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不形于色文言文

喜怒不形于色文言文,第1张

1 《谢安喜形不于色》的翻译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谢公与别人下围棋正在下围棋,不一会儿淮上的谢玄的书信到了,谢公看了之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和客人下着棋,客人问淮上的军情如何,谢公回答说:"那些小子大破敌军"在说话时,谢公的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

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淝水之战晋军大胜,捷报传至谢安处时,他正于人对弈,听到消息后强忍住心中的狂喜与激动 装出一副无动于衷的冷静样子,事后发现因为太过激动竟然连木屐鞋底的横木都踩断了。

2 喜怒不形于色的所有彦语

兴高采烈、喜出望外、喜形于色、喜上眉梢、喜不自胜、喜不自禁、喜眉笑眼、喜气洋洋、喜笑颜开、笑逐颜开、心旷神怡、心满意足、心情舒畅、心醉神迷、心花怒放、乐乐陶陶、其乐融融、乐以忘忧、乐不可支、欣喜若狂

心广体胖。

心宽转少年。

心平气和,五体安宁。(蒙古族)

心胸宽阔的人,喝水也会胖。(柯尔克孜族)

心宽体胖,勤劳体壮。

乐观使人长寿。

忧愁多病,心康体健。

气恼成病,欢乐长命。

不气不愁,能活白头。

天天不发愁,活到百出头。

乐观的人,牙齿落完也不老。(维吾尔族)

高兴能把小病治愈,忧愁能使小病加重。(哈萨克族)

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

心病还须心药医。 心里痛快百病消。

心中有病,心神不定。 一笑值千金。

笑一笑,十年少。 一日三笑,不用吃药。

一天笑一笑,赛似吃好药。 说说笑笑,通了七窍。

笑一笑,百病消。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

快快活活活了命,气气恼恼恼成病。

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愁一愁,白了头。

笑笑说说散散心,不说不笑要成病。

笑长命,哭生病。

多笑使人延年益寿,多恼催人衰老多病。

病打心上起。 身宽不如心宽。

心安茅屋稳,胃好菜根香。

量大福大,心宽屋宽。

耳不烦,心不恼。

3

(1)B “郡”为名词,作“到”的宾语,且“到郡”为“到任”的意思,作“籍”的谓语,后面的“坏”为动词,拆毁的意思,因此,“到郡”后断句,排除A、D;“帝”为名词,作“引”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阮籍骑着毛驴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以便内外相望法令清平简约,十来天便回京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2)C 两句中“臧否”的含义不同本文中意为“褒贬人物”“评论人物的好坏”;“陟罚臧否”中意为“善恶,得失”(3)D “因此害苦了自己甚至获罪”错,原文为“皆以酣醉获免”,意思是“阮籍都因大醉而幸免”(4)①惟:只;族兄:堂兄;每:常常;以为:认为句子翻译为:只有他的堂兄阮文业常常称赞佩服他,认为他超过了自己,因此大家也都一齐称赞他的奇异才能②及:等到;吊:吊唁;赍:带;造:拜访;说:通“悦”,高兴句子翻译为:等到嵇喜前来吊唁,阮籍用白眼瞪他,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了这件事,就带着好酒和古琴来拜访他,阮籍非常高兴,就现出青眼(接待他)答案:(1)B(2)C(3)D(4)①只有他的堂兄阮文业常常称赞佩服他,认为他超过了自己,因此大家也都一齐称赞他的奇异才能②等到嵇喜前来吊唁,阮籍用白眼瞪他,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了这件事,就带着好酒和古琴来拜访他,阮籍非常高兴,就现出青眼(接待他)参考译文: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瑀,是魏国的丞相掾,在当世知名阮籍容貌奇美俊伟,志气开阔奔放,傲然独立,任性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老子》《庄子》嗜酒并能够长啸,又很会弹琴当他得意时,竟会忘记自己的形体当时很多人说他痴呆,只有他的同族兄长阮文业常常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都说他奇异 阮籍本有济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畅快地饮酒文帝司马昭一开始想替武帝司马炎向阮籍家求婚,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中止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事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阮籍都因大醉而幸免在文帝辅政时,阮籍曾随口对他说:“我平时曾经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很高兴,便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阮籍骑着毛驴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以便内外相望法令清平简约,十来天便回京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 到了司马昭辞让九赐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让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起草,公卿们临到公府时,让人来取,见阮籍正伏案醉眠使者把这事告诉他,阮籍就在案上书写让人抄下来,没什么改动言辞十分清新豪健,被当时的人所推崇阮籍虽然不拘于礼教,但是讲话言辞深远,不评论别人的好坏天性特别孝顺,母亲死时,他正和别人下围棋,对弈者要求中止,阮籍留对方一定下完这一局事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好几升母亲下葬时,他吃了一只蒸猪腿,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话说罢了,又一声恸哭,于是又吐血几升阮籍形容消瘦,只剩下一副骨架,几乎丧失了性命裴楷前往凭吊,阮籍披头散发,箕踞而坐,醉眼直视,裴楷吊唁完毕就离去了阮籍又会做青白眼,见到礼俗之士,就用白眼相对嵇喜前来吊唁时,阮籍便用白眼看他,嵇喜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之后,便带着酒,挟着琴造访,阮籍很高兴,便现出青眼因此礼俗之士嫉恨他如仇人,但文帝司马昭总是保护他。

4 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言于表;悲欢不溢于面,生死不从于天

“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言于表;悲欢不溢于面,生死不从于天。”的意思是不会在脸上表现出开心或者是愤怒的神情,不会把喜爱或是厌恶的人或事情说出来;不会表现出悲伤或开心的神情,生存的方向和如何死亡都由着自己的意愿。

这句话说明一个人的情绪被相当好的控制,有很好的自制力。出处是: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好恶不言于表,悲欢不溢于面,生死不从于天。”

《甄嬛传》“喜怒不形于色,心事不让人知。”

扩展资料

词语解释:

喜怒:开心、喜欢,生气、愤怒。

好恶:对人或事物的喜欢或厌恶。

悲欢:悲伤,开心、欢乐。

“喜怒不形于色”有褒义,指人们冷静克制,感情不流露。也有贬义,意思是人很深刻,经常被用来形容坏人。

在《孙子兵法》中说“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过去和现在取得过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冷静、喜怒无常,别人很难从他们的言行中看到他们的内心。

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富取博收外来文化并善于融汇创新的民族。满族的风俗习惯很有特点。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过去,满族男人冬季穿长袍,有的加外衫,套马褂,穿皮、棉、毡单脸厚底鞋,戴毡帽头,三块瓦狐皮或羊皮皮帽,春、夏、秋三季穿长衫,外套单夹马褂,内穿汗褟、背心。女子冬穿棉旗袍、套坎肩,春、秋穿夹旗袍,罩坎肩,普遍加绦子(右开襟)襟上,袖口镶五颜六色的双绦子。梳旗头、戴耳套、穿棉、单带脸勾云、绣花厚底鞋。满族姑娘临出嫁前绣门帘、枕头顶,做许多绣花鞋。

居住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婚姻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育儿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丧葬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

禁忌 满族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据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哈萨克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胡旋舞是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的。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胡旋舞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胡旋舞唐朝歌舞

 西域歌舞名 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吹奏何必琼林宴,市间到处闻管弦。

 隋唐时期, 西域 文化 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饰 (如胡服翻领窄袖)、饮食 (如胡饼、烧饼)、 绘画 、歌舞、音乐及 乐器 等一起传入长安。音乐主要有龟兹乐、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等。乐器 舞蹈 也随之而流行。著名的『胡腾舞』出自石国; 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诗:『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 李端《胡腾儿》诗:『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又有『 胡旋舞』,出自 康国; 白居易《新乐府· 胡旋女》:『 胡旋女,出康居。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出土唐三彩中有穿舞服的舞伎俑,唐墓 壁画 中也有舞女张臂作舞形象。

 《胡旋舞》是著名的西北少数民族舞蹈

 唐代曾在西域 康国(今 乌兹别克共和国 撒马尔罕一带)设置 康居都督府。 白居易《 胡旋女》—诗中曾提到“胡旋女出康居”《新唐书·西域传》也记载厂当时西域 康国、 史国、米国等,都曾向宫里送胡旋女的事。

 长安城里,一时舞 胡旋成风,成为当时最为流行、最为时髦的胡舞。所以《 胡旋舞》最初是由 康国等地传来的富有民族特色的 舞蹈。《新唐书·西域传》云:“康者,一日萨末鞬,亦曰飒秣建,元魏所谓悉万斤者。其南距史百五十里,西北距西曹百余里,东南属米百里,北中曹五十里。在那密水南, 大城三十,小堡三百。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据载, 康国“人嗜酒,好歌舞于道。”对 胡旋舞尤为醉心。

 白居易写长诗《 胡旋舞》,将胡旋女的姿态神情跃然纸上: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诗中说, 胡旋女在鼓乐声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飘摇,象蓬草迎风飞舞,连飞奔的车轮都觉得比她缓慢,连急速的旋风也逊色了,左旋右旋不知疲倦,千圈万周转个不停。转得那么快,观众几乎不能看出她的脸和背,这种描写正突出了《 胡旋舞》的特点。 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据清代学者 魏源在《 圣武记》中考证:“哈萨克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可见 白居易所描绘的《 胡旋舞》就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哈萨克姑娘的 舞蹈。

 舞因为动而美 心因为舞而飞

 唐代 舞蹈主要分健舞、软舞两种,健舞主要表现矫健之美;软舞主要表现柔和之美。《 胡旋舞》属于健舞。 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 胡旋舞是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的。

胡旋舞相关史料

 《通典》卷146云:“舞急转如风,俗谓之 胡旋。” 元稹《 胡旋女》诗云:“胡旋之义世莫知,胡旋之容我能传。蓬断霜根羊角医,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进珥逐 龙星,虹量轻巾掣流电。潜鲸暗嗡笪海波,回风乱舞当空霰。万过其谁辨 终始,四座 安能分背面才人观者相为言,承奉君恩在 圆变。”

 在 龟兹壁画中有大量的旋转舞女形象,那种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彩带飘逸,裙摆旋为弧形,这正是旋转的瞬间姿态。 胡旋舞传入内地后,风靡一时,在宫廷尤为流行,为男女最为喜爱的交际 舞蹈,长安人人学旋转,学胡舞成了一时的风尚。大约五十年的时间盛行不衰。

 唐玄宗 李隆基对于 胡旋舞十分偏爱,他的宠妃 杨玉环和宠臣 安禄山,为了取悦于玄宗,也常常在宫廷上眉飞色舞地跳 胡旋舞。

 从 白居易和 元稹的《 胡旋女》诗中可以看出,胡旋舞的舞者多为女子,有独舞,也有三、四人舞,后来也有男子跳的,据《旧唐书· 安禄山传》云:“(安禄山)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 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 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杨贵妃 胡旋舞跳得极为出色,所谓“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 圆转,中有太真 外禄山,二人最道能 胡旋”( 白居易《胡旋女》)。作为女子,能为 胡旋,不足为奇。 安禄山作为男子“作 胡旋舞,疾如风焉,”这是因为安禄山是 胡人,而不是地地道道的汉人。

 舞衣轻盈,如朵朵浮云,艳丽容貌,如盛开牡丹, 回眸一笑干娇百媚干娇……

 杨玉环,号太真, 陕西 华阴人,她生得丰满艳丽,是盛唐典型的美人。 李白在《清平乐》词中曾这样描述她:看到她轻盈的舞衣,就想起朵朵浮云,看到她艳丽的容貌,就想起盛开的牡丹。 白居易的《长恨歌》说她 回眸一笑干娇百媚,使得后宫的众妃嫔 黯然失色。天宝四年(公元745年), 唐玄宗封 杨玉环为贵妃。 杨贵妃不仅姿容绝代,还擅长吹笛、击罄、弹 琵琶 ,能演奏很多曲调,甚至专业的乐工都比不上她。唐玄宗在 骊山 西绣岭上专门为她建造了一座翘角飞檐、造型华丽别致的“吹笛楼。” 杨贵妃会跳各式各样的 舞蹈,她跳起快速多变的的 胡旋舞来更是多姿多彩,绝无伦比, 唐玄宗为之倾倒。有一次, 杨贵妃领着一群 胡旋女在 玄宗面前跳起快速多变的《胡旋舞》,她们穿着彩虹一样美丽的衣裳,戴着饰有变幻无穷的翡翠花冠,姣美的身姿旋转起来象柳絮那样轻盈,玉臂 轻舒,裙衣斜曳,飘飞的舞袖传送出无限的情意, 唐玄宗看到高兴之处,接过鼓棰, 忘乎所以地为贵妃击鼓,竟把 羯鼓都击破了。

 弦鼓一声双袖举 回雪飘飘转蓬舞

胡旋舞相关服饰

 概述

 胡旋女所穿为宽摆长裙,头戴饰品,长袖摆,旋舞起来时,身如飘雪飞如, 龟兹壁画中有大量的旋转舞女形象,那种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彩带飘逸,裙摆旋为弧形,这正是旋转的瞬间姿态,以造成“回风乱舞当空霰”的效果。这一点可以从 元稹《 胡旋女》“柔软依身着飘带,徘徊绕指同环钏”和 白居易《胡旋女》“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的描写中看出。

 胡旋舞传入 中原的时间, 白居易说是“天宝末”, 元稹说是“天宝中”,并说:“天宝欲末胡欲乱, 胡人献女能胡旋。”二说皆不准确。史书记载,唐开元年间,西域 康国、米国、 史国等就多次向唐朝进贡会跳 胡旋舞的姑娘。

 《新唐书·西域传》云:“开元初,( 康国)贡锁于铠、水精杯、玛瑙瓶、鸵鸟卵及越诸、侏儒、 胡旋女子。”甚至可以上推到更远的 南北朝的北周时代。

 史书记载

 据史载,公元568年3月, 北周武帝 宇文邕派使臣携带重礼西出 玉门关,向突厥可汗求婚,请求娶精通音乐 舞蹈的 阿史那公主为 皇后。当时突厥在 准噶尔盆地一带,是西域一个强大的部落,控制了西域城邦诸国,因突厥可汗也正想与强大的北周结好,所以应允了亲事。可汗深知女儿酷爱音乐,便将一支由 龟兹、 疏勒、 安国、 康国等地组成的三百人的庞大的西域乐舞队,作为陪嫁送至长安。其中有著名的龟兹 音乐家 苏祗婆、 白明达和白智通。他们带来的乐器有五弦琵琶、竖箜篌、哈甫、 羯鼓等,还有很多的舞女。这就很可能把 胡旋舞也带入了中原。不过, 胡旋舞在中原广为流行确实是在唐开元天宝以后。

 从现存史料看, 胡旋应是在地面上进行的,方能做到“疾如风焉”。有人误解 白居易《 胡旋女》诗中有“奔车轮缓旋风迟”是指在轮上跳舞,这是指胡旋女在鼓乐声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飘摇,象蓬草迎风飞舞,连飞奔的车轮都觉得比她缓慢,而不是指她在车轮上跳舞。《新唐书·礼乐志》:“ 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转如风。”《乐府杂录》又说:“ 胡旋舞居一小圆球于以舞,纵横腾掷两足终不离球上,其妙如此。”在圆球上跳 胡旋舞应是胡旋舞的衍生品,它带有一定的杂技色彩,准确地说,它是一种把杂技和 舞蹈揉合在一起的舞蹈。

 另一记载

 另外宋代《 太平御览》说 胡旋舞是在一小圆毯子上舞。应是后世臆想把唐代“天竺舞”错认为失传的“ 胡旋舞”。在舞台上铺一小圆毯子,舞者在毯上起舞,短裙长袖,下着长裤,身着佩饰,手着环玉,穿金戴银,这正是“天竺舞” 妆扮的常见特征。

 胡旋舞是唐代最有特色的健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和蹬踏动作,这就需要富有 节奏感 、音量大、音色亮的乐器伴奏。因此 胡旋舞的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这是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的。《通典》卷146也记载:“笛鼓二,正鼓—,小鼓一,和鼓 一,铜钹二”。以鼓、笛、钹等乐器伴奏 胡旋舞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新疆少数民族歌舞。

 现在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乌兹别克族的民间 舞蹈中,仍然保留着急速旋转的特点。伴奏也以鼓(如手鼓、纳格拉、冬巴鼓等)为主,舞者动作急转起伏,欢快热烈,从音乐 舞蹈诸方面看,都可以推想唐代 胡旋舞的面貌。这些正是古代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精神的继续。

 对于 胡旋舞,当时有人予以反对,认为这不是正道。元稹和 白居易的诗中都有这样的表示。如元稹《 胡旋女》诗:“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能胡旋,旋得明王不觉迷,妖胡奄到 长生殿。” 白居易诗:“禄山 胡旋迷君眼,兵过 黄河疑未反,贵妃 胡旋惑君心,死弃 马嵬念更深。”这种看法有些偏激, 安史之乱发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 的,并不仅仅是因为 唐玄宗迷恋 胡旋舞。而迷恋 胡旋错在 唐玄宗本人,而不是罪在 胡旋舞。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传说一

冬不拉

  很久以前,哈萨克人就居住在靠近一片森林的地方,过着宁静的游牧生活。结果森林里有一只凶恶的瞎熊,经常跑出来伤害牧人和牲畜,使人们不得安宁,国王派去了几批猎人都被瞎熊伤害了。 国王的儿子名叫“冬不拉”,他请求父王让他去打败瞎熊,由于父王不答应,冬不拉私自带着弓箭、捕兽夹去找瞎熊,并与瞎熊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搏斗,杀死了瞎熊,自己也不幸牺牲。当牧民们找到王子的尸体时,都泣不成声,谁也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国王。 这时有个名叫阿肯的老牧民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地去见国王。国王问他:“你知道王子的下落么?”阿肯指着一棵高大的松树说:“尊敬的陛下,它知道王子的下落。”国王生气地说:“明天它如果不告诉我,我就杀了你!”聪明阿肯在牧民们的帮助下,砍下大树的一个支杈,连夜制作成一把精美的乐器,第二天在大森林前草原上,用琴声歌颂王子的壮举,倾诉对王子的崇敬和怀念。 琴声中有阵阵松涛,有王子的怒吼,有瞎熊的哀鸣,也有草原人民悲伤的啜泣,国王听着琴声,悲痛万分,是松木制成的乐器把王子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国王。琴声一会儿雄浑激昂,一会儿低回婉转,一会儿音韵铿锵,一会儿又如泣如诉从此,哈萨克人有了自己的乐器,为纪念王子,人们以“冬不拉”来命名乐器的名字,而弹唱冬不拉的民间歌唱家便叫做“阿肯”。

传说二

  冬不拉是新疆哈萨克族人心爱的乐器,它的来历,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草原上有一个残暴的可汗。与他一样凶狠残暴的儿子,在为他筹办50大寿前的一次狩猎中失踪,可汗命令王宫里的奴仆必须在三天内找到他,谁带来不好的消息,谁将会受到嘴里灌满鼎沸铝水的惩罚。 一个年轻的骑手在一棵胡杉旁发现了可汗儿子的尸体。他找到了草原上最聪明的老牧人,请他帮忙出主意,老人苦思了好久,终于想出了办法:只要不用嘴说,就可以逃脱残酷的惩罚。只见他从房前的树上据下两块最好的薄木板,宰杀了自己的马,抽出马腿上两条长筋。 老人将薄板和长筋做成了一把神奇的乐器。带领寻找可汗儿子的仆役们纵马直奔王宫。来到王宫,可汗坐在他的宝座上,在宫殿的中央摆着一口装满鼎沸铝水的锅。“你给我带来了王子的消息吗?”可汗冲着老人凶残狂吼。老人拿出昨夜赶制的乐器对着可汗弹起来。 凄美的乐声如实地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可汗听完暴跳如雷,要处罚老牧人,老牧人神情镇定的告诉可汗,发出声音的是我手里的冬不拉,如果要处罚就处罚它。 失去理智的可汗,命令武士处罚老牧人,老牧人拿起冬不拉唱起了心底埋藏已久的积愤。 老人的歌使仆役们个个抬起了头,宫廷武士挺直了胸膛,跟随着老人一起高唱。歌声像火山爆发,可汗顿时失去了往日的威严,他被愤怒的歌声吓得瘫痪了,从高高的王位上摔下来,摔进那鼎沸的铝锅里。这就是冬不拉的第一支歌,从此以后,草原上便流行开了哈萨克人民心灵的伙伴——冬不拉。 传说三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关于它的产生,在哈萨克人生活的地区,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 据说古时候,哈萨克汗(国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已到成婚年龄。汗的一位大臣对公主有意,向汗提出求婚,汗同意了。但由于年龄悬殊,公主不同意,但又不好向父汗讲。公主的丫环非常聪明,为公主出主意道:“你对大汗讲,谁要找到会唱歌的树,你就嫁给谁。”汗最终接受了女儿的意见,张榜告示全国,三个月为限。那位大臣虽对此心有不满,但又不能公开反对。 一个月过去了,竟没有人敢揭告示。一天,一个年轻的猎人路过城下,见人头攒动,议论纷纷,便上前仔细阅读了告示的内容,心想:既然有会唱歌的树,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也要找到它。他上前毅然揭下了告示。 猎人被卫兵带到汗的宫殿。公主在帘后看到猎人年轻英俊,顿生爱慕之情。公主向父汗提出要和猎人见面的要求,大臣想从中阻拦,却又说不出正当理由。公主和猎人终于在后花园见了面。公主给猎人赠送一枚戒指作为定情物,猎人发誓一定要找到会唱歌的树,娶公主为妻。 年轻的猎人走遍了深山老林,却没有找到会唱歌的树。眼看期限要到了,猎人既着急又难过。这天晚上,猎人做了一个梦,雪山老人告诉他:“遇到了困难,应向百姓求教。”猎人急忙赶下山。哈萨克牧民知道他是揭黄榜的青年,都把他看做是心目中的英雄,纷纷前来看望。当得知期限将到,都为他着急。为了鼓励猎人尽快找到会唱歌的树,牧民们就杀羊款待他。杀羊人顺手将羊肠子搭在身旁的树上。没想到这羊肠子给猎人带来了希望。 宴会结束后,猎人越发郁闷和惆怅,便在树林里散步。忽然,一种从来没听到过的声音传到了他的耳中。举目看去,只见几条被阳光晒干、紧绷在树干上的羊肠子,在微风中颤动并发出声响。他用手指轻轻拨动了几下,竟发出十分美妙的声音。猎人顿悟:这不正是自己要找的会唱歌的树么? 年轻的猎人把树干锯下来,砍削成便于携带的长瓢形,再将几条风干的羊肠子固定好,制成了一把崭新的乐器。这把乐器,哈萨克人后来叫它冬不拉,意思是会唱歌的树。 猎人怀抱会唱歌的树,将对公主的无限思念编成歌词,叮叮咚咚地连弹带唱起来。这美妙而动听的琴声,如绺绺游丝,穿过树林,飘向草原。牧民们都跑来聆听演奏。大家都被这天籁般的琴声所陶醉,也为猎人找到了会唱歌的树而高兴,纷纷表示愿同猎人一起进京祝贺公主圆了梦。 在京城,大臣单独接见了年轻的猎人。他对猎人的成功十分嫉妒,就花言巧语将会唱歌的树骗到手,兴冲冲地去见汗。汗让大臣弹唱,他却慌了手脚。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弹奏。 公主听说大臣找到了会唱歌的树,不禁暗自叫苦。丫环说:“大臣从未离开过京城一步,怎么会是他找的?若是他找的,为什么又不会弹奏?”公主听了觉得有理,便让丫环出宫寻找那个真正找到会唱歌的树的人。老百姓都说是年轻的猎人。公主知道后万分喜悦。 大臣见一计未成,又生一计,下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猎人逮捕入狱。 公主乘大臣不在的时候,在狱中见到了年轻的猎人。猎人因失去了会唱歌的树,感到十分惭愧。公主抚摸着猎人手上的戒指,鼓励他一定要夺回会唱歌的树。 大臣为了把会唱歌的树据为己有,威逼猎人教他弹唱的方法。猎人说,没有会唱歌的树,我拿什么教你呢?大臣想想也对,就拿来会唱歌的树,把它交给了年轻的猎人。 年轻的猎人怀抱重新到手的会唱歌的树,想起自己寻找它的艰辛和公主对自己的深情厚谊,声情并茂地边弹边唱起来。这时公主赶了来,听了这仙乐般的情深意长的琴声和歌声,眼泪禁不住扑簌簌地滚下腮来。 大臣见状恼羞成怒,竟下令要将猎人斩首。可是武士们听了这感人的琴声,不仅冒死抗命,反将猎人护送出了监狱。 年轻的猎人和美丽的公主终于获得了自由和爱情。他们一个弹着会唱歌的树———冬不拉,一个唱着心中的歌,双双离开京城,向茫茫大草原走去。

是这个吗?请把分分给我,谢谢{首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7529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1
下一篇2023-08-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