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纽特,即食酵母粉、酵母蛋白粉等产品的统称。近几年,凭借着均衡营养、卖点独特和良好的产品效果,赢得了消费者和保健市场的信赖。2010年,安琪纽特被评为第三届“中国十大公信力品牌”,食酵母粉、康普力星酵母锌等四款产品被评为公信力产品,2012年,安琪纽特再次被补评为第四届中国“十大保健品公信力品牌” 。
1992年,安琪酵母成立安琪纽特营养健康事业部, 作为安琪公司重要的战略业务单元发展。
依托公司在技术、研发、制造、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安琪纽特陆续开发出多种酵母源特色保健食品、膳食营养补充剂、医药及化妆品原料、药品等,产品覆盖了医药连锁、孕婴连锁、电子商务等多个渠道,应用到多个健康领域。
安琪纽特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健康产品,并推荐科学的健康解决方案。在行业内率先提出全程无顾虑消费承诺,开发了先进的消费者服务系统,在全国有200多个市县级办事处、拥有100多位专职营养师。在宜昌国家级生物产业园建成华中地区最先进的GMP保健食品生产基地。
·品牌细分
康普力星:专业儿童健康产品,健康、聪明一代人
“康普力星”为安琪纽特旗下专业儿童健康品牌,康普力星以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关注重点,产品涉及儿童智力发育、生长发育、免疫系统发育等健康等领域。
康普力星酵母锌是我国首个生物补锌概念的倡导者,是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的补锌产品,以安全、高效补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信赖,真正实现健康、聪明一代人的目标。
开智:宝宝健康成长好伙伴
“开智”是安琪纽特旗下专业婴幼儿健康品牌,主要通过孕婴渠道销售。安琪纽特设立有专业的母婴营养研究中心,开智系列产品涵盖宝宝从出生到3岁前各类营养品和辅食系列,并以其安全、高效的特点,呵护宝宝的健康成长。
纽邦:自然精萃,纽邦必备
“纽邦”品牌以现代家庭为基础,其产品涵盖了针对女性、儿童、老人和成年男性在内的各种基础营养和功能性营养。
纽邦多款产品原料来自世界各地优质产地,追求安全和品质。纽邦品牌依靠安琪良好的科研实力、一流的生产工艺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为更多消费者提供专业之选。
乐维士:不到美国,乐享美国原装进口营养品
“乐维士”(Natural Wealth)是专业膳食营养补充剂生产商与销售商——美国NBTY集团的下属子品牌。乐维士(Nature Wealth)系列保健品生产、包装、标签等全部在美国原厂完成,是在美国本土知名营养膳食补充剂品牌。
2012年,安琪纽特同NBTY合作,首次将乐维士品牌引进中国。目前,安琪纽特代理的乐维士产品涵盖了从婴幼儿到中老年人群的各类营养素补充剂,能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原滋原味的美国保健品。
酵母源化妆品原料以及健康食品原料供应商
作为酵母源保健品龙头,安琪纽特还为国内外众多知名保健品企业提供以酵母为载体的营养健康食品原料,包括富硒酵母、营养酵母粉、酵母β-葡聚糖、富铬酵母、富锌酵母、酵母RNA、富VD酵母等。
酵母提取物一直是高端化妆品的重要成分。安琪纽特开发的酵母源功能性化妆品原料,如羧甲基葡聚糖C90、酵母甘露聚糖M60、酵母精华提取物E100、富锌酵母提取物Z20、酵母抗皱精华素N80等产品,以其功效显著、成分天然、安全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保湿、美白、修复、祛斑及抗衰老等多种化妆品。
·品牌定位
“安琪纽特”品牌定位为“您贴心的健康营养师”。我们不仅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产品,还向您推荐适合的健康解决方案。安琪纽特在行业内率先提出全程无顾虑消费承诺,投资近百万开发消费者服务系统,深入全国200多个市县级的市场办事处、30多位专职营养师,为客户提供及时贴心的健康服务。
·定位支撑
①坚持食品安全为底线。我们始终将食品安全作为道德底线,做保健食品就是做良心。2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食品安全事件。
②先进制造为前提。建立了华中地区最先进的三十万级GMP保健食品生产线;拥有20多台国际先进的检测设备,每粒成品在出库前严格把关;实行阳光制造、透明生产,大胆接受消费者检验,累计有数万名消费者参观生产线;所有原辅料及成品实现全过程可追溯。
③坚持为顾客传播营养的科学。倡导“平衡营养、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主张健康生活方式,以此来改善公众面临的健康问题;为顾客提供包括营养在内的全套健康方案,对顾客实事求是、客观负责,倡导“无顾虑消费”诚信主张,产品只卖给真正需要的人。
④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应。在全国构建了贴近市场的19个省级、130多个地县级销售服务机构;30多位客服人员,通过客户呼叫中心、网站、微信、企业QQ、微博等多种平台为顾客服务;响应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为顾客推出全套健康方案;构建了全球领先的SAP、ERP、CRM系统,实现对客户的快速反应;设立电子商务渠道,实现客户便利性需求;构建20多个消费者体验中心,开通会员积分系统,加强客户体验。
⑤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为行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承担中国保健协会理事、中国营养学会会员的职责;在全国各地积极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30多位专业培训师每年在全国推进儿童营养科普讲座和培训达6000多场次;十年来累计培训达到200余万人次。
二、发展历程
上世纪90年代,安琪酵母依托强大的酵母科研技术,在“撬开”酵母外壳,提取酵母丰富营养后,安琪公司董事长俞学锋开始思考“酵母营养能否用于人类营养保健?”
在俞学锋的组织推动下,安琪公司成立了安琪纽特营养健康研究所,着手将酵母营养运用于人类健康。
·大事记
● 1992年 安琪酵母进军营养健康产业,开始研制富锌产品。
● 1997年 推出酵母锌颗粒、胶囊等系列产品。
● 1998年 康普力星酵母锌获得国家保健食品批文。
● 1999年 酵母锌科研成果被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 2000年 酵母锌被列为国家火炬攻关计划项目。
● 2000年 安琪酵母成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大力发展营养健康产业。成立安琪药业分公司。
● 2003年 推出系列营养素产品,推出开智品牌,开始进入孕婴连锁渠道。
● 2007年 以“安琪纽特”品牌整合安琪旗下所有健康产品。
● 2008年 进军婴童领域,利用“开智”打造婴童渠道健康产品领先品牌;率先在保健品行业推出“无顾虑消费”诚信主张;安琪纽特荣获“中国十佳保健品”奖。
● 2010年 荣获中国保健品行业公信力品牌奖。
● 2012年 在宜昌国家级生物产业园建成华中地区最先进的GMP保健食品生产基地。
● 2013年,国际巨星郭富城签约代言安琪纽特。
·品牌及产品荣誉
品牌荣誉证书:
“安琪纽特”品牌蝉联第三届、第四届“中国保健品十大公信力品牌”;
“安琪纽特”商标被认定为宜昌市知名商标。
专利技术证书:
“一种富铬酿酒酵母、富铬酵母产品及其生产方法”荣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及中国专利优秀奖;
“富硒铬酿酒酵母、富硒铬酵母产品及其生产方法”荣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功能酵母及其衍生产品生产技术”荣获十二届保健节科技进步奖;
“富硒酵母产品研究与开发”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功能酵母及其衍生产品生产关键技术”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保健博览会科技进步奖及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富硒酵母产品研究与开发”项目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康普力星牌系列补锌制剂产品的研制及开发”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酵母源保健食品荣誉证书:
安琪纽特即食酵母粉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保健博览会“十佳保健品”及第十二届中国国际保健博览会“指定产品奖”;
康普力星补锌咀嚼片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保健博览会“十佳保健品”及第十二届中国国际保健博览会“优秀产品奖”;
“酵母免疫多糖”获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证书;
“康普力星”获国家火炬计划证书。
·名人代言郭富城
5月19日,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学锋在北京和国际巨星郭富城签订代言合同。
郭富城将为安琪旗下安琪纽特酵母蛋白粉拍摄形象广告。 6月6日至8日,郭富城代言安琪纽特酵母蛋白粉广告片在北京拍摄。拍摄班底采用台湾优质团队。广告片导演王仁里曾获得第20届台湾金曲奖的最佳音乐录影带奖,广告片摄影是《101次求婚》**摄影师江敏忠。 三天拍摄期内,郭富城为安琪纽特定格了很多经典镜头。郭天王敬业且专业,他会仔细审核每一个拍摄镜头,不满意则重拍,确保完美。 广告拍摄完成后,安琪纽特积极与各大媒体就广告投放事宜进行洽谈。经过一个多月的收视率、目标收视人群、综合影响力等各项指标的对比,安琪纽特最终确定在中央三台《我要上春晚》和中央十台《健康之路》两档节目中投放广告片,广告已于9月16日开始播出。
安琪纽特酵母蛋白粉特有酵母蛋白(系微生物蛋白),并采用了非转基因大豆蛋白(植物蛋白)、进口乳清蛋白(动物蛋白),三种蛋白原料源自不同生物学种属,搭配更合理、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酵母作为理想的营养源,酵母蛋白的氨基酸比例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理想氨基酸组成值,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很高。
“天王”郭富城与“天使”安琪酵母牵手约定,以郭富城的品牌效应为依托,以蛋白粉的市场成熟度为基础,安琪纽特酵母蛋白粉将让更多人领略酵母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酵母这一人类健康的神奇小伙伴。
三、生产科研
·生产控制。投入使用大批先进设备:新的瓶装生产线可自动完成装瓶、旋盖、封口、贴标等工作,实现全机械化操作;拥有国内最好的提升混合机,可将物料直接在混合桶内中转、混合和暂存,不仅能使物料混合均匀,而且能实现物料运输的快捷;拥有国内最好的无尘粉碎线,可以实现物料的真空输送、无尘粉碎,不仅改变了传统粉碎设备在工作时粉尘飞扬的状况,而且物料的回收率提高到了999%。另有7台真空自动上料机投入使用后,可以全面解决人工上料的粉尘问题,对车间卫生和作业环境有很大改善。
推行阳光制造
华中地区最先进的三十万级GMP保健食品生产线;
(1)20多台国际先进的检测设备,每粒成品在出库前得到严格把关:
(2)实行阳光制造,过程全透明,生产线累计接受数万名消费者参观;
(3)原料在指定基地采购,所有原辅料实现可追溯;
·质量管理。安琪纽特按照GMP规定,制订了各项质量管理制度、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只从经过审计的合法供应商处采购原辅料,并对进厂原辅料逐批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放行投产;成立了三级质量监督网,对各工序控制点进行监督检查,做到不合格原辅料不投产,不合格半成品不流入下道工序,不合格成品不出厂,严格执行物料放行审核程序;成立自检小组,并将按GMP自检规定和年度自检计划开展自检工作,对每次自检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建立自检档案,一切只为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
安琪纽特:从胶囊里传递着责任和诚信
安琪纽特对进购的空心胶囊原料有一套严格的控制体系。首先,对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考核供应商的质量控制体系和现场管理等内容,对不符合要求的厂家坚决不纳入供应商目录。其次,对原料的入库有严格要求,每批购入原料都要进行规定指标项目的检测,只有检测合格的原料才能入库使用。所有成品也只有在全部指标检测合格后才能出厂销售,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第三,对供应商要求每年至少提供两次产品的第三方检测报告,并不定期对厂家进行现场抽查。
安琪纽特所用空心胶囊的供应商为江苏力凡胶囊有限公司,其生产的空心胶囊全部使用的是(法国)罗赛洛(大安)明胶有限公司和(德国)嘉利达(辽源)明胶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级牛骨明胶。经江苏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检验指标全部合格。同时,供应商也向社会公开承诺绝不会使用违法原料生产空心胶囊。
安琪纽特对所购的每批空心胶囊进行批件,每批检测的重金属和铬都符合国家标准,可以放心食用。这也是安琪纽特长期重视食品安全,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体现。
·产品研发。安琪纽特以安琪公司强大的研发实力为后盾,同时将以项目合作、联合攻关、顾问咨询等方式,吸引外部高层次人才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壮大创新队伍,同时还将聘用国外相关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为生产基地服务,一切只为提升产品研发实力,确保产品效果。
安琪纽特坚持产品开发的“四项原则”,即:
必须是对人类健康真正有益的产品或产业;
必须是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的产品;
必须为顾客创造实在的价值,让客户有超值的享受;
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
为了实现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的目标,我们在研发方面已构建了以下资源及优势:
拥有20多人的国内国际专家顾问团队,与全球30多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合作;
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层次研发平台;
全球认可的CNAS实验室;
在营养健康业务上,我们拥有20多项发明、17项专利技术;
营养健康业务的研发投入每年不低于销售额的5%,居于行业领先水平。
四、社会责任
作为中国保健协会理事单位、中国营养学会会员单位,安琪纽特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践行社会责任。
·援助汶川地震
2008年5月23日,安琪启动“天使网友行动”,对通过安琪网上商城购买保健品寄给四川灾区的,予以全免费,计划总价值25万元。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2011年以来,安琪纽特累计组织各类型健康宣传活动110场次,直接参与活动、咨询的群众人数超过50000人;举办专题研讨会10场,参与人数超过500人,这些社会精英的参与,让健康生活方式更快速传播到千家万户;发放、张贴健康宣传册共计70万册,保证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到活动开展地区的各重点社区,发放油壶、盐勺等健康用具共计14万件,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关注人民大众。
此轮推广活动,尤以在宜昌五中推行的“营养早餐”活动最为引人注目。安琪纽特主办的此次活动得到了市卫生局、教育局的重视和支持。活动现场,安琪纽特联合市疾控中心、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中心等20个医疗卫生单位举行了现场咨询答疑活动,据统计,各医疗卫生机构共计100余人参加了现场咨询活动,现场咨询共1000余人。活动结束后,安琪纽特持续为学校师生提供爱心营养早餐,并及时复查师生健康,做好备案。
·科普讲座
30多位专业培训师每年在全国推进儿童营养科普讲座和培训达6000多场次;十年来累计培训达到200余万人次。
·315,全国百城联动
每年的315活动,安琪纽特均会在全国100多座城市开展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庆祝活动。活动现场,安琪纽特为消费者提供各类健康咨询,倡导企业“诚信经营”,并展现各类创新成果,接受广大消费者检验。
安琪纽特酵母中几乎不含脂肪、淀粉和糖,它所含的优质蛋白质可以满足你的食欲,促进你的基础代谢,并让你有效地减掉多余的脂肪。可能有些人还不能认同酵母的味道,刚开始食用酵母的人可以将1汤匙的酵母加入果汁或牛奶中饮用。你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搅拌在酸奶中或加入一些蜂蜜食用。也可以在做菜或汤时加在里面,酵母天然的鲜味可以增加菜的风味。早餐时食用酵母效果更好,每天可以食用10~50g酵母,视个人营养状况而定。
提示:刚开始摄食酵母的时候可以少量,大概每天1汤匙。如果你的消化功能不正常,食用酵母后可能会引起腹胀。酵母是一种非常好的食物,因此细菌可以借助它大量繁殖。如果你的胃中缺乏胃酸,或胃只能分泌很少的消化酶,那么很多酵母无法消化,肠道内细菌将大量繁殖,这些细菌就形成了胀气。[5] 酵母有很多种类,如发酵用的活性酵母、药用的酵母片,以及啤酒酵母粉、即食酵母粉等。发酵用的活性酵母用来发酵面食,不但可以改善面食的风味,还可以增加面食的营养。用酵母发酵面食不会像传统的老面发酵因为加入了碱而破坏了面食的营养,也不会像泡打粉带来有害健康的铝。活性酵母不能直接食用,因为活酵母进入人体内会大量繁殖,产生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引起胃肠胀气,必须灭活食用。药用的酵母片是利用酵母中的酶来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它主要的辅料是糖,酵母的含量较少。啤酒酵母粉是生产啤酒后的废酵母,它的味道较苦,还含有一些酒花沉淀物,维生素往往很低,多用于动物饲料营养。即食酵母粉是专门为补充人体营养培养的酵母制成的营养健康食品,它的维生素配比更科学、矿物质更全面,更能满足人体的需要。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儿媳妇对公婆更是恭敬,要端庄恭谨,每日给公婆装烟三次,一日三餐要站着侍候,早晚还要送上洗脸水和洗脚水。新媳妇头一年不能上炕吃饭。在公婆面前不许穿短衣服,不许大声责骂孩子。儿媳妇外出,临走要给公婆装烟,说声"请阿玛、额娘看家"。来了客人,儿媳妇要扎上围裙听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声媳妇要答应" ,再去干活。即使媳妇年岁很大,在年岁小的长辈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满族有重小姑习俗。满族未结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谨慎侍候。
满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义。在满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东西要设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认领。有以"窃人之财为耻"的风习。"邻里相处,有难必帮",一家缺米大家凑,一人打柴大家烧,为乡间邻里平常之事。互相借贷,不需立契,只凭口头相约,恪守信义。
满族文化非常发达。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萨满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传的,又有经文记载的。按内容,满族神话可分为:①起源神话。包括人类起源、万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②宇宙关系神话。在萨满族神话中,宇宙是一个喧嚣的多层的立体世界,即所谓“登天云,九九层,层层都住几铺神”,每层天中都有人和动、植物、有恶魔和善神,各层间互通。③灵魂神话。满族神话的特点,是动、植物神话、祖先神话,自然神话共融一处,并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剪纸: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满族补绣:满族民间工艺。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
回答者:标致607 - 举人 四级 2-14 18:00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叩头礼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均行叩头礼。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此俗自建州女真时就有,《建州闻见录》云:"将胡(指女真人为官者)之见奴酋(努尔哈赤),脱笠叩头,卒胡之于将胡亦然。"祭祀时也叩头。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西炕不许随便坐人。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儿媳妇对公婆更是恭敬,要端庄恭谨,每日给公婆装烟三次,一日三餐要站着侍候,早晚还要送上洗脸水和洗脚水。新媳妇头一年不能上炕吃饭。在公婆面前不许穿短衣服,不许大声责骂孩子。儿媳妇外出,临走要给公婆装烟,说声"请阿玛、额娘看家"。来了客人,儿媳妇要扎上围裙听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声媳妇要答应" ,再去干活。即使媳妇年岁很大,在年岁小的长辈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满族有重小姑习俗。满族未结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谨慎侍候。
满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义。在满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东西要设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认领。有以"窃人之财为耻"的风习。"邻里相处,有难必帮",一家缺米大家凑,一人打柴大家烧,为乡间邻里平常之事。互相借贷,不需立契,只凭口头相约,恪守信义。
旧时农村旅店少,过路人只好找民宅投宿。主家热情招待,酒足饭饱后自然留宿。由于满族居室一屋三炕,常是同居一室,男女不相回避。但客人入睡时必须背女主人和衣而卧,方为有礼。
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报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礼"表示谢意即可赶路。如路人入室而主人不在家,可自己动手做饭吃,饭后收拾干净,物放原处,临行时拿来草放在门前,草稍朝所去方向,主人回来后会感到很荣幸。
满族之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福肉,要请亲朋作客,让于南炕上坐。家人要将福肉敬献尊长客人。肉是白煮,不准加盐,特别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酱。客人进门向神主叩头,转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准道谢和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参考资料:
回答者:grace3600 - 魔法师 四级 2-14 18:16
[民族简介]
满族,现有人口9821180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 0 0 0 多年前的肃慎人。肃慎人,是满族的最早祖先。辽、宋、元、明几个朝代称“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1 6 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1 6 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由于清代以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
满族主要从事农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和文化科学事业。在历史长期发展进程中,满族同胞对祖国的缔造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饮食习惯]
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酸汤子也是满族的传统饽饽食品。萨其玛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
满族历史悠久,周秦时的肃慎及后来的挹娄、勿吉、女真族都是满族的先民。满族人过去以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荞麦为主食,现在以小麦、大米为主食。主食品种丰富,有饽饽、煮饽饽(饺子)、米饭、秫米水饭、高粱米(秫米)豆干饭、豆擦糕、酸汤子等。好吃黏食和甜味食品。下边简介几种有代表性的主食。
[饽饽]:除用麦面做的馒头称饽饽外,还有豆面饽饽(黄黏面加豆面蒸成)、苏叶饽饽(黏高粱面加小豆泥,外包苏叶)和年糕饽饽(用黄黏面团包入豆泥蒸成),是满族日常主要食品。
[小肉饭]:又称鞑子饭,是传统食品。用炒猪肉丁与高粱米一起焖制,如果多放些水,则成鞑子粥。
[龙斗虎]:用大米、秫米、小豆合焖的饭。因“斗”与“豆”谐音,大米、秫米喻之龙虎,故又称“龙虎斗”。
[秫米水饭]:将秫米放宽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满族烹调以烧、烤见长,擅用生酱(大酱)。蔬菜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杂以野菜(蕃蒿、蕨菜等)及菌类。满族先人好渔猎,祭祀时除用家禽、家畜肉外,还有鹿、麂、獐、狍、雁、鱼等。尤喜食猪肉。猪肉多用白水煮,谓“白煮肉”。设大宴时多用烤全羊。
常见的菜肴有:[白肉血汤]:将鲜猪血灌入鲜猪肠内煮熟,切片,与白水煮成的猪肉切片后同码盘中,佐以韭菜花、蒜泥、辣椒油吃。
[坛肉]:将猪肉切小块,煸炒后加葱、姜、大料、腐乳汁,放坛中文火煨烂。
[豆泥酸菜汤]:将泡发的黄豆捣成泥,酸菜切块炒透,放入肉汤、黄豆泥,调好味,炖透即可。
[炸鸡蛋酱]:将鸡蛋液搅匀,倒入热油锅中,边搅边炒,再倒入酱油、大酱。食用时配大葱、黄瓜或青菜蘸食(也可拌食)。
[芥末墩儿]:将大白菜去老帮,整棵横放,切成3厘米长的圆墩状,用沸水烫一下,码入坛中,一层白菜墩,一层芥末面和白糖,最后淋上一层米醋,捂严,一天即成。味道酸甜辣而爽口。
[乏克]:满语“包儿饭”或“菜包儿”。做法是将米饭、炒菜、葱段、炸酱用菜叶(白菜叶、苏子叶、莴苣叶)包裹成长卷形食用,饭菜合一,经济实惠。
[萨其玛]:油炸条甜饽饽,是著名糕点。满族人忌食狗肉,好喝茶。东北地区满族有喝酸茶的习惯,即用小米或稷子米泡到发酵后煮熟,将米汤加茶叶煮开,放些糖即成。也有煮制奶茶的。
[婚丧习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 “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 “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服饰特色]
本世纪3 0 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 0 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
旗袍是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服饰橱窗里,享
有很高的盛誉。
旗袍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
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
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
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
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
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四开衩,即袍下
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
一束,行猪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男子的长袍
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
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
坎肩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骑马
驰聘显得十分精干利落。
在满族南迁辽沈,入中原后,与汉族同田共耦,受
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由箭袖变成了喇叭袖,
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
至本世纪3 0 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
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
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 0 年代后,
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
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
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
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
女的体形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这一源于满
族的传统服装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苛葩
,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
[民族禁忌]
满族的进餐习俗和饮食礼仪很多。如祭祀用过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带去,吃完后不允许擦嘴;家中人就餐,长辈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过年杀年猪时,有把亲友、邻里请来同吃白肉血肠的习惯。
满族忌杀狗、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因为满族长期从事狞猎,狗乃不可缺少的"助手",冬季还用狗拉爬犁,成为重要的工具。因此满族有敬犬之俗,平时对狗精心豢养,狗死埋葬,他们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外族人戴狗皮帽迸满族家,主人会不高兴。
许多人对乌鸦没什么好印象,甚至有厌恶之感。但满族人例外,他们非但不哄打乌鸦,反而对其倍加珍爱。在满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家的院子里都立有一个高高的木杆子,这个杆子就是为了喂乌鸦、喜鹊而立的,在这个木杆子上面有一个斗,在斗里装有猪肉、猪下水以及米等食物,以此来喂乌鸦和喜鹊。
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生育习俗]
满族的生育观,旧时有重男轻女思想,至今依然,而且以多子多女为福。生男孩,则在房门左框上挂一木制小弓箭;若生女孩,则在房门右框上挂一条或红或兰的布条此谓“他哈补钉”。这个仪式称之为“悬弓挂帛”。
“落草”。生儿落草是满族生育习俗。妇女怀孕,被认为是全家的一件喜事。为保护胎儿的正常发育,对孕妇有许多清规戒律,如: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进产房;不准祭祀祖先和参加别人的婚礼;禁食兔肉,怕生孩子三瓣嘴;不要多吃盐和酱,惟恐孩子成“喉巴”。其规矩之繁多,往往给产妇精神上造成很大压力。产房一般不设在西屋,不能将孩子生在炕席上。孕妇生产前,要把炕席卷起,在土炕上铺上谷草,让孩子生在谷草上,所以孩子出生称“落草”。
满族生育还有“采生”和“开奶”之说。婴儿看到的第一个外人被称为“采生人”,意为采生人将对婴儿产生影响,有的还被认为干爹干妈。开奶,是请多子女的妇女给婴儿喂第一口奶,意谓消灾无病好养活。
“洗三与打聪明”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要进行“洗三”,将一个儿女双全又有威望的老太太(称为姥姥)接到家中,由姥姥用一大铜盆给孩子洗热水澡,边洗边唠叨:“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脸蛋,做知县……”。最后用一根大葱打三下,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说完,孩子的父亲将大葱扔到房上,亲友们一齐向孩子的父母道喜。
“办满口”。婴儿满月,要举行上索仪式,宴请亲友。上索,即将“子孙绳”请出,一端栓于祖先板的斜柱子上,另一端拉至门外,栓在早以准备好的柳枝上,然后全家人向祖先板叩拜。生男孩则在索绳栓一小弓箭,生女孩,则栓上“他哈补钉”。亲友都来祝贺、馈赠礼品,多是送长命锁等
“挂悠车”。满族人生第一个孩子,满月时,姥姥家要给孩子蒸“河咧”(长蛇型的面驹驹),俗谓吃了可多生发。其舅父在这天要送给一个悠车,并亲手挂起来。悠车以经人用过的为佳,俗称“养活孩子吊起来”。亲友要送小衣服和小铃铛等玩具。如婴儿哭闹,要边推悠车,边哼“悠悠调”。如《月儿圆》悠悠调这样唱到:
月儿圆,月儿大,月儿已在树上挂。
小妞妞,别哭了,额娘领你找阿玛。
船儿摇,别害怕,长大嫁给渔老大。
鱼皮鞋,鱼皮袜,鱼裙鱼袄鱼马褂
……
做满月,女客将两个馒头合在一起,拿着让产妇咬一口,谓之“满口”。从这天起,产妇要增加饮食,没有什么禁忌了。设宴招待客人,以长面条为主款待客人,意谓绵绵不断健康长寿。
“抓周”。孩子周岁时已初懂人事,传说这一天可以测出孩子一生的情趣和志向,所以满族人多有“抓周”习俗。婴儿满周岁之日,其家人将纸笔、书册、弓箭、顶戴、乐器、烟酒、赌具等,放在炕上,让婴儿去抓。据说抓到什么,将来就要干什么。
给婴儿“睡扁头”的习俗,是满族人所特有的,就是让婴儿枕着装有粮食的小枕头,这叫“头枕粮仓”,日后大富大贵,并叫婴儿仰面躺着,日久天长,把婴儿的后脑勺睡得又平又扁。同时,婴儿后背也睡得扁平、肩宽,满族人认为这样是美观。
[生育习俗]
满族十分重视对子女的生育。妇女一旦怀孕,被视为全家吉事,这时婆母
便告诉她一些保胎知识和传统禁忌。如:不准孕妇到别人的产房去,不准坐锅
台、穿台。不许大哭大笑,不准侍奉祖先神。怀孕五月,不许去马棚,不许牵
马等。
小孩出生称“落草”。据说,古时满族妇女在炕上临产时,要卷起炕席,铺
上谷草,产妇在谷草上分娩,以后便相沿成习。小孩“落草”后,如果是男孩,
要悬一小弓箭于门左,象征其长大后成为一个优秀射手;若是女孩,则门前挂
一红布条,象征吉祥。婴儿出生的第二天,要请子妇多、身体好的妇女喂第一
次奶,叫“开奶”。第一个进产房看孩子的外人叫“采生人”。满族认为婴儿
长大后性格会像“采生人”的性格,所以十分注重挑选“采生人”。婴儿出生
的第三天,要“洗三”,请儿女双全,德高望重的老太太给孩子沐浴,也称沐
浴礼。沐浴用大铜盆,内放槐树叶、艾蒿,倒上热水后,前来祝贺的亲友们则
将铜钱、花生和鸡蛋等放入盆内,叫做添盆。沐浴过程中,如婴儿放声大哭,则
视为大吉大利,这叫“响盆。”
孩子出生后第七天开始上悠车。悠车也叫摇车,用桦树皮做成,长约13
米,宽07米有作,两端呈半圆形,如同小船。后世的悠车多用椴木薄板做成,
边沿漆以红色,绘制花纹,书写有吉利话,十分美观。悠车挂在房梁上,摇起
来十分轻便,为了使婴儿保持胳膊、腿平直和避免翻身时掉下来,一般用布带
子把小孩的胳膊肘、膝盖和脚脖子绑在悠车上婴儿下面铺用谷糠装成的口袋,
枕头则用小米或高粱米装成。因满族以孩子后脑勺扁平为美,所以使用这样的
枕头。
孩子满月后正式起名,5岁前举行一次家祭,俗称“跳喜神”,一般只用
一天,不杀猪羊,只杀鸡做糕,祭祀祖先神,感谢神龙送子在族中公祭时,要
举行“换锁”仪式。每个新生孩子每人领取锁带佩带一副,并拜柳求福祭毕,
再将锁袋装入子孙袋内保存起来。
孩子第一次去姥姥家无疑是件大豆事。当姑奶奶带着可爱的外孙回娘家,
姥姥一家不胜欢喜,待之如贵宾。这时,年轻母亲把孩子的脑袋往房柱上轻轻
一撞,表示孩子不仅能在姥姥家住得服(惯),而且将来肯定能长得健康壮实。
8岁以前,男孩玩具以弓箭为主,也开展比箭法游戏,谁射的准谁就受重
视。女孩子则以玩秋千为主要娱乐活动。
满族没有固定的冠礼。只是由族长或萨满在祖神案前祭祀,将灵佩赐给青
年男女。一般小伙前额佩挂野猪獠牙,姑娘多佩带野猪门牙。从此,青年男女
就可参加族中的一切社交活动了。
[满族春节]
”阿涅业能业”是满语,即满族的春节,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皇太极继位后,顺治元年( 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族与汉族共俗的传统节日。
■ 庆祝方式
节前,人们积极地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这天晚辈要身长辈叩头拜年(旧时女性行跪拜抚鬓礼)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男孩子成群结队鸣放烟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兴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们则身着盛装,玩耍嘎拉哈(用猪或牛膝关节骨制成的玩具)。
歌舞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据《渤海国记》记载:”官民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跷。至今,此俗仍沿袭不衰。初一至初五,人们都相聚一处,唱歌、跳舞、踩高跷、尽情娱乐,有的地方,年轻人还自发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新年,节日气氛更加浓郁。
满族过年,习惯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
先说论点:若让诸葛亮与赵云去守荆州是能守住的
相关文献《资治通鉴》:权尝为其子求昏(婚)于羽,羽骂其使,不许昏(婚);权由是怒。及羽攻樊,吕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蒙下至芜湖,定威校尉陆逊谓蒙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
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也。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以代蒙。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
关羽
《资治通鉴》:吕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冓鹿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惧。于是蒙令故骑都尉虞翻为书说仁,为陈成败,仁的书即降。翻谓蒙曰:“此谲兵也,当将仁行,留兵备城。”遂将仁至南郡。麋芳城守,蒙以人示之,芳遂开门出降。蒙入江陵,释于禁之囚,得关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与蒙同郡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
关羽战败关键节点关羽水淹七军,在与魏军的斗争上稳占上风,曹操准备迁都以避其锋芒。而关羽最后之所以失败,与孙吴的参战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孙吴保持中立不参战,或者参战的过程没那么迅速,蜀汉至少可以据汉水保持不败。
孙吴参战、关羽战败有两个关键的节点。
其一是孙权求婚,关羽不许还口出不逊,惹恼孙吴。这是孙刘失和的最直接的导火索,在此之后,孙权已经在琢磨怎么收拾关羽了。吕蒙装病,白衣渡江这些后续的动作,只不过是执行手段而已。其实这个节点还不致命。可怕的是下一个节点。
诸葛亮
其二是吕蒙渡江后,糜芳、傅士仁马上投降,让孙吴直接控制公安港和南郡这两个最关键的战略要地。其实刘备集团在荆州只有南郡一郡之地。糜芳、傅士仁一投降,关羽连落脚的地方都没了。而且关羽的部下家眷全在南郡。所以南郡的丢失,才是关羽失败的最直接原因。如果糜芳、傅士仁能稍微抵抗一些时日,能让关羽有一点时间缓冲。关羽也未必会败得那么快,因为关羽手里有强大的水军。实在顶不住还可以乘船直接撤去四川。
以上两个关键的点。诸葛亮和赵云都可以完美地避免。第一是外交。诸葛亮的称号之一就是“卓越的外交家”。赤壁之战孤身赴吴,劝孙权联刘抗曹操。处理关系的能力在整个三国都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是守备,糜芳、傅士仁都是刘备的老部曲,尤其是糜芳,还是刘备的小舅子。投降孙吴的主要原因是对关羽不满。换个人合作,他们未必会真的背叛。而且以诸葛亮和赵云的谨慎,肯定会有更妥善的安排。
赵云
结论:如果让赵云和诸葛亮守荆州。虽然未必取得水淹七军那样显赫的成就,但也不会大败。会和之前一样,在荆州维持三股势力平衡的状态。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住行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房外四周环砌围墙。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过去,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