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的童年是怎样的?

契诃夫的童年是怎样的?,第1张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下面是更详细的简介了:

契诃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Чехов1860~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这类杂志(如《蜻蜓》、《断片》)投稿。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1880)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80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写卑欺强节的小官吏(《在钉子上》、《一个官员的死》、《胜利者的胜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英国女子》1883),见风使舵的奴才骨(《变色龙》,1884),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但他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他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的《万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问世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描绘和歌颂了祖国的大自然,思考农民的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明显进展。但受小资产阶级环境影响的契诃夫在这时不问政治,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要有“最最绝对的自由”。他从1886年起为反动文人苏沃林发行的《新时报》撰稿,虽经批评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劝告,仍同它保持关系。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话》,1887;《短篇小说集》,1888)。声誉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里。

从这个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纪念日》(1891~1892)等轻松喜剧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多余的人”。

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1891年他在一封信里说:“……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他开始觉察到,为《新时报》撰稿所带给他的只是“祸害”,终于在1893年同这家刊物断绝关系。他对俄国的专制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写出了《库页岛》(1893~1894)和《在流放中》(1892)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则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这部中篇小说控诉监狱一般的沙皇俄国的阴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列宁读它后受到强烈的感染,说自己“觉得可怕极了”,以致“在房间里待不住”,“觉得自己好象也被关在‘第六病室’里了”。

在1890至1900年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在雅尔塔他常与列·托尔斯泰、高尔基、布宁、库普林和列维坦等人会见。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是契诃夫创作的全盛时期。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的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以及其他居民阶层中间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积极投入社会活动: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1892至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并因此疏远同苏沃林的关系;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03年他资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他的民主主义立场日益坚定,对社会生活的底奥的观察更为深刻,对酝酿中的革命的预感也日益明朗,从漆黑的现实中渐渐看到隐约的“火光”。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有明确的思想(剧本《海鸥》,1896);他在一系列作品里接触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1897)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反映了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赤贫、愚昧、落后和野蛮;《在峡谷里》(1900)并描绘了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疯狂地掠夺财富和残忍本性。这些小说对美化农村公社生活的民粹派是有力的反驳。揭露资本主义的主题也见于《女人的王国》(1894)和《三年》(1895)等作品;而《出诊》(1898)则表明资本主义“魔鬼”不仅压榨工人,而且也折磨着工厂主后裔的良心,他们意识到生活没有意义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郁不安。剧本《万尼亚舅舅》(1897)描写没有真正理想和严肃目标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他们的正直无私的劳动终成无谓的牺牲。《带狗的女人》(1899)以爱情为题材,暴露庸俗和虚伪,唤起读者“对浑浑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带阁楼的房子》(1896)和《我的一生》(1896)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的、用日常工作代替社会斗争的“小事”论,批判自由主义者的渐进论思想,认为需要一种“更强大、更勇敢、更迅速的斗争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动的狭隘圈子,去影响广大群众。他的创作中逐渐响起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在《套中人》(1898)里揭示80年代反动力量对社会的压制及他们的保守和虚弱,并鞭挞当时存在的套中人习气。在《醋栗》(1898)和《姚内奇》(1898)里他刻画自私自利、蜷伏于个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灵空虚和堕落,并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尽情发挥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他歌颂劳动,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三姊妹》,1900~1901)。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写成的《新娘》(1903)表达了要“把生活翻一个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

1904年6月,契诃夫因病情恶化,前往德国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在那里逝世,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在中国,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过论述。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

“在舞台上得让一切事情像生活里那样复杂,同时又那样简单。人们吃饭,仅仅吃饭,可是在这时候他们的幸福形成了,或者他们的生活毁掉了。”

——契诃夫

回答者: 那生活 - 六级 2006-12-2 14:10

契诃夫

安东·契诃夫是才华横溢的剧作家、多产的书信作家和迄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他在作品中非常精确地描绘了他那个时代的俄国。据说,他的作品细节极为准确,可以用作社会学研究资料。他创造出丰富多采的感情基调,细致入微地探究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以至令人难以确定其作品是喜剧还是悲剧。

安东·伯夫洛维奇·契诃夫1860年1月 29日生于亚速海滨的俄国港市塔甘罗格,其生平可明确地分为几个阶段:从1860年至1879年在塔甘罗格度过的青少年学生时期,从1879年至1892年在莫斯科当上医生并在文学创作上渐趋成熟时期,从1892年至1898年在莫斯科以南50英里(80公里)处的梅利霍沃村居留时期和

1、婚姻中的风俗(1)指腹为婚2、什么是指腹为婚?它有什么历史?3、指腹为婚是什么意思婚姻中的风俗(1)指腹为婚

婚姻中的风俗(1)

指腹为婚

马庆洲

婚姻,对于中国人或外I国人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虽然说有人结婚的繁文缛节多些,有些人结婚简单些,但这并不影响总体上的隆重繁华。而这种看似有些铺张浪费婚礼,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中国人对婚礼的重视程度。

可能是过繁必简吧,在某些时候、某些朝代、某些地区,有些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追求一种极简的婚姻方式,有时基至对婚姻有些荒唐和儿戏。如在古时候彼为流行的指腹为婚,在现代人看来,可能就是一种“荒诞”!

指腹为婚,指双方家长将腹中胎儿结为婚姻。 出 处:《魏书·王宝兴传》:“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指家长包揽婚姻。 成语故事 东汉初年,将军贾复跟随刘秀南征北战,一次在战斗中不幸负重伤,光武帝刘秀十分心痛与难过,得知贾复的妻子怀孕在身,便对她说:“如果生女儿,我儿子娶她,如果生儿子,我女儿嫁给他。”

指腹为婚,是有一定的风险。如一方已经生孩子,知道男孩女孩还好些,但对方还没生,也不知道将来生的是男是女,倘若生孩子都一样的,这“婚约”就必须解除。

所谓指腹为婚,也并不是“指”一下就能定的,还要有一个小仪式,就是请亲朋好友聚一下,当众宣布此事。这即是说明此事庄重,也是让众人见证,防止以后有一方“悔约”。

当然,有时双方家长约定就可,不必请众人见证,双方也会尊守约定,这就是道德和信誉的力量。

看似荒唐的指腹为婚在古代彼为流行,很多史记和文学作品都可以查到这样的事例。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六回)中写道:彼时九王爷因娘娘又怀身孕,曾与骆老爷指腹为婚,倘生郡主,情愿与骆公子再续前姻。

旧时的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有些地方,有人怕男女长大成人后,互不相认,或一方不守信诺,将衣襟裁为两幅,各执一幅为凭证者,称“指腹裁襟”或“指腹割衿”。统治者时或禁止,但无实际效用。

《魏书·王宝兴传》:“尚书卢遐妻,崔浩女也。初,宝兴母与遐妻俱孕,浩谓曰:‘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 《元史·刑法志二》:“诸男女议婚,有以指腹割衿为定者,禁之。” [元]关汉卿《绯衣梦》第一折:“俺两家指腹成亲,后来我家生了个女儿,唤做国香,今年十七岁;他家得了个小厮,唤做庆安,他如今穷了也。” [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衢州傅翁》:“汝在孕时,与某氏指腹为婚,今其女长成,当为汝娶之。”

据史载,贾复尝从刘秀击青犊,冒矢石先登,所向披靡,拜执金吾,迁左将军。刘秀闻贾复之妻有孕,便声称将已子女与贾复未出生子女联结婚姻,以坚其志。此当为较早的指腹为婚。

 这一婚俗,在古代小说、戏曲中时常述及。郑光祖《倩女离魂》杂剧“楔子”中,老夫人上场便称,女儿“倩娘,年长一十七岁。孩儿针指女工,饮食茶水,无所不会。先夫在日,曾与王同知家指腹成亲。”故而,她数次下书王府,令同知之子王文举前来“成此亲事”。有此婚盟在先,王文举才不远千里,来张府投亲。然而,老夫人又以不招白衣卿相为婿的名义,逼文举进京应试,硬是拆散了一对恩爱情侣。李昌祺《剪灯余话》卷五《贾云华还魂记》,叙述书生魏鹏游学杭州,临行,其母令鹏寻访贾平章夫人,并捎有一封书信。“生退,私启其封,始知已未生时,母氏与彼有指腹之约,不胜忻喜”。信中写道:“第念先平章与先夫参政,官虽僚友,情则弟兄;妾荷太夫人视同娣妹。始因有妊,各发誓言。夫人尝举汉光武、贾复故事,指妾腹而言曰:‘生子耶,我女嫁之;生女耶,我子取之’。厥后神启其衷,天作之配,庆门诞瓦,寒舍得雄。今者幼儿已冠,贤女谅亦及笄,苟未订盟,愿如夙誓。”两家关系密切,为续旧好而订婚盟,而且,还发誓言以见立意之决,表示永不毁盟。

凌_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瘗遗骸王玉英配夫,偿聘金韩秀才赎子》云:“国朝隆庆年间,陕西西安府有一个易万户,以卫兵入屯京师。同乡有个朱工部,相与得最好。两家夫人各有妊孕。万户与工部偶在朋友家里同席,--时说起,就两下指腹为婚。依俗礼各割衫襟,彼此互藏,写下合同文字为定。”合同上写道:“朱易两姓,情既断金,家皆种玉。得雄者为婚,必谐百年。背盟者天厌之。” 

可见,指腹为婚在古代,绝不是什么“个案”。

指腹为婚,在古代就被认为是一种陋习,沿袭甚久。元代曾立法以禁止《元史·刑法志二·户婚》规定:“诸男女议婚,有以指腹割衿为定者,禁之”,但却屡禁不绝。

指腹为婚还有许多潜在的不确定因素,如小孩子在十多年的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疾病灾难,或死或残:有的长的丑,有的长的俊况且,在这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双方家庭的友谊、地位,经济也不能一成不变,有的衰落了,有的发达了;有的人升官发财了,有的人成了阶下囚

这种地位的差距,很难让“婚姻”缔结起来,很多“爱情”的悲剧就是这样发生了!

婚姻中的风俗

(2)娃娃亲

(3)童养媳

(4)换亲

(5)买卖婚姻

(6)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

(7)招赘

(8)表亲的禁忌

(9)阴亲

什么是指腹为婚?它有什么历史?

杨铁心道:“要是咱们的孩子都是男儿,那么让他们结为兄弟,倘若都是女儿,就结为姊妹”郭啸天抢着道:“若是一男一女,那就结为夫妻。”

金庸的武侠小说博大精深,不仅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涉及古代许多文化常识风俗习惯,在他的小说《射雕英雄传》的开头,郭靖和杨康尚未出世,他们的父亲郭啸天和杨铁心,便约定如果他们都是男孩,便结为兄弟,都是女孩便结为姊妹,一男一女便结为夫妻,这就涉及到了古代的一种婚姻形式,指腹为婚。

指腹为婚是古代的一种的婚姻形式,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常常见到,但是到底什么是指腹为婚,它有什么历史生活在现代的人大都不知道,笔者本文就讲一讲指腹为婚的那些事。

指腹为婚又称“胎婚”,是两家主妇同时怀孕,孩子尚在母腹中孕育,父母双方便指腹相约,如果产下一男一女,待其成年后就结成夫妻。指腹为婚时,双方还常常割下两家主妇的衣襟,以此作为信物,因此,指腹为婚又被称为“割襟”或“割衫襟”。

指腹为婚一般发生在朋友之间或亲戚之间,为亲上加亲或巩固友谊,世代交好,便以未出生的孩子婚姻作为筹码;当然,也有一些名门贵族为追求风流雅兴,兴之所至便以在母胎中的孩子婚姻做风雅游戏,随意指腹为婚缔结两姓之好。

指腹为婚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古代重男轻女,民间有些家庭无子,盼望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便“指朵花儿待儿生”,也指腹为婚,俗称盼郎婚。

指腹为婚的历史及成因

指腹为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据《后汉书·贾复传》记载,贾复在镇压河北农民起义军时被击伤,伤势很严重,性命危在旦夕,汉光武帝为了使贾复安心后事,便许诺道:“闻其妇有孕,生女耶我子娶之,生男耶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

这次的指腹为婚,只不过是光武帝对杰出的有功之臣的安抚,可到了后来,指腹为婚却慢慢地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演变成为一种习俗,到南北朝的时候,已经非常流行。

据《梁书·韦放传》记载:南朝梁代韦放和张率是好朋友,两个人的侧室妾都已怀孕,他们便相约指腹为婚。后来张率在子女年幼时便死去,而韦放仍不忘朋友旧情,赡养其遗孀子女,时时供给钱物。

后来韦放当了徐州刺史,许多名门闺秀公子求婚,韦放都不同意,表示“吾不失信故友”,让儿子娶了张率的女儿,又把女儿嫁给张率的儿子。时人都对韦放不忘老友,信守诺言的品行大为称赞。

在南朝是这样,在北朝也有此风俗。北魏崔浩是当时的名门大姓,他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名门王慧龙和卢迢。当这两个女儿都怀孕时,崔浩对两个女儿说:“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

后来王慧龙之妻崔氏生下王宝兴,就娶卢遐与姨母所生的卢氏女儿为妻,而且在结婚时崔浩亲自撰婚仪,为外孙及外孙女主持婚事,并对恭贺的来宾说:“此家礼事,宜尽其美!”

唐宋以后,指腹为婚的风俗在民间一直盛行不衰,但是它的弊端也开始展现无遗,开始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反对,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些文人士大夫甚至将此作为风雅的游戏。

到了元代,法律开始对这种风俗加以制止,如《通制条格》记载:“中书户部议得,男女婚姻或以指腹,并割衫襟为亲,既无定物婚书,难成婚礼。今后令行禁止。”《元史·刑法志》记载:“诸男女议婚,有指腹、割襟为定者,禁之。”

明清时的法律同样也予以禁止,如《大明会典》记载洪武年间的律令:“男女婚姻各以其时,或有指腹、割衫襟为亲者,并行禁止。”

然而,由于指腹为婚在民间流传已久,很难一下子就更正过来,因此,一直禁而不止,直至近代,社会上指腹为婚的现象仍时有所闻,并未因禁令而绝迹。

许多少数民族也流行指腹婚,如《大金国志·婚姻》记载:“金人旧俗多指腹为婚姻,既长,虽贵贱殊隔,亦不可渝。”哈萨克族和东北鄂伦春族,也往往以指腹为婚的方式让下一代通婚。

指腹为婚的社会弊端

宋代司马光就明确指出其流弊:“及其所长,或不肖无赖,或有恶疾,或家贫冻馁,或丧服相仍,或从官远方,遂致弃信负约。速狱致讼者多矣!”

指腹为婚时,双方父母意气相投,十分快意,但未来有许多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孩子们长大后是什么情况,身体是否健康,品行是否端正及双方门户是否仍旧相当等等,因此,引起许多悔婚诉讼,甚至酿成生命悲剧,这在史上有许多记载。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妹妹袁素文,就深受指腹为婚所害,袁枚曾多次写文悼念。袁素文自幼指腹为婚,许给了高家,她生于书香门第,饱读诗书,很有才学,而高氏之子长大后却成了一个流氓恶棍。

高家为素文着想,几次想退约,而袁素文却死守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而执意不肯,后来嫁到高家受到丈夫百般虐待,但她一直逆来顺受,直到后来丈夫赌输要拿她抵债时,才不得已回到娘家,不到40岁便抑郁而死。

指腹为婚是什么意思

“指腹为婚”是指腹为婚我国古代指腹为婚的一种特殊嫁娶形式。所谓“指腹婚”指腹为婚,就是指子女尚在娘肚子里指腹为婚,父母亲就给指定指腹为婚了婚姻

契诃夫作品

契诃夫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职员之死》(1883)、《苦恼》(1886)、《凡卡》(1886),主要再现“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揭露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创作后期转向戏剧: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戏剧《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这些作品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大都取材于中等阶级的小人物。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

《柳树》 《代表》 《胖子和瘦子》

《在催眠术表演会上》 《坏孩子》 (《小职员之死》《变色龙》(被选入语文书九年级下册)《我的“她”》

《拨萝卜》(仿童话) 《假面》 《牡蛎》 《必要的前奏》

《未婚夫和爸爸》 《小人物》 《预谋犯》 《相识的男人》

《普里希别耶夫中士》 《哀伤》 《苦恼》 《美妙的结局》

《卡什坦卡的故事》 《捉弄》 《歌女》 《在钉子上》

《跳来跳去的女人》 《演说家》 《凡卡》 《外科手术》

《脖子上的安娜》 《乞丐》 《**》 《名贵的狗》

《带阁楼的房子》 《出事》 《打赌》 《在流放地》

《夜莺演唱会》 《农民》 《套中人》 《第六病室》

出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0480790html

说起高晓松,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身材魁梧的大叔,高晓松十分的文武双全,是主持人也是创作人、导演、制作人,这些年在娱乐圈露脸的时机十分多。自从开端做导演拍**之后,高晓松很快的就被列入了二线导演的级别,《同桌的你》《那时花开》这些收视率不错的作品都出自高晓松之手。

高晓松

高晓松还有别的一个名气也是十分的嘹亮,那就是主持人,在2016年的时分高晓松担任了《奇葩说》主持人,一张谈锋真是了得,让不少网友都对他刮目相看。他还担任过《快乐男声》《快乐女声》《向上吧,少年》这些热播节目的评委,高晓松在娱乐圈事业也是越来越好,但让人最注重的其实仍是他的爱情生活。

感情经历

虽然他长得不咋地,但他早年的妻子却是一个比一个漂亮,很早的时分,高晓松在娱乐圈中就有十分超卓的体现,是公认的文人,而那个时分在娱乐圈很有位置的他,逛街时路过一所学校,高晓松一眼就看中了当时还在上学的沈欢

两人在知道五天后就直接对女方求婚了,两个月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的沈欢为了高晓松也是扔掉了学业,一直都在家做贤妻良母,不过那个时分的沈欢因为高晓松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怎样踏进社会傍边,随着时刻的逐渐长远,二人的观念和一些同处都变得不是特别的夸姣,三年之后,因为爱情欠好,就选择了离婚。

高晓松比夕又米大17岁

高晓松离婚几年后和一个叫夕又米的学院产生了爱情,当时高晓松比夕又米大17岁,但是在2008年的时分高晓松和夕又米成婚了,并且两人还有一个女儿!夕又米婚后从事设计师职业,更是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之后高晓松和夕又米宣布离婚了,女儿归妈妈抚育,虽然离婚对于夕又米来说冲击十分的大。

但是她仍是选择了 满足爱人,还高晓松一个自在。离婚之后,夕又米悲伤了一段时刻。过很快她就振作了起来,既然做不了高晓松的娇妻,那就做自己的女王。她之后经心放在自己的工作上,极力运营自己的服装品牌。喜欢服装设计的她开创了一个自己的服装品牌,称为了一个工作室的老板。传闻,她现在的服装品牌年收入达到了上千万。

在忙着提高自己的一起,她也没有忽略女儿的成长,不但将女儿培养得十分优秀,还将自己的好基因遗传给了她。遭到母亲的影响,她不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小小年纪还练起了瑜伽和马术,既可以意气风发,又可以甜美心爱,很为妈妈争光。

嵇康(224—263)

[编辑本段]

嵇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国侄县(今安徽宿县西南),改姓嵇。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

[编辑本段]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山涛(205—283)

[编辑本段]

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

[编辑本段]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

[编辑本段]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擅长喝酒和品酒。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作品《酒德颂》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木盍ke)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攮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麴借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三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有一与刘伶有关的好玩故事,不知是否属实:刘伶的“鹿车”后跟着一小童儿,还扛着锄头,非常奇怪。路人问小童儿,小童儿答:“醉死了好埋呀!”

阮咸

[编辑本段]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直颈琵琶,直颈琵琶后改称阮咸,简称阮。

王戎(234—305)

[编辑本段]

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清 代 书 画

  嘉庆汉装行乐图首先说清代的绘画。

  清初以“六大家”和“四僧”的画著名。

  “六大家”包括“四王”和吴、恽。

  “四王”是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huī)。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江苏太仓娄东人,祖父是明代万历朝的首辅。王鉴(15981677),字园照,号湘碧,与王时敏为

  同族子侄。他们都曾接受过明代画家董其昌指导作画,都是山水画家。道光《情殷鉴古图》王时敏追随元黄公望,代表作有《落木寒泉图》、

  《云壑烟滩图》等。王时敏诲人不倦,爱才若渴,“为一代画苑领袖”。王鉴以五代著名画家董源和南唐著名画家巨然为宗,代表作有《梦境

  图》、《夏山图》,与王时敏匹敌。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之孙。少时从其祖父作画,仿效黄公望,于浅绛法独有心

  得,深得祖父赞许。康熙时进士,累官至户部侍郎,康熙常将他招入便殿作画,鉴定内府名迹,任书画总裁、康熙万寿总裁。曾任中国书画类

  书《佩文斋书画谱》编辑官,代表作有《梦境图》、《夏山图》等。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江苏常熟虞山人。王时敏与王鉴见他

  可以造就,带他游历各地,并示以秘本,指导将近20年,终于成就。王翚效法元人笔法而有唐人气度。他的山水画,或气象雄伟,或具体而微

  ,构图别致。代表作有《溪山红树图》,《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等。康熙中期,应诏以布衣供奉内廷。他与学生杨晋合作创作了《康熙南

  巡图》。图长300米,人物20000余,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每年年底,王翚给他的门人宾客每人1幅画,用来换取裘衣。一些爱好他的作

  品的人马上准备钱等着买。王翚作品,钱谦益、吴伟业、周亮工、宋荦等都曾作诗赞许。他作画,必用宣德纸、重毫笔与顶烟墨。他说,缺一

  样,就不足以发古隽浑逸之趣。

  “四王”技法都是以干笔渴墨层层积染作画。他们多模仿前人,创新不多,属于保守派,但是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大公主(恭亲王长女)

  、大阿哥

  (同治帝)《荷亭晚钓图》清代一直以他们的画为正宗,追随者甚众,直至清末。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寿平”是字,号南田,江苏武进人。父亲忠于明,恽寿平不应举,卖画养父。山水学元代王蒙,并以山

  水画自负,见了王翚画后,自量比不上他,就改写生,专攻花卉,开拓了宋徐崇嗣的没骨画法。作品超脱不俗,清新生动,得元人冷淡幽隽之

  至。代表作有《双清图》轴、《花卉册》等。浑格不仅画法独步,而且诗格超逸,书法得禇遂良神髓,世称“南田三绝”。

  吴历(16321718),号墨井道人,也是常熟人。与王翚同师王时敏,两人风格不同:王翚画清丽,吴历画冷隽。吴历山水画还富于纵深感

  与立体感。“宗法元人,尤长大痴法。迭嶂层峦,心思独运,而气韵厚重沉郁,深得王奉常之传。”晚年吴历信奉基督教,改用西洋法作画,

  “云气绵渺、凌虚、迥异平时”。

  “四僧”指八大、石涛、髡残和弘仁四个和尚。这群画家风格与“四王”迥然不同。

  朱耷(16261705),名统麓,号雪个、八大山人,明宗室,入清后为僧。善山水,擅花鸟。山水画原学董其昌。入清后,更易其法,布局

  险怪,意境苍凉。代表作有《山水通景屏》、《鱼乐图》、《柯石双禽图》等。花鸟画用拟人手法,简约含蓄。《孔雀牡丹图》以牡丹悬崖下

  孔雀站立卵石顶上为画面,令人联想到清代官员头上的花翎,讽刺惟命是从的奴才。

  石涛(16421718),广西全州人,本姓朱,明靖江王朱守谦之子(石涛于画后往往钤以“靖江后人”),名若极,字石涛,自号清涧老人,又

  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明亡后,出家为僧。曾两次以明遗民身份接驾,迎康熙。工花鸟兰竹、人物,尤善山水。前者代表作有《墨竹》、《

  墨荷图》、《焦菊图》、人物代表作是《睡牛图》、《西园雅集图》,山水代表作有《淮阳洁秋图》、《搜尽奇峰打草稿》、《泼墨山水卷》

  。石涛最初师法清初安徽新安画派,受清初画家梅清影响殊深,后来他自创新法,《清史稿》上说他“画笔纵恣,脱尽

  窠臼。”《中国美术简史》说:“石涛山水不宗一家,戛戛独造,看似无法而实际上便古法为我法,想像力丰富,景色郁勃新奇,构图新颖自

  然,笔墨纵肆潇洒意境生气奕奕,充满了昂扬的激情。”王原祁说,石涛当推第一。他自叹不如,亦料王翚不及。

  石涛有很高的绘画理论,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影响很大。

  髡残(16121673),姓刘,字白秃,号石溪,湖南武陵(常德)人。善人物、花卉、尤长山水画,取法王公望、王梦。好写奇特奥景,构

  图好山重水复,善用秃笔,多含兴亡之感。代表作有《苍翠凌天图》、《苍山结茅图》等。

  弘仁(16101663),原名江韬,字奇六,安徽歙(shè)县人。明代诸生,入清后为僧,改名弘仁,早年学宋人画师,晚年学元末画家倪瓒

  。善山水画,好画黄山松石,表现幽寂的气氛和奇倔的形象,透露出与清王朝不合作的思想。代表作有《冈陵图》、《晓江风便图》。

  “四王”与“四僧”的区别主要是保守与创新。

  郑板桥《竹石图》清代中期(康熙末至嘉庆),出现了两个绘画中心:一是北京,一是扬州。

  北京的宫廷画家以创作人物为主。著名画家有焦秉贵、冷枚、丁关鹏等。他们多画人物:皇帝、后妃等。意大利画家郎时宁用西洋画法和

  中国颜料创作了许多人物画和花鸟画。

  乾隆时期“扬州八怪”以画山水、人物为主。郑燮(16931765)好画兰、梅,尤善画竹,借以歌颂清风亮节,表达孤傲脱俗的感情。代表

  作有《衙斋竹图》、《兰竹图》、《荆棘丛兰图》。金农(16871764),山水、人物、花卉都行,尤善画梅,造意新奇。画山水则景色疏简,

  饶有趣味。画人物,则外貌夸张。代表作有《玉壶春色图》、《梅花图》。汪士慎(16861759)画梅花、水仙精妙独绝,《春风香国图》、《

  湖石水仙图》是其代表之作。李觯(16861762)善花卉,画笔纵横,风格豪迈。《松藤图》、《土墙蝶花图》都是传世之作。黄慎(16871770

  )善人物、山水、花鸟。“用狂草入画,恣意放纵,线条酣畅,极具变化”。(赵丛苍主编《古代书画》)。慈安太后便服像有《漱石捧砚图

  》、《醉眠图》传世。李方膺(16951755)善画兰竹松石,也能画梅。有《墨梅图》、《风竹图》、《游鱼图》传世。高翔(16881752)山水

  画著名,构图简静而洗练。代表作有《山水册》、《弹指阁图》、《梅花图》。罗聘(17331799),金农弟子,善山水、花卉、人物,能继承

  前人又不拘泥,笔法生动,《鬼趣图》、《二色梅图》都是传世精品。

  “扬州八怪”以花鸟画为主,注重发挥个性,表现自我,创新精神强,新意浓郁,写意画得以很大的发展,使画坛再次异军突起。

  嘉庆以后的著名画家有赵之谦、吴昌硕等人。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人。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两人都是书法家兼

  花鸟画家。他们的画融入了他们用笔苍健的书法特点,具有淳朴风格,然而色彩鲜明。他们力求造型特色之美,有许多地方超越了前人。

  下面说清代的书法。

  清代书法可分二个时期:清初至中期道光与中期以后。

  第一个时期是帖学大兴时期。所谓帖学是翻刻前代名帖临摹。清初,由于康熙皇帝赏识,明董其昌书法十分流行,出现“万家一董”的现

  象。董体融颜体与赵体之法,圆转流利,闲适自然,但启示薄弱。学董体最著名的有张照(16911745)、沈荃(16241684)、金农(16871763

  )、查升(16501707)。清中期,乾隆皇帝则偏好元代赵孟頫的字体,又出现“千户一赵”的现象。赵体笔画圆润,光绪皇帝《临颜真卿自书

  告》轴字体匀称优雅。学赵体最著名的有汪由敦(16921758)等。

  不论在清初还是中期,书风独特的书法家还是大有人在。譬如清初的傅山、朱耷,中期的梁同书、郑板桥。傅山(16051690),草书云转

  霞飞,小楷朴实古拙,行书秀逸多姿。朱耷行草融合篆法,风貌奇特。梁同书(17231815)号山周,是乾隆时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梁诗正的

  儿子。开始学颜柳书法,接着又学米芾,晚年又加以变化,崇尚自然,笔力纵横,名满天下,求书者众多,每天求他替自己写字的纸就有数束

  。日本、琉球都有人来求字。一次,琉球国王让一个留学生回国前一定要梁同书写幅字才回去。梁同书满足了他的愿望,学生才高兴离去。郑

  板桥书法也很有特色,融真草隶篆为一体,杂以兰竹描绘之法,别成一体,郑板桥称为六分半书。

  第二个时期是碑学时期。碑学是崇尚碑刻的书派。嘉庆、道光以后,书法家效法六朝碑版以及自秦及晋的石碑文。最突出的有邓石如、赵

  之谦等。

  邓石如(17391805),安徽休宁人。他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遍临秦汉碑刻。他学书善作变化,融合篆书、隶书,能以隶法写篆书,以篆

  书笔意写隶书,超越了前代隶书和篆书高手。在篆隶书取得突破后,他又以篆隶笔法入楷,超越了唐人。

  赵之谦(18291884),绍兴人。开始学颜体,后钻研北碑,以碑北写行书。篆、隶学邓石如,并能融化,楷书以颜体为本而又有魏碑特点

  ,称为“颜底魏面”。隶书又掺以楷法,

  很有个性。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清末大书法家。学书不囿于一人一体:楷书学颜体、钟繇,隶书学汉石刻,篆书学石鼓文。篆、隶、

  真、行、草俱佳而以篆书为最。其楷书,严谨匀整;行草,气势奔腾;隶书,苍劲雄浑;篆书,雄放泼辣。

  清代是书法中兴的时期,名家众多,上面只是介绍了一部分。值得佩服的是,很多书家同时又是画家,譬如傅山、朱耷、金农、郑燮、赵

  之谦、吴昌硕等。虽是书画同源,两者毕竟是不同的艺术。一人而兼善两艺,需付出多少劳动!

  清代书法论著较为丰富,有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刘熙载《艺概·书概》、石涛《画语录》。

  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16421718),广西全州人,本姓朱,明靖江王朱守谦子,名若极,号石涛,释号原济,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工人物画,尤善

  山水画。构图富于变化,意境新奇、雄浑。著名画家王原祁赞叹道:“大江南北,当推石涛为第一。”石涛《淮扬清秋图轴》与弘仁

  (16101663)、髡残(16121673)、八大山人,合称“清初四画僧”。

  由于清王朝对汉族知识分子和明宗室采取优抚政策,石涛的大半辈子在清朝过,并两次恭迎康熙圣驾,坚持不懈地从事绘画创作。

  石涛有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为了获取绘画素材,使作品不断获得新的生命,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祖国的奇山异水不断赋予他

  的创作以新意。

  石涛注重师承,但不囿于成法。因此他的山水作品富于变化。当代著名美术史家俞建华评论说,石涛“能熔铸千古,脱去时习,独出手眼

  ,无一笔浙、吴两派习气”。

  石涛不仅是著名的山水画家,还是著名的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论著《画语录》论及艺术与现实的统一、内外统一、心物统一、识受统一

  ,还有无法而法论、借古开今论、不似之似论、远尘脱俗论等等,今天画界还奉为圭臬。八 大 山 人

  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明宗室,号人屋。“八大”,四方四隅人为大;“人屋”,广厦万间俱人屋。

  八大山人性耿直,有异秉。八岁即会诗。善书法,工篆刻,精于绘画。曾画荷花一枝,半开池中,败叶散乱,横斜水面,生机勃勃。张挂

  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满堂。他又曾画过龙,蜿蜒升降,欲飞若动。山人又喜欢说笑话,倾倒四座。

  后来山人哑不能言,后弃家为僧,号雪阁,不久又发疯。其号先后易为个山、个山驴、八大山人。

  山人酒后作画。作画时只将墨泼在纸上,或用破扫把将墨水洒在纸上,或用破帽把墨抹在纸上。一张纸搞得肮肮脏脏的,简直不忍目睹,

  这时他才拿起笔来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或成花鸟竹石,无不入神。如果写字,他就挥臂援笔,狂叫大呼,洋洋洒洒,立刻写出几十个字

  来。酒要是醒了,一个字都写不出。这时即使把百镒黄金放在他面前要他再写,他看都不看。

  焦秉贞的西洋画

  吴历《湖天春色图轴》西洋画传入中国始于明末,大概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的,有耶教天主像。

  这幅像画的是一个神气圆满、彩色鲜丽的小儿。利玛窦曾说:“中国人只会画凸出的一面,所以没有凹凸之分。我国画家既会画凸出的部

  分又会画凹陷的部分,所以四面都圆满。”

  康熙时济宁人焦秉贞研究西洋画后,领悟了它的画法:正面明而侧面暗,把暗处涂黑一点,明亮的正面就凸现出来了。后来他又把西洋画

  的画法来了一番变通,描绘人物甚工。

  焦秉贞供奉内廷,他依康熙之命绘制了四十六幅西洋画耕织图,形态毕肖。不知者还以为是外国人画的。

  傅青主作画

  傅青主(16021683)即傅山,青主是字,明末清初人。明亡后,他坚持民族气节,穿朱衣,住土穴,坚决不出来作官。康熙年间,他已70

  余岁,举博学鸿词,被强征至京。他躺在城西古寺,不参加考试。最后以老病辞归。

  傅青主善画山水墨竹,工诗文及金石篆刻。他还擅长医术,尤其妇科。

  傅青主以书画闻于世,但不轻易为人作画。

  有位朋友求画。傅说,他作画,首先要选择时间,选不好不下笔。朋友约定中秋晚上作画。他说,如果天气晴爽,风定月明,就要朋友准

  备好纸笔。

  中秋到了,天气果然晴爽,朋友大喜。他知道傅饮酒,就先与他痛饮,从晡时(下午三至五时)到日偏西才罢。然后让侍者把墨研浓,把

  两张茶几拼在一起,将丈把长的玉版纸铺在上面,取铁界尺压住纸的四角,说等月亮东升时就用蜡烛光照着画。

  不久月亮出来了,傅很高兴。他让侍者手拿一钵浓墨放在旁边几上,让其他人退下,独自一人执笔作画。朋友远立观望。只见傅手舞足蹈

  ,好像发狂似的。朋友跑到他背后,用力把他抱住。傅狂叫一声,叹道:“你这一下子把我的画兴败了。”说完,把笔扔在地上不画了。

  女画家的不幸

  清代有个女画家叫李珍。她是湖北潜江人,便自号“潜江女史”。父亲叫李小峰,以画花卉闻名,是他教李珍画画并成名。但由于她父亲

  贪图权势和金钱,使富于才华的李珍遭遇不幸:她成了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李珍花卉画得好,求画的人自然多,求婚的人也多。答应谁好呢?他父亲贪鄙,要找个做官的作女婿,以便日后与官场打交道。

  江夏(今武昌)县令诸可权的远方亲戚向李珍求婚。他家本来穷,有时连锅都揭不开。他母亲认为把李珍娶过来,靠她卖画,便可解决生

  活问题,便请人代为求婚。李珍父亲觉得把女儿嫁给诸某,就可捐一个县丞、巡检那样的官儿,便答应了。后来他听说诸某穷,又追悔莫及。

  新婚之夜,李珍见诸某无能又难看,很不高兴。一个月后,李珍随诸某到汉阳婆家,妯娌笑她长得不好看,有的又说她的脚不够小,还拿

  她的脚细看。李珍的女仆偶尔劝阻,竟遭诸某之兄的耳光。

  李珍不惯煮饭、女红,家里人又说她懒,无能。

  不久,诸某即督促李珍到武昌取画具、画稿,希望她卖画得钱。李珍对这个要求很气愤。她认为,绘画是父亲教的,作品卖钱大半应归父

  亲。这又导致了翁婿之争。

  父亲、丈夫都是贪鄙之人,夫家个个俗陋难堪。处于如此环境中,李珍感到如行于荆棘之上,便愤怒地说:“如果以大义要求我,我以自

  己的手艺养丈夫就够了,现在全家吃吃喝喝都靠我,哪有这个道理?”她于是把画具尽行扔掉,发誓不再作画。婆家见她如此,对她更为刻薄

  ,多次骂她。李珍再也忍受不了,便吞生莺粟膏自杀了。

  长江万里图

  张学曾,会稽人,字尔唯,号约庵,工书,善山水画。顺治元年(1644),张到苏州担任太守。同级堂官孙承泽(益都人,字耳北,号北

  海,明崇祯进士,入清仕至吏部左十郎)、龚鼎孳(合肥人,字孝升,号芝鹿,明崇祯进士,康熙时官至礼部尚书,擅长诗歌)、曹溶(秀水

  人,字秋岳。明崇祯进士,官御使,归清后授原官。擅长诗歌)三人设宴为之饯行。

  酒后各人展示所藏名画,互相夸耀。张学曾展示的是其所藏宋名画长江贯道(名参)“万里长江”画卷真迹。孙、龚、曹三人传观,爱不

  释手,赞不绝口。都说,这可谓压卷之作了。张很是得意。不意孙承泽突然对他说:“这图以‘万里’为名,而为你一人所有,岂不太贪;不

  如截为四段,每人一段,各得二万五千里,岂不是件好事?”龚、曹二人附和,拍手叫好,令侍从立即取刀尺来。爱图如命的张学曾一听,信

  以为真,连忙跪地乞求。孙北海大笑,说:“我现在想起唐代一副绝对了。”大家问是什么对。孙说:“翦取吴淞半江水,恼乱苏州刺史肠。

  ”

  “翦取吴淞半江水,恼乱苏州刺史肠”是集句对。上句出自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下句是刘禹锡《赠李司空妓》“恼乱蓟州刺史肠”句,改换了一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554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