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是安妮博林的孩子,因为父母是信奉新教的,所以天主教认为她是个私生女,在她出生后是被认定为王位继承人,但是她四岁的时候爱德华王子降生,她和玛丽都被褫夺了公主的衔头。
玛丽是亨利八世和第一个王后凯瑟琳的孩子
她们两个是同父异母的姐妹
最开始继承王位的是亨利八世和第三任王后生得爱德华王子,但是后来因肺结核去世后接着继承王位的是玛丽,她信奉的是天主教,而伊丽莎白信奉的则是新教。曾有段时间伊丽莎白被玛丽关在了伦敦塔。
在玛丽去世后伊丽莎白则正式成为了玛丽的继承人。
伊丽莎白一生未婚,无子,她的继承人是苏格兰的玛丽斯图尔特女王的儿子詹姆士。
与纪伯伦相遇大约是在两年前。那天在多伦多的一个书店中闲逛,一本**封皮的薄书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书名叫《先知(The Prophet)》。我翻了几页就喜欢上它的优美文字了。但我当时还不知道书的作者是何方神圣,而且我基本不买实体书,一般都是先从图书馆借。如果一本书值得多次翻阅,反复品赏,或者是工具书,我才会决定购买,并且一般只购电子书。
后来在图书馆借到书后,才发现书的作者是纪伯伦。因为当时还在看其他书的缘故,这本书粗粗看了一遍,借书期限到了后,就还了。
两个月前,当当读书网春节做促销,好像是买够100元以上有打折,当时其实是要买一本叫《夜航船》的书,为了凑够100元,我买了卡夫卡的文集和《纪伯伦全集》(译者李唯中先生)。《夜航船》看了几页就没看了,卡夫卡的书也只看了小部分觉得写得太絮絮叨叨,纪伯伦的书则让我爱不释手。
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的一个基督徒家庭,多才多艺,是诗人、演说家,还是个天才的画家。
《被折断的翅膀》写的是一个十八岁青年的初恋故事,是个悲剧。故事发生在黎巴嫩贝鲁特,“我”去探望父亲的一个老朋友法里斯老人,与其女儿塞勒玛相遇,两人一见钟情。法里斯是个富翁,却不得不屈服于权势,把女儿嫁给大主教的侄儿,拉开了爱情悲剧的序幕。请恕我不把整个故事情节简述。这的确是一本值得多次阅读的书,我不想影响你的读书体验。过多的情节透露在我看来是对一本好书和其他读者的不尊重。
在纪伯伦笔下,万物有了生命,各种情感有了灵魂。白昼可以叹息,夕阳可以留下吻痕。他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塞勒玛的美,这也勾画出了自己心中初恋情人的形象:
《被折断的翅膀》于1912年出版,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M E H”。出于好奇,我开始寻找谁是M E H,没费多大力气我就找到了。它是纪伯伦的终身好友及恋人玛丽(Mary Haskell)的名字的简称。
1904年纪伯伦在美国波士顿办画展时与玛丽相识。玛丽是一个女子学院的院长,比纪伯伦大10岁。玛丽为纪伯伦的才情所震憾,资助他到巴黎深造。纪伯伦也为玛丽的善良所打动,并爱上了她。1926年53岁的玛丽嫁给了一个公爵。纪伯伦终身未娶,并于1931年去世,在遗嘱中他把自己的所有画作与收藏都送给玛丽。
在《全集》中收集了纪伯伦与玛丽间的来往信件和玛丽的部分日记。在日记和书信中我寻找他们俩有情人未成眷属的原因。
在玛丽的日记中我找到了答案。1911年4月15日,纪伯伦到玛丽的住所向玛丽求婚,玛丽回复他道:
“我决不考虑结婚之事,哪怕我如饥似渴的心灵结婚。我不属于你。我爱你,但我的纯真之爱不允许我毁坏你的前程。”
在日记的最后,她写道:“我多么幸福我做出了牺牲,然而这牺牲使我更亲近了!”
她知道她不是纪伯伦心目中完美的爱人,但却也假设人世间会有纪伯伦所描绘的仙女般的恋人,而这个恋人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纪伯伦的身旁。现实是这个仙女并没有出现。
而纪伯伦也许也因为经济拮据,期盼玛丽能找到一个富有的如意郎君,没继续向玛丽发动求婚攻势。
在玛丽结婚后,纪伯伦写给玛丽的信件明显少了,信的语气也变成了对一个朋友的口吻。在1931年他在纽约带病工作,完成了《大地之神》一书,但在他给玛丽的信中一点不提自己的身体状况。
纪伯伦和玛丽的爱情正如《被折断的翅膀》,是个悲剧。但两人互相为对方做出了牺牲,这个爱情本身,却显得无比纯洁和高尚,人间罕见,就如纪伯伦的梦幻情人。
向刽子手求婚的皇后是玛丽·安托瓦内特。玛丽王后是一位来自奥地利的公主。1766年,为了政治上的需要,法国王室正式向11岁的玛丽求婚。但直到1770年,玛丽14岁时才得以踏上法国国土,出嫁为法国王储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日后的路易十六)的王太子妃。
严格的说来,安托瓦内特并不是喜欢玩弄权术的女人,她 和俄国罗曼诺夫王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德国老婆有本质的区别 ,大革命前,她从来没有干涉过国家的政治,她只满足于现有的享受,满足于多开几场Party和多穿几件漂亮衣服, 就是大革命开始了,她也只是本能的保住现有的一切,她政治手法的拙劣表示出她知识的匮乏和根本不具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她和自己的丈夫像两个木偶人被暴怒的群众推来搡去,当实际上是由一帮恐怖分子组成的雅各宾派要求对国王一家施以更加严厉的处罚的时候,国王和王后,先后被推上了断头台。 那么安托瓦内特对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个人物从历史中抽走,看看缺少了她,历史会走向何方。 公正的说,安托瓦内特只是大革命的一个导火索,没有她,革命依旧会发生,只是早晚的问题。 原因有三,第一、法国由于年年的战争,如和英国争夺加拿大的战争、支持美国的独立战争、欧洲大陆的七年战争,早已耗空了法国的国库,路易十五给路易十六留下的就是一个负债累累的烂摊子,难怪路易十六说:“让我现在继位?我还太年轻了啊!”法兰西王国的崩溃的主要原因就是财政的崩溃,而财政的崩溃主要是因为对外战争把法国给拖跨了,这和苏联的解体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二、路易十六的无能,其实路易十六和中国历史上的天启皇帝非常相象,两人都喜欢做体力活,路易十六喜欢做锁,而天启皇帝喜欢做木工,而且都做的相当出色,但是两人在治国方面却都是不折不扣的庸才一个。世袭君主制的弊端正在于此,尤其是嫡长继承制,往往扶持了一个政治白痴,而断送了一个王朝,罗马的尼禄、中国的宋徽宗都是最好的例子。当时的历史情况是,路易十六一方面为他的臣民提供更加资本主义的环境,允许他们投机取巧,不断刺激他们致富的热忱和财产意识,一方面为法兰西民族提供前所未有的社会公共投资和福利,以致于人们对承受国家关照这一点已经变成了习惯甚至是爱好。一旦国库空虚,路易十六和他的大臣们便打起民间财富的主意,而路易十六又实在没有其他的生财之道,只好不断向臣民--尤其是有钱的资产阶级借债,然后再欠钱不还。对于国王的耍赖皮,开始的时候,大家还都无可奈何,最后实在忍无可忍,那些“愤怒的受伤害者”见还钱无望,不惜号召革命--不惜制造大规模的暴力动乱乃至浩劫发泄内心的愤懑,然后取国王之位而代之。第三、王室没有一只忠于自己的强大的军队。国王的为数不多的御林军甚至在群众围攻凡尔赛宫的时候临阵倒戈。路易十六被囚禁在巴黎的时候,他想到的不是组织军队对“暴民”进行镇压,而是想通过德国雇佣军的帮助逃到奥地利去。在群众攻打路易十六最后的堡垒——巴黎的杜伊勒宫的时候,国王也只能组织起900外籍的雇佣军进行对抗,而路易十六对这些瑞士士兵还不抱希望!只能束手就擒。要牢记只有枪杆子里面才能出政权,没有武力支持的政府,被推翻只是迟早的事。由此可见,就算没有安托瓦内特,法国革命还是会爆发,主要是由于她丈夫的无能和有为,刺激了各个阶层的野心家,希望对法国政局重新洗牌。说到底,这是一场新旧阶级的争夺统治权的大搏斗和大屠杀,而安托瓦内特只是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悲剧的角色。 玛丽·安托瓦内特和“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不过安托瓦内特是被动的,而克娄巴特拉是主动的。两人都极尽奢华之能事,但都以悲剧收场,一个被砍下了美丽的头颅,而一个因不愿意被拖到罗马去游街示众,在自己的墓室内用毒蛇自杀身亡。两人在生前都受到民众的百般诋毁,死后对她们的评价却日益客观,众多的文学作品力图给人们展示她们的真实面貌。 平心而论,她们都是历史大舞台上可怜的女人。
(玛丽莱)是国际高端求婚钻戒品牌,在世界范围也颇具知名度。玛丽莱有个十分浪漫又有趣的规定:男士凭身份证· 一生只为一人定制。在定制求婚钻戒的过程中,情侣双方还需签署一份百年真爱契约,并承诺彼此永远相爱。官网会将两人的承诺永久保存下来,见证彼此一生一世的爱恋。总之,很多人选择Dmallovo(玛丽莱)钻戒的缘由,不仅是因其超高的品质,更吸引人的大概是它那满满的仪式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