那匹黄马跑的那个就是。”于是这名士兵就放下曹操去追骑黄马的人,曹操得以逃脱。
曹操在军事上比较多诡计,比如篡改书信离间韩遂马超等等,但俗话说“兵不厌诈”,军事上的巧施诡计不足以作为曹操奸诈的反面案例。
普通老百姓认为曹操奸诈,是因为他是篡汉的奸贼,奸贼当然不奸不行。
其实言过于实。
曹操性格中的奸诈色彩必然会有,裴注里的《曹瞒传》、《献帝春秋》之类也可以拿来参考,但总体来说,《三国志》上的曹操英雄之气十足,奸诈气息难寻。
5、多疑。
最有名的故事是杀吕伯奢一家。
这个故事一共有三个版本,一个是王沈的《魏书》,这也是魏国的官方版本,说是曹操在逃亡的路上去找老朋友吕伯奢,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宾客抢劫曹操的马和财物,曹操奋起自卫,用剑杀了几个人后离开。
第二个是《魏晋世语》,也是说曹操去找吕伯奢,吕伯奢不在家,他的五个儿子在,对曹操还彬彬有礼,但曹操想到自己是朝廷钦犯,疑心他们要加害自己,当晚用剑连杀八人后离开。
孙盛的《杂记》就在此基础上描述地更加有声有色,说曹操听到了锅碗瓢盆的声音,误以为是要拿武器来对付自己了,就趁夜色把他们杀了,结果发现自己杀错了,非常凄怆地说了句:“宁愿我辜负别人,不要别人辜负我!”如果后面两个版本记载真实的话,确实说明曹操当时多疑了。
崔琰的死也能说明曹操多疑,崔琰的那几句“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看不出有什么深意。
曹操心中有鬼,才会疑神疑鬼。
自古以来,特务政治和文字冤狱都是专权统治者的拿手好戏,朱元璋、康熙都喜欢搞文字狱。
《崔琰传》中明确提到了曹操性格好猜忌,孔融、许攸、娄圭都是和崔琰一样,因为对曹操不尊而遭杀害。
而《曹瞒传》更是说,曹操忌才到部将们要是有计谋胜过自己的,就找个理由将他们杀害。
这和《三国志》记载的曹操的爱才、惜才又是成截然相反的对比。
还有疑杀少年周不疑,周不疑和曹冲一样也是个天生神童,才智有的一拼。
曹操想将女儿许配给他,他没有接受。
等到曹冲夭折的时候,曹操想把周不疑一块杀了,曹丕劝谏,曹操说:“这个人不是你能驾驭。”还是派刺客把他杀了。
还有一点,是我认为导致曹操最终不能完全成功的最重要缺点,就是曹操的骄傲自满。
因为谦虚,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
因为骄傲自满,曹操不把孙权和刘备放在眼里,导致输了赤壁,输掉了统一中国的大好机会。
曹操写给孙权的那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写得十分傲慢,也许是出于震慑对手的目的,但也暴露出了曹操的骄傲。
黄盖的诈降不是一点破绽都没有,如果多留个心眼,黄盖就不会得手。
因为骄傲,曹操才会在张绣投降之后做出强纳张绣婶婶这么出格的事来,才会不设防,结果差点性命不保,痛失爱子爱将。
刘璋原本与曹操交好,还派张松去晋见曹操。
张松本是个内奸,但曹操对张松态度傲慢,导致张松心生怨恨,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转投刘备怀抱,使得曹操与益州失之交臂。
这是导致曹操最终不能成功的最大缺点。
总的来说,曹操非常英雄,诸多优点是帮助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但在他身上,也体现出了人性和斗争的残酷,尤其是晚年之后,权力欲望膨胀,心中住进了一个恶魔,变得更加残酷无情,连当年的良师益友荀彧和世间第一正人君子崔琰都不能免于一死。
这也是自古以来权力欲的可怕之处。
曹操是个被我们认为是奸臣的人,但是他极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
做人曹操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
一些人认为曹操擅玩权谋,阴险狡诈,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另一些人则认为,曹操能在乱世中统一中国北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是位盖世英雄。
那么曹操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网络配图
曹操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曹腾是个太监,因拥立汉桓帝有功,被封为大长秋,赐费亭侯的爵位。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三公之一,最高武职官员)。
作为一个官三代,曹操自幼身上就少不了那些纨绔子弟的习气,调皮捣蛋的事那是没少干。
曹操身边的朋友也都是一些出身世家的纨绔子弟,如袁绍、张邈等。
不过在这些人中,就属曹操鬼点子最多,经常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来,事后还老让袁绍背黑锅。
曹操年轻时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身边的人都觉得曹操就是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子,成不了大事。
不过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许劭却对曹操作出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后来这个评价到了小说《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个人的喜好问题,将其改成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操奸雄的骂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自这里。

网络配图
曹操虽不研究学业,但他不研究的是那些“之乎者也”的刻板古籍。
他对学习知识还是有着很高的热情,年纪轻轻便已博览群书。
曹操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
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生平第一份官职是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公安局某某分局局长。
当时洛阳到处都是皇亲国戚,这些人平时骄横成性,很难管理。
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
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但由于其父曹嵩是当朝太尉,没人敢动曹操,于是就明升暗降,把曹操调至顿丘,任顿丘令。

网络配图
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
随后因功受封为济南相。
曹操到职后,大力整顿当地官场的不良风气,同时也因此得罪了当地权贵。
后来曹操因不满官场黑暗腐败,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过起了隐居生活。
汉灵帝统治末期,为了加强皇权统治,特设了掌管禁军的西园八校尉。
曹操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189年,汉灵帝驾崩。
大将军何进和宦官集团“十常侍”的矛盾彻底爆发,最后何进和十常侍两败俱伤,董卓趁机入京,把持了朝政。
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逃往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从此,曹操带领手下南征北战,逐步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成为乱世中的一代英雄气,不为小事计较
导读: 三国魏晋时代,是一个很审美的时代,既有智谋神勇方面的审美,也有美德贤良方面的审美,这是庙堂级别的。还有人欲方面的审美,尤其是男女 方面的审美。诸葛亮执意娶丑妻,许允在接受丑妻的过程中升华了自己的境界,然而,与这些美德并存的,是那些摒弃孔夫子“好德如好色”教导的 男女,他们为美而爱,为色而痴,其实,这当中也颇有感人之处,也颇能提升人生境界。 不一般的婚恋:漂亮是女人必备的素质?非美女不娶
三国其实也是一个 时代,美女俊男的杀伤力有时候丝毫不亚于吕布关羽的战斗力,甚至会改写一场战役的战略目的。例如《世说新语・惑溺》中有这么个例子:当年曹操父子打入袁绍的老巢邺城,老爸曹操听说袁熙公子老婆甄氏“惠而有色”,聪明而漂亮,赶紧吩咐手下去接收甄氏,结果,儿子曹丕的速度比“说曹操曹操就到”还快,早就将美人揽为己有。速度慢半拍的老曹沮丧地意识到此次战役的目标改变了,他说:“今年这一仗算是替这小子打的。”将战果拱手送给曹丕了。
今天的重点不是曹家的事,而是讲三国时代一个好色才子与美女妻子的事。老曹有个最得力的谋士,叫荀,荀有个最小的儿子叫荀粲,字奉倩。荀粲是那个时代有名的玄学家,是社会名流,他有才华,有气质,也有个性,在婚恋方面的观点就跟社会主流大不相同。他公开宣扬:娶老婆吗,不要看她聪明与否,贤惠与否,所谓“才智不足论”,只要长得漂亮,是个美女就OK。这种婚恋上的“好色论”在当时确实惊世骇俗,与他同在魏国供职的许允娶了个“恐龙妹”,挣扎反抗了一阵,被益友和老婆严肃教育后不知道是觉悟了还是认了,反正进了洞房。当然,事实证明,这场婚姻是正确的。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有将就,有不甘,有屈从。
荀粲不愿意屈从社会对于“士”的要求,他摆明了就是“好色”,要娶美女。这种婚恋态度当然不对,境界不高,但也不得不佩服他的直率。他得知骠骑将军曹洪的女儿是个美人,史书的记载是“有色”。于是就派人上门求婚。荀家是曹操的老同事,老谋士,荀粲本人又是名士,而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洪是曹操的弟弟,当年在战场上死命保曹大哥的,算起来两家门当户对,于是成婚。
把曹家美眉娶过来了,果然是个大美人,用荀粲的话来说就是:虽然算不上倾城倾国――“不能有倾城之异”,但起码是个难以遇到的美女了――“未可易遇也”。估计不能跟甄氏和传说中的貂蝉相比,但也算是一流美女了。其实,所谓的倾城倾国美女,往往带有权谋政治方面的解读。美女娶过来了,荀粲得偿所愿,十分兴奋,将新房装修得富丽堂皇,以与妻子的美貌相匹配。两口子也相当恩爱,如胶似漆自不必说,然而,这种建立在 美貌基础上的婚姻长久吗?感情能专一吗?
命运总是妒忌诸如美色、才华等美好的东西,荀粲娶回美女,没过多久,媳妇病了,得的是热病,大冷天都怕热。看着美女妻子热得痛苦,荀粲心疼,一向很聪明的他,做了件傻傻的事:冒着风雪,衣着单薄地跑到户外,为爱而受冷风吹,受雨雪淋,用自己的身体吸收了大量的冷气后,又跑回来抱着妻子,给她的身体降温――“乃出中庭自取暖,还以身熨之”。这个傻傻的丈夫,将这个傻傻的行为,每天不停地重复,目的就是让美女妻子好受一点。
遥想公元三世纪的那个冬天,荀粲在风雪中跑回卧室,抱着病重的妻子,将带着爱意的凉气传给她,可能还傻傻地问:“亲,凉快一些了吗?”那位曹美女该是怎样的一种感动呢?写到这里,忽然觉得再也无法从道德角度去谴责荀粲的“好色论”了,对妻子好到这个地步了,似乎不能用好色来概括他的婚恋观了。
美丽媳妇带着老公传给她的清凉,离开了人世。按照荀粲的“好色论”,既然相媳妇以色为重,一个美色个体消失了,就应该赶快去寻觅另一个美色个体,按照常理,好色之徒逐猎的是色这个主体,而不是情这个主体。然而,事情出人意料。在妻子的追思会上,荀粲虽然没有哭,却黯然神伤,不怕形伤,就怕神伤,外表上的哀伤还可劝解,如果是心神深处的哀伤,就是不可劝解的内伤了。荀粲的老友傅嘏就觉得纳闷,他开导荀粲说:“老弟,你平常不是宣扬说娶老婆就看美色吗,美女又不是那么难遇到,再娶一个漂亮的就得了,没必要这么要死要活的伤心吧。” 傅嘏的精神境界压根跟不上荀粲,荀粲说了一句很绝望的话:“佳人再难得!”此言一出,没有朋友表示理解,可能那个时代都无法理解。其实,这句话是内涵级别的话,“再难得”的不只是“佳人”,更是以“佳人”为载体的那段感情再难得了,岂止是再难得,其实不想再得了。
在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中,甄宓(fú)的绝美古装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一出场就艳压群芳,那种风华绝代让人无法把目光从她身上挪开,当甄宓最后被曹丕赐死的时候,那一身红衣和决然离去的背影,更让无数人感到痛惜。
历史 上真实的甄宓不仅被曹丕赐死,而且在下葬时,曹丕还命人在她的口中塞满米糠,用头发盖住她的脸!据说这样她到了阴间就没办法说话,不能和人诉说她的冤屈,甄宓下葬时的惨状恐怕也是让人不忍细看。
最终形同陌路的两人,曾经却是一对恩爱夫妻。
曹丕不仅喜欢甄宓,也很喜欢她所生的一双儿女,那么曾经鸾凤和鸣的两个人,为何会走到"两两相望,唯余失望"的地步呢?
这一切都要从那场相遇说起。
一、名门毓秀,与众不同
甄宓从小就展现出异于常人的气度和智慧,曾经有人给甄宓看手相,断定她将来必然是大富大贵之命。甄宓端庄大方,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所以从小到大都没有人敢与她开玩笑,她的家人对于她也是非常的尊重。
《三国志》记载:甄宓九岁的时候很喜欢读书写字,经常用哥哥的笔墨砚台,而当时女子的是不用读书的,长大了听从父母的安排,嫁人生子就可以了。
哥哥因此嘲笑她:"女孩子平时要多学习女工,你读书识字难道要当女博士吗?"甄宓答道:"古代圣贤的女人都是读书读出来的,读书有什么不好?"
一番话怼的哥哥哑口无言。长大后的甄宓更是心系百姓,当时连年战乱,老百姓们都吃不上饭,甄宓就劝说母亲把家里的粮食都拿出来赈济灾民,后来人人都称赞甄宓是甄家的"奇女子"。
与当时只知道"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女性相比,甄宓简直是一个"穿越者"的存在。
甄宓为人善良,她的二哥去世后,只剩下二嫂一个人带着孩子在甄家生活,甄宓从来不因为她是寡妇而轻视她。反倒是甄宓的母亲,认为二嫂克死了她的儿子,对她一直十分恶毒。
甄宓看到母亲这样不近人情,就一次次地劝说母亲不要强人所难,最后终于感动了母亲,让二嫂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袁绍听说这件事后,就派人到甄家替他的次子袁熙求婚。
袁绍家族是"四世三公"的北方大族,甄宓尽管不喜欢袁熙,也不得不答应这门亲事。
可惜好景不长,甄宓很快就变成了曹丕的妻子。
二、嫁与曹丕,夫妻恩爱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曹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打到了袁府家门口。
袁熙是一个没本事的男人,居然扔下了母亲和妻子自己跑了。甄宓本来可以逃跑,但是她为了照顾婆婆选择了留下来。
当时曹丕比曹操早一步来到袁府,甄宓为了躲避战乱故意把自己弄得蓬头垢面,穿着破烂不堪,但是曹丕还是一眼看出了甄宓的倾国倾城之貌,呆在原地一直傻傻的看着她,很久才缓过神来。
曹丕对甄宓说:"我不是来杀你们的,我是丞相的儿子,奉命来保护你们"。
等到曹操到了之后,甄宓的婆婆刘氏厚颜无耻地请求曹操,让甄宓给他们做丫鬟,换自己一条生路。
曹操看到儿子对甄宓动情,又看到了她的绝世容貌,呵斥刘氏:"如此美貌的人怎么可以做丫鬟!"于是让曹丕把甄宓带回去,不久以后就纳为正室夫人。
当时的曹丕和甄宓,一个是翩翩公子、温润如玉,一个是桃花夫人、风华绝代,在任何人眼中都是佳偶天成。
但是在电视剧中,在他们的新婚之夜,有这样一个桥段:曹丕对甄宓说:"嫁给我,委屈你了",甄宓回答:"公子娶我,才是委屈的人吧"。曹丕叹了一口气,淡淡地说:"我会对你好的。"
这虽然是剧情的渲染,但是在曹丕的心里,甄宓曾经是别人的妻子,这种隔阂或许可以淡化,却是无论如何和消除不了的。所以从一开始,他们的婚姻就并不合适,只是谁都没有察觉到罢了。
刚刚嫁给曹丕的甄宓还是很幸福的,他们先后生下了曹叡(ruì)(魏明帝)和东乡公主,夫妻二人感情和睦,发誓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甄宓不仅是贤妻良母,还是有着长远目光的政治家。曹操在一统中原之后想要称帝,甄宓劝他这样做会引起蜀国和吴国的注意,虽然他们的力量没有魏国强大,但是联合起来仍然对魏国有害无利。
曹操仔细斟酌之后认为甄宓说得很有道理,于是请天子加封自己为魏王,实际上大权独揽,和皇帝没啥区别。
甄宓对于曹丕府中的上下也都管理得很好,从不偏私废公,府中上下人人称赞甄夫人贤德,就连一向挑剔的婆婆卞太后,也对这个儿媳妇刮目相看。
曹丕非常感谢甄宓为这个家所做的一切,对甄宓的爱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为了独宠甄宓一个人,曹丕还赶走了别的女人,可见这两个人是有过真感情的。
三、兄弟阋墙,谣言四起
曹丕一直认为自己最大的对手从来都不在远方的战场上,而是来自于他的身边,那就是他的亲弟弟曹植。
其实曹植也是百口莫辩,他只是一个喜欢作诗的诗人,父亲却偏偏因为喜欢他的才华,让他和哥哥去争太子之位,曹植身边还有一个谋士杨修,整天让他关心政治。
显然曹丕为人刚毅果决,是真正的帝王之才,这一点是曹操改变不了的。为了魏国的将来,他只好立曹丕为太子。
但是曹操没有想到,他对曹植的喜爱和支持让曹丕恨透了曹植,所以曹操尸骨未寒,曹丕就对曹植展开了报复。
甄宓这才发现,自己深爱的丈夫已经变成了一个野心家,连自己的弟弟都不放过。
事实已经如此,她只能尽力保护曹植,也为了不让曹丕留下残害手足的罪名。曹丕很多次想要杀了曹植,幸好有甄宓去通知卞太后,曹植才侥幸活了下来。
但是曹丕却因为甄宓干扰了他的计划而对她越来越反感,甄宓逐渐失宠。曹丕称帝之后,主动退位的山阳公刘协给曹丕送来了两个美女,其中一个名叫郭照,就是后来的郭皇后。
郭皇后年轻貌美却心机深重,她看出曹丕对甄宓的日日劝导早已经不耐烦,决定趁机除掉甄宓。
她打听到曹植很仰慕嫂嫂,而且他所写的诗也有很多是赞美甄宓的,于是传播谣言,说甄宓和曹植早就暗生情愫,曹叡也是曹植的儿子。
这些谣言传到了曹丕的耳朵里,他本来就厌恶甄宓的劝告,对曹植更是厌恶至极,一气之下居然真的相信了这些谣言。
曹丕旧事重提,说甄宓当年是袁熙的妻子,对自己不忠,是她一辈子也洗不掉的污点,还说甄宓对他有很多怨言,并且与曹植关系暧昧,质问甄宓"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这句诗究竟是写给自己,还是写给曹植的!
此时的甄宓早已心灰意冷,她知道一个男人不爱自己,她说什么都是错的,于是不屑于再去解释。曹丕却不依不饶,最终以甄宓对他"有怨言"为名,将她赐死,死后还让她"口含米糠,被发覆面"。
甄宓就这样被曾经深爱的丈夫赐死,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留下了年仅六岁的曹叡和未成年的东乡公主。
曹丕如果真的是一个深情的人,哪怕再恨甄宓,又怎么忍心让孩子们失去母亲。他的薄情也受到了惩罚,在黄初七年的伐吴战争中曹丕接连失败,不久病死于洛阳,年仅三十九岁。
甄宓曾经短暂地拥有过爱情,可惜她嫁与的男人不是没有担当,就是薄情寡义。在《大军师司马懿》中,甄宓最后一次告别曹丕,她说:"曹子桓,如果有来生,我不愿意再见到你"。
如果能够回到曹丕到来之前,想必甄宓宁可直接和袁府一同殉葬,也不要嫁给这种无情无义的人,以至自己死后都不得安生。
01 结亲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来了,天子刘协终于不用在外面迎新年了,他有了稳定的栖身之所:许县,也有了稳定的监护人:曹操。
有大局观的曹操,为了缓解局势矛盾,还把大将军这一最高的职位让给了冀州的袁绍。天子刘协周围,名义上有了曹操、袁绍的双层防护。
这一年本该是汉朝趋于稳定平和的一年。但汉朝像个将死之人,不会得到任何喘息的机会。袁术跳出来称帝了,这是汉朝动荡的又一个标志事件。《后汉书·献帝纪》记载:“(建安)二年春,袁术自称天子。”
两年前袁术就想称帝了,而且也享受了天子礼制,却一直不敢公开天下(称作:僭号),东询西问磨磨唧唧地只在自家黑屋子里过瘾 (《后汉纪》(兴平)二年,天子之败於曹阳,术会其众谋曰:‘刘氏微弱……于诸君意何如?’众莫敢对)
当时,有人劝他索性宣布称帝吧,他说:“曹公尚在,未可也”(《明志令》)。原来袁术一直害怕曹操,怪不得当初曹操悄悄只身逃离洛阳后,袁术就忙不迭地第一个跑到曹家说:曹操死了。(《三国志·后妃传》:袁术传太祖凶问,时太祖左右至洛者皆欲归)
建安二年初,曹操为汉朝重新一统而征伐张绣大败,他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亲随典韦都死了,但袁术活了,他认为机会来了,趁着曹操倒霉,自己可以大翻身了!袁术在寿春建都封百官,祭祀天地昭告天下,称帝了。
登基称帝本该有很多亲朋好友高官名士来祝贺才喜庆,但袁术大逆不道为人孤傲,朋友少的可怜,所以隔壁一直没撕破脸的徐州刺史吕布,成为了袁术拉拢第一人。
袁术希望跟吕布成为儿女亲家。他派手下韩胤作为使者兼媒人,带着袁术称帝的公告和求婚聘礼来到了下邳,如果吕布同意,就接吕布的女儿到寿春和自己的儿子举办隆重的婚礼。(《后汉书··袁术传》:建安二年……(袁术)自称‘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乃遣使以窃号告吕布,并为子娉布女)
吕布同意了。
吕布出身寒门,虽然已被封温侯爵,还共秉过朝政。但他知道自己离豪门世家太远。他的血液里流着自卑基因,贵族血统不是一代人一个人就可以解决的,应该与像袁家这样的人攀亲带故,才会与贵族盘根错节,逐步洗掉寒门的血液。从社会地位讲,与袁术成为亲家,吕布不吃亏,而且可以少奋斗几十年,直达夙愿。
吕布出身边塞,武艺高强,所以为人单纯,但眼界格局不高。在吕布眼中的汉朝,已经危如累卵行将朽木了,吕布的评价是“郡郡作帝、县县自王”(《英雄记》)。我尽力侍奉过了,没必要再为汉朝守节,可以往前迈一步了,跟着袁术也未必是坏事。
汉朝的状况确实不行了。但人性就是这样,你不能在看望重病人的时候说:这人快要死了。大家都知道这人是要死的了,但谁也不会说,这是社交礼仪,谁说谁挨打。
吕布看到垂危的汉朝也没有说,但他联姻袁术是下意识地脱帽致哀了,带着诚恳的天真。吕布的身体姿态出卖了他,在真哭或者假哭的亲属面前。
很多人说吕布政治上是糊涂的。与其说是糊涂的,不如说是太老实了。他不太适合玩政治,更适合跟随一个英明的大佬。可惜,他命里没有,五行缺主。
面对吕布的决策,陈宫去哪儿了?陈宫已经颓了。自从兖州叛曹失败以后,他从自负降到了自卑,他反对的曹操竟然成了朝廷符号。陈宫已经调不准自己的人生坐标了,连X、Y、Z三轴都是0的那个原点都找不到了,还怎么构建蓝图?
来到徐州,陈宫更丢失了话语权,因为这里的豪士乡绅,他一个也不认识,自己的纵横能力在徐州陈登父子面前,不堪一击。吕布对于陈宫很好,但已经不怎么听他的谋划了。
陈宫听说吕布与袁术结亲,心里亮了亮,感觉总比去投靠曹操踏实。
02 绝婚
吕布向哭着不舍的女儿挥手告别,看着高铁徐徐离开,心仿佛有些轻快似的,这是许久没有过的感觉,可能是总算为孩子解决了人生大事吧,将来是个皇后亦未可知呢。回家好好睡一觉。
一抬头,看到满脸是汗的陈珪老爷子,赶来了站台。
陈珪气喘吁吁地对吕布说:“吕将军啊,您……快跑吧!”
吕布一头雾水:“跑?”
“是啊,我已经把开往倭国的火车票都给您买好了,午时三刻就开车了,赶快跑吧!”
“倭国?您糊涂了吧,那地儿通火车吗?还不开海里淹死了吗?”
“那也比您把闺女嫁给袁术家死的慢啊”
吕布愣了,没说话。
陈珪接着说:“现在曹公已经扶植天子,重振汉朝纲纪,天下归心复起。这时候,袁术却不知死活地爬出来,高喊打倒汉朝,这不等着所有人都举起枪突突他,来表现自己高尚的忠君品德嘛。可您却还往袁术身边凑。您原来可是保护汉朝的大英雄啊!这一世英名……“(《三国志》沛相陈珪恐术、布成婚,则徐、扬合从,将为国难,於是往说布)
吕布脸色有些难看。
陈珪接着说:“当然,如果您打算先替袁术挡几梭子,那就算我没说。“
“不!!“吕布一激灵,心里升起寒意。当初,袁术曾经答应给自己的后续粮草军备承诺都没实现,现在又要走我闺女当人质,这种反复小人可不能交往。想到此处,吕布一把从亲随手里夺过赤兔胭脂兽的缰绳,飞身上马而去。
陈珪高声问吕布:“干嘛去?!“但马太快了,大家只听到吕布回了一个”截……”字,就消失了。(《三国志》布亦怨术初不己受也,女已在涂,追还绝婚)
吕布追回了女儿,然后第一时间把韩胤和袁术给的所有物品押送到了许都上报天子。吕布已经听说孙策脱离袁术了,孤单的吕布为了增加保险系数,还在给朝廷的书信里夸奖了孙策一番,表扬孙策忠心于朝廷,。(《江表传》布前后上策乃心本朝,欲还讨术,为国效节,乞加显异)
吕布这是驾着孙策跟自己一条战线。仿佛一件事干得人越多,越正确似的。
吕布在结亲的最后一刻听了陈珪的劝告,说明他对陈珪的话是入心的,起码比起陈宫的话要更受用。但此时的吕布还没完全信任陈珪,因为他拒绝了陈珪提出的让陈登去许都觐见天子的建议。(《三国志》(陈)珪欲使子(陈)登诣太祖,(吕)布不肯遣。)
见天子就是见曹操。反悔袁术亲事之前,吕布跟曹操结的梁子最深,没有之一。简单的吕布从心里不愿意跟曹操打交道,太诡异。惹不起,可以躲得起。跟曹操打连联儿,太烧脑。
03、 受封徐州牧
吕布绝断了袁术的婚姻,但当时他是冲动的,其实并不知道未来的福祸,只是以天下大义以潜在的危险做的决定。
袁术就在吕布隔壁,如果曹操装孙子兵法玩儿深沉不理吕布,看着袁、吕两家打起来,消耗彼此的实力,吕布就只能哭了。
吕温侯突然想起一件事,自己得罪过西凉军团、袁绍和曹操。已经得罪了所有大咖,不靠袁术,我靠谁?我靠!
但曹操的胸襟不是一般人可以度量的,他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敏锐地决断力,曹操飞速派使者来见吕布,
而且时间很巧,恰好在吕布刚刚拒绝陈珪的要求之后。(《三国志》(陈)珪欲使子(陈)登诣太祖,(吕)布不肯遣。会使者至……)
使者把天子的诏书拿了出来。
诏书称:已经把说亲的“霉”人韩胤枭首示众,曝尸许市街头。并宣布全国通缉:袁术、韩暹、杨奉等人
天子还高度赞扬了吕布大义灭亲家的行为,并正式封吕布为平东将军、徐州牧并使持节。(《三国志》、《后汉书》有左将军说,但旁证不支持)。
当初刘备的徐州牧不过是糜竺给了个承制徐州的机会,除此之外,也就陈登请袁绍给备叔开光加持了下,但挂在刘备办公桌后面墙上的镜框里是看不到委任状的,如果有,也就是个以前发的“感动刺客奖“奖状。(《三国志》客不忍刺(刘备),语之而去)
吕布原来只敢自称徐州刺史,这次向朝廷举报袁术有功成了徐州牧,跟刺史平级但地位更高,而且是有天子诏书的。跟刘备比,吕布在徐州就是政府军。(《三国志》布遣备屯小沛。布自称徐州刺史)
不仅如此,吕布还有了“使持节”的浩荡天恩,这才是真正的加持,吕布具有代天子行事徐州的无上权威。(《英雄记》定得使持节、平东将军、领徐州牧、温侯布上术所造惑众妖妄)
吕布这下高兴了,自己终于可以与袁绍、曹操(C位)、刘表、刘璋站在一排了。
自从兖州败退以来,吕布费心费力终于有了满意的结果。我吕布并没有因为反叛兖州的失败而气馁,虽不远千里却不忘初心,继续叛刘备,反袁术,把反叛进行到底。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啊!看来无论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坚持,只要在一个专业坚持一万小时,就必然会获得成功。
看到吕布表情闪烁阴晴不定,使者以为吕布不满意要杀自己,赶快又拿出随诏书一起带来的信,原来是曹操给吕布的。
曹操的态度,是吕布最为看重的。毕竟,天子也是最看重曹操态度的嘛。
曹操在信里说希望能和吕将军一起安定天下,恢复汉朝既往的稳定局面。吕布这下放心了,发出杠铃般的笑声,使者以为吕布要咬自己呢,吓得身子一晃,手上突然又多了一样东西。
看来使者的第二职业是魔术师,难道使者是那位给曹操空手钓鱼的左慈?(《方术列传》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曹)操大拊掌笑,会者皆惊)
这次使者拿出的是东平将军的印章和印绶。
印章是汉朝官员随身携带的职位凭证,需要有个绳子系着,但身上总系根儿绳子肯定难看,好像是为随时想不开准备的,所以就用上等丝绸织成宽六寸的彩色带子代替绳子系在腰上。这根绸带称绶。(《舆服志》: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璲,光明章表,转相结受,故谓之绶)
由于汉朝官服的外观颜色基本相同,都是一袭黑衣,而官帽虽有区别但不准确详细。所以系在身上的绶带成了区别官员的爵制尊卑标志,类似现代军服的肩章。不同级别的官员,印绶的颜色长短是不同的。(《汉官仪》:绶者, 有所承受也, 所以别尊卑, 彰有德也。)
《舆服志》里记载:天子的绶是红黄双色的,长二丈九尺九寸,万丝织密,皇后、皇太后的绶带与天子相同。诸侯王(不是诸侯,比如魏王)的绶是红色的,长二丈一尺,六千丝织密,长公主、天子贵人的绶带与诸侯王相同。
吕布属于公、侯级别,佩戴紫绶,一长丈七尺,三千丝织密。
曹操的性格优缺点
给历史上的曹操作评语,那么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具体点说,曹操是个英雄,他引领和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对时局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曹操是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取得了巨大的军事成就,其军事指挥能力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此外,他又是个大气磅礴的诗人和作家。对于曹操的分析研究,至少够出本书了。我在这里,只是对曹操的人格特征做一些归纳,写一写我认为的曹操的性格优劣。
曹操能成为一名英雄人物,身上有一些常人无法企及的闪光点,也是我特别欣赏曹操为人的一些方面,如下:
1、做人大气,宽宏大量。官渡之战后,曹操收缴到了许多来自许都投给袁绍的信件,他没有追究,一把烧掉,不留案底;对于写文章骂了他祖宗三代的陈琳,也不追究,继续给官做。起初,曹操推举了一个叫魏种的人做孝廉(国家认可人才),又任用他做太守(地级市长),陈宫发动兖州事变的时候,曹操认为只有魏种一定不会背弃他。结果没想到魏种也跑了。曹操十分生气,表示只要魏种还在中国混,就一定不会放过他。后来生擒了魏种,想想说:“这个人还是有才啊!”还是松绑放了他,让他继续做官。兖州事变的时候,还有个叫毕谌的人,因为张邈劫持了他的母亲等家人,曹操就让他回去,而毕谌表忠心说绝不离开,把曹操感动的流眼泪。结果一出门他就跑了。后来也把他给生擒回来了,大家都觉得毕谌活不了了。曹操说:“能孝敬父母的人才会忠于君主,这种人正是我所求的。”还是任用他做官。张绣、贾诩反叛曹操,杀了曹操的爱子曹昂、爱将典韦,给了曹操最惨痛的教训,但他们再来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能够不计前嫌的接纳,给予他们最丰厚的封赏和最高的官职。对于关羽这样的义士,出走之后不去追杀。
2、虚怀若谷,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张绣反叛之战,输了,曹操作自我检讨,说“张绣投降了我,错在我没有马上收取他的家属做人质,他才敢反叛,导致了今天的局面。我已经吸取教训了,大家观察我,从今往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乌桓之战,赢了,回来之后,曹操调查当初谁反对打这场仗,大家都很害怕,以为要秋后算账。结果曹操厚赏了那些提反对意见的人,说:“我这次出征,非常危险,侥幸赢了,还是靠的运气,这不是常有的事。你们的劝谏,是真正的万全之计,所以要赏赐你们,以后不要为提这种意见感到为难。”
3、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善于用人。荀彧、郭嘉都是在曹操势力还很弱小的时候,就从强大的袁绍那边投奔过来的。程昱两次被当地的刺史(省长)征辟,都不为所动,等到曹操一过来,立马就出山了。张辽、张郃、徐晃作为降将,于禁、乐进作为非亲非故的小吏,得到提拔重用,这在曹操之前是从未有过的。一大批文臣武将用的都很好,不因为一些人格上的缺陷就弃之不用,总能将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
4、做人实在,没有架子。一篇《述志令》,作为剖析自我心路历程的政令,写的非常实在,没有一点套话。对比袁术、刘备这些人来说,曹操的道德自律明显大过野心,孙权劝曹操称帝,曹操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吧!”讨伐马超时,敌人都拥挤着向前,想看看大名鼎鼎的曹操长什么样,曹操笑着对他们说:“大家想看我曹某人吗?我也就是个普通人,又没有四个眼睛、两个嘴巴,要说比平常人怎么不一样,多了点智慧而已。”幽默可亲的形象跃然纸上。恃才高傲的祢衡裸衣羞辱了曹操,曹操没有杀他,反倒是笑的出来:“我本来想羞辱祢衡,反倒被他羞辱了。”《曹瞒传》说曹操为人轻佻,与宾客宴会,说到高兴的时候,哈哈大笑,头低到餐桌上,头巾都沾湿了。果真这样,那不是一点架子都没有?
曹操不是完人,更不是一个能用“仁”来衡量的道德家,作为一代枭雄,他身上有很重的杀戮气。我认为曹操身上很明显的几个缺点:
1、残暴。为父报仇讨伐陶谦的时候,屠城,泗水为之不流。曹操的部下夏侯渊、曹仁也多有屠城的记录,而他们的屠城行为也是接到曹操指示的。说到屠城这方面,以“仁德”著称的刘备还真没什么污点。而到孙权那边,屠城屠得也不少,除了要对中原攻城略地,孙权还要征服山里的少数民族,为此杀了不少人。衣带诏事件东窗事发后,曹操杀董承之女,皇帝之妾董贵人,董贵人身怀六甲,汉献帝为她求情,也不能免。伏完书信事件曝光后,又杀伏皇后和皇子,灭族。《曹瞒传》说,有次白天曹操带爱姬睡觉,睡前说好睡一会就叫醒他,结果爱姬看曹操睡得太香,不忍叫醒他,等到曹操自己醒了,一看睡过了,很生气,下令棒杀了这名爱姬,等等。
2、嗜杀,除了杀人民,还杀名人。早年杀名士边让,杀和自己有过节的袁忠和桓邵,桓邵跪地求饶,曹操说:“下跪就能免死吗?”还是杀。杀异己分子孔融。老友许攸因为官渡之功老是炫耀,伤了曹操面子,被杀。同是旧友和功臣的娄圭,也是因为言语触犯了曹操,被杀。晚年逼死荀彧,冤杀崔琰。这些记载体现了曹操小人狠毒的一面,和他宽宏大量的一面截然相反,显得非常矛盾。曹操一生饶恕了很多人,连著名的白眼狼吕布也想宽恕,结果因为刘备的一句话还是把他杀了。想宽恕陈宫,结果陈宫不领情。对于袁绍的忠臣沮授也想重用,沮授一心只想回袁营,只好杀了。对于另一位著名的白眼狼刘备也过于仁慈,结果纵虎归山,养虎为患。却不能宽恕这些人。
3、好色,有人妻癖。因为纳张绣的婶婶导致张绣反叛;和刘备当年打吕布的时候,关羽请求曹操破城之后把吕布手下秦宜禄的前妻杜氏给他,曹操当时也答应了,城破之前关羽又屡次提起。曹操就起了好奇心,想看看到底是怎样的美女,结果一看果然是好货色,就自己收了,搞得关羽内心不安。秦宜禄之死也与夺妻有关;纳何晏之母;还将袁熙之妻甄氏许配给曹丕。
还有几个明显被人夸大了的缺点:
4、奸诈。主要出自《曹瞒传》,正史无,当然正史也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也不算什么好话,说的曹操就像狡猾、游手好闲的二流子一样。《曹瞒传》说他小时候就会装病骗自己的叔叔。因为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他叔叔没少给他爸爸打小报告。曹操就想了个办法来治他。有一次看他叔叔走过来,就装作面瘫,嘴也歪向一边,叔叔感到奇怪,问他怎么了。曹操说:“中风了。”叔叔就去告诉他爸。他爸吃了一惊,赶紧把曹操叫过来,一看,没事,挺正常的,就问他:“你叔叔不是说你中风了吗?”曹操说:“没中风啊,叔叔不喜欢我,才陷害我的。”于是他叔叔之后打的小报告曹操他爸再也不信了,曹操也更加放肆了。许攸来投奔的时候,也不交底,先谎称军粮可支持一年,再说是半年,一再逼问下才道出实情,只可支撑一个月。打仗的时候,军粮不够了,问管粮仓的小吏怎么办?小吏说:“那就换小斗发下去吧。”曹操也说行。结果大家不干了,说曹操欺负人,粮食都不给足。曹操对那名小吏说:“事到如今,只能借你的头一用了。”把他斩了,传令出去:“是管粮仓的小吏换的小斗,**的官粮,现在把他杀了。”才平息了众怒。《献帝春秋》上还有则记载,说曹操和吕布交战失利,吕布的士兵抓到了曹操但并不知道这就是曹操本人,还问:“曹操在哪里?”曹操就骗他说:“骑那匹黄马跑的那个就是。”于是这名士兵就放下曹操去追骑黄马的人,曹操得以逃脱。曹操在军事上比较多诡计,比如篡改书信离间韩遂马超等等,但俗话说“兵不厌诈”,军事上的巧施诡计不足以作为曹操奸诈的反面案例。普通老百姓认为曹操奸诈,是因为他是篡汉的奸贼,奸贼当然不奸不行。其实言过于实。曹操性格中的奸诈色彩必然会有,裴注里的《曹瞒传》、《献帝春秋》之类也可以拿来参考,但总体来说,《三国志》上的曹操英雄之气十足,奸诈气息难寻。
5、多疑。最有名的故事是杀吕伯奢一家。这个故事一共有三个版本,一个是王沈的《魏书》,这也是魏国的官方版本,说是曹操在逃亡的路上去找老朋友吕伯奢,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宾客抢劫曹操的马和财物,曹操奋起自卫,用剑杀了几个人后离开。第二个是《魏晋世语》,也是说曹操去找吕伯奢,吕伯奢不在家,他的五个儿子在,对曹操还彬彬有礼,但曹操想到自己是朝廷钦犯,疑心他们要加害自己,当晚用剑连杀八人后离开。孙盛的《杂记》就在此基础上描述地更加有声有色,说曹操听到了锅碗瓢盆的声音,误以为是要拿武器来对付自己了,就趁夜色把他们杀了,结果发现自己杀错了,非常凄怆地说了句:“宁愿我辜负别人,不要别人辜负我!”如果后面两个版本记载真实的话,确实说明曹操当时多疑了。崔琰的死也能说明曹操多疑,崔琰的那几句“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看不出有什么深意。曹操心中有鬼,才会疑神疑鬼。自古以来,特务政治和文字冤狱都是专权统治者的拿手好戏,朱元璋、康熙都喜欢搞文字狱。《崔琰传》中明确提到了曹操性格好猜忌,孔融、许攸、娄圭都是和崔琰一样,因为对曹操不尊而遭杀害。而《曹瞒传》更是说,曹操忌才到部将们要是有计谋胜过自己的,就找个理由将他们杀害。这和《三国志》记载的曹操的爱才、惜才又是成截然相反的对比。还有疑杀少年周不疑,周不疑和曹冲一样也是个天生神童,才智有的一拼。曹操想将女儿许配给他,他没有接受。等到曹冲夭折的时候,曹操想把周不疑一块杀了,曹丕劝谏,曹操说:“这个人不是你能驾驭。”还是派刺客把他杀了。
还有一点,是我认为导致曹操最终不能完全成功的最重要缺点,就是曹操的骄傲自满。因为谦虚,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因为骄傲自满,曹操不把孙权和刘备放在眼里,导致输了赤壁,输掉了统一中国的大好机会。曹操写给孙权的那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写得十分傲慢,也许是出于震慑对手的目的,但也暴露出了曹操的骄傲。黄盖的诈降不是一点破绽都没有,如果多留个心眼,黄盖就不会得手。因为骄傲,曹操才会在张绣投降之后做出强纳张绣婶婶这么出格的事来,才会不设防,结果差点性命不保,痛失爱子爱将。刘璋原本与曹操交好,还派张松去晋见曹操。张松本是个内奸,但曹操对张松态度傲慢,导致张松心生怨恨,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转投刘备怀抱,使得曹操与益州失之交臂。这是导致曹操最终不能成功的最大缺点。
总的来说,曹操非常英雄,诸多优点是帮助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但在他身上,也体现出了人性和斗争的残酷,尤其是晚年之后,权力欲望膨胀,心中住进了一个恶魔,变得更加残酷无情,连当年的良师益友荀彧和世间第一正人君子崔琰都不能免于一死。这也是自古以来权力欲的可怕之处。-----------------摘自豆瓣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