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及《楚辞》的原文注释和翻译各是什么?

《诗经》及《楚辞》的原文注释和翻译各是什么?,第1张

1、《诗经

葛:一种多年生蔓草,俗名苎麻,纤维可织布。

覃:延长、延伸。

施(Yi):同“移”。

萋萋、莫莫:植物茂盛的样子。

黄鸟:黄鹂。

喈喈(Jie):黄鹂相和的叫声。

刈(Yi):刀割。

濩(Huo):在水中煮。

絺(Chi):细,细麻布。

綌(Xi):粗,粗麻布。

斁(Yi):厌恶。

师氏:负责管理女奴的女管家。

告:告假。

归:回家。

薄:语气助词,稍稍的意思。

污:用作动词,搓揉以去污。

私:指平日所穿的衣服。

浣(Huan):洗。

衣:指见客时穿的礼服。

宁:平安,此作问安。

翻译:

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黄鹂飞栖灌木上,唧唧咋咋在欢唱。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割煮织成布衣裳,高高兴兴穿身上。告诉女管家,请假回娘家。搓搓我衣裳,洗洗我礼装。还有哪些洗?心绪早归家。

2、《楚辞》的注释:

苗裔:后代的子孙。高阳是古帝颛顼的别号,颛顼的后代熊绎是周成王的大臣,受封于楚国,到春秋时的楚武王熊通生子名瑕,封于屈地,因而改姓屈,屈原是他的后代,因此屈原说自己是颛顼的后裔。

朕:我的意思。先秦时期人人皆能以"朕"自称。皇考:死去的父亲。

汩:水流急流的样子,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三后:即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纯粹:品质纯洁。

党人:结党营私的贵族集团。皇舆:国君乘坐的马车,这里代指国家。

齐怒:暴怒的样子。

謇謇:忠言直谏。

灵修:指君王。

滋:栽种。畦:菜垄。俟:等到。刈:收割。

内恕己:指宽容自己。

修名:美名。

姱:美好。顑颔:形容面黄肌瘦。

纚纚(lí):形容绳子又长又好看。

謇:楚方言,发语词,无义。

彭咸:殷代的良臣,因谏君不成而投水自杀。

太息:叹息。

谇:进谏。

替:罢免、不用。

众女:指那些诽谤屈原的奸臣。疾:嫉妒憎恨。蛾眉:比喻美德和才华。

谣诼:造谣诽谤。

翻译:

我是帝王颛顼高阳的后代,我的已故的父亲名叫伯庸。太岁在寅那年的孟春正月,恰是庚寅之日我从天降生。先父看到我初降时的仪表,他便替我取下了相应的美名。给我本名叫正则,给我别号叫灵均。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德,又兼备外表的端丽姿容。身披香的江离和白芷,编织秋天的兰花当花环。光阴似流水我怕追不上,岁月不等我令人心着慌;朝霞中拔取山岭的木兰,夕阳下采撷水洲的宿莽。日月飞驰一刻也不停,阳春金秋轮流来值星;想到草木的凋零陨落,我唯恐美人霜染两鬓。

两者区别:

1、《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2、《楚辞》:中国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韵文形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卫风·木瓜》 原文: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翻译: 你将木瓜投赠我, 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 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 我拿琼玖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注释: 1木瓜: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按:今粤桂闽台等地出产的木瓜,全称为番木瓜,供生食,与此处的木瓜非一物。 2琼琚(jū居):美玉,下"琼玖"、"琼瑶"同。 3匪:非。 4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5木李:果名,即榠楂,又名木梨。 赏析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可是倘若据此便认为《抑》的传诵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稍微作一下调查,便会知道这首《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经典之作,不是名句怎么进中学课本

如今在我们的身边总能听到有人唠叨,回家时被父母、亲友逼婚了,心中如何无奈迷茫之类的话。

是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我们自古以来秉承的传统。只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想早婚,甚至崇尚独身主义,慢慢地将这种婚姻观念淡化了。但在古代可不是这样,特别是女子,一旦到了结婚的年龄,尽管她们口上不说,心里其实还是很着急的。

下面,就如我们来感受一下《摽有梅》当中这位迟婚女子的焦灼之心吧。

『原诗』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夕!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注释』

摽(biao),打落下来。

有,语助词。

梅,梅子

实,梅树上结的果实,梅子。

庶,众多。

士,男士。

迨(dai),及早,趁着。

吉,好日子。

顷筐,《卷耳》中提到的斜口筐。

塈(ji),取。

谓之,是告之。意即不必备礼,不必趁好日子,只要向我求婚就是了。

『译意』

梅子熟透往下落,树上还有七成果!要向我求婚的众男士啊,趁着好日子快来吧!

梅子熟透往下落,树上只有三成果!要向我求婚的众男士啊,趁着今天快来吧!

梅子熟透往下落,一捡就捡一大箩!要向我求婚的众男士啊,只要有你一句话!

『解析』

在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十五到二十岁。如果过了这个年龄还没嫁出去,会遭人耻笑,并且越是嫁不出去越是不好嫁,便会有留在娘家的危险。所以,那个时候的迟婚,对女子而言是十分恐惧的。

这首《摽有梅》就是描写古时一位待嫁女子随着自己年龄渐长,心情越来越焦灼的诗。

本诗一开头就以梅子成熟一颗颗往下落,越来越快的情形,来形容女子的青春易逝。第一小节还有七分果,第二小节就只剩三分了,而到第三小节树上已经所剩无几,地下早已一筐一筐的了。

树上还有七成果时,说明女子大约十五六岁,正是如花似玉的婚嫁年龄,所以这个时候,女子盼望向她求婚的男士能挑个好日子快快来。而当树上的梅子很快仅剩三成时,说明女子的年龄已到十七八岁,这个时候,“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向我求婚的男子就不必选好日子了,今日备好礼就快快来吧。可见,此时的女子已经露出着急的心态。

然而,等到梅子枝头空空,地上梅子“顷筐塈之”时,女子险些要错过好的婚嫁年龄了,已经二十岁。这个时候,求婚的男子就不要说不必择良辰吉时,就是彩礼也不要备了,只要来求婚就可以了。此时此刻,女子的焦急之态,溢于言表。

三节当中,“迨其吉兮”、“迨其今兮”、“迨其谓之”表明待嫁女子的心情,一步紧似一步。由此足以说明,古代婚嫁观念对女子的苛刻和影响之大了。

我国古代礼制规定,男士最迟三十当娶,女士最迟二十当嫁。礼制的所以防范人,其作用还是疏导人。所以,周礼又规定,在仲春之月,令未婚男女相会,大家自由交往,而不必备礼而成婚。即使没有征得父母的同意,私奔也不禁止。

这是周礼的变通,特别的人性化,给未婚男女提供方便。而《摽有梅》就是描写这一礼俗的。可见,我们印象当中古时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苛刻婚恋观,也并非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最起码对那些迟婚的男女考虑的还是很周到的。想必这也是我们的礼制一直以来被被古人所尊崇的缘由之所在吧。

 许晓梅    第二单元

 教学指要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静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要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诗的内容提要。

 教学教程

  一、解题

 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

 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如岂日/无衣?反问语气,升调。

 与子/同袍。肯定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表现军情紧急,快连)(感叹,降调)

  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氓》将(qiang):愿,请。咎(jiu):灾祸。

 贿(hui):财物。极度:标准。

 德:心意、情意。耽:沉溺。

 言:1言既遂矣助词,无实义

 2静言思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于”通“吁”,于嗟,叹息。“泮”通“畔”,边岸。

 “说”通“脱”,解脱。

 《无衣》衣:上衣。袍:长袍,相当现在的斗蓬或披风。

 裳:下衣。

 《静女》俟:(si)等待。娈(luan):美好。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说”通“悦”。

 怿(yi):喜爱。“归”通“馈”,赠送。

 荑(ti):茅草芽。洵(xun):诚然,实在。

 2、概括三首诗的内容大意。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氓》是一首叙事诗,经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诗经》中的三篇“风”,掌握了四言诗的诵读节

 奏,粗通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的具体内容该怎样理解呢?我们下节课共同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氓》的情节。

 2、《氓》的艺术表达手法。

 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中运用的对比方法。

 教学步骤

 一、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二、指名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提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

 板书:恋爱(一、二章)

 婚变(三、四、五章)

 决绝(六章)

 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

 法?

 明确:回忆和对比。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确:·(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明确: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6)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7)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8)齐读这一部分。

 3、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明确:对比(板书)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明确: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明确:·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背诵《无衣》《静女》。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0Imn5jsyky91HG7Qc8jA

提取码:ycok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 三个部分,是根据音乐性质划分的。《风》属于地方性乐歌,共十五国风160 篇作品,大部分是民歌,多男女恋情之作。 《雅》是西周王朝所在地区的乐 歌,分 《大雅》和《小雅》共105篇作品,以朝廷士大夫的创作居多,以史 诗性的叙事诗最为有名。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舞,分《周颂》、《鲁颂》、 《商颂》三部分共40篇 (以《周颂》最具典型)合歌舞乐于一体,与剧诗相 仿佛。乐与诗是周代贵族和士子的学习内容之一。先秦时期各家各派都传习 三百篇,比较而言、以儒家最为重视,渐渐地《诗》就成了儒家的专门学问。 汉代传授 《诗》的有齐、鲁、韩、毛四家,而前三家相继失传,只有《毛诗》 完整地保存下来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读到的 《诗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4872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8
下一篇2023-07-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