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拜”是古代行礼时的九种礼拜方式。这九种礼拜方式分别叫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九拜”所不同的不仅仅是名称,连其动作要领也大为不同。“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礼,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连续拜九次,而礼法上真实的“九拜”却是另外的样子。“九拜”是古代行礼时的九种礼拜方式。这九种礼拜方式分别叫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九拜”所不同的不仅仅是名称,连其动作要领也大为不同。稽首的基本要领如下: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至地。稽首是拜礼之中最敬的方式,臣子对君主用此礼,为吉事之拜的最重者。顿首亦名稽颡,其基本要领如下:先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叩地。这种方式只用于凶丧之礼,为丧事之拜中的最重者。顿首与稽首不同之处在于,稽首头至于地而不叩,顿首头至于地而扣。空首的动作要领为:跪而拱手,头俯至于手,与心平。振动的动作要领如下:先拜而后踊。蛹是丧礼中最哀恸的表现,顿足,跳跃,以示哀之至也。吉拜的动作要领如下:先拜手,而后重复“九拜”中的“顿首”动作,也是丧礼之拜。凶拜的要领是先作“九拜”中的顿首而后再拜。奇拜之“奇”表示单数,在这里是拜一次的意思。褒拜指拜的次数在再拜以上。肃拜为女性用的礼拜方式,不跪,俯首两手下垂。因此,“九拜”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它涵盖了古时所有的礼拜方式。“九拜”中既包括了吉礼,又包括了凶礼,既包括了男人行礼的方式,也包括了女人行礼的方式。很显然,在任何一次仪式之上,都不可能穷尽这九种礼拜方式,因为,“九拜”中包含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礼拜形式。所以,“九拜”不仅不是拜九次的意思,而且也不可能在任何一次仪式上听到“行‘九拜’之礼”这样的话。
三叩九拜在我们中国来说是最为隆重的一种礼仪,从字面上看就是三叩首九跪拜,但是并
三叩九拜这个词是出自《周礼·春官·太祝》,在古代来说,是一种非常崇高的大礼。“九拜”是我国古代表示崇高敬意的一种跪拜礼。“九拜”其实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而已,并不是说就是连续拜了九次。为了表示对人的一种无上的尊重,有时候这样的叩拜会重复做好几次,一般是重复三次或者九次这样的叩拜,所以就有了三叩九拜这样的一个说法。
三叩一般是指三次叩首,九拜是指古代行礼的九种礼拜方式。最开始这是对统治者的一种大礼,现在慢慢转变成对父母、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等时候使用。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字面上意思,有时实际意思会和字面上的意思相差非常大。
“三叩九拜”就是这样,所以我们不要能被字面意思给骗了。现在我们也会行这种跪拜礼,比如说:有些北方的地区过年的时候就会行这种跪拜礼,或者新婚的时候男士们也会去上坟祭拜。我们祭拜祖先,就是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崇高敬意,像现在很多地方的祭拜孔子,依然会实行这种三叩九拜,用来表示我们心中的最崇高的敬意。还有现在流行的成人礼,有时候我们也会用到跪拜礼。
所以说三叩九拜只是一种崇高的祭拜礼仪,并不是真的要连续拜九次。
三叩九拜的意思:“三拜九叩”是三次下跪,每次下跪之后叩三次头,通常用于对尊长所行之礼;而“三叩九拜”则是双手合十躬身三拜,之后再下跪叩一次头,起身再拜再叩,重复三次,通常用于对天地神明的所行之礼,按照行礼前后顺序叫九拜三叩更贴切。
“拜”礼为手执小麦之形,表示丰收之后举行的敬献仪式,以此来感谢神灵的庇护,同时也是在祈祷神灵保佑来年也有好收成,所以“拜”礼一般是民间祈求上苍常用之礼。
如今的“拜”手势为五指并拢双手掌心相对合十,动作为双手合于胸前躬身礼拜,表示把对方视为尊者,把自己放在较为卑下的位置,因此“拜”是拜揖或拜谒。
“拜”的手势在佛家弟子礼佛时稍有不同,他们也是双手合十,不过掌心虚空,内呈心形,以此来表示发自内心的祈愿,两膝分开跪于蒲团之上,以额头接触佛祖的脚,以表示虔诚礼佛,此礼可称为点佛脚。
一跪为一拜,磕一次头为一叩。
也就是说应该先前进半步立于跪垫前,随后右手搭左手虚抱拳(抱拳拱手打招呼是左手搭右手,这是拜吉。右手搭左手是拜凶,一般用于丧葬或打架挑衅),虚抱拳低头鞠躬,手一定要在头上。
然后顺势跪倒,这为一拜。
之后磕头三次,这为三叩。
起身,后退半步。
之后重复动作,直到跪倒三次,磕头九次,这才算行了三拜九叩之礼。
但三拜九叩是大礼,一般只会用于重大场合,比如祭祖或救命之恩。
一般丧葬甚至拜师,有一拜三叩就够了,没有三拜九叩的,因为这不合死者身份。
就像你给一个地位低的人端茶送水拍马屁,这不但不会造成好的效果,反而会让更高位的领导反感,有捧杀之意。
按迷信说法,会让死人的祖宗觉得受到侮辱,容易祸及后人。
所以三拜九叩是不能随便用的,古代皇帝都不会轻易接受三拜九叩。
除非是四世同堂的老者喜丧后可用,也就是爷爷奶奶的母亲父亲。
毕竟已经福荫过三代后人了,即便是死了,也足够称得上为老祖宗,只有这样的人丧礼才会让小辈三拜九叩来答谢祖宗福荫。
便是父母丧葬也不可三拜九叩,这可能会让父母死后不安。
所以丧礼,一拜三叩才是礼仪。
佛学上礼拜,略称为礼或拜。叩,即叩首、稽首。
关于礼拜的方式及其种类,《大智度论》卷十云(大正25·130c)︰‘复次有下中上礼,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头面礼足是上供养。’同论卷一百复云(大正25·751a)︰‘礼有三种,一者口礼;二者屈膝头不至地;三者头至地,是为上礼。人之一身头为最上,足为最下,以头礼足,恭敬之至。’又,《大唐西域记》卷二广叙印度习俗,谓致敬之式有九等,即(1)发言慰问,(2)俯首示敬,(3)举手高揖,(4)合掌平拱,(5)屈膝,(6)长跪,(7)手膝踞地,(8)五轮俱屈,(9)五体投地。
广义而言,礼拜对象并不限于对佛,如对塔,对长老、和上(尚)等,均可以礼拜表达恭敬之意。如梵网经卷下谓,若见上座、和上、阿阇梨、大同学、同见、同行之人,皆应承迎礼拜问讯。五分律卷七则载,比丘尼先受具足戒者,虽已百岁,犹应礼拜新受大戒之比丘。又如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所载,佛曾敕教弟子,凡是三宝及‘大己比丘’皆应礼。
关于礼拜之对象,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六云(大正12·399c)︰‘佛法中,年少幼小应当恭敬耆旧长宿,以是长宿先受具戒成就威仪。’《梵网经》卷下云(大正24·1005b)︰‘见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五分律》卷七云(大正22·46a)︰‘比丘尼虽先受具戒百岁,故应礼新受大戒比丘。’此外,关于出家者应否礼拜在俗者,《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云(大正54·228a)︰‘披出家服不同常类,而在廛肆之中礼诸流俗,检寻律教全遮此事。佛言︰有二种应礼,所谓三宝及大己苾刍。’对于此一问题,我国自东晋以来,即有异论,亦有谓不论律制如何,当敬礼君王、父母者。
礼拜之种类及礼式作法上有种种不同,大抵而言,自印度以来,于各种礼拜法中,以‘五体投地’为最殷重、最恭敬之礼法。其他如礼拜佛法僧三宝,称为三宝礼;礼拜弥陀之本愿成就、光明摄取、来迎引接等三身,称为三身礼;礼拜释迦、弥陀及十方诸佛,乃至一切贤圣等,称为七敬礼。于密宗,遍礼一切诸佛,称为普礼;普礼时所诵之真言称普礼真言。又立一脚而跪拜之礼,称为蹲踞礼;仅以膝部略加弯曲以为礼式,称为起居礼;采取坐式之叩头礼,称为坐礼。于寺院中,礼堂又常称拜殿;堂内专供作礼用之座席即称为礼盘、拜席。
礼拜之数,在佛陀之时并无有定。现时,多见于三拜、九拜、十二礼拜等。
三拜 :示三业之敬意而为三拜也。佛教礼仪。指顶礼三次,表示尊重。在中国佛教界有展具三拜之礼,此中又分大展三拜、同展三拜两种。若行三次三拜则称九拜。《南海寄归内法传》谓(大正54·221a)︰‘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致敬起为三礼,四部罔窥其事。(中略)西国见为三拜,人皆怪之。(中略)如经律云︰来至佛所,礼佛双足,在一边坐,不云敷坐具礼三拜在一边立,斯其教矣。’可知三拜在印度并非佛教的礼法。然《祇洹图经》中有受戒登坛须礼佛三拜的记载,而《法苑珠林》曾引用《西国寺图》所载‘行至佛所礼三拜竟’的记载,故一般相信三拜为佛教固有的礼法。《释氏要览》卷中亦云(大正54·277c)︰‘三拜(中略),俗中两拜者,盖法阴阳也。今释氏以三拜首,盖表三业归敬也。智论云︰内式礼拜,大约身口业也。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故三拜为礼数也。’
九拜:禅宗三拜(三次)之礼法。敕修百丈清规卷一达磨忌条(大四八·一一一七下):‘住持上香三拜,不收坐具。上汤,退身三拜。再进前问讯揖汤,复位三拜,收坐具。’
三拜、九拜:最常于禅宗,有两展三拜,同展三拜 、大展三拜等礼数。而禅宗为我国盛时已久,故礼法也流传最广。
十二礼拜:礼拜仪式之一种。乃依赞颂阿弥陀佛之十二礼偈,作十二次礼拜。
三叩九拜类同“同展九拜” 、“大展九拜”,向佛陀、祖师或尊宿等之礼拜,多在忌日。
(于佛陀、祖师或尊宿等忌日时,出班烧香后,维那喝‘大众九拜’,大众则同时展开坐具而行九拜,称为同展九拜,系最敬之礼。
大展九拜礼,即三行大展三拜,为最敬最上之礼,乃于佛祖忌日时,向导师所行之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