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发电采用什么冷却?

核能发电采用什么冷却?,第1张

用心玩游戏,用心写攻略,大家好,我是龙魂游戏解说。

上一期工业介绍了散热片的数据以及燃料棒的制作方法,今天这篇文章来介绍一下

流体冷却模式下的核能发电。

01有关区块

因为流体冷却核电的主体是一个5X5X5的大范围体积机器组,而且mod规定该机器组必须在同一个区块上才能生效。所以这里龙魂补充一点内容。

区块是mc中的一个范围单位,大小是16X16X256的空间,也就是一个16X16的范围内的包括地下与空中所有可以放置方块的位置,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区块是16X16的范围,但是一个随机的16X16的范围不一定是一个区块。按照mc世界的设定一个16X16的范围最少属于1个区块,最多可能属于4个区块。

一个16X16的范围

如何辨别区块位置,玩家可以使用键盘上的F3和G的组合键或者按F9,不过F9有两种模式,第一次按下F9,游戏界面会出现很多垂直于地面的红色光线,每四个红色光线相邻的中间围成的范围即为一个区块,不过这个方法在超平坦世界是比较好辨认的,但是在正常的世界,因为地形的高低不平以及不同类型方块直接的色差会比较难以辨认。

所以龙魂推荐小伙伴们连按两下F9,这时会在直接将玩家所在的区块标注出来,并且可以清晰地看到方块的布局,这个效果和使用F3和G的组合键效果相同。

区块边界显示

02有关流体冷却装置

流体冷却装置是一个机器组,即上面提到的5X5X5的机器组,搭建该装置需要玩家准备以下道具:1个核反应堆,6个核反应仓,94个核反应堆压力容器,1个反应堆红石接口,1个反应堆访问接口,2个反应堆流体接口,1个拉杆和1个流体弹出升级。

搭建方法如下,首先将核反应堆和核反应仓摆放好,之后用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将其围起来,留下来的一面将要放置其他方块,如图。

搭建中的流体冷却核反应堆

之后将1个反应堆红石接口,1个反应堆访问接口,2个反应堆流体接口按照图中位置摆放,然后在上方的反应堆流体接口内放入流体弹出升级,这个关系到之后这个流体冷却核电是否可以自动化。将拉杆放置在反应堆红石接口上,相当于装置启动开关。需要注意的是其实这些东西是可以随意放置的,但是为了便于操作,最好将其放置在同一面上。

搭建完毕的流体冷却反应堆

03有关流体冷却发电

其实流体冷却是一个产热的反应,本身是不供电的,所以玩家需要将其产生的热能转换为电能,这就是接下来提到的内容了,不过龙魂介绍的只是一个原理,小伙伴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拓展。

其实流体冷却发电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搭配蒸汽发电,另一个是搭配斯特林发电机。

因为篇幅问题,这一期介绍比较简单的斯特林发电机,玩家需要准备流体热交换机,斯特林发电机,热传导器,管道,绝缘导线,流体弹出升级。

其中每增加一个流体热交换机,需要增加一个斯特林发电机,四个管道,一个流体弹出升级,十个热传导器,绝缘导线若干。

首先通过从两个反应堆流体接口的位置搭管道,这个管道要搭成如图的样子,这个搭建方法需要用另一个管道在中央引导,之后将中间的管道去掉就会固定成该造型,上下各需要一次引导操作。如图是引导方法的一个示意。

管道的连接

之后将流体热交换机放置在中央位置,这里需要注意热交换机需要放置满配的热传导器以及一个流体弹出升级,然后在流体热交换机的其中一面上存在一个褐色的方形,而在斯特林发电机上也有这样一个存在,当两个褐色方形相接就算是完成了。

当核反应堆开始反应之后,可以将斯特林发电机连接到用电器或者储电箱上使用。

可以产能的流体冷却发电机组

下一期继续介绍有关流体冷却模式的核能发电相关内容。如果小伙伴们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直接私信龙魂,谢谢大家的支持。之后龙魂还会继续更新有关mc的各种内容,喜欢的小伙伴,记得帮龙魂点个关注,记得点赞评论转发三连哦,谢谢啦~

婚姻是人生大事,结婚是人生大喜事。对于当事者的男女双方来说,自当欢天喜地,兴高采烈。然而,新娘在出嫁的当天,要不断地哭诉,直到被接娶到新郎家门,才算结束。这似乎与新婚大喜不相对称,但这却是事实。这就是民间广为流行的哭嫁习俗。

  哭嫁习俗源于原始时代的掠夺婚(即抢婚)。面对武力和强暴,女人没有别的选择,哭是惟一的反抗。从此以后,哭与嫁便结下不解之缘,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形成后世的哭嫁习俗。

  在中国,汉族、土家族、藏族、苗族、畲族、彝族、壮族、哈萨克族、闽西客家、桑植白族、黔西北仡佬族和黑河俄罗斯族等民族都有哭嫁习俗。据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记载,这一风俗各地名称不同,或叫“哭出婚”,或称“哭嫁囡”,或称“哭轿”。有的地方,母亲、女伴等也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歌的内容因人而异,有世代传承,也有触景伤情或发泄不满,而这些《哭嫁歌》已成为我国民歌的一种别致样式。潮安县凤凰山畲族,就至今仍保留有《阿姐欲嫁目汁流》的歌谣。

  潮汕先民的主体是中原移民,传承中原文化的潮汕地区,也流行着哭嫁习俗。潮汕民间哭嫁习俗有几个情况值得认识。

  其一,与女伴先哭三日

  在姿娘仔出嫁吉期的前三天,女家邀集平时感情相投的女伴即所谓的“金兰姐妹”,到女家谈笑,忽然转喜为悲,初时只相向哭泣,继而转变为高声恸哭;开始是千篇一律地责备男家,甚至连及媒人,也把在娘家作闺女的逸乐,出嫁后为人媳妇的苦况,两相对而哭,连续哭三天,一直到花轿临门时。

  其二,上轿前手抓大门啕哭

  哭嫁的主要环节,也即哭嫁的高潮,就是花轿到女方家接新娘时,新娘手抓大门哭泣。但不唱《哭嫁歌》。此时此景,为了圆场,机敏善解的青娘母即调侃地唱出四句歌来:“姑娘出阁哭啼啼,三把泪水二鼻涕,非是今日不欢喜,特留爹娘买田地。”然后在新娘头上洒红花(即石榴花)水,又唱:“红花水,洒上头,出门目汁勿再流;嫁到夫家辅夫婿,生子添福穿紫袍(做大官)。”这二首四句立即扭转了尴尬场面,让大家高兴万分。新娘哭嫁,由衷之情,难以逆转;青娘唱歌,是大吉大利的征兆,自此这种哭婚方式就被保留下来。民间坚信,“不哭不发”、“越哭越发”。

  什么潮汕民间在结婚这大喜日子里要大哭一场?这是因为哭嫁习俗有其丰富的文化意义。

  其一,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对于出嫁女来说,父母养育自己,无论十几年还是二十多年,恩重如山,情深如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天经地义。如今要出嫁,无以为报,不仅问心有愧,而且令人情不自禁,自当催人泪下。另一方面,要与生我育我的父母离别,心如刀割。离别乃人生的一大痛苦,不恸不哭,不入人情,岂有此理。

  其二,是衡量女子有教养的重要标准之一

  出嫁是否有哭,能否哭,几乎成为民间判别姿娘仔有没有教养的主要标准之一。谁家姿娘仔出嫁不哭,不善于哭,或哭声不好听,就会被认为才低德劣。哭声愈凄厉愈好,否则人皆笑之为忘本。至少也会指责其青春萌动,以出嫁为乐事。哭得越伤心,就越说明对父母长辈和亲友的尊敬和热爱。

  其三,诉说包办婚姻的痛苦

  在潮汕传统社会,民间大多是流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青年男女婚姻毫无自主权,往往被包办。或嫁予毫无感情的人,或嫁予力食懒做的人,或嫁予虽然家庭富有但身体有残疾的人,或被换婚……甚至还要与心爱的人忍痛割爱。她们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痛苦之心,唯以泪洗面,以哭表达。

  其四,对妇女地位低下表示愤慨

  在潮汕传统社会,妇女社会地位与家庭地位都比较低。“三从四德”、“三刚五常”这些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犹如一座座大山,重重地压在广大妇女身上,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农村,无文化知识或少文化知识的家庭妇女。嫁作他人妇,只是生儿育女的工具,必须老老实实听话,逆来顺受,服侍丈夫,打理家务。“潮汕女人小一辈”,这是众所周知的民间传统习俗,这正是潮汕妇女地位低下的一种表现。

  对于出嫁的姿娘人来说,新的家庭是否和睦,丈夫是否亲爱,今后的生活是否幸福等等,都是一个个未知数。有的人嫁后,往往受公婆刁难之苦,受丈夫的谩骂毒打,乃至受丈夫的抛弃……每当想到这些,出嫁女不禁心寒,不禁焦虑与悲伤,不禁泪下。“鸡安仔,尾弯弯,做人媳妇真艰难。晚晚睡,早早起,到厨房,碗筷洗,出客厅,清桌椅……”这一民谣深刻反映潮汕妇女家庭地位低下的严酷事实。

  其五,指责媒人花言巧语

  哭是人类一种主要的发泄方式。人们往往通过哭将自己内心的苦楚发泄出来。在传统社会,由于婚姻毫无自主,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背景下,有的媒人收取钱财,昧着良心,甚至釜底抽薪,偷梁换柱。面对这一不幸,痛苦的新娘往往以哭来指责花言巧语的媒人,谴责媒人的无良。民间故事“三人五目,过后勿呾长短脚话”就充分说明这一情况。这一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男子因瘸腿而一直娶不到老婆,而隔壁村有一独目女子,也因此而未嫁出。男方请由媒婆撮合,媒婆乃将独目女子介绍给男子。约定相亲时,瘸子由媒婆陪同到某处,拾级而登,两腿停在上下两石级上,果见一女子站在附近,手持鲜花,作闻香状。男女双方俱已掩饰短处,相视微颔,各向媒婆表示愿意联姻,媒婆就对他俩说:“你们已经见面了,都没有意见,不过这里我要向你们呾清楚,三面五目,日后勿呾长短脚话”。结婚时,双方发现各有残疾,乃怨责媒婆。媒婆就对他俩说,我当时都说过,“三面五目,日后勿呾长短脚话”。

  其六,趋吉避邪,寻求神明上苍保佑的心理需要

  在传统社会,人们因科学文化知识相对落后而比较愚昧迷信,“生死在天,富贵有命”,对鬼神十分崇拜,非常信仰,往往把吉凶祸福寄托于神明,将生死富贵交给上苍。作为人生大事的婚嫁,人们期望亲朋好友的衷心祝福,更是期望神明上苍的保佑。哭能获得父母与亲朋好友的同情进而博得众人的祝福,更能感动神明上苍的同情,从而博得神明上苍的保佑。同时,物极必反,居安思危,苦尽甘来……这些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浅易道理,为老百姓所认可,所遵从。今日大哭声音是为了明日大笑,今日痛苦是为了明日快乐。

  总之,与其他地方的居民一样,潮汕人也有丰富多彩的哭嫁习俗。对于老百姓来说,哭嫁也好,喜嫁也罢,都是情感的选择与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点缀、营造喜庆气氛。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潮汕民间哭嫁习俗也“一江春水向东流”,基本淡出人们的视野,逐渐成为历史记忆。

  《许三观卖血记》读书笔记

  1.作者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着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余华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便接二连三的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事实上,余华并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中篇和长篇加在一起亦不超过80万字。他是以精致见长,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密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余华曾自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2.主人公及关系:

  许三观:男主角,自始至终贯穿整个故事,从故事的一开始便和同乡学到了卖血这一发财之道,在其以后的生活中,每当家中发生变故时,他便会“重操旧业”——通过卖血来使亲人和自己度过艰难,这条途径几乎成为了他克服一切困难的必胜法宝。作为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要重点刻画的人物,他具有典型的中国式男人的特点:平时骂妻打子,但在危急时刻总是充当家庭的顶梁柱,而且不时表现出父亲、丈夫的温情。他人性中的纯真始终淹埋在愚昧的悲剧意识里。其实他不是一个人,从他那朴实的不正常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他代表着很多那个年代的中国人。

  许玉兰:许三观之妻,年轻时被人称为“油条西施”,是一个那个年代随处可见的家庭主妇:没有多少知识,惯于撒泼骂街,但又勤朴持家,用自己的精打细算使一家人得以度过三年灾害的困境。

  许一乐:许三观的大儿子,也是三个儿子中许三观所最喜爱的。却因为长相与许不像,而被所有的人都指为是何小勇的儿子。因此,这个孩子从被流言蜚语集中的那一刻起,就注定生活将不会平坦。

  何小勇:许玉兰的第一个男朋友,在她结婚后,曾经与其发生了一次关系,而这也成为世人指认一乐为何小勇的儿子的佐证,和许何两家不和的本源。

  3.情节:

  这篇小说主要以许三观的十次卖血为线索,贯穿了整个故事。第一次:出于好奇,与同村的根龙和阿方一起卖血,买后用这第一笔“卖血金”取了亲成了家;第二次:以了用石头打破方铁匠儿子的头颅,铁匠率众将许三观家“洗劫一空”,为了赎回自己多年得经营和物品,买血;第三次:为了“报答”同厂女工林芬芳对自己的好,卖血换钱买补品去给她养病;第四次:这时正是大跃进时代,人们过着动荡饥饿的日子,他们一家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为了全家能够吃上一顿好饭,他决定再去卖一次血,并通过这一次的卖血钱让包括一乐在内的全家人吃到了可口的面条;第五次:为了能让在乡下插队的二乐能够早日回城享福,只能卖血请客。这次卖血,他看到根龙的死,他体味到自己内心的悲凉与恐惧。可是他还是要卖血的。血是他的生命,可生命中注定还有比生命更真贵的东西:爱。他爱他的每个儿子,这恰是他光辉灿烂的地方。第六至十次:这五次是整篇小说中的最高潮部分,许三观为了给在上海治病的一乐凑起医疗费,一边前行一边卖血,途中他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因为卖血而差点丧命。

  4.艺术特色:

  作者在文中以一种原有的冷静来关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关注普通人生活的艰难、苦难,从冷静中透露出极强烈的悲悯之情,给读者内心最深处以强烈的撞击。另外,作者的独语不常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对白,人物重获主体性,自由地在文本中表现,完全不受制于叙述者,叙述者从文本淡出,成为一名旁观者。

  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篇小说的的非理性。小说的开头就具有强烈的非理性色彩。农民依赖土地为生,然而土地却不再给农民以丰衣足食的心理和现实的保证,从而使能否“卖血”成为衡量体魄甚至娶妻生子的标准。许三观娶妻之举也并非在理念计划之中,而是在拿到钱后的突发奇想,并采取了怪异的求婚方式--请素不相识的许玉兰吃饭,饭后计算出给许玉兰花用的钱数“总共是八角三分钱”,紧接着就理所当然地提出“你什么时候嫁给我”。而玉兰父亲的允婚则基于两点原因:一,许三观的钱比何小勇多:二,双方都姓许,女方的香火亦可以延续。许父完全无视自己女儿的主观意愿,然而这一非理性方式又恰恰是中国传统的成规惯例,没有人会对这一情节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至于涉及到各种政治运动,这种荒诞和非理性更是比比皆是:五八年大炼钢铁,丝厂建立小高炉,毫无用处的钢渣被做为“战果”加以炫耀;个人的炊具米粮均被收没,人头汹涌挤吃公共食堂,戏台被充作厨房,和尚改做大师傅;饥饿的一家人用嘴炒菜进行精神会餐,孩子们吃了甜的却想不起来这是糖的滋味……

  其实正是这些貌似非理性的元素使得人物们有血有肉,逐渐丰满起来;使作品取得了貌似现实主义的效果;同时也使读者得以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解读,从而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

  5.主题意义:

  作者仅仅通过几个小人物的平凡的命运揭示的主题意义,给我的感觉却是无尽的。其间表达了人性单纯愚昧,无奈真实的一面,又表达了人性崇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其间洋溢人间股股温情,也令人感受到彻骨寒气。将悲剧意味引申为一种痛苦,将痛苦引申到一种崇高的境界。首先,“卖一次血能挣三十五块钱呢,在地里干半年活也就挣那多。”——农民的劳动被贬值到如此地步,这是为何??在传统的宗法制中,血已经成为一个家族的象征,但在宗法制思想较为严重的农村却是对此全然不顾,把它当成了一种商品,一种可以使家庭度过苦难的手段,从而必然忽视其所象征的意象、精神,而这是让我们觉得多么的不可思议、发人深省。更让人倍感荒谬的是,仅凭某个人的一两句口号就揭示了时代的大变动,而从许三观这一民间经验的独特眼光来看待文化大革命,竟然一语道出:“什么叫文化革命?其实就是一个 报私仇的时候。”这是一个多么平凡的人发出的多么不平凡的声音!!几个勤勤恳恳 耕耘家业的人们,为啥总是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只能通过卖血才能勉强度日??

  在家庭中,作为许三观这样的小人物在面对矛盾重重的生活究竟该如何抉择??与何小勇决斗??抛弃不是自己的儿子——一乐??与林芬芳或是其他什么女人偷欢来报复许玉兰??珍重自己的生命而不管儿子的前程??

  我相信:作者描绘的社会是不那么讨人喜欢的,但在这社会中,却生活着那么多的可爱的人们~~~~~~~~

  http://nvictorblogsohucom/41482913html

  《许三观卖血记》读书笔记

  看完余华的《活着》后,情不自禁被那股悲凉的气氛笼罩,难以自拔。大概是对那种独有的现实感、沧桑感迷恋吧,忍不住发掘他的其他作品。于是,读了这本《许三观卖血记》。它给我们读者的不是记忆的泯灭,而是对社会与人生的一种反思。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记述,在它之中包含着一种对历史的正视,对现实的一种诠释,对生活的一种揭示。

  故事发生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那时主人公许三观还是一个青年,他被周围生活不断地压迫,为了生活,不得不拼命地工作,但是依然无法保证生活,他只能用卖血来维持,每当无奈时,就会想到用卖血来解决。随着岁月的流逝,许三观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为了给儿子治病,坚持15天卖一次血,以还清欠债,最后导致大病不起。小说围绕着卖血的经历,展开许三观生活中的琐琐事事,体现出一个男人所应当承担的某些责任,或许这也正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小说饱含辛酸的经历,但也不乏幽默之处,比如每次卖血前喝足八碗水,这样身上的血就会多起来了,诸如此类的奇怪想法非常多。小说的最后一节尤其精彩,许三观想吃猪肝,身边又没钱,他决定为自己卖一次血,但是到了医院,医生说他的血只能卖给油漆匠漆家具,在这时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他坐着,哭了。从没有读过这样的小说,真实而又平淡。小说几乎没有什么的明显的高潮,但是又有一波接一波的感觉。人物性格似乎简单,但是又如此的矛盾,有些情节可以说是很可笑,但是又觉得也许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人性和劣根性。许三观和许玉兰的糊涂婚姻仅仅是因为可笑的八角三分钱,但仅仅因为如此何小勇就曝露了自身的无情与自私;当许三观知道许玉兰的不贞时气急败坏,一反常态,不再唯妻子命是从,看着方铁匠搬自己家东西帮忙不说还更卖力气,对于养了九年的一乐,心情十分复杂,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始终走不出他是别人儿子的阴影。而许玉兰的心情呢?到底他已成为这一家的女主人,她可以在不为妇之前,痛快的花掉八角三分钱,但是在嫁给许三观后,她比谁都会过日子,大声的对菜贩砍价还肆无忌惮的挑选每一颗菜,未雨绸缪平日攒米,以备不时之需,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很贤惠的女人,但是也许她的遗憾就是她经常说的那句话,不知她到底造了什么孽,让她承受如此之多,她犯了女人的禁忌,也许当初她有把握嫁给何小勇的,并不知道会有一个许三观出现,于是她接受了来自何小勇的引诱,不贞成为她生命中挥之不去的烙印,愧疚,罪名,批斗,一乐的怨恨,她承受了太多,接受了太多的惩戒。

  于人来看,许三观这个人物,起初看起来他是有些自私的。然而他最终还是摒弃可畏人言,爱一乐如己出。从最爱到极恨再到接受包容回到最爱,实在是了不得。尽管一开始不舍得用自己的卖血钱给一乐买一碗面,但结果找到一乐以后,骂骂咧咧一通,最后还是把流浪了大半天的一乐带到胜利饭店,并“温和的说”要带他去吃面。而后来,为了治好一乐的肺炎,许三观边卖血边去上海,差点连命都丢了。常有一种论调说余华的小说塑造英雄,那么,这部书中的英雄定是许三观无疑了。作者在韩文版的自序中称这本书为 “一首关于平等的诗”,而许三观是属于“另外一种对平等的追求……他才不会通过死亡去追求平等,他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咩有了。他是一个像生活那样实实在在的人,所以他追求的平等就是和他的邻居一样,和他所认识的那些人一样。当他的生活极其糟糕时,因为别人的生活同样糟糕,他也会心满意足。他不在乎生活的好坏,但是不能容忍别人和他不一样”。

  余华站在中立状态,进行包孕着温情与人道精神的客观描写,写出了这部《许三观卖血记》,显示出对于民间生活状况,和人们生存环境的极大关注,由此透露出余华对贫苦老百姓的深切关怀。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却唤起了更多人的记忆。

  http://bbssdllcn/thread-43735-1-1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6456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0
下一篇2023-07-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