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面对匈奴单于的侮辱,是怎么忍下这口气的?

吕后面对匈奴单于的侮辱,是怎么忍下这口气的?,第1张

两个原因:第一、匈奴单于向吕雉求婚,并不是一种侮辱或者是挑衅,而是一种表示敬意的做法,了解匈奴习俗的吕雉自然表示自己不在意。第二、看看自己的军队和自己的国库,吕雉心里还是很有数的,她也知道现如今的汉朝不适合跟匈奴硬碰硬。所以即便是心里觉得不舒服,看清楚自己的实力以后,觉着这个恶气还是得忍下来。

匈奴历来有收继婚的习俗。在匈奴人眼里看来,生活本就艰辛,现在你没有了丈夫,不能独自生娃,作为兄弟的我自然不能让资源白费,所以一般会接受兄长或者是老爹的女人,以达成种族延续的目的。而当时的匈奴单于和刘邦是结拜兄弟,刘邦去世了,自己有责任替刘邦照顾他的妻子。所以了解内情的吕雉,也只能假装啥也没发生。

况且,即便吕雉觉得单于有意在羞辱自己又能咋样呢?那时的汉朝内忧外患一个不少,吕雉作为一个有野心的女性政治家,怎么能因为自己被调戏就出兵给自己找麻烦呢?毕竟匈奴的骑兵也不是那么好说话的,吕雉并没有十全的把握能出手剿灭匈奴,如果贸然出兵,反而给了匈奴攻打自己的理由,所以吕雉得忍。

所以说,不管单于是表达敬意还是有意羞辱,作为一个没有还手能力的汉朝的幕后当权者,吕雉都只能咽下这口窝囊气,毕竟那时候是靠武力决定地位,而不是靠嘴皮子。

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xū),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砀郡单父县(今山东菏泽市单县)人,后世把她与唐朝的武则天并称为“吕武”。

吕雉是汉高祖刘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

同时吕雉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她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吕后陵位于陕西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三义村,在高祖长陵东南200米处。陵高32米,底边东西160米,南北131米,呈覆斗形。由于陵地建筑在渭水北岸的高原边缘,远望如同山丘,显得异常雄伟。

吕雉本来随其父吕公住在砀郡单父县(今山东单县终兴镇潘庄),后吕家因躲避仇家迁居沛县。吕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书香鼎盛,但是绝对是殷实之家,而且在当地也算有头有脸。

而出身草莽的刘邦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亭长,而且嗜酒好色,好吃懒做,在当地的名声也并不好。论常理,这样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和吕雉匹配,但是吕公阅人无数,眼光独到,很会看人,也很会看相。

扩展资料:

吕后为政举措

经济

继续重农之国策,有步骤地放宽经商政策。刘邦统治后期,下达抑商法令,惩治不法商人,“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但打击面过大,挫伤了商人的经商积极性,亦激化了社会矛盾。在惠帝、高后时期,虽亦有“市井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诏令,但朝廷还是“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解除了商人在经济上的重负及对商人的社会性歧视。

惠帝六年(前189年),朝廷还“起长安西市”,使长安成为汉朝经济活动的中心,亦为长安后来成为当时的世界性大都市奠定了基础。

在高后二年(前186年)和六年(前182年),朝廷又分别采取“行八铢钱”和“行五分钱”的措施,运用国家权力对货币经济进行管理调控,对稳定币值、平衡物价和促进商品流通起到了积极作用。

外交

继续刘邦执政期间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太史公曰:“吕后为人刚毅”。执政期间,吕后遵循刘邦的政策,未对匈奴兴兵,而是采用了和亲的政策。

孝惠四年(前192年),刚死去阏氏的冒顿单于遣使者送来一封言词极为不敬的国书给吕后,上面写道:“孤偾之君,……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吕雉

秦汉时期中间短短的十几年,竟然同时出现了五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他们分别是秦始皇、刘邦、吕雉、项羽、冒顿单于。其余能威震一方、摇动天下的英雄,更是数不胜数。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之间的交锋精彩纷呈,让人津津乐道。

刘邦抛弃社稷后,女强人吕雉垂帘听政,她撑起了大汉江山,担负着黎明百姓的福祸。而她要面对的对手都是很强大的,其中最强大的一个,就是匈奴历史上最贤明的冒顿单于。

吕后形象

书信侮辱

惠帝三年,大汉从皇室之中挑选出了一位美貌的公主,嫁去匈奴和亲。得到美人与大批嫁妆的冒顿单于,不仅没有表现出该有的诚意,自恃国富兵强,以为大汉向他示弱,而愈发傲慢无礼。

他竟然派使者送了一封言语极其轻薄的信给吕后,史书记载此信“辞极亵嫚”。

短短四个字,就隐晦地表达了此信的内容。据一些说法,冒顿单于这封信的内容是:我没有正妻,而你又失去了丈夫,不如你嫁给我吧!

这封信不仅侮辱了吕雉,还侮辱了整个大汉。吕后作为大汉的堂堂皇太后,岂会下嫁给你这个蛮夷酋长?况且吕后是何人,她怎忍受得了这种侮辱。她立即召集汉廷大臣,让宦官将信的内容宣读出来,一时间,愤怒的声音就充斥着朝堂。

吕后的意思很明确:冒顿单于竟敢如此大逆不道,怎么回应,你们看着办吧!樊哙是吕后的亲妹夫,文武大臣没有比他更愤怒的了,他当场扬言道:“臣请兵十万,愿亲自率军攻打匈奴,横行匈奴草原,给冒顿一点颜色瞧瞧!”

将领们都阿吕后之意,都表示:樊哙的意见好极了!

中郎将季布站了出来,当场怼了樊哙一通:“樊哙犯了欺君之罪!当初高帝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出击匈奴,被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山上七天,樊哙当时是上将军,却没有办法解围。此事还没过去多久,当时受伤的战士都还没有痊愈。现在他居然还好意思说:‘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这是当面欺骗您!而且匈奴人不懂礼仪,被他们夸赞不值得庆幸,被他们侮辱也不值得发怒。如今当务之急是抚平战乱带来的创伤,何必又动摇天下,与匈奴构祸!”

朝堂之中瞬间被一股紧张的气息充斥着,大臣们惶恐不安都不敢说话,吕后也很是尴尬,只好退朝。

过了不久,吕后派使者送信给冒顿单于,很谦逊地回应了他送来的信,还送去了两辆精美的马车,与八匹上好的宝马。自己无礼地对待别人,别人却彬彬有礼地回应,冒顿单于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他也派一位使者回信给吕后:“从前我不懂中国礼仪,言辞多有冒犯,感谢陛下宽恕我!”还送来了一匹千里马作回礼。

为何能忍

季布的话说出了原因,吕后想攻打匈奴,只是被一时的怒气冲昏了头脑。樊哙带兵的能力当然比不过刘邦,十万大军当让没三十二万大军厉害,刘邦与冒顿单于交锋都遭到了失败,更何况是樊哙。

吕后形象

而且当时的情况,也不适合与匈奴构祸。秦朝繁徭重役,早已让天下疲敝不堪。再加上反秦起义时的三年战乱,和楚汉相距的五年战乱,还有刘邦讨伐各地叛乱的多年战乱,早已让汉朝遍地创伤。到了吕后的时期,天下终于获得了安定,百姓已经厌倦了战争,只想拿起锄头致富。百业待兴,不是与匈奴彻底撕破脸的好时机。

许多人都认为汉武帝攘匈奴以前的汉朝在匈奴面前是屈辱的。这种“屈辱”也许是有的,即使是屈辱,大概也只是汉朝主观上认为自己受了辱,从客观上看,究竟是不是很屈辱就值得商榷。

不知何时起,中国人,尤其是现代中国人,每每陶醉于国家、民族精神的时候,越来越生出了一股“被虐—复仇—翻身”的情结。好象很愿意自己曾经是个被虐害的对象,无此不足以获取复仇翻身、扬眉吐气的颠覆性精神快感。似乎很喜欢以受害羔羊自居,继而愤起反击,脱胎为狼,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而沾沾自喜。“被虐—复仇—翻身”,成为了民族精神自我陶醉的戏剧性三部曲。国人喜欢这种戏剧性,以至成为定式,所以许多国人不愿意承认我们的祖先也有不厚道甚至不正义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从来都只可能是受害者,只是被逼无奈、忍无可忍才拿起武器,并反败为胜的。汉朝就是个例子。但果真完全是这样吗?

热播剧《汉武大帝》里不止一次地呼喊着一句十分震撼人心的民族“被虐”的恸诉,大意是——汉朝啊汉朝,你真令我心痛!为什么你只能靠牺牲女人来换取和平呢?匈奴人爱自己的女人,而汉人不爱惜自己的女人,所以汉朝打不过匈奴。汉朝的男人在哪里啊?保护自己的女人吧!别再用她们的牺牲获得短暂的和平!

对这种论调,我总觉怪怪的。好象汉武帝以前的汉朝男人很没血性,为了自己的安全只知牺牲女人。而只有象武帝那样出击匈奴才是“爱自己女人”的表现。其实在人民都成了奴隶的专制国家中,高高在上的皇帝从来不会爱任何人,除非是他的宠妃。牺牲一个女人就起得那样大的外交效应,何乐不为?在通俗历史观念中,认为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是一种屈辱。其实若真论谁受了侮辱,还轮不到汉朝,应该是匈奴才对。汉匈都是大国,且已结为兄弟。即使从现在的国际观念上看,彼此地位都是平等的。与一个跟自己平等的国家通婚,辱从何来?而且匈奴女婿可是货真价实的大单于,倒是汉朝不厚道,每次都拿冒牌公主敷衍人家,有时甚至是宫女。所以真正占便宜的是汉朝,被侮辱的是匈奴。汉朝皇帝的女儿不等于是美女,东西称雄的匈奴何愁抢不到美女?但匈奴就是特别看重娶汉朝公主这件事,可见匈奴贵族以成为汉朝女婿为荣。只要得到汉朝女婿这个身份就可以让他喜滋滋地老实几年,可见匈奴对汉朝骨子里何等自卑。这跟宋朝可不一样,宋与辽朝、金朝可是以叔侄相称。那时外族对汉族已经不再有心理上自卑感了,他们不再屑于跟汉族称兄道弟,而要居于其上。

和亲,而且是汉朝“狡诈”的和亲真的屈辱吗?

另一个似乎可以说明汉对匈奴的屈辱关系就是匈奴的犯边,而汉朝却不能反攻,故民间“愤青史观”把后来的汉匈战争说成是“反侵略”战争。侵略这个词可不是随便用的,匈奴从未强占过汉朝任何土地,也没有想要侵占,何来侵略?只是有些匈奴贵族武装私自在边境上劫掠财物和人口,这是游牧文明必然的生存方式。游牧民族平时除了放牧,不去对固定文明进行劫掠,你要他干什么呢?汉匈战争说到底是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结果,不是什么谁受辱的简单问题。任何游牧民族都有可能袭扰任何农耕民族,这是天理!而农耕民族对其反击也是天理!直到后来匈奴归附汉朝,汉朝又给予一定照顾后,南匈奴才渐渐改变了随处劫掠的传统生活方式。

真要论侵略,从来都是汉族侵略匈奴。河套草原本就不是华夏所有,而是匈奴的(想想也知道,“草原”怎么会是农民的地盘呢?)。西周时那里就是猃狁——匈奴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秦国把河套地区抢了过去。秦朝灭亡,匈奴乘机夺回。到了汉武帝时,汉人又把匈奴人的这块最肥沃的土地——塞上江南给抢走,设置郡县,移民屯田,从此永远成为中华领土。不但如此,还把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和西域都抢过来了,匈奴的地盘从此越来越小,所以从来都是汉族侵略匈奴。汉匈战争哪算得上反侵略战争?“愤青史观”把汉武帝夺河朔草原称做“收复”,如果这也叫收复,以此类推,我们就应该承认钓鱼岛是日本的。为什么中国从不搞侵略?因为我们只搞收复,只搞平定,只搞拓边。

有些崇拜汉武帝的人,说汉武帝大规模讨伐匈奴的历史功绩是“保住了大汉,保卫了华夏”。这只能算“愤青史观”。了解西汉前期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匈奴在最强盛的冒顿时代,正逢华夏最虚弱、最有机可乘的秦汉之交之际。即使在这个时候,匈奴也只不过夺回了被秦所强占的河套地区,并无能侵略华夏,更何况到了空前强盛的武帝时代,匈奴还能怎样呢?匈奴是部落联盟,各部落比较自由,掠夺汉朝边境的多是匈奴王庭下属的一些部落贵族所为。掠边最猖獗的时候是汉朝立国之初的若干年,到了文景时代,由于中国国力渐苏,掠边行动便开始逐渐收敛,尤其是景帝时期,汉匈优劣对比已发生显著变化,匈奴掠边的规模和次数一次不如一次,显然忌惮之心日增。如此发展下去,可以想象到了国力更强盛的武帝时代,这个问题将成迎刃而解之势。所以汉朝不可能只为了一个正在逐年自然解决的问题而一次次发动劳民伤财的战争,因为这不合乎正常的成本计算考虑。须知掠边问题本就随着汉朝国力增强而逐年式微,如果说“无为而治”地等着它自然解决有些消极的话,那么增加一点主观力量来推动,例如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达到震慑效果,对某些匈奴部落贵族武装进行一定的军事威慑也就可以了。然而汉朝并非这样,而是劳民伤财几乎耗尽文景时代的积蓄深入大漠向整个匈奴帝国宣战,从成本的角度看,这就不能解释成谋求边境的安宁了,而是属于侵略性质,正如汉朝同时还在侵略其他地方一样。侵略匈奴的动机或者是追求更大国家利益的想法,或者只是汉武帝要让外戚立功,这个问题就见仁见智了。所以在史学界,关于汉伐匈奴的评价,“完全正义说”并没有多少共鸣。

还有一个似乎可证明屈辱的是匈奴冒顿单于给吕后写的骚扰信,而吕后竟“低三下四”地回绝。其实这是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误解。匈奴人性格爽朗,且有兄死妻嫂的习俗,汉匈既结为兄弟,刘邦死了,匈奴大单于向吕后求婚对匈奴而言是情理之中的。只是由于人们不理解匈奴人,才以为这是对方的侮辱、挑衅。

再回到和亲政策是否屈辱的问题上来。也许有人说,与外族通婚,本不存在受辱,可如果是被迫的呢?那便应是屈辱吧。但是,我以为一个国家被迫的事情多了,即使是世界上再强大的国家,也不会事事皆可肆意而为、一意孤行。就象今天的美国,也有妥协的时候。更何况和亲还不是匈奴自己提出的,而是大流氓刘邦听取臣下的意见主动提议的。国际间的政治是什么?从来就是妥协与要求的合一。少了一方都不叫政治和外交。皇帝老儿嫁一个冒牌公主也能起那么大作用,这种妥协也太容易了。而且嫁给匈奴的女子又不是去当牛做马,而是做尊贵的阏氏,换做今天的女子,还不趋之若骛,何辱之有?

由此可见,无论从国际平等的原则看,还是政治外交妥协一说,都很难支持和亲政策是所谓的屈辱举动。这屈辱如果真的存在,也只是主观人为意识上的屈辱。那么这种“屈辱”背后的实际心理是什么呢?——原来这种屈辱感竟是建立在民族不平等的基础上——因为匈奴是劣等民族,所以跟匈奴称兄道弟就是我的耻辱!即使嫁假公主给匈奴也是耻辱。汉朝王室根本不愿平等地看待匈奴王庭,即使是普通的汉人女子让匈奴单于“玷污”了也是我汉朝的耻辱!

和亲,作为被传统史观和影视文艺渲染得很无辜、很痛苦、很屈辱的一个词语,它后面隐含的却是民族歧视。而这种民族歧视居然可以用一种令人同情洒泪的可怜姿态表现出来,真是没想到。

可以想象汉朝许多人并没有感觉到“和亲”时代很屈辱,因此打败匈奴以后也并没有现在人想象的有多么地扬眉吐气,举国振奋。所以愤青们不理解汉武帝如此民族伟人,司马迁为什么还把他评价得那么差。从历史上看,汉朝前期虽然无法在军事上给匈奴以打击,但始终对匈奴具有心理上优势,而匈奴始终有自卑感。这从文景时代就有匈奴人降汉(包括贵族)便可窥见一二。例如景帝时匈奴王唯徐卢等人投降汉朝,汉景帝还封他们为侯,以激励更多的匈奴人归降汉朝,这就很能说明问题。可见汉人一直在匈奴面前具有心理优越感,不可能有低人一等受辱的感觉。

没有受辱,却要想象自己受了辱。被虐—复仇—翻身,作为民族精神自我陶醉的三部曲在现代中国人心中似乎很坚固。只要中国人继续活下去,它就可能还会产生其他版本。

但历史不是文艺,它注重的是事实。作为一场侵略战争以及侵略者胜利的战争,汉匈战争的结果也正可以证明这战争的实质,它使汉朝的疆域大大的扩张,匈奴数以百万的牛羊被汉朝所抢获,大量的匈奴人被杀,匈奴人悲哀地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为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同时汉朝百姓也因政府的穷兵黩武而远离文景时代生活的安康。其实汉朝讨伐匈奴虽然是侵略之战,但是在冷兵器时代似乎又可以谅解。因为在遥远的古代,民族之间的互相侵略几乎是一种常态,尤其是作为农耕与游牧两种迥然不同生存方式,它们天生就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许这二者终有一方会向对方发起侵略,而历史的选择是汉朝抢先一步。汉匈战争说到底也是这种不可调和矛盾的产物。但拜托别那么煽情,别作出一幅苦大仇深的受害者模样。跳出“被虐—复仇—翻身”的民族精神历史诠释的三部曲定式。历史是客观的,不是戏剧的。

提到匈奴,很多人都会想到一群勇猛的游牧民族,他们勇猛无敌,骑着战马多次侵犯中原。由于影视剧的影响,许多人对匈奴有片面错误的印象,认为匈奴是一个只知道厮杀的民族,他们打仗没有任何战术,而且武器装备非常落后,我想说,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估计早就被中原王朝灭掉了。

匈奴最强盛的时期,要数匈奴冒顿单于所统治的时期。那个时候的匈奴,地盘非常广阔,从长城以北直到贝加尔湖,新疆、中亚一带也在他们的统治下,至于甘肃,河套地区以及内蒙,更是匈奴人的根本地区。

除了地盘广阔,他们还非常猖狂,在汉文帝刚刚继位的时候,匈奴就率军破关直逼长安,但此次前来并不是占领,而且来“祝贺”,在此期间烧杀抢虐,汉国的步兵根本追杀不及。

后来,冒顿单于还写信给汉文帝,蔑视汉文帝,汉文帝顿时火冒三丈,想立马出兵北伐,但是想到刘邦的遭遇,最终还是选择和亲。因为汉文帝没有一点办法,只能选择妥协。

匈奴固然强大,那冒顿单于向吕后求婚是为何呢?

其实,这跟匈奴的习俗有关系,白登之围后,匈奴跟刘邦签订条约:

第一、双方以长城为界,彼此不得闯入对方领土;第二、汉朝定期与匈奴和亲;第三、汉朝每年赠送大量礼品,以换取匈奴不再侵扰边界;第四、汉朝与匈奴约为兄弟;第五、双方进行通关互市。

合约里的和亲、约为兄弟,是冒顿向吕后求婚的原因。因为冒顿在白登之围中已经与刘邦结为兄弟,所以兄长去世后,依照习俗向嫂子求婚是正常的事情。

吕雉(前241年-前180年) 字娥姁,单父(今山东单县)人。汉高祖刘邦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通称吕后,又称为汉高后、吕太后。汉惠帝在位七年,自元年起即因“人彘”事件不再听政;吕后连立两任少年天子,自元年起即垂帘听政“号令一出太后”。在汉惠帝、两少帝时期实际掌握政治权柄的人是吕后,共主政十五年。因此《史记》、《汉书》等正史以“本纪”体例记载吕后生平。汉惠帝、鲁元太后都是吕后亲生。据《汉书》记载,刘邦死后,匈奴首领冒顿曾寄国书向吕后求婚,意在标扬匈奴武力,刻意贬低汉朝国力吕后以年迈为由婉言拒绝,不过继续沿用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

{{吕雉的掌权统治,虽然对于皇族刘家来说是一个威胁,《太史公自序》曰:“惠之早霣,诸吕不台;崇强禄、产,诸侯谋之;杀隐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祸”。但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在吕雉掌政期间能重用人材,并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吕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

新朝末年,高祖长陵被赤眉军掘开,同陵异穴的吕雉尸体遭到侮辱

吕雉有一儿一女。儿子是汉惠帝刘盈,女儿是鲁元公主。

一、汉惠帝刘盈

汉惠帝刘盈,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十六岁时便继承皇位。

汉惠帝即位后,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拔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与民生息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他废除秦时禁锢,使黄老哲学代替法家学说,打开各种思想发展的大门,但是仁弱的汉惠帝在位期间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强势的母亲吕后手中,因此后世司马迁作《史记》时甚至不设惠帝本纪,而设“吕太后本纪”。

公元前188年,在位七年的汉惠帝去世,时年二十三岁,谥号孝惠皇帝,葬于安陵。

二、鲁元公主

鲁元公主(?-前187年)名不详。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独女儿,西汉公主。嫁赵王张敖为妻后,险因匈奴冒顿来犯时刘敬的建议被指和亲,后因吕后不愿而娶家人子代之。生子张偃,吕后封其为鲁元王,故鲁元公主又称鲁元太后;张敖有个女儿张嫣, 吕后为巩固势力,借"亲上加亲"之名将其嫁给鲁元公主弟弟汉惠帝刘盈。《史记正义》中提到鲁元公主墓在咸阳西北二十五里。

扩展资料

刘盈个性仁柔,常常受到母亲极大的压力。在茅厕见到戚夫人被自己的母亲残害成“人彘”的惨状之后,借酒浇愁而致成宿疾,最后抑郁而终。

汉惠帝七年(前188年),年仅二十四的惠帝去世。惠帝做了7年有名无实的皇帝,在24岁的时候就过早地死去。惠帝死后,吕后又执政八年。这前后15年,是大汉王朝从建国到文景之治的过渡时期、奠基时期,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刘盈谥号为“孝惠”,“惠”有“仁慈、柔顺”的意思,这个谥号概括了刘盈的一生。葬安陵。无庙号。“孝”意即孝子善于继承父亲的事业。此后,汉朝皇帝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只有西汉开国之君高祖刘邦和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因为是中兴之主而例外。

-吕雉 (汉高祖刘邦皇后)

-刘盈 (西汉第二位皇帝)

-鲁元公主

因为季布知道冒顿调戏吕后,无非就是想挑起双方的战事,好吞并了汉朝,要知道汉朝的实力没有匈奴的厉害,现在最佳的选择就是忍下来,吕后也听懂季布说的,顿时就冷静下来,没有下来攻打匈奴。

一、冒顿调戏吕后

冒顿看到汉朝一心就是求亲求合,就非常不乐意了,他是把汉朝和亲的公主接收了,可是他还是不停的骚扰汉朝的边境,想激怒汉朝,从而可以痛快的打一场,但是冒顿没有想到是汉朝忍下来,没有什么举动。

这下就气坏冒顿了,他想了很久,他想出了一个计谋,就是写信调戏吕后,让吕后生气冲动之下下令攻打匈奴。

刘邦死后,冒顿变得更加骄横,甚至写信调戏吕后,信中说:“我是孤独寂寞的君主,生在沼泽,长在草原,我多次到边境来,希望能到中原游览一番。陛下独立为君,也是孤独寂寞,一个人居住,我们两个寡居的君主都很不快乐,无以自娱,还不如我们以己所有,换己所无。”

二、季布百般劝阻

吕后看到这份信,真的如冒顿所想的,简直就是气炸了,想杀了匈奴来使接着发兵匈奴,可是季布看到,就赶紧对吕后说:“老大,你生气就中了匈奴的计谋了,他们就是想要激怒你,挑起双方的战事,老大你要冷静下来。”

吕后一听季布所言,非常有道理,他这样写信给自己,无非就是想要挑起双方的战事,这样一想吕后就冷静下,还给匈奴回信和回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469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1
下一篇2023-07-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