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听说过《沃尔夫笔记》这本书么

有人听说过《沃尔夫笔记》这本书么,第1张

  你要找的可能是伍尔芙

  弗吉尼亚·伍尔芙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吴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生平以及著作

  出生于伦敦的伍尔芙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著名的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后来以她们和几位朋友为中心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

  1912年和雷纳德·伍尔夫(Leonard Woolf)结婚,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对于自己的婚姻,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大犯踌躇。她就像自己的小说《到灯塔去》里的莉丽,尽管认为爱情宛如壮丽的火焰,但因为必须以焚弃个性的“珍宝”为代价,因此视婚姻为“丧失自我身份的灾难”。一个女人抱持这样悲观的看法,又是在三十岁的“高龄”上才开始构筑“二人空间”,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事后证明,弗吉尼亚的忧虑纯属多余,倒是她的心理症结落下的性恐惧和性冷淡,使婚姻生活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歧路。 伦纳德毕业于剑桥大学,饶有文才,深具眼力,与其说他欣赏弗吉尼亚的娴雅风度,毋宁说他倾慕弗吉尼亚的超凡智慧。在他眼里,弗吉尼亚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智慧的童贞女”,在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肉欲色彩。应该说,起初,伦纳德心有不甘,他抱着幻想,认为自己能像王子唤醒睡美人那样唤醒弗吉尼亚体内的性意识。几经努力,徒劳无功之后,他创作小说《智慧的童贞女》,借用男主人公哈里·大卫的口吻谴责了冷血的女人,认为“那些长着白皮肤和金色头发的苍白的女人……是冰冷的,同时也使人冰冷”,他的这些心怀不忿的说辞(近乎指桑骂槐)无疑对弗吉尼亚的自尊构成了深深的伤害。弗吉尼亚婚后的“精神雪崩”给伦纳德适时地敲响了警钟,他决定从此认命,转而追求精神之爱这一更高远的境界。他这样做,仅需一条理由——“她是个天才”——就足够了。弗吉尼亚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她明确地宣布伦纳德是自己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1930年,弗吉尼亚告诉一位朋友,没有伦纳德,她可能早就开枪自杀了。弗吉尼亚能以多病之身取得非凡的文学成就,伦纳德可谓居功至伟。

  1915年,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出版,其后的作品都深受评论界和读者喜爱。大部分作品都是由自己成立的“贺加斯岀版”推岀。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不过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如乔伊斯。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著影响。二战后她的声望有所下降,但随著70年代女权主义的兴起,她又成为文学界关注的对象。

  伍尔芙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她曾在1936年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及:

  "never trust a letter of mine not to exaggerate that's written after a night lying awake looking at a bottle of chloral and saying, No, no no, you shall not take it It's odd how sleeplessness, even of a modified kind, has the power to frighten me It's connected I think with these awful times when I couldn't control myself"

  写作于一九四二年的《幕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辞世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当这部小说进展到约前五分之一的部分时,作家在让波因茨宅一个干粗活的女仆到清凉的睡莲池旁喘息片刻时顺便交待,十年前曾经有一位贵妇人在该处投水溺亡。那是一片浓绿的水,其间有无数鱼儿“遨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闪着亮光。”

  这真是一个不详之兆:仅在小说完成又过了一个月之后,也就是1941年3月28日,举世无双的伍尔夫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自尽。她在给丈夫的遗书中写道:

  最亲爱的:

  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我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你已给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我相信,在这种可怕的疾病来临之前,没有哪两个人能像我们这样幸福。我无力再奋斗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没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连这张字条也写不好。我也不能看书。我要说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你。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难以置信地善良。这一点,我要说----人人也都知道。假如还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现在,一切都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确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继续糟蹋你的生命。

  我相信,再没有哪两个人像我们在一起时这样幸福。维

  (据昆丁·贝尔(Quentin Bell:伍尔夫的侄子)所写的传记中原文译出)

  现代研究

  最近关于伍尔芙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1997年Eileen Barrett和Patricia Cramer所著的一系列文学批评:《Virginia Woolf: Lesbian Readings》。

  1966年伊丽莎白·泰勒曾主演的**《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但这部影片的名字,却和Virginia Woolf没有丝毫关系,而是套用了一曲英国童谣,名为“Who's afraid of the big,bad wolf?”

  在2002年,出现了一部以伍尔芙在写《达洛维夫人》期间故事为题材的**《时时刻刻》(The Hours)。这部**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提名,但是没有获奖。但是影片的主角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这部**取材于普利策奖得主麦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1998年的同名小说。其中“The Hours”是伍尔芙在创作期间为《达洛维夫人》所起的名字。不过从事伍尔芙研究的学者对影片所描绘的伍尔芙的形象非常不满。

  出航(The Voyage Out) (1915年)

  夜与日(Night and Day) (1919年)

  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 (1920年)

  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1925年)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 (1927年)

  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 (1928年)

  海浪(The Waves) (1931年)

  岁月(The Years) (1937年)

  幕间(Between the Acts) (1941年)

  鬼屋及其他(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短篇小说集)

  随笔

  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 )(1929年)

  普通读者I(The Common Reader)(1925年)

  普通读者II(The Second Common Reader)(1933年)

  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1938年)

  罗杰弗莱传记Roger Fry: A Biography (1940年)

  飞蛾之死及其它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 (1942年)

  瞬间及其它随笔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 (1948年)

  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

  现代小说Modern Fiction (1919年)

  1992年9月16日在加拿大多伦多**节,一部以基于Virginia Woolf‎的小说《Orlando》的同名**上映。

  因为亲密的女朋友离家出走而备感思念,为了表达思念之情,伍尔芙便以她为原型,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长,最动人的情书”的传奇小说《奥兰多》。

  有评论家把伍尔芙的小说分为戏剧小说和实验小说两类,认为戏剧小说是其社会评论的戏剧化移植,使她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曲折地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种种看法。《奥兰多》当在此列。小说突破年龄,性别的限制,追随主人公三百年间的传奇经历,在轻松幽默的表面情节下,以滑稽模仿的方式重审英国文学史,提出了将在同期出版的评论《一间自己的屋子》里将正式讨论的男女性差,妇女与文学等严肃问题。因此,这部关于同性恋,换装癖和双性同体的小说对女性主义批评含义无穷。而后殖民主义则十分关注奥兰多出使东方的经历。小说出版的年代,同性恋、种族等问题正一起困扰英国,成为公众热点话题。由此看来小说又不乏讽世之社会意义。

  在女性主义尚未兴起之前,《奥兰多》一度被忽略。伍尔芙自己也戏称其为一个“玩笑”。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后现代主义重读现代主义话题的提及,《奥兰多》愈来愈受到评论关注,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典范作家的精华作品。

  标 题: 新发现的伍尔夫笔记与英国批评界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Jan 11 23:33:46 2004), 转信

  新发现的伍尔夫笔记与英国批评界

  刘乃银 04-01-07

  2003年6月14日,约翰·埃扎德在《卫报》撰文宣布,有一本弗吉尼亚·伍尔

  夫早期的笔记本,在伯明翰一位学者的抽屉中沉睡了35年,由于搬家,重见天日。

  笔记共有60页,时间跨度从1909年2月到11月。现在为苏塞克斯大学图书馆收藏。

  7月15日,笔记本以《卡莱尔的房子和其他素描》(Carlyles House and Other

  Sketches)为名由赫斯佩鲁斯出版社出版,编辑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大卫·布拉德萧

  博士,女作家多丽斯·莱辛撰写前言。

  伍尔夫一生勤奋,著述丰富,除小说创作外,还有大量的散文、日记等,供后

  人研究的第一手材料收集得已经十分完全。如今,又出现了一本早期的工作笔记,

  这是研究者们根本没有想到的事情。英国评论界对笔记表示了浓厚的兴趣,认为它

  提供了研究作家当年生活和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布拉德萧说,笔记令人们“看到一

  些伍尔夫的新东西,她的人生一些新的方面,”“拓宽了我们对弗吉尼亚在1909年

  的行踪、交往、社会活动的了解,因为所有7段素描或是和她生活中主要人物或主

  要问题有关,或是和批评家认为人们要注意的她的作品的那些方面有关。”笔记提

  供了新的证据,说明伍尔夫喜欢凡事都要探究真相,“一直有职业冲动,来训练自

  己的‘眼睛和手’,用笔记录说不定某天小说中会有用的事情”。莱辛认为,“笔

  记本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尚处于学徒时期的作家”。展示了“为了未

  来的卓越而进行的五指练习。”简·加达姆虽然认为笔记的内容并不那么重要,但

  是仍然觉得,从“第一句话开始,我们听到无疑是弗吉尼亚探索和追求的声音”。

  1909年伍尔夫写这本笔记时27岁。其时,姐姐文尼莎已经和克莱夫·贝尔结婚

  ,有了一个孩子,自己的绘画事业有所成就,而弗吉尼亚自己却要和弟弟艾德里安

  搬到附近的菲茨罗伊广场29号著名文学家卡莱尔的房子去。弗吉尼亚不是很喜欢这

  里的生活,和弟弟住在一起,相处不很融洽,因此更加想念和姐姐一起生活的日子

  。和姐姐相比,弗吉尼亚的婚姻问题并不顺利。她并不缺乏求婚者,那个布卢姆斯

  伯里的圈子里,就有不止一个人向她求婚,但是都被她拒绝。不过,这一年,她接

  受了长自己两岁的利顿·斯特雷奇的求婚。斯特雷奇博学好文,写了《维多利亚人

  传记》,声名大震。但此公有同性恋倾向,订婚不久,又解除了婚约。个人婚姻问

  题不顺,事业的前景也模糊不清。此时的弗吉尼亚定期地为报纸写书评,主要是为

  《卫报》和《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写作,但是,这方面发表的文章数量已经渐渐少

  了,主要是她想成为小说家。她尝试写小说,但是尚无小说发表。1909年10月,她

  将第一篇虚构作品投稿给一家全国性的杂志,稿件被退了回来。而小说《远航》,

  要到6年后才能出版。

  所有这些给弗吉尼亚精神上带来的痛苦和愤懑,都可以在这本笔记中找到。事

  实上,新发现的笔记的基调远不是轻松欢快。显然,弗吉尼亚个人婚姻问题上的挫

  折,使她对婚姻特别关心。在“汉普斯特”部分,弗吉尼亚写道,“工作过但是没

  有结婚的女性,会有一种特别的神色:优雅但没有性别,倾向于严厉。”小说家简

  ·加达姆认为,这和弗吉尼亚还是未婚女人的状况有关。加达姆甚至认为,“越是

  读笔记,越显得笔记和婚姻有关。”

  大概是弗吉尼亚情绪不好,笔记中对人物的描写,灰暗面用力较多,以致批评

  家担心,人们会误以为笔记本反映的是作家的全部。布拉德萧认为,“我们不应该

  让笔记的语调和内容蒙蔽了我们的眼睛,看不到和所有真正伟大的艺术家一样,伍

  尔夫和她描写的生活一样难以捉摸,不可分解。”布拉德萧提醒人们,弗吉尼亚“

  在20世纪30年代,不仅要写一部亲犹太人的小说(《岁月》),并且仔细而痛苦地

  审视自己的偏执,审视自己所属阶级的偏执。”“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伍尔夫在作

  家见习期的素描;它们绝不是整个故事。”

  这里提到的关于犹太人的问题,是批评家们对笔记普遍反应比较强烈的地方。

  笔记中有一段速写的标题是犹太人,写到洛布夫人,“……一个肥胖的犹太女人,

  56岁了,皮肤粗糙,眼睛松垂,头发蓬乱……吃的食物,当然是油汪汪的,令人作

  呕。”《卫报》用小标题突出了上面的引文。认为这种对犹太人公然的污蔑性语言

  ,流露出弗吉尼亚早期对犹太人的偏见。简·加达姆也评论道,这样的描写,“现

  在看来令人震惊,哪怕是当时的人们,也会以为令人生厌”。

  但是,批评家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为弗吉尼亚辩护。埃扎德在引用弗

  吉尼亚对犹太人污蔑性的描写的同时,又引用牛津大学教授荷美奥尼·李的话:“

  我一点也不想为写作中的这些非常令人不快的部分找辩护的理由。弗吉尼亚·伍尔

  夫对自己的偏见比其他任何人都持更为批评的态度。”布拉德萧一方面认为这样的

  描写,“明明白白地令人生厌。对‘犹太人’的尖刻在笔记中无有其匹,展示了弗

  吉尼亚反犹太人的令人生厌(如果也是传统的)的一面”,同时他又认为,“弗吉

  尼亚对安妮·洛布夫人的贬低也许最多可以看作笔记中无处不在的吹毛求疵的一部

  分。”为了给弗吉尼亚辩护,布拉德萧的评论文章标题就是,“过些时候,她将痛

  苦地审视自己的偏执”。布拉德萧明确地指出,笔记展示的弗吉尼亚并不十分令人

  愉快,因此,读者需要“注意在她最伟大的小说中将强调的一些东西。”言下之意

  ,成熟的弗吉尼亚才是较为真实的弗吉尼亚。

  比较而言,小说家莱辛则更愿意接受笔记中展示的那个弗吉尼亚,虽然同时她

  也认为,笔记中的弗吉尼亚并不是全部。莱辛并不隐晦笔记有势利和反犹太人倾向

  。她认为,弗吉尼亚和她的朋友是一群放荡不羁的艺术家,“敏感,喜欢艺术”,

  “提倡真正的趣味”,“鲜明地反对自己的时代”,因此,看到弗吉尼亚在笔记中

  对各个阶层的人表示不满,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莱辛认为,弗吉尼亚属于当时一些

  放荡不羁的艺术家,他们不仅反对中产阶级的庸俗,也反对劳动阶级,他们的势利

  “不仅可笑,而且有害,是使人狭隘的无知。”因此,笔记中的偏见,有些属于这

  些艺术家,有些则是弗吉尼亚自己的。但是,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弗吉尼亚对

  时俗持批评态度,批评起来不留情面,有时甚至有相当的偏见、偏激,好走极端。

  比如,弗吉尼亚强调写作中的纤细和敏感,对不以纤细和敏感见长的作家并不欣赏

  。这当然有偏见,但这是真实的弗吉尼亚,而这个真实的弗吉尼亚往往被人们忽视

  。

  从这个角度出发,莱辛对近期上演的影片《时时刻刻》(The Hours)进行了

  深刻的批评。她认为,**塑造的伍尔夫,不是真实的伍尔夫,是女作家同时代人

  会感到惊讶的伍尔夫。**给人们的,是“一个敏感的,痛苦的女小说家形象”,

  而事实上的弗吉尼亚,是个“言语恶毒,不讨人喜欢的女人”,并且“满嘴脏话,

  尽管带着上层社会的腔调”。真实的弗吉尼亚,像其他女性作家一样,追求真理,

  但是追求真理的女作家当时并不被人理解,而笔记中对詹姆士·斯特雷奇及其剑桥

  朋友的描写,便是例证。莱辛认为,弗吉尼亚的尖刻,也是她面对敌视女性的社会

  的一种反应,“后人似乎不得不使弗吉尼亚变得温柔、可敬、平和、优雅,于是便

  看不到那粗鲁、苛刻、声音刺耳的部分,而这些也许是创作的源泉。弗吉尼亚最终

  以文质彬彬的女文人告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我认为我们当中谁也没有想到扮

  演伍尔夫的会是一个年轻漂亮时髦的姑娘,不苟言笑,永久的蹙眉显示,证明她有

  许多艰深的思想,正在深思……天哪!这个女人不生病的时候享受生活;喜欢聚会

  ,朋友,野餐,远足,短途游览。”

  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注重作者的社会态度,不溢美,不为尊者讳,力求客观

  ,寻找一个真实的弗吉尼亚,我以为这是英国批评界主流对新发现的弗吉尼亚的笔

  记采取的基本态度。

  稿件来源:中华读书报

勃朗特姐妹故居博物馆座落在西约克郡霍沃斯镇。从伦敦国王十字站乘火车到利兹,约三小时。从利兹乘火车到基斯利,然后转乘蒸汽小火车可达霍沃斯小镇。因为转乘次数多,耗时长,所以一般的游客很难去到那里。蒸汽小火车只夏天才有,且班次不多,季节前后只能从基斯利乘公共汽车到霍沃斯。当然,去那里游览的最好方式是在伦敦租一辆车,自已开着一路北上,赏尽北英格兰的景色。

《简爱》作者夏洛特经历过四次求婚,一次疯狂的单相思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

约克郡的荒野,的确与英格兰南部和苏格兰的荒原有很大的不同,似乎更苍凉,更原始,更野性。这里的确是诞生《简爱》和《呼啸山庄》的不二之地。

勃朗特故居博物馆是以前的霍沃斯牧师寓所。三姐妹的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毕业后先在康沃尔教区任职,然后于1820年带着妻子和6个孩子搬到这里,任霍沃斯教区牧师长。自此至1861年,勃朗特全家都生活在这里。除了安妮,全家人都在这里去世并安葬在这里。享誉世界的三姐妹的全部文学作品,都是在这座乡间寓所里完成的。虽名气没有三姐妹大,但老勃朗特和三姐妹的兄弟布朗威尔都有小说和诗集正式出版。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文学之家。勃朗特故居博物馆现由勃朗特协会拥有和管理,该协会成立于1893年,是英语世界最古老的文学协会之一。《简爱》作者夏洛特经历过四次求婚,一次疯狂的单相思

这是一幢建于1778年乔治王朝时期的两层楼石头住宅,除保留了当年的房间陈设和布局,博物馆主要展示的是三姐妹的手稿、笔记、书信、及各种版本的作品,当年登载小说评论的报纸,以及他们日常生活的玩具,缝纫工具等。遗憾的是博物馆内严禁拍照。

《简爱》作者夏洛特经历过四次求婚,一次疯狂的单相思

对夏洛特的《简爱》和艾米莉的《呼啸山庄》,无论是小说还是各种版本的**,早就烂熟于心,但真正置身于100多年前她们生活创作的环境,还是有一种因无法想象带来的冲击。21世纪,交通工具如此发达的今天,要从伦敦来到霍沃斯,尚且如此大费周章。可以想象的是,19世纪中叶的霍沃斯,牧师家庭的三姐妹的生活,是多么远离尘世,多么孤独封闭又多么丰富自然。这里现在也只是一个小村子,100多年前,这里恐怕少见人烟。北英格兰的气候,潮湿多风,冬天漫长而寒冷。寓所内,有钢琴,有图书室,有温暖的壁炉陪伴兄弟姐妹们在雨雪天和漫漫冬夜阅读讨论写作。寓所外,是无边的荒原沼泽,是一望无际的石楠花与各种色

--1--

1874年1月25日,在英国驻法国大使馆二楼的一间产房里,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鲜活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

这个皮肤白皙,头发金黄,有着棕色大眼睛的男宝宝就是之后享誉世界文坛的伟大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为了扩充军力,法国政府立法强迫在法国出生的外国男孩加入法国国籍,以便将来对其征兵。

为了逃避这条法律,英国驻法国大使馆在使馆二楼设立了一间产房,让那些大法官、和与法庭有直接关系的人的太太在英国领土上生孩子。

毛姆的父亲罗伯特奥蒙德毛姆是声名显赫的律师,是英国大使馆的半官方法律顾问,自然享受这一特殊待遇。

毛姆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前面的三个哥哥都被送到英国读书,只有过节才回来。所以毛姆从出生就过着被娇纵溺爱的独子生活。

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心爱的母亲完全属于他一个人,身边有照顾他的法国女佣,香榭丽舍大道是他童年的游乐场,这样的生活要多嗨皮,就有多嗨皮!

然而,快乐止于1882年1月31日。

这一天, 8岁的毛姆失去了他深爱的母亲,41岁的伊迪斯患肺结核过逝,这成了他一生镂心刻骨的伤疼,直到垂垂老矣,都让他难以释怀。

毛姆一辈子都将母亲的照片放在床头,还有她的一缕长发,成了他一生最珍贵的两份财产。

《人性的枷锁》开篇第一章毛姆打开记忆的闸门,追溯了他无法接受失去母亲的痛苦:

当他走进死去的母亲的房间,打开衣柜,用幼小的双臂拥抱母亲穿过的衣服,嗅着那上面尚存的温馨气息,感觉母亲并未走远,仿佛她的吻还在唇边。

书中关于菲利普童年细致入微的描写,基于毛姆真实的经历。

或许上天嫉妒他之前太幸福,两年后,上帝将他的父亲也带去了天堂。

10岁的毛姆成了孤儿。

他被牧师叔叔收养,像一叶扁舟漂洋过海来到了陌生的英国。

没有了父母,溺爱、欢乐、温暖、奢华的生活都成了过去式。

之后的童年,再无晴天,像雨打浮萍,孤苦无依。

母亲生前常陪毛姆喝下午茶,带他参加各种社交活动。那时,他是一个开朗自信的小男孩,常给客人们背诵诗歌,表演节目。

与巴黎生活天壤之别,黑马厩镇叔叔家的生活单调无趣。

因为缺少爱,毛姆变得孤僻、自卑,甚至患上了口吃的毛病。这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耻辱。

毛姆童年的不幸,大多要归咎于自私的叔叔。

在叔叔家,他每个星期可以吃到一枚鸡蛋上切下来的一小片蛋尖,剩下的则由叔叔独自享用。

来到英国九个月后,叔叔把毛姆送到了坎特伯雷国王学校,任侄子在寄宿学校里自生自灭。毛姆在同学们的嘲笑与奚落中坚强成长,虽不快乐,可幸好有书籍为伴。

他在孤独中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这为他筑起了一个避难所,他在阅读中舔舐伤口,独自消化对母亲的思念。

坎特伯雷国王学校对毛姆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他的性取向埋下了伏笔。

多年后他和朋友在俱乐部吃饭,他指着一个正用餐的体面绅士说:“我在国王学校时和那个人上过床。”

--2—

1890年,16岁的毛姆离开了坎特伯雷国王学校,成绩优异的他放弃了读剑桥大学的机会,远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开启了留学生涯。

毛姆天资聪慧,然而他的成功靠的却是后天的勤奋与努力。

除了日常课业,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写作。在坎特伯雷国王学校时就曾获得奖学金和穿黑色短礼服的特权。

俗话说:自古牛人皆自律。

毛姆不但自律,还是一个自学狂。

他精通多国语言,阅读量惊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宗教哲学、小说散文,无不涉猎。

“人类存在的原因未知,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来世不存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理论,给了毛姆极大的启发。

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的他,不再信奉宗教。

留学期间,毛姆认识了貌似才华横溢,实则装腔作势的男人布鲁克斯,并把处男之身献给了他。

蒋勋先生曾经说过,他会把身边讨厌的人写进小说里,然后找各种理由原谅他。毛姆亦是如此,可要刻薄许多。《人性枷锁》里肤浅造作的海沃德,原型就是布鲁克斯。

所以,千万不要得罪会写小说的人,因为他会添油加醋把你写进小说里。

很快,毛姆看透了布鲁克斯,把他当成废物从心中摒弃。

哲学不能烤面包,谈梦想请先吃饱饭,

有人说,优秀的人从不给自己留后路,这话对,但不绝对。

毛姆就是一个既会给自己留后路,又会全力以赴的人。

这或许和他童年的不安全感有关。

在德国呆了一年多的毛姆重新回到英国。1892年,18岁的毛姆进入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攻读医学。尽管他对医学兴趣不大,五年制的学期又太漫长,但毕业时毛姆还是同时拿到了内、外两科的行医执照,还有妇产科医师提供的职位。

毛姆就是这么牛叉!

五年间他从未放弃过写作。

他说:“我写作是因为忍不住。”

他还说:“不读书,就像我不抽烟那样难受。”

他把日程排得满满的,不愿虚度每一寸光阴。

毛姆不光阅读量惊人,阅读速度也让人叹为观之。他可以短时间内通读莎士比亚、易卜生、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等许多名家经典作品,并抄写熟记部分内容。

福楼拜曾经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想说的是什么,真正能表现他的句子只有一句。”

毛姆受福楼拜的影响深远,简单贯穿了他一生写作的脉络。

在创作初期,他还特别崇拜莫泊桑。

众所周知,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写得精妙绝伦,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的作品设计巧妙,叙事清晰,有很强的现实主义意义。

毛姆的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就是模仿莫泊桑的写作风格。当时毛姆还是医学院的学生。既要完成专业课考试,还要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写作。

有人会觉得毛姆这样的生活简直太乏味了吧?

大写的NO!

毛姆的一生与乏味无缘,绚丽的情感生活是他快乐的兴奋剂。他这样描述自己:“我几乎不停地恋爱,从15岁到50岁。”

毛姆第一次和女人上床就是在医学院时,他去斯特兰德大街招妓,结果毫无悬念,染上了淋病,不得不偷偷去看医生。不过,他还是很高兴,原来他功能“正常”。

20岁时,毛姆就清楚自己是个双性恋者,他尽量说服自己:“我四分之三正常,只有四分之一是同性恋。”可事实正好相反。

1895年4月奥斯卡王尔德因鸡奸罚被判劳役两年。

这个案子使毛姆更加坚定了保护隐私的决心,并对自己同性恋的秘密讳莫如深。

但这并未妨碍毛姆表达自己旺盛的性欲,他行为谨慎,文人的含蓄疏离给他披了一层很好保护色。

--3—

1897年9 月,《兰贝斯的丽莎》一经出版,便收获了大量关注。同年10月毛姆从医学院毕业,第一本书的成功使他决定弃医从文。

然而,《兰贝斯的丽莎》只给毛姆赚到了二十英镑的版税。

他像大多以写作为生的人一样,初期不得不与贫穷抗争。

一次,毛姆参加文学沙龙,他发现身边坐着一个年迈的的公爵。

“你喜欢雪茄吗?”公爵一边问他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大雪茄盒。

“我很喜欢。”几乎买不起雪茄的毛姆说。

“我也很喜欢。”公爵挑出一根雪茄,仔细端详着,说,“赴晚宴时我总是会自带雪茄。说着,他“啪”一声关上盒子,把雪茄又揣回兜里,“我建议你也这么做。”

贫穷带来的屈辱感深深刺痛了毛姆。

一心想要扬名立万的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创作力井喷式的爆发。他可以在八个月内写完一本游记、四个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

要知道,这可是纯手写呀!

“我天生富有洞察力,拥有写对话的诀窍……写作对我来说像呼吸一样自然。”

可是毛姆没有想到,真正的成功还要等上九年。

最终使他名利双收的也不是小说,而是戏剧。

这期间,他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吃闭门羹是家常便饭,是钢铁般的意志让他挺了过来。

1907年10月26日,喜剧《弗雷德里克夫人》被搬上舞台,毛姆一夜成名,被冠以英格兰剧作家的称号。

“我的成功是壮观的、始料不及。”毛姆这样回忆道。

他终于不用为钱发愁了,不用为钱和情敌争风吃醋了。

有许多时髦的女主人追逐他,还有许多他喜欢的帅哥满足他的欲望。

毛姆成了票房保障,几乎写一部火一部,他成了与和萧伯纳齐名的大人物。

然而,成功并没有改变毛姆,他仍然勤奋、仍然自律、一个月写一部戏对毛姆来说很轻松。

十年磨一剑,让他对成就的本质看得很清楚。

改变最大的是毛姆成了大富翁。

有才有颜还有钱,必然会招来嫉妒。尤其毛姆喜欢将身边的人写进书里。有人将他告诉上法庭,有人说他剽窃……

毛姆可不是好惹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有一次,怪人克劳利因为毛姆把他写进了《魔法师》,列了一个单子说毛姆剽窃,这个做法让毛姆厌恶不已。

毛姆的朋友凯利曾给克劳利画过一张像,他建议凯里把这张画像送给皇家艺术学院,并在上面注上标题:“婊子养的”。

……

毛姆的毒舌可见一斑。

其实,他的叔叔、婶婶、哥哥、还有他爱的男人和女人们,包括弗吉尼亚伍尔夫、高更等许多名人都可以在他的小说里寻到踪影。

连丘吉尔都和他签订君子协议:“如里你保证永远不取笑我,我也保证永远不取笑你。”

这个丘吉尔就是日后的英国首相。

当时丘吉尔任内阁大臣,有一天深夜大家在斯托克庄园喝酒聊天,毛姆突然插了一句话,吓了丘吉尔一跳:一个自以为是的年轻人正从作家的角度满嘴胡说。

丘吉尔立刻默了声,大家放声大笑。

--4—

毛姆从来没有写过王尔德,这个主题太危险。

王尔德公开宣称,任何人都无权谴责他人的行为,每个人都应该走自己的路,去他想去的地方,按照他自己选择的方式生活。

毛姆十分认同。

这话放到今天,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当时的英国同性恋并不合法。

王尔德同性恋曝光后,名利尽失,出狱没几年就死了。

男人对男人的爱是“没法说出口的爱。”

毛姆对王尔德的社会圈子很感兴趣,比如王尔德的第一任男情人,和王尔德交往过的女人,还有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

当年王尔德正是因为与昆斯贝理侯爵的儿子道格拉斯相恋,被侯爵公然揭穿了同性恋的身份,锒铛入狱。

毛姆尽可能在这些人的身上了解死去的王而德。

他和王尔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毛姆要幸运得多。他巧妙的避免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

毛姆一生从不缺少男性情人,但他真正爱过很多年的女人只有一个,她的名字叫埃塞尔温西尔维娅琼斯,大家都叫她苏。

这个金发碧眼,散发母性光辉的姑娘,可把毛姆迷住了。

两人第一次发生关系后,苏问毛姆:“你觉得这段关系能持续多久?”

毛姆玩笑的说:“六个星期。”

可事实持续了八年。

1913年12月,毛姆向苏求婚被拒,两周后,苏嫁给了伯爵之子。

失去苏,毛姆备受打击。他把她写进了《寻欢作乐》里,那个栩栩如生的罗西,原型就是苏。

不久,毛姆邂逅了西里尔。

这次艳遇是毁灭性的。

西里尔是有夫之妇,正和丈夫分居,毛姆只是她众多情人中的一个。也是她最满意的一个。

毛姆富有、时髦、又是单身一枚,他成了西里尔眼有的猎物。直到西里尔想方设法怀上了他的孩子,毛姆才意识到中了这个女人的圈套。

1917年5月26日,女儿丽莎两岁,毛姆被迫娶了西里尔。

无爱的婚姻简直是场灾难。

西里尔市侩、虚荣、爱钱如命,她曾把毛姆从中国买给她的翡翠项链偷偷卖掉,又向保险公司索赔。

更奇葩的是,她把家里当作展览厅,出售毛姆用过的家具。毛姆常常发现前一天坐过的沙发不见了,用过的桌子也不见了。

他们不停的争吵,和西里尔上床毛姆需要充分调动想象力,有一阶段他甚至想要自杀。

这场纠缠维持了十二年,离婚时西里尔狠狠敲了毛姆一笔。

“她把我的生活变成了十足的地狱……她不停从我要钱,她的嘴像妓院的门一样敞开着。”

瞧瞧,人家毛姆连骂人都比喻得这么恰当!

牛掰呀!

精彩远不止这些。

毛姆还曾与俄国的亚历山德拉克鲁泡特金公主有过短暂的恋情。连哥哥都惊讶他居然把一个真正的公主弄上了床。

--5—

毛姆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1914年8月,第一次大战打响,毛姆向红十字会申请做一名志愿者奔赴前线。

他爱国,爱冒险,不爱墨守成规。

战争是残酷的,毛姆抬着担架,穿梭在炮火连天的战场,看死尸堆成小山,看伤兵哭喊震天。

也是在这场战争中,他和来自美国红十字会的志愿者,22岁的帅哥杰拉德哈克斯顿一见钟情。

哈克斯顿以秘书的身份陪伴了毛姆三十年。

毛姆离婚后,两人定居在法国玛莱斯科别墅。

玛菜斯科别墅位置绝佳,面朝大海,背对阿尔卑斯山,西边是尼斯和戛纳,东边是意大利的里维埃拉,美得不可方物,你能想到的所有奢华都在这里。

关于毛姆一生最深爱的这个男人,外界褒贬不一。

有人说,杰拉德长着一张不知检点的脸。

还有人说他是个骗子。

杰拉德时常充当皮条客,给毛姆介绍年青美貌的男子,他自己在外面也风流不断。

而毛姆在和杰拉德相恋时,暗地里又和英国18岁的男孩艾伦搞在一起。

这个艾伦,就是后来搞得毛姆和女儿决裂的那个小人。

这是后话。

总之,毛姆和杰拉德的关系令人难以琢磨,爱得复杂。

再说毛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迫切希望从事与战争有关的工作。于是他受雇英国情报局,当起了间谍。

别看毛姆是个业余间谍,却是一群职业间谍的头目。

他以作家身份作掩护到中立国瑞士,收集德国发过来的情报。

1917年8月,毛姆又被派到俄国,游说当时的总理克伦斯坚持做战。毛姆第一次见克伦斯就觉得他不值得协约国的支持:“他看起来很不健康,像个筋疲力尽的男人。”

正如毛姆所料,这次行动失败了。

但毛姆的表现,还是受到了英国当局的高度肯定。

后来,毛姆根据这段经历创作了《英国特工阿申登》。

虽然这本书大受读者欢迎,但评论界并不待见它。《纽约时报》甚至评论:“这是萨默塞特毛姆'挂二档'写出的样品。”

有趣的是,这本间谍小说被英国军情处当作了工作手册。还启发了苏联军情部门对英国间谍小说的研究。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毛姆这个间谍又当起了英国宣传员。这期间他通过催眠治疗,在公众场合讲话已经完全不结巴了。

毛姆利用自己在法国和美国的影响力四处演讲、写文章,上广播节目,接受访谈,目的只有一个:帮英国拉同盟。

战争结束不久,毛姆又致力于慈善。

他设立了“毛姆文学奖”,资助文学创作者旅行。还为国家大剧院筹建出钱出力,1951年,他一次性捐出了80幅藏画。

意外的是,毛姆还为母校坎特伯雷国王学校捐款建图书馆、修网球场、盖楼,还捐赠了大量的书籍和家具,并要求死要葬在这里。

要知道,当年毛姆在国王学校读书时,过得并不愉快。

看来,时间能冲一切,伤口终会愈合。

功成名就的毛姆,还经常去给叔叔婶婶扫墓。

--6—

毛姆有旅行癖。

咱们旅行花钱,人家毛姆旅行挣钱。

……欸,别误会,毛姆当过医生、当过作家,做过间谍,可没做过导游!

他曾在给一个年轻学生的信中说:“作家不能等经历来找他,他必须出去找经历。”

毛姆是个现实主义者,他的想象力要以事实为基础。

所以,他热衷在旅行中找灵感,积累素材。

每到一处毛姆至少写一本书,有时候写个三五本都不成问题。

好吧,人家毛姆不但牛叉、牛掰、还牛出了天界!

1916年,毛姆和男秘杰拉德去了法国波利尼西亚的塔希提岛。据说15年前身患淋毒的高更死在这里。

高更为了感谢当时照顾他的一个农民,在三扇玻璃门上画了画。毛姆找到这个农民,可惜,其中两扇玻璃门已经破损,只剩一扇保存尚好。

毛姆立刻提出要买下这扇门,主人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只要价钱够换扇新门就行。

就这样,毛姆仅花了二百法郎就买下了大画家高更的画。

高更的画现今价值几亿美元,真想为那个土著人的无知流泪!

后来,毛姆取材高更创作了《月亮与六便士》。

南太平洋的这次旅行,毛姆还创作出了短篇小说集《一片树叶的颤动》。

1919年,毛姆到访中国写出了三部作品:《苏伊士之东》、《面纱》、《在中国的屏风上》。

毛姆对中国很有好感,他说,“北京是世界上安度余生最惬意的城市之一。”

中国之行,著名学者辜鸿铭给毛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家说着一口流行的英语,在牛津和剑桥读过书,做过晚清大臣张之洞的秘书。

当毛姆热情谈到中西关系时,辜鸿铭大声训斥道:“你们将你们邪恶的发明强加给我们,可是你们知道我们是一个对机械有天赋的民族吗?当黄种人也可以制造出同样精良的枪炮并迎面向你们开火时,你们白种人还剩下什么优势呢?”

毛姆把老先生的慷慨陈词记在了本子上,后来原封不动用在了《苏伊士之东》的李泰成身上。

为辜鸿铭点赞,有骨气!

隔年,毛姆又去了新加坡、曼谷、文莱……他走到哪儿故事就写到哪儿,一生携情人足迹遍布了半个地球。

--7—

毛姆一生风花雪月,可只有丽莎一个女儿,还是被西里尔暗算生下的。

十分富有的毛姆很疼爱这个女儿,他给丽莎买车买房,还资助四个外孙。他本打算死后把全部财产都留给丽莎,可是架不住情人的枕边风。

毛姆70岁时,情人杰拉德病逝,毛姆痛彻心扉。

30年间,毛姆对小自己16岁的杰拉德宠爱有加,送他豪车、游艇,设立信托基金让杰拉德后半生衣食无忧。

毛姆对情人那叫一个慷慨啊!

杰拉德死后艾伦成功上位。

这时,34岁的艾伦早没了当年秀气的外表,变成了一个胖乎乎的中年大叔。尽管如此,毛姆还是很愿意艾伦陪在身边。

毛姆有个侄子叫罗宾,也是同性恋。

毛姆对这个侄子视如己出,资助他完成学业,也为他设立了信托基金。罗宾一心想成为作家,毛姆虽然觉得他没有天赋,还是尽力在文坛帮他一把。

可惜罗宾太不争气,他酗酒、乱花钱、品行不端,在毛姆死后不久就开始兜售叔叔的隐私,告诉全世界毛姆是同性恋。

罗宾和艾伦的关系十分要好。

正应了那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艾伦单纯可爱的嘴脸全是装出来的,他伪善的面孔下隐藏着篡夺毛姆财产的野心。

可叹,毛姆一生阅人无数,老年竟遭艾伦算计。

尽管毛姆对艾伦的感情没有杰拉德炙热,但却同样慷慨。

毛姆给艾伦的赠予,足够他这辈子挥霍的了。

既便如此,艾伦仍不满意。

玛莱斯科别墅里有九件藏画是毛姆以女儿的名字购买的,其中,还有毕加索的一幅画。

事实上,这时的毛姆已经立好遗嘱,将所有的钱和别墅里的东西,还有版权,都留给女儿和四个外孙。

毛姆常在女儿来访时谈论他的遗嘱,并将巨额遗产的细节交代得清清楚楚,“我想让你知道你将非常富有,”他告诉丽莎:“你将是一个极其有钱的女人。”

可见丽莎在毛姆心中的地位。

1960年,由于担心被盗,毛姆决定将所有藏画进行拍卖,包括高更画在门玻璃上的那幅画。

艾伦借机,挑拨离间,说丽莎只对毛姆的钱感兴趣,并抓住毛姆对前妻的怨恨,让毛姆相信丽莎并非他亲生女儿。

随后,又想方设法阻止丽莎和父亲见面,并威胁丽莎让她放弃卖画的钱。

年近90岁的毛姆,头脑已经昏聩,他被艾伦操控了,这直接导致了丽莎和父亲对簿公堂。

最后,丽莎只得到了那九幅画50%的拍卖款,和玛莱斯科别墅的所有权。

1965年12月16日凌晨,毛姆病世。

艾伦如愿以偿成了大富翁。

但是,伟大的毛姆还是留了一手,鉴于自己的遗产巨大,艾伦根本花不完。

所以,毛姆在遗嘱中注明艾伦死后剩下的钱都捐给伦敦皇家基金,用来救济贫困作家。

哈哈……毛姆不愧是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人。

他的一生远比故事精彩多了。

森林沐雨

20180902

本文参考书目:

安徽文艺出版社 赵文伟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叶尊 译

时代文艺出版社 苏福忠译

重庆出版社 阮景林 译

现如今,互联网已经走入了每家每户,大家无时无刻都在拿着手机,与世界各地的人能够瞬间联系到,而这一切,除了我们常说的基础的通讯设施建造之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每个网站乃至每个APP背后的程序员,正是他们用二进制代码,编制出来各种交互动作的程序,才能够一一实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需要。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那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虽然是一位白富美,但他却将自己的精力,全然扑在了程序这件事上。

在二战时期,由于情报的需要,各国之间都会用自己的加密代码,而破解这种加密代码的方式,如果使用人工,那么可能几百年都无法完成一列文字的破译,但通过二进制的机器运转,编写好破解的代码以及程序,就可以轻松的获取到敌军的情报。

小编说的以上内容,其实就是图灵在二战时期所做的事情,也有导演将这件事真实的历史事件,拍摄成了一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去观看。

在当时,对于程序员的需求是非常大,但由于经济水平的落后,很少有人接触到这个行业。在层层选拔时,让图灵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这个白富美的女孩子艾琳,不仅精通程序编码,而且一点就透,同时,也是他一路指导图灵的生活,以及和同事之间的交际关系,才得以保障图灵在有好的研究环境,来从事密码破译和程序编写的工作,不被外人打扰。虽然在影片的结尾,乃至是真实的历史当中,最后结局并不那么美满,但他对于程序的奉献,是可以载入历史的史册当中。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金波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我飘落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小河里,

变成一滴水,

和小鱼小虾游戏

飘到广场上,

去堆雪人,

望着你笑眯眯?

亲亲她,

然后就快乐地融化。

……

《爸爸的鼾声》

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车,

它使我想起,

美丽的森林。

爸爸的鼾声,

总是断断续续的,

使我担心火车会出了轨。

咦?

爸爸的鼾声停了,

是不是火车到站了?

《致老鼠》

我喜欢你们——

一双机灵的眼睛,

粉红的耳朵 。

虽然爱做坏事可我还是喜欢你们。

如果我到了你们的王国,

一定要你们,

洗脸、洗手、洗澡、刷牙。

还要教会你们,

自己劳动,

做事不要偷偷摸摸。

我还要给你们,

介绍个朋友——

它的名字叫猫。

《 其实我是 ……》

其实我是一朵云,

当我在天空 ,

自由的飘动时,

我想这样告诉你。

其实我是一只蝴蝶,

当我在花尖飞舞着,

看见了很多昆虫,

我想这样告诉你。

其实我是一片黄叶,

当我从树上飘落了,

把大地染成金色时,

我想这样告诉你。

《坐火车》

爸爸带我坐火车,

火车开动的时候,

窗外的东西就动了起来;

山开始往后退,

树也往后退,

房子也往后退……

哇!什么东西都往后退,

好怪好快啊,

我们都不用走路,

一下子就到了台北。

《秋姑姑》

我们

想起秋姑姑

就想起收获

我没有见过秋姑姑

但我猜秋姑姑的脸儿

是红红的

圆圆的

胖乎乎的

我没有看见过秋姑姑

但我猜秋姑姑

是一个画家

秋姑姑一来

就给果树和庄稼

抹上了金黄的

火红的颜色

秋姑姑啊

忙着呢

——她给所有的

箩筐和麻袋

都装上了

饱满的粒子

沉甸甸的果子

果子爱嘟着嘴巴

提个意见说:

罗筐太小

装不下!

秋姑姑啊

她真好

她给我们送来了

一阵阵凉风

使得那

给村里看场院的

小弟弟、老奶奶们

把手上的蒲扇

一把,一把收起来

秋姑姑啊

披着露珠来到

踩着霜花

悄悄地走了

她给我们留下了

又一个丰收的喜悦

《捉月亮的网 》希尔沃斯坦(美)

我做了一个捉月亮的网,

今晚就要外出捕猎。

我要飞跑着把它抛向天空,

一定要套住那轮巨大的明月。

第二天,假如天上不见了月亮,

你完全可以这样想:

我已捕到了我的猎物,

把它装进了捉月亮的网。

万一月亮还在发光,

不妨瞧瞧下面,你会看清,

我正在天空自在地打着秋千,

网里的猎物却是个星星。

莫利斯·卡列姆(1899--1978),比利时诗人。一生出版了50多部诗集,获得多种文学奖。1972年在巴黎获得“诗坛宗主”的称号。主要作品有诗集《母亲》(1935),《神灯》(1947),《最可爱的人》(1967)等。

《我学写字》

当我学着写“小绵羊”,

一下子,树呀,房子呀,栅栏呀,

凡是我眼睛看到的一切,

就都弯卷起来,像羊毛一样。

当我拿笔把“河流”,

写上我的小练习本,

我的眼前就溅起一片水花,

还从水底升起一座宫殿。

当我的笔写好了“草地”,

我就看见在花间忙碌的蜜蜂,

两只蝴蝶旋舞着,

我挥手就能把它们全兜进网中。

要是我写上“我的爸爸”,

我立刻就想唱唱歌儿蹦几下,

我个儿最高,身体最棒,

什麽事我全能干得顶呱呱。

《我的风筝》

把我带去吧,我的风筝,

快快把我带上蓝天!

我要在天上飞行,

我要在天上盘旋,

我要像鸟儿那样飞呀飞,

飞过大海哟 ,飞过大洋。

把我带去吧,我的风筝,

快快把我带上蓝天!

在天空看看世界有多棒,

去看全世界的小朋友有多好,

我要同他们手拉手,

我要同他们一起欢笑。

把我带去吧,我的风筝,

快快把我带上蓝天!

《善良》

要是苹果只有一个,

它准装不满大家的提篮。

要是苹果树只有一个,

挂苹果的树杈也准覆不满一园。

然而一个人,要是他把

心灵的善良分给大家,

那就到处都会有明丽的光,

就像甜甜的果儿挂满了果园

《妈妈 》

我一定要说出来,

说出你给我的

一片感激之情。

你给我这麽多我喜欢的树,

你给我这麽多我喜欢的鸟,

你给我这麽多张开花瓣的星星,

你给我这麽多写诗作歌用的词语,

你给我这麽多向我敞开的心灵,

你给我这麽多歌喉甜润的少女,

你给我这麽多供我紧握的亲善的手,

还给了我这颗童稚的心——

它对生活无所企求,

就只希望有一阵阵风,

把我理想的风筝送上蓝天。

绿原(中):介绍见新诗库。

《小时候》

小时候

我不认识字,

妈妈就是图书馆。

我读着妈妈——

有一天,

这世界太平了:

人会飞……

小麦从雪地里出来……

钱都没有用……

金子用来做房屋的砖,

钞票用来糊纸鹞,

银币用来飘水纹……

我要做一个流浪的少年,

带着一只镀金的苹果,

一只银发的蜡烛

和一只从埃及国飞来的红鹤,

旅行童话王国,

去向糖果城的公主求婚……

但是,妈妈说:

“你现在必须工作。”

几米(中):台湾连环画作者,他给连环画配的诗很有情趣。

《角色互换》

说好的,角色互换。

今天你当爸爸,我当宝宝。

你推我走进公园,我咬着奶嘴一脸的无辜。

我哇哇哭闹,你严厉叫骂。

路人依旧赞叹你的可爱,谴责我的荒谬。

他们忘了我们的约定,

今天我是宝宝,你是爸爸。

《 蜗牛》 杨唤

我驮着我的小房子走路,

我驮着我的小房子爬树,

慢慢地,慢慢地,

不急也不慌

我驮着我的小房子旅行,

到处去拜访,

拜访那和花朵和小草们亲嘴的太阳

我要问问他:

为什么他不来照一照

我们的那样又湿又脏的鬼地方?

米尔恩(1882--1956),英国著名剧作家,小说家,童话作家和儿童诗人。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 。一生主要童话有《小熊温尼。菩》(1926),《菩角小屋》(1928)等;儿童诗集《当我们还很小的时候》(1924),《我们已经6岁了》(1927)等。轻喜剧《皮姆先生过去了》,《迈克尔和玛丽》;儿童剧《假象》。此外还有侦探小说《红房子的秘密》等。

《 窗前》 米尔恩

我的两个小雨点,

等在玻璃上面。

我在等着看它们,

哪个赛跑得冠军。

两个雨点俩名字,

一个叫约翰,一个叫詹姆斯。

詹姆斯先开了步,

我的心里望它输。

约翰怎麽还在等?

我的心里望它赢。

詹姆斯跑的渐渐慢,

约翰像是阻拦。

约翰终于跑起来,

詹姆斯的步子又加快。

约翰冲下窗子一溜烟,

詹姆斯的速度又在减。

詹姆斯它碰到一点灰,

约翰在后面紧紧追。

约翰能不能追上?

(詹姆斯可给灰把路挡。)

约翰一下追过它。

(詹姆斯跟苍蝇在拉呱。)

约翰到了,第一名!

瞧吧,窗上太阳亮晶晶!

《跳》

有只知更鸟去了,

跳呀 ,跳呀,

跳呀 ,跳呀,跳。

无论如何我要告诉它:

走路别这麽跳呀跳。它

说它不能停止跳,

如果它停止跳,

它就啥地方也去不了。

可爱的知更鸟,

那就啥地方也去不了。。。。。。

这就是为啥它走路

总是跳呀,跳呀,跳呀,

跳呀,跳呀,

跳呀,

跳。

铁甲骑士

我是个铁甲骑士

我紧紧扣上我的甲胄

然后我打量着四周

我,最爱冲锋陷阵援助战友

最爱到魔鬼的巢穴里去搭救战友

这就得同魔鬼们发生一场恶斗

有时候战斗刚刚开始

我就担忧也许魔鬼会取得胜利。。。。。。

然而我想我决不能失败

毕竟他们是魔鬼而我是铁甲骑士

《小山上的风 》

没有一个人知道,

没有一个人能告诉我:

风从什麽地方来,

风到什麽地方去。

它从某个地方飞来,

以它最快最快的速度,

我总是没法儿留住它,

我拼命跑也赶不上它的脚步!

如果我放掉手中

那系在风筝上的绳索,

那麽风筝就会随着风

飘上一天一夜也难说。

我将去寻找风筝,

看它停落在哪个山坡;

我知道那就是风

曾经在那儿留下脚步。

因此我就能告诉大家:

风到什麽地方去过。

但风是从什麽地方来的,

还是没有谁能说个清楚。。。。。。

《我喜欢你,狐狸》

作者:高洪波

你是一只小狐狸

聪明有心计,

从乌鸦嘴里骗肉吃

多么可爱的主意!

活该,谁叫乌鸦爱唱歌,

呱呱呱自我吹嘘!

再说肉是他偷的,

你吃他吃都可以。

也许你吃了这块肉

会变得漂亮无比!

尾巴像红红的火苗

风一样掠过绿草地。

我喜欢你,狐狸,

你的狡猾是机智,

你的欺骗是有趣。

不管大人怎么说,

我,喜欢你。

《就差一点》

作者:聪聪

他平时有个口头语:

“就差一点儿,没关系……”

他吃饭,爱剩碗底儿,

奶奶说他他爱答不理:

“就差一点儿,

没关系……”

他上学,经常迟到,

总是追着老师进课堂去:

“就差一点儿,

没关系……”

去游园,集合坐汽车,

汽车开动了他才赶去:

“就差一点儿,

没关系……”

啊,一眨眼他就长大了,

总算当了个工程师。

他来到自动化餐厅,

想吃“兔肉”,却写成“免肉”哩,

结果机器人把饭送来,

叫他吃了一顿素的;

就差一点儿,没关系!

他带着图纸来到工地,

把15米写成15米,

嚄!结果大楼门旁的窗户,

从一楼一直盖到六层楼去;

就差一点儿,没关系!

他飞到一个星球去考察,

应准时乘飞船离开那里。

结果他仍然迟到了,

飞船把他一个人留在了那里……

就差一点儿,没关系!

也许,这个故事讲得不够准确,

啊,但愿这并不是真的。

《雨后》

作者:冰心

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

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

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

把水花儿溅起多高。

他喊:“妹,小心,滑!”

说着自己就滑了一交!

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

嘴里说:“糟糕——糟糕!”

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

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

紧紧地跟在这泥裤子后面,

她咬着唇儿,

提着裙儿,

轻轻地小心地跑,

心里却希望自己

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1959年6月23日

《雨》——金波

窗外,

已经下起了雨。

可是,妈妈,

你不要阻拦我呀,

我要到雨中去。

我戴上草帽。

我跑到雨里。

我变成一把伞。

伞在风雨里飞着,

给没带伞的行人遮雨。

当雨停了,

我就又飞走了,

飞进雨后翠绿的树林里。

妈妈,也许你不见了女儿,

你很着急,

你怕我淋湿了雨。

你跑到街上,

问雨后的风,

问天上的虹,

问每个行人:

我的女儿,她在哪里?

你来到林中,

问小鸟,

问花朵,

问叶子上滴落的雨滴:

我的女儿,她在哪里?

它们都说:

那可是个淘气的小姑娘呀,

她又在和我们捉迷藏吧,

谁知道她会藏到哪儿呢!

雨后。

林中。

蘑菇洒了一地。

它们最喜欢在雨后游戏。

妈妈,当你伸手刚要采下那个最白,

最胖的蘑菇时,

忽然,

它变了,

变成了你的女儿,

她眨巴着眼睛,

笑眯眯地望着你

——妈妈,我又回来了!

你看,我仍戴着草帽呀,

草帽上还挂着彩色的雨滴。

《狗尾草》——金波

那些红的野花。

紫的野花。

蓝的野花,

都没有了。

这儿,只剩下一片青草。

别人都采到了花儿,

老师,我呢?

怎么,您就给我揪一把狗尾草?

我撅着嘴,

望着那一把狗尾草,

只见它在老师的手里,

扑棱棱,

摇一摇,

扑棱棱,

跳一跳,

一会儿,

变成了一只小狗,

送给我,

我抿嘴笑了;

一会儿,

变成了一只小猫,

送给我,

我拍手跳了;

一会儿,

又变成了一只毛茸茸的小鸟,

送给我,

我举着它到处飞跑!

……从那天起,

我们也都喜欢狗尾草,

因为我们的小手呀,

也变得和老师的手一样灵巧!

《带雨的花》——金波

我是您不听话的孩子,

我偷偷地跑出了家。

穿过树林,

走过小桥,

在明亮的湖岸上,

我尽情地玩耍。

我忘记了您,

也忘记了家,

请原谅我,妈妈。

我去追赶蝴蝶,

它飞进了树林,

躲进了一朵小花。

我不愿再去捉它,

因为那朵小花,

就是它香甜的家。

我在湖边,

看一位叔叔钓鱼,

一条条青绿的小鱼真像鲜嫩的豆荚。

我还看那位老爷爷,

用一根羊骨头做诱饵,

就网上来那么多蹦蹦跳跳的小虾!

我向叔叔要一条小鱼,

我向老爷爷要一只小虾。

我说,

我保证不会吃掉它,

我家有个大鱼缸,

给它们做家,

让它们在那儿长大。

忽然,

下起了雨,

雨点儿又急又大,

打在脸颊上,

又疼,又麻。

人们都在跑,

这时,我才想起了家,

想起了妈妈。

望着雨天,

我想起了妈妈最喜欢这带水珠儿的鲜花。

我在雨中,

采着野花,

采了一把,

又一把。

我那么高兴,

因为我能送给妈妈一束带水珠儿的鲜花!

我往家走。

我又有些害怕。

我是个不听话的孩子,

刚才,我真不该偷偷地跑出了家。

也许就因为这个我会挨妈妈一顿骂,

甚至一顿打?

望着手中带雨的花,

我在想,

妈妈,您会吗?

《红蜻蜓》

低低地飞,

低低地飞,

你这红靖蜒,

你丢失了什么?

飞得这样低,

飞得这样低。

草坪里,

铺着嫩绿。

花丛里,

漫着香气。

湖面上,

闪着涟漪。

红蜻蜓,

你丢失了什么?

是被晒干的露水,

还是雨天的记忆?

你也许没有找到你丢失的东西,

你飞得倦了,

伏在我家的竹篱上,

静静地休息。

我悄悄地悄悄地走近了你,

一把捏住了你透明的双翼。

天,

下起了小雨,

一滴,一滴,

提醒着我,

快快回家去!

当我刚刚跑回家,

窗外就下起了大雨。

我把红蜻蜓,

放在绿纱窗上,

它望着窗外迷迷蒙蒙的天地。

难道它还在寻找寻找它丢失的东西?

妈妈,

是您告诉了我,

它在寻找丢失的爱,

那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雨过天晴。

我推开窗子,

放走了那红蜻蜓,

让它飞向晴朗的天空和开花的土地……

也是蜜!

刘饶民的《月亮》:“天上月亮圆又圆,/照在海里像玉盘。/一群鱼儿游过来,/玉盘碎成两三片。/鱼儿吓得快逃开,/一直逃到岩石边。/回过头来看一看,/月亮还是圆又圆。”

《云》

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

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

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

常常忘了回家

《猴子》

猴子像个顽皮的小丑

整天在树上荡来荡去

一会儿拉拉榕树公公的胡子

一会拔掉桃树阿姨的装饰品

二、暗喻法—表现丰富的联想

不说出比喻的事物,读者自己联想

例:

《妈妈 》

妈妈是一个闹钟

每天早晨叫我起床

《妈妈的手》

妈妈的手

可以把白净的米

变成香喷喷的饭

三、阅兵法—表现景物的层次

《树》

春天的树

是花儿们选美的舞台

夏天的树

是蝉儿们唱歌的教室

秋天的树

是水果们睡觉的摇篮

冬天的树

是风儿们赛跑的运动场

《爸爸》

爸爸高兴的时候

说话特别大声

天花板都会震动

爸爸伤心的时候

眼睛呆呆的

好象一个木头人

爸爸生气的时候

好象火山爆发

谁碰到了

谁就倒霉

四、排比法—表现节奏,加深印象

用同一个词或同一种句型描写一件事物

例:

《风》

风儿 微笑

在树上荡秋千

在草原上赛跑

在院子里拿树叶儿玩飞镖游戏

《微笑》

微笑是开在脸上的花朵

微笑是挂在嘴上的蜜糖

微笑比糖更甜

微笑比花更香

(在+地方+事情) (微笑+名词+名词)

(微笑比<名词>更<形容词>)

五、拟人法—活泼可爱、有趣

把事物比拟成人,做人的事

例:1春风叫花儿张开嘴来唱歌。

2太阳睡觉以后,灯就起床了。

3月亮害羞的跑到云里躲起来了。

4露珠儿看见太阳出来

就高兴的笑了。

《汽水》

跟你握握手

你就冒气

请你脱脱帽

你就生气

干干脆脆

一口把你喝下去

看你还

神不神气

六、摹声法—增加趣味

模仿自然万物的声音

例:

《风 》

风最讨厌了

每次都偷偷的掀起我的裙子

然后在旁边大叫

羞!羞!羞!

真是气死我了

《老祖母的牙齿》

时间真是恶作剧

爱在祖母的牙齿开山洞

风儿更顽皮

在那山洞里钻来钻去

嘘!嘘!嘘!

老祖母话儿半天才说一句

去!去!去!

逗得我们笑嘻嘻

七、假设法—写出美丽的希望和想象

使用"假如"、"果"假设语句抒发自己的希望和想象

例:如果我变了风

如果我变成风

就到妈妈工作的地方

替妈妈

把脸上的汗珠

一颗一颗吹干

《如果》

如果我是老师

我要常常上体育课

免得学生失望

如果我是爸爸

我一定要戒酒

免得妈妈常常伤心流泪

如果我是上帝

我要使人类只会笑不会哭

因为

每一个人笑起来都很可笑

八、夸张法—制造特别效果、加深印象

以描写的数量、时间、行为、加油添醋、夸大描写

《交通警察》

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

就是交通警察

因为他有「气功」

只要单手轻轻一推

几十辆车子就一动也不动了

九、疑问法—引起兴趣,深入思考

《螃蟹》

螃蟹!螃蟹!

你为什么嘴巴吐白沫?

是不是刚刚吃过午餐,

正在刷牙漱口?

是不是在流口水, 妈妈

想吃我手里的大苹果?

《皱纹》

老人的脸上,

有一条一条的皱纹;

大海的脸上,

也有一波一波的皱纹;

大海是不是也老了呢?

十、重叠法—诗的〃心跳〃—节奏,注意节奏要和情感一致

白鹭鸶

飞 飞 飞

飞到牛背上 ,

歇歇脚

风来了!

飞 飞 飞

飞到田野上

泡泡水

飞 飞 飞

飞到稻草边

捉迷藏

《扇子》

祖母手上的扇子,

画了一只鸟

祖母搧呀搧!

鸟也飞呀飞!

祖母睡着了,

鸟也睡着了。

十一、故事诗—将故事写成诗

例:

《葡萄架》

葡萄架,高又高,

上边吊着紫葡萄。

紫葡萄,大又圆,

个的个儿,香又甜。

狐狸看见往上跳,

跳了半天构不到。

靠不到,心不甘,

不说自己笨,

倒说葡萄酸。

十二、呼告法—不论是否面对面相见直接呼叫对方使内容更深刻、生动

例:

《换新装》

妈!

花园更换了

彩色鲜美的春装;

树木也换了

淡绿色的新衣裳;

远山脱去灰色的外套,

穿上浅绿色的衬衫;

小草也穿著新的绿裙子,

在春风里摆动着呢!

妈!您看看,

都换了新装啦!

妈!人家都换了新装啦!

十三、对话法—平易近人,如在眼前耳边,易接受

例:

《游戏》

小弟弟

我们来游戏

姊姊当老师

你当学生

那么妹妹呢

小妹妹太小了

她什么也不会做。

我看——

让她当校长算了

十四、对比法—突显内容、性质,包括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动作对比、事件对比、人物对比、空间对比

《私房钱》

爸爸的私房钱,

藏在工作帽上;

妈妈的私房钱,

藏在皮鞋下;

我的私房钱,

藏在肚子里。

《路灯》

白天

路灯是一棵棵的树

晚上

就变成一朵朵的花,

小童话

谭旭东

1春鸟

春鸟是金嗓子的好伙伴

每天一大早

就把我从梦中唤醒

妈妈说春鸟是在召唤我

她要我和她一道到大森林里去

倾听大自然动人的合唱

2笋

悄悄地

拱出大地

想来打听

春天里

树绿的秘密

花开的消息

3石榴

石榴花开了

是夏姑姑扎上了

鲜艳的蝴蝶结

石榴果熟了

是秋妈妈在摇着

收获的红铃

4草帽

草帽上的小洞洞

是我给阳光

开的一扇扇门

你看 阳光钻下来了

他们调皮地踩着我的影子

我的影子上留下了他们的脚印

5芽苞

春天到了

天气暖和了

快点出来吧

小芽苞

别只露出个小头

树皮外面多美

快点出来吧

太阳会给你

穿上绿衣

春风会送给你

甜甜的露滴

6渔火

夜静悄悄的

河水

是一个乖孩子

听月亮妈妈的话

睡觉了

渔夫点亮了渔火

河水

就像睁开了眼睛

在说着梦话

《小童话》

邵燕祥

在云彩的南面,

那遥远的地方,

有一群树叶说:

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

有一群花朵说:

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

有一群孔雀说:

我么想像树一样成长。

《虫和鸟 》

舒兰

把妈妈洗好的袜子

一只只夹在绳子上

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

在阳光中爬来爬去

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

一只只夹在绳子上

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在微风中飞舞。

《收获》

动了 动了

鱼儿上当了

和我的手掌一样大

爸爸说

放了他吧

动了动了

鱼儿被骗了

比爸爸的手掌还要大

我也说

放了他吧

鱼爸爸年纪太大。

哇哈哈又动了

这次大概是

鱼妈妈

她要回家照顾鱼爸爸

她会想念鱼小弟

还是放了她吧。

黄昏时

我们两手空空

轻轻松松

满满在心中。

《大海睡了》

风儿不闹了,

浪儿不笑了,

深夜里,

大海睡觉了。

她抱着明月,

她背着星星,

那轻轻的潮声啊,

是她睡熟的鼾声。

《华伦夫人的职业》完成于1894年,作家萧伯纳通过讲述剧中人物华伦夫人堕落的血泪史,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妇女被迫卖*的敏感的社会话题。此剧刚一上演便深深刺痛了英国上流阶层的心,被认定为“不道德”,“不适合舞台演出”。直到1924年,英国才允许《华伦夫人的职业》在伦敦正式上演,结果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这部戏剧虽然以“华伦夫人”命名,但纵观全文,薇薇才是作者主要描写的对象。她毕业于剑桥大学,对社会有美好的向往,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人们应该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充满智慧的大脑获得正当收入。她在法律事务所的那段日子是她一生中最快活的时候,因为她可以用自己劳动赚来的钱付清自己的一切开销。华伦夫人年少时凄惨落魄的生活深深影响了她的社会价值观,她认为金钱统治着整个社会,主宰着生死,尽管女儿因为她从事妓院总经理这样不正当的暴利职业而决定离开她,她仍不愿放弃自己的职业。

母女两人的冲突是贯穿整个戏剧的主线,她们之间的冲突正是针对华伦夫人的职业。戏剧最初,薇薇对母亲的职业全然不知,华伦夫人从不许女儿看望自己,不希望女儿知道自己的职业,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在戏剧第二幕的时候,薇薇知道了母亲的职业,并与母亲起了争执。第二幕两人的争论是整个戏剧的高潮,薇薇质问华伦夫人:“你是谁?你是干什么的?”“你说你是我的母亲,那么,咱们家里的人在哪儿?我父亲在哪儿?咱们家的亲戚朋友在哪儿?”面对女儿的质问,她长篇大论,说起自己年轻时的苦难与生活的不易,更用自己两个不幸的姐姐为例向女儿阐释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听了母亲的诉说,薇薇对母亲的遭遇与选择表示理解,并原谅了母亲。但是在戏剧第四幕,两人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薇薇无法原谅母亲在拥有了物质基础之后还继续从事妓院老板的职业,两人终因不同的价值取向分道扬镳。

这对母女的冲突是《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最尖锐、最激烈的一对冲突。萧伯纳曾明确表示,他写这个剧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注意这样的事实:“卖*并非由于女性的堕落和男性和*乱造成的,而是由于妇女不得不超时工作却只得到非常可怜的报酬,而她们之中最贫困的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华伦夫人无疑是这样残酷社会现实下的一名受害者。作者通过戏剧强烈谴责的不是华伦夫人这样的受害者,而是对妇女进行经济压迫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公的社会让诚实劳作的工人们过贫苦悲惨的生活,而从事不正当的职业却能得到万贯家财,这便是华伦夫人走上不光彩职业的最重要原因。她也曾对女儿说,如果不是生活在那个艰苦不堪、冷酷无情的岁月,她也不愿意走上这条不归路。

薇薇和华伦夫人的合伙人克罗夫爵士是两种相互冲突的价值观的典型代表。克罗夫爵士的价值观是金钱至上,为了牟取暴利不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劳苦大众的痛苦之上;而薇薇追求的是正当诚实的劳动,她对克罗夫的价值观极其不屑,痛恨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另一方面,克罗夫崇尚传统的男女关系,认为女人是依附于男人的;而作为新女性的薇薇追求平等的男女关系,认为女人应该自由选择结婚对象并取得经济独立。两人冲突的导火线是婚姻问题。克罗夫爵士在第一次见薇薇时便对她起了歹心,他对华伦夫人说道:“咱们三个人在一块儿过日子,可以过得很舒服。我先死了,她就是一个肥肥实实有钱的小寡妇……我把我的全部产业指定留给她,在我结婚那天,你自己要多少钱,尽管说一个数目——只要在情理之中。”可见,克罗夫认为只要有丰厚的家产,就可以得到一切,包括女人。可是薇薇认为,克罗夫已经是有钱的上流人了,却还干剥削人民群众的行当,是个极端的大坏蛋,因此她绝对不会选择克罗夫这样与自己价值观完全相悖的男人。薇薇断然拒绝克罗夫的求婚后,阴险狡诈的克罗夫故意告知薇薇华伦夫人在拥有足够金钱后还在继续不正当职业,暴露她和她的小情人富兰克其实是同父异母的亲姐弟,让薇薇对爱情绝望。

他们两人关于婚姻问题的冲突清楚地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的性别和婚姻问题。十九世纪中叶前,有闲阶层的女子接受的专门教育完全是为了把她们培养成贤妻良母,这种传统的女子教育在维多利亚前期达到了顶点,代表主导性别观的中产阶级宣扬女人的职责就是做好一名妻子和母亲,女人的任务就是取悦男人。维多利亚社会已经形成的家长制度就是基于对女性的这种假定——女性是低等的因而必须依赖于男性。对当时的女性而言,能够嫁给有钱人过富足的生活是改变生活状况的唯一出路,女性接受教育,提高自身魅力,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因此,华伦夫人为女儿薇薇提供最好的教育,培养女儿各项技能,也是为了女儿能够嫁入上流社会。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越来越多女性意识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性,一批批新时代独立自主的女性应运而生。像薇薇这样的新女性们反对男尊女卑,反对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反对不平等不公正的性别待遇,反抗长期以来遭受的性别压迫。女性长期被忽略被压抑的声音终于得以释放。然而,在传统严谨的维多利亚时期,这样一批大胆的新女性必定会受到多方阻挠,首当其冲的是父权社会里无法忍受女性威胁其统治地位的男性,而一些传统的女性,由于安于现状,思想顽固,间接阻碍了新力量的发展壮大,因此,“薇薇”们无力改变社会现状,只能选择离家出走。

在《华伦夫人的职业》的叙事结构中,作者出色地建构了若干人物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并且以这种手段突出表现了剧中的多种矛盾。其中,薇薇与华伦夫人的二元对立结构是最具对比效果的。华伦夫人出身贫寒,为了生计奔波劳苦,她和她的姐妹几乎是那个时期整个英国社会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的发迹完全是沿着男人的足迹而一路走来的,所以,她反对薇薇和年轻无为的富兰克(Frank)结合,要女儿薇薇嫁给比她大30岁的商人克罗夫茨,原因只在于他腰缠万贯。薇薇虽然受到高等教育但却因缺乏阅历而率真执着,不肯将自己的命运受控于人。在故事层面上,这样的对立关系让薇薇的形象比同时期的英国女性相比,更加具有独立、果敢、自信和反叛精神。在布莱希特之后的剧本中存在三种叙事视角:旁观式、固定式和分裂式。分裂式叙述是一种多重视角的叙述……它可以是剧中几个人物分别在不同时段担任叙事人……叙事人的身份和态度问题,这将直接影响戏剧意义的表达。该剧采取的是恰恰是第三种叙事视角。该剧中的华伦夫人与薇薇的对立正是沿着这种分裂式叙述逐步前进的。华伦夫人是自我生平与价值观的叙述者,而薇薇的世界观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剧中的动作或表情设计,全知的叙述者有时代替了女主人公薇薇直接在剧中进行思想表达。从《华伦夫人的职业》这个剧本的表面层面上看,萧伯纳表达的实质上也就是他自己的社会创造进化思想,在戏剧中向传统的男女角色和气质模式挑战,创造了充满独立思想和理性之美的有“生命力”的女性。但是,对薇薇这种“独立”的女性进行界定是否仍需按照男权社会的标准呢?或者说只有男性才有能力和话语权去按照自己的标准建立有“生命力”的女性呢?该剧的潜藏文本告诉读者:男性是世界的主导,女性只有服从才能生存,“新女性”的自我言说最终是没有意义的,因而也是无法被予以表述的,只有男权话语才能创造出薇薇这种“女超人”。作为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萧伯纳在戏剧创作中过分强调作品服务于思想,然而却削弱了人物的艺术感染力,造成了他笔下女性形象在理智与情感上的失衡,因而在他意图表达对女性的社会权益进行关注的同时,叙事中的潜藏文本却表明了他的创作立足点,即男性中心主义。 对于薇薇的外貌,在其出场时,叙述者没有进行任何描写,而是刻意对她的衣着与气质做了细致的描述。“她伸出手,握住了普瑞德(Praed)的手,坚定而热忱的一握。她正是英国中产阶级中受过高等教育、颇具能力、敏感又极具吸引力的那种杰出女性。她22岁,敏锐、强大、自信且目中无人。她穿朴素的商务装, 却不显寒酸,腰带上系着一条配链,挂饰中有钢笔和纸刀。”在故事层面上,薇薇发出的叙事声音胜过其他角色的叙事声音,但这段叙述对于薇薇服饰与外貌的描写同时又存在缺省现象,与其发出的强势叙事声音不相搭配。叙述者没有介绍薇薇的相貌、衣物的颜色和质地,却只对她的男装着上加以重彩。与后来对华伦夫人的描写相比,剧作家在这一点上对薇薇的描写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华伦夫人的出场,叙述者不仅介绍了她的帽子和裙子,甚至连“时尚的袖子”都提到了,对于同行的克罗夫茨(Crofts)也对其身材、相貌、气质和服饰做了详细的描写。这种不平衡的描写 方式显然是叙述者在刻意以非常规的叙述方式讲述薇薇的独特气质,给读者留下了对薇薇的形象进行自定义的空间。在该部分叙事的表达层面上,叙述者依靠自己的权威去干预叙事,造成了有关薇薇形象的部分叙事空白,其结果是让读者自我建构这种缺失的空白,这就使受述者薇薇与读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距离。韦恩·布思(WCBooth)认为:“所谓‘隐含作者’(impliedauthor)就是隐含在作品中的作者形象,它不以作者的真实存在或者史料为依据,而是以文本为依托;从阅读的角度来看,隐含作者就是读者从整个文本中推导建构出来的作者形象。”在该部分中,隐含的作者对于新女性的特质是持批判态度的,隐含的作者在刻意追求薇薇的男性化特质的同时也肯定了男性特质的强势地位。申丹认为:“如果隐含的作者 对叙述者的男权意识持批判态度,那么在(隐含的作者眼中)‘隐含的读者’与(叙述者眼中)‘受述者’之间 就会出现距离。”在这段叙事中,读者与受述者之间存在巨大的距离,薇薇的形象空白让读者难以接受,却又不能自我建构。因而,隐含的作者对于叙述者的男权立场又是持批判态度的。

萧伯纳曾在《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中宣称:易卜生的戏剧冲破了西欧传统戏剧的牢笼,“自由地和清醒地”观察现实生活,以大无畏的精神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无情地抨击。受易卜生的影响,萧伯纳认为戏剧不是供观众消遣的,而是要让观众“坐立不安”,引起他们深思剧中涉及到的现实社会问题,从而让戏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萧伯纳在《华伦夫人的职业》中讲述了华伦夫人从妓、以及靠妓院发家的故事,该故事就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妇女卖*”的社会现实。萧伯纳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推行了对外扩张政策,发展了自由贸易,所以,富庶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然而,“富庶”的背后隐藏着由于贫富不均带来的罪恶:贵族们在庄园里过着宫殿式的生活,而农民却在自己的破茅屋忍冻挨饿;工厂主剥削工人,大敛钱财,而失业的工人却绝望地在生死线上挣扎。 一个国家贫富差距如此悬殊,犹如天堂与地狱。剧中女主人公华伦夫人共有姐妹四人,早期因家境贫寒,命途多舛:一个姐妹“在一家铅白厂里,一天干十二个小时的活,每星期拿九个先令,后来中了铅毒死了。原来她以为顶多会弄得一双手失去活动能力,没有想到送了命。”另一个姐妹,虽然“嫁给德福海军军需厂的一个工人,每星期挣十八个先令,有能力把房子和三个孩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但 是“她男人喝酒上瘾”后,从此一贫如洗。姐姐莉齐不堪忍受贫穷,自教会学校逃走后,被人预言她的下场将会是“从滑铁卢桥跳下去”。华伦夫人起初状况也不好,经常挨饿受累。她先是在一家饭馆里的厨房干粗活,后来又在一家酒吧做女招待,“每天干十四个小时,一个星期挣四先令,”时常“累得眼皮都睁不开。

萧伯纳设计华伦夫人的“职业”时,从现实生活中获得了启发。当时社会,贫穷和内需促进了“妓女”业的昌盛。 年轻人身陷穷困,多数会从事扒手和妓女行当,因为 “小而轻巧的手指能够让男孩子扒取有钱人的财富,年轻女孩的处女诱惑能从好色之徒那里取得大笔的赏钱。 ”而且,当时社会鄙视男子没有十足的收入就结婚,男子的平均结婚年龄均在26岁。在这个年龄之前,许多男子要解决生理需要,便去找被贫穷逼作妓女的女孩寻欢作乐。

所以说,当一些戏剧家还在设计低俗的,娱乐性的情节以讨好观众的时候,萧伯纳敢于在自己的戏剧创作 中,从现实生活提炼素材,围绕“社会问题”展开讨论,使观众从戏剧中受到教育。《华伦夫人的职业》的“现实性”就是萧伯纳在戏剧创作中的一个大胆尝试。

19世纪后期,西欧戏剧界普遍流行创作“结构谨严剧”(简称“佳构剧”)。“佳构剧”的特点在于刻意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巧妙多变,运用误会、乔装、巧合、意外等手法制造悬念,剧终或是澄清误会,或是好人得报,坏人受罚,或是大团圆收场,以达到娱乐观众的目的。萧伯纳十分反对“佳构剧”这种以情节公式化为中心的戏剧。他认为:“戏剧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产物,不是什么机械结构。如果剧本只是讲述坏人怎样企图拆散一对忠实的青年未婚夫妻的故事……常看戏的人很快就不愿意看这种戏了。看过二十来场以后,观众就能猜出只能作为这一剧本基础的事态和情节可能出现的转折。”因此,萧伯纳在创作剧本时,大胆地颠覆了当时流行的“佳构剧”的惯常写法。他将剧情设置在传统的故事模式中,但在戏剧冲突发生后,剧情就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反转。 《华伦夫人的职业》的设计技巧就突显了萧柏纳这种颠覆传统“佳构剧”的戏剧思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334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