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在刘邦死后收到一封求婚书,后来对方因何道歉?

吕雉在刘邦死后收到一封求婚书,后来对方因何道歉?,第1张

刘邦和吕雉之间的爱情,算是吃了一顿宴席,刘邦就白得了一个老婆。之后算是风雨之后还是走下来了。在刘邦去世之后的三年,匈奴就来了一个求婚信,在信上面明指要娶的人就是刘邦的未亡人吕雉。于是这样让冒顿单于有了一个不好的名声。其实故事真正的含义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这个信无非九十匈奴实在是放肆到不行了,开始挑衅大汉。

书信当中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开分析这个事情,首先第一个部分也就是本文当中最基础的部分,那就是求娶吕雉。在内容上看,就是一个单身汉在向一个寡妇求婚,原本是没有什么的,但是两人都是比较高段位的选手,这样的话,毕竟还是有点引人瞩目的。其次文章当中的有些文字的使用,让这个求婚看上去很并不简单,甚至是侮辱。

其实吕雉是第一个看到这个信的人,看完之后扬言就要杀了来者,可想而知内容是多么的粗俗。要是按照吕雉的暴脾气,要不是陈子们拦着,估计已经和匈奴打起来了。吕雉的妹夫,也是大汉的臣子樊哙说,只要是给他十万兵马,就能替大汉扫平匈奴。

正在吕雉考虑的时候,有一个人算是最先反应过来了,这个人就是史书上的刘敬,他张口就说,汉高祖了刘邦原先带着三十二万的人马,在白登山还被围困了七天七夜,现在只用十万兵马恐怕是没有用处的,除非你比汉高祖还要厉害,这话算是点醒了大家,瞬间也明白了,刘邦去世之后,确实不利于汉朝的发展,这也让匈奴钻了空子,而且人家现在这么厉害,主要也是因为人家手里有资本。吕雉也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人,于是给对方发了一封回信。

信件的主要内容就是,我感谢你没有忘记我,但是我现在已经是年老色衰了,牙齿都快要掉了,行动也开始变得迟缓,恐怕不是你最好的选择。

对于这个事件,当时的很多史官都觉得这是一个侮辱性的信件,但是毕竟对方这样做,也是有理由。匈奴在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早就想为了自己的子民谋求更好的福利了,要是吕后不够聪明的话,估计这个仗就非打不可了,到时候谁输谁赢,那就有未可知了。

换一个角度来讲,要是按照匈奴的的风俗习惯的话,在兄弟去世之后,自己的弟弟是可以继承哥哥的妻子的,原先刘邦和人家就拜过把子,人家这样做也是有点道理的。这是其一,其二,匈奴也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聚居地,而且他们认为只要是娶了吕雉,那么汉朝就算是偷梁换柱变成了匈奴的了,这个算盘还是打的很响的。最终匈奴接到回信之后,也给吕后重新送了一封信,大意是,我不知道中国的习俗,我这样的行为,确实是唐突了,但是感谢吕雉你可以不计前嫌。匈奴为了表示的诚意,还送来了几匹好马,算是一种道歉吧。

这个事情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是尘埃落定了, 要是没有刘敬,估计这个事情就闹大了。

在史书中曾经记载着一件事,那就是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匈奴的冒顿单于给守寡的吕后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让整个汉朝,从吕后以下的所有人,都感觉遭受了奇耻大辱。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封求爱的信。这封信的具体内容在《汉书匈奴传》中有所记载,内容如下: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这封信的意思就是说,冒顿单于说自己是生长在北方旷野草原的君主,对中国十分仰慕,非常想到中国来。听说吕后丧夫,而自己也正好死了妻子,所以两个失去配偶而闷闷不乐的人,正好能够凑成一对,共同生活。

如果是在现在的时代,这样的信大家可能会付之一笑。可是,在那个时代,而且还是在两个国家的君主之间写这样的信,那么背后的含义就不一般了。

在汉朝的君臣看来,这简直是对自己国家的奇耻大辱。吕后是什么人?是汉高祖刘邦的遗孀,而且是当时西汉的实际统治者。不要说向她求爱,哪怕是有这种念头都是大不敬的。更何况写求爱信的人,是被汉朝人认为是夷狄的匈奴首领冒顿单于。这就更令汉朝人感到受到了羞辱。

于是吕后十分生气的把这封信让大家看。吕后的意见是斩了匈奴的使者,发兵讨伐匈奴。樊哙作为掌握兵权的人,也是吕后的妹夫,当然表现得更是义愤填膺。他主动请缨,说要率领十万人马,横行匈奴,报仇雪恨。

但是,也有头脑冷静的人。季布当时就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说樊哙可斩也。因为当年刘邦率领三十二万人马还被匈奴包围在平城,那个时候樊哙在现场都不能解围。现在樊哙却说要率领十万人马就横扫匈奴,这是当着吕后的面欺骗吕后。然后为吕后下台阶说,匈奴就跟禽兽一样,听他们说好话不足以高兴,听他们的坏话也不足以生气。

吕后听了季布的话冷静下来,就按照季布的话下了台阶。她就按照冒顿单于的口气回了一封信回去。这封信是这样说的:

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冒顿得到这封信后,于是又派使者向吕后道歉,说自己不知道中原的礼仪,冒犯了吕后,多些吕后的谅解。于是两家商议和亲,此事也就告一段落。

在这整个事件中,汉朝君臣始终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过经过双方力量对比之后,选择了隐忍的态度。吕后回信委婉的拒绝了冒顿的求婚,自谦是因为自己年纪太大,不足以侍奉冒顿。并且还说,如果冒顿想要来中原,那么这里也备有车马等待他的驾临。这样的回信绵里藏针,让冒顿感到了压力,所以冒顿才道歉求和。

如果我们从冒顿的立场出发,我们就能够明白冒顿的实际用意。他并不是图谋吕后的婚姻,他图谋的是汉室的江山。在匈奴的风俗里,对婚姻是有着自己的风俗的。一般是父亲死了,儿子娶他的后妻。而兄长死了,兄弟娶他的妻子。女人在匈奴中,是掌握着财权的。因此,在匈奴娶妻子,这个女人手中掌握的财产是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在当年横行欧洲的阿提拉,就为了迎娶西罗马帝国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的姊姊霍诺利亚,和西罗马帝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这是因为,阿提拉要求将西罗马帝国的一半管治权作为嫁妆。在这些游牧民族看来,女人婚姻的价值,和她拥有的嫁妆成正比。

而当时的冒顿单于,看吕后就是这样的眼光。他迎娶吕后,图谋的是吕后的嫁妆。这嫁妆可以是金钱财产,也可以是汉朝的国土。他是以自己民族的风俗来处理这件事,所以感觉也无可厚非。

不过,如果冒顿是一个冒失的匈奴首领,那么这件事也就如此了。但是,冒顿不是那种头脑简单的人,他在历史上,是以武力和智慧将匈奴带入辉煌的人。他绝不可能做事如此简单,他是在以匈奴的风俗做掩护,来掩盖他的真实意图。

他的真实意图就是试探汉朝的虚实。他用这样的举动,给汉朝君臣出了一道难题,看汉朝君臣如何解答。如果汉朝君臣不自量力,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采取强硬措施,那么正中冒顿的下怀。这说明汉朝君臣没有贤明的人,可以去欺压它。

如果汉朝忍气吞声,咽下了侮辱,那么冒顿的侵袭会来得更快。他会以武力为后盾,对汉朝实施一轮又一轮的讹诈。就如同后世的阿提拉对西罗马帝国一样。

因此,吕后君臣经过深思熟虑,采取了最稳妥的方式。吕后假装对冒顿的来信的真实含义不理会,只是说自己身体的问题,婉转的拒绝了冒顿的请求。而在回信的末尾,暗含深意的表示了自己不屈的决心。

这使得冒顿的试探完全遭到了挫败。冒顿在探明了汉朝的虚实后,感觉汉朝并不好对付。于是放弃了武力的手段,以自己不知道汉朝的礼仪下台阶,转而采取和亲。于是,一场可能引发战争的事件,就这样云淡风轻地消散了。

结语:

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匈奴冒顿单于向吕后写求爱信,表面上是依照他们民族的风俗,觊觎吕后的陪嫁。实际上,是以这种方式,对当时的汉朝进行试探。如果应对失策的话,会招来连绵的战争。

这是因为当刘邦去世之后,汉朝的政局肯定会发生不稳定的情况。冒顿用这种方式,来看看汉朝内部的稳定性。同时,冒顿也要从汉朝的回复中,去判断汉朝君臣的对形势的判断能力,对事件的处置能力。

当汉朝君臣的回复到来后,冒顿认为,汉朝的政局还是十分稳定的。而且吕后对局势的掌控能力实出他的意外。汉朝不卑不亢的举措让冒顿无懈可击。因此,冒顿收敛了他的野心,转而用不了解汉朝的礼仪做借口,对吕后道歉。这样,双方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了一场危机。放弃了武力手段的冒顿,采纳了汉朝的和亲政策,双方继续保持相对和平的态势。

吕后,是中国第一位皇后,也是第一个实际意义的“女皇”。这个唯我独尊的女独裁者,在汉朝有着说一不二的地位,但是放到境外,却不好使了。公元前192年,吕后遇到了一件糟心事。而这件糟心事是什么呢?就让我们跟随司马光的脚步,进入《资治通鉴》的世界。

公元前192年,汉惠帝4年,临朝听政的吕后,收到了一封来自于匈奴冒顿单于的亲笔信。吕后打开信一看,竟拍案大怒,狂吼道:“这个蛮夷好大的胆子!”

那么冒顿单于在信中到底写了什么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简单翻译来就是:我,冒顿单于刚刚失去了妻子,生长于牛马生长之域。我曾数次来到边境,希望能够遨游于中国;陛下呢?你和我一样因失去了配偶而独居。既然两主都因为失去配偶而闷闷不乐,不如咱俩凑在一起,互通有无,岂不美哉!

即使对于一个普通女子看来,冒顿的行为都是赤裸裸的性骚扰,是对女人的严重侮辱。对于唯我独尊的吕后来说,更是难以忍受的奇耻大辱。于是,吕后愤怒地问群臣:“我该怎么办?”

对此,吕后的妹夫樊哙说:“只消给我10万大军,就可以横行大漠,为陛下洗雪此辱!”然而站在一旁的大臣——季布却说:

“樊哙该杀!当年高祖刘邦带领32万大军讨伐匈奴,结果被围困于白登。樊哙作为上将军,参与了此战,他可曾为高皇帝解围?如今天下刚刚平定,疮痍未抚,樊哙就夸口自己能以10万大军横行匈奴,难道你比高皇帝还厉害?这是对吕后当面的侮辱。至于冒顿单于,他本身就是个蛮夷,不懂礼数,就别管他了!”

季布的话,很快就让吕后从狂怒中冷静了下来。对啊!以刘邦的军事才干,尚不能驱逐匈奴,更何况其他人。如今天下尚未平复,岂能和匈奴全面开战?

于是吕后忍着巨大的侮辱,亲笔给冒顿单于写了封谦卑的回信:

“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简单翻译来就是,我老了,牙齿都掉了,路都走不稳。与单于结亲,恐怕会污了单于的身子,请单于不要见怪啊!我有御车两辆,马八匹,就送给单于作为赔罪吧!

收到吕后的来信后,冒顿单于心花怒放。他之所以向吕后“求婚”,当然不是真的想和吕后结亲。实际,他就是为了激怒汉朝,想找借口和汉朝全面开战。如今看到吕后遭受如此侮辱,却仍向自己服软。这便说明,即使不用发动全面战争,仍可逼迫汉朝向匈奴和亲并纳贡。最终,冒顿单于不疼不痒、得了便宜还卖乖地对汉使者说:

“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

冒顿单于对吕后的性骚扰,最终以汉匈两国重新和亲作为结束。而这次事件,也被汉朝史官命名为“谩书之辱”,成为了汉朝的顶级国耻。吕后虽然没有明面上对匈奴用兵,但在暗地里,她却发愤图强,制定各种政策,准备向匈奴复仇。

汉惠帝6年,吕后向全天下15岁少女颁布了一项特殊的命令:

“女子年十五以上不嫁,五算。”

也就是说,天下女子,到15岁仍不嫁人,将收取五倍的人头税。

刘邦建立汉朝后,立即修改了秦朝的税制。汉朝税制,主要分为三部分:其一,田赋,也就土地税;其二,算赋,也就是人头税;其三,更赋,也就是徭役。

为了让百姓尽量地开垦田地,刘邦决定采取轻税政策,即十五税一。然而为了填补财政空缺,算赋的额度却被定得相当高。按照《汉律》规定,十五岁为百姓正式交税、服役的年龄。但凡15岁以上,都得向国家上交120钱。而120钱,就是一算。对于百姓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而吕后规定,女子十五岁以上不嫁,就得缴纳五算,也就是600钱。可以说,女子若想在汉朝保持单身,所花的代价将相当大。或许只有富豪之女,才能享受单身贵族的生活。

吕后为何一定要劝国女子早婚早育呢?这当然是为了增加人口。秦朝末年以来,天下大乱。在战乱中,中国人口可谓损失惨重。根据《史记》记载:

“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也就是说,汉朝初年的人口大约相当于秦朝的20%~30%。按照秦末2000万人口来算,汉朝人口最低可至400万左右。若算上流亡的人口,汉初人口最多可有1300万。

而匈奴多少人口呢?冒顿单于有控弦之士40万,按照五人出一兵的原则,匈奴人口可达200万左右。要战胜从生下来就在学习打仗的匈奴人,汉朝必须利用人海战术。而区区数百万可控人口,根本承受不了和匈奴的全面战争。不仅军队数量不够,粮草、军械供应也不够。

而要战胜匈奴,就需要大量增殖人口。以数量庞大的军队以及强大的财力,将匈奴活活地耗死。而吕后制定这种鼓励早婚,惩罚晚婚、不婚的政策,就是出于这一点。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既然汉朝人头税收得如此之重。那么生孩子越多,岂不是要交更多税?实际上,汉朝早就有了个兜底条款。那就是“生子免役”政策。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朝廷规定:

“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也就是说,生一个孩子,免除户主2年徭役。也就是说,如果户主一年生一个孩子,在可育年龄内,可以终身免役。相比于算赋,汉朝的更赋更重。因此对于百姓来说,多生孩子是很有好处的。

因此,在早婚、奖励生育政策的鼓舞下,汉朝人口得到了爆炸性的增殖。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汉朝国力也得到了极大增长。汉朝初年,由于穷困,将相公卿都只能乘坐牛车上班。而到了文景年间,京城的国库,钱币积累到数以万计,因为积压太久没有使用,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国家粮仓的粮食太久没有启用,一年的陈粮压着一年的陈粮,甚至仓库都装不下只能摆在外面,以至于全部烂掉。

而人口,也由汉初的一千多万,增值到汉武帝时期的3200万。与汉朝相比,匈奴人口却并未得到增长,毕竟草原支撑能力有限。凭借着前代皇帝积攒下的强大的国力,汉武帝于公元前133年,对匈奴发动了全面反击。而这距离吕后颁布早婚政策,不过57年。

真的,历代王朝如果要长久,关键在于第二代君主,而西汉王朝之所以得以延续则就在于吕后,汉惠帝真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政治家,吕雉无疑是合格的,司马迁把吕后入帝王本纪是应该的。

在刘邦死后,吕后成为西汉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吕后基本上维持了刘邦策略施政,西汉的国力可谓蒸蒸日上。但就在这个时候,吕雉收到了一封“外交”信函。也可以说是一封求婚信。此信让西汉朝堂上下群情激愤。这封信不仅是对吕后的侮辱,也是对大汉王朝的亵渎。那匈奴最高的首领(单于)冒顿的信到底是怎么写的呢。

最初,刘邦与冒顿单于发生战事,刘邦被围白登山,靠着陈平的计谋才脱身。脱身之后,刘邦采取“和亲”计策,将汉朝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每年给与财物,达成了汉匈之间的“和平”。待刘邦驾崩以后,冒顿放弃了“和平”策略,意图武力侵犯西汉。出于试探的目的给吕后写了“求婚书”,信中写道: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意思是:你的丈夫去世,而我自己是王后也去世了,我们二人都已经丧偶,空虚寂寞冷、不如你嫁给我,结成两家之好。匈奴大汉一家亲。

冒顿的信是试探,看看汉朝的反应。是战是和?吕后看到书信以后,勃然大怒,召集群臣商议,要想发倾国之兵讨伐匈奴。一泄心头之恨,而主战派里最积极的就是吕后的妹夫舞阳侯屠狗将军樊哙,他喊的最凶,叫的最响,但此事遭到季布的强烈反对。季布当时担任中尉(首都卫戍区司令)。官职还是其次,最关键的是季布在朝堂与民间名声极佳。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之说,季布在朝堂上下一片喊打的声音中表现出了难得的冷静,言道:当年高祖刘邦率兵四十万,被困于白登山七天七夜,而樊哙说率十万大军可灭匈奴,简直是痴人说梦,这口气我们必须要忍,另寻他图不要中了冒顿计策。

吕后毕竟是大政治家,经过冷静的考虑,觉得季布说的很对,现在国家凋敝。老百姓不愿意打仗,国家还要积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一封“侮辱”的信实在是算不得什么。吕后随后回信大意是:单于没有忘记敝国,还赏赐我们书信,我们诚惶诚恐,我年老气衰,头发牙齿都已脱落,走路也不稳,不值得单于为我屈尊玷污自己,敝国没有做错什么,还请单于宽恕。现在只能送你两辆马车,八匹马用作陪伴你的座驾。还会给莫顿寻找年轻貌美的女子为妻。而在边境上积极备战,防止冒顿犯边。在吕后文武相继措施下,冒顿放弃了武力侵犯西汉的。

在这场“外交”战略交锋中,吕后取得了实质性胜利。以坚毅狠毒著称的吕后,居然能忍下这口气,给汉王朝争取休养生息的时间、在这一点上吕后表现出来大政治家的风范,值得赞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36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