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谜二十则和字谜趣事

字谜二十则和字谜趣事,第1张

欲话无言听流水 猜一字

点点营火照江边 猜一字 淡

存心不善,有口难言 猜一字 亚

两点一直,一直两点 猜一字 慎

太阳西边下,月亮东边挂 猜一字 明

夫人何处去 猜一字 二

欲罢不能 猜一字 四

日日有馀,月月不足 猜一字 门

黑笔写出白十字 猜一字 亚

千言万语 猜一字 够

值钱不值钱,全在这两点 猜一字 金

宝岛姑娘 猜一字 始

千里相逢 猜一字 重

添丁进口 猜一字 可

与我同行 猜一字 衙

欲言又止 猜一字 认

二** 猜一字 姿

礼义廉耻 猜一字 罗

依山傍水 猜一字 汕

目字加两点,别做贝字猜 猜一字 贺

十五天(半个月) 猜一字 胖

九十九(少了一就成百) 猜一字 白

一曲高歌夕阳下 猜一字 曹

两山相对又相连,中有危峰插碧天 猜一字 由

田中 猜一字 十

旭日不出 猜一字 九

斩草不除根 猜一字 早

金木水火(欠缺了土) 猜一字 坎

春和秋都不热 猜一字 秦

挥手告别 猜一字 军

弄瓦之喜 猜一字 姓

弄璋之喜 猜一字 甥

昨日不可留 猜一字 乍

正字少一横,莫作止字猜 猜一字 步

久雷不雨 猜一字 田

乘人不备 猜一字 乖

人不在其位 猜一字 立

九点 猜一字 丸

十二点 猜一字 斗

十叁点 猜一字 汁

十六两多一点 猜一字 斥

一木走过田中央 猜一字 东

矮冬瓜 猜一字 射

独眼龙 猜一字 省

无头无尾一亩田 猜一字 鱼

此字八横又八开,十问孔子也不知 猜一字 哑

傻瓜 猜一字 保

出一半有何不可 猜一字 仙

边打边谈 猜一字 订

宝钗应谜

元宵节,元春回贾府省父母,顺便带来些灯谜,让众人猜。贾母、贾政见元春喜欢灯谜,便摆下香茶细果以及各式玩物,举办了一次春灯谜会。其中宝钗作的灯谜是这样四句:“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叹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贾政看了心想:宝钗小小年纪,作此伤感的灯谜,非吉祥之兆,心中甚觉凄惋。果然,这个灯谜后来应了宝钗的结局。你知道这个灯谜打的是什么东西吗?

谜底:这个灯谜是指“竹夫人”。竹夫人用竹篾编成,也有用整段竹做的、圆柱形、中空,约长三四尺,有许多大窟窿,可透风,夏天睡时抱着取凉。

曹操考华佗

华佗的医术高明和医学知识的渊博,三国时期就驰名中外。魏武帝曹操是一个不信诈的人,他想考考华佗,看他对中药精通如何。于是口授徐庶写了下面一首四言诗句:

胸中荷花,西湖秋英。

晴空夜明,初入其境。

长生不老,永远康宁。

老娘获利,警惕家人。

五除三十,假满期临。

胸有大略,军师难混。

接骨医生,老实忠诚。

无能缺技,药店关门。

以上诗句,若是旁人看了还以为是批评和指责华佗无能。可是华佗看了之后,自言自语地说:“相爷又在考我也。”于是挥笔行墨,写了十六种中草药的名字,由徐庶转交给曹操,曹操看了大喜,说:“果真是有能之悲也!” 你知道曹操的诗句是什么意思吗?

谜底:每一句诗是一句中药名:

穿心莲 杭菊 满天星 生地 万年青 千年健 益母 防己 商陆 当归 远志 苦参 续断 厚朴 白术 没药

苏小妹试夫

传说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从小习读诗文,精通经理,兄妹俩常常题诗作趣,诗歌有才识的女辈。小妹十六岁时,上门说亲的人不少,小妹因为自己年纪还轻,不准备过早结婚,力争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东西,因此对前来说亲的人非常讨嫌,但又不能贸然失礼!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要所有求婚者答三道题,答对了,许配给他。

一、人名

展翅翱翔,飞鸟归房,

小人掌印,凿壁借光,

惜日为雄,远境闲逛,

娃娃献计,红热具藏。

二、物名

越大越好过,越小越难过,

越短越好过,越长越难过,

白天还好过,晚上更难过。

三、猜字

东境脚为佳,女未肯成家,

半口吃一口,音息心牵挂。

求婚者获知小妹三道难题后,前来应试的人不少,但都只答了第一或第二题之后就扫兴而回。有一天,苏轼诗友秦少游前来应试,事先拜见了苏轼,苏轼很早就有意,想把妹妹许配与他,于是提示说:“妹三题者,均为谜也”。秦少游听后非常高兴,前去找小妹答题,三题全部答对,小妹无奈,只好与秦少游结为百年姻缘。 你能猜出苏小妹的这三则谜语吗?

谜底:

人名是:张飞、关羽、孙权、孔明、陈胜、陆游、孙策、朱温。

物名是:独木桥。

猜字是:小妹同意。

神童解缙

解缙是明朝洪武年间有名的才子,儿时便有神通之称。有一次,知府巡视吉水县,路遇方六岁的解缙。知府问:“你父母是干什么的?”解缙答:“慈父肩挑日月;家母手转乾坤。”知府听后愣了一会儿,然后叹道:“好聪明的孩子。” 你知道解缙的父母是干什么的吗?

谜底:父担水的、母磨豆腐。

诗圣赠联

一场秋风,吹破了“诗圣”的成都草堂,五十岁的杜甫,带着全家乘舟东下,漂泊到四川奉节县,在沙头镇开了家“百草堂”中药铺,借以维持生计。

当时,镇街口有位蜚声奉节的祖传郎中刘玉霍,他不仅以高超医术治好了千百个病人,而且常解囊济贫,救助百姓。杜甫甚为感动,连说:“好一位善良的老人!” 次年新春,杜甫亲笔书写了一副春联,赠给刘郎中。

上联是:阿斗过桥到蜀地

下联是:昭君出塞去异乡

横额是:立起沉疴

这副对子内,既暗含了四味中药名,一位汉将名,又巧妙赞誉了这位老中医。 精通文墨的刘郎中细细一看,连声称谢,当即摆酒宴请杜甫,直到一醉方休。 你能破这副对联谜吗?

谜底:使君子、独活、王不留行、生地、汉将:霍去病。

王安石诗谜

王安石访友,作诗曰:“两个伙计,同眠同起,亲朋聚会,谁见谁喜。”

王安石又访友作诗曰:“两个伙计,为人正直,贪谗一生,利不归己。”

王安石复又访友作诗曰:“两个伙计,终身孤凄,走遍天涯,无有妻室。”

王安石三首诗隐射同一物,聪明的读者,你能猜中吗?

谜底:筷子

伍子胥猜谜

俗传,战国时,文武双才的伍子胥,初次上朝时,在殿前刚举完千斤鼎,君主又传谕试才。结果,满朝文武都论不过他。这时国相就给他出了个字谜: 东海有大鱼, 无头又无尾, 丢了脊梁骨, 一去直到底。 伍子胥当即答了出来。接着他又回国相一个字谜: 出东海, 入西山, 写时方, 画时圆。 其实谜底都是一个,却难住了国相。猜一猜是什么字?

谜底:日

伊索指路

在古希腊有个很聪明的人,他的名字叫伊索

一天,伊索在乡间散步,一个过路人问他:“好心人,您能告诉我多长时间才能到达城里吗?”

伊索回答说:“走。”

那过路人说:“我知道我必须走,但是我想知道需要多少时辰才能到达城里。”

伊索提高嗓门,说“走!”

那个过路人听了非常生气,心想:这个人可能是一个疯子,我得快点走开。于是飞快地朝前走去。突然,他听见伊索在后面喊道:“你两个小时就能到达城里了。”

那个过路人听了十分惊奇,转身向伊索为什么不早一点告诉他。 亲爱的读者,你能回答出伊索开始为啥不告诉过路人时间的原因吗?

谜底:因为过路人不走,伊索是不知道他走路的速度的,所以两次叫过路人走。这就是伊索开始没告诉过路人到城里需走多少时间的原因。

于谦买物

于谦是明朝时著名的将领,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写诗是他平时最大的乐趣。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全文是: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

惟留清白在人间。

他把这首诗交给书童,让他上街买诗中所写的东西。书童以为主人让他去买诗书,他拿着这首诗跑遍了街上的每一家店铺,也没有买到这样的诗书。于谦只好另派书童去买,这个书童对这首诗经过多次的读念琢磨有把握地跑了出去,很快就买回了一块磨刀石、一把铁钉子,半口袋麦子和豆子。于谦问他为什么买这几种东西,书童高兴地说:“磨刀石是经过千锤万击来自深山;铁钉是铁打而成是烈火焚烧若等闲;麦子磨成面粉是粉骨碎身全不惜;豆子经过加工做成豆腐是惟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听了书童的回答后说:“这些东西不是我要买的东西,我只是要买一种东西。”最后于谦只好另派一书童去买,这个书童先将这首诗仔细地读了又读,又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经过反复推敲,飞快地跑出去,很快地就背回了一筐东西。于谦看后非常高兴,这正是他所需要的东西。 小读者,你知道这筐里盛的是什么?

谜底:石灰

张飞卖猪

据说张飞曾贩卖过小猪,是个粗中有细的人。一日,他挑着两筐猪来到集上。刚放下担子,就有一个红脸大汉子走来说:“我要买的两筐小猪的一半零半只。”话音刚落,又过来一个黑脸大汉说:“你如卖给他,我就买剩下的一半零半只。”没等张飞答话,又挤过来一个白面书生说:“你若卖给他俩,我就买他俩剩下的一半零半只。”张飞一听,不由黑须倒竖,怒上心头。心想:小猪哪有卖半只的,这不是存心欺负俺老张吗?正待动武,但又仔细一想,忽然答应了。结果张飞照他们三个人的说法卖,小猪正好卖完。 聪明的读者,你知道张飞一共卖了多少头小猪?他们三人各买多少头?

谜底:共卖七头小猪:红脸汉四头,黑脸汉两头,书生一头。

  译文:

 柳芳华,保定人[1]。财雄一乡[2],慷慨好客,座上常百人。急人之急,千金不靳[3]。宾友假贷常不还[4]。惟一客宫梦弼,陕人,生平无所乞请。每至,辄经岁。词旨清洒[5],柳与寝处时最多。柳子名和,时总角[6],叔之[7]。宫亦喜与和戏。每和自塾归,辄与发贴地砖[8],埋石子,伪作埋金为笑。屋五架,掘藏几遍。众笑其行稚[9],而和独悦爱之,尤较诸客呢[10]。后十余年,家渐虚,不能供多客之求,于是客惭稀;然十数人彻宵谈[11],犹是常也。年既暮[12],日益落,尚割亩得直[13],以备鸡黍[14]。和亦挥霍,学父结小友,柳不之禁。无何,柳病卒,至无以冶凶具[15]。宫乃自出囊金,为柳经纪[16]。和益德之[17]。事无大小,悉委宫叔。宫时自外入,必袖瓦砾,至室则抛掷暗陬[ 18],更不解其何意。和每对宫忧贫。官曰:“子不知作苦之难[19]。无论无金;即授汝千金,可立尽也。男子患不自立,何患贫”一日,辞欲归。和泣嘱速返,宫诺之,遂去。和贫不自给,典质渐空[20]。日望宫至,以为经理[21],而宫灭迹匿影,去如黄鹤矣[22]。

 先是,柳生时,为和论亲于无极黄氏[23],素封也[24]。后闻柳贫,阴有悔心。柳卒,讣告之[ 5],即亦不吊;犹以道远曲原之[26]。和服除[27],母遣自诣岳所,定婚期,冀黄怜顾。比至,黄闻其衣履穿敝[28],斥门者不纳[29]。寄语云[30]:“归谋百金,可复来;不然,请自此绝。”和闻言痛哭。对门刘媪,怜而进之食,赠

 钱三百[31],慰令归,母亦哀愤无策。因念旧客负欠者十常八九,俾诣富贵者求助焉[32]。和曰:“昔之交我者,为我财耳。使儿驷马高车,假千金,亦即匪难。如此景象,谁犹念曩恩、忆故好耶且父与人金资,曾无契保[33],责负亦难凭也[34]。”母固强之。和从教,凡二十余日,不能致一文;惟优人李四,旧受恩恤,闻其事[35],义赠一金。母子痛哭,自此绝望矣。

 黄女年已及笄,闻父绝和,窃不直之[36]。黄欲女别适。女泣曰:“柳郎非生而贫者也。使富倍他日,岂仇我者所能夺乎今贫而弃之,不仁!”黄不悦,曲谕百端[37]。女终不摇。翁妪并怒,旦夕唾骂之,女亦安焉。无何,夜遭寇劫,黄夫妇炮烙几死[38],家中席卷一空。荏苒三载[39],家益零替。有西贾闻女美[40],愿以五十金致聘。黄利而许之,将强夺其志。女察知其谋,毁装涂面,乘夜遁去。丐食于途,阅两月,始达保定,访和居址,宜造其家。母以为乞人妇,故咄之。女呜咽自陈。母把手泣曰:“儿何形骸至此耶!”女又惨然而告以故。母子俱哭。便为盥沐,颜色光泽,眉目焕映。母子俱喜。然家三口,日仅一。母泣曰:“吾母子固应尔;所怜者,负吾贤妇!”女笑慰之曰:“新妇在乞人中,稔其况味,今日视之,觉有天堂地狱之别。”母为解颐[41]。

 女一日入闲舍中,见断草丛丛,无隙地;渐入内室,尘埃积中,暗陬有物堆积,蹴之迕足[42],拾视皆朱提[ 3]。惊走告和。和同往验视,则宫往日所抛瓦砾,尽为白金[44]。因念儿时常与瘗石室中,得毋皆金而故第已典于东家[45]。急赎归。断砖残缺,所藏石子俨然露焉,颇觉失望;及发他砖,则灿灿皆白镪也。顷刻间,数巨万矣[46]。由是赎田产,市奴仆,门庭华好过昔日。因自奋曰:“若不自立,负我宫叔!”刻志下帷[47],三年中乡选。乃躬赍白金[48],住酬刘媪。鲜衣射目;仆十余辈,皆骑怒马如龙。媪仅一屋,和便坐榻上。人哗马腾,充溢里巷。黄翁自女失亡,西贾逼退聘财,业已耗去殆半,售居宅,始得偿。以故困窘如和曩日。闻旧婿耀[49],闭户自伤而已。媪沽酒备馔款和,因述女贤,且惜女遁。问和:“娶否”和曰:“娶矣。”食已,强媪往视新妇,载与俱归。至家,女华妆出,群婢簇拥若仙。相见大骇,遂叙往旧,殷问父母起居。居数日,款洽优厚[50],制好衣,上下一新,始送今返。

 媪诣黄许,报女耗[51],兼致存问[52]。夫妇大惊。媪劝往投女,黄有难色。既而冻馁难堪,不得已如保定。既到门,见闳峻丽[53],阍人怒目张,终日不得通[54]。一妇人出,黄温色卑词[55],告以姓氏,求暗达女知。少间,妇出,导入耳舍[56],曰:“娘子极欲一觐[57];然恐郎君知,尚候隙也。翁几时来此得毋饥否”黄因诉所苦。妇人以酒一盛、馔二簋[58],出置黄前。又赠五金,曰:“郎君宴房中,娘子恐不得来。明旦,宜早去,勿为郎闻。”黄诺之。早起趣装[59],则管钥未启,止于门中,坐囊以待[60]。忽哗主人出。黄将敛避[61],和已睹之,怪问谁何,家人悉无以应。和怒曰:“是必奸宄[62],可执赴有司。”众应声,出短绠,绷系树间。黄惭惧不知置词。未几,昨夕妇出,跪曰:“是某舅氏[63]。以前夕来晚,故未告主人。”和命释缚。妇送出门,曰:“忘嘱门者,遂致参差[64]。娘子言:相思时,可使老夫人伪为卖花者,同刘媪来。”黄诺,归述于妪。妪念女若渴,以告刘媪,媪果与俱至和家。凡启十余关,始达女所。女着帔顶髻[65],珠翠绮纨,散香气扑人;嘤咛一声[66],大小婢媪,奔入满侧。移金椅床[67],置双夹膝[68]。慧婢茗[69];各以隐语道寒暄[70],相视泪荧。至晚,除室安二媪;褥温,并昔年富时所未经。居三五日,女义殷渥。媪辄引空处,泣白前非。女曰:“我子母有何过不忘[71]但郎忿不解,妨他闻也。”每和至,便走匿。一日,方促膝[72],和遽入,见之,怒诟曰:“何物村妪[73],敢引身与娘子接 坐!宜撮鬓毛令尽!”刘媪急进曰:“此老身瓜葛[74],王嫂卖花者。幸勿罪责。”和乃上手谢过[75]。即坐曰:“姥来数日,我大忙,未得展叙[76]。黄家老畜产尚在否[77]”笑云:“都佳。但是贫不可过。官人大富贵,何不一念翁婿情也”和击桌曰:“曩年非姥怜,赐一瓯粥,更何得旋乡土!令欲得而寝处之[78],何念焉!”言至忿际,辄顿足起骂。女恚曰:“彼即不仁,是我父母。我迢迢远来,手皴瘃[79],足趾皆穿,亦自谓无负郎君。何乃对子骂父,使人难堪”和始敛怒,起身去。

 黄妪愧丧无色,辞欲归。女以二十金私付之。既归,旷绝音问,女深以为念。和乃遣人招之。夫妻至,惭怍无以自容。和谢曰:“旧岁辱临,又不明告,遂是开罪良多。”黄但唯唯。和为更易衣履。留月余,黄心终不自安,数告归。和遗白金百两[80],曰:“西贾五十金,我令倍之。”黄汗颜受之[81]。和以舆马送还,暮岁称小丰焉[82]。

 异史氏曰:”雍门泣后[83],珠履杳然,令人愤气杜门,不欲复交一客。然良朋葬骨,化石成金,不可谓非慷慨好客之报也。闺中人坐享高奉[84],俨然如嫔嫱[85],非贞异如黄卿[86],孰克当此而无愧者乎[87]造物之不妄降福泽也如是。”

 乡有富者,居积取盈[88],搜算入骨[89]。窖镪数百,惟恐人知,故衣败絮、啖糠秕以示贫[90]。亲友偶来,亦曾无作鸡黍之事。或言其家不贫,便目作怒[91],其仇如不共戴天[92]。暮年,日餐榆屑一升[93],臂上皮摺垂一寸长,而所窖终不肯发。后渐羸[94]。濒死,两子环问之,犹未遽告;迨觉果危急,欲告子,子至,已舌蹇不能声[95],惟爬抓心头,呵呵而已。死后,子孙不能具棺木,遂藁葬焉。呜呼!若窖金而以为富,财大帑数千万[96],何不可指为我有哉愚已!

 注释:

 [1]保定:明清府名,治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

 [2]雄:称雄,数第一。

 [3]靳:吝惜。

 [ 4]假贷:借贷。常:此从二十四卷抄本,底本作“尝”。[5]词旨:词意,指言谈意趣。清洒:清雅、洒脱,谓不落俗套。[6]总角:指儿童时代。古代男女十五岁前于头顶两旁束发为两结,称总角。角,小髻。

 [7]叔之:称宫为叔父。

 [8]发贴地砖:揭开房内铺地的砖。

 [9]行稚:作事带孩子气。

 [10]昵:亲热。

 [11]谈:设宴聚谈。曹操 《短歌行》:“契阔谈,心念旧恩。”[12]年既暮:到了晚年。

 [13]割亩得直:卖田得钱。直,通“值”。

 [14]备鸡黍:筹措好饭菜;谓殷勤待客。《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15]凶具:指棺材。

 [16]经纪:经营料理。《三国志·魏志·朱建平传》:“初,颍川许攸、锺繇相与亲善,攸早亡,子幼,繇经纪其门户。”

 [17]德之:感激他。

 [18]暗陬:室内暗角。陬,隅,角落。

 [19]作苦:作业劳苦。

 [20]典质:典当。

 [21]经理:义同经纪。

 [22]去如黄鹤:谓一去不回。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

 [23]无极:县名。明清属直隶正定府,即今河北省无极县。[24]素封:富户,财主。

 [25]讣 (fù赴):讣文,报丧书。

 [26]曲原之:曲意原谅他。

 [27]服除:服丧期满。旧制:父母死,子女穿孝服三年,称服丧。期

 满脱去丧服,称除服、满服。

 [28]衣履穿敝:衣敝履穿,谓衣服破损,鞋子磨穿。

 [29]斥门者不纳:令守门人不让进门。斥,严词告诫。

 [30]寄语:传话,转告。

 [31]三百:三百文铜钱。

 [32]俾诣富贵者求助焉:此从二十四卷抄本,底本无“诣”字。[33]曾无契保:从来没有立借契、找保人。曾,从来、一向。[34]责负:讨债。责,谓索求、讨取。负,负欠、债务。

 [35]闻其事:此从青本,底本无“事”字。

 [36]窃不直之:内心认为父亲无理。直,合理。

 [37]曲谕:婉言劝说。

 [38]炮烙:本是殷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详《李伯言》注。这里指寇盗所用的烧灼之刑。

 [39]荏苒:形容时间推移、渐进。晋张华 《励志诗》:“日与月与,荏苒代谢。”

 [40]西贾 (gǔ古):西路商人。

 [41]解颐:露出笑容。

 [42]迕足:碰脚,碍脚。

 [43]朱提(shí时):据《汉书·食货志》及《地理志》,朱提本山名,在今云南昭通县境,山出佳银,名朱提银,其值较他银为重。后遂以朱提为佳银的代称。

 [44]白金:白银。下文“白镪”,义同。

 [45]故第:此从二十四卷抄本,底本作“故地”。东家:东邻。[46]巨万:万万。形容极大数目。《史记·司马相如传》:“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索隐:“巨万犹万万也。”[47]刻志:刻苦励志。下帷:放下书室帘幕;指专心苦读。[48]躬赍(jī基):亲自携带。

 [49]耀:光彩显赫。

 [50]款洽:犹款接;指款待和赠予。款,款待。洽,濡;指赙赠。[51]耗:音耗,消息。

 [52]存问:问候,慰问。

 [53]闳(hàn óngb汗宏)峻丽,宅门高大华美。闳,里门,即临街之院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高其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据青柯亭刻本,底本作“门”。

 [54]通:通禀主人。

 [55]温色卑词:面色温和,措辞谦卑。

 [56]耳舍:正屋 (堂屋)两旁的小屋,加人面之两耳,通称耳房。[57]觐:拜会。相见的敬辞。

 [58]酒一盛 (chéng成),馔二簋(guǐ轨):犹言酒一壶,饭菜两盘。形容接待俭薄。盛和簋是古代容器的名称,这里指盛饭菜的器皿。[59]趣(cù促)装:促装。趣,通“促”。

 [60](fù付)囊:盛衣物的包裹。

 [61]敛避:抽身躲避。敛,敛迹。

 [62]奸(guǐ轨):歹徒。《国语·晋语》:“乱在内为宄,在外为奸。”

 [63]舅氏:舅父。某:仆妇自称。

 [64]参差 (cěn ī):差池,闪失。c

 [65]着帔(pèi佩)顶髻:身着彩帔,头挽高髻。帔,豪门富室的便服,绣有团花,女帔长仅及膝。着帔挽髻,表示已婚富贵之家,就黄母眼中看来,与在家时妆扮迥然不同。

 [66]嘤咛:娇语声;指细声吩咐。

 [67]金椅床:饰金的躺椅。椅床,又名椅榻,现在叫躺椅。《新五代史·景延广传》:“延广所进器物:鞍马,茶床、椅榻,皆裹金银,饰以龙凤。”[68]置双夹膝,躺椅两侧各放一小型竹具。夹膝,旧时置于床席间用以放置手足的竹制取凉用具。其形制不一,有竹夹膝、竹夫人、竹姬、竹奴等称呼。

 [69](yuè月)茗:泡茶,沏茶。

 [70]“各以隐语”句:此时母女未公开相认,所以在奴婢面前各以隐语问候。

 [71]子母:犹言母女。子,可兼指男女。

 [72]促膝:膝盖靠近;指接坐交谈。

 [73]何物村妪:什么村老婆子。何物,什么东西。轻鄙人的话。[74]瓜葛:疏亲。蔡邕《独断》下:“四姓小侯,诸侯冢妇,凡与先帝先后有瓜葛者……皆会。”瓜和葛都是蔓生植物,彼此牵连,故有此喻。[75]上手谢过:拱手道歉。上手,卒于“上其手”、“下其手”(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本是拱手郑重介绍尊贵客人的手势,这里即作抱拳致歉的手势。

 [76]展叙:会见叙谈。展,省 (xǐng)视。

 [77]畜产:犹言畜生。

 [78]寝处之:剥其皮而坐卧之。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干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79]手皴瘃 (cūn úzh村逐):两手皴裂,生了冻疮。皮肤受冻而皱裂皴,冻疮叫瘃。

 [80]遗 (Wèi位):赠予。

 [81]汗颜:脸上出汗!形容羞惭。

 [82]小丰:犹“小康”。

 [83]“雍门泣后”四句:意谓富贵之家,衰败以后,昔日受优待的门客往往背恩远去,这种情况令人气愤伤心,宁可闭门索居,不再交友接客。雍门,雍门周,战国齐人,善鼓琴。刘向《说苑·善说》谓雍门周尝以琴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先生鼓琴也,能令文(孟尝君名田文)悲乎”雍门周引琴而鼓,于是孟尝君“涕泣增哀”,对他说:“先生之鼓琴,令文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珠履,代指受优待的门客;底本作“朱履”,此从二十四卷抄本。《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

 [84]高奉:优裕的供养。

 [85]嫔嫱(pín ángqi贫墙):嫔和嫱,古代宫廷中的女宫。[86]贞异:坚贞卓绝。黄卿,指黄女。卿,昵称。

 [87]孰克:谁能。

 [88]居积取盈:囤积财货,乘时取利。盈,利息。

 [89]搜算:搜刮、算计。入骨:极言其刻薄。

 [90]故:故意。

 [91](chēn琛)目:瞪眼。

 [92]不共戴天:此从二十四卷抄本,底本无“共”字。不与仇人并存于世间。 《礼记·曲礼》:“父之优,弗与共戴天。”

 [93]榆屑:榆皮轧成的碎末。

 [94]羸 (wāng ěi汪垒):瘦弱。l

 [95]舌蹇:舌头僵滞,难以动转。蹇,蹇涩,僵木。

 [96]大帑 (tǎng淌):储藏金帛的国库。

 译文:

 从前有个叫柳芳华的人,他的家产相当富有,是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柳芳华为人慷慨大方,好结交宾朋。因此,他的家里常常聚集着上百号客人。他不仅爱交朋友,而且总是乐于帮助别人。每当朋友有难向他借钱时,他从不拒绝,有些人借了钱不还他也不去索要。柳芳华的许多宾朋都向他借过钱,只有一个叫宫梦弼的陕西客人从未向他乞求过什么。柳宫两人交情很深,宫每次到柳家一住就是一年。柳芳华的儿子柳和,那时还梳着两个小牛角辫,他管宫梦弼叫叔叔。每天放学回来,宫梦弼便同他一起玩耍、做游戏。他们把地砖揭起来,然后往地下埋石子。这些石子在他们眼里就是金子,因此,埋石子也就成了埋金子。这种埋金子的游戏他们老玩不够,到后来,他们把五栋房子几乎都埋遍了。不少客人都笑宫梦弼行为幼稚,宫却不以为然,柳和对他则比对其他客人亲热得多。后来,柳家渐渐衰落,再也不能满足众多客人的要求。于是,柳家的宾客也就渐渐稀少,最后只剩下十几个人。柳芳华一辈子重情义,他晚年时,家境更加衰败,他硬是卖田卖地来招待客人。这时,柳和也长大了,他受父亲的影响,花钱大方,把朋友看作亲兄弟。

 不久,柳芳华病逝了,柳和没钱办丧事,宫梦弼便拿出自己的钱为柳家料理后事。柳和对他很感激,便将家里的事托付给他管理。宫梦弼每次从外面回来都要带回一些瓦片,把它们放在房子的黑旮旯里。这些瓦片有什么用柳和不明白,别人也都不明白。有一天,柳和对宫梦弼诉苦,说家里太穷,什么事也做不了。宫劝导说:"你不知道过苦日子的艰难,不要说现在没钱,就是给你一千两白银,你也能马上花光。男子汉怕什么穷不能自立才是最可怕的。"过了不久,宫要回自己的家。柳和希望他早点回来,宫答应了。宫走了以后,柳和不会持家,家里穷得饭都吃不饱,原来的家当差不多卖光了。柳和天天盼着宫梦弼回来,但宫却销声匿迹,不知去向。

 当初,柳和出生时,柳家家业兴旺,称富一方。柳家和邻县一个大户人家黄家订下亲事。后来,黄家听说柳家变穷了,便有二心。柳芳华去世时,黄家不来吊丧。柳和服丧期满后,母亲叫他去黄家商量婚期,希望黄家能给予同情和照顾。但柳和赶到黄家时,黄家竟将他拒之门外,并让守门人转告他:"回去筹备百两银子再来,不然,从此断绝来往。"柳和一听这话伤心得痛哭起来。黄家对门的一个刘老太婆可怜他,留他吃了饭,还送给他几个钱,叫他赶紧回家。柳和的母亲听说黄家翻脸不认人,又悲又气。想来想去,她只好叫儿子到一些富贵人家求助,因为柳家过去都接济过他们,他们欠柳家的钱柳家根本没去要过。但柳和说:"过去他们和我们柳家交往是因为柳家有钱,如果我现在坐着高车大马去,借一千两银子也不难,但现在我们衣衫褴褛,人家根本瞧不起。谁还想起过去柳家对他们的恩惠,想起过去的那份情谊呢况且父亲给人钱财,从来没有立过契约或找个保人,现在连讨债的'凭证也没有啊。"在母亲的强求下,柳和只好出门求助,但二十多天都没借到一文钱,后来只有一个演戏的门客送来一两银子。想到世态这般炎凉,柳和母子都深深地绝望了。

 话说黄家姑娘这时已长大成人。她听说父亲因为柳家变贫穷而拒绝柳和求婚,心中十分不满。黄家要把她嫁给别人,她哭着对家人说:"柳郎不是生下来就穷的,假如现在他家里比过去还要富,那我们家会把我许给别人吗只是由于贫穷而抛弃柳郎,这不仁义!"父亲再三规劝,她始终不变心。她的父母见女儿这般执拗,都很生气,早也骂晚也骂。但姑娘不予理睬,她深信自己的态度是对的。不料,过了不久,黄家遭盗贼抢劫,黄氏夫妇差一点被盗贼杀害,家中的财物被洗劫一空。黄氏夫妇只得过起清贫生活,但他们是多么怀念从前的富裕生活啊。

 一晃三年过去了,黄家的贫困状况一点儿也没改变。有个西方商人听说黄家姑娘长得很漂亮,愿意拿出五十两银子作聘礼,要娶黄姑娘为妻。她的父母为贪这些钱就一口答应了。黄姑娘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她悄悄换了一身衣服,把脸涂成黑灰色,当夜逃出了家门。

 一个姑娘家逃出家门,无依无靠,只好沿途乞讨。就这样,黄姑娘整整走了两个多月,才找到柳和家。柳母从未见过她,所以当她满身尘土、穿着脏兮兮的衣衫走进柳家时,柳和的母亲把她当成乞丐,姑娘哭哭啼啼说出了事情的经过,柳母听了以后很感动,与姑娘抱头痛哭一场。柳母亲自为姑娘准备热水,姑娘经过梳洗之后,变得肌肤白嫩,光彩照人。柳和母子非常高兴。过了些日子,柳母为柳和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从此,一家三口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虽清贫却充满着幸福。由于家里穷,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柳母流着眼泪说:"我和柳和本该如此,可怜的是,苦了我的好儿媳。"黄姑娘笑着安慰婆婆:"儿媳出门乞讨时,什么苦都吃过了。

 现在我们的日子虽然也很清苦,但比起乞讨要强百倍、千倍,我觉得很幸福。"柳母听了以后,为有这样一个好儿媳高兴,一家人虽苦犹甜,连周围的人都很羡慕。有一天,黄姑娘到一间空房子里去,见院里长满了荒草,走进室内,见里面落满了尘埃。在一个暗角里,她发现有一大堆东西,用脚一踢,感觉那些东西很硬,拣起来擦去灰尘一看,竟是银子。她大吃一惊,赶忙跑去告诉柳和。柳和也觉得诧异,他们把黑旮旯里的东西全搬出来,它们都是货真价实的银锭。柳和这才想起,这些银子原来不过是宫梦弼叔叔当年在这里作客时从外面拣回来的瓦片。没料到,当年的瓦片而今变成了银子!柳和还记起,小时候,宫叔叔常跟他一起玩耍埋金子的游戏,难道当年埋的那些石头瓦片如今都成了银子想到这里,柳和不由得心急起来。原来,因为家贫,他家的房子已典给别人了。他和妻子商量怎么办,妻子说赶紧把房子赎回来。于是,柳和夫妇连夜找到那人家,用一些银子把房子赎了回来。进房屋一看,柳和很失望,他家过去的地砖而今大多都已残破,当年埋的石子有不少就露在外面,看来奇迹是不会发生了。可是,当柳和揭开地砖,掏出地下的石子时,柳和还是惊呆了:银子,闪闪发光的银子!就这样,一夜之间,柳和成了百万富翁。他们赎回田产,装饰住房,买奴仆。柳和立志发愤,刻苦读书,他说:"我要是不能自立,对不起宫叔叔!"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柳和终于考中了举人。柳和没有忘记当年帮助过他的刘老太婆。于是,他带上银两,亲自去答谢。柳举人穿戴整齐,光彩夺目,他的十几个奴仆也都骑着高头大马。一行人来到刘老太婆家,让刘老太婆吃了一惊。她只有一间房子,柳和就坐在床沿上同她说话。外面人喊马叫,满巷子都听得到,对面的黄家也听得清清楚楚。

 黄氏夫妇自从女儿出走以后,家境一天不如一天。西方商人的彩礼他们早已花掉,只好卖房子还债。这时,他们穷得和当年的柳和一样。听说原来的女婿富了,他们不好意思见面,只得闭门叹息。刘老太婆叫人买了酒菜款待柳和,她一个劲地称赞黄家姑娘的贤德,只是不知道她逃到什么地方去了。刘老太婆问柳和成家了没有,柳和说成家了。吃完饭,柳和邀请刘老太婆去他家作客。刘老太婆同柳和一道乘车回家,黄姑娘被一群丫鬟簇拥着出来见客,刘老太婆开始都没认出来,当她得悉柳和的妻子正是黄姑娘时,又惊又喜。刘老太婆住了几天后才返回家。她回去后赶紧到黄家报信,告诉他们黄姑娘的消息,并说黄姑娘很关心父母的情况。黄氏夫妇又惊喜又惭愧,想去看女儿,又担心遭柳和冷遇。他们没想到自己会落到这等地步,悔不该当初以物取人,以致今天不得不咽下悔恨的苦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607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