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与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冷战,这是距离全人类历史最近的一次战争,也是20世纪最为精彩与诡异的一种全球图画,冷战这个名词愈发超出了狭义上的战争行为的对抗,在20世纪末期,冷战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世界。
什么是冷战
如果我们纵观冷战的历史, 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开始,到苏维埃红旗从克林姆林宫楼顶缓缓滑落,我们会发现,狭义上单纯的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的冷战被高估了 ,因为人们太过于把冷战完全看成是美国和苏联的狭路相逢,把冷战看作是美苏以世界作为棋盘共同进行的一场国际象棋一样的厮杀,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丘吉尔发表演说
真正的冷战是一场 群枭 式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而不是狭义上的美苏对抗 ,在冷战中,真正精彩的,真正改变了世界格局的,恰恰是站在美国和苏联身后的那些所谓的配角,是他们让20世纪最后的这一场大戏如此波谲云诡,荡气回肠。
▲雅尔塔三巨头
因为美国和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下的两个世界超级大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镁光灯下的主角,造成了所有人只要是一提冷战就会想起美苏对抗,可是我们会发现,冷战其实无足轻重,真正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恰恰是冷战中的热斗,那就是朝鲜战争。关于这场发生在朝鲜半岛上的大战美国和苏联其实都无足轻重,他们都是这场战争的失败者,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前,美苏两个终极霸权可以说是绝代双骄,号令群雄莫敢不从,可是在朝鲜战争之后这种局面被打破了, 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战略眼光和热血勇气让中国也成为冷战画卷中的博弈者 ,所以说单纯地把中国划入到苏联阵营或者是后期的美国阵营都是不对的,中国是单独的势力,有着自己的道路。
冷战的误读
所以说关于这一场冷战,美苏争霸的概念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冷战是一个多方共同角力的世界,是一个时而合作,时而对抗,豹变无常的世界,而绝不是只有两个大国之间的狭路相逢。
▲毛主席会见尼克松
美苏固然是主角,但是在冷战这场大戏中,主角却不能决定故事的发展和走向,因为在他们之外,还有欧洲的力量,中国的力量,还有亚非拉世界的力量 ,如果非要按阵营分类的话,那应该是苏联阵营,美国阵营与中立阵营的三国大战,而不是两强争霸。
▲不结盟运动会议
关于苏联,我们最津津乐道的就是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胆小鬼游戏”,全人类距离灭亡只差了一分钟,很多人认为赫鲁晓夫时代是冷战的真正开启,其实不然,冷战的棋局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就已经开始了,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以及过渡时期,到最后的戈尔巴乔夫, 他们都在保持着和美国的对抗态度,但是他们的方法不尽相同,具体问题,具体体分析才能看清苏联的兴衰历程 。
▲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
冷战是不是一场被美苏对抗绑架的战争呢?其实也不是,因为如果没有冷战,在冷战之后欧洲和日本完全没有挑战美国的机会,从很大程度上说,美苏两个超级阵营的对抗是有利于其它一些国家的,使得许多国家借此渔利,甚至许多国家想要加入到冷战过程中,因为这些国家想要借助于美苏两大阵营所形成的各自的经济体系来发展自己的国家,完善自己的建设。
为什么冷战中只有局部的热斗,而没有大规模的发展成热战呢?
美苏的困境
大多数人都会把这其中的原因归结于原子弹等核武器所造成的恐怖平衡,核武器的出现可以说是冷战没有发展成热战的一个原因之一,但并不是全部,否则就是陷入了唯武器论的怪圈,原子弹虽然杀伤性巨大,可以在转瞬之间摧毁一个国家,但这只能说提高了战争成本, 可是人类历史从不会因为战争成本的提高而停止战争,没有发展成热战的原因还有美国和苏联在内部都有着自己的问题 。
▲原子弹爆炸场景
对于苏联来讲,苏联是一个拥有很多加盟制国土的,而且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苏联有许多国土是通过强行的手段进行合并的,而且斯大林时代公旁有别的政策让苏联内部的民族问题和加盟国的矛盾非常深,这就是苏联所面临的问题。那么另一方的美国有没有问题呢?
▲车臣士兵
美国的问题也同样巨大,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掀起了反抗政治的高潮,阶级,性别和民族成为了最大最热门的主题,而美国这个最纯正的族权国家恰恰就是这三个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 不管是示威游行还是抵抗示威一直在美国国内此起彼伏,而且声浪一浪高过一浪,这让美国政府可以说是头疼不已,这是美国的内部问题,美国的外部同样有着问题 。
▲卡斯特罗在古巴的崛起
那就是美国在南美洲和亚非拉地区的战略,美国的全球战略使得美国需要把触手伸向全世界,希望控制全世界的任何角落,美国在自己家的后院南美洲和发展中的亚非拉地区采取了扶植政策, 美国开始采用暴力手段推翻当地原有政府或者暗杀的方式建立亲美政权,可是随着独立浪潮和六十年代末的理想年代运动爆发,美国也是腹背受敌 。
美苏都陷入了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这种各个国家和势力之间的博弈共同作用,形成了冷战波澜壮阔的局面。
参考资料:
《午夜将至》
《冷战史》
首先车臣是一个战略要地,熟悉历史的小伙伴听到这个词,一般整个人都开始不好了,原因很简单,但凡是战略要地,一般都和战争、动荡、家破人亡之类的词汇关联在一起,比如乌克兰就是一个战略要地,处在俄罗斯和欧洲之间,两边邻居都很强悍,夹在中间的滋味可想而知,一个不慎就要挨揍。
所谓的战略要地,一般都在交通要道上,车臣就处在欧亚大陆交界处,无论是亚洲出现了新的霸主,想到欧洲去溜达溜达,或者是欧洲人想到亚洲换换口味,都要经过车臣,关键这些人都是武装游行,车臣人想拦着收个过路费都不行,还经常被顺手打劫,换谁都受不了,慢慢的脾气越来越暴,和奥斯曼苏丹干过,后来又和俄国干,一干就是200多年。
车臣人所在的地方叫高加索地区,因为这里的高加索山脉得名,车臣人就住在山上,那他们为啥不住在平原呢?这个问题很好,就好像问一个屌丝为啥不住别墅一样,条件不允许啊,说起来就是一段悲伤的往事,这关系到了车臣人的来历。
在车臣的亚洲方向,左边是土耳其,右边是伊朗,这两个国家都有着辉煌的过去,辉煌就意味着武力很强盛,每次打仗,战败的一方就要逃命,往哪里逃最安全?肯定是山里嘛,积累下来,高加索山里就来了很多人。
有多少呢?截至目前为止,在高加索44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居然有50多种语言,简直就是人类语言的生态库。
这些外来移民和山里的土著融合以后,就形成了现在车臣人的祖先,等奥斯曼土耳其崛起以后,车臣人接触了一阵后,也就跟着奥斯曼混了。
车臣武装对战局有何影响,如下:
车臣军队现有人数约2万人,虽然人数少,但战斗力很强。车臣武装凶猛,勇敢,战斗特别凶猛,不怕死亡,但也特别擅长巷战。在两次车臣战争中,拥有重装备的俄罗斯军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车臣是俄罗斯联邦北高加索联邦管辖下的自治共和国。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0万,以穆斯林为主,信奉伊斯兰教。
乌克兰无法独自应对俄罗斯军队的进攻。此外,车臣的武装助攻更糟,情况危险。如果你不能期待西方国家和北约的及时救援,乌克兰很快就会妥协和投降!
车臣共和国位于北高加索山区,西接印古什共和国和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西北与斯塔夫罗波尔边境接壤,东接吉斯坦共和国,南部与格鲁吉亚分享长边界。首都格罗兹尼。
就目前在前线的表现而言,车臣军队的雷声很小,除了庄严的战前祈祷仪式和口号外,没有太多的机会上镜。一段车臣士兵进入街道的视频在互联网上流传。
视频中,这群士兵在轻装甲的掩护下进入街道。他们不知道结果或视频的真实性。假如是真的,那么车臣的战斗力就没有传说中那么强,反而让人觉得有猎人打猎的烙印,而不是打仗。
自从乌俄战争爆发以来,车臣***卡德罗夫宣布车臣武装部队将进入乌克兰境内进行特别行动,至于什么行动,相信很多人都应该知道,而这个消息被公布出来后,不少网友纷纷劝说乌克兰应该立刻投降,不然后果很严重,为什么一听到车臣部队,就会让人闻风丧胆呢?其中最大的原因莫过于他拥有“半兽人”的战斗能力,据说,如果说俄罗斯是战斗民族的话,那车臣人就是战斗民族中的战斗民族,所以车臣部队的战斗实力十分强悍。
据悉,车臣共和国的前身是为了抵抗俄罗斯帝国向高加索地区扩张势力所建立的高加索伊玛目国,在1858年的时候,被俄罗斯帝国统治,成为其中一部分,但是不屈服的车臣人很快在1867年和1877年先后进行了起义行动,可惜后来都被暴力镇压,自那以后,抗俄的车臣人近乎灭绝,该地区也慢慢进入正轨,趋于稳定。
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不久,车臣就决定独立,但是这是它单方面的独立,俄罗斯并不同意,于是俄罗斯出兵车臣,双方就这个问题发动了战争,第一次车臣与俄罗斯战争持续时间不到两年时间,但是即便是俄罗斯在当年的战争中也没有取得全面的战争,在1999年8月,普京担任俄罗斯政府的新一任总理,在他上任的第二天,就宣布对车臣境内的非法武装发起进攻,在他的指导下,2009年俄罗斯与车臣之间的战斗正式结束,在经历过两次车臣战争后,车臣人终于放弃了抵抗,心甘情愿地归顺普京。
车臣人在连年的征战中,早已形成了彪悍的民风,在他们看来,当兵就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他们十分崇尚武力,擅长城市战,而他们的这种战斗力自然会让人闻风丧胆。
俄联邦最大一次分裂战争
1991年12月25日晚上,苏联国旗缓缓从克林姆林宫上降下,取而代之的是新成立的俄联邦旗帜。苏联倒下后,分裂成15个国家,如乌克兰、白俄罗斯、爱沙尼亚等国。新成立的俄联邦政权要尽力收拾苏联末期留下的一些烂摊子,以叶利钦为首的俄联邦高层在初期面临的问题颇多,一方面要处理苏联时期散落在各地的军事力量,也要尽力的挽救民生问题。
正当俄联邦高层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一股暗流在高加索地区涌动,最终演变成俄联邦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分裂战争。这场战争使得刚得以稍稍恢复的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创,同时又使俄罗斯军队损失惨重。这场战争便是后来举世闻名的:“车臣战争。”
说起车臣战争,就不得不提到这场战争的诱导者,前苏联空军少将:“杜达耶夫”。此人在车臣境内出生,在年轻时参加苏联空军,后不断晋升,曾担任战略轰炸机师师长和爱沙尼亚驻军司令。在苏联解体前夕,政局已经一片混乱,前苏联高层正忙着互相争斗。此时杜达耶夫意识到有机可乘,便回到其家乡车臣共和国,开始他的“独立之旅”。
在1991年9月,杜达耶夫带领自己的一部分属下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依靠武力推翻了当地的苏联政府,同时组织了一场总统和议会选举,宣布自己当选“车臣共和国”的合法总统,并在当选总统后宣布车臣独立,并建立武装力量。
此后,杜达耶夫身为“车臣共和国”的总统,便处处与新成立俄联邦政府对峙,既宣布自己与俄联邦没有关系,同时也不接受俄联邦的条款,试图将“车臣共和国”从俄罗斯分裂出去,来获得彻底的独立。在1994年12月,俄联邦终于下定决心,正式出兵车臣,爆发了车臣战争。
而这一仗,却直接把俄罗斯军队打出了心理阴影。杜达耶夫组建的车臣国民卫队,其核心力量是前苏联时期的老兵,以及熟知车臣当地环境的武装力量。而反过来看此时的俄军,编制混乱、军队后勤复杂,还没有完全从动荡中彻底恢复过来,这一仗的结果可想而知。
车臣战争一共分为两次,第一次俄军并未完全战胜车臣武装力量,1994年代的这次战争也被称为第一次车臣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俄军先是选择了火力覆盖,将车臣武装力量躲藏的市区运用火箭炮、火炮炸平,许多来不及撤离的市民在俄军的炮火中死亡(战后估计10万人左右)。
但是并未有效打击车臣武装力量的有生力量,随即俄军开进城区,展开了血腥的城市战,车臣士兵熟知当地环境,并且战争素养极高,很快就让俄军深陷了城市战的泥潭,这一打便打了一年之久。在1996年8月,叶利钦与车臣签署停火协定,第一次车臣战争正式结束。
在第一次车臣战争结束后,双方对伤亡情况进行了统计。俄军损失了4103人,受伤约18000人,还有近2000人失踪,各种装甲车辆和运输车辆损失几百辆。虽然与车臣签署了停火协定,但是俄联邦并未放弃对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杜达耶夫的追捕,最终在1996年4月22日。
杜达耶夫在打卫星电话的时候被俄罗斯预警机截获,在几分钟后,苏24战机发射了两枚导弹将杜达耶夫炸死。杜达耶夫虽然死了,但是车臣共和国和其武装力量依然存在。
在1999年,车臣武装力量侵犯周边地区,俄军进一步镇压车臣力量,想要将车臣武装力量一举消灭,2000年中旬,车臣地区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基本结束,俄联邦重新获得了车臣地区的控制权。
在第二次车臣战争后,俄联邦在当地建立了归顺俄联邦的政权,并且在当地常驻武装力量。第二次车臣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在这次战争中阵亡3400余人。两次车臣战争下来,俄联邦军队损失近万人,直接的经济损失超500亿美元。两次车臣战争可谓俄联邦时期,俄罗斯的最大一次分裂战争。
自从在普京亲自指挥下的第二次车臣战争中败阵后,车臣在小卡德罗夫的领导下臣服于俄罗斯,甘愿成为其一级行政单位。小卡德罗夫更是对普京崇拜不已,愿意做普京的小弟。然而看似表面臣服的车臣却并不是那么让人放心,这毕竟是一个好战喜欢斗争的国家。于是有人说,普京离任后,车臣必反。
车臣人的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北高加索地区的山区,属于山民,民风彪悍,比较野蛮。那时候的车臣人以打劫来往客商为主要营生,于是他们很早就在骨子里边具备好斗的精神。
当然,这也是不屈服于任何国家或者民族压制的。随着沙皇俄国的崛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镇压和屠杀,沙皇俄国最终在19世纪彻底征服了这个彪悍民族。车臣人口损失严重,已经无力在与强大沙皇斗争,只好皈依。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车臣看到了独立的希望。
车臣***期望与德国人合作来最终达到自己独立的目的,事实到最后不仅没有实现这一点,而且还给车臣人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和灾难。时任苏联***斯大林坚决认为车臣与德国纳粹合谋,再加上两个民族原本的恩怨性。一气之下,斯大林强制要求全体车臣人迁移到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
那个时期,车臣人不仅缺衣少粮,而且连最基本的卫生药品也没有。据说仅仅在迁移途中,车臣就损失了数十万人口,相当惨痛。赫鲁晓夫上任后,才饶恕了车臣人,同意他们返回世代居住的高加索山区。
经历过三番五次折腾,车臣人明显乖了许多。不过,在苏联那个政权开始风雨飘摇之时,车臣人又开始动心思了。趁着苏联解体,这原本是车臣人最好的独立机会,毕竟那时候脱离苏联的加盟国实在是太多了。
尽管俄罗斯接管了车臣,但俄罗斯刚开始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叶利钦又属于那种本事不够大的。所以,在车臣的一再要求下,车臣与俄罗斯签订了一系列协议,而且车臣还获得了原来苏联留在该地区的武器装备。可以说,这时候的车臣是最接近独立的,实际上也就只差一份独立声明了。
由于车臣与俄罗斯的矛盾,以及自身经济问题,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了。叶利钦直接指挥6万俄军,意在彻底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但结果却失败了。苏联解体后,车臣境内大量苏军的航空武器被车臣武装接收,账面资产甚至在欧洲各国排名都很靠前。在开战前,车臣首领杜达耶夫手下居然有200多架各种型号的作战飞机,但被俄罗斯空军只用一小时就消灭了。
第一次车臣战争时期,俄军唯一可圈可点的是空中作战,是俄军在开战初期首先出动空军打击了车臣叛匪的航空部队。不过,俄罗斯陆军就非常惨了。俄罗斯陆军第一次车臣战争中损失惨重,参战的2200辆坦克装甲车辆中,有225辆被彻底摧毁,其中包括62辆坦克。
1994年首先攻入格罗兹尼市中心的俄军131旅(隶属于高加索军区第58集团军),在3天中就损失了20辆坦克和100辆装甲车。第一次车臣战争是一场“堪比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城市战,曾经威震世界的俄军,出动三万多大军打了整整三个月,导致巨大伤亡,军心士气严重受挫。俄罗斯军队死将近6000人,车臣军队则死亡17000多人。
在1994年和1999年的两次车臣战争期间,车臣叛匪培训了大量狙击手,有20%以上俄军是被狙击手的冷枪击毙的。以至于俄军哨卡在检查过往人员时,需要重点检查车臣人的肩膀,是否有打枪留下的印记。车臣有数十万普通民众因这次战争而死伤。
虽然最终成功赶走了俄军,但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不过维护了独立地位,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面对强悍的车臣军队,没有人认为当时的俄罗斯具备彻底征服前者的能力。时势造英雄,后来的俄罗斯出现了英雄人物普京,他直接断送了车臣人建国的梦想。
数十万军队在普京领导下对车臣发动了第二次战争,面对车臣武装,他们已经完全改变了第一次被围着打的态势。俄军作了精心准备,各军种配合也很到位,主要采取坦克驻点封锁,步兵负责清扫残敌。相对来说,车臣匪徒这次就成了痛殴的对象。俄军的坦克得到了正确的使用,战斗使用也非常成功。
在摩步化部队发起攻击时,坦克提供火力支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坦克炮火消灭了敌方暴露出来的火力点后,步兵再向前推进,很顺利的就完成了战斗。例如在解放戈伊斯科耶镇时,约有400多名装备精良的车臣武装分子负隅顽抗,结果俄军派出乌拉尔军区某摩步团的一个坦克连就把问题解决了。
普京给俄罗斯军队的命令是,永远不后退,必定要彻底拿下车臣。这种坚定的态度和指挥,给全体俄军注入了无比力量。那一刻,曾经在柏林前线杀红了眼的苏军回来了。
最终,车臣被征服了。直到今天,车臣始终不敢在普京眼皮下搞事。普京是军事和政治双管齐下解决车臣问题的,征服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用自己人治自己人,普京扶植支持小卡德罗夫成为车臣的首领,只要他能够制衡住车臣,保证车臣不再发生动乱,这是俄联邦最想看到的。
普京首先扶持了卡德罗夫家族。小卡德罗夫的父亲,亲俄的车臣前总统卡德罗夫死后,小卡德罗夫接任,实际就是车臣地区的藩王,这里的一切政治经济社会都由小卡德罗夫说了算,相当于车臣的节度使。小卡德罗夫本人对普京充满崇拜,他经常说自己是普京指挥下的士兵,普京指在哪里,他就冲向哪里。
普京给与小卡德罗夫超越法律的待遇,换回了小卡对他个人的忠诚,以及对车臣的有效控制。当强人遇到强悍民族后,强人成功战胜强悍民族,普京征服车臣民族。数年后的事情我们不可能预知,但目前车臣还是很听话的。
四联装机炮的恐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率先大规模使用了小口径速射机炮,如Flak30/38型20毫米机炮,用来战地防空和防御作战。这些高炮不仅仅只用于防空作战,有时候会被拉到前线上,用来对步兵进行毁灭性的打击,是名副其实的“步兵杀手”。饱受德军机炮之苦的苏联,也打造了自己的“步兵杀手”。在上世纪60年代,苏联将高射速小口径机炮、先进雷达技术、现代火控集于一身,打造了当时最强的自行高炮,即“石勒喀河”ZSU-23-4自行高炮。
ZSU-23-4自行高炮的目的并非是针对步兵,而是针对当时日新月异、速度越来越快的喷气机而研发的,只是在后来广泛的被苏军用来对步兵进行扫射,使其被冠以“步兵收割机”的称号。
苏军装备的高炮还普遍采用直接瞄准的光学瞄具,并且没有车载雷达,难以有效的攻击喷气式战机。为此,苏军在30世纪60年代,提出研发一款新型的自行高炮,要求要应用当时最新的小型雷达技术,并且要拥有较强的火力,可以在喷气机飞过的那几秒、甚至是零点几秒打下战机,并且要拥有现代化底盘,可以灵活机动,或者伴随坦克进行野战防空。设计师在1960年完成了新型自行高炮的设计,并按照苏军编号命名为ZSU-23-4,代号“石勒喀河”。
ZSU即“自行高炮”的缩写,23代表其武器口径,为23毫米机炮,4代表该型自行高炮为四联装。“石勒喀河”采用四门特殊改造后的2A7型机炮,该型机炮的技术源自于二战时期伊尔二攻击机上的机炮,拥有极高的速射和毁伤力,射击精度也较高,每门机炮的实战速射高达1000发每分钟,并且还是四联装,主要使用的弹种为穿甲燃烧弹和破片毁伤弹,能够有效的针对空中的武装直升机和喷气式战机。
搭载了一具RPK-2车载雷达,位于炮塔上方,不用时可以折叠收放在炮塔后方。该型雷达可以有效探测到20公里以外的飞机,并且可以将雷达数据输入到弹道计算机中,这样就可以有效并且精确的拦截空中目标,具备全天候作战的能力。
高效的雷达加上精准的机炮,使得其成为了60年代最凶猛的自行高炮,而当时美军还在广泛装备着M42自行高炮,M163的面世还得往后推好几年,并且性能和火力上完全输于“石勒喀河”。
虽然“石勒喀河”的体积看起来很大,但是其重量并不太高,仅重19吨,比一些西方步战车还要轻。主要是其底盘是PT76两栖坦克改装而来的,阉割掉了两栖能力,换取了更大的空间用来装备电子系统和弹药,部分零件与PT76通用,还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后勤维护。
但这也是“石勒喀河”唯一的弱点:装甲太薄,平均厚度仅在15毫米左右,只能抵挡北约大口径机枪的射击,导弹、机炮炮弹一打就穿。
在1965年,“石勒喀河”正式列装苏军,在70年代已经成为苏军主要装备的自行高炮,并且多次参加苏联的重大阅兵,给北约带来了巨大的威慑。但使“石勒喀河”出名的并不是对北约的震撼,而是在数次战争中给步兵带来的恐惧。苏军将大量的“石勒喀河”投入到1979年爆发的入侵阿富汗战争中。
由于阿富汗多山地和高地,并且游击队经常居高临下给苏军带来巨大伤亡,苏军将“石勒喀河”投入到前线中,以用来压制高地上的阿富汗游击队。在战斗中,高俯角的机炮经常以撕裂般的声音发射机炮,撕开游击队的阵地,炮弹的破片也杀伤了大量步兵。
得到高炮支援的苏军步兵能够轻而易举地占领阵地,阿富汗士兵称其为“缝纫机”,而外界称其为“步兵收割机”。苏联解体后爆发的车臣战争中,俄军也曾使用过“石勒喀河”攻击过车臣士兵,据悉有一个战例就是数台“石勒喀河”集中攻击一所防守严密的大楼,在“石勒喀河”的攻击后,没几分钟,这座大楼就倒塌并化为一片废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