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在婚嫁方面有什么习俗?

哈萨克族在婚嫁方面有什么习俗?,第1张

哈萨克族的婚姻习俗,主要是在草原游牧的独特环境下形成的,有些是古突厥民族遗留下的婚姻现象。后来在哈萨克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后,也融入了一些宗教习俗。哈萨克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历史上也有过一夫多妻制,但这些现象主要存在于贵族和富户中。哈萨克族旧时的婚姻具有浓厚的买卖婚姻性质,所以以女为贵,注重门第,彩礼也因门第差别悬殊,富者赠骆驼百峰,相当于500匹马或者1000只羊。贫穷人家,男方也要给女方送“吃奶礼”、“成婚礼”以及衣物等等。贫穷人家有“换门亲”的习惯,以抵消彩礼。哈萨克的婚姻制度一般是终生的,通常不允许离婚。旧时还有“安明格尔”的婚姻制度,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遗俗,妇女死了丈夫之后,如果要求改嫁,一定要嫁给亡夫的兄弟或近亲,或在本部落中为其选择一人,若此人不同意娶她,才可以自由改嫁,通常中年妇女丧夫之后,大都不再改嫁。不愿改嫁的寡妇,被认为是有德行的,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称颂。

哈萨克人注重部落外通婚,这是哈萨克人为繁衍人口自然形成的优生制度。同一部落的人一般不得通婚,如果通婚必须在七服以上,还须征得部落的长者同意,联姻的两家人还需有七水之隔。不管是否同父母所生,只要吃过同一女人的奶水,就如亲兄妹,不能结婚。

哈萨克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充满诗情画意。如在各种聚会活动中,在生产劳动中,相互结识,或通过“姑娘追”等饶有风趣的文娱活动,逐步建立感情。于是 ,成双成对信手放缰纵马驰骋于草原上,寻找俩人约会的小天地,当一对哈萨克青年男女选中了一块幽静之处,就翻身下马,将男女双方的马鞭交叉插在附近人们容易看见的地方。于是,有了这种独特标记的地方就成了哈萨克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炽热感情、追求幸福和爱情的“伊甸乐园”。路过此地的哈萨克人看见它,都心领神会地绕道而去,默默祝福草原上又一朵盛开的爱情之花。

哈萨克人对自己后代的婚姻大事非常重视,家长都要对男女青年双方进行严格周密的调查了解,经过考验,双方家长允许后才能定亲事。

哈萨克的婚事总的讲要经过订婚、聘礼、婚礼等三大程序。但各地也不尽相同,有些还要增加许多道程序,如实访、观察、看门、订亲、送吃、看彩礼、过彩礼、喜礼、出嫁等,这些仪式通常都是女方作出决定,办或不办。

哈萨克族的舞蹈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人们的生活风貌,具有浓厚的牧业生产的各种特点。哈萨克人大多都喜欢跳舞。他们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内心的哀乐。

哈萨克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而哈萨克族的舞蹈艺术,则是融合了光辉灿烂的哈萨克族文化,洋溢着浓郁的哈萨克民族风情,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哈萨克族舞蹈有以下特点:

1、模拟生产劳动,反应民族生活风貌。哈萨克族人民从生活中找灵感,把劳动融入舞步,这也使哈萨克族舞蹈贴近人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更容易引起群众共鸣;

2、以动物为原型,反映狩猎生活。哈萨克族人民细致观察各种动物,掌握了动物的各种特性,这些被哈萨克人民编成了舞蹈,丰富了哈萨克人民的舞蹈艺术;

3、讲述古老故事,传承族历史。哈萨克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深入哈萨克族人的内心,反映到舞蹈上,就是舞蹈背后经常有着传奇且生动的故事民;

4、舞蹈律动感强,风格粗犷豪迈。哈萨克族舞蹈以动肩和跳马步见长,舞蹈表现的是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各种骄健姿态,此类舞蹈乐曲简洁欢快,节奏明显,跳动幅度较大,旋律悦耳动听。

http://wwwkazakhnet/cnb/viewthreadphptid=20239&highlight=舞蹈

哈萨克族最善于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他们舞蹈的特点是用“动肩”跳“马步”,动作感极强,表现出粗犷剽悍的民族风格和热烈奔放的草原气息。

哈萨克民族主要是一个游牧民族,每一个哈萨克人都是很好的骑手,所以他们的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有《骑马舞》、《驯马舞》、《骑马勇士舞》、《可爱的小马驹》、《牧马舞》和《赛马舞》等。舞蹈主要表现的是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各种骄健姿态,表现了哈萨克人的民族性格和气质。《走马舞》是根据名曲《黑走马》创作的舞蹈。这个舞蹈主要流行在巴里坤县哈萨克族牧区,舞蹈乐曲简捷欢快、节奏明显、跳动幅度较大,旋律悦耳动听。

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劳动等各种活动都在舞蹈艺术中得到体现。《擀毡舞》就是民间艺人擀毡工序,把打毛、铺毛、洒水、捆绳、拴绳、晒毡等整个擀毡过程,用舞蹈体现出来的。相应的还有《挤奶舞》、《剪毛舞》、《织花毯舞》等。相似的还有《劳动舞》,哈萨克语称“也翁别克比”,是一个集体舞蹈,表现出忙碌而欢快的劳动场面。

狩猎也是哈萨克人重要的传统生产活动,在长期的狩猎过程中,他们细致观察各种动物,掌握了动物的各种特性,并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这些都被哈萨克人民编成了舞蹈,丰富了哈萨克人民的舞蹈艺术。如《熊舞》、《斗熊舞》、《瘸熊舞》等舞蹈都表现了哈萨克猎人们猎熊时的情景,惟妙惟肖地模仿出狗熊的各种动作。类似的还有《孤雁舞》、《瘸鸭子舞》等,这些舞蹈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

哈萨克族的《鹰舞》,对鹰的刻画非常真实感人。舞蹈把鹰在空中翱翔、在暴风雨中搏击、捕获猎物的动作刻画得十分逼真。从这个舞蹈中使人感受到雄鹰就是这个民族的象征。

哈萨克族舞蹈串词如下:

1、混合着时代的气息,绚烂的舞姿,让我们随着她们的脚步,领略现代舞的魅力,此刻请欣赏《哈萨克舞蹈鲜花》。

2、生命的魅力在那里挥洒,青春的风采在那里绽放,在这激情飞扬的时刻,让我们起舞。此刻请欣赏《哈萨克舞蹈鲜花》

3、一堆火,一个舞队,少女们牵手搭肩,拉成圆圈,踏脚跺地,翩翩起舞。此刻请欣赏《哈萨克舞蹈鲜花》。

4、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样能传递出青春的活力,此刻请欣赏《哈萨克舞蹈鲜花》。

5、欢乐不怕重复,快乐不会厌倦,我们怀着一颗诚的心,祈求上天年年丰收,年年喜庆,此刻请欣赏《哈萨克舞蹈鲜花》。

6、我们用欢快的舞蹈来表达内心无尽的喜悦,用激昂的热情欢迎大家的光临。此刻请欣赏《哈萨克舞蹈鲜花》。

7、舞蹈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它虽没有声音,但是精湛的舞技照样可以给予我们无限的力量,让我们更加坚定我们爱国的信念,此刻请欣赏《哈萨克舞蹈鲜花》。

8、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孕育了如今的我们,舞蹈也随着时间的变化,变的博大精深,多姿多彩舞蹈加一些其他文化因素,会不会是另一种美呢?此刻请欣赏《哈萨克舞蹈鲜花》。

9、唱着时代歌,扭着时代舞,不知不觉已经是建党100年了,岁月匆匆,曾经的少年郎也步入了中年,响应国家强身遍体的号召,中年人们也开始了新的锻炼方式,此刻请欣赏《哈萨克舞蹈鲜花》。

10、裙似飞弯,袖如回雪,裙袖舞动,飘摇曳曳。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历史演绎,此刻请欣赏《哈萨克舞蹈鲜花》。

11、下面请欣赏努尔古丽带来的哈萨克族舞蹈。

12、千年悠悠的岁月孕育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神话,十指相连的同胞缔造了一个古老强大的文明国度,今天我们相约在这里,共同享受民族风情的视听盛宴;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感受血浓于水的骨肉情深。

13、请欣赏由哈萨克族和蒙古族同胞们为大家带来的舞蹈联演。

14、温暖的阳光穿过玫瑰花林,柔和的抚摸着尔族姑娘,一个个美好的童话轻松的舒展健美的身躯,于是,我们感到幸福在蓬勃滋长。请欣赏哈萨克族舞《玫瑰花中的活泼女孩》。

15、青春是夜无法包围的诗,青春是花无法簇拥的舞,阳光是夜无法容忍的洒脱,阳光是行云流水的心跳,青春只此一次,阳光天天恩赐!来吧,小朋友们,尽情享受阳光,尽情舒展舞姿。请欣赏舞蹈。

  哈萨克族的分布

  哈萨克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全世界有近1500万人口,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国、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44国,中国的哈萨克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和吉木萨尔、木垒、巴里坤草原,有少量居住在青海省的格尔木和甘肃省的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

  哈萨克族舞蹈

  哈萨克人的舞蹈具有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舞步轻快有力,刚健苍劲,动作潇洒优美。舞蹈多用“动肩”,步法上多用“马步”,动律性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

  哈萨克民族主要是一个游牧民族,所以他们的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有《骑马舞》、《驯马舞》、《骑马勇士舞》、《可爱的小马驹》、《牧马舞》和《赛马舞》等。舞蹈主要表现的是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各种骄健姿态,表现了哈萨克人的民族性格和气质。

  还有一类舞蹈是表现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劳动的,主要有《擀毡舞》、《挤奶舞》、《剪羊毛舞》、《织花毯舞》等,表现的是一种忙碌而欢快的劳动场面。

  狩猎也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哈萨克人的重要生产活动,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他们细致观察各种动物,掌握了动物的各种特性,并积累了和它们斗争的经验。这些都被哈萨克人民编成了舞蹈,丰富了哈萨克人民的舞蹈艺术。有《鹰舞》、《熊舞》、《斗熊舞》、《瘸熊舞》、《孤雁舞》、《瘸鸭子舞》等,表现了哈萨克人民在狩猎时的情景,这些舞蹈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

  哈萨克民族乐器

  ◆打击乐器主要有达布勒、达吾勒帕孜、省达吾勒、当哈拉、斯得尔马克、阿提推亚克、阿克塔亚克、玉兹塔克勒达克等。<BR>    达布勒,是哈萨克人一种古老的战鼓,作战时,用以鼓舞士气。喜庆时,用以烘托气氛。最早由一段掏去村心的树干制成,两面蒙有羊皮、牛皮或其它兽皮,原始鼓的体积不大,常驮于马或骆驼背上。后来种类不断增加,体积也增大,并且安装了皮绳或木质把手,便于搬动。其外形类似古代月氏人的羯鼓,这可能是由于一部分月氏人融入哈萨克族后,互相影响的结果。 达吾勒帕兹,原是一种木制框、绷有皮革的乐鼓,下有三只柱脚。因其附有控制装置,故哈萨克人又称之为“可松紧鼓皮的鼓”。以后由木框改为铜、铁框,双棍击擂,声音铿锵有力。这种乐器在历史上常用于狩猎和战争。 省达吾勒,实为达吾勒帕孜的乐器变体。体积小,便于携带,用铜制成,单面蒙皮,敲击起来尖利刺耳,常用于狩猎。哈萨克人称之为铜鼓或三脚鼓。 当哈拉,原为萨满巫师用的神具,相当于现在的铃鼓。哈萨克人称之为“带响环的手鼓”。与维吾尔族的达甫、乌孜别克族的依拉和蒙古族的登格尔相似。最初的当哈拉是用一段凿空的树干或薄木板弯曲而成鼓圈,上面蒙有一层皮革,鼓圈周围串着许多可以活动的小铁环,击奏起来叮当作响。 阿萨塔亚克,是握在手中摇撼发声的乐器,亦为萨满巫跳神时所用,形同伞,由一大一小两个组成,圆顶周围缀有许多小项链式的银响环,盖上雕镂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全长约1.3米。演奏时主要是靠摇撼发出沙沙声音,富有节奏感。故亦称摇撼杆或棍棍音,与维吾尔族的沙巴依相似,但在制作上复杂一些。 斯得尔马克,这种乐器状似盾牌,上镶有许多小环,顶端插有几束猫头鹰毛,故也称为“猫头鹰音”。因乐器带柄,击打者可持柄摇动以助节奏,听之清脆悦耳。 阿提推亚克,是一种击奏乐器,由两个组成一对,演奏时互相击打,摹拟出马蹄的声音,其状也酷象马蹄,故哈萨克人亦称之为“马蹄音”。玉兹塔克勒达克,由两支大小不一的牛角制成,演奏时用木槌敲击,发出笃笃木鱼声,主要用于打击节奏。 ◆吹奏乐器

  主要有色不孜克、卡尔得乃、阿德尔那和各种斯尔那依。

  色不孜克,哈萨克语是“吹”的意思。色不孜克是哈萨克族民间艺人最常使用的一种吹奏乐器,被哈萨克人民誉为“心笛”。这种乐器类似汉民族的竖萧,是一种竖吹木笛。原先用草原上的一种“从文依草”制成,如今发展到用松木、骨头、铜片、铁筒和钢管作原料。色布孜克长约50厘米一70厘米不等。管开3孔、4孔或5孔。原先管外扎套羊肠细绳保护,现改用铜丝。不吹时套木塞,以保护木笛。吹奏前,先吸水润湿管口,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口为吹孔。吹奏时发出不同音阶,同时用喉头发出持续低音,形成双声部,音量较小,音色柔和,似鹿鸣。

  卡尔得乃,是一种声音响亮的类似号角的长简喇叭,据考证可能由古代西域马上乐器骨角或铜角发展而成。目前所见的为黄铜制做,吹口小,音孔大,管中部拐弯呈之字形。古时候此种乐器曾做为作战时鼓舞士气的号角,或向远方传递警报的工具。可尔得乃还可以演奏军乐,在迎宾、集会和凯旋仪式上演奏。

  阿德尔那(独孔笛),是哈萨克族的古老乐器,长约60-70厘米,音量较大,乐器形制较卡尔得乃小,比色不孜克稍大。民间狩猎时,用它模拟鸟的鸣啭、狼的嗥叫、骆驼的悲呼、骏马的长嘶。特别是用它模拟呦呦的鹿声极为真实,能诱捕到猎物,故民间又别称之为二鹿笛。在战争年代,哈萨克人常用阿德尔那发令冲锋,传递信号,鼓舞战斗士气。

  斯尔那依,哈萨克人称之为口弦。它在民间有各种各样的形制。用泥制的口弦,称为沙孜斯尔那依;用芦苇做的口弦称为哈木斯斯尔那依。口弦又被称为口琴、目簧、口蔑、口胡。古代制作材料因地而宜,简单原始,原先以泥制、角质、骨质和苇质。现在多以铁、铜、银等金属制成。其形如钳,外圈中部连簧片,簧舌尖端向上弯曲突出。演奏时左手执口弦,置于唇间,右手拨弹簧舌尖端,以气振额发音,可奏出低微而清晰的音乐,给人以一种窃窃私语之感。一般为妇女们演奏。在哈萨克民间还有一种阿吾兹阔不兹的吹奏乐器,也属口弦类。

  ◆拉奏乐器

  库布孜,用整块木头雕凿制成,呈弯柄勺形,琴颈短,琴腹是大勺状,全长为60-70厘米,音箱腹面张开,背面下部蒙有骆驼羔皮或羊皮。上张两根或三根用马尾或牛筋、骆驼筋制成的琴弦,琴弦和弓弦用松树胶擦拭,琴劲无指板、无品位。演奏时,两膝夹琴,一手按弦,一手用马尾弓拉奏。琴声与小提琴声相仿,演奏方法较小提琴复杂。现代库布孜经改进后,增加为四根琴弦,并安装有纸板和共鸣箱,拉奏起来,声音细腻、深沉、典雅、柔美,富有表现力。目前常用于舞蹈伴奏。

  克勒库布孜和尚库布孜实为库布孜简单和复杂的两种同类乐器。

  克勒库布孜琴制作无一定规模,只能在边远偏僻的山区牧民家才能找到,是哈萨克族民间古老的拉奏乐器之一。琴身为整块木料凿成,一根弦无指板,常用马尾制弦,琴为弓形,古朴而简洁。

  尚库布孜则为哈萨克民间近代流行的一种复合拉奏乐器。此琴由铁皮制成,犁形,上面固定钢弦。演奏者手上套音手铃,拉奏钢弦。演奏时,琴弦与铃声汇融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曲调和音响,此乐器在民间多为妇女演奏。

  ◆弹奏乐器

  主要有冬不拉、谢勒铁尔、萨孜、节特根和皮克利等。

  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冬不拉的种类繁多,大都由整块松木或桦木凿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冬不拉的形式,一种音箱是三角形,哈萨克以近代大诗人阿拜命名,叫“阿拜冬不拉”;一种音箱是椭圆形,以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尔命名,叫“江布尔冬不拉”。这两种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多数是两根弦,也有三根弦的,弦一般用羊肠制作,现在已用尼龙缠钢丝弦代替了羊肠弦,并增加和使用了铜质品位。改革后的冬不拉,在原基础上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冬不拉一般有5、7、9个琴品,有的冬不拉有13、14个琴品,最近出现了调21个琴品的冬不拉。根据冬不拉的槽面、覆手、曲首、大小、长短、所绷琴弦和缠品位数目多少以及伸缩的音域和音量的大小,有人将其定名为五种不同类型的冬不拉,即:4弦12品的最高音冬不拉,称为“皮克洛”;4弦15品高音冬不拉,称为“鲁里玛”;2弦13(或14、16)品的中音冬不拉,称为“冬不拉”;2弦17品的次中音冬不拉,称为“巴兹”,2弦10品的低音冬不拉,称为“库拉勒巴兹”。此外还因哈萨克族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习俗的差异,在民间还存在其它各种形制的冬不拉,据不完全统计其品种大约有十几种。

  谢勒铁尔,由整块木料凿成,琴腹蒙皮革为音箱,一般长约65一70厘米,形式近似冬不拉,但没有琴品(琴级),故常称为无品冬不拉,多数为两根弦,也有三根弦的,故民间称之为二弦谢勒铁尔和三弦谢勒铁尔。琴弦常用马尾丝直接固定,用公马尾丝制作的为佳品。琴首没木轴,通过弦轴,调试音律。

  萨孜,是哈萨克族人民传统娱乐活动以及民间对唱时常用的伴奏乐器。长50厘米-1米。形制柄长弦多,上设有6 个琴轴,绷牲畜肠弦,琴面板上常绘有民间图案,或绘制飞禽草木图案。

  节特根(也称节特曼、节特康),琴身长1米左右,呈长方形,用整块木头雕凿而成,木盆状音室,类似汉民族古琴和古筝式的卧式弹奏乐器,用马尾丝固定7根弦,弦下由7枚畜踝骨当琴码。节特根无松紧琴弦的琴轴,而是通过左右移动做为琴码的踝骨来调节音调的高低。由于琴有精良的共鸣箱,备有较多的琴弦,所以弹奏起来音量大,音域宽,音色优美动听。

  皮克利,是一种雕镂精细、镶嵌美观的两根弦弹奏乐器,形制小巧玲戏,类似曼陀铃琴。有人将其划在冬不拉乐器类,称其为多音冬不拉,然而它又不是4弦12品,故另列一类。

  综观哈萨克的弹奏乐器,大致可分为横卧式与竖立式两类,以后者为主,前者为副,可称为哈萨克的主体乐器类。哈萨克的弹奏乐器弹奏性强,余音短促有力,穿透力强,音色明亮、清脆,技巧灵活,为该族弹唱音乐的主要乐器,亦可用于独奏式合奏。

卡拉角勒哈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居住区。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支翅膀”。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马”更是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壮,通体黑亮,走时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间舞蹈和同名乐曲。

“鹰舞”是哈萨克族具有典型特色的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阿勒泰地区的阿贝坦乡和布尔津一带。

  长期以来,哈萨克人除放牧以外,狩猎也是必不可少的生产手段。而猎鹰就是猎人在狩猎时最亲密的伙伴,好的猎鹰可以用来抓黄羊、野兔、狼和狐狸,因此,哈萨克人对鹰有着非常特殊的喜爱。养鹰和驯鹰不仅是作为谋生的技能,也被认为是男子汉最好的娱乐,和顽强刚毅性格的主要标志。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着许多赞美猎鹰的诗歌和乐曲,而鹰舞则是用舞蹈来表现山鹰勇猛无畏形象的代表作。

 “熊舞”哈萨克语为“阿尤毕依”,流传托里一带哈萨克人中间。托里的哈萨克族属克烈部落,原游牧在阿勒泰地区,清同治年间,即公元1862年以后,其中一部分由阿勒泰迁至托里。现在,托里有熊舞,阿勒泰也有熊舞,说明这个舞蹈原是克烈部落的传统舞蹈。但托里的熊舞经过一百多年的流传发展,已独具风格。

 “抵角戏”流传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能歌善舞的哈萨克人,结合牧区生活和劳动生产,创造了许多矫健优美的似兽舞蹈。其中表现最多的是鹰、马、羊和熊,并赋以不同的涵意:鹰地圣洁的象征,马和羊是日常生活的指靠和庇护者,而熊则被当作贪婪、诡诈的典型。虽然各种似兽舞蹈因表演者的认识和表现对象的不同,寓有不同的内涵和感情色彩,但总的来说,都具有神礅模拟逼真,形象生动,舞蹈动作舒展奔放;、顿挫有力的共同特征。

  抵角戏是模拟山羊形态的舞蹈,一般在喜庆聚会之日表演。

  擀 毡 舞

  “擀毡舞”是哈萨克族女子舞蹈,传播甚广,伊犁、阿勒泰、塔城、木垒、巴里坤和乌鲁木齐等地哈萨克族聚居区都有流传。

  哈萨克族人民长期从事畜牧生产,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那特殊的环境中,哈萨克女子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如烧茶、做饭、挤奶、舂米、剪羊毛、擀毡、捻线、织布、绣花等等,她们用灵巧的双手装扮毡房,美化生活,终年忙碌,在牧民家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每当喜庆佳节,哈萨克族牧民团聚一堂欢歌赛舞时,勤劳能干的妇女们,十分自然地就把她们最熟悉的劳动动作即兴地揉进舞蹈表演当中去。然后又经过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加工提高,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表现劳动和草原生活的舞蹈,这就是擀毡舞和“挤奶舞”、“绣花舞”、“剪羊毛舞”等等舞蹈的来源和发展过程。这些舞蹈在民间也统称之为“劳动舞”。

  挤 奶 舞

  “挤奶舞”是哈萨克族劳动舞的一种,在哈萨克族聚居区广为流传。舞蹈表现哈萨克族妇女制做奶茶的全过程,从挤奶、搅奶……直到献奶茶。主要由女性表演。舞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将劳动过程揉进哈萨克族民间舞蹈里,加之表演中的即兴发挥,使其成为独具草原特色的哈萨克族民间舞。

  绣 花 舞

  “绣花舞”是哈萨克族劳动舞的一种,表现哈萨克族妇女在繁忙的生产劳动间隙,精心绣制巧夺天工的各种服饰和装饰品美化生活。舞蹈动作比较简单,都围绕着绣花的过程来展开,如“捻线”、“理线”、“穿针”、“绣花”和“梳头”、“照镜子”等,随意性比较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1483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