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辣的吕后面对匈奴冒顿单于写信向她求婚为何能够容忍?

毒辣的吕后面对匈奴冒顿单于写信向她求婚为何能够容忍?,第1张

秦汉时期中间短短的十几年,竟然同时出现了五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他们分别是秦始皇、刘邦、吕雉、项羽、冒顿单于。其余能威震一方、摇动天下的英雄,更是数不胜数。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之间的交锋精彩纷呈,让人津津乐道。

刘邦抛弃社稷后,女强人吕雉垂帘听政,她撑起了大汉江山,担负着黎明百姓的福祸。而她要面对的对手都是很强大的,其中最强大的一个,就是匈奴历史上最贤明的冒顿单于。

吕后形象

书信侮辱

惠帝三年,大汉从皇室之中挑选出了一位美貌的公主,嫁去匈奴和亲。得到美人与大批嫁妆的冒顿单于,不仅没有表现出该有的诚意,自恃国富兵强,以为大汉向他示弱,而愈发傲慢无礼。

他竟然派使者送了一封言语极其轻薄的信给吕后,史书记载此信“辞极亵嫚”。

短短四个字,就隐晦地表达了此信的内容。据一些说法,冒顿单于这封信的内容是:我没有正妻,而你又失去了丈夫,不如你嫁给我吧!

这封信不仅侮辱了吕雉,还侮辱了整个大汉。吕后作为大汉的堂堂皇太后,岂会下嫁给你这个蛮夷酋长?况且吕后是何人,她怎忍受得了这种侮辱。她立即召集汉廷大臣,让宦官将信的内容宣读出来,一时间,愤怒的声音就充斥着朝堂。

吕后的意思很明确:冒顿单于竟敢如此大逆不道,怎么回应,你们看着办吧!樊哙是吕后的亲妹夫,文武大臣没有比他更愤怒的了,他当场扬言道:“臣请兵十万,愿亲自率军攻打匈奴,横行匈奴草原,给冒顿一点颜色瞧瞧!”

将领们都阿吕后之意,都表示:樊哙的意见好极了!

中郎将季布站了出来,当场怼了樊哙一通:“樊哙犯了欺君之罪!当初高帝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出击匈奴,被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山上七天,樊哙当时是上将军,却没有办法解围。此事还没过去多久,当时受伤的战士都还没有痊愈。现在他居然还好意思说:‘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这是当面欺骗您!而且匈奴人不懂礼仪,被他们夸赞不值得庆幸,被他们侮辱也不值得发怒。如今当务之急是抚平战乱带来的创伤,何必又动摇天下,与匈奴构祸!”

朝堂之中瞬间被一股紧张的气息充斥着,大臣们惶恐不安都不敢说话,吕后也很是尴尬,只好退朝。

过了不久,吕后派使者送信给冒顿单于,很谦逊地回应了他送来的信,还送去了两辆精美的马车,与八匹上好的宝马。自己无礼地对待别人,别人却彬彬有礼地回应,冒顿单于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他也派一位使者回信给吕后:“从前我不懂中国礼仪,言辞多有冒犯,感谢陛下宽恕我!”还送来了一匹千里马作回礼。

为何能忍

季布的话说出了原因,吕后想攻打匈奴,只是被一时的怒气冲昏了头脑。樊哙带兵的能力当然比不过刘邦,十万大军当让没三十二万大军厉害,刘邦与冒顿单于交锋都遭到了失败,更何况是樊哙。

吕后形象

而且当时的情况,也不适合与匈奴构祸。秦朝繁徭重役,早已让天下疲敝不堪。再加上反秦起义时的三年战乱,和楚汉相距的五年战乱,还有刘邦讨伐各地叛乱的多年战乱,早已让汉朝遍地创伤。到了吕后的时期,天下终于获得了安定,百姓已经厌倦了战争,只想拿起锄头致富。百业待兴,不是与匈奴彻底撕破脸的好时机。

因为和亲也是需要看双方势力的,不是想和亲就可以和亲的,而只有那些弱的国家才需要和亲的。在古代的时候,战争也是比较频繁的,但是因为有的国家实力实在是太弱了,他们不想再继续打仗了,所以他们就会选择向一些强大的国家屈服,他们屈服的手段就是派出自己国家的公主去和亲。

在古代的时候,匈奴的势力是非常的强大的。匈奴这个国家与中原不同,他们是依靠着蛮力取胜的,而当时中原的实力是比较弱的,但是匈奴是非常强大的,这个时候中原实在是不想再和匈奴打仗了,因为每次和匈奴打仗,他们都是战败的那一方,所以中原就想要和匈奴和解,但是他们还需要向匈奴示好,所以他们就会选择把一些中原的公主送到匈奴那里,也就是选择了和亲的方法,匈奴的人看到和亲公主来了之后,他们就知道了中原的意思,他们也就不会再攻打中原了。

匈奴的人一般非常喜欢中原的女子。匈奴的女子是非常强势的,而匈奴的男人子一般都不喜欢这样的女子,他们都喜欢那些比较小鸟依人的,而中原的女子正好符合他们的审美,因此中原就知道了如果想要和匈奴和解的话,就需要送去一些中原的女子,但是如果只选择一些普通百姓家的女子,肯定不足以显示他们的诚意,所以他们就会选择把公主送去和亲,这样的话就会显得他们对匈奴是非常有诚意的,而匈奴和中原也就化干戈为玉帛了。

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原一般是打不过匈奴的,为了使匈奴不再攻打中原,中原就会把一些女子送到匈奴去和亲,而匈奴在战争中总是胜利的一方,他们肯定不需要选择把匈奴的女子送去和亲了。

我们都知道自汉代开始北方游牧民族就是我们国家忌惮的对象。由于匈奴天生的种族优势,匈奴大多高大威猛,健硕无比,战斗力自然不俗,而且他们熟悉草原地势,行踪不定也使得他们在作战时更有优势,因此汉朝并不想与他们交恶。

可是这些匈奴并不是好打发的,如果汉朝不给他们好处,他们是绝对不会放弃骚扰汉朝边境人民的。于是汉朝就沿袭了让公主去和亲的传统。

汉朝尊贵的公主确实有不少都远嫁匈奴了,可是却很少见匈奴派他们的女子来汉朝,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汉朝初期的和亲是在什么情况下的发生的呢?

是刘邦不服匈奴,率大军和人家斗,结果差点被人包了饺子,好不容易用了个计才回来。回来是回来了,但是国力大降却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大问题。娄敬脑瓜子好用,脸皮也比较厚,他提议要稳住匈奴不让他们闹腾,单送东西不行,还得送个大公主去,给点嫁妆,给点咱大汉用不着的剩东西,他们没见过世面,会把公主当宝贝,以后公主生的儿子就是匈奴太子,匈奴王一辈子挣下的家业,最后转个弯,又变成了我们汉家人的,而且外孙会和外公亲,这么一来,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个女子换来双方和平,最重要的是汉家生意天才多,反手一捞,把每年送去的又给挣回来了,多好。

大公主当然舍不得给,刘邦耍了个计,随便找了个宫女,当作大公主给嫁过去了,两边维持了好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在匈奴人眼里,汉家人真傻,给女人还给钱财,随便用随便拿,一场大战都不需要,就达到目的,真傻。

可是,真正傻的其实是匈奴人,一个女人一些钱物,就收买了一大群人,让他们丧失斗志,在安逸中变弱。等他们终于反应过来这是汉朝人的糖衣炮弹时,已经晚了,汉朝强大无比了。

其实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就应该发现呢?那就是他们接收了汉朝的公主,但汉朝的皇帝,却从来不要他们的女人!

汉朝皇帝为何没娶过一个匈奴女人?

一、目的不同

汉朝和匈奴联姻的开创者是汉高祖刘邦,刘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怕匈奴扰乱边境才出此下策,下嫁公主。而匈奴在当时是非常有实力的,如果匈奴和汉朝硬拼的话,或许汉朝的基业早已不稳,但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推翻汉朝统治,而是想在汉朝捞点好处,让他们的子民生活的更好,既然汉朝肯跟他们联姻,公主嫁匈奴单于势必会带来一笔不小的财富,何乐而不为?

二、人口不同

游牧民族的匈奴对待人口非常看重,除了因为古代医疗技术落后新生儿存活率比较低以外,还有就是因为恶劣的生活环境匈奴的人口死亡率也非常高。所以当时匈奴有兄死弟可以续娶嫂子,父死儿子可以续娶没有血缘的母亲这种风俗。所以在重视人口的匈奴,女子是非常稀少的。更何况是匈奴的公主了。如果匈奴与汉族联姻,将自己珍贵的公主嫁往汉族,因为文化地域语言差异都非常巨大,匈奴公主若是早逝,那么匈奴还得不断送去公主,这样本来就不多女子的匈奴不停的折损尊贵的公主,对于匈奴来说毫无意义。

三、习惯不同

汉朝的女子都是娇生惯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作为匈奴的单于肯定是非常喜欢这样的女子啦,当然是上赶的来汉朝提亲,然而匈奴女子的地位比封建社会女子地位更低,就算是匈奴的公主也是啥也不会,在草原上什么活都得自己干,加上那边天气不好,风吹日晒的,自然赶不上中原女子那样细皮嫩肉惹人怜爱,汉朝的皇室贵族肯定看不上这样的山野村姑,自然不愿意上匈奴提亲。

四、文化不同

中原比较看重女子的贞洁,认为女子一生只能嫁一个人,匈奴则不然,嫁了老子嫁儿子,儿子死了还得嫁孙子,这种**的关系势必在中原不为人接受,还有她们的饮食,中原的是细嚼慢咽,匈奴女子大口喝酒,大块吃肉,难登大雅之堂,故而只有汉朝公主前往和亲,匈奴公主没有和亲的原因。

结语

汉武帝之所以不会接受匈奴公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上文所提到的政治方面的因素,毕竟当时的汉朝可以说是一个大国,远嫁公主叫做对匈奴人的恩赐,那么匈奴公主远嫁给汉朝的皇帝就可以称得上是对这位女子的一种”抬举“,作为大国的汉朝"抬举"显然是并没有什么好处的,毕竟汉朝当时是对于边境的态度就是攻打和安抚。

 解忧公主真名叫刘解忧,她的先祖是刘交,是汉高祖刘邦最小的兄弟。是西汉王朝和亲公主之一,同时也是被人们熟知的和亲公主之一。据记载,汉武帝为了巩固与乌孙之间的联盟,共同对抗匈奴,下令将年仅20岁的解忧公主远嫁乌孙。而解忧公主情路坎坷,在乌孙经历了三次婚姻,最终于古稀之年才重新回到汉朝故国。

第一段婚姻,也就是解忧公主刚刚到乌孙时,是嫁给军须靡,解忧公主被册封为右夫人,地位在同样是妾室的匈奴公主之下。成婚后的解忧面临着诸多难题,因为久久没有生下孩子,她被丈夫冷落。而右夫人的地位不如左夫人,生活过的很不如意。

第二段婚姻,是在丈夫岑辄死后,他的堂弟翁归靡即位为王,解忧公主与匈奴公主要按照乌孙国的风俗改嫁给翁归靡。这一段婚姻对于解忧来说,是最美满的。嫁给翁归靡后,解忧先后生下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因为这些子女陆续出生,解忧的处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也进一步推动乌孙国和汉朝的结盟。而且据史书记载,解忧公主所生子女都多才多艺,在后来为大汉和乌孙邦交中做出巨大贡献。  

 

第三段婚姻,是嫁给了泥靡。因为第一任丈夫军须靡死后,儿子泥靡由于还小不能继承王位,只能传位给堂弟翁归靡,而泥靡长大了,翁归靡需位给泥靡。泥靡即位为王,解忧公主又再嫁泥靡,等于嫁给了第一任丈夫的儿子。婚后解忧生下了鸱靡。这段婚姻依旧是不幸的,泥靡为人性格狂暴,解忧公主对他十分不满。后来解忧公主和汉朝使臣联手设计要杀泥靡,泥靡逃走。泥靡的儿子细沈瘦围攻解忧,这是幸好西域都护郑吉救下了解忧。解忧在70岁高龄重回大汉,就此终老,而她的儿女分别做了乌孙昆莫、莎车国王、乌孙大将军、龟兹王妻子。

细君和解忧两位公主先后嫁给公孙王,但她们是同人不同命。细君公主早逝,死在了异国他乡乌孙,而解忧公主最后不仅帮助西汉得到乌孙的支持,而且晚年解忧公主荣归故里,回到西汉王朝,寿终正寝。

细君公主

细君公主原本是汉武帝侄子江都王刘建之女,可因为江都王企图谋反,被揭发后畏罪自杀,她也就从西汉宗室之女,变成了罪臣之后。也许她的一生可能要在掖庭中凄惨度过,但她比较幸运的是,赶上了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算联盟与匈奴有灭国之恨的大月氏。可不想张骞走到大月氏之后,大月氏早就没了复仇之心,等到张骞回到西汉,汉武帝打算联合其他西域诸国抵抗匈奴,乌孙就成为汉武帝有意联合的国家之一。按照西汉惯例,汉武帝想用公主和亲加强与乌孙的关系,于是细君公主便被汉武帝选中,成为西汉公主嫁到乌孙。

当时乌孙的国王是猎骄靡,而且猎骄靡已经娶了匈奴公主为左夫人,就是乌孙王的正妻,而细君公主就成为了右夫人,居于左夫人之下。这个乌孙王猎骄靡虽然也比较喜欢细君公主,但他年纪比较大,与细君公主的生活习惯相差巨大,又语言不通,所以生活习惯相似的匈奴公主左夫人更加得宠。细君公主远离家乡,又与丈夫有代沟,她就倍感失落。后来猎骄靡去世之后,按照乌孙习俗,细君公主得改嫁猎骄靡之孙军须靡。这让细君公主很难接受,在她嫁给军须靡后没几年,她就抑郁寡欢,病逝在乌孙。

解忧公主

解忧公主与细君公主差不多,也是西汉宗室之女,但她的祖父参与了七国之乱,最后她也成为罪臣之后。在细君公主去世后,汉武帝决定再和亲一位公主去乌孙,这次汉武帝多了个心眼,特意挑选宗室女中,比较机灵又果敢的女子。于是解忧公主被汉武帝选中,受封为西汉公主,接替细君公主和亲乌孙。

解忧也是嫁给乌孙王军须靡,虽然军须靡更加喜爱匈奴公主,但解忧公主并没有像细君公主那样感伤,而是等待机会,完成汉武帝交给她,巩固乌孙与西汉关系,联合乌孙对抗匈奴的任务。解忧公主来到乌孙后,学习乌孙的语言,而且还努力融入乌孙的风俗中,后来军须靡去世后,她与匈奴公主再次改嫁给军须靡的堂弟翁归靡。翁归靡非常喜欢解忧公主,解忧公主充分利用翁归靡的宠爱,不仅说服翁归靡倾汉,而且还走上乌孙的政治舞台。

解忧公主运用自己的智慧辅佐丈夫翁归靡,让乌孙日渐成为西域中实力强盛的大国。而且她还向西汉请求援兵,最终帮助翁归靡打破匈奴对乌孙的军事威胁,他们夫妻感情也越来越深厚。翁归靡死后,乌孙经过一段时间的内乱,最后在解忧公主与汉朝使者冯嫽夫人的努力下,解忧公主的儿子元贵靡成为乌孙王。之后西汉接受了解忧公主回归故土的请求,于是解忧公主在暮年之时回到了曾经养育她的西汉,最后终老在此。

虽说细君和解忧俩姐妹,因为王室内乱,都曾为阶下之囚,她们是不幸的皇族斗争牺牲品。之后她们也曾和亲改变过命运,但细君公主由于性格柔弱,最终没有完成西汉的使命,客死在乌孙。而解忧公主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赢得了乌孙王的信任与宠爱,也完成了和亲的政治任务。

汉高祖刘邦一生中有个耻辱,就是“白登之围”,听信小人言怀疑手下韩王信,逼得韩王信和匈奴联手攻打刘邦,刘邦带兵出征取得了多场胜利,也因此轻敌,结果被困在白登山,虽然安全回到了王宫,但是损失惨重,刘邦为了缓和国力被迫采用和亲的方式维护与匈奴的关系。

仅是西汉王朝就嫁了十几个公主到匈奴去,那到底这所谓的和亲策略真的有作用吗?难道匈奴娶了汉朝公主就不打算侵略汉朝了吗,可为什么汉朝皇帝只嫁公主却不娶匈奴的公主呢?接下来和小编一起分析分析吧。

首先刘邦先是在经历了“白登之围”后,被迫和匈奴和亲,将宗室公主嫁到漠北,随后几十年汉朝不仅嫁公主过去,还每年送给匈奴大批丝绸、粮食、棉絮等等,为的就是能和匈奴和平相处,可惜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匈奴看到汉朝这么有钱,什么都有,反正刺激了他们侵略的欲望,所以嫁公主也没有起到重要作用,治标不治本。

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刘彻改变了以往对待匈奴的方式,主动攻击,当时有卫青、霍去病等大将带领着大军主动驱逐匈奴,也让匈奴吃了败仗,从此“漠南无王庭”,再加上正值匈奴内部混乱时候,也就形成了汉强匈弱的局面,匈奴单于也终于向汉朝低头称臣。

汉宣帝刘病已在位时期,频繁打压匈奴,以至于匈奴单于主动进长安请求和亲想当刘病已的女婿,随后有了王昭君出塞的故事,仿佛是皇帝给臣子的赏赐,巩固了汉王朝的地位。

在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这段时期,和亲是没有起到作用的,反而还助长了匈奴的气势,到了汉武帝刘彻,他不再选择迂回方式而是直接出击,在打败匈奴后再和亲,这才真正起到了稳定匈奴的作用。

至于为什么不娶匈奴的公主,当然是因为汉王朝怎么会让外戚的血统混进汉朝血统中呢,大家说对吧。

纵观历史,汉人统治时期,大多军事战斗力弱,疆土缩小,大唐是个例外,大唐皇室有很大比例的鲜卑血统。例如宋朝纳贡,割地,赔款,却享国了300年,南明不纳贡,不赔款,不称臣仅存世38年。号称史上最强大的汉族王朝,汉朝却是一部和亲的历史,依靠女人和亲政策来处理战争与对外关系。这些美丽的公主为了缓解国家危机和民族发展做出了重大牺牲。那么汉朝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和亲公主呢?

和亲政策,在历史上公认的是始于大汉的刘邦时期。谁是第一个和亲的公主呢?已经无从考证了。当时刘邦决定把鲁元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吕后坚决不同意,只好找一个王室女孩冒充公主去和亲。此后大汉和亲的公主,基本都是从民间或者诸侯宗室中选择的,几乎没有真正的公主去和亲。

细君公主,发明琵琶,郁郁而终 汉武帝初年,在攻打匈奴的策略上,采取迂回战术,实施远交近攻,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西域的乌孙国成了汉匈两国争取的对象。汉武帝把细君公主下嫁给乌孙国王昆莫,以和亲方式,结为兄弟之盟,共同对付匈奴。昆莫国王见到细君气质高雅,容貌美丽,十分惊喜,封她为右夫人。乌孙国王迫于匈奴的压力,娶了匈奴公主为左夫人。匈奴公主很快地适应了草原生活,挽弓骑马无所不能,细君难以适应塞外生活,只能将满腔愁绪化为悲歌。这期间细君公主还发明了琵琶这种乐器。仅仅过了两年,年老力衰昆莫就病逝了,因其儿子已死,由其孙子岑陬继承了王位。

按照匈奴的习俗,细君必须嫁给岑陬,在汉人传统文化中,真是极大的侮辱。细君要求回国,汉武帝不准,让她入乡随俗,为了联合乌孙灭匈奴,只能委屈她了。后来,她为岑陬生下一女,由于产后身体多病,不幸郁郁而终。细君为了大汉,不仅献出了青春,也献出了生命。

解忧公主,历经四朝,三次嫁人,七十而归 岑陬在细君死后,再次向大汉求婚,解忧被汉武帝选为和亲公主。为了平衡汉匈两方,岑陬又娶了一名匈奴公主。几年后,解忧地位发生了变化,匈奴公主生下一子,名叫泥靡,而解忧公主无子女。岑陬去世后,儿子泥靡还小,由其弟翁归靡继承王位。归靡是个大胖子,被称为“肥王”。按照习俗,匈奴公主和解忧都嫁给了肥王。

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或拉拢,或表示某种意义上的臣服,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真正大规模和亲的是西汉,一直延续到清朝,其中宋朝和明朝没有和亲。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这就是历史上的“白登之围”。此后,为了安抚匈奴,汉朝开始实行和亲政策,当年刘邦就送宗室之女远嫁匈奴冒顿单于。

那么,在汉朝诸多和亲公主之中,谁才是贡献最大、最为传奇的和亲公主呢?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人不是广为人知的王昭君,而是一个叫解忧公主的女人,一个弱女子就撬动了西域历史!

汉武帝继位之后,对匈奴发动反击战,汉匈之战从此爆发,西汉停止对匈奴和亲。在卫青、霍去病的率领之下,在漠北之战等几次大战中,汉朝取得了辉煌胜利,匈奴实力被大大削弱,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匈奴还有很大的实力。

为了拉拢乌孙国,以便挤压匈奴战略空间,汉武帝对乌孙国采取和亲政策。所谓乌孙国,是汉代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国家之一,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人,后迁至伊犁河流域,是西域仅次于匈奴的大国,控弦之士十余万。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宗女细君公主嫁乌孙昆莫(国王)猎骄靡。但猎骄靡当时70多岁了,婚后却寻思着自己太老了,受用不起貌美的细君公主,就说“不如你嫁给我孙子吧”。对于细君公主而言,这是极大的羞辱,于是就写了一封信回到长安,希望汉武帝能够主持公道,结果汉武帝回信11个字很残酷,“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于是细君公主郁郁以终,在公元前105年就去世了。

细君公主之死,自然对汉朝影响极大,因为和亲公主就相当于使团的“正使”,要在乌孙待上数十年,影响乌孙国策,帮助母国汉朝“获利”,直到和亲使命结束之后,才能回归长安。当然,很多和亲公主往往等不到使命结束就死去了,更为重要的是,想要等到和亲使命结束,以乌孙、匈奴的婚姻风俗而言,几乎不可能,机会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关于这一点接下来讲述。

由于汉武帝拉拢乌孙,挤压匈奴生存空间的大战略还在,所以公元前103年,汉武帝派解忧公主嫁乌孙国王。这时,解忧公主就负担起了拉拢乌孙重任,以巩固汉朝与乌孙的联盟。

问题在于,乌孙国的重要性,汉朝能看出来,匈奴自然也看得出,所以匈奴也送公主和亲。所以,远嫁乌孙的和亲公主,不仅要能与乌孙贵族周旋,拉拢乌孙,而且还要直接与匈奴公主交锋,生下的子女与匈奴公主的子女也是生死之敌。

解忧公主(?-前49年),即刘解忧,出生皇族,先祖刘交(刘邦弟弟)曾是霸居一方的楚元王(楚王)。汉景帝三年春,刘戊起兵参与同姓诸王的“七国之乱”,兵败身亡,家族成为罪人。上述的细君公主是罪臣江都王刘建之女。和亲看似美好,实质非常残酷,一般皇族家庭都不愿送自家女儿去和亲,所以汉武帝喜欢用改变罪臣家族的待遇,来“诱惑”罪臣之女前去和亲。

公元前103年,汉武帝把楚王之女解忧公主嫁给军须靡,代替细君公主巩固双方关系。猎骄靡死后,军须靡(猎骄靡之孙,其父早死)继位,立匈奴夫人为左夫人,细君公主为右夫人。细君公主去世之后,解忧公主补位。值得一提的是,汉人尊右、匈奴尊左,所以汉匈公主地位问题就被乌孙人轻松化解。

解忧公主虽然以相貌和才艺征服了军须靡,但只是昙花一现,除了语言、生活习惯等隔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军须靡还有一个匈奴大老婆,而且还生下了一个儿子,所以解忧公主此后备受冷落。

然而,解忧公主却没有抱怨,而是主动学习乌孙语言,了解乌孙民情习俗,经常深入“基层”嘘寒问暖,帮助受灾乌孙民众,可谓广收民心备受尊重。除了国内之外,解忧公主还牢记和亲使命,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向西域各国传达汉朝善意,足迹遍布天山南北,至今当地还流传有她的故事。

没几年之后,军须靡去世,按照匈奴、乌孙等的习俗,军须靡夫人要嫁给下一任继承人,即军须靡之弟翁归靡。庆幸的是,翁归靡对解忧公主不错,而且寿命也比较长,二人育有三个王子,两个公主。

在翁归靡时代,因为解忧公主的努力,汉朝对于乌孙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在刘解忧的影响下,翁归靡多次上书汉朝皇帝,表达友好之意。

汉昭帝末年,因为乌孙与汉朝交好,惹恼了匈奴,乌孙受到匈奴和车师的联军攻击,解忧公主上书求西汉朝廷出兵救乌孙。由于汉昭帝驾崩,汉朝没有派兵援助,但汉宣帝继位之后,立即发兵十五万骑,由五位将军率领分道并出,并遣校尉常惠(另一个苏武)持节助乌孙作战,在公元前71年大败匈奴。

自此,匈奴由盛转衰,逐渐退出西域,乌孙成为西域最强大的国家。经此一战,解忧公主在乌孙的威望大涨。公元前64年,翁归靡上书,“愿以汉外孙元贵靡(解忧公主之子)为嗣,得令复尚汉公主,结婚重亲,叛绝匈奴”,汉朝在乌孙取得重大外交胜利,解忧公主当属第一功!

公元前60年,乌孙国王翁归靡死,但此时乌孙贵族动乱,拥立了军须靡与匈奴公主的儿子泥靡(《汉书》中称狂王)继位,引起西汉王朝的不满,乌孙与汉朝联盟到此中止。

但对于解忧公主而言,这却是一个残酷现实,因为她要嫁给死敌的儿子!

年过五旬,爱夫刚死,解忧公主被迫嫁给小了二十岁的死敌之子。遭到强暴,遭到凌辱折磨,这便是解忧的悲剧和痛苦。可以想象,一个弱女子在异国他乡,解忧公主面临着何等残酷的现实。如今荧屏上的宫斗戏,与和亲乌孙的解忧公主所面临的残酷局面相比,简直弱爆了。

泥靡,既不合西汉朝廷的意思,又因残暴失去乌孙国国人的支持。因此,为了乌孙汉朝也为解救自己,解忧公主与汉使魏如意、任昌合谋刺杀泥靡,却没有成功。不过,虽然没有成功,却引起了乌孙内乱,最终在汉朝干预之下,元贵靡成为乌孙国王,但内乱之后的乌孙实力大幅度被削弱,成为西汉一个蜀国,西汉也由此一统西域。

解忧公主什么时候才能脱离苦海,完成和亲使命呢?其实就是元贵靡继位,换言之她儿子继位,就不用再嫁了,否则就一嫁再嫁,哪怕七老八十,都永远等不到和亲结束,重返故土的那天。所谓使命如同枷锁,铐在纤细柔弱的手上,就再也解不下来。

元贵靡继位两年之后,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行年七十,上书汉宣帝,表示“年老土思,愿得为骸骨,葬汉地”,汉宣帝怜悯她的境遇,亲自出城迎接解忧公主的归来。2年之后,解忧公主去世。

纵观解忧公主的和亲之旅,可以看到她在异国他乡50多年,孤身一人,全靠自己,就成功撬动西域历史,拉拢西域最大国家乌孙,作用堪比十个师,有力的牵制了匈奴,助推汉朝实现了统一西域的战略构想。别说是汉朝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和亲公主,足以秒杀三嫁祖父孙的王昭君,就是放眼整个中国史,她也是贡献最大、最为传奇的和亲公主。

在雄姿勃发的汉朝历史上,一代代柔弱的汉家女儿,却能迎风出塞,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人的旋律,至今还在浅吟低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2758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