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南喜欢灰原哀还是小兰?

柯南喜欢灰原哀还是小兰?,第1张

不可能!青梅竹马加互相喜欢,多少次柯南为了救兰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

证明新兰会有好结局的30条理由:

第一 在很早之前曾经有些反对新兰的人认为,柯南那么多次露出了非常可疑的破绽,兰明明注意到了,却总在最后一刻音为柯南的“托”的拙劣掩饰而再次被蒙骗过去,是非常的“笨”。群众的眼睛毕竟是雪亮的,上述说法如今已经销声匿迹:从人物性格方面分析,兰之所以一直不能坚定地相信“新一=柯南”,是因为她的单纯、善良和对新一的信任从潜意识终究是她无法相信这就是事实的真相。正是这种对其他任何人都没有的信任感,证明了新兰感情的深厚——信任么,当然是双方的,你怎么能信任一个不信任你的人呢?所以我们足见新兰的感情之弥笃啊!!而且,无论是柯南屡露破绽还是每次都“恰巧”有个“托”帮忙掩饰,都是出于剧情的需要。一方面青山不会安排揭露新一的场景,以便故事能继续下去;另一方面青山有需要噱头来吸引读者,因此便有了这类似“猫捉老鼠”似的一幕幕。73啊73,你要把新兰折磨到什么时候?!

◆第二

也曾有这么一种看法:兰与主线无关,她总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里徘徊,因此结局也必定不会偏向兰。这种说法一直是新兰fans的一个“情结”。在《柯南》早期的故事里,兰的的确确与主线关系不大,诚然她是感情主线上的绝对女一号,但在剧情主线中却几乎无足轻重。但是随着剧情发展,兰渐渐走进了主线,甚至从根本上逆转了事件的演变:近期的“满月二元推理”中,兰先是察觉了朱蒂的可疑,继而想要去找朱蒂对峙,未遂又“想都没想”就藏进了朱蒂汽车的后备箱里,最终在最危急的时刻救了哀、柯南。虽然兰仍然对真相一无所知,但却已经真正干预了事态的发展,再加上更早一些就已经向主线靠近的平次,这就足以证明,73已经开始让一些早期只活跃在感情主线上的人物慢慢向剧情主线中渗透,并且已经不是“苗头”,而是“势头”作为第一女主角的兰自然不会被73排除在外,所以,兰对真相一无所知就逆转了事件的发展,如果渐渐她察觉了真相恐怕会成为事件的关键。在两条主线上都如此重要的人物,73怎么可以“过河拆桥”不给她个完美结局呢?

◆第三

兰忍受了对新一的牵肠挂肚、日思夜想,还被新一违心地蒙在鼓里——有一句话是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站在我面前,却不知道我爱你。这一切被柯南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化作了对兰的怜惜。所以我坚信,无论柯南的感情还会经历什么样的考验,他的心最终只会给一个人,那就是兰。

◆第四

73据说已经设想好了结局是怎样的,而且他本人就是兰的fan。所以,从这个角度推测新兰也是合情理的。

◆第五

迄今为止,《柯南》所有的OP和ED都是新兰的,除了红与黑系列,这也应该能说明问题吧?(提供者:柯南28)

◆第六

新一这个人在被设定初期就已经在其性格中加入了‘喜欢小兰’这一种元素。我们可以说新一这个人由‘推理能力’,‘无所不能’,‘音痴’和‘喜欢小兰’这四大部分构成,四个部分巧妙的展示出他的人格魅力。而换言之,少了任何一个部分,新一也不是新一了。

◆第七

tv剧集中的暗示:A的预感、危命的复活——黑衣骑士、NY、柯南vs怪盗基德……数不清的暗示向我们显示出了兰在新一心中的地位,别的还用说吗?

◆第八

先入为主。兰作为女主角的地位是从第一集就确立了的。所以,从此以后的女孩就是再出众但也无法取代她在新一心中女神的地位(参见初恋情人事件)。

◆第九

新一说他喜欢小兰(剧场版《瞳孔中的暗杀者》),小兰说她喜欢新一(剧场版《银翼下的魔术师》)。他们两人生活背景相似,生活习惯相似,受教育程度相似,家庭阶层相似,表情也如出一辙……他们是青梅竹马,老夫老妻?!

◆第十

青梅竹马。留意的话,大家会知道73对青梅竹马情有独钟:新兰、平和、快青、小五郎&英理都是青梅竹马(虽然小五郎和英理表面上不和,实际上是很在意对方的……)。虽然不能就此推断73笔下的青梅竹马都会有好结局,但是如果要否定的话,就要一下否定至少4对啊~……这样成本不仅太大,而且打击面太大,会有多少青梅竹马的fans找73算帐?so,新兰自然会永远。

◆第十一

迷宫中的一个暗示:当柯南给兰打电话的时候,小五郎在一边嘲笑说“又不是义经和静御前”,而电话被挂断后柯南又想到“义经和静御前?那两个人分开之后就再没见过。”正因为“不是”“义经与静御前”,所以他们一定还会有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

◆第十二

引爆摩天楼里面,红线的传说那部**的男女主角,“高山373”和“山崎稚内”,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这是拿两位声优的名字搞出来的……虽说那个时候哀还没出场吧,嗬嗬,可是大家可见“新兰”这个结局是多么早就注定啦~

◆第十三

因为小兰逢赌必赢,所以这场“赌”她也不会输的。小兰是一个十分幸运的女孩,逢赌必赢(也许是因为某些方面比较“不幸”的说……),连炸弹都可以安全拆除(引爆摩天楼),反观柯南/新一,实在有够衰,一年遇到如此多的杀人事件,实在需要小兰这种幸运的人在身边。所以新兰一定在一起……(提供者:Aprilfish;鸣谢:liningindd)

◆第十四

独一无二的超灵敏心电感应。每次兰有危险或是将有什么事情发生时,总会感觉到新一的声音——说明在有事发生时新一第一个就是想到的兰,只为她担心,生怕她有危险,其程度强烈到发出心电感应!我们刚刚学过的光电效应还需要有光线照射锌板,还必须是特定的频率、足够的光强。而人家的心电感应呢?无论远隔千山万水、还是身体上相隔10年的距离都精确无误!爱情的力量啊!

◆第十五

354小小的委托人,柯南:“那两个人就是因为漫画作者死了,而得不到幸福的。我一定不会让我和小兰为完成,我们一定会有结局的。”很明显这是73借柯南之口在宣誓,用那个漫画作者做对比,自己无论如何也会让这部漫画有一个新兰的结局的。支持新兰的各位欢呼吧!(提供者:Aprilfish)

◆第十六

剧场版的暗示(与tv剧集的暗示相对应):《十四》里柯南为救兰而开枪,连同人工呼吸的一吻;《天国》里是兰和柯南一起跳下高楼,“我非常了解你现在的心情……”;《贝克街》里兰为了所有人跳下悬崖后,柯南难过得几乎无法振作起来继续游戏;《迷宫》里柯南的那段回忆“我早就发现她不只是我的青梅竹马了……”《瞳孔中的暗杀者》里柯南(新一)对小兰说:“我喜欢你,比地球上任何一个人都喜欢”还有《银翼的魔术师》里,兰的那句:“我喜欢你啊,新一……”再加上我们对前因后果对话环境的联想……总之即使是柯哀这个说法出现了以后,新兰的恋情仍然是剧中感情戏的主线,其余的不用我说了吧?(提供者:平城的福尔摩斯)

◆第十七

KID批评柯南没梦想,然后柯南看到赶来的小兰,满脸通红地在心中默默说:“其实我也是有梦想的啊……”分析一下应该是和兰有关的,想和她在一起吧。所以新兰永远的理由——他们是彼此的梦想。(提供者:色彩之恋)

◆第十八

《瞳孔下的魔术师>里柯南(新一)的“我喜欢你,比地球上任何人都喜欢你。”和《银翼》里面,兰终于向新一表白。合起来,两个人终于都互相表白过了。危名的复活 黑衣骑士那一话里,新一特意带兰到他父母定下终身的餐厅表白,而且也在那张桌子,新一还把毛利小五郎叫来了,如果不是突然发生案件,新一早就和兰定情了。两情相悦,当然会有顺理成章的结果。

◆第十九

漫画单行本中的“前情提要”。以前从没仔细看过这些前情提要,不想偶然一瞥居然有惊喜!彼时偶随手打开第38卷,赫然看见“……他对GF(女朋友)小兰也没有言明……”赶忙翻出手边所有的柯南单行本,一本本查下来,发现每一本的前情提要中,只要提及了兰,就必然说她是“女朋友”,这明显不是偶然,而是写前情提要的人的本意!虽说不是73本人写的,但是如果73反对的话就不会一次一次反复出现了吧?没留意过的人快去翻书!

◆第二十

《357恋人是春天的幻影》中兰说:只要坚信并且等待,他一定会回来的。恋人是绝对不会背叛她的。然后柯南说:兰姐姐,新一哥哥一定马上就会回来的。这是兰与新一之间的信任与诺言,也是73给我们的承诺吧!提供者:筱宇

◆第二十一

新一的经典名言:“很抱歉,学姐,其实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喜欢的人了。虽然她个性很强,又很任性,动不动就会掉眼泪,但我还是很喜欢她,她是我心目中的女神。”传说中曾被新一追求的麻美学姐(想一下兰的心情……)想邀请新一去参加她的生日会,结果在新一家碰上了帮新一打扫屋子的兰、园子和柯南,于是就邀请他们参加。在生日会上,麻美学姐睡着了,所有人都离开了她的别墅去唱KTV,包括小五郎、兰、园子和柯南。结果过了一段时间突然发现麻美所在的别墅起火了,于是他们跑回去救麻美,小兰毅然冲进大火中去救“新一喜欢的人”。之后柯南利用小五郎解开了案子。——然后,获救的麻美也告诉小兰事实是因为她向新一表白,但是新一拒绝了她。她面子上过不去才对外界说是新一向她表白的。误会也随着谜团的消失而烟消云散。兰做柠檬派那段很好看:柯南很满足地说:“好好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兰说新一的口味很奇怪,麻美也说她做柠檬派做了几个月新一才勉强说好吃,而小兰第一次做柠檬派柯南(就是新一啦!)就大呼“好好吃”,一点也没有掩饰和敷衍!结论1:兰很了解新一的口味;结论2:兰烹饪的本领很强悍。so,新兰在一起是不言而喻的(鸣谢:demi12、阿利博士)

◆第二十二

柯南对兰拼命隐瞒真相。怎么说呢,柯南对小五郎、英理、少年侦探团和警方也是拼命隐瞒真相,也是怕一旦被组织发现会连累大家被杀。但对兰的隐瞒,却无疑是多了一丝“特殊”的原因,否则兰对柯南的怀疑怎么会一次次的被73放大,成为柯南的“危机”?他怕兰知道了真相会为自己担心,会整日以泪洗面、会破坏她阳光一般明媚的生活、怕她会被自己拉入这个危险的黑色漩涡:“对她这种老爱把别人的痛苦往自己身上揽,替别人担心到哭泣的烂好人……我怎么说的出口?”可自己在她心中消失,也不愿再看到她的眼泪,不能不说是爱人间温柔的谎言。

◆第二十三

称呼的不同。典型表明人物关系的一组称呼就是:柯南叫步美为“步美chyan”,表示亲昵而有爱护的意思;叫小兰姐姐“兰chyan”,有依赖感、亲密感;一旦到紧急情况(比如小兰跳火车……)或使用新一的身份打电话时,就是直接叫名——“兰”,不加任何称呼——男女之间直接叫名字是非常亲密的,一般只有像他们这样青梅竹马或多年恋人、夫妻之间(连京极和园子这样已经双方承认的恋人还叫“san”呢);最特别的是对灰原,直接叫姓——“灰原”,不加称呼,跟柯南叫服部一样,明显表现出其"战略伙伴关系"。(资料来自:海外联盟网站)

◆第二十四

在M8里面,KID和新一都有和兰对话的场面(包括电话)。对于容貌、声音(声优一样)都一模一样的两人,却只有兰能分辨出kid假扮的新一“有那里不对”,可见兰对新一的了解有多么透彻,哪怕是再微小的细节也了如指掌,新一和兰,不愧是青梅竹马!(鸣谢:谁的马甲)兰对着话筒,轻轻地说出心底对新一的爱恋时,柯南的背后又浮现出了新一的“背后灵”,从“背后灵”的表情上来看,明显是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很大的感动。而随后飞机安全降落,柯南又打电话给兰,结果兰却把刚才表白过的“新一”当成了kid假扮的,为没有泻露自己的心事而开心,柯南却用饱含醋意的声音不停追问。新一呀,被兰表白的不就是你么?不就是被兰误会成对kid表白么?这你也吃醋,那你眼里一定是除了兰再容不下别的女人了……

◆第二十五

初中是新一和平次在滑雪场擦肩而过,从他们周围同学的表现来看,早在初中(甚至更早)是,新兰(与平和)就是公认的一对了。你不要跟我说什么“也许73就是故意下这样的伏笔,在别人眼里公认的情侣其实只是普通的青梅竹马”,73又不是画少女漫画的。既然如此,我们就理所当然地认为73是我们支持新兰的一分子了。

◆第二十六

“本厅刑事恋爱物语7”主角当然是高木佐藤,不知道开始部分的一个细节大家注意了没有:看到突然意外加入联谊会的小五郎大受欢迎,柯南(看似多管闲事实则尽职尽责)地露出了不爽的表情“为什么突然加入的叔叔会这么受女孩子欢迎呢”。连带的对有女朋友还来参加联谊高木也露出谴责表情在漫画里柯南是跟兰一起对小五郎露出一模一样的表情(注:一模一样),而在动画中干脆把兰给忽略了,让柯南自己替兰操这份心。都为兰考虑到这程度了,新一自己可能也没察觉出来已经陷得多深了吧。加油啊新一,争取陷得更深一点。

◆第二十七

73满意自己塑造的新一吧,除了有些音痴外,新一是完美的,73不可能让柯哀在一起,因为那样不就是新一背叛了苦苦等自己的小兰吗?73当然不希望新一是一个不守承诺的人,所以,结局一定是新兰!!

◆第二十八

大家都知道新一是个大醋缸,经常因为小兰和别的男生有一点点亲密的动作之类的就吃醋不已。像《黑暗中的死角》中新一就因为小兰好像对新出有意思而不能专心推理,在《危命的复活》系类中,柯南知道兰演的公主要和骑士接吻,便劝兰不要去演了,当他知道新出要代替园子演骑士的时候,就很不爽的想“这个轻浮男人,一开始打的就是这个主意!”而且新一连小朋友的醋都要吃,在《小小的委托者》中,那个小朋友委托者要让小兰抱,柯南不仅有了某些遐想,还又吃了一大缸的醋,一脸的不爽,是在太搞笑了!~还有前田聪&瑛佑&……(省略无数)的醋、要不是新一真的很喜欢小兰,很珍惜小兰,很担心小兰被别人抢走,他又怎么会这样呢?(提供者:邓尕春)

◆第二十九

直到第508集,新一对兰的爱还是坚定不变的,瑛佑说要向兰表白并带去美国,让柯南帮忙问一下新一行不行,柯南坚决地说不行。柯南那样的眼神和语气,分明写着我一定要给兰幸福,也只有我可以给她幸福,我爱她!

◆总结

短短三十条理由可能无法总结详尽的新兰感情,他们之间存在千万,乃至无数个理由。这样多的理由,怎能说尽。而我们也同样相信,他们的感情是没有理由的。就像河水注入海中,天日之下再无新事。爱情是没有理由,相爱也没有理由,因为什么呢?

因为新一喜欢兰,兰喜欢新一。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位拥有一个八岁儿子的母亲、漂亮的贵妇人安娜因为追求爱情而让自己陷入痛苦不堪的境地,她善良、美丽、自然、温柔、充满生气,却无奈受困于民族宗教与伦理道德之中,痛苦万分,最终在患得患失、自我怀疑中选择了卧轨自杀。

全书通过安娜一家以及与之有着联系的其他家族的生活发展描写,简单地包括了爱情、婚姻、经济、事业等领域在当时俄国社会封建贵族秩序的影响下的发展,通过一个个事实来强烈地抨击旧时代秩序,无声且有力,同时也精彩地描绘出了在俄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所发生的社会现状,——希望就在绝望的夹缝中重生。

第六部 吉娣待产,安娜与伏伦斯基矛盾不断,下定决心要求卡列宁离婚

吉娣怀孕之后,吉娣的姐姐陶丽、父母还有列文的哥哥全都聚集在列文家里,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当年吉娣到外国疗养时所交的好友华伦加也来了,而还有一件令人更加高兴的事,似乎华伦加与列文的哥哥柯兹尼雪夫之间有情愫在流转着,大家都在猜测,再过不久,柯兹尼雪夫就要向华伦加求婚了,吉娣还因此与妈妈闹过意见不合呢。

众人看似是尾随又似是偶然路过,华伦加与柯兹尼雪夫,柯兹尼雪夫暗地里练习了好几次向华伦加求婚时的语言,当华伦加走进时,他是那么地紧张,华伦加也似乎在等待柯兹尼雪夫的那句话,但出乎意料的是,即使华伦加与柯兹尼雪夫之间互有好感,但这两人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柯兹尼雪夫也没有向华伦加求婚。

吉娣的生产期就快到了,许多亲戚朋友们也都来了,吉娣与朋友之间的聊天又自然又亲密,这引起了列文的吃醋,但最终两人还是解除了误会,这是列文觉得自己在幸福路上所遭遇的一些小磨难。

吉娣的姐姐陶丽决定去探望安娜,安娜是曾经抢走了吉娣未婚夫伏伦斯基的罪魁祸首,但安娜同时又是陶丽丈夫奥勃朗斯基的妹妹,陶丽可怜她,又爱她。

陶丽的到来再次将与卡列宁离婚这件事摆在了安娜与伏伦斯基之间,伏伦斯基请求陶丽帮忙说服安娜尽快与卡列宁离婚,他总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叫别人爸爸的。可以看出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结合并不是真的很幸福,伏伦斯基的孩子名义上都是卡列宁的孩子,而安娜要忍受“放荡女子”的称号,忍受所有人眼神的侮辱,可这一切都只能怪他们两个的选择,不管去到哪里,总要考虑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不道德。除了从一开始就掩护伏伦斯基与安娜地下恋情的表情培特西之外,所有人都用那种眼神看待安娜。

陶丽的劝说并没有给安娜和伏伦斯基带来满意的结果,安娜甚至一提到离婚就觉得自己受到侮辱,反感至极。但安娜和卡列宁只要一天不离婚,伏伦斯基就一天天地不舒服,虽然表面上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可依旧过不了那个坎儿,伏伦斯基不敢开口,而安娜明明知道却又假装不知道,一个不开口,一个装得满不在乎。

另一边日子还是照旧要过的,列文陪着妻子到莫斯科待产,伏伦斯基也和众多贵族工子等参加贵族大选。什么宗教、教育、建筑等问题都是贵族们的拉分项,旧派观点与新派观点的矛盾等等都在这次选举大会上充斥着。

虽然最终胜利的并不是伏伦斯基等人,但伏伦斯基有意借此次机会与安娜和好,可没想到两人最后还是互相威胁吵架和冷战,安娜终于下定决心写信给卡列宁,要求离婚。

萧亮和米朵在一起了。

大结局剧情简介:米朵告诉他,自己在国外三年已经想明白了,谁才是自己最爱的人,所以她这次是为雷奕明回来的。她说过去的米美丽向往爱情的种子倾慕着那片遥不可及的天空,而当她努力长成大树使她可以仰望天空时,她才发现土壤一直陪伴着她的成长。大树可以离开天空却不可以离开土壤。

雷奕明现在心中有数,他故意想恶整米朵。他告诉米朵自己有一个女朋友,他想向女朋友求婚,他让作为发小的米朵陪着她。米朵得知雷奕明要向别的女孩求婚心里难过极了。她强装笑脸地陪着,没想到最后一刻雷奕明拿着钻戒单膝跪在了她的面前。那一刻米朵幸福地与雷奕明紧紧相拥。

扩展资料

剧集评价

与传统偶像剧囿于“情爱”的小格局不同,《克拉恋人》在曲折浪漫的爱情故事之外又增加了几分对现代人自我身份认同的思考和对爱情本身的反思。在这个“颜即王道”的时代,“有颜就是任性”“看脸”等网络热门词汇层出不穷,这看似一种调侃,却是无法否认的社会现实。

《克拉恋人》中米朵作为职场菜鸟,初入公司从零基础到成就自我,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毅力。就如钻石最初的原石是不起眼的,必须经过仔细的切磨,加工,才会散发夺人的光芒。蜕变过程是痛苦的,需要不断打磨自己,勇敢挖掘身上的闪光点,必要的时候需要抛弃自卑的自己,面对情感的伤害也要扬起头面对,不要在交叉路口迷失自己。不忘初心,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善良总会有收获。

参考资料:

-克拉恋人

《名侦探柯南》里面柯南变回新一的动画集数以及剧场版:

049 外交官杀人事件(后篇)

190~193危险的复活系列

521 杀人犯、工藤新一(事实上为别人假扮,但毕竟为一个系列)

522新一的真正身份和兰的眼泪

523 真正想问的事

524 憎恶的蓝色火花(前篇)开头

616~621福尔摩斯的启示录

M7 迷宫的十字路口

OVA1-柯南vs基德vs铁剑 (喝某种东西后)

OVA9—十年后的陌生人

OVA11 来自伦敦的绝密指令(去伦敦的飞机上)

工藤新一的能力

推理水平极高,足球同样水平一流,初中时是足球队的中锋,球衣是10号,曾被比专业球队邀请,但新一却说“足球只是放松的方式”而未在足球方面继续发展 。

其他运动也很在行,例如滑板、滑雪等 。擅长射击、驾驶(汽车、飞机、直升机、快艇等,都是优作教的,见M 2、M 5等)、拆弹、绝对音感 、小提琴、多种外语(作者青山曾表示新一会多种外语)、电脑(M 10)等。

会拉小提琴,但不是非常专业的水平,自称说过小提琴只是破案之余的爱好。而且对小提琴方面的知识相当熟悉,原因是福尔摩斯擅长小提琴。不过拉小提琴方面有某个怪癖,小兰可以因此分辨出是新一在拉琴,但作品具体未揭晓。

在一起了。根据查询电视剧对你的爱很美剧情得知,柯雷美美结局在一起了。柯雷单膝下跪向美美求婚,并把戒指戴在她的手上,美美热泪盈眶,答应了柯雷的求婚,两人紧紧相拥,在场所有人都为他们鼓掌祝贺。《对你的爱很美》是由韩晓军执导,张嘉益、沙溢、刘敏涛领衔主演,陈美伊、姜冠南、代文雯主演,宋丹丹、王紫璇特别出演的都市家庭生活剧。该剧于2021年7月13日在湖南卫视播出,并在芒果TV同步播出。

  姬羽朋友,你好。以下就是你在提问当中所说的俄国作家契诃夫作品及其特点的相关资料: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下求的座右铭。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以下则是契诃夫生平的相关资料:

  契诃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这类杂志(如《蜻蜓》、《断片》)投稿。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1880)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80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写卑欺强节的小官吏(《在钉子上》、《一个官员的死》、《胜利者的胜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英国女子》1883),见风使舵的奴才骨(《变色龙》,1884),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但他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他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的《万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问世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描绘和歌颂了祖国的大自然,思考农民的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明显进展。但受小资产阶级环境影响的契诃夫在这时不问政治,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要有“最最绝对的自由”。他从1886年起为反动文人苏沃林发行的《新时报》撰稿,虽经批评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劝告,仍同它保持关系。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话》,1887;《短篇小说集》,1888)。声誉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里。

  从这个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纪念日》(1891~1892)等轻松喜剧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多余的人”。

  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1891年他在一封信里说:“……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他开始觉察到,为《新时报》撰稿所带给他的只是“祸害”,终于在1893年同这家刊物断绝关系。他对俄国的专制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写出了《库页岛》(1893~1894)和《在流放中》(1892)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则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这部中篇小说控诉监狱一般的沙皇俄国的阴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列宁读它后受到强烈的感染,说自己“觉得可怕极了”,以致“在房间里待不住”,“觉得自己好象也被关在‘第六病室’里了”。

  在1890至1900年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在雅尔塔他常与列·托尔斯泰、高尔基、布宁、库普林和列维坦等人会见。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是契诃夫创作的全盛时期。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的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以及其他居民阶层中间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积极投入社会活动: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1892至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并因此疏远同苏沃林的关系;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03年他资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他的民主主义立场日益坚定,对社会生活的底奥的观察更为深刻,对酝酿中的革命的预感也日益明朗,从漆黑的现实中渐渐看到隐约的“火光”。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有明确的思想(剧本《海鸥》,1896);他在一系列作品里接触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1897)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反映了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赤贫、愚昧、落后和野蛮;《在峡谷里》(1900)并描绘了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疯狂地掠夺财富和残忍本性。这些小说对美化农村公社生活的民粹派是有力的反驳。揭露资本主义的主题也见于《女人的王国》(1894)和《三年》(1895)等作品;而《出诊》(1898)则表明资本主义“魔鬼”不仅压榨工人,而且也折磨着工厂主后裔的良心,他们意识到生活没有意义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郁不安。剧本《万尼亚舅舅》(1897)描写没有真正理想和严肃目标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他们的正直无私的劳动终成无谓的牺牲。《带狗的女人》(1899)以爱情为题材,暴露庸俗和虚伪,唤起读者“对浑浑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带阁楼的房子》(1896)和《我的一生》(1896)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的、用日常工作代替社会斗争的“小事”论,批判自由主义者的渐进论思想,认为需要一种“更强大、更勇敢、更迅速的斗争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动的狭隘圈子,去影响广大群众。他的创作中逐渐响起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在《套中人》(1898)里揭示80年代反动力量对社会的压制及他们的保守和虚弱,并鞭挞当时存在的套中人习气。在《醋栗》(1898)和《姚内奇》(1898)里他刻画自私自利、蜷伏于个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灵空虚和堕落,并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尽情发挥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他歌颂劳动,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三姊妹》,1900~1901)。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写成的《新娘》(1903)表达了要“把生活翻一个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

  1904年6月,契诃夫因病情恶化,前往德国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在那里逝世,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在1908年,阿尔玛第一次见到古斯塔夫·马勒,她未来的丈夫,第一任丈夫。当时已近不惑之年的马勒,作为维也纳国家剧院的总指挥,声名显赫。尽管崇拜者众多,或许因为不幸的童年生活带来的阴影,他一直没有结婚。马勒的父亲是一个有些粗暴的小商人,开了一家酒馆。而母亲身体虚弱,另外经常遭到性情粗暴的父亲的辱骂。此外,在马勒幼年时,他的七个弟弟妹妹相继夭折,持续葬礼导致了他的敏感和严重缺乏安全感,也时常在作曲中表叙出悲痛感伤的情绪,死亡、送魂的乐念反复出现。

马勒和阿尔玛那次晚宴上的会面并不愉快。阿尔玛措辞激烈地指出了马勒作品的缺点,然后扬长而去。马勒诧异地望着这个冒失的小姑娘的背影,极力地平息着因喜悦而激烈的心跳,宿命般地被她身上的某种特质所深深吸引。

第二天,马勒给阿尔玛全家送去了剧院的票。马勒疯狂地爱上了这个比自己小一十九岁的女子,短短几个月,他为阿尔玛写了近百封情书,并将《五首吕克特诗歌》中的《我呼吸菩提树的馥郁芳香》(Ich atmet' einen linden Duft)献给阿尔玛。(吕克特是十九世纪的德国诗人。)

“我呼吸着馥郁的芳香,在房间里有一枝菩提,一件礼物,来自亲密的手掌,多么可爱,那菩提的芳香,多么可爱,那馥郁的芳香,那菩提的嫩枝,你轻轻折下来,我轻轻地呼吸,呼吸那菩提的芳香,亲爱的,那馥郁的芳香。”沉默寡言的马勒,选择最擅长的旋律来诉说衷肠:“当你感觉爱人的到来,心中涌动沉默的感情,两个灵魂之间不需要用任何语言表白”。

四个多月后,尽管周围有些怀疑的眼光。不少朋友比如马勒的学生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都表示了担心:马勒41岁,阿尔玛22岁,而且还是如此漂亮,过去她习惯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而马勒却喜欢离群索居,与世隔绝……在爱的感召下,马勒和阿尔玛结了婚。开始的婚姻生活表面看来是美满幸福的,当年十一月,阿尔玛生下了大女儿玛利亚·安娜·马勒(Maria Anna Mahler)。两年后,第二个女儿安娜·玛利亚·马勒(Anna Maria Maler)诞生(似乎是可爱的文字游戏)。在音乐创作上,婚后5年,马勒先后写了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响曲,阿尔玛充当了为音乐家的丈夫抄谱的角色。

然而,两人间的裂缝其实一直象地火一样潜行。在婚礼前,马勒写给阿尔玛一封长信,要求她从此安心做自己的妻子,放弃作曲。在信上,马勒说:“你必须放弃一切,无条件地献身于我……除了我的爱情,你不该再要求别的什么。” 尽管痛苦和彷徨,挂着泪珠的阿尔玛同意了,年轻的她,此时或许仍然把婚姻看做那个“王子和公主从此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般的童话。

由于双方兴趣年龄的差异,诸多问题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阿尔玛已习惯于社交场所的灯红酒绿。而多疑的马勒,对年轻貌美的年轻妻子充满了不信任。马勒限制妻子的外出,禁止她私自会客。强烈的占有欲背后,出自对妻子的爱和对失去她的恐惧。此时的阿尔玛,已经是马勒唯一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

为了表示对妻子的亏欠,马勒将《第五交响曲》透明优美的第四乐章作为献给阿尔玛的“爱情宣言”。第六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阿尔玛的音乐肖像。该乐章遵守古典奏鸣曲式,有明确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而其中呈示部的第二主题,是小提琴上的一支感情炽烈的旋律,是这部又名”悲剧交响曲”中唯一的一抹明亮,那被称作“阿尔玛主题”。关于史无前例、气势宏大的第八号“千人”交响曲,马勒对妻子说,每一个音符都是对你做的。是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音符都属于阿尔玛。

马勒的声望变得越来越大,然而其命运中的悲剧色彩开始变得越来越浓。带着幼年时对死亡冲击的惨痛记忆,即使在婚后,死亡的感应在马勒的音乐作品中时常得到体现。第五交响曲从葬礼进行曲开始,但还有对未来的憧憬。第六交响曲(又叫“悲剧交响曲”)则表现了作者的绝望,如他所述:“英雄受敌人三次打击,就象大树被斧头拦腰砍一样,在第三次像大树一样倒下去了”。第七交响曲再次以葬礼进行曲揭开。只有第八交响曲,该作品演奏的时候需要110人的管弦乐团和950人的合唱团以及8位独唱家,如此庞大的阵容歌颂了真正的伟大和光荣。

1904年,马勒根据吕克特哀悼亡子的诗篇,创作联篇歌曲集《悼亡儿之歌》(强烈推荐)。马勒或许只是想圆一个儿时的心愿,不料这个作品成为一个不详的预兆。

在《悼亡儿之歌》完成三年后的1907年,马勒深爱的大女儿,4岁的玛利亚,感染猩红热(一说是白喉),在无麻醉的情况下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也没有能够挽救这幼小的生命。在阿尔玛的脸上,马勒仿佛看到了当年母亲一次次送走早夭的子女时,那悲戚的面容。一切诡异地往事再现,这给他内心极大的打击。不久,他被诊断出家族遗传的急性心内膜炎,他逐渐消沉下去。马勒暂时放下工作,和阿尔玛去托布拉赫度假。在散步时,马勒会时常在走路中停顿下来摸摸脉搏,或让妻子去听他的心跳,看看是否心跳得清楚,或快,或平静马勒对每一步,每一次心跳都得小心计量,这样情况下的每一次踏青,每一次放松心情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给他带来了汉斯·贝特格意译的唐诗集《中国之笛》。来自中国的声音,如同一阵清新的风,帮助马勒暂时度过了精神的危机。马勒决定以唐诗的意境,创作一部交响曲。然而他不愿意按次序,称作第九交响曲,因为伟大的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和布鲁克纳都是在完成各自的“第九交响曲”后就离开人世。

尽管马勒的作品是如此充满了死亡和悲剧,但内心是那样地迷恋着生命,他将这部着手的作品命名为“大地之歌”。此时,他也准备离开维也纳,和阿尔玛去一个新的大陆。

 1907年,金融崩溃,维也纳反犹太人风潮日益盛行,身为犹太人的马勒决定辞去国家剧院的总指挥的职务,前往美国纽约。除了音乐和阿尔玛,马勒在精神上是没有家园的。他所说自己是三重意义上的无家可归者:“在奥地利人中的波希米亚人,在德国人中是奥地利人,在所有人中是犹太人”。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一样,只有有音乐,有妻子阿尔玛。马勒先后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纽约爱乐交响乐团担任指挥,也在1909年10月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大地之歌》。然而对待妻子,马勒内心的深情并没有表现在生活中的体贴入微。在一个新的环境,阿尔玛又被忽视的感觉,再加上由于心理压力,马勒夫妇的床笫生活产生了障碍。阿尔玛痛苦在徒望着马勒的爱抚,她开始酗酒,并患上了忧郁症。

在1910年5月,阿尔玛回奥地利度假,在温泉度假中心结识了小她四岁的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厄斯。格罗皮厄斯年轻英俊,迷恋着美丽而忧郁的马勒夫人,两人双双坠入情网。分离的几个月后,格罗皮厄斯把写给阿尔玛的情书误寄给马勒。阿尔玛的背叛被无情地揭示在马勒面前,马勒恐惧了。他开始竭力地弥补,来挽回妻子的心。他为妻子买礼物,倾注爱;他赞美妻子婚前的音乐作品,鼓励她继续作曲。

马勒还去找弗洛伊德寻求精神上的帮助,弗洛伊德发现马勒有非常强烈的恋母情节,他将阿尔玛当作了自己有点残疾的母亲,甚至用母亲的名字“玛丽”(Marie)来称呼妻子。“内心深处,马勒时常希望看到他妻子忍受痛苦的样子,就像他记忆中的身体虚弱、经常受到辱骂的母亲那样。”在和弗洛伊德在荷兰莱顿的交谈中,马勒回忆起孩时曾亲眼目睹父亲是如何虐待他的母亲,甚至酒醉后地强奸。由于害怕,小马勒跑出了家门,在正吹奏着民谣的手摇风琴奏者身旁哭泣。

格罗皮厄斯再次写信,希望阿尔玛离开马勒,和自己在一起,阿尔玛拒绝了。她愿意给自己,给马勒,给八年的婚姻一个机会。1911年,马勒的病情更趋恶化,阿尔玛始终在身边照顾。在马勒的强烈要求下,马勒在临终前五天回到维也纳。五月十八日午夜前,马勒静静地与人世永别。 他没有能够战胜宿命,留下了第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和未尽的第二乐章。在未完成的手稿最末,那巨大、颤抖的字迹,见证了马勒对妻子的愧疚和爱,“爱你而生!为你而死!阿尔玛!”

对马勒的去世,阿尔玛一方面痛苦哀恸,这是因为马勒不仅是她的丈夫,同时还是她的父亲(马勒常把阿尔玛称做“我的女儿”),她艺术上的神坻,她曾经“生命的中心”。然而在另一方面,束缚被打破,阿尔玛也感到了久违的如释重负。她重新得到了自由,幸运的是,此时不过三十出头的她,依然是一个自由的充满魅力的成熟女子。 1912年,通过继父的介绍,阿尔玛结识了“维也纳最粗野的野兽”,狂暴而放肆的奥斯卡·柯科西卡。和比自己年轻七岁的画家,阿尔玛迸发了从所未有的狂热的爱情。他们不分昼夜地疯狂地肉体交欢,激情过后,柯科西卡也为妩媚性感的阿尔玛画了大量的肖像。他们还结伴去意大利旅行,一切貌似近善近美。渐渐地,阿尔玛也意识到了柯科西卡对自己强烈的控制欲。柯科西卡希望成为这段关系无所置疑的独裁的国王,而阿尔玛对这个男人开始恐惧。另外,柯科西卡的母亲很不喜欢这个让儿子神魂颠倒的寡妇,她给阿尔玛写信说,“如果你再见奥斯卡,我会用枪毙了你。”

在这时,阿尔玛怀孕了,柯科施卡满怀希望地去求婚。而且阿尔玛一口拒绝,还执意堕胎,去医院打掉了孩子,这或许给柯科施卡一辈子都未能愈合的创伤。两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柯科西卡创作了其代表作之一“风中的新娘”。在惊涛骇浪中,“新娘”依偎在“新郎”旁,安详地熟睡着。而“新郎”不安地睁着双目,似乎预感到身边的她即将离自己而去,透露出绝望和怨恨。有人评论到,在充满了变形和扭曲线条的画中,心灰意冷的柯科施卡“对爱的渴望,终于褪变为无可奈何的退缩。”

即使心中还有依恋,不再是花季少女的阿尔玛知道,自己必须离开柯科施卡。和这个男人生活在一起是无法想象的,他的爱过于偏激和危险。事实上,阿尔玛终生拒绝再见柯科西卡。分手后,心灰意冷的柯科西卡参军,并在西班牙加利西亚和俄军作战时,严重受伤。此时,阿尔玛和格罗皮厄斯重新取得了联系,并很快地结了婚。 1915年,阿尔玛又结婚了,对方是建筑师格罗皮厄斯。他后来创办了先锋的“国立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校”,那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作为现代建筑大师,他开启了玻璃帷幕墙、几何形体等“国际风格”。二战时,受纳粹压迫,格罗皮厄斯去美国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学生包括贝聿铭。而在那个时候,阿尔玛早已和他离婚,在另一个人的环抱中。但无论如何,1915年,32岁的格罗皮厄斯或许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起码柯科西卡和哲林斯基是这样想的。

失魂落魄的柯科西卡,定购了一个完全按阿尔玛形貌的,真人大小的人偶。五官具全,嘴巴会长开,有牙齿和舌头,甚至有生殖器官。然而,当这个由布料和刨花制作的“阿尔玛”放置在柯科西卡面前时,他异常失望。人偶无法满足他的欲望,无法替代那个“风中的新娘”,只能充当他绘画时的静物模特。他以这个人偶为主题,画了许多素描和油画。其中最有名的一幅《蓝色女人》,柯科西卡为此的习作一百六十张。终于某一天,柯科西卡决定彻底摆脱阿尔玛的魔咒。他给人偶穿上了所有的美丽衣服,邀请朋友们召开了一个香槟酒会。在黎明破晓那刻,带着醉意,柯科西卡在花园里砍下了人偶的头,并倾倒了一瓶红葡萄酒。随着那殷红渗入泥土中,柯科西卡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起码他不会再为阿尔玛封锁所有的感官世界。

哲林斯基,阿尔玛曾经的音乐老师和情人,这段时间决心为王尔德的故事《弗罗伦斯的悲剧》谱曲。在《弗》中,其貌不扬的商人丈夫回到家,发现妻子和一个年轻的贵族偷情。从言语冲突上升到肢体冲突,丈夫将妻子的情人杀死。在戏剧性的结局,妻子赞赏地转向丈夫:“我从不知道你这样强壮。”而丈夫回答:“我也从不知道你如此美丽。”哲林斯基或许是在为自己的同行马勒鸣不平,去世不到三年,马勒夫人就改嫁,而且对象正是当年伤透马勒心的那个建筑师情人。同时,终生关注着阿尔玛的哲林斯基,此时心里也难免有些失爱的酸楚。在此剧首映后,阿尔玛看出了其中的影射,写信抗议。哲林斯基回信道:“这是一部真正的悲剧,因为它奉献了一个人的生命来挽救另外两个人 ……是的,阿尔玛,你为什么不能理解?”

格罗皮厄斯,一个恭敬、礼貌和慷慨的男人,一个绅士。或许正是因此,除了一个美丽的女儿玛侬·格罗皮厄斯(十六岁那年因脊髓灰质炎而死亡),这段五年的婚姻在阿尔玛的这一生,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记。此时的阿尔玛,需要的并不是平静如水的婚姻生活,而是永不锈蚀的激情。

1917年,阿尔玛再次红杏出墙,这次的对象是比她年轻十岁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弗朗茨·魏菲尔。阿尔玛对弗朗茨的第一印象非常糟糕,“一个肥胖的厚嘴唇的罗圈腿的犹太人”,阿尔玛在日记上这样描述。然而,弗朗茨和她先前的男人不一样,这个和蔼而不成熟的27岁青年并不妄图控制阿尔玛。事实上,他把阿尔玛看做是救世主,是女神,是顶礼膜拜的偶像。或许是第一次,阿尔玛感到自己如此被深深地需要,第一次感到不受天才的压抑。第二年,阿尔玛怀孕了,一个早产的男孩,魏菲尔的孩子。十个月后,这个体弱多病的婴儿,离开了这个本不属于他的世界。

不久,格罗皮厄斯平静地退出了阿尔玛的生活。 1929年,50岁的她和魏菲尔开始了第三段婚姻。在阿尔玛的激励下,魏菲尔的创作才华达到了最高峰,他的小说《穆萨·达赫的四十天》获得了巨大成功,该书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土耳基残酷压迫亚美尼亚。之后二战爆发,由于小说影射纳粹德国的法西斯政策,外加魏菲尔犹太的血统,魏菲尔处于极度危险中,著作也被纳粹德国查禁。于是,一家人徒步穿过了比利牛斯山,经辗转移居美国。在星条旗下,受着阿尔玛的激励,魏菲尔声名鹊起,他创作了小说《圣伯纳德之歌》和戏剧《雅各布洛斯基》,并先后被搬上了银幕。其中**版的《圣伯纳德之歌》在1942年获得了五项奥斯卡奖。然而在阿玛尔眼里,魏菲尔始终是她手掌心的一只小鸟,时刻渴望她的保护,爱和帮助。魏菲尔是她的丈夫,更是经她亲手加工改造的一件玉器。

1945年,魏菲尔在好莱坞去世。阿尔玛又活了9年,墓碑上刻着的名字是阿尔玛·马勒·魏菲尔。

在阿尔玛留下的日记中,她披露了更多的崇拜者,包括钢琴家欧斯普·加布里洛维奇(马勒的朋友,后来在底特律交响乐团担任总指挥,帮助底特律乐团跨入世界一流乐团行列),剧作家戈哈特·豪普特曼(19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物学家保罗·卡姆勒(用两栖动物做了实验以证明环境能够导致可遗传的适应性变化)。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杰出精英,然而或许他们的才华和品性还不足以激发阿尔玛的爱情,阿尔玛只是草草地记下了一个个伟大的名字。恐怕,还有更多迷恋她风采的人们,因为普通,因为平凡,得不到她哪怕片刻目光的停留。

她是如此的独一无二,在任何地方,阿尔玛都是一切注意力的焦点。她象黑洞一样,吸收着周围所有的光和热,爱和荣耀。她光彩照人,才华横溢,而且她天生具备着鉴变第一流天才的本能。如果她是女神,她能帮助自己的爱人也升华成人间的神。如果说她是海妖,只是用美丽来蛊惑,获取战利品。那么可以说,她一直在成功,没有人能够真正地抗拒她,每一次,她总是最终的胜利者。我们或许应该感谢她的“诱惑”,恰恰是天才们在对她爱的煎熬和痛苦中,才思迸发,给这个世界留下如此绚丽的艺术财富。

阿尔玛也有自己的痛苦和哀伤。在那个充满男权主义的时代,阿尔玛一直不甘心性别角色赋予自己在男性面前的次要地位。她曾无奈地说:“婚姻常常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在女人身上取代她的自我。”但无论如何,在马勒的旋律,在格罗皮厄斯的钢铁建筑,在柯科西卡狂野的线条和构图,在魏菲尔的诗歌和小说中,阿尔玛得到了永生。

54岁的阿尔玛,在美国最后的情人,是一位叫约翰尼斯·霍林斯耐尔的年轻神学教授。人们感叹到:“有人为阿尔玛谱曲、绘画、写诗,在此之前,尚没有人为她做弥散。”即使是上帝的仆人,也无法抵挡阿尔玛的光芒。

阿尔玛·玛丽亚·马勒(Alma Maria Malher, 1879-1964)

她出生在艺术之家,极早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和绘画天赋。她太漂亮,太多情,太早地收获了父亲艺术家朋友太多的赞美,反而成为一生的困惑。她始终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位好艺术家还是一位好情人,也不清楚自己到底爱上的是艺术家,还是艺术。

她先后嫁给了三位属于三个不同领域的杰出艺术家,音乐家马勒(Malher),建筑家、包豪斯学院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毕斯(Walter Gropius),作家弗朗兹·韦菲尔(Franz Werfel)。而她的情人则包括画家居斯塔夫· 克里姆特(Gustave Klimt),作曲家柴姆林斯基(Zimlinsky),画家奥斯卡·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作曲家普菲兹纳(Pfitzner)……

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的感情故事就是一部维也纳的艺术史。马勒将《第八交响曲》题献给她,“每个音符都是为你而作”;而在其遗作《第十交响曲》的手稿上,更是随处可见 “献给永远的阿尔玛”、“只有你理解”、“为你而生!为你而死!阿尔玛!”的深情表白。小她六岁的画家柯克西卡对她一见钟情,为她写下400多封情书,创作多幅油画,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风的新娘》见证了他们“永恒地结合”。阿尔玛决定离开之际,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特地去慕尼黑定做了一个和阿尔玛一模一样的玩偶!

柴姆林斯基曾经劝告年仅二十岁的阿尔玛:“作曲、社交:两者只能选其一!”但是,如果维也纳的艺术沙龙里缺少阿尔玛优雅的身影智慧的谈吐,该变得如何地沉闷乏味!她以激情和美丽影响了两代维也纳艺术家,把她的人生谱写成艺术史上的传奇。(引自中国当代艺术数据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243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1
下一篇2023-07-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