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男女闪婚一年多,离婚欲要回20万元彩礼,法院是如何审理此案的?

浙江一男女闪婚一年多,离婚欲要回20万元彩礼,法院是如何审理此案的?,第1张

在浙江有一男女闪婚一年多,男子离婚欲要回20万元彩礼。法官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发现20万元的彩礼是男子父亲从亲友处借来以及贷款来的,家中早已经负债累累,而且阿强还有先天性的耳聋和四肢障碍,独立生活能力有所欠缺,考虑到夫妻双方生活的时间较短,而且彩礼的数额较高,两个人也并未有生有子女,在法官的协调之下,最终两人达成离婚协议,女方返还彩礼11万以及三金。

据了解阿强已经30多岁了,但是还没有对象,于是家里就非常的着急,并通过各种方式催婚,在媒婆的引荐之下,阿强认识到了一个女生阿珍,比阿强小五岁,而且两人相亲的时候都比较中意对方,便很快的确定了恋爱的关系,期间阿强父亲转给女子父亲20万元作为彩礼,于是两个人很快就到民政局领取了结婚手续。

在结婚之后,阿珍觉得阿强在欺骗他,因为之前承诺买车买房都没有实现,而且家里面的条件也非常的差,于是两个人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后面阿珍索性直接搬出去一个人住,两个人的感情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生疏,于是女方便提出了离婚,但是阿强觉得女子是在骗婚,并向当地法院提出起诉离婚,要求女方返还20万元彩礼以及三金。

爱情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男女双方在结婚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千万不要闪婚以及闪离,这不仅关系,到两个人更关系到两个家庭,而且彩礼本来就是一种不好的现象,甚至在一些越贫穷的地方彩礼越高,男女双方应当以感情为基础,要做到互相尊重与理解,更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对方的感受,这样的婚姻才能长久稳固。

婚姻是一种承诺和责任,是两个人相互扶持、携手共度一生的情感纽带。但在现实生活中,婚姻也让许多人犹豫不前,特别是对于女性而言,嫁妆和彩礼的问题更是成为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

对于犹豫进入婚姻的原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考虑。有的人担心婚姻会束缚自己的自由,有的人害怕婚后会失去自我,还有的人可能担心自己的婚姻会像周围的一些例子一样,变得不幸福。而对于女性而言,嫁妆和彩礼的问题往往是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

嫁妆是中国传统婚姻中的一个习俗,意指女方家庭在女儿出嫁时所准备的物品和财产。在古代,嫁妆往往是一个女子婚姻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到她的地位和婚姻是否成功。然而,在现代社会,嫁妆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家庭更多的是以现金形式准备嫁妆,而不是实物。这种变化可以看作是嫁妆习俗的一种现代转型,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变化和经济状况。

与此同时,彩礼也是中国传统婚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男方家庭在求婚和婚礼中给予女方家庭的礼物和财产。在某些地区,彩礼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家庭的承受能力,导致很多家庭不得不选择不让女儿出嫁。这种现象被称作“彩礼炮灰”,对于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对于嫁妆和彩礼的问题,应该坚持以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基础,避免出现任何的偏差和不平等。在现代社会中,婚姻是两个人相互扶持的过程,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财富交换。

此外,对于男性而言,传统观念也会让他们对婚姻持犹豫态度。一方面,婚姻意味着他们需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另一方面,婚姻会让他们失去自由和个人空间。这些因素会让男性产生犹豫和恐惧,不愿意轻易地进入婚姻。

此外,嫁妆和彩礼的问题也是婚姻面临的一个难题。传统观念认为,男方应该提供彩礼给女方,而女方则应该提供嫁妆给男方。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传统观念已经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婚姻是平等的,不应该出现嫁妆和彩礼这种不平等的现象。

从实际角度出发,如果嫁妆和彩礼不对等,可能会给婚姻带来很多麻烦。如果女方的家庭出现了状况,比如突然破产或者家里出现了重病等情况,男方可能会产生不满和怨恨,甚至可能导致婚姻破裂。因此,嫁妆和彩礼应该对等,这样才能保证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综上所述,婚姻是一种需要经营和维护的关系,而嫁妆和彩礼则是婚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在双方都尊重对方的权利和利益,平等对待对方,才能建立起真正幸福的家庭。

彩礼就是彩礼,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婚俗。虽然各地的婚俗不一样,但是彩礼的数量也不一样。但是当彩礼给女方家的时候,就差不多了。一般一男一女结婚前,男方要把彩礼给女方家,方便女方结婚。以下彩礼时间被大多数人采用:

求婚时,准备足够的彩礼,以示诚意。

订婚时双方父母都在场,男方可以把彩礼给女方家。

婚前任何一天,都可以给新娘彩礼。

结婚前,男女通常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献彩礼”,这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习俗。虽然近年来随着“高价彩礼”和“高价彩礼”的出现,彩礼的形式备受争议。但是,无论如何,彩礼不能完全废除。或多或少,男方需要付出一些东西来表示诚意和心意。彩礼什么时候给女方家?

010年至1010年,中国古代男女婚姻中,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提亲很重要。即使是现在,婚姻习俗仍然继承了一半以上的古代仪式传统。

比如在婚俗中,要提出彩礼,订婚,结婚,很多地方都是一系列的过程。

男方第一次去女方家有规定,就是求婚手。要准备足够的嫁妆,以示诚意。

提亲的时候:备足彩礼以示诚意。 在中国很多地方,延续着过去的老传统。结婚前,男女双方都要举行订婚仪式。

订婚仪式比求婚更正式、更真诚。

一般被邀请参加订婚仪式的,除了男女父母和媒人之外,都会有关系好的朋友和家人。

所以,选择这个时候送彩礼,可以说明男方对这段婚姻比较重视,也可以让男方看起来更真诚,女方父母更“有面子”。

所以很多男人会选择在订婚仪式上给彩礼。

订婚的时候:双方父母都在场,这时候男方可以把彩礼给女方家。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省略婚礼仪式,倡导“一切简单”的婚姻模式。所以不存在求婚亲戚订婚这种环节。

在这种情况下,彩礼通常在婚前的任何时候给女方。只要两家商量好,选择双方方便的时间,约定好时间地点,男方就可以把彩礼送到女方家。

只要彩礼和礼数到位,一般都不会有怨言。

彩礼多少,什么时候给,没有严格要求。这件事完全在于当地的习俗和双方讨论的结果。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婚礼彩礼只是一种习俗。对于新人来说,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够了。不要因为彩礼分手,或者拿棍子打鸳鸯,得不偿失!

高价彩礼不违法,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只规定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结婚给付彩礼只是民间习俗,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所以只要双方能协商一致,是否给付彩礼以及给付多少彩礼都是可以自由决定的。其中民法典规定的是对天价彩礼进行限制,但民法典中并没有规定彩礼具体数额。因此2021年彩礼不能超过多少数额是没有明确标准的,在乐平市,5年前彩礼价格在20万,到了2020年,彩礼价格上涨到了40万左右,个别乡村甚至需要50万。这种一看就是天价彩礼现象,不禁止就是违法的。

彩礼一般要多少合适

彩礼的多少,随当地情况、当事人的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而定,但数额一般不在少数。结婚彩礼并不是结婚的条件,所以法律对给付多少彩礼是没有规定的,一般由男方家庭的给付能力而定。

四川一般1万起,各地平均下来基本在3万左右,还有广东彩礼在1万到3万上下的。

送彩礼钱不代表感情的深浅千万不要为了面子而影响生活的质量。给一个吉利的数字也是不错的了,

例如10001元,代表万里挑一,10007元,代表万里挑妻,两万一千八百元,代表两家一起发,十万元代表十全十美等等,还有一些地区的彩礼是要房和车的。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给付彩礼是一种附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婚约解除后,受赠人应当将受赠物返还给赠与人,如果受赠人拒不返还而继续占有赠与物,就构成民法上的不当得利。彩礼的性质既然是不当得利,就应当全额返还。

而且在现实中,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收入不高,家庭财产不多,不少男青年为了谈成对象,都借债给付彩礼,不惜代价满足对方提出的条件,因此应当着重保护给付方。

日本江户时代婚礼全过程真不知道,不过可以参考下中国汉代婚礼过程

(一)汉族婚礼基本仪程

  

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是经典的六礼结构,但后世时有增简。增则多在“六礼”环节的基础上添加副仪节及杂俗,如催妆、送妆、铺房等;简则多简并了几项正婚前的礼仪,如宋代朱子撰《家礼》,因时俗将六礼并为“纳采”“纳币”“亲迎”三仪。 

婚礼结构: 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 

完整的婚礼仪节: 

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 

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三书: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书”非周制昏礼的内容: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信(过大礼)时用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华夏婚礼基本仪程释义: 

婚前礼

 

纳采 纳采即议婚,男方遣使上女家求婚。采用雁作为贽见礼物。

以雁为礼有三种象征意义: 

1 雁为候鸟,秋天往南飞,春天北归,来去有时,从不失时节,用雁来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  

2 雁为随阳之物,大雁行止有序,雁群在迁徙飞行时成行成列,领头的是强壮之雁,而幼及弱者追随其后,从不逾越。将这个原则用于嫁娶,长幼循序而行,不越序成婚。 

3 雁雌雄一配而终,象征忠贞和白头偕老 (后来有所发展,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 

问名 男家征求女家同意后,这时接着进行问名之仪节,以便回来後占卜成婚与否、吉凶如何。问名一般是女子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时辰等,发展到后世,称换庚帖。这一过程也相当于订婚。古语“男子称名,女子称字”,女子的名是不能轻易示人的。问名的意义可见非同小可了。 

纳吉 问名的目的,是为纳吉作准备。《仪礼士昏礼》载: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就是说,男方问名后,以龟甲来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得到吉兆,将占卜吉利的结果,派使者带着雁到女方家报喜,后世称为订盟,仪式如同纳釆。纳吉之后,婚姻就算正式确定。后来民间把纳吉改叫合婚了。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肖及生辰八字合一下,看生肖是否相克,八字是否相配。纳吉和纳采一样,也用雁。 

纳征 纳征礼往往是婚姻六礼的关键,《仪礼士昏礼》载:“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意即派遣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周朝聘礼“凡嫁女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士大夫以玄纁束帛,天子加以毂圭,诸侯加以大璋”。周制昏礼的聘礼取其象征意义,不像后世那样看重经济价值。币,意为彩色丝,后世所谓的“彩礼”就源于这个典故。可见先秦的彩礼是很简单的,士大夫仅仅只用不过五两彩丝加上一对鹿皮。但到了后世,彩礼的内涵就要实际多了,还包括饰物、绸缎、牲畜或现金等物。聘礼开始成了地位拼比的物事,难有定数。至此,周礼取聘礼的象征意义变为取义取利兼图。隋唐聘礼固定为九种,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各项物品皆有祝福夫妻爱情永固的意义。 

请期 定成婚吉日的礼,由男方决定,然后正式通知女方。后代婚礼在演变中发展出来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 亲迎 父亲醮子,新郎接受赐酒一饮而尽,便动身去迎娶自己的新娘。女方家长在家庙设筵,在门外迎新婿。婿以雁做贽礼。彼此揖让登堂,女婿再拜。 

周制昏礼亲迎婿及妇都用马车,宋代时逐渐开始婿骑马妇乘轿。出了家庙门,把新娘坐车驾好,在新娘上车时,还要亲自把上车用的引手绳递给新娘,照顾她上车。然后新郎亲自驾着马车,让车转三圈,才把马车交给车夫,自己乘坐另一辆马车走在前头。到了家门口,新郎先下车来等候,新娘车到达后,新郎带领新娘进入家中,新娘入宅,婚前礼即告一段落。 

正婚礼  

正婚礼是指新娘被接到男方家以后,所举行的正式结为夫妇的仪式。主要有拜堂(周制昏礼没有这一项)、沃盥、对席、同牢合卺和馂余设衽几项。 

拜堂 周制昏礼没有夫妇拜堂之礼。司马光《书仪》:“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祖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可知宋代交拜之礼已经流行。元代拜堂,于夫妇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礼,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后夫妇交拜。这就是如今流传下来的三拜之礼。 

沃盥 指新人入席前的洁手洁面。汉族传统礼仪非常强调洁净的意识。周制的沃盥礼节是用匜和洗配套使用。 

对席 新婚夫妇交拜礼毕,要相对而坐,谓之对席。对席的位置,男西女东,意以阴阳交会有渐。 

同牢合卺 “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卺是指夫妇交杯而饮,注意——是交杯,只是交换了杯子而已,并非很多误导人的古装剧那样挽着胳膊喝的“交擘酒”。合卺本意指破瓠(瓜)为二,合之则成一器。剖分为二,分别盛酒。最初合卺用匏瓜,匏是苦的,用来盛酒必是苦酒。匏既分为二,象征夫妇由婚礼将两人合为一。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永结同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这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合卺礼流传到后世,发展成酒筵。“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由简到繁,但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 

餕余设袵 这是通常所说的合床礼,正式成为夫妻。新娘脱服由女侍接受,新郎脱服由男侍接受,新郎亲脱新妇之盖头,此时侍人持烛而出。此后男女双方正式结为夫妇。 

婚后礼 

婚后礼,使新妇成为男家的一分子,与男家的亲族融合在一起,所以又称“成妇礼”。成妇礼主要有四: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 

妇见舅姑 妻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丈夫的母亲为“姑”,成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就早早起床、沐浴,新妇拿着盛着枣、栗和腶修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寝门外等待。盛有“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妇馈舅姑 根据《礼记》,“妇馈舅姑”之礼是随着“妇见舅姑”之后的,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之后有“舅姑飨妇”之礼 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的是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房烧饭做菜,以馈舅姑。以示自此后将主持中馈,以尽孝道。唐代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的描述。该俗应是后世的演变发展。 

舅姑醴妇 “妇馈舅姑”之后,公婆为新妇安食漱口,并以“一献之礼” 酬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

  

一献之礼: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称为“献”;次由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或爵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着饮,称“酬”,这么合起来叫作“一献之礼”。在“献”的环节中,有洗爵的步骤。公公在洗爵于南,婆婆洗爵于北。 

一献礼成后,本别下阶。《礼记·昏义》记:“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至阼皆,以着代也。”按照旧时的民居结构,西阶为宾位,阼阶为主位,新妇从阼阶下来,表示从此之后授之以室,代理家政。 庙见成妇 庙见礼为“新妇祭行于祖先”——婚后三个月,夫家择一日,率新娘至宗庙祭告祖先,以表示该妇从此正式成为夫家成员。自此,成妇礼(暨“婚后礼”)完成。

“成妇”“成妻”之辨

“成妇”是指成为男家的媳妇,“成妻”则指作为一个男人的妻子。 汪中,郑珍,等清儒仔细考证了《仪礼·昏礼》的仪节和称谓,又从《曾子问》分析订婚和解除婚约的种种可能性,目的在于探究:婚姻关系何时成立?因为他们关怀的是一个当时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室女守贞”。“室女守贞”就是所谓的“望门寡”。当一个女子订了婚,还没过门,未婚夫就死了。这样的一个“许嫁女”,能否另许夫家?还是得嫁去夫家奉养公婆,过继个孩子承继香火?与该男合葬?基本上,主张室女守贞者,表示他们认为成妇重于成妻,一旦订了婚(纳聘),婚姻就成立;反对者则坚持有亲迎合体之实,婚姻才成立,翁姑媳妇关系才成立。在清朝,因“室女守贞”获颁牌坊的数量很多,经考证,“夫”之称谓的出现,得等到亲迎之夜,婿入妇之寝房、妇言“若非我夫,焉入我室”时才出现。换言之,“夫妇”一词的成立要等到行过亲迎礼、喝了交杯酒、有“合体”之实时才成立。既然没有夫妻之实,又何来守寡、殉葬、侍养公婆?(节选自台湾学者 张寿安《我的清代礼学研究》 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5辑) 

实际,直至宋代,女子在婚姻上都具有相当的地位。而按照后世的逻辑,若新妇在未告庙之前去世,只能归葬于娘家,既然得不到夫家成员的地位,那么“室女守贞”“殉夫尽节”“未嫁奉养夫家”等习俗,不就非常没有道理吗?清代大行其道的“贞洁牌坊”不是成了黑色幽默么?这种陋习,实为中国文化中的变异成分,并不合乎华夏礼义。 

(二) 汉族婚礼的两种典型风貌 

虽然婚礼仪程的结构保持稳定,但就婚礼的风貌演变来看,变化还是相当明显的,故此,本文将按照两种风格将它们分类区别: 

『蓝本型』的周礼婚制——庄重典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周制婚礼,承启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稳定于华夏诸族最终形成汉民族的时候,在漫漫三千年里始终为华夏婚礼之蓝本,最终蔚成灿烂的云霞。 

那时候的婚礼还叫做昏礼。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喧闹的筵席。昏礼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繁杂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而后携手入洞房。次日拜见舅姑,三月后告见家庙,从此,新妇正式融入夫家家族。那时候的昏服也不是现在人们误解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着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着思念双亲的新娘……整个仪式宁静安详。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映照出一个久违的文明气息——那是纯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发展型』的后世婚礼——喜庆热闹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 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 唐 陆畅 《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 此类是指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的后世汉族婚礼。其中混杂了许多非汉族来源的婚俗礼仪,有诸多变异,故此称为“发展型”。 婚礼是什么时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经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因为汉代以后的战乱,夜晚不安全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感染了胡俗习惯,再加上后来的婚礼排场逐渐变大,时间变长,也就逐渐放在了上午,这样,欢庆的仪式往往持续一天。 

与后世婚礼不同,先秦至两汉昏礼,女父迎婿于门外,礼节甚重,更别说刁难女婿的事了,唐《封氏闻见录》6卷五云:“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自从昏礼有了贺客和婚宴开始,婚礼的世俗欢庆气氛就逐渐扩展。婚礼的欢庆的气氛本是生民常态,同时也来自华夏周边的风俗浸染。胡俗婚礼多喜庆,后世婚礼的许多杂俗,比如闹洞房,是契丹的婚俗。跨火盆,则来自满族。根据周礼,婚礼是没有盖头的,但红盖头却成了世俗婚礼的象征。仪礼中的婚礼不举乐,无酒筵酬宾的仪节,只在新房中为新郎新娘专设一席。到后世,宴众宾客会成了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项,闹房也成了保留节目。也许,我们更加熟悉的婚礼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 

纵观以上两种汉民族传统婚礼的模式,不难看出:历史的悠久,国土的辽阔,文化基因变异的程度自然不会小,毕竟,没有交流的民族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在婚礼的发展上,华夏民族的婚制婚仪,吸纳了许多外来民族的习俗。历经多次主动的、被动的民族间交流,经历多次国运纵横起伏,华夏婚礼在漫长的时光中慢慢流变。 耐人寻味的是,从历代礼书的修订,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种现象的态度:对周礼婚制的偏好,对世俗婚制的宽容。于是,理想与世俗便两不相悖,各有市场。这也许就是华夏文化的特点之一吧,古人已经给出了适宜的处理方式,不必苛求统一。我们今天倡议恢复传统婚礼,作为撰写者的我,坦率地说我本人偏好周制昏礼,但在这里并不苛责新人们的任何选择。所以,我们将以并行的方式,认真地写出这两种婚礼的具体方案。各花入各眼,任由人们选择好了。 

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理想型”的周制昏礼详解 (礼服、妆饰、礼器、礼物、仪程等) 婚服 我们今天最熟悉的汉族婚礼礼服恐怕就是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大红盖头了,恐怕很少人知道,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同时也是我们要探究的华夏婚礼的源头,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并且这种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前。我们今天熟悉的大红婚服其实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颜色是心态的反应,从婚服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华夏婚礼风貌乃至整个文化风貌的演变

彩礼和嫁妆是中华文化传统婚礼中的两个概念。

彩礼是指男方在向女方家庭求婚成功后,为了表达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激,而向女方家庭赠送的一定数量的礼品和钱财。彩礼的内容和金额因地区、习俗和个人财力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金银首饰、红包、布匹、家电等,其目的是为了表示男方对女方家庭的诚意和负责任的态度。

而嫁妆则是指女方家庭在女儿嫁入新家庭时所准备的礼品和财物。这些礼品和财物通常是新婚夫妇婚后生活所需的物品,如被褥、锅碗瓢盆、家具等。嫁妆的内容和价值也因地区和习俗而有所不同,但通常是女方家庭为女儿将来婚姻生活提供的一份资助和保障。

虽然彩礼和嫁妆都是传统婚礼中的重要环节,但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认为这些传统婚礼风俗已经过时,应该以爱情和责任为基础,去除过于物质化的观念,不再过多注重财物和金钱方面的交换。

最近网上传出一段视频,视频中男子哭喊着说彩礼三十万,房子也要五十万的。男子因为女生要的彩礼过高,当着很多人的面崩溃大哭,甚至还动手打了女人。

刚开始的时候好多人都云里雾里,每个人都各有说辞。经过了解之后大家才明白,女人因为彩礼的事还跑到男人的公司吵闹,因为被女人逼的没办法,还把车子卖了,卖车的所有费用也给了女人的母亲。最后男人被逼的实在没办法,受不了才崩溃成那样。

对于此事,很多网友都开始了讨论。几乎没人支持女人的做法,好多人都为男人打抱不平,觉得女人不应该这样做。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答案是:彩礼应该给,但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得看男人的经济条件。

婚姻本来是两个人的事情,最后却牵扯到女方的家庭。彩礼一旦超出男人承受的范围,婚姻就不再是婚姻,而是成了一笔交易,交易的对象就是女人。

关于彩礼给多少才算合适,我想起了去年结婚的堂哥。

堂哥和堂嫂高中就在一起了,不过那时候没人知道他们的秘密,直到大学毕业两个人一起工作,住在一起时才相互去了对方的家庭,告诉彼此的父母他们从高中就开始悄悄恋爱,一直瞒着长辈。

长辈听后除了开怀大笑外,就是一个劲地祝福他们,希望他们一定要好好过日子。不仅如此,当他们通知关系很好的同学前来参加婚礼时,同学们也羡慕的不行。

他们十多年的感情似乎一点都没变,两个人站在一起还能给人一种初恋的感觉,非常甜蜜。

当初表哥准备求婚时也有所顾忌,那时候表哥的年纪也不小了,虽然他有一定的存款,可是准备婚礼、买房子、还有彩礼之类的加起来,他那点存款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然而还是在我们的怂恿下向表嫂求了婚,接下来就是婚礼,彩礼之类的。

当时堂哥和堂嫂说过彩礼和自己的窘迫,堂嫂告诉堂哥不用担心,彩礼多少无所谓,只要表达意思就行。

当堂哥带着彩礼和聘礼去堂嫂家时,一路上紧张的直冒冷汗。不为别的,就因为自己是个穷小子,他们刚首付了房子,彩礼几乎已经捉襟见肘。

然而让堂哥意想不到的是,当他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丈母娘时,丈母娘二话不说,只收了堂哥的八千八礼金,多余的全部都让堂哥收回去。她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堂哥好好照顾堂嫂,千万不要让堂嫂受委屈。

举办婚礼那天,堂嫂的父母不仅把那八千八彩礼全买了嫁妆,还多给了好几万给堂哥。他们说堂哥刚买了房,肯定还欠了很多外债,同时也劝堂哥,在还没有还清外债之前不要买车,两个人能省则省,等一切稳定下来再考虑其他东西。

堂哥和堂嫂结婚后,两个人确实没有发生过一次矛盾,虽然偶尔也有小摩擦,但最后都是堂哥主动认错,堂嫂给堂哥台阶下。两个人好像都非常懂对方,也会时刻顾及对方的感受。

因为当时我们那里的彩礼已经很高了,我好奇问堂嫂没有要彩礼的原因。

堂嫂说彩礼越多,他们的婚姻就越像买卖,一旦婚姻成了买卖,婚后的两个人就不属于夫妻关系,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是夫妻,可心已经不在一起了,彼此都不信任对方,只不过是将就着过日子而已。

至于彩礼,其实也是需要给的,不过也需要看对方的经济能力。如果家庭条件好一点,多给点没什么,但如果家庭条件不好,非逼着拿出那么多彩礼,那不是要人命吗?

婚姻就是过日子,过日子的前提条件是两个人能够理解对方的难处,尽量避免各种矛盾的导火线。

从堂哥和堂嫂的婚姻中,我看得出两家的父母都是明白人,懂得晚辈的难处,也理解他们的不易。而作为晚辈,堂哥和堂嫂也一直勤俭持家,节假日也会抽时间回去看望彼此的父母,他们也会分配好时间,尽量抽时间相互照顾彼此的父母。

彩礼多少无所谓,只要彼此的婚姻幸福,能够在百忙之中抽时间照顾彼此的父母,这比什么都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505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